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三司條例司

三司條例司

發布時間: 2020-12-20 01:21:19

A. 王安石為什麼要設置「制置三司條例司」

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當時宰相是曾公亮與富弼,參知政事有唐介、王安石等。這五位宰執大臣乃「生、老、病、死、苦」。王安石49歲,生氣勃勃,精神煥發。但苦於初上任便碰上這樣的局面,他逐漸意識到不設置新機構恐怕無法實行改革,於是設「制置三司條例司」,作為變法總機關。神宗讓樞密院陳升之與王安石共同主持三司條例司的工作。又選呂惠卿、蘇轍等人為屬官。三司條例司為變法作了許多准備工作,並具體制定一些新法的條例,熙寧二年,這個機構並入中書。

B. 北宋的制置三司條例司是什麼機構

這個機構是王安石變法期間創立的。變法以前﹐宰相樞密使不得與聞財內政大計﹐造成兵﹑財﹑容民三權的脫節﹐問題叢生。為改變這種情況﹐熙寧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的同時﹐即創建了這個機構﹐以「經畫邦計﹐議變舊法﹐以通天下之利」。該機構掌籌劃國家經濟,改變舊法,制定並頒布新法,由參知政事王安石、知樞密院事陳升之主持,次年,並歸中書省。在王安石直接領導下﹐中書五房和司農寺成為變法的決策機構﹐新法通過司農寺名義予以發布。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C. 王安石在變法之初就設置「制置三司條例司」,將財政經濟的規劃、決策權從三司獨立出來,同時要求「一歲用

D

D. 文言文乞制置三司條例答案

乞制置三司條例
作者:【宋】王安石
竊觀先王之法,自畿之內,賦入精粗,以百里為之差,而畿外邦國,各以所有為貢,又為經用通財之法,以懋遷之。其治市之貨財,則亡者使有,害者使除;市之不售,貨之滯於民用,則吏為斂之,以待不時而買者。凡此非專利也。蓋聚天下之人,不可以無財;理天下之財,不可以無義。夫以義理天下之財,則轉輸之勞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貨賄之有無,不可以不制,而輕重斂散之權,不可以無術。今天下財用,窘急無餘,典領之官,拘於弊法,內外不以相知,盈虛不以相補。諸路上供,歲有定額,豐年便道,可以多致,而不敢不贏;年儉物貴,難於供備,而不敢不足。遠方有倍蓰之輸,中都有半價之鬻。三司發運使按簿書、促期會而已,無所可否增損於其間。至遇軍國郊祀之大費,則遣使鏟刷,殆無餘藏,諸司財用事,往往為伏匿,不敢實言,以備緩急。又憂年計之不足,則多為支移折變,以取之民,納租稅數,至或倍其本數。而朝廷所用之物,多求於不產,責於非時,富商大賈,因時乘公私之急,以擅輕重斂散之權。
臣等以謂發運使總六路之賦入,而其職以制置茶鹽礬稅為事,軍儲國用,多所仰給,宜假以錢貨,繼其用之不給,使周知六路財賦之有無,而移用之。凡糴買稅斂上供之物,皆得徙貴就賤,用近易遠,令在京庫藏年支見在之定數所當供辦者,得以從便變賣,以待上令。稍收輕重斂散之權,歸之公上,而制其有無,以便轉輸,省勞費,去重斂,寬農民,庶幾國用可足,民財不匱矣。所有本司合置官屬,許令辟舉,及有合行事件,令依條例以聞,奏下制置司參議施行。

E. 唐宋八大家分別是哪八位

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柳宗元遺族所建柳氏民居,現位於山西晉城市沁水縣文興村,為國家4A級景區。(柳宗元畫像來源)
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出身儒學世家,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占皆為北宋名臣。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熙寧二年(1069),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寧五年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元豐四年(1081),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元豐六年(1083年),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追謚為「文定」。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鍾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哲學上,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 「王荊公體」。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註:概述圖王安石頭像來源:中華英烈祠)
歐陽修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歐陽修畫像來源)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蘇軾畫像來源)
蘇轍
蘇轍(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登進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充商州軍事推官。宋神宗時,任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留守推官。此後隨張方平、文彥博等人歷職地方。宋哲宗即位後,召蘇轍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1086年),任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紹聖元年(1094年),因上書勸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職知汝州。此後連貶數處。崇寧年間,蔡京當國,再降朝請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築室於許州,號潁濱遺老。政和二年(1112年),蘇轍去世,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謚「文定」。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概述內圖片來源)
蘇洵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擅長於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謚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註:概述圖蘇洵頭像來源:中華英烈祠)
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後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概述內圖片來源:南熏殿舊藏《唐名臣像冊》)

F. 唐宋八大家都有誰

唐宋八大家: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1、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2、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漢族,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祖籍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

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生於長安,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官監察御史。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享年不到50歲。著有《柳河東集》等。

3、蘇軾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贈太師,追謚號「文忠」,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詞人、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4、蘇洵

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眉山人。年五十八歲。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余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寫文章,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至和、嘉祐間,與二子軾、轍同至京師。

5、蘇轍

蘇轍(1039年-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

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

6、歐陽修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六一即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常置酒一壺,醉翁一人),吉州永豐人,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

歐陽修的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詩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

7、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年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漢族。

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

8、曾鞏

曾鞏(1019年-1083年),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

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之一。

(6)三司條例司擴展閱讀

唐宋八大家說法始源

明初朱右將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編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於此。明中葉唐順之所纂的《文編》,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這為唐宋八大家名稱的定型和流傳起了一定的作用。

以後不久,推崇唐順之的茅坤根據朱、唐的編法選了八家的文章,輯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八大家之稱遂固定下來。

G.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什麼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韓愈:韓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郡望昌黎郡(今河北省昌黎縣),自稱昌黎先生,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卒謚文,世稱韓文公。唐代文學家,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漢族,河東人(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1]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有《河東先生集》。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國北宋文豪,「三蘇」家族成員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北宋文學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父子三人被稱為「三蘇」,均名列「唐宋八大家」,有《嘉佑集》傳世。

蘇轍(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自號潁濱遺老,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漢族江右民系。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新黨領袖。宋神宗執政之時,王安石任宰相,曾發動改革,史稱「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變法改革。在文學上具有突出成就,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曾鞏,北宋政治家、散文家,生於1019年9月30日,逝於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南宋理宗時追謚為「文定」,世稱「南豐先生」。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H. 國家體改委 和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有什麼區別熙寧變法的制置三司條例司相當於上面哪一個

發改委是由國家計委和國家體改委合並而成的 制置三司條例司(類似於現在的體改委),條例司撤銷後,由司農寺(類似於現在的發改委)主持變法

熱點內容
法律援助宣傳活動在哪裡舉辦 發布:2024-12-22 14:26:48 瀏覽:156
東城法院趙軍 發布:2024-12-22 13:22:14 瀏覽:302
法與社會對法治的認識 發布:2024-12-22 13:20:52 瀏覽:192
法律碩士研究生在學校學什麼 發布:2024-12-22 12:26:59 瀏覽:863
新刑法出台 發布:2024-12-22 11:30:02 瀏覽:536
道德經體例 發布:2024-12-22 10:38:40 瀏覽:49
仲裁員制度法律責任案例 發布:2024-12-22 10:09:57 瀏覽:84
法是社會道德保障實施的社會規范 發布:2024-12-22 09:53:11 瀏覽:445
德國反腐敗條例附件 發布:2024-12-22 09:43:28 瀏覽:579
法官王芳 發布:2024-12-22 09:41:52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