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規則
① 1習慣國際法規則對領空主權的限制有哪些方面
根據現代國際法公認的原則,國家對它的領空行使完全的管轄與控制,國家有權禁止外國飛機進入領空或在一定條件下准許外國飛機通過。這就是國家領空主權說的基木內容。由於這一學說符合國家的經濟利益與安全的要求,因而普遍得到國際公約、多邊專約以及各國立法的確認,它已成為現代國際法的一項原則,並成為制定各類航空公約的基礎和前提。但對於空間的具體高度,目前尚缺乏明確的規定。根據一般慣例,空氣空間的國家主權則是各國共同公認的。對於如何劃定空氣空間與外層空間的界限,目前有兒種不同的主張:有的主張以飛機依靠大氣可以飛行的高度,作為國家領空主權的限度,一般30-x40公里。有的主張以大氣層的最高限度為國家領空的限度,高度為16000公里:有人主張以人造衛星不依靠大氣可以運行的最低限度為國家領空的限度,高度為100-110公里,有人主張以同步軌道為國家領空的限度,約3.6萬公里。多數學者認為:國家主權一般應限於空氣空間,而對外層空間不擁有主權。聯合國的宣言和決議,也確認外層空間不屬於國家領空主權的范圍,而應當用於和平的目的及供作自由探測使用。我國的領空也據此確定。對於空氣空間的法律地位和屬性問題,目前也有多種主張:有完全自由論,有有條件自由論,有海洋比擬論,有有限制的國家主權論,有國家主權論。由於國家領空主權論體現了國家主權原則,符合國家的經濟利益與安全要求,因而得到了國際公約、雙邊及多邊條約和各國立法的普遍公認。外層空間的法律地位,一般認為不屬於國家領土主權的范田,但認為外層空間並不是無主之物,而是屬於全體人類的共有財產,具有非交易物的性質,任何國家不得壟斷、獨占,更無權交換、轉讓、買賣或租借。在許多國際性條約中,都強調了外層空間不得進行軍事活動的原則。另外還規定了其它有關事項。
② 國際法一般法律原則的確立方式
(一)各國公認?
即得到國際社會普遍接受。因為國際法是國家之間的法律,一個國家不能創造國際法,盡管有時一國或少數國家提出的某一原則,具有重大的政治、法律意義,在沒有得到各國公認之前,尚不能成為國際法基本原則。基本原則必須是為各國所公認的。這種公認或者反復出現在各國締結的條約中,或者作為國際習慣被各國所接受。這一特點使其區別於僅為少數或部分國家承認的原則。
(二)具有普遍意義
即這種原則適用的范圍是國際法律關系的所有領域。國際法基本原則不是個別領域中的具體原則,也不只是關繫到國際關系的局部性原則,而是超出了個別領域而具有普遍意義的,適用於國際法一切效力范圍的,關繫到國際關系全局性的原則,它可以貫穿於國際法的各個方面並具有指導作用。例如,國家平等原則,它對國際法的各個領域都起調整和指導作用,具有普遍意義,無論其他任何領域的原則、規則只要違背了平等原則均屬無效。相反的,政治犯不引渡原則盡管也是一項國際法原則,而且早已為各國公認,但仍不能成為基本原則,因為其只涉及國與國之間引渡罪犯這一方面,不具有普遍適用性,因而不是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三)構成國際法的基礎
這一特徵可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國際法基本原則是一般原則產生的基礎。國際法的一般原則和具體規范要麼是從基本原則派生或引申出來的,要麼是在基本原則指導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2.國際法基本原則是一般原則有效的基礎。國際法一般原則必須符合基本原則的精神,不得與之相抵觸。如同憲法與其他法律的 「平法子法」地位相似,任何一項國際法一般原則、規范,與國際法基本原則抵觸者均屬無效。
3.國際法基本原則是國際法存在的基礎。對國際法基本原則必須遵守,不得違反,倘若破壞了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就動搖了整個國際法的基礎。譬如,假若在國際關系中破壞了主權原則,現代國際法便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如果僅僅違反了國際法的具體原則,不足以影響國際法的存在。
(四)具有強行法的性質
強行法,又稱絕對法、強製法,指在國際社會中公認的必須絕對執行和嚴格遵守的,不得任意拋棄、違反或更改的國際法規范。
強行法是任意法的對稱。強行法原為國內法的概念,1969年的《維也納條約法公約》開始正式在國際法領域使用強行法的概念。該公約第53 條稱國際強行法為「一般國際法強制規范」,並規定:
一般國際法強制規范指國家之國際社會全體接受並公認為不許損抑且僅有以後具有同等性質之一般國際法規范始得更改之規范」。按照這條規定,國際強行法應具備三個條件或特徵:①國際社會全體接受;②公認為不許損抑;③不得隨意更改,僅有以後具有同等性質之原則始得更改。但是,國際強行法具體指哪些規范,條約法公約並沒有做出明確規定,也沒有劃定具體范疇。關於國際強行法的效力,《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53 條規定:「條約在締結時與一般國際法強制規律抵觸者無效」;第64 條又規定「遇有新一般國際法強制規律產生時,任何現有條約之有與該項規律抵觸者即成為無效而終止」,足見其在國際法中的權威性。
按照公認的規定和解釋,國際法基本原則完全具備國際強行法的各種條件和特徵,但具有強行法性質的原則不一定均為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③ 與國內法規則相比國際法規則有什麼特殊性
一、有關兩者間關系的學說與評價
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關系的爭論,追根溯源可以用兩個問題進行總結:第一,兩者之間是否為同一法律體系?第二,兩者何者優先,亦或是兩者是互相獨立的,不會產生何者優先的問題?對於這兩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學說上出現了一元論和二元論兩種論點。
(一)一元論
一元論的堅持的觀點是兩者屬於一個法律體系,而在效力等級上又分為兩種理論:(1)國內法優先說。(2)國際法優先說。
1.國內法優先說
國內法優先說包含了兩種說法,一種是國際法從屬說,即國際法的效力來源於國內法,後者的效力高於前者,前者是後者的一部分,它僅僅適用於一國的對外關系當中。另一種說法則是:國際法是國家主權意志的「自我限制」的表現。因為每個國家都有著絕對的主權,其有權利與各個國家制定何種法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種決定完全是考慮到自己的國家利益,完全以自己國內的法律為轉移,同時,國家在任何時候都有權利因與其自己的利益不相符合為由,不自己應該承擔的國際法律義務。
2.國際法優先說
提倡這種學說的凱爾森認為兩者的主體都是個人,其調整對象是個人的行為,雖然國際法調整的是國家的行為,但一國的行為是可以還原為代表該國的個人的行為中去,同時,在法律淵源上,國際法與國內法的法律淵源同是習慣和條約,雖然兩者造法方式不同,但造法方式的不同不能代表所造出的法律就是相互獨立的法律體系,即凱爾森認為兩者屬於相同的法律體系。同時國際法的的效力范圍不受限制,但國內法的效力范圍則是受限制的,因為只有這樣,各國的國內法才能同時有效,另外,如果國內法不能限制自身的效力范圍,那麼它只能依靠具有更高效力的法律去限制,即國際法。進而也就推導出國際法的職能就是將各國的國內法的效力范圍予以限制。同時他還提出「基礎規范」這一概念,「基礎規范」實際上是一種「約定必須遵守」的傳統道德性准則,而這種「基礎規范」則直接賦予了國際法的效力,最後國際法又賦予了國內法的效力。所不管是從法律的效力來源還是法律的適用范圍,國際法總的來說都要優先於國內法。
3.對一元論學說的評價
國內法優先說著重強調國家意志絕對化,主權絕對化,從根本上否定了國際法存在真實意。將國際法看作是一國對外交流的工具,每一個國家都能為解除自身在國際上應擔負的責任與義務而隨心所欲地修改國際法,那麼國際法的存在便毫無價值,這是此學說的嚴重弊端。同時凱爾森的觀點又是一種絕對理想化的,純粹化的觀點,即將國際法凌駕於國內法之上,國際法的發展會導致世界國家的建立。這種觀點沒有意識到國際法與國內法存在和發展的社會基礎的不同,認為國內法為地方法,國際法為國家法,進而否定作為國家根本屬性和國際法基礎的國家主權。雖然隨著世界的發展各國之間的聯系越發的密切,各國的法律趨同化速度的不斷加快使凱爾森的理論有一定的依據,但國家主權至上的原則是不可能導致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可以像一國內部公民之間的關系一樣。凱爾森理論反對研究法律與政治,經濟,道德等因素的關系,同時也沒有在法的社會目的與社會效果的前提下進行探討,因此它也被認為是「所有現代學說中最具有意識地和最完全脫離社會實踐的」。
(二)二元論
從歷史上來看,理論上二元論產生的時間早於一元論,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在國際法出現後的相當長的時間里,國際法與國內法的差異逐步顯現,但二者間的關系基本上是協調的,在這種情況下,兩者的關系沒有緊張到需要分出孰高孰低或孰優孰劣的程度。
1.二元論的基本理論特點
堅持這種學說的認為兩者之間是絕對不同的且相互獨立。其中的不同大致表現在:(1)所調整的法律關系不同。(2)法律淵源不同。特里佩爾認為,他們是兩個不同的法律概念,分別代表了各自獨立的法律體系。其表現包括:一、規范的社會關系不同。國際法所調整是國與國間的關系,國內法調整的則是個人與個人間以及個人與國家間的關系。二、拘束主體不同。前者的主體是國家,後者的主體是作為公民的個人。三、法律淵源不同。國內法是國家本身的意志。雖然國際法也是國家的意志體現,但這種意志是許多國家的共同意志的產物。因為國際間條約約束的是多個國家的行為,所以只有國家間達成共識時才能制定出國際法。同時期的義大利學者安奇羅蒂也主張二元論,他承認兩者在調整的社會關繫上的不同點。國家間就有關個人的規則達成協議,這種協議將被放在國際法之外。奧本海在國際法與國際法之間的關系中就二元論的觀點認為,按照二元論的觀點,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是獨立的法律體系,有著明確的界限,因此國際法不可能會是國內法的內部法律,雖然在特殊的情況下,國際法規則可以在國內使用,主要是因為它們被國家內部法律所採納,已經內化為國際法的一部分,不再是單純的國際法。這種觀點避免了一個法律體系優於另一個法律體系的任何問題。因為兩個法律體系沒有共同的適用場所,每一種法律體系在自己的范圍內是最高的。
2.對二元論的評價
二元論著重對兩者間的差異進行研究,得出了兩者分屬於不同的法律體系,這基本上符合法律的實際情況。但其論斷相對絕對化,並不能說明兩者關繫上的一切現象,尤其是新出現的事實。二元論所認為的絕對的不同法律體系,在實際情況中,比如國際法與國內法制定的主體,國際法的效力根據,國內法部分規范與國際法之間都存在相應的聯系。它從形式上的差異得出兩者之間的絕對對立的觀點,一定程度上使人難以接受,同時也不符合各國的實踐。
二、兩者間的相互實踐
(一)國際法中適用國內法的實踐
國內法從國際法的制定之初就在不斷地影響著國際法,具體表現在羅馬法對國際法的影響。國際法的原則,規則和制度很大程度上吸取了羅馬法中的相關內容。隨著國際法與國內法的發展,在國際法層面上適用國內法表現出了國際組織對一國國內法的態度問題。就現實情況來看,這種表現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以國內的法律作為違反自身國際義務的根據。在一國作出承諾的國際條約中,國家應當遵守自身的義務,當不履行自身的義務從而引起國際法上的法律後果時,即使一國的行為在其國內法管轄范圍內是合法的,但在國際上仍是非法行為,仍要承擔相應的違法責任。
2.在國際關系中任何國家不得是自身的國內法凌駕於國際法之上並強行要求其他國家遵守。這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國際上盛行的單邊主義,同時也是國際法上尊重國家主權,不幹涉國家內政原則的要求。
(二)國內法中適用國際法的實踐
國際法在國內法的適用的方式,多採用「轉化」與「採納」兩種方式。「轉化」是指國際法的原則,規則與法律制度因為不能直接在國內適用,所以必須通過國內的立法活動將其納入到國內法律體系中,使其成為國內法或者具有國內法律的效力,這種立法活動可能是立法行為,也有可能是國際條約頒布,或者其他的憲法活動。「採納」是指直接將國際法當中的規定的原則,規則與法律制度直接適用到國內法當中。採取這種方式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一國所簽訂的國際條約基本上與本國的法律不相矛盾。國際法在國內法上的適用可分為國際習慣的適用與國際條約的適用。
1.國際習慣的適用
通常情況下,國際習慣法要優於制定法,對於國際習慣多採用採納的適用方式。這一立場被大多數英美法系以及大陸法系國家所接受,但也有國家對國家習慣的採用有相應的限制,比如英國認為如果國際習慣法與議會法令相沖突,議會法令優先,國際習慣法與具有拘束力的司法先例相沖突,則是司法先例優先。
2.國際條約的適用
國際條約作為各國根據各自的意志在相互妥協之下而達成合意的產物,它與國內法的適用在國際上有不同的特點。就其適用效力而言,在美國,國際法被認為是本國法律的一部分的原則,已經被美國明確地採用。在德國,其《基本法》第25條則規定,一般國際法規則構成聯邦法律的一部分,並優於法律,而且為聯邦領土上的居民直接創設權利與義務。荷蘭則認為國際條約不僅優於一般國內法,也優於憲法(此時,與憲法相沖突的國際條約必須得到議會的多數同意才能有這種優先地位)。
三、總結
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關系問題的討論為解決國際法與國內法適用中的沖突奠定了理論基礎,隨著世界各國之間聯系越來越緊密,人們就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方向也由其中的差異性轉變為其中的聯系。結合國際上的理論學說,以及各個國家對國際法的實際應用的實踐,在實際處理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關系時,我們要把握以下原則:
(一)兩者間屬於兩個不同的法律體系
從適用主體,適用范圍以及適用的目的來說,兩者的差異是顯著的。所以在其各自的領域中,並不會存在孰高孰低的問題,一國不能使其本國的國內法凌駕於國際法之上,隨便修改國際法規則,同時也不允許將其本國的法律強加於他國的法律之中。當涉及到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時,當然要適用由國家間達成合意而制定的法律法規,當一國不遵守這些法律規范時,自然要承擔國際上的法律責任。
(二)兩者之間聯系密切,互相補充
國際法產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利益,國際法是國家在國際關系中對外政策的集中體現。隨著國際間各國交流越發密切,其中的利益關系也越發緊密,自然會需要一種強有力的規范來來約束各國行為,在尊重各國主權的前提下,促進國與國之間的合作,盡力維護和擴大每個國家的利益。同時,國內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一國內部利益,外部利益與內部利益能夠達到相互平衡與協調,是一國能夠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所在。所以可以說,在國家利益方面,兩者是相互貫通,互補互助的關系。
(三)積極面對兩者之間的沖突
探尋國內法與國際法之間關系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兩者之間沖突規范的出現,而在實踐中兩者在某些具體的法律規范上必然會存在沖突。但是,當沖突出現時,在一國已經對有沖突的條約聲稱保留的前提下,此國際條約便不具有相應的法律約束力,也不存在為違反此條約而承擔國際法律責任的可能性。但如果一國已經同意加入某國際條約,則必須要按照「約定必須遵守」的原則,嚴格遵守國際公約的規定,當事國不能以本國的國內法作為其不履行職責的介面。此外,一國還要及時修改國內法律法規,或者及時發布權威性的司法解釋,使本國法律與已經簽署並認可的條約規定相符合。在立法與司法實踐中,只有堅持以上原則,才能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解決兩者間的沖突,保證兩者正確合理的適用,維護本國利益,促進世界各國關系和平健康穩定發展。
④ 國際法上的繼承應遵守什麼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繼承方面的實踐如何
4 國際法上的繼承應遵守什麼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繼承方面的實踐如何? 答:(1)國際法上的繼承是指由於某種具有國際法意義的事實或情勢出現,使國際法上有關的權利義務從一個承受者轉移給另一個承受者所引起的法律關系的改變,是國際法上的一項重要制度。 (2)繼承包括國家繼承、政府繼承和國際組織的繼承。國家繼承是指一國對領土的國際關系所負有的責任,由別國取代。發生的情況包括國家獨立、分離、分立、合並和領土的轉移。政府繼承是指一國內被推翻的政府所承受的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轉移給取代它的新政府。國際組織並不當然發生繼承,要由國際組織的文件確定。 (3)繼承的規則: A、條約事項的繼承 人身條約:與國際法主體資格密切相關的條約,一般不發生繼承。 非人身條約:一般是繼承的。 B、條約外事項的繼承: 財產的繼承: 不動產隨領土轉移,動產一般由雙方共同協商解決,與所涉領土密切關系來確立是否繼承。 債務的繼承: 國債:是整個國家所負的債務,是繼承的。 地方化債務:以國家名義承擔,而實際上只用於地方的債務,是繼承的。 惡債不予繼承原則: 惡債:是被繼承人違背國際法基本原則或者與繼承者的意志相違背所取得的債務。 檔案的繼承:原始與復制,雙方達成一致解決。 (4)中國在繼承方面的實踐:(見書) A、對條約的繼承實踐: B、對財產的繼承實踐: C、對債務的繼承實踐。
⑤ 國家管轄豁免的國際法規則
2004年12月16日,第59屆聯合國大會通過《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公約》,意味著大多數國家接受了「限制豁免論」,標志著一百多年來的「絕對豁免論」與「限制豁免論」之爭暫時達成了妥協,國家管轄豁免制度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鑒於我國政府已簽署該《公約》,有必要探尋我國在新形勢下的對策,以適應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潮流。
實踐中,國家主權豁免主要表現在司法豁免方面,其中包括:一國不對他國的國家行為和財產進行管轄;一國的國內法院非經外國同意,不受理以外國國家作為被告或外國國家行為作為訴由的訴訟,也不對外國國家的代表或國家財產採取司法執行措施。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主權豁免又經常被稱為國家的司法豁免權。
一國如以下列方式明示同意另一國法院對某一事項或案件行使管轄,就不得在該法院就該事項或案件提起的訴訟中援引管轄豁免:(1)國際協定;(2)書面合同;(3)在法院發表的聲明或在特定訴訟中提出的書面函件,此即國家豁免的明示放棄形式。此外,如果一國本身就該事項或案件在他國法院提起訴訟、介入訴訟或提起反訴,則亦不得在另一國法院中援引管轄豁免,此即國家豁免的默示放棄形式。
⑥ 國際法習慣規則是怎樣形成的
國際習慣法:實質上就是適用於尚未組織起來的國際社會的國際法。國際習慣內法的構成有兩個容要素:1.普遍的或區域性的國家實踐;2.這種實踐為有關國家承認為法律。國際習慣法常常是以早期條約的某些條款為其淵源,這些條款後來就被承認為法規。但是也有個別的國際法規則是由世界列強的大致相同的實踐發展而成的。
國際習慣規則是在國際習慣法的前提下慢慢發展起來的,它並不是特別完善的,它具有區域性,但是卻是在歷史洪流推進中的新產物,在當時,促進了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增強了經濟的繁榮,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歷史的進步。
⑦ 論述國際法上的繼承應遵守什麼規則
國際法規定的繼承主要是指國家繼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分別是條約繼內承和非條約繼容承。
首先,條約繼承包括有約定的和無約定的繼承,有約定的繼承按照約定即可,沒有約定的又包括兩個方面,(1)應當繼承,主要至非人身性條約繼承,它主要與領土有關的條約;(2)不應繼承,包括人身條約和政治性的條約。
其次,非條約繼承,包括財產、檔案、債務等的繼承。(1)財產繼承包括動產和不動產;(2)檔案繼承有約定按照約定,無協議按照領土實際生存原則繼承;(3)債務繼承,包括國家債務和地方化債務,不包括地方、私人債務和惡債。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⑧ 國際法最早行城規則集中在哪個領悟
國際法最早行政櫃門集中在哪個公司車管所,所長在這方面的知識看一下你們在哪裡去接你的時候。
⑨ 國際法上的庇護制度要遵守哪些原則!
被給予庇護的人在庇護國通常享有外國僑民的待遇,其應當遵守庇護國的法律,並且庇專護國不得准許其從事屬可能導致庇護國違反國際法義務的活動。庇護是基於領土的行為,關於領土以外的庇護,或稱為域外庇護,最常見的是指利用國家在外國的外交或領事機構館舍,船舶或飛機等作為場所進行的庇護。這種庇護是沒有一般國際法根據的,不存在可以進行域外庇護的一般規則。
庇護的法律根據主要是國內立法,許多國家的憲法中訂有庇護條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一些國際文件中,明確將某類人排除在可以享受庇護的范圍以外。對於真正由於非政治性的罪行或由於違背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的行為而被起訴的人,不得予以庇護。滅種罪不得視為政治性犯罪,而是屬於可引渡的罪行。犯有破壞和平罪、戰爭罪或危害人類罪的人,不得請求及享受庇護。就引渡而言,種族隔離罪不應視為政治犯罪,亦即不得享受庇護。
被給予庇護的人享受庇護的外國人的地位,原則上與一般外國僑民相同。給予庇護的國家對庇護者的活動,有義務加以必要的限制,使他不得在其境內從事危害他國安全及其他違反聯合國宗旨與原則的活動。
⑩ 習慣國際法規則能不能申明保留
根據國際法相關文件規定,國際法主體可以對國際公約的條款聲明予回以保留,這是國家主權答的象徵,也是其權力。但對公約條款的保留不是絕對性的。根據制定公約的目的,即為什麼要約定保留條款,也就是說,之所以有這個要求(如必須做到:不得開拆外交郵袋),是為了保證相關國家的外交秘密不被透露、泄露。保留可以,但如果你的保留造成了相關國家的秘密泄露,則是不被允許的,這違反了公約的目的和宗旨。
可以這樣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