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規和教育政策
㈠ 教育法律,法規與政策三者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主要區別如下:
教育法規(廣義)有關教育方面的法律、條例、規章等規范性迴文件的總稱,是對人們的答教育行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規則的總和,是現代國家管理教育的基礎和基本依據。
狹義的法律必須是立法機構制定。
教育政策:一個政黨和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為實現一定的數育任務,依據黨和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的基本任務、基本方針而制定的有關教育的行動准則。供參考。
㈡ 教育法規和教育政策哪個更權威
法規比政策更權威,政策只是地方性的,法規是由國家規定的。
㈢ 教育政策法規包括哪些法律啊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1、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2、行政法規
國務院關於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若干問題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
禁止使用童工規定
教師資格條例
教學成果獎勵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
學校衛生工作條例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
幼兒園管理條例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暫行條例
掃除文盲工作條例
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
3、政策規章
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
普通高等教育學歷證書管理暫行規定
全國學生體育競賽管理規定
教育行政處罰暫行實施辦法
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
中小學校園環境管理的暫行規定
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工作規程
漢語作為外語教學能力認定辦法
中小學校電化教育規程
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
特級教師評選規定
少年兒童校外教育機構工作規程
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
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
國家教育委員會督學聘任暫行辦法
縣級掃除青壯年文盲單位檢查評估辦法(試行)
高等學校培養第二學士學位生的試行辦法
㈣ 2.教育法律、法規、政策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系
教育法律、法規、政策三者之間有聯系如下:
1、教育法律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效力僅次於憲法;
2、法規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效力低於法律;
3、政策是由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制定的,效力不如法律和法規,且不得與法律法規相抵觸,否則無效;
4、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律、法規的依據,教育法律、法規是將教育政策具體化。
教育法律與教育政策的區別:
一、制定主體不同
1、教育法律是由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按法定程序制定的;
2、教育政策教育政策的制定既可以是政黨組織,也可以是國家立法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
二、執行方式不同
1、教育法律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後盾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遵守,不得違反;
2、教育政策的執行方式主要是倚靠黨政力量或黨的紀律,運用號召、宣傳、教育、解釋、動員等方法貫徹落實,其強制力是有限的。
三、規范效力不同
1、教育法律是一種社會規范,規定了人們的權利和義務,有關社會成員和行政人員都必須遵守執行,由國家立法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教育政策則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2、教育政策是指政黨機關制定的教育政策規范效力則只對政黨組織及其黨員有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一條 為了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四條 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國家保障教育事業優先發展。
全社會應當關心和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
全社會應當尊重教師。
第六條 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
㈤ 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規的區別與聯系
如下:
教育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是法律,位階絕對高於政策。我國的《教育法》是基本法,是由全國制定的,位階僅次於憲法與刑法、民法通則等法律相同,在全國范圍內適用。
教育政策的制定主體就可能不同了,有可能是國務院,也有可能是國務院所屬部門如教育部,也有可能是省市縣各級政府或其工作部門。
內容簡介:
本書分析了我國的教育政策法規,介紹了黨和國家有關基礎教育的政策和法規的主要內容及中小學教育中涉及的其他法律知識,具體包括導論、教育法基本理論、學校的權利與義務、教師的權利與義務、學生的權利與義務、教育法律責任、教育法律救濟、附錄等章節。
本書適合做高等師范院校本專科開設「教師政策法規」課程的教材,也可以用作中小學在職教師的讀本。
㈥ 教育政策法規和教育法律法規的區別
(1)制定主體和約束力不同
(2)基本屬性和表現形式不同
(3)制定程序和實施方式不同
(4)穩定程度和調整范圍不同
(5)公布的范圍不同
這個問題的年代好久遠...
㈦ 論述教育政策與教育法規的關系
聯系: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律、法規的依據。教育法律、法規是將教育政策具體化。
區別:教育法律、法規是任何政黨或集團組織無論執政與否,都可制定的,而教育法律只有統治階級才能制定。實施的手段不同,政策是通過學習,教育實施的,而法律是通過國家強制力實施的。
拓展資料:
教育政策是一個政黨和國家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教育發展目標和任務,依據黨和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的基本任務、基本方針而制定的關於教育的行動准則。
教育法規有關教育方面的法令,條例,規則,規章等規范性文件的總稱,也是對人們的教育行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規則的總和。
所以,我認為教育法律、法規往往是把行之有效的教育政策規范化,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律法規的依據。
所謂教育政策「缺席」是指,在特定時空下需要教育政策來進行管理的事務或活動沒有相應的政策來規范和引導。我們的教育政策往往都是應付式的,常常是等教育問題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才考慮政策制定。一方面,問題從潛隱到顯現、從輕微到嚴重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另一方面,即使政策制定後,從頒布到實行、從實行到起效也存在時滯問題。這個從無到有、從存在到有效的過程中,政策都是「缺席」的。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政策的不均衡現象不僅僅表現為教育政策的供給不足。有的時候,政策過多、過剩也是一個問題,同樣會擾亂或限制教育實踐的良性發展。
特性
內容具有多層次性、廣泛性、調整對象的多樣性、法律後果的特殊性。
另解
教育法規作為一門課程,是我國各級師范院校,師范類考生的必修課程之一。《教育法規》與《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史》、《德育》一起被視為師范生最重要的四門基礎課程。
㈧ 教育政策與教育法規的內涵種類聯系與區別
教育政策與教育法規的內涵種類聯系與區別:
1、教育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是法律,位階絕對高於政策。我國的《教育法》是基本法,是由全國**制定的,位階僅次於憲法與刑法、民法通則等法律相同,在全國范圍內適用。
2、教育政策的制定主體就可能不同了,有可能是國務院,也有可能是國務院所屬部門如教育部,也有可能是省市縣各級政府或其工作部門。效力絕對低於教育法,專而且內容不得與教育法相抵觸,否則可以不予適用乃至於撤銷。適用范圍也因其制定主體而各不相同,如國務院的當然全國使用,但是省屬市縣的則只在本轄區內適用。
制度須知
教育的施教機構與組織既包括學校教育機構與組織,也包括幼兒教育機構與組織、校外兒童教育機構與組織、成人教育機構與組織,等等。
教育制度是由上述這些教育機構與組織構成的系統。從邏輯上講,教育的各種施教機構與組織和教育的各種管理機構與組織都是教育制度這個題目應當論述的范圍。但在教育學中,教育制度這個題目通常只論述教育的各種施教機構與組織構成的系統。
㈨ 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的區別有
教育抄法律,即
一、制定主體不同
1、教育法律:是由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按法定程序制定的。
2、教育政策:教育政策的制定既可以是政黨組織,也可以是國家立法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
二、執行方式不同
1、教育法律: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後盾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遵守,不得違反。
2、教育政策:教育政策的執行方式主要是倚靠黨政力量或黨的紀律,運用號召、宣傳、教育、解釋、動員等方法貫徹落實,其強制力是有限的。
三、規范效力不同
1、教育法律:是一種社會規范,規定了人們的權利和義務。因此,有關社會成員和行政人員都必須遵守執行。由國家立法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教育政策則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2、教育政策:政黨機關制定的教育政策規范效力則只對政黨組織及其黨員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