審計法實施條例
A. 《審計法》什麼時候公布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已經2010年2月2日國務院第100次常務會議修訂回通過,修訂後的《中華人民答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內容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71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1997年10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31號公布2010年2月2日國務院第100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和國務院法制辦審計署負責人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修訂有關問題答記者問。
參考資料:http://www.audit.gov.cn/n1992130/n1992165/n1993676/2388387.html
B. 統計法實施條例規定,對於符合法定條件的統計調查項目,審批機關應當
審批機關應當作出予以批準的書面決定:
(一)具有法定依據或者確為公共管理和服務所必需;
(二)與已批准或者備案的統計調查項目的主要內容不重復、不矛盾;
(三)主要統計指標無法通過行政記錄或者已有統計調查資料加工整理取得;
(四)統計調查制度符合統計法律法規規定,科學、合理、可行;
(五)採用的統計標准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六)制定機關具備項目執行能力。
不符合前款規定條件的,審批機關應當向制定機關提出修改意見;修改後仍不符合前款規定條件的,審批機關應當作出不予批準的書面決定並說明理由。
(2)審計法實施條例擴展閱讀:
條例主要規定了以下內容:
一是從源頭上規范統計調查活動。開展統計調查活動既要滿足國家宏觀決策對統計資料的需求,又要切實減輕統計調查對象的負擔,提高統計調查的有效性和質量。
為兼顧好兩方面的利益,條例從五個方面作了規定,包括夯實防範和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責任,盡可能減輕統計調查對象的負擔,嚴格要求統計調查項目的制定,明確統計調查項目審批和備案的程序、條件和時限,以及明確國家統計標準的地位等。
二是加強統計調查的組織實施。為加強對統計數據生產過程的控制,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條例對統計調查的組織實施作了專章規定,對統計調查對象的報送義務和統計調查組織實施機關提出了明確要求。
三是明確統計資料公布的主體、許可權及要求。包括:區分不同統計資料,明確公布主體及許可權;為避免因簡單對比統計數據產生誤解,規定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應當及時公布主要統計指標涵義;公布統計資料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公布前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對外提供,不得利用尚未公布的統計資料謀取不正當利益等。
四是強化對統計違法行為的責任追究。條例列舉了對嚴重統計違法行為失察的具體情形和統計造假行為的典型做法,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
C. 《審計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三條如何理解
《審來計法實施條例》第源五十三條如何理解?《中州審計》編輯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三條「法律、行政法規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另有處理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關於處罰主體的規定是否相悖,應如何理解?請予解釋。內鄉縣審計局,盧志滿內鄉縣審計局盧志滿同志:《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三條的規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關於處罰主體的規定並不相悖。在具體的法律適用中,應掌握以下界限:一、審計工作中,無論適用何種法律、行政法規,都必須遵守一個前提,即法定的執法主體必須為審計機關。換言之,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某部法律或行政法規雖有處罰規定,但執法主體為其他機關,則審計機關不能直接適用該法律或行政法規予以處理、處罰。二、對某一種類的違規行為,如無其他的法律、行政法規作為處理、處罰依據,則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三條的一般性規定。
D. 財務審計和工程審計的區別
一、方法不同
1、財務審計:指審計機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及其實內施條例和國家企業財務審計容准則規定的程序和方法對國有企業(包括國有控股企業)資產、負債、損益的真實、合法、效益進行審計監督。
2、工程審計:指審計機構依據國家的法令和財務制度、企業的經營方針、管理標准和規章制度,對工程項目的工作,用科學的方法和程序進行審核檢查,判斷其是否合法、合理和有效。
二、作用不同
1、財務審計:揭露和反映企業資產、負債和盈虧的真實情況,查處企業財務收支中各種違法違規問題,維護國家所有者權益,促進廉政建設,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為政府加強宏觀調控服務。
2、工程審計:發現錯誤、糾正弊端、防止舞弊、改善管理,保證工程項目目標順利實現的活動。
三、方式不同
1、財務審計:檢查各類報表是否編報齊全,仔細閱讀報表說明,注意報表反映的會計期間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資金變動情況與其他會計期間的分析對比。
2、工程審計:工程審計獨立於項目組織之外,審計人員與項目組織無任何直接的行政或經濟關系。
E. 審計法與審計法實施條例的相互關系是什麼
一個是基本的法條 另一個是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
F. 審計法實施條例背景資料
一、《審計法實施條例》背景資料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16時33分報道內,新修訂的《審計法實施容條例》昨天2010年2月(20日)公布,將於5月1號起施行。新修訂的條例對審計監督的范圍、審計機關的許可權、對審計機關的監督做出明確規定,新條例中有幾大看點值得關注。
二、《審計法實施條例》的意義:
是對審計監督的范圍做出進一步明確:增加規定了對財政資金運用實行跟蹤審計的范圍,明確了建設項目審計的具體范圍,增加規定了專項審計調查的具體范圍,增加規定了對社會審計機構核查的具體范圍。
G. 審計法實施條例基本簡介
審計法是調整審計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審計關系是一種經濟監督關系,發生於審計主體與被審計單位之間。《審計法》是審計工作的基本法律依據。它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審計工作的地位、任務和作用,規定了審計工作的基本准則。審計法屬於經濟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
1994年8月31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
第三章審計機關職責
第四章審計機關許可權
第五章審計程序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國家的審計監督,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國家實行審計監督制度。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設立審計機關。
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門的財政收支,國有的金融機關和企業事業組織財務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規定應當接受審計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依照本法規定接受審計監督。
審計機關對前款所列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依法進行審計監督。
第三條審計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職權和程序,進行審計監督。
第四條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審計機關對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
第五條審計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六條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應當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廉潔奉公,保守秘密。
第二章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
第七條國務院設立審計署,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主管全國的審計工作。審計長是審計署的行政首長。
第八條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的審計機關,分別在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州長、縣長、區長和上一級審計機關的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審計工作。
第九條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負責並報告工作,審計業務以上級審計機關領導為主。
第十條審計機關根據工作需要,可以在其審計管轄范圍內派出審計特派員。
審計特派員根據審計機關的授權,依法進行審計工作。
第十一條審計機關履行職責所必需的經費,應當列入財政預算,由本級人民政府予以保證。
第十二條審計人員應當具備與其從事的審計工作相適應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
第十三條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與被審計單位或者審計事項有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第十四條審計人員對其在執行職務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和被審計單位的商業秘密,負有保密的義務。
第十五條審計人員依法執行職務,受法律保護。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拒絕、阻礙審計人員依法執行職務,不得打擊報復審計人員。
審計機關負責人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審計機關負責人沒有違法失職或者其他不符合任職條件的情況的,不得隨意撤換。
第三章審計機關職責
第十六條審計機關對本級各部門(含直屬單位)和下級政府預算的執行情況和決算,以及預算外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進行審計監督。
第十七條審計署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對中央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審計監督,向國務院總理提出審計結果報告。
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分別在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州長、縣長、區長和上一級審計機關的領導下,對本級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審計監督,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提出審計結果報告。
第十八條審計署對中央銀行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
審計機關對國有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損益,進行審計監督。
第十九條審計機關對國家的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條審計機關對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損益,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一條審計機關對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系的國有企業,接受財政補貼較多或者虧損數額較大的國有企業,以及國務院和本級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國有企業,應當有計劃地定期進行審計。
第二十二條對國有資產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導地位企業的審計監督,由國務院規定。
第二十三條審計機關對國家建設項目預算的執行情況和決算,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四條審計機關對政府部門管理的和社會團體受政府委託管理的社會保障基金、社會捐贈資金以及其他有關基金、資金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五條審計機關對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援助、貸款項目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六條除本法規定的審計事項外,審計機關對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由審計機關進行審計的事項,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七條審計機關有權對與國家財政收支有關的特定事項,向有關地方、部門、單位進行專項審計調查,並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報告審計調查結果。
第二十八條審計機關根據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隸屬關系或者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關系,確定審計管轄范圍。
審計機關之間對審計管轄范圍有爭議的,由其共同的上級審計機關確定。
上級審計機關可以將其審計管轄范圍內的本法第十八條第二款至第二十五條規定的審計事項,授權下級審計機關進行審計;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管轄范圍內的重大審計事項,可以直接進行審計,但是應當防止不必要的重復審計。
第二十九條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門、國有的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各部門、國有的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的內部審計,應當接受審計機關的業務指導和監督。
第三十條對依法獨立進行社會審計的機構的指導、監督、管理,依照有關法律和國務院的規定執行。
第四章審計機關許可權
第三十一條審計機關有權要求被審計單位按照規定報送預算或者財務收支計劃、預算執行情況、決算、財務報告,社會審計機構出具的審計報告,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被審計單位不得拒絕、拖延、謊報。
第三十二條審計機關進行審計時,有權檢查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和資產,被審計單位不得拒絕。
第三十三條審計機關進行審計時,有權就審計事項的有關問題向有關單位和個人進行調查,並取得有關證明材料。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支持、協助審計機關工作,如實向審計機關反映情況,提供有關證明材料。
第三十四條審計機關進行審計時,被審計單位不得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不得轉移、隱匿所持有的違反國家規定取得的資產。
審計機關對被審計單位正在進行的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有權予以制止;制止無效的,經縣級以上審計機關負責人批准,通知財政部門和有關主管部門暫停撥付與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直接有關的款項,已經撥付的,暫停使用。採取該項措施不得影響被審計單位合法的業務活動和生產經營活動。
第三十五條審計機關認為被審計單位所執行的上級主管部門有關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規定與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應當建議有關主管部門糾正;有關主管部門不予糾正的,審計機關應當提請有權處理的機關依法處理。
第三十六條審計機關可以向政府有關部門通報或者向社會公布審計結果。
審計機關通報或者公布審計結果,應當依法保守國家秘密和被審計單位的商業秘密,遵守國務院的有關規定。
第五章審計程序
第三十七條審計機關根據審計項目計劃確定的審計事項組成審計組,並應當在實施審計三日前,向被審計單位送達審計通知書。
被審計單位應當配合審計機關的工作,並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
第三十八條審計人員通過審查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查閱與審計事項有關的文件、資料,檢查現金、實物、有價證券,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查等方式進行審計,並取得證明材料。
審計人員向有關單位和個人進行調查時,應當出示審計人員的工作證件和審計通知書副本。
第三十九條審計組對審計事項實施審計後,應當向審計機關提出審計報告。審計報告報送審計機關前,應當徵求被審計單位的意見。被審計單位應當自接到審計報告之日起十日內,將其書面意見送交審計組或者審計機關。
第四十條審計機關審定審計報告,對審計事項作出評價,出具審計意見書;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需要依法給予處理、處罰的,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審計決定或者向有關主管機關提出處理、處罰意見。
審計機關應當自收到審計報告之日起三十日內,將審計意見書和審計決定送達被審計單位和有關單位。
審計決定自送達之日起生效。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一條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拒絕或者拖延提供與審計事項有關的資料的,或者拒絕、阻礙檢查的,審計機關責令改正,可以通報批評,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責任。
第四十二條審計機關發現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會計憑證、會計帳薄、會計報表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的,有權予以制止。
被審計單位有前款所列行為,審計機關認為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分的,應當提出給予行政處分的建議,被審計單位或者其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及時作出決定;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三條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轉移、隱匿違法取得的資產的,審計機關、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有權予以制止,或者申請法院採取保全措施。
第四十四條對本級各部門(含直屬單位)和下級政府違反預算的行為或者其他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行為,審計機關、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處理。
第四十五條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審計機關、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責令限期繳納應當上繳的收入,限期退還違法所得,限期退還被侵佔的國有資產,以及採取其他糾正措施,並可依法給予處罰。
第四十六條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審計機關認為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分的,應當提出給予行政處分的建議,被審計單位或者其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及時作出決定。
第四十七條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八條報復陷害審計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九條審計人員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
第七章附則
第五十條中國人民解放軍審計工作的規定,由中央軍事委員會根據本法制定。
第五十一條本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1988年11月30日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條例》同時廢止。
2006年2月28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修改《審計法》的決定。決定中對原《審計法》條文作了34項修訂,同時規定:「本決定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並對條款順序作相應調整,重新公布。」
H.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是法律法規嗎
全國人大頒布的是法律,國務院頒布的條例是行政法規。效力低於法律。
I. 審計法與審計法實施條例有什麼不同
新審計法是2006年修正的抄。根據2006年2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的決定》修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已經2010年2月2日國務院第100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現將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公布,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
J. 審計條例與審計法實施條例的區別
一個是綱領性法條 一個是法條細則。大概就是這么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