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條例
1. 在未聲明情況下,美國黑客入侵中國網站觸犯了哪些法律與國際條例
這題目,邏輯太亂。
有聲明就不是黑客,也不是入侵。
2. 關於INCO國際貿易條例的內容
最新貿易術語Incoterms 2000簡介
一.《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宗旨和范圍
《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以下稱Incoterms)的宗旨是為國際貿易中最普遍使用的貿易術語提供一套解釋的國際規則 ,以避免因各國不同解釋而出現的不確定性,或至少在相當程度上減少這種不確定性。
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互不了解對方國家的貿易習慣的情況時常出現。這就會引起誤解、爭議、和訴訟,從而浪費時間和費用。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國際商會(ICC)於1936年首次公布了一套解釋貿易術語的國際規則,名為Incoterms 1936,以後又於1953年、1967年、1976年、1980年和1990年,現在則是在2000年版本中做出補充和修訂,以便使這些規則適應當前國際貿易實踐的發展。
需要強調的是,Incoterms涵蓋的范圍只限於銷售合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中與已售貨物(指"有形的"貨物,不包括"無形的"貨物,如電腦軟體)交貨有關的事項。
關於Incoterms,看來有兩個非常普遍的特別誤解。一個是常常認為Incoterms適用於運輸合同而不是銷售合同。第二個是人們有時錯誤地以為它規定了當事人可能希望包含在銷售合同中的所有責任。
首先,正如ICC一貫強調的那樣,Incoterms只涉及銷售合同中買賣雙方的關系,而且,只限於一些非常明確的方面。
對進口商和出口商來講,考慮那些為完成國際銷售所需要的各種合同之間的實際關系當然時非常必要的。完成一筆國際貿易不僅需要銷售合同,而且需要運輸合同、保險合同和融資合同,而Incoterms只涉及其中的一項合同,即銷售合同。
雖然如此,當雙方當事人同意使用某一個具體的貿易術語時,將不可避免地對其他合同產生影響。舉例說明,賣方同意在合同中使用CFR和CIF術語時,他就只能以海運方式履行合同,因為在這兩個術語下他必須向買方提供提單或其他海運單據,而如果使用其他運輸方式,這些要求是無法滿足的。而且,跟單信用證要求的單據也必然將取決於准備使用的運輸方式。
其次,Incoterms涉及為當事方設定的若干特定義務,如賣方將貨物交給買方處置,或將貨物交運或在目的地交貨的義務,以及當事雙方之間的風險劃分。
另外,Incoterms涉及貨物進口和出口清關、貨物包裝的義務,買方受領貨物的義務,以及提供證明各項義務得到完整履行的義務。盡管Incoterms對於銷售合同的執行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但銷售合同中可能引起的許多問題卻並未涉及,如貨物所有權和其他產權的轉移、違約、違約行為的後果以及某些情況下的免責等。需要強調的是,Incoterms無意取代那些完整的銷售合同所需訂入的標准條款或商定條款。
通常,Incoterms不涉及違約的後果或由於各種法律阻礙導致的免責事項,這些問題必須通過銷售合同中的其他條款和適用的法律來解決。
Incoterms一直主要用於跨國境的貨物銷售交付,因此,它是一套國際商業術語。然而,有時Incoterms也被用於純粹國內市場的貨物銷售合同中。在此情況下,Incoterms中的A2、B2以及任何與進出口有關的條款當然就變成多餘了。
二.為什麼需要對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進行修訂?
連續修訂Incoterms的主要原因是使其適應當代商業的實踐。1980年修訂本引入了貨交承運人(現在為FCA)術語,其目的是為了適應在海上運輸中經常出現的情況,即交貨點不再是傳統的FOB點(貨物越過船舷),而是在將貨物裝船之前運到陸地上的某一點,在那裡將貨物裝入集裝箱,以便經由海運或其他運輸方式(即所謂的聯合或多式運輸)繼續運輸。
在1990年的修訂本中,涉及賣方提供交貨憑證義務的條款在當事方同意使用電子方式通訊時,允許用電子數據交換(EDI)訊息替代紙面單據。毫無疑問,為了使Incoterms更利於實物操作,其草擬和表述一直都在改進。
三.Incoterms 2000
在為期兩年的修訂過程中,ICC盡其最大努力通過ICC各國家委員會吸取了各行業國際貿易從業者的意見和建議,完成了修訂稿的多次修改。令人高興的是,在Incoterms的這次修訂期間,ICC從全世界使用者得到的反饋意見超過了以往任何一次。ICC與Incoterms的使用者之間交流的結果產生了Incoterms 2000這個版本,與Incoterms 1990相比看上去變化很小。原因很明顯,即Incoterms當前已得到世界承認,所以ICC決定鞏固Incoterms在世界范圍內得到的承認,並避免為了變化而變化。另一方面,在修訂過程中,ICC盡量保證Incoterms 2000中的語言清楚准確地反映出國際貿易實務。新的版本在下面兩個方面作出了實質性改變:
在FAS和DEQ術語下,辦理清關手續和交納關稅的義務;
在FCA術語下裝貨和卸貨的義務。
無論是實質變化還是形式變化都是在對Incoterms的使用者廣泛調查的基礎上作出的,而且對1990年以來Incoterms專家小組(專門為Incoterms使用者提供額外服務的機構)受到的咨詢意見給予了充分考慮。
四.在銷售合同中訂入Incoterms
鑒於Incoterms不時修訂,所以,如果合同當事方意圖在銷售合同中訂入Incoterms時,清楚地指明所引用的Incoterms版本是很重要的。人們很容易忽略這一點,例如當在標准合同或訂貨單中引用了早期版本時,未能引用最新版本,可能會對當事方的意圖是在合同中引用新版本還是早期版本引起糾紛。希望使用Incoterms 2000的商人,應在合同中明確規定該合同受Incoterms 2000的約束。
五.Incoterms的結構
1990年,為了便於理解,將所有的術語分為4個基本不同的類型。第一組為"E"組(EX WORKS),指賣方僅在自己的地點為買方備妥貨物;第二組"F"組(FCA、FAS和FOB),指賣方需將貨物交至買方指定的承運人;第三組"C"組(CFR、CIF、CPT和CIP),指賣方須訂立運輸合同,但對貨物滅失或損壞的風險以及裝船和啟運後發生意外所發生的額外費用,賣方不承擔責任;第四組"D"組(DAF、DES、DEQ、DDU和DDP),指賣方須承擔把貨物交至目的地國所需的全部費用和風險。下表反映了這種分類方法:
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
E組(發貨)
--------------------------------------------------------------------------------
EXW 工廠交貨(……指定地點)
F組(主要運費未付)
--------------------------------------------------------------------------
FCA 貨交承運人(……指定地點)
FAS 船邊交貨(……指定裝運港)
FOB 船上交貨(……指定裝運港)
C組(主要運費已付)
--------------------------------------------------------------------------
CFR 成本加運費(……指定目的港)
CIF 成本、保險費加運費付至(……指定目的港)
D組(到達)
--------------------------------------------------------------------------
DAF 邊境交貨(……指定地點)
DES 目的港船上交貨(……指定目的港)
DEQ 目的港碼頭交貨(……指定目的港)
DDU 未完稅交貨(……指定目的地)
DDP 完稅後交貨(……指定目的地)
與Incoterms 1990相同,在Incoterms 2000中,所有術語下當事人各自的義務均用10個項目列出,賣方在每一項目中的地位"對應"了買方在同一項目中相應的地位。
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相關釋義
作者:未知 更新:2005-3-7 【字體:小 大】【加入收藏】【列印此文】
《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e Terms)是國際商會為統一各種貿易術語的不同解釋於1936年制訂的,命名為《1936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COTERMS 1936》)。隨後,為適應國際貿易實踐發展的需要,國際商會先後於1953年、1967年、1976年、1980年和1990年進行過多次修訂和補充,其中,1990年國際商會為使貿易術語能適應日益廣泛使用的電子數據交換(EDI)和不斷革新的運輸技術變化的需要對該通則作了全面的修訂。
為使貿易術語更進一步適應世界上無關稅區的發展、交易中使用電子訊息的增多以及運輸方式的變化,國際商會再次對《通則》進行修訂,並於1999年9月公布《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簡稱《INCOTERMS 2000》(以下簡稱《2000年通則》)。《2000年通則》於2000年1月1日起生效。
《2000年通則》的適用范圍:
《2000年通則》明確了適用范圍,該《通則》只限於銷售合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中與交貨有關的事項。其貨物是指"有形的"貨物,不包括"無形的"貨物,如電腦軟體等。《通則》只涉及與交貨有關的事項,如,貨物的進口和出口清關,貨物的包裝,買方受領貨物的義務、以及提供履行各項義務的憑證等,不涉及貨物所有權和其它產權的轉移、違約、違約行為的後果以及某些情況的免責等。有關違約的後果或負責事項,可通過銷售合同中其它條款和適用的法律來解決。
《2000年通則》指出,該《通則》是一套國際商業術語,適用跨國境的貨物銷售,也可用於國內市場的貨物銷售合同,在此情況下,通則中有關術語的A2,B2條款及任何與進出口有關條款的規定則無作用。該《通則》還明確,如合同的當事人在簽訂銷售合同時,表示按《通則》規定辦理,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糾紛,應在合同中明確使用的版本,即應在合同中規定:按《2000年通則》的規定辦理。
《2000年通則》的主要變化
《2000年通則》與《1990年通則》相比變化不大。《2000年通則》仍採用《1990年通則》的結構,共有13種貿易術語,分為4個基本不同類型。第一組為"E組"(EXW);第二組為"F組"(DAF、FAS、FOB);第三組為"C組"(CFR、CIF、CPT和CIP);第四組為"D組"(DAF、DES、DEQ、DDU和DDP)。與《1990年通則》相同,在《2000年通則》中,13種術語項下買賣雙方的義務均採用10個項目列出,但不採用原來賣方和買方的義務分別列出的規定,而是採用買賣雙方義務合在同一標題下,即在賣方義務的每一個項目中"對應"買方在同一項目中的義務,這種規定使術語查閱更加方便,一目瞭然。
《2000年通則》在以下兩個方面做了實質性的變更:
1.在FAS和DEQ術語下,辦理清關手續和交納關稅的義務
《2000年通則》指出,清關手續由所在國的一方或其他代表辦理,通常是可取的。因此,出口商應辦理出口清關手續,進口商應辦理進口清關手續。而《1990年通則》中的FAS術語要求買方辦理貨物的出口清關手續,DEQ術語要求賣方辦理貨物的進口清關手續,這種辦理進出口清關手續的規定與上述原則不一致。因此,《2000年通則》中的FAS和DEQ術語將辦理出口和進口清關手續的義務分別改變為由賣方或買方辦理。這種改變更為合理、辦理更加方便。而表示賣方承擔最小和最大義務的EXW和DDP兩種術語未做改動,EXW術語仍規定由買方辦理出口清關手續的義務,DDP術語的字面含義為完稅交貨(Delivered Duty Paid),採用該術語即表示由賣方辦理進口清關手續並交納全部相關費用。
在《2000年通則》中明確了"清關"的概念,"清關"是指無論何時,當賣方或買方承擔將貨物通過出口國或進口國海關時,不僅包括交納關稅或其它費用,而且還包括履行一切與貨物通過海關辦理有關的行政事務的手續以及向當局提供必要的信息並交納相關費用。該《通則》還指出,現在有些地區,如歐盟內部或其它自由貿易區規定,對進出口貨物不必辦理報關手續,並全部或部分免徵關稅。為此,《通則》在相關的A2和B2(許可證、其它許可和手續)以及A6和B6(費用劃分)條款都加入"在需要辦理海關手續時(where applicable)"的用語,據此,明確了對這些無關稅區的進出口貨物,在無需辦理海關手續的情況下,即可免除買賣雙方辦理進、出口清關手續,交納有關的關稅、捐款和其它費用的義務。
2.在FCA術語下,裝貨與卸貨的義務
《2000年通則》中的FCA術語刪去了有關運輸方式的區別以及集裝箱貨和非集裝箱貨的區別,規定FCA術語可適用於各種運輸方式,包括多式聯運。《通則》並指出,FCA術語賣方對交貨地點的選擇,會影響在該地點裝貨和卸貨的義務。如賣方在其貨物所在地交貨,賣方應負責裝貨,如賣方在任何其它地點交貨,賣方不負責卸貨,即當貨物在賣方運輸工具上,尚未卸貨,而將貨物交給買方指定或賣方選定的承運人或其它人支配,交貨即算完成。
此外,《2000年通則》還對"承運人"的含義作了解釋,"承運人"是指在運輸合同中,通過鐵路、公路、空運、海運、內河運輸或上述運輸的聯合方式承擔履行運輸或承擔辦理運輸業務的任何人。可見,FCA術語適用的范圍很廣,在國際貿易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2000年通則》中的貿易術語
在《2000年通則》中,根據賣方承擔義務的不同,將13種貿易術語劃分為下列四組:
E組(啟運):
本組僅包括EXW(工廠交貨)一種貿易術語。
當賣方在其所在地或其它指定的地點(如工廠、工場或倉庫等)將貨物交給買方處置時,即完成交貨。賣方不負責辦理貨物出口的清關手續或將貨物裝上任何運輸工具。EXW術語是賣方承擔責任最小的術語。
F組(主要運費未付):
本組包括FCA(貨交承運人)、FAS(裝運港船邊交貨)和FOB(裝運港船上交貨)三種貿易術語。在採用裝運地或裝運港交貨條件成交而主要運費未付的情況下,即要求賣方將貨物交至買方指定的承運人時,應採用F組術語。
按F組術語簽訂的銷售合同是屬於裝運合同。 在F組術語中,FOB術語的風險劃分為C組中的CFR和CIF術語是相同的,均以裝運港船舷為界。"船舷為界"是一種歷史遺留的規則,由於其界限分明,易於理解與接受,故一直在沿用。但隨著運輸技術的變化,在使用集裝箱運輸、多式聯運和滾裝運輸方式時,再使用以"船舷為界"已沒有實際意義。對此問題過去曾引起國際貿易的有關人士多次爭議,建議取消這種不切實際的規定。但也有人認為,這種規定已為從事國際貿易的商人們所深知,堅持要保留這種傳統的規定。對此,《2000年通則》採取了折衷的規定,即對以"船舷為界"的規定未做改動。對FOB、CFR和CIF術語仍規定買賣雙方承擔貨物滅失或損壞的一切風險,以貨物在指定的裝運港超過船舷為界。但同時又規定,如合同當事人無意採用越過船舷交貨,可相應的採用FCA、CPT和CIP術語。
C組(主要運費已付):
本組包括CFR(成本加運費)、CIF(成本、保險費加運費)、CPT(運費付至目的地)和CIP(運費/保險費付至目的地)四種貿易術語。
在採用裝運地或裝運港交貨條件而主要運費已付的情況下,則採用C組貿易術語。按此類術語成交,賣方必須訂立運輸合同,並支付運費,但對貨物發生滅失或損壞的風險以及貨物發運後發生事件所產生的費用,賣方不承擔責任。C組術語包括兩個"分界點",即風險劃分點與費用劃分點是分離的。按C組術語簽訂的銷售合同是屬於裝運合同。 從上述可以看出,C組術語和F組術語具有相同的性質,即賣方都是在裝運國或發貨國完成交貨義務。因此,按C組術語和F組術語訂立的銷售合同都是屬於裝運合同。《2000年通則》指出,裝運合同的特點是賣方要支付將貨物按照慣常航線和習慣方式運至約定地點所需的通常運輸費用,而貨物滅失或損壞的風險以及貨物以適當方式交付運輸之後所產生的額外費用則應由買方承擔。
D組(到達): 本組包括DAF(邊境交貨)、DES(目的港船上交貨)、DEQ(目的港碼頭交貨)DDU(未完稅交貨)和DDP(完稅後交貨)五種貿易術語。採用D組術語,賣方應負責將貨物運至邊境或目的的港(port)或進口國內約定目的地(Place)或點(point),並承擔貨物運至該地以前的全部風險和費用。按D組術語訂立的銷售合同是屬於到貨合同。
在《2000年通則》中,對各種貿易術語採用上述分類排列方法,更為科學和合理,使人一目了解,便於理解和使用。
3. 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衛生條例(2005)》相關規定是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WHO)2005 年修訂的《國際衛生條例(2005)》於2007年回6月15日生效。《條例》於2005年經世界衛生大答會(WHA)商定,包括一系列全面和經驗證的規定和程序,有助於世界更充分地避免全球衛生威脅。《條例》主要內容包括:定義、目的以及范圍、原則和負責當局;信息和公共衛生應對措施;建議;入境口岸;公共衛生措施;衛生文件;收費;一般條款;專家名冊、突發事件委員會和審查委員會;最終條款及附件。
4. 國際通用的法規制度
論我國證券市場的現狀和發展構想
摘要:開放與發展金融市場,特別是證券市場,對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證券市場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由於起步較晚,在發展中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本文著重從我國證券市場的現狀分析入手,剖析證券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證券市場的發展構想。
關鍵詞:證券市場;現狀分析;發展構想
Abstract:Opening and developing the financial market, especially the stock market will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form of the city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 the past few years, stock market has been developing vigorously in China, but many problems are exposed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because of late starting. This paper lays a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main problems of stock market,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is paper suggests the developing patterns of stock market in China.
Key words: stock market;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ing pattern
1 證券市場的現狀分析
作為資本市場的核心,證券市場在我國的建立和發展始於改革開放初期。 1981年到1987年國債年均發行規模僅為59.5億元,進入90年代以來國債發行數額年均達到千億元。 而1997年已達到2 412億元。在股票市場上,迄今滬、深兩地上市公司已達900餘家,上市股票市價總值達2萬億元。 我國資本市場在短短十幾年,達到了許多國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實現的規模,取得了不少成功經驗;但也存在如下一些問題,嚴重製約了證券市場自身功能的發揮,阻礙了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這些問題主要是:
1) 證券市場規模過小。以股票市場為例,雖然發展速度較快,但是從總體規模看,與國外還有相當大差距,參與股票投資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全世界平均為8%左右,發達國家的比例則更高,如英、美均在20%以上。我國目前股市投資者為3 300萬人,僅佔全國總人口的2.7%。另外,從股市總市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看,世界平均為30%左右,美、日、英等國均在80%以上,而我國為24.2%,況且在總市值中還包括大部分不流通的市值,如果扣除這一部分,我國股市總值佔GDP的比重就更低了。由此可見,我國股市規模較小,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有較大差距,同時也可以看出在我國擴大股市規模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2) 資本市場主體缺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資本市場的重要主體。而目前我國企業主體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產權不清、權責不明、約束無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國企業的主要特徵,企業主體地位殘缺。另外,我國資本市場主體殘缺還表現在投資主體主要是個人,其投資的質和量均較低,以投資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比重明顯不足。相比之下美國等發達國家,機構投資者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主體,其機構投資者主要有年金基金、商業銀行信託部、保險公司、共同基金等。由於機構投資者是專業性金融中介機構,其投資活動具有投資量大、交易費用低、交易風險小的特點,很受大眾投資者的歡迎。如美國,每4戶人家就有1戶向投資基金投資。由於我國資本市場機構性投資者發展滯後,這使得僅靠若幹家大機構和數以萬計的小股民散戶所支撐的股市投機盛行,股價暴漲暴跌難以避免,阻礙了股市的健康發展。
3) 市場分割,整體性差。首先,一級市場的發行仍然按地區分配額度,限制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債券地區性發行市場也是按省分派額度(企業債券發行)和按銀行分支機構分派額度(政府債券發行)。至於二級市場分割則更為明顯,把股票市場劃分為A股、B 股和H股,構成中國股票市場發展中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即使在A股中,國家股流通與轉讓只限於極少部分,而且A股不允許在滬、深兩個交易所交叉掛牌,限制了全國性市場的發展。在股票市場中呈現出A股與B股、H股分割;個人股、內部社會個人股與內部職工股分割,個人股市場與法人股市場分割。如此繁雜的分割,不但不利於經濟體制改革,也不利於我國資本市場與國際慣例接軌。
4) 市場中介機構不完善。證券中介機構從廣義上講就是在證券市場上為參與各方提供服務的機構。我國目前的中介機構主要包括證券公司、信託投資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證券投資咨詢公司等,雖然其業務已涉足證券的承購包銷、發行、交易、自營、財務顧問等內容,但與國外投資銀行業務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功能缺陷,例如投資銀行核心任務之一的購並業務對於我國中介機構來說幾乎還未曾涉及。西方國家的公司購並活動大多由投資銀行策劃完成,投資銀行起著搭橋牽線、籌劃交易過程、為交易籌措資金和參與交易談判等重要作用。我國目前還沒有這樣的中介機構,這就嚴重製約了我國企業重組活動的順利開展。
5) 流動性不足。流動性是指市場中存在大量的流通性強的金融工具,同時又有大量參加流通的主體。檢驗市場流動性通常可從交易量和成交價的關系入手,二者的關系越密切,流動性就越差。美國股市中二者變化的關系指數為0.01,而我國滬、深A股市場的關系指數分別為0.52和0.40,說明我國股市整體流動性是比較差的。造成股市流動性差,一方面與資本市場中介機構投資者參與不足有關,另一方面與國家股不能進行交易、法人股在STAQ和NETS市場交易微弱有很大關系。流動不足使股票價格扭曲,資本流動失去了動力和方向,資源配置功能受到抑制。另外,由於國有股不能流通,這將對國有資產的結構調整產生不利影響。
6) 資本市場交易工具品種單一、結構殘缺。在發達的資本市場中,資本市場工具保持多樣化趨勢。以香港資本市場為例,目前國際市場上的金融衍生工具中80%以上已被其採用;在股票市場上,不僅出現了期指、期權、認股權證等投資品種,而且這類衍生工具的交投大有超過現貨市場之勢。香港上市公司在債券市場上的集資形式更為多樣化,在債券、票據和存款證3種形式的基礎上,先後出現了浮息工具、變息工具、可換投股債券、信用卡應收債券等多種形式,目前在聯交所掛牌買賣的債務工具已增至129種。相比之下,我國大陸的資本市場除股票外,5年以上的交易工具幾乎沒有,而1~5年的交易工具又受到種種限制,這不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
7) 證券市場制度不健全。證券市場制度是支撐證券市場高效、公平運轉的基礎,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和利益保障與實現制度等。我國證券市場的信息披露制度無論從制度本身還是從執行上看都存在信息公開不夠的問題,表現在一些重大信息披露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極大挫傷了股民、債券投資者的信心。利益保障與實現制度是指證券投資者在獲取有關信息後,被給予證券投資期收益以必要的保障和實現的制度。我國證券市場的利益保障與實現制度很不健全,使投資者面臨的市場風險過大,嚴重措傷了股民的投資積極性。
近年來我國已制定了《公司法》、《股票發行與交易暫行條例》、《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等。然而證券交易的基本法規《證券交易法》尚未制定,證券法規沒有形成完整體系,導致證券交易的某些環節無法可依,加之對已頒布的法規執行不力,證券交易的違規和不規范行為時有發生,我國1995年發生的「三.二七」國債期貨的嚴重事件,主要原因就是證券法規不健全、監管不嚴造成的。
2 證券市場的發展構想
2.1 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推進資本市場主體發展
證券市場主體質量的高低,對我國證券市場能否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資本市場主體的發展。
1) 取消額度管理代之以核准制。股票和債券市場的額度管理是一種典型的計劃經濟手段,由於對證券發行標准制定較低,這給行政部門行使權力提供了較大空間,政府為企業包裝上市,後患無窮。為此,國家主管部門應該嚴格上市公司審批,提高上市標准,取消或減少行政干預,將證券市場的額度管理換之以核准制,使符合上市標準的企業都能通過競爭達到上市的目的。這樣既增強了市場參與的公平性,又能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促使企業經營者把精力真正放在如何轉換經營機制、提高企業效益上,而不是通過旁門左道達到上市的目的。國家可以對不同行業制定不同的上市標准,以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在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前提下,增加上市公司的數量,實現股市的擴容,促進經濟快速協調發展。
2) 強化上市公司淘汰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股份公司,特別是上市公司不但要轉軌,更要轉制。而目前有些股份公司上市後不思進取,「穿新鞋,走老路」,把股市看作「圈錢」場所,效益下降甚至虧損。 1997年有11.8%的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小於0.05元,如此低的回報會打擊股民參與二級市場的積極性,也不利於股市的擴容。因此,建議對於那些業績長期不佳的上市公司,證券管理部門應給予警告、停牌直至摘牌,形成優勝劣汰的機制。只有上市公司質量提高了,我國證券市場的穩定和擴容才會有保障。
2.2 增加資本市場的交易品種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應根據居民、政府、金融機構、企業之間的不同投資與籌資需求,在考慮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不同組合的基礎上,發展並完善門類齊全的資本市場交易工具。特別是可通過發行可轉換債券增加證券品種,拓寬融資渠道,完善資本市場結構。可轉換債券是具有雙重身份的證券,它首先作為一種債券,享有一定的利息收入,同時能以一定條件換成股票,兼備了債券和股權證兩種證券的性質。可轉換債券的雙重性質決定了它對活躍證券市場的特殊作用與獨特地位是其它證券品種無法替代的。 應該說,可轉換債券對於處於起步階段的我國資本市場具有更大的激活作用,可以豐富證券品種,扼制過度投機。除可轉換債券外,還可考慮進一步發展期貨、認股權證等其它金融衍生工具。因為隨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價格風險將會突出,必然要求金融市場提供風險轉移機制和價格發現機制,而傳統金融工具難以完成,只有引入衍生金融工具才可達到轉移風險、重新分配的目的,進而滿足市場需要。衍生金融工具還能促進相關基礎市場的流動性,形成均衡價格,合理安排資源配置。在發展金融衍生工具時應立足國情,著重發展以規避風險和保值為主的衍生金融工具,而且要做到立法與監管先行,對於投機性過強的諸如股票指數期貨等可暫緩發展。
2.3 大力發展以投資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
發展投資基金,增加機構投資者是改善當前投資主體結構失衡、提高市場活動水平、使資本市場逐步趨於規范的重要措施。這對於擴大證券市場規模、強化投資功能、減少投機性和盲目性,使我國股市長期穩定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為了更好地推動投資基金的發展,應做好以下工作:
1) 擴大投資基金的發行數量。我國目前的投資基金僅一百多億元,在股市中所佔比例還很小,遠不能起到穩定股市、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高達近5萬億元,如果有10%用於基金投資,就會給證券市場注入近5 000億元的資金,這將極大緩解股市的擴容壓力,又能化解一部分銀行風險,可謂一舉兩得。同時,投資於基金的風險較股票小,收益又較債券高,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投資工具。
2) 增加投資基金的種類。在今後基金的發行中,可以開設多種不同投資方向、不同投資風險的基金品種。 例如,可設立企業重組基金為企業重組提供資金支持,也可設立專門投資於高科技產業的基金來支持國家產業政策,還可設立在債券與股票市場有不同投資比例要求的基金。這樣可以使廣大投資者根據自身喜好,選擇不同風險基金,從而大力推動投資基金的發展。
3) 逐步發展其它機構投資者。目前可對保險公司開展證券投資進行試點。在總結經驗,完善法規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養老基金等進行證券投資,以起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
2.4 逐步解決國有股上市流通問題
國有股上市流通是我國證券市場進一步規范發展的客觀要求。這是因為,第一,國有股作為股份資金本身就要求具有資本的流動性,這是市場條件下進行資源配置的基礎。第二,國家作為國有股的股東常常因為需要調節財政收支平衡或調整產業結構而收回投資,可是國家股不能上市流通,以上目標就無法實現。有人認為國家股上市流通,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其實,資產與資金只是形態上的改變,不存在流失問題,資產不流動、不能發揮效益才是國有資產的最大流失。此外,國家也需要通過國有股上市流通來迴避或降低投資風險。第三,國有股上市流通也是我國證券市場進一步開放發展並與國際接軌的要求。當前國有股上市可以採取以下兩種模式:
1) 國有股單獨設市流通。這種方式可以滿足國有企業實現戰略性改組的需要,同時由於未與A股、個股並軌流通,也不會對A股、個股市場形成直接沖擊。將國有股單獨設市流通還可使國企間的收購、兼並等重組活動公開化、市場化,促進國企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以自覺努力增強競爭力,加快國企改革步伐。
2) 國有股與A股個股合並流通。可以根據上市公司每股凈資產額來對國家股、法人股和內部職工股進行縮股,從而大大縮小上市公司中的國家股、法人股和內部職工股的規模,以便在縮股後分階段上市,這樣可以大大減小對個股的沖擊,同時也不會對新股發行造成過大壓力。否則按現在的路走下去,每上市100億新股,市場的總面值就會增加400億,這樣,矛盾的累積會越來越多,一旦經濟形勢發生大的變化,股市就會有崩盤的危險。
2.5 加快立法進度,規范證券市場
證券市場是高度信用化的市場,只有建立起嚴密的法律體系,各交易環節嚴格按法規操作,才能保證交易活動的安全和可靠,保護交易各方的合法權益,降低證券交易風險,使證券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因此,應盡快制定《證券法》及與其相配套的法規制度,使證券交易活動的各環節有法可依。同時在法規制定後,嚴格貫徹執行,加大監管力度,對在證券交易活動中的違法違規活動,一定要嚴肅查處,對那些置國家政策法規於不顧,從事嚴重證券交易違法活動的當事人要給予堅決打擊,使我國證券市場盡快走向法制化和規范化的軌道。
參考文獻:
〔1〕馬險降.資本市場:概念、主體與基本功能〔J〕.當代經濟科學,1997(3): 27~30
〔2〕趙海寬.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現狀及發展構想〔A〕.見:勵以寧等.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理論與實踐〔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 120~124
〔3〕楊建榮等.國際資本條件下的上海企業重組研究〔J〕.財經研究, 1997(3): 45~48
〔4〕張志元.關於發展我國投資銀行的探討〔J〕.經濟體制改革,1997(1): 23~26
〔5〕石建新.培育產權市場: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舉措〔J〕.經濟體制改革,1998(1): 34~37
〔6〕魏傑.改制、重組、運營〔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8
〔7〕陳共,周升業,吳曉求.海外證券市場〔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力資源開發
人力資源開發,就是指對各類有勞動能力的人進行招聘、選拔、培訓、提高,使之能力更強,作用更大;人力資源管理就是指對一定范圍內的有勞動能力的各類人員的合理安排、優化組合、鞭策激勵、重點使用,使之發揮最大潛能和效用。
一、金融全球化對我國金融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提出了挑戰
金融全球化包括了金融業務全球化、金融機構全球化、貨幣全球化和金融市場一體化等方面的內容。金融全球化必然加速全球金融人才的流動。
近年來,在我國一些發達城市和地區,金融業人才流失已較為嚴重,大批中青年骨幹被外資金融機構挖走,他們不僅帶走了技術,也帶走了信息和優質客戶。由此可見,我國金融業人才競爭面臨著極其嚴峻的形勢,金融的全球化已經對我國的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提出了挑戰。
二、我國金融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固守傳統的僵化的人事管理觀念
傳統的人事管理核心在於「管「,「人「要適合於「規章制度「。傳統的人事管理擔負著檢查勞動紀律,處分違章者的義務,其扮演的是執法者的角色,注重對人的監督和控制。規章制度的制訂著重強調負激勵,員工在管理者的監督下工作,壓抑了員工的創造性,造成管理職能錯位,工作方式被動。傳統的人事管理工作的職能多為工資分配、人員調動、員工招聘等行政事務工作,工作專業化水平低、附加值低,且與企業發展戰略脫節,這種僵化的運作模式與現代金融業的發展、與國際金融業的慣例相去甚遠,無法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
(二)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
外資銀行一般將個人發展前景作為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相比而言,中資銀行缺乏員工的個人發展規劃,仍把職務升遷作為個人發展的唯一途徑。沒有建立直接與收益掛鉤、針對專業技術人員的等級評定、升遷標准,職責不清晰,獎罰不分明。現有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一方面,職工總量過多,人員素質低,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現象存在。另一方面出現管理、專業技術等高素質人才的缺乏。人力資源結構性矛盾突出。急需的人才進不來,過多的冗員又分流不出去,人才培養、選拔、使用中的論資排輩、人情關系等問題嚴重,束縛了人才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三)員工教育培訓滯後
目前我國金融從業人員素質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文化素質參差不齊,知識結構不合理。許多從業人員對於現代金融概念和操作方法還不熟悉,缺乏必備的新知識和新技能。二是高素質人才嚴重短缺。我國商業銀行在外語、計算機、國際金融和法律方面人才相當缺乏,尤其是經濟和金融、會計和電腦、審計和法律於一體的復合型人才更是短缺。造成以上問題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員工教育培訓工作滯後。多數商業銀行缺乏完整的培訓體系,長期以來對人才重使用、輕培養,人力資源智力投資嚴重不足,難以適應全球化金融市場競爭和發展的需要。現代人力資源理論和實踐證明:員工素質和技能的提高是邊際生產力增長的支撐點,這就對金融業人力資源的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金融業人力資本投資渠道單一,人力資源開發主要依賴於崗位培訓和晉升職務等傳統手段,降低了人力資本的邊際效率和經營效益,難以適應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總之,我國金融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現狀不容樂觀。
三、我國金融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對策
銀行的生存與發展受眾多因素影響和制約。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勞動者——人力資源,他們是銀行所有資源中最寶貴的,因而必須對其進行有效開發與管理。
(一)樹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新觀念
拋棄傳統的僵化的人事管理觀念,盡快樹立與當今時代相適應的人力資源新觀念,包括人是資源的觀念、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人力資本投入優先觀念、員工與企業同步成長的觀念、引才借智的觀念、市場配置的觀念、社會評價的觀念、法治管理的觀念等。把人力資源管理從一般行政管理職能提升為企業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深化內部改革,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
一個合理的人才薪酬制度和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價格,是現代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勝的重要砝碼。因此,我國金融業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薪酬制度的改革勢在必行,必須摒棄「官本位「的激勵觀念,採取全面的薪酬體系,它包括外在激勵和內在激勵、長期激勵和短期激勵等諸多方面。外在激勵主要指貨幣化、物質化的手段;內在激勵主要包括帶薪假期、名譽獎勵等精神手段;短期激勵主要包括工資,獎金和津貼等;長期激勵主要包括股票、期權和保險等。近幾年國內一些股份制商業銀行推出的高薪重獎政策是歷史的進步,但仍未涉及到產權。讓人才持股,實行期權制在國外企業已經十分普遍。我國金融業應盡快推出「知識-資本-資格「的人才持股戰略,實行人才股票期權獎勵制度,對重大項目開發者和經營業績優秀者實行「原始股份制」,並使其終身受益。同時改革人事、用工和分配製度,對領導幹部實行職務公開競聘制,競爭上崗,減員增效,優化人力資源配置,並按照不同崗位類別,建立綜合、科學的考評體系,量化考核,動態評價,實行「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同時建立和完善以行員制和客戶經理制為基礎的績效掛鉤機制,實行多勞多得,拉開收入差距,打破分配上的「大鍋飯」,真正實現「幹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建立科學合理的用人機制,為人才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公平的機會,以有效激發人力資源的潛能,調動員工敬業、創業的積極性。
(三)建立適應市場要求的培訓機制
培訓是人才開發與管理的重要途徑。金融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於人才的連續性和一貫性。除了吸引、留住現有人才以外,加強後備人才的培養,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因此,我國金融業要順應國際金融業發展趨勢,制訂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培養規劃,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增加人力資源教育投入。一是遵循人才成長的一般規律,建立分級分類、循序漸進的培訓模式。要根據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專門技能人才這三類人才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內容和方法,開展好差別化、特色化培訓。二是要創新培訓方法,切實提高培訓工作的有效性。在培訓過程中,要堅持「課堂教學與實地考察相結合」、「國內培訓與國外培訓相結合」、「短期培訓與長期培訓相結合」、「統一組織與個人自學相結合」,通過創新培訓方法,不斷提高培訓質量。三是要切實加強培訓工作的制度建設。要通過建立員工崗前培訓制度、員工在崗培訓制度、資質資格培訓制度、員工發展培訓制度等制度建設,努力實現培訓與職業資格認證掛鉤、培訓與員工發展掛鉤,真正把培訓作為員工的一種福利待遇和基本權利,使員工的選拔、使用、激勵和員工的職業發展與培訓有效結合起來,增強員工的職業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和居安思危意識。我國金融業發展必然要求實現專家經營、專家管理、專家治行。目前,我國恰恰非常缺乏從事國際金融、中間業務、行業分析和信貸政策研究的「專家型「人才,以及懂經營、善管理的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尤其要注意培養高素質的金融產品研究與開發、衍生金融工具、投資銀行業務及國際業務管理方面的人才。
參考資料:http://lunwen.eliu.info/jr6.htm
5. 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的競賽條例
第一條 為規范全國五項學科競賽,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的適用范圍是全國五項學科競賽(以下簡稱學科競賽)。其名稱分別是:
1.數 學:全國高中數學聯賽
中國數學奧林匹克
2.物理學: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省級賽區)
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決賽
3. 化 學: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省級賽區)
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
4.信息學: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
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
5.生物學: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
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
第三條 學科競賽是一項面向全國中學生的競賽活動,其宗旨是:向中學生普及科學知識,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和積極性,為他們提供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促進大、中學校教學改革;通過競賽和相關的活動培養和選拔優秀學生,為參加國際學科競賽選拔參賽選手。
第四條 學科競賽屬於課外活動,堅持學有餘力、有興趣的學生自願參加的原則。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方式。 第五條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第六條 主辦單位:各有關全國性學會,分別是:
1.中國數學會:數學競賽;
2.中國物理學會:物理學競賽;
3.中國化學會:化學競賽;
4.中國計算機學會:信息學競賽;
5.中國植物學會和中國動物學會:生物學競賽。
第七條 主辦單位的職責:制定本學科競賽的(章程)(或條例)、負責本學科競賽的組織、命題、成績認定、獎勵和懲處、選定承辦單位、工作人員聘任、上報競賽成績等工作。
第八條 聯席會議:由主管單位召集學科競賽主辦單位參加的會議,其主要任務是協調五學科競賽、交流信息、研究在競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
第九條 省級賽區主管機構: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協牽頭,聯系當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各有關省級學會,成立省級五項學科競賽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省競賽管委),負責省級賽區學科競賽的領導和管理工作。其主要職責為:
1、監督、協調本省五項學科競賽的各項組織工作。
2、監督賽區實施單位的工作,接受、處理與學科競賽有關的申訴與投訴。
第十條 省級賽區組織實施單位:省級競賽及其相關活動以省為單位組織實施。省級賽區的競賽事宜由賽區相應機構負責。省級賽區根據本條例和各學科競賽的規定組織實施本賽區的競賽,其主要任務是:根據主辦單位的要求發放競賽通知、設立考點和任命各考點負責人;接收和分發題卷和保密保管工作;根據規則組織競賽並保證賽場的秩序;收集競賽答卷並負責保密保管;根據主辦單位擬定的評分標准評判成績;將競賽結果按規定報告主辦單位,等等。省級賽區組織實施單位除對主辦單位負責外,還應接受省競賽管理委員會的領導、監督與管理。 第十一條 報名與資格認定:省級競賽的報名及資格認定工作根據各學科競賽章程(條例)由省級實施單位負責,全國競賽(決賽)由主辦單位負責。
第十二條 競賽時間和地點:各省可根據參加競賽的學生人數的多少和地域分布設立多個分賽點與考場。各賽區的競賽時間必須按照主辦單位的規定統一進行。全國競賽(決賽)的時間、地點由主辦單位確定。
第十三條 命題:全國學科競賽的命題工作由主辦單位負責。競賽大綱由主辦單位確定並予以公布。具體命題工作可由主辦單位組織專家承擔,也可以徵集試題,最後由主辦單位確定考試題目。
第十四條 試卷管理
第十五條 考場設置與考試實施
第十六條 評卷
第十七條 獎項評定
1、全國競賽及省賽區競賽的成績判定辦法、獲獎比例及人數由主辦單位確定。
2、省賽區競賽獲獎標准由主辦單位確定,競賽一等獎人數由主管單位實行總量控制。
3、全國競賽的證書和省賽區競賽一等獎證書由主管單位統一印製。省級競賽二、三等獎證書由主辦單位統一印製。
4、全國競賽(決賽及省級競賽一等獎)的獲獎證書由主管單位和主辦單位共同頒發,省級競賽二、三等獎證書由主辦單位頒發。
5、競賽的主管單位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公示一等獎獲獎選手的名單。 第十八條 參加競賽活動的全體工作人員要認真執行競賽條例及各項制度和規定,做到認真負責,廉潔奉公。
第十九條 工作人員不得收受任何與競賽有關的單位或個人的禮品或非勞務性酬金。
第二十條 任何人在了解了即將啟用的競賽試題後,在開賽前不得向任何人泄露、不得暗示有關試題的任何信息。在了解了答案後,在正式公布前不得向任何人泄露。
第二十一條 在正式公布前,不得向任何人以任何方式透露競賽成績和結果。
第二十二條 命題人命題後不得參與任何與競賽有關的輔導。參與命題和試卷發放過程中的所有人員必須保密,並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二十三條 競賽和命題實行迴避制度。當年有子女或其他親屬參加競賽者,須主動事先聲明並予以迴避。 第二十四條 競賽的組織者和參加者均須遵守競賽條例和相應規則,並應接受監督:
1.主辦單位的工作由主管單位監督。
2.省競賽管委的工作由主辦單位和其上級領導機關監督。
3.省賽區實施單位的工作由主辦單位和省競賽委監督。
4.省競賽管委負責人對省級競賽的事務負責並監督和管理所負責的賽區。
5.任何個人和組織都可以對競賽的組織單位和個人進行監督,並有權按照程序進行投訴。
第二十五條 如發現參賽學生有違規行為,可向省級競賽組織者具名舉報,組織者必須受理,根據實際情況和規則對違規者進行處理,且為舉報人保密。
第二十六條 如發現當地競賽組織者有違規行為,可向其上一級競賽組織者報告,該競賽組織者必須受理,並對情況進行調查,根據調查結果依照規則進行處理。 第二十七條 被處罰的行為包括:參賽學生違規、賽場工作人員失職、省級競賽負責人失職、組織機構失職。下列行為,均屬違規或失職行為。
1.參賽學生違規行為是指,在規定參賽學生應獨立解題(或獨立完成任務)的場合:
(1)將不允許夾帶的物品帶入考場並經監考人指出後不予改正;
(2)以不正當的方式提前得到競賽題目或與競賽題目有關的信息;
(3)賽前及賽中為其他參賽學生提供與競賽題目有關的信息;
(4)未經許可通過用各種途徑和介質將競賽答案帶入考場;
(5)不遵守賽場規定並可能影響公平競賽的其他行為。
2.賽場工作人員的違規或失職行為是指,在參賽學生獨立解題時:
(1)發現參賽學生有違規行為而不制止、不上報;
(2)提前將競賽題目泄漏給參賽學生;
(3)不按規定為參賽學生提供與競賽題目有關的信息;
(4)不按規定保存和上交競賽結果;
(5)擅自更改參賽學生的競賽結果;
(6)其他可能影響公平競賽的行為。
3.省級競賽負責人的違規或失職行為是指,在參賽學生獨立解題時:
(1)未經主辦單位許可擅自復制試卷;
(2)提前將競賽題目泄漏給參賽學生;
(3)發現參賽學生有違規行為而不按規定懲罰;
(4)發現賽場工作人員有不規范行為不制止且繼續聘用
(5)擅自更改參賽學生的競賽結果或成績;
(6)不按規定上報競賽結果;
(7)對於發現的違規或失職行為不向主辦單位報告。
4.省級組織機構的違規或失職行為是指:
(1)未經主辦單位許可擅自復制試卷;
(2)競賽組織者中的成員提前將競賽題目泄漏給參賽學生或省賽區;
(3)擅自更改參賽學生的競賽成績;
(4)未按照規定將有關情況上報主辦單位。
5.主辦單位的違規或失職行為是指:
(1)競賽命題人員在命題後為參賽學生輔導;
(2)競賽組織者的任何成員提前將競賽題目泄漏給參賽學生或省賽區;
(3)擅自更改參賽學生的競賽成績;
(4)沒有按照規定將競賽結果和有關情況上報主管單位。
第二十八條 對違規或失職行為的處罰
1.在省級競賽中發現參賽學生有違規行為,取消該參賽學生當年成績,從次年算起禁賽兩年。
2.在全國競賽中發現參賽學生有違規行為,取消該參賽學生當年的成績,從次年起三年內不得參加五項學科競賽中的任何一項競賽。
3.有失職行為的賽場工作人員將立刻失去監考者的資格,主辦單位予以通報批評。
4.有失職行為的省級競賽負責人及工作人員,主辦單位將立刻撤消其負責人資格,主辦單位予以通報批評。
5.發現省級競賽組織者集體違規,主辦單位要求該省賽區主管單位改組競賽組織機構。
6.上述1-5行為均由相應的主辦單位記錄在案,同時上報主管單位備案。
7.主辦單位中的成員(包括命題者)如有第二十七條第五款1.2.3中所列行為,由主辦單位取消當事人參與競賽工作的資格。
8.對於主辦單位的集體失職,主管單位除提出警告外,有權取消對該主辦單位的經費支持,並有權收回其主辦權。
9.對於有事實根據的真實署名投訴,接受投訴者必須受理,並對其真實性展開調查。受理投訴的單位有義務為投訴人保密。受理投訴的單位將不予受理匿名和沒有事實根據的投訴。
10.被處罰方可向其上一級單位或主辦單位提出申訴,主管單位為最終裁決單位。 第二十九條 主管單位每年對全國學科競賽撥付專項活動補助費,經費實行專款專用,由主辦單位負責分配、使用,每年須將使用情況報告主管單位。
第三十條 全國性學會每年的學科競賽活動經費可通過各種途徑自籌。但必須嚴格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不得攤派。參賽隊和參賽學生應交納的費用由主辦單位根據競賽成本核定。不得以贏利為目的超標准向學生收取費用。
第三十一條 所有競賽經費的預算、決算應接受有關部門的監督、審計。 第三十二條 任何一個省、市、自治區的賽區實施單位,在得到賽區主管機構的同意後,都有義務和資格申請承辦由本條例確認的相關的競賽活動。
第三十三條 申辦須在舉辦年的三年前不晚於年底向主辦單位以書面方式提出。申辦報告應包括申請報告和承辦方案。
第三十四條 主辦單位在收到正式申請報告後,應對申辦單位進行全面考察,然後確定其主辦權。
第三十五條 承辦單位的選定主要考慮申辦單位的學術基礎、組織能力和財政支持,此外還要考慮承辦地的地域分布。在同等條件下,沒有承辦過的省有承辦優先權。 第三十六條 本條例由中國科協青少年部負責起草和修改
第三十七條 本條例的制定和修訂過程中,聽取五項學科競賽主辦單位的意見。
第三十八條 各學科競賽章程(條例)由主辦學科競賽的全國性學會制定,中國科協批准後,由主辦單位公布實施。
第三十九條 本條例由中國科協負責解釋,自正式發布之日起實行。
6. 哪22個國家實施了與國際衛生不符的條例
那你得上那個網路上查一下那具體哪個22個國家實施了與國家與國際衛生部副的條例
7. 聯合國的條例與法律,詳細
太多了,大部分是公約,主要是公約:
2006年
2006年12月6日
殘疾人權利公約(見附件一)
2006年7月27日
關於打擊非法葯物的區域合作和相關事項的巴庫協定:二十一世紀展望
2006年6月29日
保護所有人免遭強迫失蹤國際公約
2005年
2005年11月22日
聯合國人員和有關人員安全公約任擇議定書
2005年12月9日
聯合國國際合同使用電子通信公約
2005年4月15日
制止核恐怖主義行為國際公約
2005年4月15日
粗暴違反國際人權法和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行為受害者享有補救和賠償權的基本原則和准則
2005年4月15日
關於在涉及罪行的兒童被害人和證人的事項上堅持公理的准則
2004年
2004年12月16日
聯合國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公約
2003年
2003年11月21日
聯合國反腐敗公約[A/RES/58/4]
2003年8月4日
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跨國公司和其他工商企業在人權方面的責任准則草案[E/CN.4/SUB.2/2003/12/REV.1]
2004年3月11日
聯合國與世界旅遊組織間的協定[A/RES/58/232]
2003年5月6日
聯合國和柬埔寨王國政府關於按照柬埔寨法律起訴在民主柬埔寨時期實施的罪行的協定草案(見附件)[A/57/806]
2003年5月7日
以色列-巴勒斯坦沖突的永久性兩國解決辦法基於表現的路線圖(見附件)[S/2003/529]
2002年
2002年11月1日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國際商事調解示範法》(見第6頁附件)[A/57/562]
2002年9月25日
《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任擇議定書草案[E/2002/23]
2002年9月25日
《保護所有移徙工人及其家庭成員權利國際公約》[E/2002/23]
2001年
2001年5月22日
《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
2001年1月8日
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 [A/RES/55/25 附件一]
2001年1月8日
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關於預防禁止和懲治販運人口特別是婦女和兒童行為的補充議定書 [A/RES/55/25 附件二]
2001年1月8日
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關於打擊陸、海、空偷運移民的補充議定書 [A/RES/55/25 附件三]
2001年3月20日
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關於打擊非法製造和販運槍支及其零部件和彈葯的補充協定書[A/55/383/Add.2]
2001年3月15日
馬其頓共和國與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間劃界協定[A/56/60]
2001年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私人融資基礎設施項目法律指南
2000年
2000年2月25日
《制止向恐怖主義提供資助的國際公約》 [A/RES/54/109]
2000年2月24日
哥斯大黎加常駐聯合國代表給秘書長的信 [A/54/766]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軍備轉讓國際行為守則)
2000年2月29日
羅馬尼亞常駐聯合國代表給秘書長的信 [A/54/781]
《東南歐睦鄰關系、穩定、安全和合作憲章》
2001年3月16日
《兒童權利公約》關於兒童捲入武裝沖突問題和關於買賣兒童、兒童賣淫和兒童色情製品問題的任擇議定書 [A/RES/54/263]
1999年
1999年10月15日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任擇議定書 [A/RES/54/4]
1999年7月28日
關於採取統一措施以管制用於麻醉葯品和精神葯物非法製造的前體及其他化學品的國際貿易的勒克瑙協定 [E/1999/INF/2/Add.2]
1999年7月29日
巴西和美利堅合眾國常駐裁軍談判會議代表致會議秘書長的信 [CD/1591]
《在獲得常規武器方面實現透明的美洲公約》
1999年3月11日
1999年國際扣船公約草案 [A/CONF.188/L.2]
1999年1月20日
國際談判原則和准則草案 [A/RES/53/101]
1998年
1998年9月10日
《關於在國際貿易中對某些危險化學品和農葯採取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約》(2004年2月24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環境規劃署宣布該公約生效)
1998年3月31日
巴布亞紐幾內亞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臨時代辦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 [S/1998/287]
1. 《關於布干維爾和平、安全和發展的林肯協議》(見附文一)
2. 《伯納姆停火協定》(見附文二)
1998年2月25日
秘書長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 [S/1998/166]
聯合國與伊拉克共和國諒解備忘錄
1998年3月11日
中非共和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 [S/1998/219]
中非共和國民族和解公約(見附錄)
1998年2月18日
進一步促進和鼓勵人權和基本自由,包括委員會的工作方案和方法問題 [E/CN.4/1998/53/Add.2]
國內流離失所問題指導原則(見附件)
1998年10月22日
消除國際恐怖主義的措施工作組的報告 [A/C.6/53/L.4]
主席之友提議的訂正案文《制止核恐怖主義行為的國際公約》草案(見附件一)
1998年2月10日
哈薩克常駐聯合國代表給秘書長的信 [A/52/791]
1. 聯合國國際葯物管制規劃署執行主任和阿加汗發展組織代表會議的議定書(見附件二)
2. 關於在管制麻醉葯品和精神葯物及其先質的非法生產販運和濫用方面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的議定書(見附件三)
1998年3月26日
《國際海底管理局特權和豁免議定書》(見附件) [ISBA/4/A/8]
1998年9月15日
聯合國和國際海洋法法庭的合作和關系協定[A/RES/52/251]
1998年11月24日
聯合國國際夥伴關系基金會 [A/53/700]
1. 聯合國與聯合國基金公司的協定(見附件一)
2. 聯合國基金公司核准供資的項目(見附件二)
1998年7月14日
哈薩克和俄羅斯聯邦常駐聯合國代表給秘書長的信[A/52/983]
1. 1998年7月6日俄羅斯聯邦總統和哈薩克共和國總統的聯合聲明(見附件一)
2. 俄羅斯聯邦和哈薩克共和國關於劃定裏海北部邊界以便對其底土行使主權權利的協定(見附件三)
1998年11月25日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和克羅埃西亞常駐聯合國代表給秘書長的信[A/53/702]
1.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和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聯邦建立特殊關系協定》(見附件一)
2. 《經克羅埃西亞領土自由進出普洛切港和經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領土自由進出內烏姆的協定》(見附件二)
1998年6月2日
秘書長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S/1998/506]
執行停火協議--《林肯協議》附件一(見附件)
1998年11月3日
奈及利亞常駐聯合國代表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S/1998/1028]
幾內亞比索政府與自行任命的軍政府之間的協定(見附件)
1998年12月16日
多哥常駐聯合國代表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S/1998/1178]
1. 關於幾內亞比索和平進程的洛美會議的最後公報(見附件一)
2. 關於成立幾內亞比索民族團結政府的《阿布賈協定附加議定書》(見附件二)
1998年10月20日
波蘭常駐聯合國代表給秘書長的信[S/1998/978]
關於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科索沃核查團的協定(見附文)
1998年10月23日
美利堅合眾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臨時代辦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S/1998/991]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之間的《科索沃核查團協定》(見附件)
1998年9月1日
維德角和象牙海岸常駐聯合國代表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S/1998/825]
幾內亞比索停火協定(見附件一)
幾內亞比索政府和自名軍政權之間締結的停火協定
1998年7月17日
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A/CONF.183/9][A] [B] [C] [D]
1998年6月3日
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宣言執行情況特別委員會[A/AC.109/2114]
(新喀里多尼亞秘書處編寫的工作文件)
1998年2月11日
國內流離失所問題指導原則 [E/CN.4/1998/53/Add.2 ]
1998年2月2日
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的預防犯罪和刑事司法措施 [A/RES/52/86]
1998年1月30日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跨國界破產示範法 [A/RES/52/158]
1998年1月26日
關於聯合國和國際海底管理局之間關系的協定 [A/RES/52/27]
1998年1月9日
制止恐怖主義爆炸事件的國際公約 [A/RES/52/164]
1997年
2001年12月11日
修正《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第一條
1997年1月8日
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 [A/RES/51/49]
1997年1月30日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通過的《電子商業示範法》 [A/RES/51/162]
1997年7月8日
國際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約 [A/RES/51/229]
1996年
1996年12月12日
反腐敗的行動 [A/RES/51/59]
(《公職人員國際行為守則》)
1996年1月26日
《聯合國獨立擔保和備用信用證公約》 [A/RES/50/48]
1996年5月3日
《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附加協定書 [CCW/CONF.I/16(PART1)]
1996年2月26日
《保護所有移徙工人及其家庭成員權利國際公約》[A/RES/50/169]
1995年
1995年12月11日
東道國關系委員會的報告[A/RES/50/49]
1995年12月11日
《聯合國國家間爭端和解示範規則》 [A/RES/50/50]
1995年2月17日
聯合國人員和有關人員安全公約 [A/RES/49/59]
1994年
1994年9月12日
擬定在發生嚴重乾旱和、或沙漠化的國家、特別是在非洲防治沙漠化的國際公約[A/AC.241/27]
1994年8月17日
關於執行1982年12月10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十一部分的協定 [A/RES/48/263]
1994年3月4日
殘疾人機會均等標准規則 [A/RES/48/96(A)(B)]
1993年
1993年4月28日
人權和民主教育世界行動計劃 [A/Conf.157/PC/42/Add.11]
1993年4月30日
關於婦女的國際人權磋商[A/Conf.157/PC/42/Add.1]
1993年12月20日
促進和保護人權的國家機構 [A/RES/48/134]
關於國家機構的地位的原則- 許可權與職責
1992年
1992年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國際對銷貿易交易法律指南
1993年2月23日
關於在外層空間使用核動力源的原則 [A/RES/47/68]
1991年
1991年3月22日
關於在可塑炸葯中添加識別劑以便偵測的公約[S/22393]
1991年12月16日
《聯合國老年人原則》(見附件) [A/RES/46/91]
1991年12月17日
《保護精神病患者和改善精神保健的原則》(見附件) [A/RES/46/119]
1990年
1991年12月19日
世界文化與發展委員會 [A/RES/45/158]
1990年12月18日
《保護所有移徒工人及其家庭成員權利國際公約》 [A/RES/45/158]
1990年12月14日
《聯合國非拘禁措施最低限度標准規則》 [A/RES/45/110]
1990年12月14日
《囚犯待遇基本原則》 [A/RES/45/111]
1990年12月14日
《聯合國保護被剝奪自由少年規則》 [A/RES/45/113]
1990年12月4日
宣布1990年為第三個裁軍十年[A/RES/45/62]
1990年12月14日
《聯合國預防少年犯罪准則》 [A/RES/45/112]
1990年12月14日
《刑事事件互助示範條約》 [A/RES/45/117]
1990年12月14日
《引渡示範條約》 [A/RES/45/116]
1990年12月14日
《有條件判刑或有條件釋放罪犯轉移監督示範條約》[A/RES/45/119]
1990年12月14日
《刑斯事件轉移訴訟示範條約》 [A/RES/45/118]
1989年
1989年12月4日
反對招募、使用、資助和訓練僱傭軍國際公約 [A/RES/44/34]
1989年12月5日
旨在廢除死刑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盟約》第二項任擇議定書[A/RES/44/128]
1989年12月15日
旨在廢除死刑的《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的現狀[A/RES/44/144]
1989年3月8日
兒童權利公約 [A/RES/44/25]
1988年
1988年12月9日
聯合國國際匯票和國際本票公約 [A/RES/43/165]
1988年12月9日
保護所有遭受任何形式拘留或監禁的人的原則 [A/RES/43/173]
1988年12月8日
兒童權利公約問題 [A/RES/43/112]
1988年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擬定工程建築國際合同法律指南
1988年3月10日
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為公約
1985年
1985年12月10日
南非政府的種族隔離政策 [A/RES/40/64]
1985年12月10日
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准規則 [A/RES/40/33]
(北京規則)
1985年12月10日
司法上的人權 [A/RES/40/146]
1985年12月17日
聯合國與聯合國發展組織之間的協定 [A/RES/40/180]
1984年
1984年12月10日
《禁止酷刑和其它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 [A/RES/39/46]
1983年
1983年12月15日
《禁止使用核武器公約》[A/RES/38/73G]
1983年12月15日
締結一項關於不對無核武器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以加強無核武器國家安全的國際公約 [A/RES/38/67]
1983年12月16日
關於人權的兩項國際公約[A/RES/38/116]
1982年
1982年12月28日
世界自然憲章 [A/RES/37/7]
1982年12月18日
醫療道德原則原則 [A/RES/37/194]
1982年12月10日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1982年12月10日
關於各國利用人造地球衛星進行直接國際電視廣播所應遵守的原則 [A/RES/37/92]
1980年
1980年3月3日
關於核材料的實質保護公約
1979年
1978年12月5日
保護人權與基本自由公約 [A/33/417]
1979年
1979年12月17日
反對劫持人質國際公約 [A/RES/34/146]
1979年12月18日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A/RES/34/180]
1979年12月5日
關於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 [A/RES/34/68]
1977年
1977年12月13日
聯合國與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協定 [A/RES/32/107]
1977年12月15日
聯合國與世界旅遊組織合作和關系協定 [A/RES/32-156]
1974年
1974年12月14日
在非常狀態和武裝沖突中保護婦女和兒童的宣言 [A/RES/3318(XXIX)]
1974年11月12日
關於登記射入外層空間物體的公約 [A/RES/3235(XXIX)]
1974年12月4日
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的憲章 [A/RES/3281(XXIX)]
1974年12月14日
侵略定議 [A/RES/3314(XXIX)]
1974年12月17日
聯合國與世界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之間的協定 [A/RES/3346(XXIX)]
1973年
1973年12月12日
關於防止和懲處侵害應受國際保護人員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約 [A/RES/3166]
1973年11月2日
世界人權宣言二十五周年紀念 [A/RES/3068]
1973年11月30日
關於偵察、逮捕、引渡和懲治戰爭罪犯和危害人類罪犯的國際合作原則 [A/RES/3074]
1971年
1971年11月29日
外空物體所造成損害的國際責任公約 [A/RES/2777]
1971年12月26日
宣布印度洋為和平區[A/RES/2832]
1971年12月16日
《禁止細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發展、生產及儲積以及銷毀這類武器的公約》[A/RES/2826(XXVI)]
1971年12月22日
聯合國與卡內基金會關於國際法院使用和平宮房屋的協定 [A/RES/2902]
1970年
1970年9月11日
禁止在海洋底床及其下層土壤放置核武器及其他大規模毀滅武器條約 [A/RES/2660]
1969年
1969年11月12日
特種使節公約及關於強制解決爭端之任擇議定書 [A/RES/2530]
1968年
1968年10月23日
戰爭罪及危害人類罪不適用法定時效公約 [A/RES/2391]
1967年
1967年1月12日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盟約[A/RES/2200А(XXI)]
1967年1月12日
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盟約[A/RES/2200А(XXI)]
1967年1月12日
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盟約任擇議定書[A/RES/2200А(XXI)]
1967年12月16日
關於援救航天員、送回航天員及送回射入外空之物體之協定 [A/RES/2345]
1965年
1965年12月21日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 [A/RES/2106]
1965年11月1日
關於婚姻之同意、結婚最低年齡及婚姻登記之建議 [A/RES/2018]
1962年
1962年10月5日
關於婚姻之同意、結婚最低年齡及婚姻登記之公約草案與建議草案 [A/RES/1763]
1960年
1960年12月15日
會員國為確定是否負有義務遞送憲章第七十三條款規定之情報所應遵循之原則[A/RES/1541]
1957年
1957年11月29日
已婚婦女國籍公約[A/RES/1040]
1952年
1952年11月6日
國際更正權公約[A/RES/630]
1950年
1950年12月14日
難民地位公約草案[A/RES/429]
1949年
1949年8月12日
改善戰地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
1949年8月12日
改善海上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及遇船難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
1949年8月12日
關於戰俘待遇之日內瓦公約
1949年8月12日
關於戰時保護平民之日內瓦公約
1949年8月12日
日內瓦四公約關於保護國際性武裝沖突受難者的附加議定書(第一議定書)
1949年8月12日
日內瓦四公約關於保護非國際性武裝沖突受難者的附加議定書(第二議定書)
1949年12月2日
禁止販賣人口及取締意圖營利使人賣淫之公約[A/RES/317]
1948年
1948年12月8日
國際人權法案[A/RES/217]
1948年12月8日
防止及懲治危害種族罪之通過及公約[A/RES/260]
1948年10月8日
管制麻醉品之國際公約[A/RES/211]
1947年
1947年11月21日
聯合國及其各專門機構之間特權及豁免協調問題[A/RES/179]
1947年10月31日
聯合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關於聯合國會所之協定[A/RES/169]
1946年
1946年2月13日
聯合國外交特權及豁免公約[A/RES/22]
1946年11月19日
國際聯合會依照有關麻醉品之各種國際協定、公約及議定書所行使權利之移交聯合國[A/RES/54]
8. 什麼是《國際衛生條例》
國際衛生條例(IHR)是一個國際法律工具,對全球194個國傢具有約束力,包括世衛組織所有會員國。條例旨在幫助國際社會預防和應對那些有可能跨國威脅世界范圍人民的緊急公共衛生風險。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疾病可以通過國際旅行和貿易遠距離和大范圍傳播。一個國家的衛生危機可以影響到世界上許多地方的生計和經濟。這些危機可能是新發傳染病造成的,比如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征(SARS),或者一場新的人類流感大流行。《國際衛生條例》也可以適用於其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例如化學品溢流、泄漏和傾倒或核熔化。《國際衛生條例》旨在盡可能限制對國際交通和貿易帶來干擾的同時,通過預防疾病的蔓延來保證公共健康。
《國際衛生條例》於2007年6月15日生效,要求各國將一些疾病的暴發情況和公共衛生事件向世衛組織報告。以世衛組織在全球疾病監測、預警和應對方面的獨特經驗為基礎,《國際衛生條例》定義了各國報告公共衛生事件的權利和義務,確定了世衛組織在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工作中必須遵循的一系列程序。
《國際衛生條例》還要求各國加強其公共衛生監測和應對的現有能力。世衛組織正在與各國和合作夥伴密切合作,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來調動資源,以便滿足有效和及時執行這些新規定的需要。及時和公開的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制度將有助於使得這個世界更安全。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的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
(2001年12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35號公布根據2013年7月18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訂)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規范國際海上運輸活動,保護公平競爭,維護國際海上運輸市場秩序,保障國際海上運輸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進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的國際海上運輸經營活動以及與國際海上運輸相關的輔助性經營活動。前款所稱與國際海上運輸相關的輔助性經營活動,包括本條例分別規定的國際船舶代理、國際船舶管理、國際海運貨物裝卸、國際海運貨物倉儲、國際海運集裝箱站和堆場等業務。第三條從事國際海上運輸經營活動以及與國際海上運輸相關的輔助性經營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依法經營,公平競爭。第四條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和有關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依照本條例規定,對國際海上運輸經營活動實施監督管理,並對與國際海上運輸相關的輔助性經營活動實施有關的監督管理。
第二章國際海上運輸及其輔助性業務的經營者
第五條經營國際船舶運輸業務,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有與經營國際海上運輸業務相適應的船舶,其中必須有中國籍船舶;(二)投入運營的船舶符合國家規定的海上交通安全技術標准;(三)有提單、客票或者多式聯運單證;(四)有具備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規定的從業資格的高級業務管理人員。第六條經營國際船舶運輸業務,應當向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並附送符合本條例第五條規定條件的相關材料。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30日內審核完畢,作出許可或者不予許可的決定。予以許可的,向申請人頒發《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許可證》;不予許可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並告知理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審核國際船舶運輸業務申請時,應當考慮國家關於國際海上運輸業發展的政策和國際海上運輸市場競爭狀況。申請經營國際船舶運輸業務,並同時申請經營國際班輪運輸業務的,還應當附送本條例第十五條規定的相關材料,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一並審核、登記。第七條經營無船承運業務,應當向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辦理提單登記,並交納保證金。前款所稱無船承運業務,是指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以承運人身份接受託運人的貨載,簽發自己的提單或者其他運輸單證,向托運人收取運費,通過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完成國際海上貨物運輸,承擔承運人責任的國際海上運輸經營活動。在中國境內經營無船承運業務,應當在中國境內依法設立企業法人。第八條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應當在向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提出辦理提單登記申請的同時,附送證明已經按照本條例的規定交納保證金的相關材料。前款保證金金額為80萬元人民幣;每設立一個分支機構,增加保證金20萬元人民幣。保證金應當向中國境內的銀行開立專門賬戶交存。保證金用於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清償因其不履行承運人義務或者履行義務不當所產生的債務以及支付罰款。保證金及其利息,歸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所有。專門賬戶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實施監督。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提單登記申請並交納保證金的相關材料之日起15日內審核完畢。申請材料真實、齊備的,予以登記,並通知申請人;申請材料不真實或者不齊備的,不予登記,書面通知申請人並告知理由。已經辦理提單登記的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予以公布。第九條經營國際船舶管理業務,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高級業務管理人員中至少2人具有3年以上從事國際海上運輸經營活動的經歷;(二)有持有與所管理船舶種類和航區相適應的船長、輪機長適任證書的人員;(三)有與國際船舶管理業務相適應的設備、設施。第十條經營國際船舶管理業務,應當向擬經營業務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並附送符合本條例第九條規定條件的相關材料。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15日內審核完畢。申請材料真實、齊備的,予以登記,並通知申請人;申請材料不真實或者不齊備的,不予登記,書面通知申請人並告知理由。第十一條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和國際船舶管理經營者經依照本條例許可、登記後,應當持有關證明文件,依法向企業登記機關辦理企業登記手續。第十二條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和國際船舶管理經營者,不得將依法取得的經營資格提供給他人使用。第十三條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和國際船舶管理經營者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取得相應的經營資格後,不再具備本條例規定的條件的,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應當立即取消其經營資格。
第三章國際海上運輸及其輔助性業務經營活動
第十四條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經營進出中國港口的國際班輪運輸業務,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取得國際班輪運輸經營資格。未取得國際班輪運輸經營資格的,不得從事國際班輪運輸經營活動,不得對外公布班期、接受訂艙。以共同派船、艙位互換、聯合經營等方式經營國際班輪運輸的,適用本條第一款的規定。第十五條經營國際班輪運輸業務,應當向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並附送下列材料:(一)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的名稱、注冊地、營業執照副本、主要出資人;(二)經營者的主要管理人員的姓名及其身份證明;(三)運營船舶資料;(四)擬開航的航線、班期及沿途停泊港口;(五)運價本;(六)提單、客票或者多式聯運單證。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經營國際班輪運輸業務申請之日起30日內審核完畢。申請材料真實、齊備的,予以登記,並通知申請人;申請材料不真實或者不齊備的,不予登記,書面通知申請人並告知理由。第十六條取得國際班輪運輸經營資格的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應當自取得資格之日起180日內開航;因不可抗力並經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同意,可以延期90日。逾期未開航的,國際班輪運輸經營資格自期滿之日起喪失。第十七條新開、停開國際班輪運輸航線,或者變更國際班輪運輸船舶、班期的,應當提前15日予以公告,並應當自行為發生之日起15日內向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備案。第十八條經營國際班輪運輸業務的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的運價和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的運價,應當按照規定格式向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備案。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應當指定專門機構受理運價備案。備案的運價包括公布運價和協議運價。公布運價,是指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和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運價本上載明的運價;協議運價,是指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與貨主、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約定的運價。公布運價自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受理備案之日起滿30日生效;協議運價自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受理備案之時起滿24小時生效。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和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應當執行生效的備案運價。第十九條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在與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訂立協議運價時,應當確認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已依照本條例規定辦理提單登記並交納保證金。第二十條從事國際班輪運輸的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之間訂立涉及中國港口的班輪公會協議、運營協議、運價協議等,應當自協議訂立之日起15日內將協議副本向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備案。第二十一條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在情形發生之日起15日內,向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備案:(一)終止經營;(二)減少運營船舶;(三)變更提單、客票或者多式聯運單證;(四)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或者子公司經營國際船舶運輸業務;(五)擁有的船舶在境外注冊,懸掛外國旗。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增加運營船舶的,增加的運營船舶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安全技術標准,並應當於投入運營前15日內向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備案。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備案材料之日起3日內出具備案證明文件。其他中國企業有本條第一款第(四)項、第(五)項所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辦理備案手續。第二十二條經營國際船舶運輸業務、無船承運業務和國際船舶代理業務,在中國境內收取、代為收取運費以及其他相關費用,應當向付款人出具中國稅務機關統一印製的發票。第二十三條未依照本條例的規定辦理提單登記並交納保證金的,不得經營無船承運業務。第二十四條經營國際船舶運輸業務和無船承運業務,不得有下列行為:(一)以低於正常、合理水平的運價提供服務,妨礙公平競爭;(二)在會計賬簿之外暗中給予托運人回扣,承攬貨物;(三)濫用優勢地位,以歧視性價格或者其他限制性條件給交易對方造成損害;(四)其他損害交易對方或者國際海上運輸市場秩序的行為。第二十五條外國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從事本章規定的有關國際船舶運輸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有關規定。外國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不得經營中國港口之間的船舶運輸業務,也不得利用租用的中國籍船舶或者艙位,或者以互換艙位等方式變相經營中國港口之間的船舶運輸業務。第二十六條國際船舶代理經營者接受船舶所有人或者船舶承租人、船舶經營人的委託,可以經營下列業務:(一)辦理船舶進出港口手續,聯系安排引航、靠泊和裝卸;(二)代簽提單、運輸合同,代辦接受訂艙業務;(三)辦理船舶、集裝箱以及貨物的報關手續;(四)承攬貨物、組織貨載,辦理貨物、集裝箱的托運和中轉;(五)代收運費,代辦結算;(六)組織客源,辦理有關海上旅客運輸業務;(七)其他相關業務。國際船舶代理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代扣代繳其所代理的外國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的稅款。第二十七條國際船舶管理經營者接受船舶所有人或者船舶承租人、船舶經營人的委託,可以經營下列業務:(一)船舶買賣、租賃以及其他船舶資產管理;(二)機務、海務和安排維修;(三)船員招聘、訓練和配備;(四)保證船舶技術狀況和正常航行的其他服務。
第四章外商投資經營國際海上運輸及其輔助性業務的特別規定
第二十八條外商在中國境內投資經營國際海上運輸業務以及與國際海上運輸相關的輔助性業務,適用本章規定;本章沒有規定的,適用本條例其他有關規定。第二十九條經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批准,外商可以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家其他有關規定,投資設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或者中外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國際船舶運輸、國際船舶代理、國際船舶管理、國際海運貨物裝卸、國際海運貨物倉儲、國際海運集裝箱站和堆場業務;並可以投資設立外資企業經營國際海運貨物倉儲業務。經營國際船舶運輸、國際船舶代理業務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企業中外商的出資比例不得超過49%。經營國際船舶運輸、國際船舶代理業務的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企業中外商的投資比例比照適用前款規定。中外合資國際船舶運輸企業和中外合作國際船舶運輸企業的董事會主席和總經理,由中外合資、合作雙方協商後由中方指定。第三十條經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批准,外商可以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家其他有關規定投資設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為其擁有或者經營的船舶提供承攬貨物、代簽提單、代結運費、代簽服務合同等日常業務服務;未在中國境內投資設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的,上述業務必須委託中國的國際船舶代理經營者辦理。第三十一條外國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以及外國國際海運輔助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常駐代表機構,不得從事經營活動。
第五章調查與處理
第三十二條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應利害關系人的請求或者自行決定,可以對下列情形實施調查:(一)經營國際班輪運輸業務的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之間訂立的涉及中國港口的班輪公會協議、運營協議、運價協議等,可能對公平競爭造成損害的;(二)經營國際班輪運輸業務的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通過協議產生的各類聯營體,其服務涉及中國港口某一航線的承運份額,持續1年超過該航線總運量的30%,並可能對公平競爭造成損害的;(三)有本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四)可能損害國際海運市場公平競爭的其他行為。第三十三條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實施調查,應當會同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價格部門(以下統稱調查機關)共同進行。第三十四條調查機關實施調查,應當成立調查組。調查組成員不少於3人。調查組可以根據需要,聘請有關專家參加工作。調查組進行調查前,應當將調查目的、調查原因、調查期限等事項通知被調查人。調查期限不得超過1年;必要時,經調查機關批准,可以延長半年。第三十五條調查人員進行調查,可以向被調查人以及與其有業務往來的單位和個人了解有關情況,並可查閱、復制有關單證、協議、合同文本、會計賬簿、業務函電、電子數據等有關資料。調查人員進行調查,應當保守被調查人以及與其有業務往來的單位和個人的商業秘密。第三十六條被調查人應當接受調查,如實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不得拒絕調查或者隱匿真實情況、謊報情況。第三十七條調查結束,調查機關應當作出調查結論,書面通知被調查人、利害關系人。對公平競爭造成損害的,調查機關可以採取責令修改有關協議、限制班輪航班數量、中止運價本或者暫停受理運價備案、責令定期報送有關資料等禁止性、限制性措施。第三十八條調查機關在作出採取禁止性、限制性措施的決定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應當舉行聽證。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九條未取得《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許可證》,擅自經營國際船舶運輸業務的,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經營;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50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50萬元的,處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第四十條未辦理提單登記、交納保證金,擅自經營無船承運業務的,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經營;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10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10萬元的,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第四十一條未辦理登記手續,擅自經營國際船舶管理業務的,由經營業務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經營;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5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5萬元的,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第四十二條外國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經營中國港口之間的船舶運輸業務,或者利用租用的中國籍船舶和艙位以及用互換艙位等方式經營中國港口之間的船舶運輸業務的,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經營;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50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50萬元的,處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拒不停止經營的,拒絕進港;情節嚴重的,撤銷其國際班輪運輸經營資格。第四十三條未取得國際班輪運輸經營資格,擅自經營國際班輪運輸的,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經營;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50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50萬元的,處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拒不停止經營的,拒絕進港。第四十四條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和國際船舶管理經營者將其依法取得的經營資格提供給他人使用的,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撤銷其經營資格。第四十五條未履行本條例規定的備案手續的,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責令限期補辦備案手續;逾期不補辦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並可以撤銷其相應資格。第四十六條未履行本條例規定的運價備案手續或者未執行備案運價的,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第四十七條依據調查結論應當給予行政處罰或者有本條例第二十四條所列違法情形的,由交通主管部門、價格主管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給予處罰。第四十八條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與未辦理提單登記並交納保證金的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訂立協議運價的,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給予警告,並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第四十九條外國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以及外國國際海運輔助企業常駐代表機構從事經營活動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經營活動,並依法給予處罰。第五十條拒絕調查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實施調查,或者隱匿、謊報有關情況和資料的,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第五十一條非法從事進出中國港口的國際海上運輸經營活動以及與國際海上運輸相關的輔助性經營活動,擾亂國際海上運輸市場秩序的,依照刑法關於非法經營罪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五十二條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嚴重後果,觸犯刑律的,依照刑法關於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或者其他罪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一)對符合本條例規定條件的申請者不予審批、許可、登記、備案,或者對不符合本條例規定條件的申請者予以審批、許可、登記、備案的;(二)對經過審批、許可、登記、備案的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和國際船舶管理經營者不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實施監督管理,或者發現其不再具備本條例規定的條件而不撤銷其相應的經營資格,或者發現其違法行為後不予以查處的;(三)對監督檢查中發現的未依法履行審批、許可、登記、備案的單位和個人擅自從事國際海上運輸經營活動以及與國際海上運輸相關的輔助性經營活動,不立即予以取締,或者接到舉報後不依法予以處理的。
第七章附則
第五十三條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的投資者在內地投資經營國際海上運輸業務以及與國際海上運輸相關的輔助性業務,比照適用本條例。第五十四條外國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未經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批准,不得經營中國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之間的船舶運輸業務,不得經營中國內地與台灣地區之間的雙向直航和經第三地的船舶運輸業務。第五十五條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之間的海上運輸,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依照本條例制定管理辦法。內地與台灣地區之間的海上運輸,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第五十六條任何國家或者地區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上運輸經營者、船舶或者船員採取歧視性的禁止、限制或者其他類似措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根據對等原則採取相應措施。第五十七條本條例施行前已從事國際海上運輸經營活動以及與國際海上運輸相關的輔助性經營活動的,應當在本條例施行之日起60日內按照本條例的規定補辦有關手續。第五十八條本條例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1990年12月5日國務院發布、1998年4月18日國務院修訂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國際集裝箱運輸管理規定》同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