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醫療糾紛處理條例

醫療糾紛處理條例

發布時間: 2020-12-17 03:24:08

『壹』 個人對醫療糾紛處理方法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醫患糾紛可以通過三種途徑解決:專 1、自行協商。醫患雙屬方可以自主自願地進行協商處理,所達成的協議只要不是受脅迫所簽或存在重大誤解,其協議是合法有效的。這種處理方式對醫患雙方來說無疑都是最優選擇,不僅利於改善醫患關系,而且醫院的聲譽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2、行政解決。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規定,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可以依法對醫患糾紛進行調解。 3、第三種途徑就是司法裁決。但醫療事故引發的醫患糾紛與非醫療事故引發的醫患糾紛的法律適用是不盡相同的,前者需適用醫療事故條例進行裁決,而後者則依照民法通則及相關司法解釋予以裁判。
收起

『貳』 如何處理醫療糾紛,有何法律依據

1、和解所謂和解是沒有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自訴訟權專利和屬實體權利的處分。可分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

『叄』 為什麼《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條例》通過後會後害無窮

一、總的觀點:《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條例》送審稿不能解決現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與《侵權責任法》的沖突,反而使沖突表面化、尖銳化,如果通過後害無窮。
從條例標題來看,一是預防醫療糾紛、二是處理醫療糾紛,故本條例主要是關於醫療損害的爭端解決辦法。細讀條文,可知包括了醫療損害的民事爭議、行政爭議和刑事爭議。但上述三個方面的爭端解決辦法均屬國家基本法律制度范疇,且已有國家基本法律予以規定,如侵權責任法《醫療損害賠償責任》章、《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的相關規定,且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制定關於醫療損害審判的司法解釋。在已有國家基本法律的前提下,再制定一個效力層級低的且試圖包含全部涉醫民事、行政、刑事的行政法規,既不符合立法法,也屬重復立法,浪費立法資源。如果真的需要對醫事法律統一立法,莫若仿台灣例制定統一的《醫事法》或《醫療法》,其中還要包括對醫療行為主體,如醫師准入、醫師資格、醫生集團、醫生合夥、醫療法人等作出規定,並應對醫療責任主體如醫生責任、醫療法人責任等分別規定,等等。
至於侵權責任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所未能包含的醫療管理具體細則,如病歷書寫規范、病歷封存與復制、屍檢的程序、醫療執業監督的行政處罰等等,已有現行的單行法律、法規予以規定,而且這些管理細則許多涉及醫療常規、規范,非常繁復,不能指望在一個統一的涉及醫療損害爭端解決的行政法規里事無巨細,詳盡規定。如要統一規定,也莫若在統一的《醫療法》或《醫事法》中規定。
現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和《侵權責任法》在解決醫療損害爭議中的最大沖突是醫療技術鑒定的二元制,即不同地區、不同法院,甚至是相同地區、相同法院分別採取醫學會的醫療技術鑒定程序和社會法醫司法鑒定機構的醫療技術鑒定程序。這兩種鑒定程序在鑒定人員、聽證過程、鑒定規則、鑒定結論的書寫中均存在極大不同,本次《醫療糾紛防範與處理條例》送審稿依舊保留了這種二元制的鑒定體制,雖然送審稿的起草人企圖將醫學會的鑒定程序適用於對產生醫療損害的醫生的行政處罰程序,而將社會法醫司法鑒定機構的鑒定程序適用醫療損害的民事賠償爭議,但這只能是一廂情願,在司法實踐中必將行不通,下文詳述。
因此,《醫療糾紛防範與處理條例》非但沒有解決現行醫療損害處理程序中的矛盾與沖突,反而將這些矛盾與沖突表面化、合法化,後害無窮。
二、關於總則的條文分析
總的來說,條文間缺乏內在邏輯,相互矛盾,許多法律概念混亂,權利義務不清。
條例共分五章,總則、醫療糾紛的預防與處置、調解、醫療事故監督與鑒定、法律責任
從各章節題目看,似乎本條例是關於醫療糾紛發生前與發生後的一個管理性規定,主要涉及醫療行政管理,但細看條文內容,卻又不盡然,因為包含了大量關於醫療損害的調解金額、調解程序、鑒定機構、鑒定程序、責任保險、保險理賠等諸多非行政管理性事項,這些應當屬於基本民事法律制度,故條文內容與章節名稱不相一致,條文內容與立法許可權不一致。
第一條「為了有效預防與處理醫療糾紛,保護患者和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維護醫療秩序、保障醫療安全、促進醫學科學發展,制定本條例」。
這是應景之語,非條例所能承受之重。既然是處理醫療糾紛之條例,其本旨很明確,即保護患者和醫生、醫療機構的合法權益,至於「維護醫療秩序、保障醫療安全、促進醫學科學發展」,系條例難以承受之重。另外第一條「保護患者和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也不準確,因為在目前醫療改革的大背景下,有些醫生已經跳出醫療機構,成為自由執業人,或成為多點執業人,或成為醫生集團合夥人,那麼這些醫生將不屬於某一醫療機構,再用「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之語已無法概括目前及將來醫生執業之復雜的法律情形。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醫療糾紛,是指醫患雙方當事人因診療活動引發的爭議。
本條例所稱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
醫療糾紛,非法律概念,無明確的權利義務內容,不應成為條例定義的對象。相應的,條例的名稱不應當叫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置條例,結合下文,如非得制定,也應當叫醫療損害賠償條例,當然這也不倫不類,因為涉及民事賠償應當制定法律,故莫若今後統一制定醫療損害賠償法或《醫療法》。
醫療事故。在《侵權責任法》已統一採納「醫療損害」概念下,再採納醫療事故概念,且對醫療事故下定義,純屬多餘。在實質內容相同情形下,列出兩個概念和定義,徒增混亂。侵權法醫療損害的定義是,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生及醫療機構有過錯的。而條例草案將醫療事故定義為,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有過失。醫療事故的定義縮小了侵權法醫療損害的范圍。比如,沒有違反診療護理、常規,但違反了醫學原則者,可能被認定為過失,成不成立醫療事故,要不要賠?
結合本送審稿第四章,規定「醫療事故」定義的原因是為了追究醫生的行政或刑事責任,但醫療損害這一個概念已足用。構成醫療損害者,必包含了條例定義的醫療事故,至於是否構成行政或刑事責任要件,這完全是法律評價問題,可由行政處罰人員或刑事審判人員經由聽證、法庭調查、辯論而解決,並非一個醫療事故鑒定所能解決的問題,因為醫療事故鑒定,說到底,只是一個事實評價,不能直接成為行政或刑事追責的法律依據。將處罰醫生的醫療事故鑒定程序納入醫學會,無非是將對醫生的追責權力納入衛生行政部門,其實質是部門保護。部門保護對醫生不一定公正。
第三條,「處理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應當遵循預防為主,依法、公開、公平、公正、及時、便民的原則,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做到事實清楚、定性准確、責任明確、處理恰當。」
多餘,依法、及時、公開、公正,便民等等,這是所有法律活動的准則,非醫療案件所獨有。
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以人民調解為主,醫患和解、人民調解、司法調解、醫療風險分擔機制等有機結合的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的領導,將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協調解決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
人民調解為主,為什麼?調解,以其內在含義,本就是自願為原則,既然以自願前提,何來調解為主?以法律規定調解為主,實質就是強制調解。是否能夠做到調解為主,應當以「人民調解」的實際業績來定。做到了,就是調解為主,做不到,就不是調解為主。更何況,能夠做到「人民調解」為主的根本前提是有一個強有力的、公正的司法程序為後盾。綜觀世界各國,凡以調解為主要手段解決醫療爭議的,無不有一個強有力的司法保障系統。
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這是什麼法律依據?絕大多數醫療糾紛只是普通民事案件,為何要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條例是不是已經將患者視為對立方?是不是典型的部門立法?
第五條,「醫療糾紛患方當事人要求追究醫療機構民事責任的,可以選擇下列途徑:
(一)醫患協商;
(二)向人民調解委員會申請人民調解;
(三)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途徑。
第(四)項「法律等規定的其他途徑」,是什麼?少了最關鍵的一條,刑事附帶民事。在許多國家,患者請求醫療損害的民事賠償,是通過對醫生提起刑事公訴或自訴附帶民事賠償。但在送審稿將追究醫生的行政、刑事責任與民事賠償程序分別規定了不同的鑒定程序後,實際上通過刑附民程序追究醫方的民事賠償責任在操作上幾乎不可能。
第六條,「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負責指導、監督醫療機構做好醫療糾紛的預防與處理工作,對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進行行政處理。
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指導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工作。
公安機關依法打擊侵害患者和醫務人員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維護醫療機構治安秩序。
保險監督管理機構依照國家有關規定,負責監督管理醫療風險保險的相關工作。
財政、民政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的有關工作。」
本條規定了相關國家機關的職責。不解,一個關於醫事的部門法,為何對其他機關的法定職責進行規定?司法行政部門、公安部門、保險監督部門、財政、民事都有自己其法定職責范圍。如果要一一規定,那還遠遠不全,因為涉及醫事的遠遠不止這些部門,還有葯監部門、工商行政部門、消防部門、勞動監察部門,一句話,幾乎所有國家部門都可能參與醫事,是不是都要規定?
三、關於分則的條文分析。
關於總則,就說這么多。在總則已經存在致命性缺陷下,討論分則,已無必要。細讀分則第8條至78條,基本上是將現行的《侵權責任法》、《執業醫師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病歷書寫規范》等關於醫療爭議的條款雜揉在一起,缺乏邏輯一貫,缺乏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
尤其第三章「醫療糾紛調解」和第四章「醫療事故監督與技術鑒定」,竟然將醫療過失的專業判斷區分成兩類,一類是衛計委與司法行政部門共同設置的醫療損害鑒定部門,其結論用作醫療損害的民事賠償;第二類是衛計委下設的各地醫學會,其結論用作追究醫生的行政或刑事責任。匪夷所思。這個立法的出發點當然是衛計委欲將對醫生的行政、刑事處罰的實質權力控制在自己手中。
第三章與第四章同時存在,將醫療過失導致的人身損害區分成醫療損害和醫療事故,是對侵權責任法的重大挑戰,是對侵權法理的重大挑戰,是立法的重大倒退,如果通過,必將繼續成為惡化醫患沖突的重大根源。
從法理上講,同一個醫療行為,在事實層面的判斷,即是否構成醫療過失,是否與損害構成因果關系,應當只有一個結論,無論這個事實判斷是用於主張民事賠償,還是追究行政或刑事責任,都只是同一個事實。至於從這個事實判斷中能夠得出什麼樣的法律責任,那是法律層面的判斷。同一個行為涉及的事實評價,既可能同時構成民事、行政、刑事責任,也可能只構成其中某一個法律責任,但同一個醫療行為,絕不應當出現兩個不同的事實評價。
但在衛計委的這個送審稿中,由於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就民事和行政、刑事程序分別規定了不同的鑒定程序,這將導致同一個醫療行為,只是因為追究民事責任或行政、刑事責任的不同,而可能出現完全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結果,如在民事程序中,可能經醫療損害鑒定機構認定不構成醫療損害,即無過失、無責任,然而在行政、刑事程序中,可能經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程序鑒定構成醫療事故,甚至構成追究刑事責任的醫療事故事實,這樣同一醫療行為,竟然可能出現能被追究刑事責任卻無民事賠償責任的荒謬事實。同樣,也可能出現,民事程序中的醫療損害鑒定構成重大過失甚至是100%的參與度,而行政、刑事程序中的醫療事故鑒定卻無任何過失,同樣是荒謬的。
而在實踐中,對一項醫療行為,如果患者欲主張民事賠償,按照條例草案,必會通過法院申請醫療損害司法鑒定,倘若鑒定構成醫療損害,且負主要責任以上的民事責任,則患方有可能繼續要求追究行政或刑事責任。此時按照條例草案的規定,只能繼續申請醫學會的醫療事故鑒定,如果在這個醫療事故鑒定程序中,竟然結論是醫生和醫療機構無任何過失,那麼民事案件怎麼辦?醫院會不會以出現新的鑒定、新的事實為由,申請對民事案件再審?理論和實操上,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肆』 如何處理醫療糾紛

仲裁可按照下列程序進行:(1)當事人申請。提出仲裁要求的醫患一方回應當在糾紛發生之日起規定的時答間內(即受理時效內)向醫療糾紛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2)案件受理。醫療糾紛仲裁委員會應當在自收到申請書之日起規定的時間內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決定。對決定受理的應通知被訴方,並組成仲裁庭。(3)案件審理。仲裁庭處理醫療糾紛應當先行調解,在自願合法的原則下促使醫患雙方達成和解協議。若調解不成功則不應久調不決,仲裁庭應當及時作出裁決。(4)仲裁的執行。

『伍』 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

一、防範方法

1、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回恪守醫療服務答職業道德,改善服務態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
2、加強質量管理,堵塞漏洞,是預防醫療糾紛的有效措施。

3、提高病歷及各種醫療文書的書寫質量並加強管理。

4、改進服務作風,提高醫療質量,改善服務態度,切實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5、實施知情同意,醫院在醫療活動的不同階段都要防範醫療爭議,自始至終都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通過告知明確醫療服務合同的目的、疾病發展轉歸過程和醫療服務的損害特性,明確醫療服務合同履行的風險。

二、解決途徑

醫療民事糾紛與其他民事糾紛一樣,屬於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屬民法的調整范疇。根據 「私法自治」的原則,通常情況下,國家不予干預,因此,雙方當事人可以就醫療糾紛進行協商,也可以進行民間調解和行政調解。

從理論上講,醫療合同糾紛也可進行仲裁解決,但仲裁解決醫療糾紛還不受重視。國家對醫療民事糾紛的干預表現為民事訴訟,需要當事人起訴才能發生。也可以申請衛生行政部門解決。

『陸』 如何防範和處理醫療糾紛

一、防範方法

1、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改善服務態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

2、加強質量管理,堵塞漏洞,是預防醫療糾紛的有效措施。

3、提高病歷及各種醫療文書的書寫質量並加強管理。

4、改進服務作風,提高醫療質量,改善服務態度,切實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5、實施知情同意,醫院在醫療活動的不同階段都要防範醫療爭議,自始至終都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通過告知明確醫療服務合同的目的、疾病發展轉歸過程和醫療服務的損害特性,明確醫療服務合同履行的風險。

二、解決途徑

醫療民事糾紛與其他民事糾紛一樣,屬於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屬民法的調整范疇。根據 「私法自治」的原則,通常情況下,國家不予干預,因此,雙方當事人可以就醫療糾紛進行協商,也可以進行民間調解和行政調解。

從理論上講,醫療合同糾紛也可進行仲裁解決,但仲裁解決醫療糾紛還不受重視。國家對醫療民事糾紛的干預表現為民事訴訟,需要當事人起訴才能發生。也可以申請衛生行政部門解決。

(6)醫療糾紛處理條例擴展閱讀

醫療糾紛法律法規: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工作。為了將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工作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保護醫患雙方合法權益,維護醫療秩序,保障醫療安全,國務院制定本條例,從制度層面推進醫療糾紛的依法預防和妥善處理,著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條例》明確提出開展診療活動應當以患者為中心,加強人文關懷,嚴格遵守相關法律、規范,恪守職業道德。通過加強醫療質量安全的日常管理,強化醫療服務關鍵環節和領域的風險防控,突出醫療服務中醫患溝通的重要性,從源頭預防醫療糾紛。

《條例》明確了醫療糾紛處理的原則、途徑和程序,重點強調發揮人民調解途徑在化解醫療糾紛上的作用,並從鑒定標准、程序和專家庫等方面統一規范了訴訟前的醫療損害鑒定活動。

《條例》對不遵守醫療質量安全管理要求、出具虛假鑒定結論和屍檢報告、編造散布虛假醫療糾紛信息等違法行為,設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

『柒』 最高法關於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還有效嗎

1、已經於2013年廢止。
2、法釋〔2013〕7號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廢止1997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間發回布的部分答司法解釋和司法解釋性質文件(第十批)的決定 》
5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
2003年1月6日 法〔2003〕20號
與侵權責任法等法律規定相沖突

『捌』 醫療糾紛的防範與處理辦法有哪些

1、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版業道德,改善權服務態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醫務人員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是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首要前提,也是衡量一個醫務工作者的起碼標准,所以醫院應該教育醫務人員樹立愛崗敬業的精神和「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深入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優質服務活動,文明就醫。2、醫療機構應加強質量管理,堵塞漏洞,是預防醫療糾紛的有效措施。要提高醫療質量、對醫療安全有保障、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就要切實保障醫療質量,對影響醫療質量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地監控。3、提高病歷及各種醫療文書的書寫質量並加強管理。嚴格依據客觀情況如實記載患者的實際情況,補正病歷時依照法律規定進行標注,保存病歷時安全妥當,對待病歷嚴格負責。

『玖』 醫療糾紛的處理辦法有哪些

1、和解所謂和解是沒有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自訴訟權版利和實體權權利的處分。可分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

『拾』 醫療事故怎樣處理,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一、醫療糾紛初起
1.發生醫療糾紛的當事人(醫護人員)負責寫出事實經過,同時向患者或家屬做好溝通、解釋、解答工作。
2.發生糾紛的科室主任負責組織本科醫護人員對發生的醫療糾紛進行討論總結,從中吸取教訓,糾正不足,制定杜絕類似糾紛的有關制度,科主任負責書寫該起糾紛的討論意見,上報醫務部,並向患者或家屬作出相應的解釋工作,妥善解決好醫療糾紛。若確屬負有醫療責任的醫療糾紛,科內能自行解決的,也要上報醫務部備案。
3.經科主任及責任人解釋、調解無效的醫療糾紛應及早上報醫務部,同時上報有關糾紛的書面材料。
二、院內醫療技術討論會
1.科室解釋、調解無效的醫療糾紛及時上報醫務部,醫務部接到上報後做相應調查、了解和溝通,然後組織科主任、當事人及患者或患者家屬進行調解。若不能調解,由醫務部報請醫院醫療安全委員會批准召開院內醫療糾紛技術討論會。
2.由醫院醫療安全委員會負責,醫務部集體組織實施相關醫療糾紛的技術討論工作。
3.技術討論會主持人宣布醫療技術討論程序和會議紀律。
4.科主任、當事人必須准時出席院內醫療技術討論會,在會上當事人應認真、負責地陳述診療經過,科主任應公正、科學的陳述科內討論意見。
5.專家討論。
6.書面材料需經醫療安全委員會、參加討論的專家反復討論、認證後,討論結論於會議後的30日內交與患方及科主任。
7.患方及我院科室責任人對醫療技術討論結論有異議時均可以行使自己的權利,申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或向人民法院起訴。
三、市區級醫學會組織召開的醫療事故鑒定會
1.發生醫療糾紛的科主任及當事人必須在一周內提交醫療事故鑒定材料,准時將材料交到醫務部。由醫務部提交到醫學會,配合醫學會組織開展鑒定工作。
2.根據鑒定結論同患者協商解決。
3.協商解決不成功,患者及家屬可向法院提起訴訟。
四、法院訴訟
1.醫務部准備相關向法庭提交的材料,由專職聘請律師准備陳述及答辯。醫務部專職幹事及發生糾紛科室科主任出庭。
2.根據法院審判結果進行處理。
3.如果醫院承擔相應責任,院內根據相關制度對責任人進行相應處理。
4.醫院制定相關整改措施,防止類似事件發生。

熱點內容
2016合同法pdf 發布:2024-09-19 22:42:11 瀏覽:606
建發集團法律顧問年薪 發布:2024-09-19 22:24:40 瀏覽:409
反對永居條例 發布:2024-09-19 21:41:27 瀏覽:602
民法315 發布:2024-09-19 21:33:56 瀏覽:483
刑法的根基與哲學 發布:2024-09-19 20:59:19 瀏覽:462
潮州基層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4-09-19 20:45:47 瀏覽:552
蘋果售後條例 發布:2024-09-19 19:51:38 瀏覽:510
合同法第211條規定是什麼 發布:2024-09-19 19:15:50 瀏覽:488
不能成為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事 發布:2024-09-19 16:35:44 瀏覽:350
民事訴訟法司法第二百二十五條 發布:2024-09-19 16:34:45 瀏覽: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