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
Ⅰ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於什麼國務院第87次常務會議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86號《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已經一九九一年六月二十專八日國務院第屬八十七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以布,自發布之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簽發的行政法令、授權有關部門發布的國務院行政命令或下發的行政操作性文件。
Ⅱ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
(1991年7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86號公布根據2005年7月15日《國務院關於修改〈專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屬的決定》第一次修訂根據2011年1月8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二次修訂) 第四十七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條例的規定,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實施細則。第四十八條本條例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解釋。第四十九條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Ⅲ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是什麼時候施行的
1991年7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86號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
Ⅳ 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 有最近修訂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
(1988年6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號發布根據2011年1月8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訂)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發揮江河湖泊的綜合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河道(包括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區、蓄洪區、滯洪區)。
河道內的航道,同時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
第三條開發利用江河湖泊水資源和防治水害,應當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綜合利用、講求效益,服從防洪的總體安排,促進各項事業的發展。
第四條國務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門是全國河道的主管機關。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水利行政主管部門是該行政區域的河道主管機關。
第五條國家對河道實行按水系統一管理和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
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遼河等大江大河的主要河段,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重要河段,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的邊界河道以及國境邊界河道,由國家授權的江河流域管理機構實施管理,或者由上述江河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河道主管機關根據流域統一規劃實施管理。其他河道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或者市、縣的河道主管機關實施管理。
第六條河道劃分等級。河道等級標准由國務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第七條河道防汛和清障工作實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
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機關以及河道監理人員,必須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加強河道管理,執行供水計劃和防洪調度命令,維護水工程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第九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河道堤防安全和參加防汛搶險的義務。[2]
第二章河道整治與建設
第十條河道的整治與建設,應當服從流域綜合規劃,符合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通航標准和其他有關技術要求,維護堤防安全,保持河勢穩定和行洪、航運通暢。
第十一條修建開發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類工程和跨河、穿河、穿堤、臨河的橋梁、碼頭、道路、渡口、管道、纜線等建築物及設施,建設單位必須按照河道管理許可權,將工程建設方案報送河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後,方可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履行審批手續。
建設項目經批准後,建設單位應當將施工安排告知河道主管機關。
第十二條修建橋梁、碼頭和其他設施,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所確定的河寬進行,不得縮窄行洪通道。
橋梁和棧橋的梁底必須高於設計洪水位,並按照防洪和航運的要求,留有一定的超高。設計洪水位由河道主管機關根據防洪規劃確定。
跨越河道的管道、線路的凈空高度必須符合防洪和航運的要求。
第十三條交通部門進行航道整治,應當符合防洪安全要求,並事先徵求河道主管機關對有關設計和計劃的意見。
水利部門進行河道整治,涉及航道的,應當兼顧航運的需要,並事先徵求交通部門對有關設計和計劃的意見。
在國家規定可以流放竹木的河流和重要的漁業水域進行河道、航道整治,建設單位應當兼顧竹木水運和漁業發展的需要,並事先將有關設計和計劃送同級林業、漁業主管部門徵求意見。
第十四條堤防上已修建的涵閘、泵站和埋設的穿堤管道、纜線等建築物及設施,河道主管機關應當定期檢查,對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限期改建。
在堤防上新建前款所指建築物及設施,必須經河道主管機關驗收合格後方可啟用,並服從河道主管機關的安全管理。
第十五條確需利用堤頂或者戧台兼做公路的,須經上級河道主管機關批准。堤身和堤頂公路的管理和維護辦法,由河道主管機關商交通部門制定。
第十六條城鎮建設和發展不得佔用河道灘地。城鎮規劃的臨河界限,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城鎮規劃等有關部門確定。沿河城鎮在編制和審查城鎮規劃時,應當事先徵求河道主管機關的意見。
第十七條河道岸線的利用和建設,應當服從河道整治規劃和航道整治規劃。計劃部門在審批利用河道岸線的建設項目時,應當事先徵求河道主管機關的意見。
河道岸線的界限,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交通等有關部門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劃定。
第十八條河道清淤和加固堤防取土以及按照防洪規劃進行河道整治需要佔用的土地,由當地人民政府調劑解決。
因修建水庫、整治河道所增加的可利用土地,屬於國家所有,可以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用於移民安置和河道整治工程。
第十九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以河道為邊界的,在河道兩岸外側各10公里之內,以及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河道,未經有關各方達成協議或者國務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禁止單方面修建排水、阻水、引水、蓄水工程以及河道整治工程。[2]
第三章河 道 保 護
第二十條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為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區,兩岸堤防及護堤地。
無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根據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設計洪水位確定。
河道的具體管理范圍,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劃定。
第二十一條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水域和土地的利用應當符合江河行洪、輸水和航運的要求;灘地的利用,應當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土地管理等有關部門制定規劃,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第二十二條禁止損毀堤防、護岸、閘壩等水工程建築物和防汛設施、水文監測和測量設施、河岸地質監測設施以及通信照明等設施。
在防汛搶險期間,無關人員和車輛不得上堤。
因降雨雪等造成堤頂泥濘期間,禁止車輛通行,但防汛搶險車輛除外。
第二十三條禁止非管理人員操作河道上的涵閘閘門,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干擾河道管理單位的正常工作。
第二十四條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禁止修建圍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種植高桿農作物、蘆葦、杞柳、荻柴和樹木(堤防防護林除外);設置攔河漁具;棄置礦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等。
在堤防和護堤地,禁止建房、放牧、開渠、打井、挖窖、葬墳、曬糧、存放物料、開采地下資源、進行考古發掘以及開展集市貿易活動。
第二十五條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進行下列活動,必須報經河道主管機關批准;涉及其他部門的,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有關部門批准:
(一)采砂、取土、淘金、棄置砂石或者淤泥;
(二)爆破、鑽探、挖築魚塘;
(三)在河道灘地存放物料、修建廠房或者其他建築設施;
(四)在河道灘地開采地下資源及進行考古發掘。
第二十六條根據堤防的重要程度、堤基土質條件等,河道主管機關報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河道管理范圍的相連地域劃定堤防安全保護區。在堤防安全保護區內,禁止進行打井、鑽探、爆破、挖築魚塘、採石、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動。
第二十七條禁止圍湖造田。已經圍墾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進行治理,逐步退田還湖。湖泊的開發利用規劃必須經河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
禁止圍墾河流,確需圍墾的,必須經過科學論證,並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八條加強河道灘地、堤防和河岸的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河道淤積。
第二十九條江河的故道、舊堤、原有工程設施等,非經河道主管機關批准,不得填堵、佔用或者拆毀。
第三十條護堤護岸林木,由河道管理單位組織營造和管理,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砍伐或者破壞。
河道管理單位對護堤護岸林木進行撫育和更新性質的採伐及用於防汛搶險的採伐,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免交育林基金。
第三十一條在為保證堤岸安全需要限制航速的河段,河道主管機關應當會同交通部門設立限制航速的標志,通行的船舶不得超速行駛。
在汛期,船舶的行駛和停靠必須遵守防汛指揮部的規定。
第三十二條山區河道有山體滑坡、崩岸、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河段,河道主管機關應當會同地質、交通等部門加強監測。在上述河段,禁止從事開山採石、采礦、開荒等危及山體穩定的活動。
第三十三條在河道中流放竹木,不得影響行洪、航運和水工程安全,並服從當地河道主管機關的安全管理。
在汛期,河道主管機關有權對河道上的竹木和其他漂流物進行緊急處置。
第三十四條向河道、湖泊排污的排污口的設置和擴大,排污單位在向環境保護部門申報之前,應當徵得河道主管機關的同意。
第三十五條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禁止堆放、傾倒、掩埋、排放污染水體的物體。禁止在河道內清洗裝貯過油類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車輛、容器。
河道主管機關應當開展河道水質監測工作,協同環境保護部門對水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2]
第四章河 道 清 障
第三十六條對河道管理范圍內的阻水障礙物,按照「誰設障,誰清除」的原則,由河道主管機關提出清障計劃和實施方案,由防汛指揮部責令設障者在規定的期限內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指揮部組織強行清除,並由設障者負擔全部清障費用。
第三十七條對壅水、阻水嚴重的橋梁、引道、碼頭和其他跨河工程設施,根據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由河道主管機關提出意見並報經人民政府批准,責成原建設單位在規定的期限內改建或者拆除。汛期影響防洪安全的,必須服從防汛指揮部的緊急處理決定。[2]
第五章經費
第三十八條河道堤防的防汛歲修費,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分別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負擔,列入中央和地方年度財政預算。
第三十九條受益范圍明確的堤防、護岸、水閘、圩垸、海塘和排澇工程設施,河道主管機關可以向受益的工商企業等單位和農戶收取河道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其標准應當根據工程修建和維護管理費用確定。收費的具體標准和計收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條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采砂、取土、淘金,必須按照經批準的范圍和作業方式進行,並向河道主管機關繳納管理費。收費的標准和計收辦法由國務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財政主管部門制定。
第四十一條任何單位和個人,凡對堤防、護岸和其他水工程設施造成損壞或者造成河道淤積的,由責任者負責修復、清淤或者承擔維修費用。
第四十二條河道主管機關收取的各項費用,用於河道堤防工程的建設、管理、維修和設施的更新改造。結余資金可以連年結轉使用,任何部門不得截取或者挪用。
第四十三條河道兩岸的城鎮和農村,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在汛期組織堤防保護區域內的單位和個人義務出工,對河道堤防工程進行維修和加固。[2]
第六章罰則
第四十四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機關除責令其糾正違法行為、採取補救措施外,可以並處警告、罰款、沒收非法所得;對有關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棄置、堆放阻礙行洪物體的;種植阻礙行洪的林木或者高稈植物的;修建圍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的;
(二)在堤防、護堤地建房、放牧、開渠、打井、挖窖、葬墳、曬糧、存放物料、開采地下資源、進行考古發掘以及開展集市貿易活動的;
(三)未經批准或者不按照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工程安全標准整治河道或者修建水工程建築物和其他設施的;
(四)未經批准或者不按照河道主管機關的規定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采砂、取土、淘金、棄置砂石或者淤泥、爆破、鑽探、挖築魚塘的;
(五)未經批准在河道灘地存放物料、修建廠房或者其他建築設施,以及開采地下資源或者進行考古發掘的;
(六)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的規定,圍墾湖泊、河流的;
(七)擅自砍伐護堤護岸林木的;
(八)汛期違反防汛指揮部的規定或者指令的。
第四十五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機關除責令其糾正違法行為、賠償損失、採取補救措施外,可以並處警告、罰款;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損毀堤防、護岸、閘壩、水工程建築物,損毀防汛設施、水文監測和測量設施、河岸地質監測設施以及通信照明等設施;
(二)在堤防安全保護區內進行打井、鑽探、爆破、挖築魚塘、採石、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動的;
(三)非管理人員操作河道上的涵閘閘門或者干擾河道管理單位正常工作的。
第四十六條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15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15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或者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對治安管理處罰不服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辦理。
第四十七條對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國家、集體、個人經濟損失的,受害方可以請求縣級以上河道主管機關處理。受害方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對河道主管機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四十八條河道主管機關的工作人員以及河道監理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對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2]
第七章附則
第四十九條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條例的規定,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實施辦法。
第五十條本條例由國務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解釋。
第五十一條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Ⅳ 浙江省河道管理條例的條例內容
(2011年9月30日浙江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28次會議通過) 第一條 為了加強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和排澇通暢,改善水生態環境,發揮河道的綜合功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河道(包括江河、溪流、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區,下同)的規劃、建設、保護和管理等活動。
河道內的航道,同時適用有關航道管理的法律、法規。
第三條 河道管理應當服從防洪總體安排,全面規劃,統籌兼顧,保護優先,綜合治理,合理利用。
河道管理實行按流域統一管理與按區域分級管理相結合的體制。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河道管理工作的領導,將河道管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加強河道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保障河道規劃、建設、保護和管理所需經費。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是本行政區域內河道的主管機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河道的監督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流域或者區域設立的河道管理機構,按照規定職責承擔所轄河段的相關管理工作。
發展和改革、國土資源、城鄉規劃、建設、環境保護、農業、漁業、交通運輸、海事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河道管理的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根據需要設立河道管理機構,配備相應管理人員,按照規定職責做好本區域內河道管理的相關工作。
第六條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做好本區域內河道的清淤疏浚和保潔工作。
村(居)民會議可以制定村規民約或者居民公約,引導村(居)民自覺維護河道整潔。
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加強河道管理的宣傳教育,普及河道保護的相關知識,引導公眾自覺遵守河道管理的法律、法規和規章。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做好本行政區域內河道水系、水域狀況等基礎調查工作,建立和完善河道檔案,加強河道管理的信息化建設。
第九條 省內河道劃分為省級、設區的市級(以下簡稱市級)、縣級、鄉級河道。
錢塘江、東西苕溪、甬江、椒江、甌江、飛雲江、鰲江的幹流及其重要支流和京杭運河浙江境內段為省級河道,具體河段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劃定並公布。
市級河道由設區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劃定意見,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公布。縣級河道由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劃定意見,報設區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公布。鄉級河道由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劃定並公布。
公布的河道名錄,應當包括河道名稱、起止點、河道長度以及水域面積、主要功能等內容。
第十條 河道建設、清淤疏浚、岸線、水域保護等河道專業規劃,是河道建設、保護、利用和管理的依據。
編制河道專業規劃應當符合流域綜合規劃、區域綜合規劃,並與航道、漁業等規劃相銜接。
第十一條 省級河道的專業規劃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徵求省相關部門意見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中,起止點在同一設區的市范圍內的省級河道的專業規劃,省人民政府可以決定按照市級河道專業規劃編制和批准。
市級河道的專業規劃由河道所在地設區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徵求相關部門和省水行政主管部門意見後,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縣級和鄉級河道的專業規劃由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徵求相關部門和設區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意見後,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河道專業規劃的修改應當由原批准機關批准。
第十二條 編制和修改城鄉規劃,應當注重規劃區內原有河道的規劃保護和新河道的規劃建設,注重發揮河道在防洪排澇、涵養水土、美化環境、保護生態、傳承歷史等方面的功能。
城市新區和各類開發區的建設涉及河道水域的,應當符合水域保護規劃。確需改變水域保護規劃佔用河道水域的,應當按照規定程序和許可權修改水域保護規劃。
第十三條 河道建設應當服從河道建設規劃,符合國家和省規定的防洪、通航等標准以及其他有關技術要求,保障堤防安全,注重河道水生態系統的保護、恢復,改善河道的防洪、灌溉、航運等綜合功能,兼顧上下游、左右岸,保持河勢穩定,維持河道的自然形態,不得任意截彎取直,不得任意改變河道岸線,不得填堵、縮窄河道。
河道建設包括開挖河道、拓寬河面、修堤護岸、築堰建閘等建設工程。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河道建設規劃,編制河道建設年度計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河道建設年度計劃應當明確建設項目的項目名稱、建設內容、實施主體、建設期限和資金籌措等相關內容。
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水利、航道、市政工程等建設計劃、項目的協調,整合利用各項建設資金,統籌兼顧水利、航道、市政、水土保持等功能,提高建設資金的綜合使用效益。
河道同時屬於五級以上限制性航道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籌河道建設規劃、河道建設年度計劃和航道規劃、航道建設計劃,組織水行政、交通運輸等部門按照相應技術規范要求實施河道、航道的建設。
第十六條 河道建設工程的設計、施工和監理按照《浙江省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條例》以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工程建設單位應當加強河道建設工程的質量管理和安全生產管理,建立健全相關管理制度,保證工程建設質量和生產安全。
第十七條 河道建設用地應當列入當地土地利用年度計劃。
根據河道建設規劃需要拓寬河道、新增建設用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國土資源、城鄉規劃等部門劃定河道規劃保留區。
河道規劃保留區內不得從事與防洪抗旱和河道建設無關的工程項目建設。特殊情況下確需建設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在審批建設項目選址方案時應當事先徵求同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意見。 第十八條 有堤防河道的管理范圍為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區以及兩岸堤防和護堤地。
平原地區無堤防縣級以上河道的管理范圍為兩岸之間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區以及護岸迎水側頂部向陸域延伸不少於五米的區域;其中重要的行洪排澇河道,護岸迎水側頂部向陸域延伸部分不少於七米。平原地區無堤防鄉級河道的管理范圍為兩岸之間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區以及護岸迎水側頂部向陸域延伸部分不少於二米的區域。
其他地區無堤防河道的管理范圍根據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設計洪水位確定。
河道的具體管理范圍,由縣(市、區)人民政府根據規定標准和要求劃定並公布。其中,省級河道的管理范圍在公布前應當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市級河道的管理范圍在公布前應當報設區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第十九條 省級河道入海河段的河海分界線,由省人民政府劃定並公布;市級、縣級河道入海河段的河海分界線,由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依據有關規定劃定並公布。
第二十條 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公布的河道管理范圍設置界樁和公告牌。公告牌應當載明河道名稱、河道管理范圍以及河道管理范圍內禁止和限制的行為等事項。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損毀界樁和公告牌。
第二十一條 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河道堤防、護岸以及水閘等水工程的安全檢查和維修養護,及時消除鼠洞、蟻穴等隱患,修復管涌、滑坡等險段,保障水工程運行安全。
新建、改建航道而修築的護岸和收費航道的護岸由航道管理機構和收費航道經營管理者分別負責維修養護。
第二十二條 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堤防、護岸綠化工作,防止水土流失,美化河道水域環境。堤防、護岸的綠化應當採用對堤防工程和生態環境無負面影響的本土植物。
第二十三條 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堤防、護岸的保護要求,會同航道、海事管理機構設立限制航速的標志。海事管理機構應當發布相應的限制航速的通告。
通行船舶應當遵守限速規定,不得超速行駛。
第二十四條 建設單位在河道新建、改建或者擴建排污口的,應當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做好水功能區不同河段水質狀況的監測,並按照水(環境)功能區水質要求和水體自然凈化能力,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該水域的限制排污總量意見。
第二十五條 禁止損毀堤防、護岸、閘壩等水工程建築物和防汛設施、水文監測和測量設施、河岸地質監測設施以及通信照明等設施。
第二十六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建設住宅、商業用房、辦公用房、廠房等與河道保護和水工程運行管理無關的建築物、構築物;
(二)棄置、傾倒礦渣、石渣、煤灰、泥土、泥漿、垃圾等抬高河床、縮窄河道的廢棄物;
(三)堆放阻礙行洪或者影響堤防安全的物料;
(四)種植阻礙行洪的林木或者高稈作物;
(五)設置阻礙行洪的攔河漁具;
(六)利用船舶、船塢等水上設施侵佔河道水域從事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七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從事爆破、打井、鑽探、挖窖、挖築魚塘、採石、取土、開采地下資源、考古發掘等活動的,不得影響河勢穩定、危害堤防安全、妨礙河道行洪,並事先報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二十八條 對壅水、阻水嚴重的橋梁、引道、碼頭和其他跨河工程設施,根據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報請本級人民政府責令建設單位限期改建或者拆除。造成建設單位合法權益損失的,應當依法予以補償。
對河道範圍內阻礙行洪的障礙物,按照誰設障、誰清除的原則,由防汛防颱抗旱指揮機構責令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防颱抗旱指揮機構組織強制清除,所需費用由設障者承擔。
第二十九條 禁止圍墾河道。河口地區因江河治理需要圍墾的,應當經過科學論證,經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已經圍湖造地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進行治理,有計劃退地還湖。
第三十條 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河道定期進行淤積情況監測,並根據監測情況制定清淤疏浚年度計劃,報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清淤疏浚年度計劃應當明確清淤疏浚的范圍和方式、責任主體、資金保障、淤泥處理等事項。
淤泥利用應當經無害化處理,符合保護環境和保障人體健康、人身安全的要求。
第三十一條 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河道保潔實施方案,報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河道保潔實施方案應當明確保潔責任區、保潔單位的條件和確定方式、保潔要求和保潔費用標准、保潔經費籌集和監督考核辦法等內容。
第三十二條 河道保潔單位應當按照河道保潔責任要求,落實保潔人員和任務,保證責任區范圍內的河道整潔。
河道內的病死動物及病死動物產品,保潔單位應當運送至無害化處理公共設施運營單位進行無害化處置。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確定專門的保潔單位對河道內的病死動物及病死動物產品進行統一打撈和運送。
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河道保潔工作的監督檢查,督促保潔責任的落實。
第三十三條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縣(市、區)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做好本區域內河道堤防、護岸的維修養護和河道的清淤疏浚、保潔等工作,加強日常巡查,勸阻破壞堤防安全和污染水面的違法行為。對勸阻無效的,應當及時報告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處理。
第三十四條 縣(市、區)人民政府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規定保障本行政區域內堤防、護岸維修養護以及河道清淤疏浚、保潔和日常巡查所需費用。
欠發達地區河道堤防、護岸的維修養護以及河道清淤疏浚、保潔所需費用,省級財政應當給予補助。 第三十五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防洪工程、水電站和其他水工程,應當符合流域綜合規劃和防洪規劃,並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的規定,取得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簽署的規劃同意書。
前款規定的建設工程不符合流域綜合規劃和防洪規劃的,水行政主管部門不得簽署規劃同意書。
第三十六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防洪工程、水電站和其他水工程以及跨河、穿河、穿堤、臨河的橋梁、碼頭、道路、渡口、管道、纜線、取水、排水等建築物或者構築物,應當符合防洪要求、河道專業規劃和相關技術標准、技術規范,嚴格保護河道水域。
修建前款規定的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當在辦理項目批准、核准或者備案前,將工程建設方案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水行政主管部門對建設項目進行審查時,應當進行科學論證。必要時,應當舉行聽證會,聽取利害關系人的意見。
第三十七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從事工程建設活動,不得妨礙防洪度汛安全。施工單位應當在開工前將施工方案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其中,因施工需要臨時築壩圍堰、開挖堤壩、管道穿越堤壩、修建阻水便道便橋的,應當事先報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施工單位應當承擔施工范圍內河道的防汛安全責任。因施工需要建設的相關設施,施工單位應當在施工結束後或者使用期限屆滿前予以拆除,恢復河道原狀。
因工程建設活動對河道工程及其配套設施造成損害的,建設單位應當及時組織修復;造成河道淤積的,應當及時組織清淤。
第三十八條 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做好河道砂石資源的調查,編制河道采砂規劃,報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告後實施。規劃采砂的河道同時屬於航道的,編制河道采砂規劃還應當同時會同同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
采砂規劃涉及上下游、左右岸邊界河段的,由相關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協商劃定采砂河段,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協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劃定。
采砂規劃應當明確禁止開采、限制開采、可以開採的區域和可以開採的數量、期限。
第三十九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采砂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依法申領采砂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
河道砂石開采權,應當按照規定採取招標等公開、公平方式出讓。河道砂石開采權出讓方案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制定;出讓方案應當明確采砂范圍、數量、期限、作業方式、作業時間和棄渣棄料處理、采砂場所恢復、違約責任等。
第四十條 從事河道采砂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在采砂作業場所設立公示牌,載明采砂范圍、期限、作業方式、作業時間等,並設置警示標志。
從事河道采砂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按照規定的要求進行采砂作業,加強生產安全管理,服從防洪調度,保證行洪安全。河道采砂作業不得危害水工程安全和航運安全。 第四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法律、法規已有法律責任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四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擅自移動、損毀河道管理范圍的界樁或者公告牌的,由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恢復原狀,可以處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在河道管理范圍內從事禁止行為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未經批准從事爆破、打井、鑽探、挖窖、挖築魚塘、採石、取土、開采地下資源、考古發掘等活動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逾期不改正或者不採取其他補救措施的,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六條規定,在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防洪工程、水電站和其他水工程以及跨河、穿河、穿堤、臨河的橋梁、碼頭、護岸、道路、渡口、管道、纜線、取水、排水等建築物或者構築物,其工程建設方案未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補辦有關手續;逾期不補辦或者補辦未被批準的,責令限期拆除違法建築物、構築物;逾期不拆除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強制拆除,所需費用由違法單位或者個人承擔,並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未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工程建設方案修建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七條第一款規定,施工單位在開工前未將施工方案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未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臨時築壩圍堰、開挖堤壩、管道穿越堤壩、修建阻水便道便橋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七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施工單位未按要求恢復河道原狀,或者建設單位未按照要求修復受損河道工程及其配套設施或者未及時進行河道清淤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擅自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采砂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並處沒收作業設施設備。
第四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條第一款規定,從事河道采砂的單位或者個人未按照規定設立公示牌或者警示標志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條第二款規定,未按照規定要求從事河道采砂作業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並處吊銷采砂許可證。
第四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水政監督檢查人員依法進行監督檢查時,可以進入現場進行檢查,調查取證,制止違法行為。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應當予以配合,如實提供有關資料,不得拒絕,無故拖延。
第五十條 水行政主管部門、流域或者區域河道管理機構以及其他履行河道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權機關按照管理許可權,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未依法實施行政許可的;
(二)未按規定履行河道建設、清淤疏浚和保潔等職責的;
(三)未履行本條例規定的監督管理職責造成較嚴重後果的;
(四)其他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濫用職權行為。 第五十一條 本條例所稱采砂作業設施設備,包括采砂船舶、挖掘機械、吊桿機械和分離機械以及用於采砂作業的其他工具。
第五十二條 省和設區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門直接管理的河道,河道兩岸綠化、河道清淤疏浚、保潔和日常巡查等工作由省或者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門承擔。
城市人民政府確定相關部門管理的城市內河,由相關部門依據規定的職責對河道實施管理。
第五十三條 本條例規定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具體管理許可權,由省人民政府規定。
第五十四條 蓄洪區、滯洪區的建設和管理,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執行。
第五十五條 河道內的水資源調度、取水許可、水污染防治、水工程安全管理,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規定執行。
第五十六條 本條例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1992年12月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發布的《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辦法》同時廢止。
Ⅵ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訊條例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做好防汛抗洪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結合我省實際情況,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 在本省境內進行防汛抗洪活動,適用本細則。
第三條 防汛工作實行「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方針,遵循團結協作和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的原則。
第四條 防汛工作實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實行統一指揮,分級分部門負責。各有關部門實行防汛崗位責任制。
第五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參加防汛抗洪的義務。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裝警察部隊是防汛抗洪的重要力量。
第二章 防汛組織
第六條 省防汛指揮機構,在國家防汛指揮機構和省人民政府領導下,負責組織領導全省的防汛抗洪工作,其辦事機構分別設在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和省黃河河道主管機關。
第七條 各市(地)、縣(市)人民政府設立防汛指揮機構,由有關部門、當地駐軍、人民武裝部負責人組成,由各級人民政府首長擔任指揮。在上級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和同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執行上級防汛指令,制定各項防汛抗洪措施,統一指揮本地區的防汛抗洪工作。其辦事機構設在同級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和黃河河道主管機關,負責處理所轄范圍的防汛日常工作。
第八條 河道管理機構,水利水電工程管理單位和河道沿岸在建工程的建設單位,汛期設立防汛機構,在有管轄權的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領導下參加防汛抗洪工作。
第九條 城建部門設立的防汛辦事機構,在同級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領導下,負責處理城市市區的防汛日常工作。 石油、電力、郵電、鐵路、公路、航運、工礦以及商業、物資等有防汛任務的部門和單位,汛期應組成臨時防汛組織,在有管轄權的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統一領導下,負責做好本行業和本單位的防汛工作。
第十條 縣、鄉人民政府,應當組織以民兵為骨乾的群眾性常備防汛隊伍,對水庫、堤防還應組織防汛搶險預備隊,對黃河和其他防汛任務大的河道要建立防汛機動搶險隊。行滯洪區應組織遷安與救護隊伍。
第三章 防汛准備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流域綜合規劃、防洪工程實際狀況和國家規定的或省確定的防洪標准,制定防汛工作方案(包括防禦一般洪水和超標准洪水措施)。
黃河、淮河幹流的防禦洪水方案報國務院批准施行;洪汝河、沙潁河、衛河、共產主義渠、唐白河、伊洛河、惠濟河的防洪方案報省人民政府批准施行;其它河道的防洪方案由有管轄權的人民政府批准施行。
各城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流域綜合規劃和城市防洪規劃和河道的防禦洪水方案,制定本城市的防禦洪水方案,報上級人民政府或其授權的機構批准後施行。
防禦洪水方案經批准後,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執行。
第十二條 有防汛抗洪任務的企事業單位,應當根據所在地區或者河道的防禦洪水方案,制定本單位的防汛抗洪措施,在徵得所在地防汛指揮機構同意後,報本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批准。
第十三條 大型水庫(含按大型管理的中型水庫)、重點水閘及主要防洪河道,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有關市、地和工程管理單位,根據工程規劃設計防禦洪水方案和工程實際狀況,在興利服從防洪、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制定汛期調度運用計劃和河道防洪保證任務,報省防汛指揮機構批准。陸渾水庫和板橋、宿鴨湖、南灣、鯰魚山水庫汛期調度運用計劃分別報黃河水利委員會和淮河水利委員會批准。沿黃的引黃涵閘渡汛措施,根據省黃河防汛有關方案,由當地黃河河道主管機關制定。其他水庫、水閘、水電站和河道的汛期調度運用計劃和防洪保證任務,分別由市(地)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報同級防汛指揮機構批准。 汛期調度運用計劃經批准後,由水庫、水電站、水閘和河道管理單位負責執行。
第十四條 各級防汛指揮機構應當在汛前對各類防洪設施組織檢查,發現影響防洪安全的問題,責成責任單位限期處理,不得貽誤防汛抗洪工作。 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應將影響防洪安全的問題和處理措施報有直接管轄權的防汛指揮機構,該防汛指揮機構對所報問題必須研究處理,並將處理結果報上級防汛指揮機構備查。
第十五條 河道清障,對壅水、阻水嚴重的橋梁、引道、碼頭和其他跨河工程設施的改建或拆除,按國家和本省有關河道管理的法規和規章執行。
第十六條 水庫、河道上的除險加固工程汛期前尚未完成,並可能影響防洪安全的,應由建設單位採取臨時渡汛措施,經上級主管部門審查批准後,報有管轄權的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備案,並接受其監督。
第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設和完善河道堤防、水庫和行、滯洪區等防洪設施及本地區的防汛通信、預報警報系統。對跨行政區域的通信、預報警報系統建設,由各級人民政府分級負責。 黃河的河道堤防設施、滯洪區的通信及預警系統,由黃河河道主管機關負責建設。
第十八條 行、滯洪區的安全與建設規劃按照《關於蓄滯洪區安全與建設指導綱要》和《河南省行、滯洪區若干問題規定(試行)》的有關規定,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和市(地)、縣(市)進行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黃河行、滯洪區的安全與建設規劃由省黃河河道主管機關制定,經國家防汛指揮機構批准後實施。
各有關市(地)、縣(市)人民政府必須對所管轄的行、滯洪區的通信、預報、警報、避洪、撤退道路等安全設施,以及緊急撤離和救生的准備工作進行汛前檢查,對影響安全的問題,應及時處理。
第十九條 對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易發生地區,當地有關部門應當指定預防監測員及時監測。雨季到來之前,當地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應當組織有關單位進行安全檢查,對險情徵兆明顯的地區,應當及時把群眾撤離險區。
第二十條 地區之間在防汛抗洪方面發生的水事糾紛,由發生糾紛地區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或其授權的主管部門處理。 前款所指人民政府或者部門在處理防汛抗洪方面的水事糾紛時,有權採取臨時緊急處理措施,有關當事各方必須服從並貫徹執行。
第二十一條 儲備防汛搶險物資實行分級負責,並採取國家儲備與群眾儲備相結合的辦法。 各級防汛指揮機構應當根據防汛任務,合理布設物資儲備地點,制定物資儲備定額,編制物資儲備計劃。大型水庫(含按大型管理的中型水庫)、主要防洪河道按省防汛指揮機構下達的物資儲備定額儲備;其他水庫、河道分別按市(地)、縣(市)防汛指揮機構的規定儲備。 防汛搶險主要物資由各級計劃部門納入年度計劃、保證供應,交通、鐵路部門優先組織運輸。 對汛期防汛搶險需要的麻袋、草袋、編織袋等物資,由糧食、商業、供銷、物資部門將庫存和銷售動態每旬向同級防汛指揮機構書面報告一次,防汛指揮機構根據情況隨時調用,用後結算。 黃河防汛的物資儲備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二條 梢秸軟料及其他群眾備料,要就地取材,實地估量登記,按「備而不集、用後付款」的辦法,汛期統一調配使用。 防汛用的土、砂、石料由水庫河道管理單位根據需要提出計劃,報當地政府批准後統一儲備。
第二十三條 各級防汛指揮機構對防汛搶險物資要加強管理,每年汛後進行清倉盤點。對防汛搶險已用料物和正常損耗,經主管部門批准,有計劃地加以補充和更新。
第二十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汛前應當向有關單位和當地駐軍介紹防汛工作方案,組織交流防汛搶險經驗。
第四章 防汛與搶險
第二十五條 汛期起止時間由省防汛指揮機構規定,遇特殊情況由省防汛指揮機構另行通知。 當河道、水庫的水情接近保證水位或保證流量時,或者防洪工程設施發生重大險情,情況緊急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宣布進入緊急防汛期,並報告上級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
第二十六條 在汛期及緊急防汛期,各有關部門、單位和個人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的有關規定做好防汛與搶險工作。
第二十七條 防汛期內,各級防汛指揮機構必須有負責人主持工作,各級防汛辦公室實行日夜值班制度。有關責任人員必須堅守崗位,及時掌握汛情,並按照防汛工作方案和汛期調度運用計劃進行調度。 各級防汛指揮機構對所轄范圍內的重大險情和洪水災害情況要及時逐級上報。?
Ⅶ 防洪法中的行洪河道概念范圍是什麼,山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辦法中行洪區的概念范圍是什麼
河道兩側堤防或河岸之間用以宣洩洪水的區域。
有些河流在河槽兩側均有較大面積的行洪區,如淮河幹流沿河共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窪地,都預定為大洪水時的行洪區。例如:黃河自孟津往下至河口800多公里長的河道,兩岸行洪區面積約有4000多平方公里,其中河槽約佔1/3,河灘佔2/3。還有不少河流下游都有大小不同的行洪區。
大洪水時,一部分洪水靠河槽排泄,另一部分靠河槽兩側的行洪區漫流排泄。天然河槽一般比較彎曲、糙率小、流速大,兩側灘地行洪區雖然糙率一般較河槽大2~3倍或更多,但流路比較順直,過洪面積大,水面坡降較陡,過洪量隨著水位的升高而增大。據黃河、淮河的實測資料,大洪水時,行洪區的排洪流量往往占河道全斷面的20~50%。
(7)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擴展閱讀
《山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辦法》
第三章 治理與防護
第八條 黃河和跨省河道、河段的規劃治導線,按照防洪法第十九條規定執行。
其他河道、河段的規劃治導線,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本辦法第五條防洪規劃編制許可權擬定,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條 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根據防洪規劃,制定河道整治、澇區治理、水庫加固、防潮堤建設、城市排澇設施建設計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河口、海岸灘塗治理開發應當服從防洪規劃。
第十條 按照防洪規劃進行河道整治需要佔用的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劃撥或者調劑解決。
進行河道整治新增加的可利用土地,屬國家所有,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一安排使用,優先用於移民安置和防洪工程設施的建設與管理。
第十一條 引黃取水應當採取措施,避免和減少黃河泥沙進入河道。因引、蓄黃河水造成的河道淤積,必須定期進行清淤疏浚,確保行洪暢通,所需費用由當地人民政府與引黃受益者合理承擔。
第十二條 沿海地區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海堤、河口復堤、擋潮閘和沿海防護林等防禦風暴潮工程建設與管理,制定和落實防禦風暴潮預案。
第十三條 河道、湖泊、水庫大壩等防洪工程設施的管理和保護范圍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國家和省政府的有關規定劃定。
新建、改建、擴建防洪工程設施,應當按照經批準的設計,在竣工驗收前劃定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
第十四條 在河道、湖泊、水庫大壩管理范圍內禁止下列活動:
(一)建設妨礙行洪的建築物、構築物:
(二)傾倒垃圾、渣土及其他廢棄物或者沉船;
(三)在行洪區種植阻礙行洪的林木和高稈作物等;
(四)修建圍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
(五)設置攔河漁具;
(六)在堤壩及其護堤地上取土、打井、挖窖、築墳;
(七)其他嚴重危害河道、湖泊、水庫大壩安全的行為。
第十五條 在河道、湖泊、水庫大壩管理范圍內進行下列活動,必須報經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一)爆破、鑽探、打井;
(二)采砂、採石、取土、淘金;
(三)挖築魚塘、堆放物料;
(四)開墾土地、開采地下資源、進行考古發掘;
(五)在堤頂、壩體及泄洪、輸水建築物上的交通橋行駛載有易燃易爆物品的車輛、履帶式車輛、超設計荷載標準的車輛及雨雪泥濘期間行駛機動車輛。
前款規定的活動,涉及其他部門的,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辦理。
第十六條 在防洪工程設施的保護范圍內,禁止進行危害防洪工程設施安全的爆破、打井、採石、取土等活動。
第十七條 禁止圍湖造地和佔用水庫庫容。已經圍墾或者佔用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進行治理,有計劃地退地還湖、還庫。
禁止圍墾河道。確需圍墾的,必須進行科學論證,經省水行政主管部門確認不妨礙行洪、輸水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八條 對居住在行洪河道內的居民,當地人民政府應當有計劃地組織搬遷。
第十九條 防洪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的工程建設方案,由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下列許可權辦理:
(一)本辦法第五條第二款所列河道幹流、湖泊上.由省以上審批立項或者涉及市(地)邊界河道管理范圍內的建設項目,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其他項目,由市(地)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
(二)其他河道管理范圍內的建設項目,由市(地)、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管理許可權審查同意,並報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經批準的建沒項目,建設單位在開工前,應當到有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辦理河道管理范圍內該工程設施建設的位置和界限審查批准手續,並按照批準的位置和界限施工。
第二十條 經批准在河道、湖泊、水庫管理范圍內佔用水域、陸域和防洪工程設施的單位和個人,必須保證防洪安全。不得損害防洪工程設施或者降低原有防洪功能。造成損害的,由責任者採取補救措施、負責修復或者承擔修復費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行洪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