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法規
① 風景園林政策、法規與管理三者間的關系是什麼
風景園林政策屬於法規當中的一類政策。
管理者需要按照政策法規來對園林進行管理。
② 園林法規的技術法規
包括技術標准、定額、技術規范和規程等內容。中國由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建立園林綠化和風景名勝區方面的技術法規體系,1985年頒發了《園林苗圃技術規范》和《動物園動物飼養管理技術規范》。
③ 園林法規四類標無形財產
你好,筆者根據提議結合 大律師網 裡面的法律知識的解釋回復:2000年12月,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正式發布了《國際會計准則第41號—農業》(以下簡稱IAS41),已於2003年生效。IAS41的發布得到了一
些國家、地區的好評和積極響應。借鑒IAS41,並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規范與農業活動相關的生物資產和農產品以及農業企業社會性收支的會計核算辦法近日即
將由財政部正式發布。但是,對於同樣與農業活動相關的土地(已列為固定資產)、灘塗等稀缺自然資源的會計處理,由於不適用於辦法所規定的范圍而未能對其作
出規范。作為資源性資產的土地是農業活動不可或缺的,是農業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農業部關於依法保護國有農場土
地合法權益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1]8號)強調指出,國有農場的土地是國有農場經濟發展的基本生產資料,是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2年12月制定的農業企業財務會計制度雖然將農業企業使用的土地明確為固定資產,但囿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對其會計處理、列報和披露,均未能作出規
定,因而只能在賬外造冊登記,即仍然未能完全擺脫傳統自然資源價值觀的影響,因而未能將土地資源的價值量化並真正上升到資源性資產的階段。顯然,時至今
日,現行農業財務會計制度對土地等資源性資產的處理,已不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黨的十六大強調的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因此,在我國不同所
有制的農業企業即將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和相關專業核算辦法之後,借鑒國內外資源資產理論研究成果,按照我國有關法規的要求,盡快制定《農業企業會計核算
辦法—資源性資產(探討)》(以下簡稱探討辦法),採取資產化方式來經營和管理自然資源,使自然資源從實物管理過渡到價值管理;對土地等資源性資產的會計
處理、列報和披露作出規范,從會計核算制度的層面上防止土地等國有資源資產的流失,就顯得十分迫切。可以說,這也是首先在農口將資源性資產納入會計核算體
系的一次創新性的嘗試。但是,探討辦法的制定,既涉及資源資產理論和會計技術問題,也涉及相關的法規問題,尤其是現行的《土地管理法》正在擬議修改中,所
以,必須廣泛徵求意見,使之切合我國各地農業企業的實際情況,更具有合規性和可操作性。
二、資源性資產的定義
要
制定好一項會計核算辦法,首先要對辦法所依賴的基礎性概念作出科學、准確而明晰的定義,並從經濟學、會計學的角度給以界定。探討辦法應該遵循《企業會計制
度》和生物資產辦法的有關規定,需要作出補充界定的只是「資源性資產」這一概念。在探討辦法中我們擬將「資源性資產」定義為:指農業活動所涉及的具有稀缺
性和不可移動性的人工開發自然生成物,包括土地資源資產、農田水利資源資產、其他農業資源資產等。
這里我們先把這一擬定的定義與生物
資產辦法中的生物資產定義作一比較。該辦法將「生物資產」定義為:「農業活動所涉及的活的動物或植物。」而「資源性資產」,則是指「農業活動所涉及的……
人工開發自然生成物」。這樣下定義,與「生物資產」概念一樣,首先,抓住了資源性資產的本質物征,是人類勞動參與的天然形成的自然資源,比如,大自然恩賜
的土地須經過開墾才能成為農用地。其次,從經濟學、會計學的角度,將其限定在農業活動范圍內,即既將石油、天然氣、礦產資源等明顯非農業活動適用的資源性
資產排除在外;也將不須對其進行生物轉化管理(指人為提供營養、濕度、溫度和光照等條件,促成或加強轉化的發生)的天然生物及其衍生自然物,即雖屬於自然
生成物但不屬於農業活動范圍內的森林資源(包括林區內的森林、林內動植物以及森林環境等)排除在外,同時,也為「森林資源資產會計核算辦法」的制定留下了
空間。再次,自然生成物屬於有形資產,這樣定義也就把通過國家出讓、補地價方式取得或通過市場交易取得以及接受投資者投入等作為無形資產入賬的有一定使用
期限的土地使用權排除在資源性資產之外。
再看這一定義對「自然生成物」的兩個限制性定語,首先是「具有稀缺性」,稀缺性是資源成為資
產的必要條件,比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空氣、太陽能等資源,顯然不能成為資產;而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的土地資源就可能轉化為資產。其次,「不可移動
性」將農業活動不可或缺的、同屬自然生成物的水資源資產也排除在外,因為水資源具有流動性。
總之,我們設想這樣定義,既能揭示農業活動所涉及的資源性資產的本質特徵,又將其限定在土地資源資產、農田水利資源資產和其他符合條件的農業資源資產的范圍之內。
但是,這一定義是否與《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准則—固定資產》(以下簡稱固定資產准則)的有關規定存在交叉甚至重復的情況呢?不錯,《企業會計制
度》和固定資產准則的有關規定都涉及到土地,但上述制度和准則都僅在固定資產折舊的有關表述中提到了土地,並規定:按規定單獨估價作為固定資產入賬的土地
不計提折舊。《企業會計制度講解》在固定資產的分類中也提到土地,並指出:土地,主要是指已經估價單獨入賬的土地。因征地而支付的補償費,應計入與土地有
關房屋、建築物的價值內,不單獨作為土地價值入賬。可見,《企業會計制度》和固定資產准則所提到的作為固定資產入賬的土地,一般指已估價入賬的建設用地或
擬改變土地用途的農用地;而探討辦法所要對其會計處理作出規范的土地,是指按現行農業企業財務會計制度規定,僅造冊登記而未入賬且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
即農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等。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探討辦法所要對其會計處理作出規范的土地資源資產,在我國現行的會
計核算制度體系中,與《企業會計制度》和固定資產准則的有關規定,並不存在交叉或重復的情況。
應該強調的是,列入資源性資產的土地必須是依照《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向當地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申請,並完成了土地確權與登記、發證工作的農用地。
按照擬定的資源性資產的定義,資源性資產一般包括農用地、水庫、水渠、已開發用於養殖的灘塗等;至於濕地,從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角度看,應強調其生態
價值與環境價值,不宜將其開發列為其他農業資源性資產。對於國有農場目前賬外的防護林等人工林資產,有的同志主張也應作為資源性資產入賬,但考慮到因其非
屬人工開發自然生成物而符合生物資產的定義,故應適用於生物資產辦法。此外,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租賃》的有關規定,涉農企業向國有農場或農民以經營租賃
方式租入的農用地也不能列入資源性資產。至於農業企業建設的機井、水泥曬場、養殖池、公路、橋梁、輸變電線路等,因其不符合資源性資產的定義,可按照《企
業會計制度》和固定資產准則或社會性收支辦法的有關規定處理。
三、資源性資產的會計處理
資源性資產的會計處理擬分別從確認、初始計量、後續支出、折舊、處置、減值准備、會計科目等方面予以表述。
1.資源性資產的確認
資源性資產應在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時,才能予以確認:因過去事項而由企業所控制;與該資產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該資產的入賬價格能夠可靠地計量。
確認的第一個條件,之所以不提「由企業擁有或控制」,而僅提「由企業控制」,是因為企業擁有,一般是指企業擁有該項資源的所有權,但國家憲法和有關法律
規定,我國的資源產權採用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二元結構的公有資源產權制度。如《土地管理法》規定,我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
群眾集體所有制」。因此,農業企業,如國有農場,對土地的實際控制,體現在依法確認其國有土地使用權並據以獲取經濟利益。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制定的《編報
財務報表的框架》(以下簡稱《框架》)指出:在確定資產的存在時,所有權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企業控制了得自不動產的利益,則該項不動產就是一項資
產。再者,「控制」這一概念的外延比較寬廣,在這里,可以涵蓋了「擁有」,因此,《框架》在闡述資產的定義時,也是僅提「由企業控制的」。同時,明確必須
「由企業控制」,對於自然資源來說,強調對其產生利益的控制,也是資源轉化為資產的必要條件。因為,資源如果沒有特定主體控制,比如太陽能、空氣,是無人
控制的共享品,顯然,這樣的自然資源也就不可能轉化為資源性資產。
資源性資產確認的第二個條件,是與一般會計學上所說的資產確認共性
的條件,不需贅述。至於第三個條件,由於國有農業企業使用的農用地,通常都是通過行政劃撥方式依法無償取得的,因而其入賬價格如何可靠地計量,既是資源轉
化為資源性資產必須解決的難題,也是探討辦法會計處理的難點,以下將在初始計量部分進行探討。
2.資源性資產的初始計量
作為自然生成物的資源性資產的計量,與一般會計學上所說的資產的計量不同,由於其稀缺性、非交易性,其計量有一套特殊的方法體系,理論界往往採用收益還
原法、成本法、市場價格法、剩餘法等基本方法對其價值評估,或構建邊際機會成本模型和模糊數學模型等數學模型的方法對其價值計量;此外,對於單純性資源,
如土地資源的價格,理論上還可以採用馬克思的地租資本化價格法,即:土地價格=地租÷利息率。但是,上述理論評估、計量方法,大部分還只局限於學術交流階
段,認知程度較低,距離可實用性還有相當的差距,這也正是將資源性資產納入會計核算體系的困難所在。
我們認為,對於資源性資產的初始
計量,既要考慮資源性資產的特點,更要從我國國情出發,遵循相關的法規。如對於資源性資產中的土地,根據我國土地管理的法規,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交
易,因而土地使用權存在市場價格;而法律規定不準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因而土地不存在市場價格。那麼,應如何確定農業企業通過行政劃撥取得農
用地初始計量的入賬價格呢?由於土地資源資產入賬後將在資產負債表上作為資產列示,因此,在確定土地資源資產的入賬價格時,就應該考慮到因國家建設(如國
家修建高速公路)的需要,農業企業使用的國有土地經批准可能會被「徵用」(即指國家收回土地使用權;對於國有農場歷史上場隊合並或以場帶社並進來或帶進來
原屬於集體所有的土地,「徵用」則是指土地由集體所有轉化為國家所有),此時須將其從資產負債表中注銷,並將處置而形成的利得或損失,在利潤表中確認為收
益或費用。顯然,土地資源資產的初始計量不可能按照土地中介服務機構對土地(使用權)的評估價入賬,也不能採用上述理論界對資源資產評估或計量的結果作為
初始計量的入賬價格。但是,我們注意到,農業企業使用的國有土地被徵用時,可按照有關法規的規定得到相應的土地補償費。如《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
地管理法〉辦法》規定:經批准使用國有農、林、牧、漁場的土地,……應當根據原使用單位的投入情況,按不高於徵用集體所有土地的同類土地補償費的標准給以
適當補償。依照上述法規,我們設想,土地資源資產初始計量的入賬價格可以參照《土地管理法》和各省、市(自治區)實施土地管理法辦法關於徵用農業企業土地
時應給以補償的標准確定。我們認為,對於土地資源資產,採用征地時的土地補償費作為初始計量的入賬價格,既具有可實用性、可操作性,又具有充分的法規依
據;而且,在理論界,這也是得到認同的。
至於土地資源資產以外的其他資源性資產,可按其建設過程中實際發生的全部支出,如水庫建設的
支出,灘塗開發修建擋潮閘等支出作為初始計量的入賬成本;其所佔用的農田水利用地和養殖水面另按土地資源資產確認和計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土地以外
其他資源資產自然生成物部分的價值。為了與現行農業企業財務會計制度相銜接,1993年以前建設的水庫、水渠,因其實際成本難以可靠地計量,宜仍按現行制
度有關規定處理。
3.資源性資產的後續支出
與資源性資產有關的後續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業的經濟利益超過了原
先的估計,如因對低產田改造提高了土地的肥力、使其單位面積產量有實質性提高,或者因水庫的擴建增大庫容而改善了農業的水利條件、增加了旱澇保收的農田面
積,則應將這些後續支出資本化,增加該項資產的賬面價值。此外的任何後續支出都應該費用化,在發生的當期確認為費用。
這里之所以未採用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對IAS16改進後對初始成本和後續支出運用單一確認原則的做法,主要是考慮到遵循固定資產准則的相關提法,同時這樣規定也更適應資源性資產後續支出的特點。
4.資源性資產的處置
資源性資產轉讓、報廢、毀損,或由於國家建設需要被徵用時,應將其從資產負債表中注銷,並將處置收入,包括企業獲取的征地補償費等補償收入(在補償成為
應收款項的期間)扣除其賬面價值和相關稅費後的差額作為損失或利得計入當期損益;同時,將與劃出土地資源資產對應的土地資源資本轉入其他資本公積。
後續支出已資本化的農用地在被徵用時,其資本化價值應體現在據以計算該幅農用地徵用補償費平均年產值的相應增加值上。
④ 與園林有關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與園林相關律規及標准等搜集希望能幫
華民共建築
華民共城市綠化條例
華民共招標投標
華民共城市規劃
華民共招標投標
華民共安全產
華民共森林(修)
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
城市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城市綠化條例
城市綠化植樹工程施工規范
城市綠線管理辦
城市用類代號表城市用類代號表
城市園林綠化企業資質管理實施細則
《北京市城市綠化條例》罰款處罰辦
鞍山市城市綠化管理條例
草坪產品等級標准
草坪與規程規范
垂直綠化技術規程
樹移植及保技術措施初探
樹移植技術規程
樹移植施工技術規程
高層民用建築設計防火規范
工程勘察設計收費標准
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
公園設計規范CJJ 48— 92
古樹名木管理技術規范
家園林城市標准
哈爾濱市城市綠化條例
海北藏族自治州城鎮綠化管理條例
花卉種苗產品等級標准
花卉種球產品等級標准
花卉種產品等級標准
花壇、花境技術規程
吉林市綠化管理條例
假山疊石工程施工規程
遼寧省城市園林綠化管理辦
林業苗圃工程設計規范
綠設計規程
綠化噴灑車技術要求及操作規程
綠籬修剪機技術要求及操作規程
某設計院繪圖規范標准
寧波市農村綠化條例
盆花產品等級標准
盆栽觀葉植物產品等級標准
海市植樹造林綠化管理條例
石家莊市城市園林綠化管理條例修案
武漢市城市綠化條例
鮮切花產品等級標准
行道樹栽植技術規程
育苗技術規程
園林城市評選標准
園林古建工程技術操作規程
園林基本術語標准
園林綠化管養規范
園林苗圃育苗規程
園林樹木養護技術規程規范
園林系統公共標志實施規程
園林栽植土質量標准
園林植物保護技術規程
園林植物養護技術規程
園林植物栽植技術規程
浙江省林業育苗技術規程
竹養護技術規程
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導則
工程設計相關資料匯編
公路工程施工監理規范
監理工作流程圖--監理總程序
建築工程管理制度
建築工程全套作業指導書
建築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要點
施工項目管理手冊
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施工技術文件管理規定
公寓施工組織設計
居住區綠設計規范
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
城市規劃准則
園路工程技術規程
泵站施工規范
建築安裝工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建築安裝工程安全技術規程
公路建設項目工程決算編制辦
建設工程項目管理試行辦
城市雕塑建設管理辦
關於加強城市園林綠化項目招標投標管理及關事項通知(北京)
公路工程施工監理規范
城市綠化規劃建設指標規定
江蘇省城市綠化管理條例
江蘇省園林類級管理暫行辦
江蘇城市古樹名木匯編
城建監察規定
⑤ 求:園林管理規章制度
制度是組織表現的基本形式,是維系一個組織有序活動的紐帶。大多數效率低下的企業並不是因為沒有制度,而是不能將制度貫徹下去,執行到位。制度得不到有效執行,主要因素有二:一是制度的制定者,二是制度的實施者。
制度的制定者留下了「病根」
一、制度的可操作性太差
主要表現為:1、制度定位過高,超出了員工接受能力和素質要求,造成多數員工達不到要求而失去信心。2、制度體系缺乏系統性,政出多門,前後矛盾,讓員工左右為難,無所適從,最終產生逆返心理。3、制度過於文字化、或者意義含糊。如在廠務公開有關制度中規定,凡關系員工切身利益的事項要公開,凡關系單位發展的重大事項要公開,凡能夠公開的一律要公開,但操作起來還是不清楚具體有哪些事項要公開。4、制度定得過於繁瑣,一般員工很難准確掌握,因此也不可能照章行事。5、制度定得太死,缺乏必要的靈活性,讓人難以遵守。如原內部《職工醫療保險辦法》規定:職工醫療門診費一律實行定額補貼,住院費按比例報銷。但一些患有重大慢性疾病的職工,需常年吃葯,如不住院,高額的葯費個人無法承受,如住院治療,個人總體負擔不會減輕(因是按比例報銷),但單位的負擔卻明顯加重。如果規定部分特殊疾病的門診葯費可比照住院報銷,則對患者和單位都有利。
二、制度體系不完備
一是對制度的執行沒有規定相應的保障條款。如本單位《對個體及外協單位勘察施工管理規定》中有一條:嚴格禁止受聘人員或聯營單位用本單位的證照以各種方法與本單位實體爭項目。但至於怎麼樣算是爭項目、爭項目了怎麼辦卻沒有明確的規定。二是對制度執行過程中的獎懲規定不明確。翻閱一些規章制度,經常可以發現諸如表現優秀者要給予一定的獎勵,違反規定的要給予相應的處罰,造成損失的要追究相關責任等措辭,讓人看後不知所雲。三是對制度的執行者缺乏必要的約束。如制度規定,對在工地不配戴安全帽者,發現一次罰款5元。為什麼這么一條簡單且很有必要的規定並不能得到很好的執行?原因在於管理者即使不執行這一規定,一般也不會有人認為他有過錯。應該明確的是:員工不配戴安全帽,是員工違規;而管理者發現員工不戴安全帽而不進行處罰,則應看作是管理者違規。遺憾的是這一點往往被人們忽視了。
三、制度長期處於靜止不變的狀態
一條規章,十載不變,許多制度存在的條件已經不存在,但制度卻照施不誤。如地勘單位的勞保用品制度,原來適應野外施工需要發膠鞋、雨衣、棉衣、手套,現在行業轉產了,於是有的單位違規將勞保用品改發皮鞋、衛生紙、水果或者人民幣,我們也許不能將責任完全歸咎於違規者,因為原來的勞保用品他們確實已經用不上。建立制度的唯一目的是提高效益和效率,當一種制度已成為發展的障礙,我們為什麼一定還要遵守它呢?還有一項很重要但往往不被人重視的工作就是:廢除制度。翻開我們的《規章制度匯編》,發現有很多制度早已不實行了,但仍然堂而皇之地存在,這樣就很容易造成一種假象:既然有的制度存在但可不遵守,那麼其它的制度也不必遵守。
四、制度的制定者一廂情願
企業的管理者在制定製度時,往往過於強調機構的利益,希望員工規范言行,服從指揮,按照管理者的意志行事,但卻很少考慮被管理者的立場和個體利益,所以這些制度生來就是不公平的,也不可能被大多數員工認同和接受。有的企業制定製度沒有規定嚴格的程序,未經論證,未經必要的審核,更沒有經過事實的檢驗便草草出台,結果是一經實施卻發現漏洞百出,最後也只有草草結束。還有些企業的管理者對制度缺乏足夠的嚴肅性,朝令夕改,完全被少數人的意志所左右,隨意性極大。如某單位的分房政策,先規定兩口之家不能住兩室一廳,後是小孩不滿5歲的不能住兩室一廳,中途還補加了一項規定:承諾終生不育者可住兩室一廳,且還要另加4分。原來規定住標准房的不能再分新房,後是住半新標准房的不能分新房,最後又改為不管原來住什麼房的都可以再分新房。真可謂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
制度的實施者加重了「病症」
制度本身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而制度實施者的行為是主觀能動的,制度難以執行除了客觀的因素外,也有其人為的主觀原因。
其一是制度的執行者。我有意識地查了一下本單位的物業管理制度,發現其中有這樣的規定:「凡在公共地段亂搭亂建者,罰款50-100元;私養家禽,公共地段種植蔬菜農作物者,罰款10-50元;踐踏草地、攀折花木者,罰款10-50元,。」但自我參加工作至今11年,卻從不知道有人因此而受到處罰,且要亂建的還在建,養禽種菜的還在種,踐踏花草樹木的也還是屢見不鮮。為什麼這些制度執行不下去?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三:一是制度執行者缺乏公心和責任感,要麼礙於情面,要麼有心偏袒,要麼是司空見慣,麻木不仁;二是執行制度不能持之以恆,熱一陣,冷一陣,時間一長便熟視無睹;三是制度的學習宣傳不到位,甚至連執行者自己都很難把制度的詳細規定一五一十說清楚,更何況是一般的居民,早將其拋之腦後。
其二是制度的監督者。有人認為:制度遭到破壞,在多數情況下都是緣於領導者自己首先破壞制度。這一觀點固然有失偏頗,但也不無道理。作為普通的員工或者管理者,他們迫於壓力一般不敢違反制度,而只有領導者有權超越、甚至改變制度,因為領導即使違反企業的內部制度往往並不會因此受到處罰。現在這種現象並不是沒有,只要有領導的批條,有領導打招呼,問題都可以解決,而不管是否違反了原則,這也是為什麼社會上有那麼多人熱衷於走「上層路線」的根本原因。甚至有個別素質不高的領導會對堅持按制度辦事的下屬說:這件事就這么辦,出了問題我負責!領導者違規,誰來監督?
如何把制度執行到底
通過對以上原因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議供各級管理者參考:
一、讓制度變得更合理。舉例說明:假設三個人要分一塊金幣,如果由第一個人切金幣並且又先挑金幣,盡管你對切金幣的人進行反復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很難保證他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如果我們從制度上這樣規定,可以由你第一個切分金幣,但是必須讓其他兩個人先挑。制度稍作調整,結果會怎樣?他一定會想盡一切辦法盡量做到平均,因為一旦分得不均,吃虧的是他自己。檢討一下我們的工作方法,往往就像第一種分幣法,熱衷於把精力過多地放在空洞的說教和作指示上,對制度本身的缺陷卻關注甚少,而這恰恰是制度難以真正落實的重要原因。
二、克服制度執行者的心理障礙。制度難以執行下去往往與制度執行者的如下心理因素有關:一是礙於情面,怕把關系搞僵;二是害怕受到打擊報復;三是害怕牽扯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四是擔心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因為現實生活中,嚴格執行制度的人並不一定能得到好的評價;五是認為個別人違反制度是小事,不會對事業造成大的影響,因而不能從小處著眼,防微杜漸,習慣於下不為例,遷就思想較重。要克服上述心理障礙,最重要的是要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增強事業心和責任心,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根除各種私心雜慮的羈絆,做到襟懷袒盪,勇往直前。
三、讓制度成為一隻火熱的爐子。熱火爐有三個最基本的特性:一是及時性,你只要一摸到它,瞬息間就會感到疼痛;二是預警性,你即使不去摸它,你也會知道一旦接觸熱火爐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三是一致性,即對事不對人,不管是誰,也不論在什麼時候,摸到火爐的後果都是一樣的。讓制度變成火熱的爐子,就是要對違規者在最短的時間內作出處罰,而不要等到更多的人紛紛效仿,造成更嚴重的後果之後再去處理。要加大對制度的宣傳教育力度,讓制度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因為這是人們遵守制度的最基本前提。要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既不能因人而異,也不能時寬時嚴,有失公正。因為制度一旦失去一致性,企業必然要為這種不公平付出沉重代價。
四、對違規者給予恰當的處理。如果對違規者不進行必要的處理,那麼遵守制度的人就會有吃虧甚至上當受騙的感覺,隨後便紛紛加入到違規者的行列。如本單位全集資建職工住宅樓,第一期所有的住戶都按時交足了房款,第二期只有一個人沒有按規定交房款,但也沒有受到任何處理,到第三期時發展到有十幾個人不交房款了,時至今日,已近三年,這一事件仍沒有得到最終解決,給單位的管理秩序造成了嚴重損害。所以,讓違規者付出相應的代價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對違規者處理不當,有時也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有幾點是需要注意的:1、在作出處理決定前要告訴違規者犯了什麼錯誤,並給予其申訴的權利;2、不要當著其他員工的面批評員工,這樣會使被批評者產生較強烈的負面情緒,難以收到好的效果;3、必須堅持以制度本身的規定作為決定是否處分或給予何種處分的依據,盡量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比如,當違規行為較少時,我們可能不把它當回事,但是當一個員工同樣的違規行為反復出現,或者不少員工都出現類似錯誤時,我們可能會因無法容忍而採取過分嚴厲的懲罰措施。
五、授權一個對制度執行進行監督的部門。在日常工作中,制定製度的部門很多,但制度執行沒有,執行的效果如何,往往沒有人去深究。授權一個獨立的監督部門,它的職責應該定位為:1、對所有發布的制度進行統一嚴格的審察,主要看制度有沒有出台的必要,制度是否切實可行,制度的條款是否科學嚴密,制度與制度之間是否存在矛盾和沖突。2、對各職能管理部門執行制度的情況進行考核和監督,對有制不依,執行制度有失公正的行為提出警告,並責成其糾正。3、對管理者本身可能存在的違規行為進行監督,避免出現特權階層。
有人說,造成國有企業效率低下的原因是產權不清,或者是機制不活,而我認為最基礎的還是管理問題,是制度建設有問題,因為不管是什麼產權性質的企業,如果其制度不切實際,或者有章不循,執行不力,同樣會造成管理混亂,效率低下。希望企業的管理者敢於棄舊圖新,多制定適用、有效的制度,並保證把所有制度都執行到底。
⑥ 我國對於風景園林出台了哪些政策
我國現階段的風景抄園林襲法規體系正處於發展階段,對於園林相關法律法規來自三個層次主要有:
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 《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法))(試行), 《城市綠化條例》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
行業規范: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綱要(試行) , 《居住區景觀設計導則(試行)》, 《公園設計規范》,《城鎮規劃與園林綠化品規范 》 等;
以及地方性法規:條例(以蘇州為例)《蘇州園林保護和管理條例》 , 《蘇州濕地保護條例》(省內第一部地方性濕地保護法規)。
⑦ 園林法規的其他
園林綠化與城鄉規劃和建設、環境保護、林業等有密切的聯系,這些部門制定的法規專中,對園林綠化屬也有相應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規定了城鄉森林覆蓋面積及其保護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把綠化作為重要的環境保護措施,規定要與工廠同步建設。國家建設委員會發布的《城市規劃暫行定額指標》中規定了城市各級綠地設置的標准。交通、冶金、化工等部門的法規對鐵路、公路、工業企業的綠化也有相應的規定。
⑧ 園林綠化適用的法律法規
園林綠化國家法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綠化版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權100號令;
1992年8月1日起施行。
2、《城市綠線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令第112號;
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3、《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後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12號,
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