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會計條例

會計條例

發布時間: 2020-12-19 01:00:56

A. 什麼是《安徽省會計條例

安徽省內部審計條例

(2011年8月19日安徽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內部審計工作,規范內部審計行為,改善經濟管理,促進廉政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內部審計,是指單位依法獨立開展監督和評價本單位及所屬單位財政收支、財務收支及其他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的行為。

第三條 本省依法屬於審計機關審計監督對象的國家機關、金融機構、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以及其他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開展內部審計工作。

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單位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開展內部審計工作。

第四條 內部審計工作應當遵循依法、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

第五條 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領導本單位的內部審計工作,保障內部審計機構或者人員依法履行職責。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計機關負責指導和監督本行政區域內的內部審計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其職權范圍內,加強對本行業、本系統內部審計工作的指導和監督。

第二章 機構與人員

第七條 下列單位應當設立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

(一)國有、國有資本占控股或者主導地位的金融機構;

(二)大中型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占控股或者主導地位的企業;

(三)上市公司;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應當設立內部審計機構的單位。

前款規定設立內部審計機構的單位,可以根據需要設立審計委員會,配備總審計師。

第八條 實行省級垂直管理的部門,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數額較大或者下屬單位較多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單位,應當加強內部審計機構建設,可以根據需要設置內部審計機構,或者授權本單位內設機構履行內部審計職責。

第九條 設立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的單位,應當配備相應的內部審計人員。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具備從事內部審計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定期接受內部審計業務崗位培訓。

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應當具有審計或者相關專業中級以上技術職務資格、執業資格或者具有三年以上審計、會計等相關工作經歷。

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在任期內沒有違法失職或者其他不符合任職條件的情況的,不得隨意撤換。

第十條 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履行職責所需經費,應當列入本單位財務預算,予以保障。

第三章 職責與許可權

第十一條 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應當按照本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的要求,依法履行下列職責:

(一)對本單位及所屬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及有關經濟活動進行審計;

(二)對本單位及所屬單位的基本建設項目、技術改造項目以及重大投資活動進行審計;

(三)對本單位內設機構及所屬單位主要負責人任期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進行審計;

(四)對本單位及所屬單位經濟管理和效益情況進行審計;

(五)對本單位及所屬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以及風險管理情況進行評審;

(六)對本單位及所屬單位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有關的經濟活動開展專項審計調查;

(七)辦理審計機關委託的有關審計或者審計調查事項;

(八)法律、法規規定和本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要求辦理的其他審計事項。

第十二條 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按照本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的要求,依法履行職責時享有下列許可權:

(一)要求被審計對象按時提供有關財政、財務收支計劃、預算執行情況、決算、會計報表及相關經濟活動的資料和電子數據以及必要的電子計算機技術文檔;

(二)參加或者列席本單位及所屬單位召開的重大投資、資產處置、財政收支和財務收支預算、決算及其他與經濟活動有關的會議等;

(三)審查財務、會計及經濟活動的資料、文件和與審計內容有關的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及相關電子數據;

(四)對審計事項中的有關問題,依法向有關單位和個人開展調查和詢問,取得相關證明材料;

(五)對可能被轉移、隱匿、篡改、毀滅的有關財務會計及相關經濟活動的資料或者資產,報經本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批准,予以暫時封存;

(六)對經濟活動中的違法、違規行為予以制止,提出糾正、處理意見以及改善管理的建議;

(七)經本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批准,公示有關審計情況和結果;

(八)對本單位內設機構及所屬單位嚴格遵守財經法規、經濟效益顯著、貢獻突出的集體和個人,向本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提出表彰、獎勵的建議。

第十三條 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開展內部審計工作,應當遵守內部審計職業規范,依法履行職責。

內部審計人員不得從事可能影響其依法履行職責的經營管理或者財務工作,不得參與原經辦業務的審計事項。

內部審計人員實施內部審計時,與被審計對象或者審計事項有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第十四條 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在管理許可權范圍內,可以授予內部審計機構通報、責令改正以及按照有關規定收繳違紀、違規資金的處理權。

第四章 審計程序

第十五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制定年度審計工作計劃,報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批准後實施。

第十六條 內部審計機構根據年度審計工作計劃確定審計項目,組成審計組實施審計。審計組成員不得少於2人。

審計組實施審計前,應當向被審計對象送達審計通知書。

第十七條 審計組實施審計後,應當向內部審計機構提交書面報告。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對審計組提交的書面報告進行復核,並報經本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同意後下達審計結論。

審計結論應當對審計事項作出評價,提出糾正和處理違法違規行為以及改進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意見和措施。

第十八條 被審計對象應當按照審計結論的要求及時整改,並在規定期限內向內部審計機構報告執行情況。

被審計對象對審計結論有異議的,可以向本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提起申訴。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應當處理。

第十九條 經內部審計,被審計對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由單位依照法律、法規規定移交有關機關依法處理:

(一)偷稅、逃稅;

(二)隱瞞、截留收入和利潤;

(三)擠占、挪用專項資金;

(四)不依法設置會計賬簿或者私設會計賬簿,私存私放公款;

(五)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

(六)浪費國家資金或者造成國家資金流失;

(七)違反財經法律、法規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條 內部審計機構在必要時可以開展後續審計,檢查被審計對象採取的整改措施及效果,並向本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提交後續審計結果。

第二十一條 審計機關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開展有關工作時,可以利用內部審計成果。

依法屬於審計機關審計監督對象的單位在考核、獎懲、任免本單位及所屬單位有關工作人員時,應當將內部審計結論作為重要依據。

第二十二條 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內部審計檔案管理制度,並按有關規定妥善保管內部審計檔案資料。

第五章 指導與監督

第二十三條 審計機關應當對下列事項進行指導和監督:

(一)依據法律、法規和上級審計機關的有關規定,制定內部審計規章制度;

(二)督促審計監督對象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按照規定設立內部審計機構,配備內部審計人員;

(三)對審計監督對象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和開展內部審計工作的情況進行檢查和評價;

(四)總結、推廣內部審計工作先進經驗,對內部審計工作成效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五)維護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的合法權益;

(六)指導和監督內部審計協會開展活動;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事項。

第二十四條 審計機關可以通過內部審計協會,加強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業務指導和監督。

第二十五條 依法屬於審計機關審計監督對象的單位,應當按照規定向審計機關報告內部審計工作情況。

第二十六條 內部審計機構或者內部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對象的違法、違規行為,經向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報告後,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不予處理或者處理明顯不當的,可以向審計機關報告。

第二十七條 審計機關對內部審計工作中的違法、違規行為,應當責令有關單位限期改正。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未建立內部審計制度、開展內部審計工作的,由審計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審計機關認為應當給予處分的,向有權機關提出給予處分的建議。有權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處理,並將處理結果書面通知審計機關。

第二十九條 被審計對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責令改正,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理:

(一)拒絕接受或者不配合內部審計工作的;

(二)拒絕、拖延提供與內部審計事項有關的資料,或者提供資料不真實、不完整的;

(三)拒絕執行審計結論的。

第三十條 內部審計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未構成犯罪的,由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責令改正,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理:

(一)隱瞞審計查出的問題或者提供虛假審計結論的;

(二)泄露國家秘密或者泄露被審計對象商業秘密的;

(三)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的;

(四)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一條 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的有關責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未構成犯罪的,由有權機關依法給予處分:

(一)打擊、報復、陷害內部審計人員的;

(二)授意、指使、強令內部審計機構或者內部審計人員出具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審計結論的;

(三)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章 附 則

第三十二條 本條例所稱單位主要負責人,是指國家機關的行政首長及其他法人組織的法定代表人。

本條例所稱權力機構,是指企業法人組織依法行使決策權的機構。

本條例所稱被審計對象,是指本單位內設機構、所屬單位及個人。

第三十三條 本條例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B. 會計報告的報告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87號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保證財務會計報告的真實、完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企業(包括公司,下同)編制和對外提供財務會計報告,應當遵守本條例。本條例所稱財務會計報告,是指企業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的文件。
第三條 企業不得編制和對外提供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告。企業負責人對本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
第四條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授意、指使、強令企業編制對外提供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告。
第五條 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以及注冊會計師執業規則的規定進行,並對所出具的審計報告負責。
第二章 財務會計報告的構成
第六條財務會計報告分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財務會計報告。
第七條 年度、半年度財務會計報告應當包括:
(一)會計報表;
(二)會計報表附註;
(三)財務情況說明書。
會計報表應當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及相關附表。
第八條 季度、月度財務會計報告通常僅指會計報表,會計報表至少應當包括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季度、月度財務會計報告需要編制會計報表附註的,從其規定。
第九條資產負債表是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的報表。資產負債表應當按照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或者股東權益,下同)分類分項列示。其中,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定義及列示應當遵循下列規定:
(一)資產,是指為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並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在資產負債表上,資產應當按照其流動性分類分項列示,包括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其他資產。銀行、保險公司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各項資產有特殊性的,按照其性質分類分項列示。
(二)負債,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在資產負債表上,負債應當按照其流動性分類分項列示,包括流動負債、長期負債等。銀行、保險公司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各項負債有特殊性的,按照其性質分類分項列示。
(三)所有者權益,是指所有者在企業資產中享有的經濟利益,其金額為資產減去負債後的余額。在資產負債表上,所有者權益應當按照實收資本(或者股東)、資本公積、盈餘公積、未分配利潤等項目分項列示。
第十條利潤表是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的報表。利潤表應當按照各項收入、費用以及構成利潤的各個項目分類分項列示。其中,收入、費用和利潤的定義及列示應當遵循下列規定:
(一)收入,是指企業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及讓渡資產使用權等日常活動中所形成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收入不包括為第三方或者客戶代收的款項。在利潤表上,收入應當按照其重要性分項列示。
(二)費用,是指企業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所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在利潤表上,費用應當按照其性質分項列示。
(三)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在利潤表上,利潤應當按照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凈利潤等利潤的構成分類分項列示。
第十一條現金流量表是反映企業一定會計期間現金和現金等價物(以下簡稱現金)流入和流出的報表。現金流量表應當按照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的現金流量分類分項列示。其中,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的定義及列示應當遵循下列規定:
(一)經營活動,是指企業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項。在現金流量表上,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應當按照其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入和流出的性質分項列示;銀行、保險公司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經營活動按照其經營活動特點分項列示。
(二)投資活動,是指企業長期資產的購建和不包括在現金等價物范圍內的投資及其處置活動。在現金流量表上,投資活動的現金流量應當按照其投資活動的現金流入和流出的性質分項列示。
(三)籌資活動,是指導致企業資本及債務規模和構成發生變化的活動。在現金流量表上,籌資活動的現金流量應當按照其籌資活動的現金流入和流出的性質分項列示。
第十二條相關附表是反映企業財力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補充報表,主要包括利潤分配表以及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其他附表。利潤分配表是反映企業一定會計期間對實現凈利潤以及前年度未分配利潤的分配或者虧損彌補的報表。利潤分配表應當按照利潤分配各個項目分類分項列示。
第十三條 年度、半年度會計報表至少應當反映兩個年度或者相關兩個期間的比較數據。
第十四條會計報表附註是為便於會計報表使用者理解會計報表的內容而對會計報表的編制基礎、編制依據、編制原則和方法及主要項目等所作的解釋。會計報表附註至少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不符合基本會計假設的說明;
(二)重要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及其變更情況、變更原因及其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
(三)或有事項和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的說明;
(四)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說明;
(五)重要資產轉讓及其出售情況;
(六)企業合並、分立;
(七)重大投資、融資活動;
(八)會計報表中重要項目的明細資料;
(九)有助於理解和分析會計報表需要說明的其他事項。
第十五條財務情況說明書至少應當對下列情況作出說明:
(一)企業生產經營的基本情況;
(二)利潤實現和分配情況;
(三)資金增減和周轉情況;
(四)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重大影響的其他事項。
第三章 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
第十六條 企業應當於年度終了編報年度財務會計報告。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應當編報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財務會計報告的,從其規定。
第十七條 企業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根據真實的交易、事項以及完整、准確的賬簿記錄等資料,並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編制基礎、編制依據、編制原則和方法。
企業不得違反本條例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隨意改變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基礎、編制依據、編制原則和方法。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授意、指使、強令企業違反本條例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改變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基礎、編制依據、編制原則和方法。
第十八條 企業應當依照本條例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對會計報表中各項會計要素進行合理的確認和計量,不得隨意改變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標准。
第十九條 企業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本條例規定的結賬日進行結賬,不得提前或者延遲。年度結賬日為公歷年度每年的12月31日;半年度、季度、月度結賬日分別為公歷年度每半年、每季、每月的最後一天。
第二十條 企業在編制年度財務會計報告前,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全面清查資產、核實債務:
(一)結算款項,包括應收款項、應付款項、應交稅金等是否存在,與債務、債權單位的相應債務、債權金額是否一致;
(二)原材料、在產品、自製半成品、庫存商品等各項存貨的實存數量與賬面數量是否一致,是否有報廢損失和積壓物資等;
(三)各面投資是否存在,投資收益是否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進行確認和計量;
(四)房屋建築物、機器設備、運輸工具等各項固定資產的實存數量與賬面數量是否一致;
(五)在建工程的實際發生額與賬面記錄是否一致;
(六)需要清查、核實的其他內容。
企業通過前款規定的清查、核實,查明財產物資的實存數量與賬面數量是否一致、各項結算款項的拖欠情況及其原因、材料物資的實際儲備情況、各項投資是否達到預期目的、固定資產的使用情況及其完好程度等。企業清查、核實後,應當將清查、核實的結果及其處理辦法向企業的董事會或者相應機構報告,並根據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
企業應當在年度中間根據具體情況,對各項財產物資和結算款項進行重點抽查、輪流清查或者定期清查。
第二十一條 企業在編制財務會計報告前,除應當全面清查資產、核實債務外,還應當完成下列工作:
(一)核對各會計賬簿記錄與會計憑證的內容、金額等是否一致,記賬方向是否相符;
(二)依照本條例規定的結賬日進行結賬,結出有關會計賬簿的余額和發生額,並核對各會計賬簿之間的余額;
(三)檢查相關的會計核算是否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
(四)對於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沒有規定統一核算方法的交易、事項,檢查其是否按照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進行確認和計量以及相關賬務處理是否合理;
(五)檢查是否存在因會計差錯、會計政策變更等原因需要調整前期或者本期相關項目。 在前款規定工作中發現問題的,應當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處理。
第二十二條 企業編制年度和半年度財務會計報告時,對經查實後的資產、負債有變動的,應當按照資產、負債的確認和計量標准進行確認和計量,並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
第二十三條 企業應當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會計報表格式和內容,根據登記完整、核對無誤的會計賬簿記錄和其他有關資料編制會計報表,做到內容完整、數字真實、計算準確,不得漏報或者任意取捨。
第二十四條會計報表之間,會計報表各項目之間,凡有對應關系的數字,應當相互一致;會計報表中本期與上期的有關數字應當相互銜接。
第二十五條會計報表附註和財務情況說明書應當按照本條例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對會計報表中需要說明的事項作出真實、完整、清楚的說明。
第二十六條 企業發生合並、分立情形的,應當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的制度規定編制相應的財務會計報告。
第二十七條 企業終止營業的,應當在終止營業時按照編制年度財務會計報告的要求全面清查資產、核實債務、進行結賬,並編制財務會計報告;在清算期間,應當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編制清算期間的財務會計報告。
第二十八條 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需要編制登會計報表的企業集團,母公司除編制某個別會計報表外,還應當編制企業集團的合並會計報表。企業集團合並會計報表,是指反映企業集團整體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會計報表。
第四章 財務會計報告的對外提供
第二十九條 對外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反映的會計信息應當真實、完整。
第三十條 企業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有關財務會計報告提供期限的規定,及時對外提供財務會計報告。
第三十一條企業對外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依次編定頁數,加具封面,裝訂成冊,加蓋公章。封面上應當註明:企業名稱、企業統一代碼、組織形式、地址、報表所屬年度或者月份、報出日期,並由企業負責人和主管會計工作的負責人、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簽名並蓋章;設置總會計師的企業,還應當由總會計師簽名並蓋章。
第三十二條 企業應當依照企業章程的規定,向投資者提供財務會計報告。國務院派出監事會的國有重點大型企業、國有重點金融機構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派出監事會的國有企業,應當依法定期向監事會提供財務會計報告。
第三十三條 有關部門或者機構依照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的規定,要求企業提供部分或者全部財務會計報告及其有關數據的,應當向企業出示依據,並不得要求企業改變財務會計報告有關數據的會計口徑。
第三十四條 非依照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的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要求企業提供部分或者全部財務會計報告及其有類數據。違反本條例規定,要求企業提供部分或者全部財務會計報告及其有關數據的,企業有權拒絕。
第三十五條 國有企業、國有控股的或者佔主導地位的企業,應當至少每年一次向本企業的職工代表大會公布財務會計報告,並重點說明下列事項:
(一)反映與職工利益密切相關的信息,包括:管理費用的構成情況,企業管理人員工資、福利和職工工資、福利費用的發放、使用和結余情況,公益金的提取及使用情況,利潤分配的情況以及其他與職工利益相關的信息;
(二)內部審計發現的問題及糾正情況;
(三)注冊會會師審計的情況;
(四)國家審計機關發現的問題及糾正情況;
(五)重大的投資、融資和資產處置決策及其原因的說明;
(六)需要說明的其他重要事項。
第三十六條 企業依照本條例規定向有關各方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其編制基礎、編制依據、編制原則和方法應當一致,不得提供編制基礎、編制依據、編制原則和方法不同的財務會計報告。
第三十七條財務會計報告須經注冊會計師審計的,企業應當將注冊會計師及其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隨同財務會計報告一並對外提供。
第三十八條 接受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組織或者個人,在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未正式對外披露前,應當對其內容保密。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九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對企業可以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並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
(一)隨意改變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標準的;
(二)隨意改變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基礎、編制依據、編制原則和方法的;
(三)提前或者延遲結帳日結帳的;
(四)在編制年度財務會計報告前,未按照本條例規定全面清查資產、核實債務的;
(五)拒絕財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對財務會計報告依法進行的監督檢查,或者不如實提供有關情況的。
會計人員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情節嚴重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第四十條 企業編制、對外提供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有前款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對企業可以處5000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並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對其中的會計人員,情節嚴重的,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第四十一條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編制、對外提供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可以處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並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
第四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的規定,要求企業向其提供部分或者全部財務會計報告及其有關數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改正。
第四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同時違反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由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權范圍內依法給予處罰。
第六章 附則
第四十四條 國務院財政部門可以根據本條例的規定,制定財務會計報告的具體編報辦法。
第四十五條 不對外籌集資金、經營規模較小的企業編制和對外提供財務會計報告的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根據本條例的原則另行規定。
第四十六條 本條例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C. 屬於會計行政法規的有:A、會計法 B、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 C、會計基礎工作規范 D、企業會計制度

1)通用業來務會計准則。源主要解決各行業共同行業務如貨幣性資產、應收賬款等業務的處理。

2)特殊業務會計准則。主要解決如外幣業務、租賃業務等特殊業務的會計處理。

3)財務報表會計准則。規范企業主要會計報表編制方法和信息披露的准則。

每一具體會計准則一般包括引言(准則范圍)、定義(某准則涉及的概念)、一般確認原則、一般計量方法、一般報告原則、一般提示事項、附則(解釋權和生效日期)七個部分。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D. 會計法規定的是什麼會計制度規定的又是什麼

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分離並存統一

近年來,我國陸續出台了會計准則及會計制度,在會計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也引發了很多討論。怎樣看待兩者的關系,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毋庸質疑,正確的認識和把握兩者的關系,無論對於會計研究還是對於會計實務操作,都有重要的意義。
筆者認為,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兩者的關系不是分離的,而是並存的,從發展的角度看,兩者最終會實現統一。
考察兩者的關系,首先要了解兩者的結構。我國的會計准則包括基本准則和具體准則兩個層次。基本准則是指1993年實施的《企業會計准則》,具體准則是指從1997年5月至今財政部陸續發布的16個准則和一個准則的徵求意見稿。基本准則對會計核算作出了完整的、一般性的規定,而具體准則是在基本准則基礎上對具體業務作出的規定。兩者是綱領和分項的關系。我國的會計制度包括先後出台的行業會計制度、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不同的會計制度發布於不同的時期,適應於不同時期的會計核算工作需要。現階段,《企業會計制度》是企業會計制度的會計核心,下文中主要以《企業會計制度》為例分析會計制度。
在了解了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對比兩者在制定目的、制定依據、制定背景、適用范圍、規范內容等方面的異同就可以分析出兩者之間的關系。
1.制定目的。會計准則是為了「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統一會計核算標准,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會計制度是為了「規范企業的會計核算,真實、完整的提供會計信息」。從內容上看兩者的制定目的並無實質上的差別,都是著眼於會計核算信息的質量。可見兩者目的一致。
2.制定依據。會計准則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制定,會計制度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及國家其他法律和法規制定的,包括《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也包括《企業會計准則》。從依據上看,兩者同受會計法的約束,都是為了貫徹落實會計法的規定。同時會計准則又是會計制度制定的一個內容依據,可見兩者不是分離的,而是有著緊密聯系的,具有並存的必然性。
3.制定背景。為了適應國民經濟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適應企業會計核算發生根本變化的要求,1993年財政部出台了《企業會計准則》,為新的會計改革指明了方向,為以後會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我國會計工作的綱領性文件。1997年以後陸續出台的具體准則則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會計核算上不斷出現新的問題,迫切的需要用准則加以規范和指導的背景下制定的。當然具體准則的制定也充分考慮了與國際接軌,適應加入WTO後的要求等因素。我國會計制度制定與會計准則出台具有配套性。可以說准則的出台是制度制定的主要背景。行業會計制度的制定是為了使基本准則在各行業得到貫徹實施;《企業會計制度》的制定是為了使股份公司更好的執行已實施的具體會計准則。由此可見,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在背景上具有共性——滿足於經濟發展的需要、會計核算的要求;同時會計制度又是對會計准則的進一步貫徹,使會計准則得以落實到實際工作中。這使得兩者不可分離,具有並存的基礎和可能。
4.適用范圍。《企業會計准則》適用於我國「境內的所有企業」,具體准則中除《現金流量表》等8個准則在所有企業施行外,其餘部分暫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待條件成熟時,再推廣到所有企業。《企業會計制度》暫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圍內執行,同時鼓勵其他企業先行執行。可以預見,《企業會計制度》將逐漸適用於所有企業(金融企業除外,由《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規范)。可見,在使用范圍上,准則和制度具有一致性。
5.規范內容。《企業會計准則》規定了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則、會計要素以及會計報表編報的一般要求。具體准則是根據基本准則的要求,就會計核算業務作出的具體規定。因此,會計准則具有概括性強、理論性強、指導性強的特點。《企業會計制度》規范了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則、各會計要素和特殊業務的核算,以及會計報表的編報。各會計要素和特殊業務的規范是對已公布實施具體准則中相關規定的進一步細化和進一步解釋。因此會計制度具有深化准則、密切聯系實際、可操作性強的特點。
可見兩者規范的內容是一致的,差別在於准則規范的更理論化,而制度規范的更實務化。因此兩者不是分離的,而是密切聯系、互為補充的。在實際應用中不能顧此失彼,在深入掌握准則的基礎上,更嚴格執行制度的要求,這樣反映會計信息才能符合要求。可見兩者在內容上、在實務中都具有並存的必要性。
此外,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不很完善。同樣,准則的制定受市場經濟制約,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短時間內全部完善。因此,准則的制定是一項逐步的長期的工作,而制度的制定相對簡單,二者是在時間上有差別,在內容上也必然有差異。例如《企業會計制度》並無分部報告的規定,企業編制分部報告就不能僅看《企業會計制度》,而要依據會計准則。從這個意義上說准則和制度也必須共存。
綜上所述,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在諸多方面具有共性,二者不是分離的,而是具有密切聯系的。在制定背景和規范內容等方面的聯系,使得二者具有並存的可能和必然,那麼二者是否能夠統一呢?
筆者認為兩者的統一是我國會計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在現階段兩者是不能統一的。統一無非是兩種形式,制度代替准則或者准則代替制度。制度代替准則是會計水平的倒退,這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更不符合會計發展的規律,也無法與國際接軌,更難參與國際資本市場,因此是不可能的。准則代替制度,與國際發達國家的做法一致,但不符合我國的國情。會計實務界的現狀不容忽視,會計人員整體素質偏低,長期習慣於制度的指引,缺乏必要的理論水平。全面推行准則取消制度勢必造成混亂,會計人員難以接受,後果難以預料。但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准則代替制度,實現兩者的統一是完全可能的,也是一種必然結果。一方面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核算的范圍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完善、企業財務人員會計水平的提高將趨於一致,另一方面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核算的內容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有規范程度上的詳略之分。因此如果廣大財務人員的會計水平提高到足以熟練的應用會計准則的程度,用會計准則取代會計制度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然的。

E. 會計法律條例有哪些

會計法律制度包括會計法律、會計行政法規、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以及地方性會計法規。會計法律制度一覽
一、會計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
二、會計制度
1、企業會計制度
2、金融企業會計制度
3、城市合作銀行會計制度
4、物業管理企業會計制度
5、醫院會計制度
6、保險公司會計制度
7、個體工商戶會計制度
8、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
9、行政單位會計制度
10、事業單位會計制度
11、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
12、高等學校會計制度
13、中小學校會計制度
14、地質勘查單位會計制度
15、測繪單位會計制度
16、社會保險基金會計制度
三、財務制度
1、企業財務通則
2、金融企業財務制度
3、物業管理企業財務規定
4、證券公司財務制度
5、關於對《證券公司財務制度》有關內容進行修改和補充的通知
6、行政單位財務規則
7、事業單位財務規則
8、醫院財務制度
9、地質事業單位財務制度
10、地質勘察單位財務制度
11、工商行政管理單位財務管理辦法
12、科學事業單位財務制度
13、關於執行《科學事業單位財務制度》若干具體問題的通知
14、計劃生育事業單位財務制度
15、文物事業單位財務制度
16、體育事業單位財務制度
17、農業事業單位財務制度
18、文化事業單位財務制度
19、高等學校財務制度
20、中小學校財務制度
21、廣播電視事業單位財務制度
22、測繪事業單位財務制度國家物質儲備事業單位財務制度
四、會計准則
1、事業單位會計准則
2、企業會計准則
3、關於深化企業會計核算的制度改革、實施會計准則的意見
4、企業會計准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5、企業會計准則——現金流量表
6、企業會計准則——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
7、企業會計准則——收入
8、企業會計准則——債務重組
9、企業會計准則——建造合同
10、企業會計准則——投資
11、企業會計准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
12、企業會計准則——非貨幣性交易
13、企業會計准則——或有事項
14、企業會計准則——無形資產
15、企業會計准則——借款費用
16、企業會計准則——租賃
17、企業會計准則——中期財務報告
18、企業會計准則——存貨
19、企業會計准則——固定資產

五、審計准則
1、中國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准則序言
2、獨立審計基本准則
3、獨立審計具體准則(27條)
4、獨立審計實務公告(10條
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
1、內部會計控制規范——貨幣資金(試行)
2、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
七、會計核算方法
1、汽車運輸企業內部單車承包租賃產權轉讓經營會計核算辦法
2、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會計核算辦法
3、企業職工失業保險基金會計核算辦法
4、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會計核算辦法
5、職工醫療保險基金會計核算辦法
6、住房公積金會計核算辦法
7、事業單位住房基金和離退休經費會計核算規定
8、物業管理企業會計核算補充規定
9、住房公積金會計核算辦法補充規定
10、證券投資基金會計核算辦法
11、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稅務師事務所會計核算辦法
八、會計處理規定
1、關於企業處理期初庫存納稅問題有關會計核算的通知
2、關於將撥改貸資金本息余額轉為國家資本金有關會計處理規定的通知
3、關於上市公司利潤分配會計處理規定的通知
4、關於上市公司會計處理補充規定的通知
5、郵電通信企業市話初裝基金會計處理規定
6、郵電通信企業郵電附加費會計處理的規定
7、國有企業試行破產有關會計處理問題暫行規定
8、企業兼並有關會計處理問題暫行規定
9、企業代國家儲備棉花有關會計處理規定
10、企業商品期貨業務會計處理暫行規定
11、關於自產自用的產品視同銷售如何進行會計處理的復函
12、關於企業資產評估等有關會計處理通知
13、保險公司保險保障基金會計處理辦法
14、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補充規定
15、企業基建業務會計處理辦法
16、企業探礦權采礦權會計處理規定
17、地質勘查單位探礦權采礦權會計處理規定
18、企業以非現金資產抵償債務有關會計處理規定
19、就業機構就業經費會計處理規定
20、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有關會計處理問題補充規定問題解答
21、車輛購置稅會計處理規定
22、商品期貨業務會計處理暫行規定
23、公開發行證券的商業銀行有關業務會計處理補充規定
24、天然林保護工程財政資金會計處理規定
25、保險公司個人抵押貸款保險等業務會計處理規定
26、關於新增糧食財務掛賬和其他不合理佔用貸款會計處理問題的通知
27、關於下發民航國內航線客運收入聯營會計處理辦法的通知
28、關於改變應收款項壞賬准備計提比例和方法的會計處理規定
29、股份有限公司稅收返還等有關會計處理規定
30、外商投資企業采購國產設備退稅和接受捐贈有關會計處理規定
31、轉發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關於印發會計師事務所從事金融相關審計業務暫行辦法
33、關於印發《企業住房制度改革中有關會計處理問題的規定》的通知
34、財政部關於印發《關聯方之間出售資產等有關會計處理問題暫行規定》的通知
35、關於執行《關聯方之間出售資產等有關會計問題暫行規定》有關問題的復函
九、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有關問題的規定
1、《企業會計制度》實施范圍有關問題的規定
2、貫徹實施《企業會計制度》有關准則問題解答
3、實施《企業會計制度》及相關准則問題解答
4、國有企業申請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程序及報送材料的規定
5、外商投資企業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有關問題的規定
6、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稅務師事務所會計核算辦法
十、其他會計制度
1、財政部關於彩票發行與銷售機構執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有關問題的通知
2、財政部關於修改事業單位事業支出核算內容的通知
3、財政部關於印發《保險公司投資連結產品等業務會計處理規定》的通知
4、財政部關於印發《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稅務師事務所會計核算辦法》的通知
5、關於貫徹實施《會計法》加強會計監督的意見
6、會計專業職務試行條例
7、關於對契稅會計處理辦法請示的復函
8、中國總會計師協會章程
9、國務院關於《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的決定
10、關於短期投資收益核算問題的復函
11、關於社會保險基金暫收款等有關會計問題的復函。

F. 《總會計師條例》是由什麼發布的

《總會計師條例》原發布日期:1990年12月30日,生效日期:1990年12月30日

( 2011年01月08日根據《國務院關專於廢止和修改部屬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正)

發布字型大小:第588號

發布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效力級別:行政法規及國務院(中央政府)文件

發布日期:2011-01-08

實施日期:2011-01-08

上傳修訂後的《總會計師條例》全文供參考。


G. 《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是否屬於會計制度

財務會計制度有哪幾種?為了規范企業的會計核算,真實、完整地提供會計信息,根據《中華回人民答共和國會計法》及國家其他有關法律和法規,制定本制度。

1.《企業會計制度》。

2.《金融企業會計制度》。

3.《小企業會計制度》。

4.《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

5.《財政部門實施會計監督辦法》。

6.《會計基礎工作規范》。

7.《內部會計控制規范》。

8.其他會計規章和會計規范性文件。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H. 《總會計師條例》的頒布時間是

總會計師條例
【頒布單位】 國務院
【頒布日期】 1990-12-31
【實施日期】 1990-12-31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確定總會計師的職權和地位,發揮總會計師在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中的作用,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設置總會計師;事業單位和業務主管部門根據需要,經批准可以設置總會計師。
總會為師的設置、職權、任免和獎懲,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執行。
第三條 總會計師是單位行政領導成員,協助單位主要行政領導人工作,直接對單位主要行政領導人負責。
第四條 凡設置總會計師的單位,在單位行政領導成員中,不設與總會計師職權重疊的副職。
第五條 總會計師組織領導本單位的財務管理、成本管理、預算管理、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等方面的工作,參與本單位重要經濟問題的分析和
決策。
第六條 總會計師具體組織本單位執行國家有關財經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和制度,保護國家財產。
總會計師的職權受國家法律保護。單位主要行政領導人應當支持並保
障總會計師依法行使職權。
第二章 總會計師的職責
第七條 總會計師負責組織本單位的下列工作:
(一)編制和執行預算、財務收支計劃、信貸計劃,擬訂資金籌措和使用方案,開辟財源,有效地使用資金;
(二)進行成本費用預測、計劃、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督促本單位有關部門降低消耗、節約費用、提高經濟效益;
(三)建立、健全經濟核算制度,利用財務會計資料進行經濟活動分析;
(四)承辦單位主要行政領導人交辦的其他工作。
第八條 總會計師負責對本單位財會機構的設置和會計人員的配備、會計專業職務的設置和聘任提出方案;組織會計人員的業務培訓和考核;
支持會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
第九條 總會計師協助單位主要行政領導人對企業的生產經營、行政事業單位的業務發展以及基本建設投資等問題作出決策。
總會計師參與新產品開發、技術改造、科技研究、商品(勞務)價格和工資獎金等方案的制定;參與重大經濟合同和經濟協議的研究、審查。
第三章 總會計師的許可權
第十條 總會計師對違反國家財經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制度和有可能在經濟上造成損失、浪費的行為,有權制止或者糾正。制止或者糾
正無效時,提請單位主要行政領導人處理。
單位主要行政領導人不同意總會計師對前款行為的處理意見的,總會計師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十九條的規定執行。
第十一條 總會計師有權組織本單位各職能部門、直屬基層組織的經濟核算、財務會計和成本管理方面的工作。
第十二條 總會計師主管審批財務收支工作。除一般的財務收支可以由總會計師授權的財會機構負責人或者其他指定人員審批外,重大的財務
收支,須經總會計師審批或者由總會計師報單位主要行政領導人批准。
第十三條 預算、財務收支計劃、成本和費用計劃、信貸計劃、財務專題報告、會計決算報表,須經總會計師簽署。
涉及財務收支的重大業務計劃、經濟合同、經濟協議等,在單位內部須經總會計師會簽。
第十四條 會計人員的任用、晉升、調動、獎懲,應當事先徵求總會計師的意見。財會機構負責人或者會計主管人員的人選,應當由總會計師
進行業務考核,依照有關規定審批。
第四章 任免與獎懲
第十五條 企業的總會計師由本單位主要行政領導人提名,政府主管部門任命或者聘任;免職或者解聘程序與任命或者聘任程序相同。
事業單位和業務主管部門的總會計師依照幹部管理許可權任命或者聘任;免職或者解聘程序與任命或者聘任程序相同。
第十六條 總會計師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積極為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服務;
(二)堅持原則,廉潔奉公;
(三)取得會計師任職資格後,主管一個單位或者單位內一個重要方面的財務會計工作時間不少於三年。
(四)有較高的理論政策水平,熟悉國家財經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和制度,掌握現代化管理的有關知識;
(五)具備本行業的基本業務知識,熟悉行業情況,有較強的組織領導能力;
(六)身體健康,能勝任本職工作。
第十七條 總會計師在工作中成績顯著,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國家有關企業職工或者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獎懲的規定給予獎勵:
(一)在加強財務會計管理,應用現代化會計方法和技術手段,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的;
(二)在組織經濟核算,挖掘增產節約、增收節支潛力,加速資金周轉,提高資金使用效果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的;
(三)在維護國家財經紀律,抵制違法行為,保護國家財產,防止或者避免國家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方面,有突出貢獻的;
(四)在廉政建設方面,事跡突出的;
(五)有其他突出成就或者模範事跡的。
第十八條 總會計師在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區別情節輕重,依照國家有關企業職工或者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獎懲的規定給予處分

(一)違反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和財經制度,造成財會工作嚴重混亂的;
(二)對偷稅漏稅,截留應當上交國家的收入,濫發獎金、補貼,揮霍浪費國家資財,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不抵制、不制止、不報告,致使
國家利益遭受損失的;
(三)在其主管的工作范圍內發生嚴重失誤,或者由於玩忽職守,致使國家利益遭受損失的;
(四)以權謀私,弄虛作假,徇私舞弊,致使國家利益遭受損失,或者造成惡劣影響的;
(五)有其他瀆職行為和嚴重錯誤的。
總會計師有前款所列行為,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九條單位主要行政領導人阻礙總會計師行使職權的,以及對其打擊報復或者變相打擊報復的,上級主管單位應當根據情節給予行政處分。
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 附 則
第二十條 城鄉集體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需要設置總會計師的,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二十一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務院各部門可以根據本條例的規定,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制定實施辦法。
第二十二條 本條例由財政部負責解釋。
第二十三條 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1963年10月18日國務院批轉國家經濟委員會、財政部《關於國營工業、交通企業設置總會計師的幾項規定(草案)》、1978年9月12日國務院發布的《會計人員職權條例》中有關總會計師的規定同時廢止。

I. 責任會計的相關條例

收益與費用(成本)配比的原則
在財務核算基礎上,責任會計按照收益與費用(成本)配比原則進行會計調整,對於不屬於當期的費用與成本進行扣減,對於應在當期反映而未反映的費用與成本進行調增處理,以客觀反映經營單位收入與支出的正確配比,並在確定收益時,嚴格鑒定收益與費用的對應關系,對於沒有與費用成本對應關系的收益進行客觀的調整.
可控性原則
指各經營單位對其職權范圍內可以控制的經濟活動及其經營成果負責,對於各單位非控制范圍內產生的收益與費用(或是不屬於各單位通過經營產生的收益與費用),通過合理的會計調整,及剔除總公司給予的各種補貼,以真實反映其經營效果.
一致性原則
指公司內部各責任單位經營結果的會計計量必須與公司總部的核算口徑保持一致,公司計財中心審核認為核算結果不符合責任會計的原則時,有權進行調整.以達到在同一標准體系下考核評價各責任單位工作績效的目的. 本公司責任會計考核的利潤中心
包括xxx分公司、xxx分公司和xxx分公司.
本公司責任會計考核的費用中心
包括總工室(不包括其下設的計量室、外圍維修組、污水處理室)、總裁辦(不包括下轄的餐廳及後勤部所屬的有收入的服務部門)、計財管理中心、人力資源開發管理中心、黨群辦公室、營銷企劃監察中心、品控中心、基建中心、奶源公司. 1、各分公司的財務部按照公司責任會計制度規定自行進行責任會計核算,公司計財中心按季度對各分公司責任會計報表進行審核確認,各分公司按審核確認結果進行調整並作為最終責任考核結果上報.在開始實施責任會計制度期間,計財中心按月對各分公司責任會計制度執行情況進行抽查確認.
2、各費用中心的責任會計考核由計財中心負責,並按月公布考核結果.
3、各公司、中心室在總公司責任會計考核基礎上,須進一步制定本機構的責任會計操作辦法. 1、各單位財務預算的編制以責任會計原則為依據進行.
2、各費用中心、利潤中心對預算執行結果的考核以責任會計核算結果為依據進行.
第六條 責任會計的核算程序和方法
責任會計核算的程序
各核算單位應按計財中心原有的財務制度規定核算產生財務會計報表,在財務核算的基礎上,獨立建立責任會計賬戶和報表體系,依據責任會計核算原則和本制度規定對各項收益和費用(成本)進行分析調整,以調整說明和必要確認為依據,製作責任會計憑證,在相對應的調整賬戶中進行記錄,並依據賬戶調整記錄製作責任會計報表.
責任會計的賬務處理方法
1、 對於本不屬於責任單位的經營收益而按總部政策要求已納入本單位財務核算的,在責任會計核算時應從其經營成果中予以剔除,並對成本與收益進行相應調整.具體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1)公司總部對牛奶價格的調整.
xxx分公司、xxx公司的牛奶成本價中包括來自奶源公司或公司總部的成本調整內容,在進行責任會計核算時應據實進行如下調整:每月奶源公司(或總部)以書面形式通知兩公司的調整金額,兩公司以書面通知為依據,製作責任會計記賬憑證.
作如下調整分錄: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責任會計調整
借:本年利潤
貸:主營業務成本
(2)包裝材料折扣收入的調整.
xxx分公司收到包裝材料折扣確認通知後,按原定財務賬務處理程序作賬,並計算確認包材折扣所減少的成本金額,按照財產管理程序製作憑證入賬後,在責任會計賬戶中進行調整.
作如下調整分錄: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責任會計調整
借:--本年利潤
貸:主營業務成本
(3)出於財務籌劃的需要,各公司向外部獨立核算機構轉移費用,但需在日後補償時,應根據雙方書面確認的費用或收益轉移金額進行責任會計調整.
作如下調整分錄:
A 轉出費用時:
借:相關費用科目
貸:責任會計調整
借:本年利潤
貸:相關費用項目
B 日後補償時:
借:責任會計調整
貸:相關費用科目
借:相關費用科目
貸:本年利潤
(4)其他應調整的項目.
按總部或分公司的財務政策對某些收益(或費用)進行調整後,致使不能真實反映實際經營成果時,依據責任會計原則,應根據經營單位的實際經營情況進行相應調整.
調整分錄如下:
借:(或貸)相應科目
貸(或借):責任會計調整
借(或貸):本年利潤
貸(或借):相應科目
2、對於按受益費用配比原理本應由該責任單位承擔的費用項目,由於公司的一些客觀原因而未納入其經營核算的,在責任會計核算時應將其納入核算范疇加以反映,並對相關費用進行調整.
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1)由於公司政策安排或業務操作滯後,發生各分公司實際佔用了公司資產,但應提而未提折舊和應攤而未攤資產佔用費的情況時,應根據實際佔用資產的價值調整折舊費和資產佔用費.調整的依據是:每月由計財中心固定資產管理會計對已撥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與實際使用資產價值的差額做出核實並書面通知各分公司,各分公司依據通知據實調整固定資產折舊費和資產佔用費,計算辦法依計財中心制定的有關制度執行.對於在用的低值易耗品,未按本公司財務制度的要求核算而少攤銷費用的,應依制度規定進行責任會計的賬戶調整.
調整分錄如下:
借:管理費用(主營業務成本)
貸:責任會計調整
借:本年利潤
貸:管理費用(主營業務成本)
(2)待攤費用的調整.
由於稅法的要求,各分公司實行直線攤銷法核算待攤費用,當按直線法攤銷有關費用不能正確反映企業季節性經營中實際收益與費用的配比關系時,可在責任會計中以產值攤銷法進行費用調整,具體計算依據可由各分公司與計財中心商定.
調整分錄如下:
借(或貸):管理費用(主營業務成本)
貸(或借):責任會計調整
借(或貸):本年利潤
貸(或借):管理費用(主營業務成本)
(3) 其他違反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確認和計量原則,造成核算結果與實際不符時,應進行責任會計調整.
調整分錄如下:
借(或貸):收益或費用類科目
貸:責任會計調整
借(或貸):本年利潤
貸(或借):收益或費用類科目
(4)預提費用的調整.由於公司財務政策的要求,當期已發生的預提費用項目未在財務會計中反映或依收益與費用配比原則和產值法判定,財務會計的預提費用過大或不足時,應作相應的會計調整.
調整分錄如下:
借(或貸):營業費用(或相關科目)
貸:責任會計調整
借(或貸):本年利潤
貸(或借):營業費用(或相關科目)
當該項調整在後續會計期的財務會計中補記時,責任會計則作相反的調整.
3、按謹慎性原則確認各項銷售收入.
(1)商品由公司成品庫發出後,屬於在途商品或分倉存放,沒有正式進入流通渠道時,如果財務會計已確認為銷售收入的,應進行如下會計調整:
按已記銷售收入作調整分錄
借:主營業務收入
貸:責任會計調整
借:本年利潤
貸:主營業務收入
同時按發出商品成本作調整分錄
借:責任會計調整
貸:主營業務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本年利潤
(2)商品已發出,發票或銷售單據尚未開具,購貨方也未作收貨確認,財務會計已暫估銷售收入的,責任會計應作如下調整:
按已記銷售收入金額作分錄
借:主營業務收入
貸:責任會計調整
借:本年利潤
貸:主營業務收入
同時按發出商品成本作調整分錄
借:責任會計調整
貸:主營業務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本年利潤
(3)商品已發出,發票或銷售單據已開具,但貨款尚未收回,且收款期已超出信用期限一個月以上時,則按應收賬款金額作以下調整分錄:
借:管理費用
貸:責任會計調整
借:本年利潤
貸:管理費用
(4)商品已發出,發票或銷售單據已開具,當期累計未收貨款總額已超出授信額度,則按超出授信額度金額作調整分錄:
借:管理費用
貸:責任會計調整
借:本年利潤
貸:管理費用
4、根據各分公司內部市場鏈及各單位的業務往來、索賠、索償的要求調整相關的收入和支出.
公司實行市場鏈管理後,公司內部各機構間的索賠、索償及業務往來相互結算應及時進行.如因客觀原因不能及時劃撥入賬時,則應進行責任會計調整.
當應獲得索償或內部轉移收入時,作如下調整分錄:
借:責任會計調整
貸:索賠或轉移收入
借:索賠或轉移收入
貸:本年利潤
當應支付索賠或轉移支出時,作如下調整分錄:
借:索賠或轉移支出
貸:責任會計調整
借:本年利潤
貸:索賠或轉移支出
當該項調整在後續會計期間的財務會計核算中進行了結算時,責任會計則作相反的調整.
5、根據公司的管理要求,通過目標考核、閘口考核,各單位獲得了相關正負激勵後,應根據正負激勵的實際金額進行責任會計調整,調整分錄如下:
獲得正激勵時:
借:責任會計調整
貸:激勵收益
借:激勵收益
貸:本年利潤
受到負激勵時作相反分錄.(注:此項調整隻作備查記錄,在附註中說明)
6、根據公司制定的八項計提資產減值准備制度確認的各項損失,由於報批程序等原因,財務會計無法作賬務處理,為了真實反映經營成果,需作如下責任會計分錄:
借:管理費用(或營業外支出)
貸:責任會計調整
借:本年利潤
貸:管理費用
當該項調整在後續會計期間的財務會計中補記時,責任會計則作相反的調整. 1、各責任單位在按照《企業會計准則》和《企業會計制度》的要求編制而成的財務報告的基礎上,依據責任會計核算原理,建立責任會計調整賬戶和責任會計賬簿,並每月定期對本單位的財務報告進行調整,填制責任會計報表(以計財中心設制的形式而定),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與各經營單位相適應的責任會計體系.
2、在責任會計核算和考核過程中,各公司財務部和計財中心核算部要嚴格按責任會計的規定執行.執行結果依OEC財務管理閘口指標體系的有關規定實施考評兌現.
3、每月計財中心對各公司、中心室的責任會計報表進行審核,如發現異議及時通知對方,並經各公司、中心室確定修正後,方可作為最終考評依據.
4、每季度計財中心財務管理部將會同審計部聯合對各公司、中心室責任會計執行情況進行審計.依據審定後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對各單位的OEC財務管理閘口指標體系進行確認,考評確認結果與責任人經營責任狀掛鉤. 1、實行責任會計報告制度後,各經營單位須繼續按計財中心有關規定,按時報送未進行責任會計調整前的財務會計報表.
2、各公司、中心室財務部和計財中心核算部於次月11日前將本部門按責任會計辦法核算後的經營情況,以責任會計分析報告的形式報送計財中心財務管理部.
3、計財中心根據各責任單位每月報送的責任會計分析報告,在綜合考慮國家及行業經濟形勢的基礎上,於每月15日和下季度首月15日前向公司領導上報上月和上季度分析報告.
4、對於出現責任會計賬戶不健全、責任會計核算不完整的,參照公司相關制度,對該部門財務負責人給予不低於2000元的罰款.
5、對於沒有按要求准確進行責任會計核算,且嚴重影響了責任考核結果的,參照公司OEC財務管理閘口指標體系的有關規定,對該部門財務負責人給予不低於年薪2%的罰款.
6、對於在責任會計管理制度中未作明確規定,經審計後發現的責任差異,各責任單位經與審計部門交換意見後,要及時進行責任會計賬務處理;如未達成一致意見且存在爭議的,應提請公司財務總監裁決或以議案形式提交生產經營例會討論決定.
7、對於沒有按《企業會計准則》和《企業會計制度》進行賬務處理,在責任會計核算時又未作調整,除依據企業有關管理制度進行處罰外,同時適用於本制度第五條中的規定.

J. 總會計師條例屬於會計行政法規還是會計制度

總會計師條例是行政法規,會計制度中也包含了總會計師的一些職責。專
但是如果狹義的說,是行政法屬規,因為總會計師是單位負責人,並不是講一些賬務處理,會計處理的東西。
所以還是按照行政法規算吧。
如果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可以網路搜索一下「會計考友論壇」或者加我網路HI。
最後祝你考試順利,工作順利。

熱點內容
公益訴訟與經濟法律責任 發布:2024-12-25 04:14:26 瀏覽:571
日本法院數量 發布:2024-12-25 03:55:22 瀏覽:716
法院信息費 發布:2024-12-25 03:53:55 瀏覽:10
聲明函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5 03:31:33 瀏覽:34
婚姻法關於再婚再生育子女的規定 發布:2024-12-25 03:10:00 瀏覽:957
漳平市律師 發布:2024-12-25 02:56:14 瀏覽:396
電大經濟法概論第三次形成考核 發布:2024-12-25 02:04:52 瀏覽:220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關於事業單位解聘 發布:2024-12-25 01:59:05 瀏覽:794
律師個人法律服務宣傳 發布:2024-12-25 01:59:04 瀏覽:391
2018刑法分則 發布:2024-12-25 01:53:56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