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規劃環評條例

規劃環評條例

發布時間: 2020-12-20 00:56:07

Ⅰ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的條例內容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其組織編制的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和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以下稱綜合性規劃),以及工業、農業、畜牧業、林業、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設、旅遊、自然資源開發的有關專項規劃(以下稱專項規劃),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的具體范圍,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擬訂,報國務院批准後執行。
第三條
對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應當遵循客觀、公開、公正的原則。
第四條
國家建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共享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所需資料實行信息共享。
第五條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所需的費用應當按照預算管理的規定納入財政預算,嚴格支出管理,接受審計監督。
第六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或者對規劃實施過程中產生的重大不良環境影響,有權向規劃審批機關、規劃編制機關或者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舉報。有關部門接到舉報後,應當依法調查處理。
第二章評價
第七條
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對規劃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第八條
對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應當分析、預測和評估以下內容:
(一)規劃實施可能對相關區域、流域、海域生態系統產生的整體影響;
(二)規劃實施可能對環境和人群健康產生的長遠影響;
(三)規劃實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之間以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關系。
第九條
對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應當遵守有關環境保護標准以及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和技術規范。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制定,並抄送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條
編制綜合性規劃,應當根據規劃實施後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編寫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
編制專項規劃,應當在規劃草案報送審批前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編制專項規劃中的指導性規劃,應當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編寫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
本條第二款所稱指導性規劃是指以發展戰略為主要內容的專項規劃。
第十一條
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規劃實施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估。主要包括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分析、不良環境影響的分析和預測以及與相關規劃的環境協調性分析。
(二)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主要包括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政策、管理或者技術等措施。
環境影響報告書除包括上述內容外,還應當包括環境影響評價結論。主要包括規劃草案的環境合理性和可行性,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規劃草案的調整建議。
第十二條
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環境影響報告書(以下稱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由規劃編制機關編制或者組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機構編制。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對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質量負責。
第十三條
規劃編制機關對可能造成不良環境影響並直接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專項規劃,應當在規劃草案報送審批前,採取調查問卷、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公開徵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對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意見。但是,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與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有重大分歧的,規劃編制機關應當採取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進一步論證。
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在報送審查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中附具對公眾意見採納與不採納情況及其理由的說明。
第十四條
對已經批準的規劃在實施范圍、適用期限、規模、結構和布局等方面進行重大調整或者修訂的,規劃編制機關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重新或者補充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第三章審查
第十五條
規劃編制機關在報送審批綜合性規劃草案和專項規劃中的指導性規劃草案時,應當將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作為規劃草案的組成部分一並報送規劃審批機關。未編寫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的,規劃審批機關應當要求其補充;未補充的,規劃審批機關不予審批。
第十六條
規劃編制機關在報送審批專項規劃草案時,應當將環境影響報告書一並附送規劃審批機關審查;未附送環境影響報告書的,規劃審批機關應當要求其補充;未補充的,規劃審批機關不予審批。
第十七條
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審批的專項規劃,在審批前由其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召集有關部門代表和專家組成審查小組,對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審查。審查小組應當提交書面審查意見。
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審批的專項規劃,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查辦法,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第十八條
審查小組的專家應當從依法設立的專家庫內相關專業的專家名單中隨機抽取。但是,參與環境影響報告書編制的專家,不得作為該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小組的成員。
審查小組中專家人數不得少於審查小組總人數的二分之一;少於二分之一的,審查小組的審查意見無效。
第十九條
審查小組的成員應當客觀、公正、獨立地對環境影響報告書提出書面審查意見,規劃審批機關、規劃編制機關、審查小組的召集部門不得干預。
審查意見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基礎資料、數據的真實性;
(二)評價方法的適當性;
(三)環境影響分析、預測和評估的可靠性;
(四)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五)公眾意見採納與不採納情況及其理由的說明的合理性;
(六)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的科學性。
審查意見應當經審查小組四分之三以上成員簽字同意。審查小組成員有不同意見的,應當如實記錄和反映。
第二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審查小組應當提出對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修改並重新審查的意見:
(一)基礎資料、數據失實的;
(二)評價方法選擇不當的;
(三)對不良環境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估不準確、不深入,需要進一步論證的;
(四)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存在嚴重缺陷的;
(五)環境影響評價結論不明確、不合理或者錯誤的;
(六)未附具對公眾意見採納與不採納情況及其理由的說明,或者不採納公眾意見的理由明顯不合理的;
(七)內容存在其他重大缺陷或者遺漏的。
第二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審查小組應當提出不予通過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意見:
(一)依據現有知識水平和技術條件,對規劃實施可能產生的不良環境影響的程度或者范圍不能作出科學判斷的;
(二)規劃實施可能造成重大不良環境影響,並且無法提出切實可行的預防或者減輕對策和措施的。
第二十二條
規劃審批機關在審批專項規劃草案時,應當將環境影響報告書結論以及審查意見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
規劃審批機關對環境影響報告書結論以及審查意見不予採納的,應當逐項就不予採納的理由作出書面說明,並存檔備查。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可以申請查閱;但是,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第二十三條
已經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包含具體建設項目的,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應當作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依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可以根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分析論證情況予以簡化。
第四章跟蹤評價
第二十四條
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規劃實施後,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及時組織規劃環境影響的跟蹤評價,將評價結果報告規劃審批機關,並通報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
第二十五條
規劃環境影響的跟蹤評價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規劃實施後實際產生的環境影響與環境影響評價文件預測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之間的比較分析和評估;
(二)規劃實施中所採取的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有效性的分析和評估;
(三)公眾對規劃實施所產生的環境影響的意見;
(四)跟蹤評價的結論。
第二十六條
規劃編制機關對規劃環境影響進行跟蹤評價,應當採取調查問卷、現場走訪、座談會等形式徵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
第二十七條
規劃實施過程中產生重大不良環境影響的,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及時提出改進措施,向規劃審批機關報告,並通報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
第二十八條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發現規劃實施過程中產生重大不良環境影響的,應當及時進行核查。經核查屬實的,向規劃審批機關提出採取改進措施或者修訂規劃的建議。
第二十九條
規劃審批機關在接到規劃編制機關的報告或者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建議後,應當及時組織論證,並根據論證結果採取改進措施或者對規劃進行修訂。
第三十條
規劃實施區域的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總量控制指標的,應當暫停審批該規劃實施區域內新增該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一條
規劃編制機關在組織環境影響評價時弄虛作假或者有失職行為,造成環境影響評價嚴重失實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三十二條
規劃審批機關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對依法應當編寫而未編寫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的綜合性規劃草案和專項規劃中的指導性規劃草案,予以批準的;
(二)對依法應當附送而未附送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專項規劃草案,或者對環境影響報告書未經審查小組審查的專項規劃草案,予以批準的。
第三十三條
審查小組的召集部門在組織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時弄虛作假或者濫用職權,造成環境影響評價嚴重失實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審查小組的專家在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中弄虛作假或者有失職行為,造成環境影響評價嚴重失實的,由設立專家庫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取消其入選專家庫的資格並予以公告;審查小組的部門代表有上述行為的,依法給予處分。
第三十四條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機構弄虛作假或者有失職行為,造成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嚴重失實的,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予以通報,處所收費用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附則
第三十五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要求本行政區域內的縣級人民政府對其組織編制的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和本條例的規定製定。
第三十六條
本條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Ⅱ 有環評無環保部門試生產批復擅自投入生產違法問題適用法律依據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環函〔2007〕112號2007年3月29日)
關於企業試生產期間違法行為行政處罰的有關法律問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經研究,近日做出解釋,全文如下:
一、有關法規對企業試生產提出了嚴格要求
根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十八條、第十九條和第二十條第二款的規定,需要進行試生產的建設項目,其配套建設的環保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投入試運行,並在投入試生產之日起3個月內申請竣工驗收;建設項目試生產期間,建設單位應當對環保設施運行情況和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進行監測。
根據《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環保總局令第13號)(以下簡稱《辦法》)第七條和第八條的規定:建設項目試生產前,建設單位應提出試生產申請。試生產申請經環保部門同意後,建設單位方可進行試生產。
《辦法》第十條規定:對試生產3個月確不具備環保驗收條件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在試生產的3個月內,向環保部門提出該建設項目環保延期驗收申請,說明延期驗收的理由及擬進行驗收的時間。經批准後建設單位方可繼續進行試生產。試生產的期限最長不超過1年。核設施建設項目試生產的期限最長不超過2年。
二、對企業試生產期間的環境違法行為,有關法律法規設定了相應的行政處罰,環保部門應視不同情況分別實施行政處罰:
(一)
對建設項目配套環保設施未與主體工程同時投入試運行的,應依據《條例》第二十六條的規定,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止試生產,可以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

(二)
對建設項目投入試生產超過3個月未申請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的,應依據《條例》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責令限期辦理環保設施竣工驗收手續;逾期未辦理的,責令停止試生產,可以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
(三)
對試生產期間企業未經環保部門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閑置污染防治設施,排污超標的,應分別依據《水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八條、《大氣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六條、《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第五十條、《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六十八條和第七十五條的規定予以處罰。
(四)
對試生產期間造成環境污染事故的,應分別依據《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三條、《大氣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一條、《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八十二條的規定予以處罰。

(五)
對試生產超過1年(核設施建設項目為2年)仍未申請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的,可認定為試生產結束投入正式生產,應依據《環境保護法》第三十六條和《條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責令停止生產或使用,可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

註:新環保法已經出台,相應的條款順序或內容已有所改變,以新法為准。

Ⅲ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中「規劃編制機關」是指誰

就是編制這個規劃的責任主體單位,直接點理解就是出錢的單位。

Ⅳ 根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規定在環境中影響評價弄虛作假 ,縣級處理

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是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對違反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的行為,均應依法予以處罰。對既未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也未執行「三同時」制度,並已投入生產的建設項目的法律適用問題,於1999年在《關於建設項目環保設施驗收等問題的復函》環法[1999]95號)和《關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處罰規定的復函》(環法[1999]249號)中做過解釋,即:對未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環境影響登記表,且已經投入生產的建設項目,原則上應按照《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處理。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規定,對未經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或環境影響報告表的建設項目,計劃部門不辦理設計任務書的審批手續,土地管理部門不辦理征地手續,銀行不予貸款。《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也規定,環境影響報告書經批准後,計劃部門方可批准建設項目設計任務書。
「三同時」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擴建的基本建設項目、技術改造項目、
區域或自然資源開發項目,其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
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制度,簡稱「三同時」制度。
「三同時」制度是防止產生新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要制度。凡是通過環境影響評價確認可以開發建設的項目,建設時必須按照「三同時」規定,把環境保護措施落到實處,防止建設項目建成投產使用後產生的環境問題,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也要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建設項目的設計、施工、竣工驗收等主要環節落實環境保護措施,關鍵是保證環境保護的投資、設備、材料等與主體工程同時安排,使環境保護要求在基本建設程序的各個階段得到落實。「三同時」制度分別明確了建設單位、主管部門和環境保護部門的職責,有利於具體管理和監督執法。

Ⅳ 環評審批誰審批誰驗收有相關條例規定嗎

建設項目抄的環境影響評價文襲件,由建設單位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建設項目有行業主管部門的,其環境影響報告書或者環境影響報告表應當經行業主管部門預審後,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的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批,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辦理。
審批部門應當自收到環境影響報告書之日起六十日內,收到環境影響報告表之日起三十日內,收到環境影響登記表之日起十五日內,分別作出審批決定並書面通知建設單位。
預審、審核、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不得收取任何費用。

Ⅵ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章節目錄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防止建設項目產生新的污染、破壞生態環境,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內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建設產生污染的建設項目,必須遵守污染物排放的國家標准和地方標准;在實施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區域內,還必須符合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要求。
第四條
工業建設項目應當採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產生量少的清潔生產工藝,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第五條
改建、擴建項目和技術改造項目必須採取措施,治理與該項目有關的原有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環境影響評價
第六條
國家實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由取得相應資格證書的單位承擔。
第七條
國家根據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程度,按照下列規定對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實行分類管理:
(一)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全面、詳細的評價;
(二)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輕度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或者專項評價;
(三)建設項目對環境影響很小,不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應當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名錄,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訂並公布。
第八條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建設項目概況;
(二)建設項目周圍環境現狀;
(三)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分析和預測;
(四)環境保護措施及其經濟、技術論證;
(五)環境影響經濟損益分析;
(六)對建設項目實施環境監測的建議;
(七)環境影響評價結論。
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設項目,還必須有經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環境影響登記表的內容和格式,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
第九條
建設單位應當在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但是,鐵路、交通等建設項目,經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可以在初步設計完成前報批環境影響報告書或者環境影響報告表。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不需要進行可行性研究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在建設項目開工前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其中,需要辦理營業執照的,建設單位應當在辦理營業執照前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
第十條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由建設單位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建設項目有行業主管部門的,其環境影響報告書或者環境影響報告表應當經行業主管部門預審後,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海岸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或者環境影響報告表,經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審核並簽署意見後,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之日起60日內、收到環境影響報告表之日起30日內、收到環境影響登記表之日起15日內,分別作出審批決定並書面通知建設單位。
預審、審核、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不得收取任何費用。
第十一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審批下列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
(一)核設施、絕密工程等特殊性質的建設項目;
(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的建設項目;
(三)國務院審批的或者國務院授權有關部門審批的建設項目。
前款規定以外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的審批許可權,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建設項目造成跨行政區域環境影響,有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有爭議的,其環境影響報告書或者環境影響報告表由共同上一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第十二條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經批准後,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或者採用的生產工藝發生重大變化的,建設單位應當重新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自批准之日起滿5年,建設項目方開工建設的,其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應當報原審批機關重新審核。原審批機關應當自收到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之日起10日內,將審核意見書面通知建設單位;逾期未通知的,視為審核同意。
第十三條
國家對從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單位實行資格審查制度。
從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單位,必須取得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資格證書,按照資格證書規定的等級和范圍,從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並對評價結論負責。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已經頒發資格證書的從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單位名單,應當定期予以公布。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從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單位,必須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收費標准。
第十四條
建設單位可以採取公開招標的方式,選擇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單位,對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任何行政機關不得為建設單位指定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單位,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第十五條
建設單位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規定,徵求建設項目所在地有關單位和居民的意見。 環境保護設施建設
第十六條
建設項目需要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第十七條
建設項目的初步設計,應當按照環境保護設計規范的要求,編制環境保護篇章,並依據經批準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或者環境影響報告表,在環境保護篇章中落實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措施以及環境保護設施投資概算。
第十八條
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完工後,需要進行試生產的,其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投入試運行。
第十九條
建設項目試生產期間,建設單位應當對環境保護設施運行情況和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進行監測。
第二十條
建設項目竣工後,建設單位應當向審批該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該建設項目需要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
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應當與主體工程竣工驗收同時進行。需要進行試生產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自建設項目投入試生產之日起3個月內,向審批該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該建設項目需要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
第二十一條
分期建設、分期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建設項目,其相應的環境保護設施應當分期驗收。
第二十二條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申請之日起30日內,完成驗收。
第二十三條
建設項目需要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經驗收合格,該建設項目方可正式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法律責任
第二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負責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補辦手續;逾期不補辦手續,擅自開工建設的,責令停止建設,可以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未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的;
(二)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或者採用的生產工藝發生重大變化,未重新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的;
(三)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自批准之日起滿5年,建設項目方開工建設,其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未報原審批機關重新審核的。
第二十五條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未經批准或者未經原審批機關重新審核同意,擅自開工建設的,由負責審批該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限期恢復原狀,可以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試生產建設項目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未與主體工程同時投入試運行的,由審批該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止試生產,可以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建設項目投入試生產超過3個月,建設單位未申請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的,由審批該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辦理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手續;逾期未辦理的,責令停止試生產,可以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建設項目需要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未建成、未經驗收或者經驗收不合格,主體工程正式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審批該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可以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九條 從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單位,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弄虛作假的,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吊銷資格證書,並處所收費用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條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附 則
第三十一條 流域開發、開發區建設、城市新區建設和舊區改建等區域性開發,編制建設規劃時,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另行規定。
第三十二條 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管理,按照國務院關於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執行。
第三十三條 軍事設施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管理,按照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四條 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Ⅶ 環境影響評價法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關系與區別是什麼

個人理解,環評法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主要區別有四點:1、性質不同內,效力不同。環評法容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作出的,屬於法律層面。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是由國務院作出的,屬行政法規。法律效力大於行政法規,如發生沖突,法律優先執行。2、意義不同,目的不同。環評法意義在於重在預測,預防污染,促進協調發展,重在預判。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主旨是保障環評的實施,防治建設項目的實施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破壞,重在執行。3、范圍不同,內容不同。環評法所說的環評含規劃環評、建設項目環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則指針對建設項目,無規劃環評的執行要求。4、時段不同,側重點不同。環評法要求的環評發生在項目建設前,主要講為什麼要環評、怎麼環評、誰來寫環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要求的內容可以是項目建設前、中、後期,誰審批、如何審批、審批期限、如何公示等,以及環評中提及的措施如何執行、誰來實施,它涵蓋環評、審批、三同時等。總之,環評法是基礎法律,明確基本方向。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是落實環評法要求,保障法律實施而編制的具體辦法。

Ⅷ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條例實施之前企業沒有環評手續合法嗎

應當按照地方各省人民政府劃定了一個時間節點,在節點以前已經建成投入內使用的企業,免容於處罰直接做報告,節點以後的就必須罰款後再完善手續。因為:

第一、已經存在的企業不能通過環評驗收,通常會要求進行整頓,整改不合格會考慮予以關停。

第二、環評是環境影響評價的簡稱,是指對規劃和建設 目實施後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通俗說就是分析項目建成投產後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並提出污染防治對策和措施。

第三、第七條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其組織編制的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應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寫該規劃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

Ⅸ 為什麼規劃環評條例醞釀討論了好久才出台

為規劃環評提供了一些依據。例如環渤海經濟圈、曹妃甸、濱海新區等這些區域的新型內工業化基地、環境容的承載能力怎麼樣,做了一個調研報告,我們還完成了北部灣等地,它的海域的承載力。還有成都和重慶的成渝經濟區,還有海峽西岸的經濟區,還有以鄂爾多斯為經濟區的黃河中上游資源富集區等五大環評調研報告,到底它的環境承載力、資源承載力的調研報告,同時還有一系列的產業報告。鋼鐵、石化等一系列專業的產業報告。還設立了一系列的戰略環評和規劃環評的試點。

與此同時,我們還就這些點推行了一系列的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綠色稅收、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綠色貿易等一系列的環境積極政策,我們認為對這些未來的規劃環評賦予相關的經濟政策,和我們工程有什麼關系呢?就是今後將打破行政區劃,根據不同區域的不同的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總量容量制定不同的發展目標,根據不同的發展目標制定不同的考核評價體系,再根據這些評價考核體系,建立不同的經濟政策,支撐今天的環境友好型工程項目。實際上就是處理這樣一個環境關系。

Ⅹ 對貫徹實施《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的建議

今年8月17日,國務院以第559號令頒布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決定於10月1日正式實施。《條例》是《環境影響評價法》(以下簡稱《環評法》)的一項重要配套法規。《條例》的貫徹實施,將進一步推進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進而對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發揮重要作用。

一、《條例》頒布實施意義深遠

《環評法》頒布確立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法律地位,是一個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法律武器。而《條例》頒布實施,將會使規劃環評更加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標志著我國環境立法的重大進展,環境保護參與綜合決策進入了新階段。

規劃是良好發展開端的「控制閘」,發展必須規劃先行。規劃環評是環評發展與完善的必然結果,規劃環評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一項重要環境管理制度。2003年9月1日實施的《環評法》,初步確立了我國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環評法》實施過程中,注重分析規劃中對資源環境的需求,逐步推進由過去單純的建設項目環保指標控制向區域性的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環境容量分析與控制轉變;由單一的環境影響分析評價向系統化、綜合性的環境影響和社會經濟影響分析評價轉變;由過去靜態的分析評價向動態的分析評價轉變,使管理理念有重大轉變,思想認識有新的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有重大改觀。但由於相關制度、配套法規滯後,保障措施跟不上,影響了規劃環評工作健康發展。

當前,環境保護問題已成為影響和制約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關鍵問題,也是一個各方利益博弈的焦點。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也受到很大影響。在我國為應對金融危機而實施的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的一攬子計劃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節能減排的環評工作空前繁重,環境保護壓力日益增大。

《條例》作為《環評法》的配套法規,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環評制度,細化了規劃環評的具體要求,增強了規劃環評的可操作性,將會在規范和促進規劃環評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為我國全面開展規劃環評工作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貫徹落實好《條例》,對於開發資源和保護環境,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將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意義重大。

二、實施《條例》中,應著力解決當前影響規劃環評的主要問題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過幾十年的奮斗,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舉世矚目。但也存在經濟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粗放等深層次問題。一些行業、地方唯經濟發展至上,甚至唯GDP,其GDP的增長往往是以消耗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存在環境政策實施的「軟」效力缺陷。近年來,國家積極推進環評工作,雖然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還面臨著一些深層次問題的制約,又缺乏一些可操作的具體制度安排。《條例》的頒布與實施,為解決影響規劃環評的深層次的問題及建立一些具體的制度提供了契機,也為進一步完善《環評法》提供更多有益的新經驗。

在《條例》實施中,首先要解決當前影響規劃環評的主要問題:

(1)在《條例》實施中,完善規劃環評體系。目前,由於規劃體系不規范就會直接影響到評價體系不完善。在規劃體系中存在缺乏規范管理,規劃類型繁多、層次復雜,內容交疊較多等諸多問題,進而影響評價機制定位不準確、定性評價重視不足、指標體系不完善、實用性不強等問題。只有完善了規劃體系,才能完善規劃環評體系。在《條例》實施過程中,形成「倒退」機制,有利於健全完善規劃體系。

(2)按照《條例》要求,明確規劃環評主體。目前,規劃環評主體界定不清,促進科學發展的制度支撐不夠。規劃環評審查主體多元,部分主管部門不僅負責規劃的審批,還組織規劃環評審查,加上各部門對規劃環評實施的范圍、程序、經費、深度等問題爭論較多,多頭管理、又「封閉運作」常使規劃環評流於形式。

(3)按照《條例》要求,解決規劃環評技術支撐問題。目前,規劃環評技術支撐不夠,造成規劃環評缺乏時效性。規劃體系的不規范和技術方法體系尚未成熟,不能適應規劃發展的需要。一是評估成果不夠全面。由於規劃類型不同、層次不同,僅依靠目前規范標准開展工作,規劃環評難以把握不同規劃的評估重點。二是採用的方法和標准過於僵化,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還很不完善,在實踐中難以進行定量預測和分析,影響規劃及規劃環評的質量。三是規劃內容與規劃環評之間的關系協調不夠。

(4)在《條例》實施中,建立完善配套法規和實施細則。目前,缺乏配套法規和實施細則,戰略環評難以有效推進。盡管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試行)》中提出了規劃環評的早期介入原則和工作程序的要求,但因缺乏具體的規劃流程,操作性不強,因此,無法體現規劃環評作為戰略環評的重要意義,從而在實際操作中造成了許多問題。

(5)在《條例》實施中,加強理論研究,提供理論支撐。目前,規劃環評的理論基礎還不充實,尤其規劃環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關系研究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論基礎。作為規劃和規劃環評的基礎工作,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理論研究還比較膚淺,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還很不完善,影響規劃和規劃環評的質量。

(6)在《條例》實施中,建立開放的,公眾廣泛參與的制度。目前,公眾參與效率不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仍流於形式,隨意性大,公眾利益在規劃中尚未得以充分體現,公眾享受規劃項目成果不到位,應有監督作用未能充分發揮。目前,我國相當一部分規劃管理還存在較為明顯的封閉運行現象,其編制、審批、實施主要在管理部門內部進行,公眾介入程度低,透明度不高,公眾意見對規劃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和約束力體現不夠,導致規劃編制與規劃環評脫節的現象。

三、實施《條例》,逐步形成保護環境的長效機制

1.加強資源環境承載力理論研究,建立保護環境的長效機制

環境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它具有對經濟社會活動的承載能力。環境本身也是資源,在資源環境運動變化中,二者是耦合關系。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相互影響,互為一體。統籌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關鍵和前提是資源環境承載力。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不僅是規劃環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國土資源行政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堅持把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的一項重要管理措施,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前提,優化、調整生產力布局和空間結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要建立和完善真正意義上的長效機制,首先,規劃要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其次,把規劃環評作為規劃制定的基礎工作之一,所有規劃都應先過「環境關」,把規劃環評作為規劃本身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規劃」應是規劃的題中應有之意,而不是像現在對規劃僅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2.用規劃環評推進綠色GDP建設,探索建立健全GDP核算體系

從一定意義上講,規劃環評與綠色GDP強調的都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規劃環評注重分析規劃中對環境資源的需求,有助於優化經濟布局,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是推進綠色經濟的重要引擎。GDP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成果的綜合性指標,也是判斷宏觀經濟形勢的最重要指標之一,GDP的這類功能是必需肯定的。但GDP與所有統計指標一樣,不是萬能的,都有局限性。

目前,我國核算GDP,主要是生產法+部分行業的收入法。盡管基本符合我國國情,但存有嚴重缺陷。就目前方法核算出的GDP,許多重要方面它並不反映或反映的不全面。比如,GDP雖然扣除了生產過程中的中間投入,但這些被扣除的中間投入不涉及生態環境成本,生態環境的惡化未直接影響到GDP。同時,許多社會、民生、質量、安全的問題,在GDP中也沒有被反映出來。因此,急需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改變原有的GDP核算方法,探索將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納入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體系,建立和維護人與自然相對平衡的關系。通過開展規劃環評,改革GDP核算方法,推動綠色GDP建設,建立保護環境的長效機制,為調整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作出貢獻。

3.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實現戰略環評與規劃環評、項目環評有序開展,相互促進,優化提高

當前存在著戰略環評「軟」,規劃環評、項目環評「硬」的現象,甚至出現了宏觀規劃和微觀項目在審批層次上的「倒掛」現象,削弱了戰略環評對重大決策的影響力。從理論上講,戰略環評是對環評進行科學的定位、定性和定向,規劃環評是實現戰略環評的計劃、步驟,而項目環評是具體的項目操作,三者構成一個完整的環境影響評價層級和管理體系。然而現實中,戰略環評往往滯後於規劃環評、項目環評,制約了戰略環評對規劃的指導作用。環評的層次「倒掛」首先源於戰略、規劃、項目的層次「倒掛」。發展要有戰略,戰略環評是衡量發展戰略的重要標尺,應盡快轉變思路,超前(或同步)進行戰略環評研究,使戰略環評成為戰略本身的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實現環境影響評價從微觀到宏觀的拓展、從戰術到戰略的拓展、從單因子到系統的拓展,以有效發揮戰略的導向和約束機製作用。

四、借鑒規劃環評的實踐和經驗,做好國土規劃工作

在研究國土規劃制定過程中,應統籌協調區域內突出的關鍵性資源環境制約,既要尊重經濟規律,又要考慮生態規律,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積極探索建立資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的綜合評價體系,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問題,科學協調整個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之間的關系,為建立規劃分區及制定相應政策創造必要的條件。構建包括土地、水、礦產(能源)、生物、氣象、地理、地質等諸多資源環境承載力構成要素在內的綜合分析和科學評價機制,建立一個能夠統領各類空間規劃的綜合性規劃,以承載力定發展,以承載力保發展,實現「以需定供」思維向「以供定需」理念的轉變。

國土規劃應借鑒環評經驗,在編制規劃時,應確立規劃環評的前置地位。第一步在規劃編制的初期介入,較早的介入規劃決策過程;第二步在對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基礎上,將環評列為國土規劃具體內容,運用環境影響評價理論,對國土規劃實施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科學評價,以確定不同區域不同的發展速度、不同的經濟規模以及產業結構變化趨勢和空間開發格局等,才能使國土規劃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作用。

五、以《條例》為准則,做好《全國地質勘查規劃》、《全國礦產資源規劃》規劃環評工作

規劃環評作為服務於規劃管理決策的手段,是規劃管理的行政行為之一,應當作為規劃管理體系的重要環節。《全國地質勘查規劃》和《全國礦產資源規劃》的頒布實施,將在提高我國資源保障能力,增強服務功能,加強地質環境(災害防治)的管理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地質勘查規劃、礦產資源規劃與其規劃環評應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規劃環評應作為地質勘查、礦產資源開發中必不可少的步驟。規劃環評應盡可能在地質勘查、礦產資源開發規劃編制初期介入,使環境資源因素在地質勘查規劃、礦產資源規劃編制中得到充分考慮,而且應把規劃環評作為規劃審批的前置條件,地質勘查和礦產開發之前應首先要開展規劃環評,然後再項目環評的程序,完善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的聯動制約機制。

《全國地質勘查規劃》和《全國礦產資源規劃》已經頒布實施,建議開展地質勘查規劃、礦產資源規劃環評的工作方法和指標體系研究;開展地質勘查和礦產資源開發規劃環評試點工作,從實踐中取得有益經驗,全面推進規劃環評工作。

六、加強礦山環境規劃管理,大力推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環評

規劃作為做好礦山環境保護管理工作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搞好礦山環境工作的第一步,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應以規劃為龍頭。在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過程中,各地不斷探索,開拓創新,積累經驗,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進入到一個嶄新階段。以廣西為例,廣西把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作為一項重要長效管理機制,不斷強化礦產資源開發規劃環評的實效性,把保障資源開發區域的生態服務功能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資源開發中始終把環境保護放在重要位置,按照保護優先、開發有序的原則,做好資源開發規劃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有效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通過制定科學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科學、有序地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不管是新建、改建、擴建礦山都要嚴格執行開發利用規劃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和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規劃制度,礦山的開采、保護與治理均按規劃執行,編制了《廣西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分為近期(2006—2010年)和遠期(2011—2015年)目標,並在實踐中創造了蘋果鋁土礦地質環境恢復、平樂錳礦區及武鳴板蘇錳礦、藤縣及蒼梧縣鈦鐵礦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三種模式,積極開展重點區域重點治理,採取以財政投資為主,企業投資為輔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資機制,逐步解決過去遺留的礦山環境問題,新上項目按新機制運行,使環境管理走上可持續發展軌道,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服務。

(原載《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專家建議》2009年9月15日作者與張興合作撰文)

熱點內容
東城法院趙軍 發布:2024-12-22 13:22:14 瀏覽:302
法與社會對法治的認識 發布:2024-12-22 13:20:52 瀏覽:192
法律碩士研究生在學校學什麼 發布:2024-12-22 12:26:59 瀏覽:863
新刑法出台 發布:2024-12-22 11:30:02 瀏覽:536
道德經體例 發布:2024-12-22 10:38:40 瀏覽:49
仲裁員制度法律責任案例 發布:2024-12-22 10:09:57 瀏覽:84
法是社會道德保障實施的社會規范 發布:2024-12-22 09:53:11 瀏覽:445
德國反腐敗條例附件 發布:2024-12-22 09:43:28 瀏覽:579
法官王芳 發布:2024-12-22 09:41:52 瀏覽:667
法律條文不服刑事責任的年齡是多少 發布:2024-12-22 09:35:11 瀏覽: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