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法規的作用
㈠ 談談建築法規在建築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築法規在建築工程中的作用就是規范建築施工行為,保證工程質量。
㈡ 建設法規有哪些表現形式它有何作用我國現行的建設法規主要由那些
法的表現形式是指法律創制方式和外部表現形式。 在世界歷史上存在過的法律形式主要有:習慣法、宗教法、判例、規范性法律文件、國際慣例、國際條約等。我國法的形式是制定法形式,主要可分為七類。
1、憲法。
憲法是由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依照特別程序制定的具有最高效力的根本法。
2、法律。
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即狹義的法律。建設法律既包括專門的建設領域的法律,也包括與建設活動相關的其他法律。如前者有《城鄉規劃法》、《建築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等,後者有《民法通則》、《合同法》、《行政許可法》等。
3、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就有關執行法律和履行行政管理職權的問題,以及依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特別授權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現行的建設行政法規主要有《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等。
4、地方性法規。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5、行政規章。
行政規章是由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法律規范性文件,包括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
最高人民法院對法律的系統性解釋或對法律的適用情況的說明,對法院審判有約束力,具有法律規范的基本性質,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7、國際公約。
國際公約是指國際間有關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方面的多邊條約。公約通常為開放性的,非締約國可以在公約生效前或生效後的任何時候加入。有的公約由專門召集的國際會議制定,如《保護工業產權的巴黎公約》、《建築業安全衛生公約》等。
參考:http://max.book118.com/html/2016/0414/40448563.shtm
㈢ 建築法規在建設工程中的作用
用來規范建設工程中的行為。
建設法規基本特徵:
1、科學性:建設技術法規的制定來自大量的科學論證與工程實踐檢驗,是建設業執業人員普遍遵守的科學規范。
2、標准性:所規定的內容是人們普遍接受的技術標准,包括國家標准、國際標准、專業標准和地方標准及企業標准,所採用的術語、符號、代號、方法是規范統一的。
3、系統性: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作為一個工程項目,從項目論證到設計、施工、驗收等各個環節的技術法規相互銜接、相互制約。
4、穩定性:作為法律,一方面體現國家統治階級的意志,另一方面建設技術法規作為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學總結,又是人們普遍接受和認可的統一規范。
(3)建設法規的作用擴展閱讀
建設工程在市場准入方面的規定:
我國對建設工程監理的市場准入採取了企業資質和人員資格的雙重控制。要求專業監理工程師以上的監理工程師以上的監理人員要取得監理工程師資格證書,不同的資質等級的工程監理企業至少要有一定數量的取得監理工程師資格證書並經注冊的人員。
為此,不僅在各級政府部門中設立了主管建設工程監理有關工作的專門機構,而且制定了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明確提出國家推行建設工程監理制度,並明確規定了必須實行建設工程監理的工程規范。
㈣ 建設法規的表現形式有哪些類型
建設法規的表現形式有: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內、技術規范容;建設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主體、客體、內容。
建設法規是指國家立法機關或其授權的行政機關制定的,旨在調整國家及其有關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民之間在建設活動中或建設行政管理活動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和法規的統稱,建設法規的調整對象是在建設活動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它包括建設活動中所發生的行政管理關系、經濟協作關系和其相關的民事關系。
(4)建設法規的作用擴展閱讀:
建設法規的調整對象,是在建設活動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它包括建設活動中所發生的行政管理關系、經濟協作關系及其相關的民事關系。
建設法規必須要與國家的憲法和相關法律保持一致,不能出現與其他法律法規相互矛盾和抵觸的地方,但是由於自己的行業特徵,它又具有相對獨立性。
㈤ 建設法規體系的組層及各部分的作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規定,我國建設法規體系由建設法律、建設行政法規、建設部門規章、地方性建設法規和規章五個層次組成。具體是:
1. 建設法律
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頒行的屬於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業務范圍的各項法律,是建設法規體系的核心和基礎。如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以下簡稱《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以下簡稱《建築法》)等
2. 建設行政法規
指由國務院制定頒行的屬於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業務范圍的各項法規,其效力低於建設法律,在全國范圍內有效。行政法規的名稱常以「條例」、「辦法」、「規定」、「規章」等名稱出現。如 《 建設工程勘察設計合同條例 》 、 《 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規定 》 等
3. 建設部門規章
指由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其與國務院其他相關部門聯合制定頒行的法規
4. 地方性建設法規
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頒行的或經其批准頒行的由下級人大或其常委會制定的,只能在本區域有效的建設方面的法規。地方性建設法規促進了本地區建設業的發展,同時也為國家建設立法提供成功的經驗。
5. 地方建設規章
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頒行的或經其批准頒行的由其所在城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建設方面的規章。其中,建設法律的法律效力最高,層次越往下的法規法律效力越低。法律效力低的建設法規不得與比其法律效力高的建設法規相抵觸,否則,其相應規定將被視為無效。
㈥ 建設法規對工程建設活動的作用和意義
建築法規在建設工程中的作用:
在建設工程監理制度中,對建立在各階段的工作依據回和內容都答作了明確的規定,包括立項階段、設計階段、施工招標階段、材料物資采購階段、施工階段以及合同管理階段,建立工程師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法律的要求建設單位在工程中必須聘請監理工程師,這是對監理工程師重要性的肯定,同時也是對監理工程師的信任。
㈦ 學習工程建設法規的作用
通過一段時間對建築法規課的學習,可以越發的認識到它在建設活動中重要的規范版作用。越來越權多的土建類注冊考試都對建設法則提出了更高的掌握要求。
尤其是近來對土建類建造師執業資格考試實施辦法的規定中,第四條和第六條都明確規定:一級、二級建造師執業資格考試都必須設置《建設工程法規及相關知識》科目。建築法規和建築活動的關系日益密切,更好的規范了建設行為,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7)建設法規的作用擴展閱讀
工程建設法規旨在調整國家及有關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民之間在建設活動中或建設行政管理活動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的統稱。它也在各個方面發揮著作用。它詳細規定了哪些是必須所為的建設行為,哪些是禁止所為的建設行為。
它保護符合法律規定的一切建設行為;它同時對那些違法建設行為作出適當的處罰。無序的掛靠,轉包及承包也存在著好多不合法的現象,還有由於我國的監理制度起步比較晚,工程監理單位更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這些無疑都需要用法律的手段來解決。
㈧ 建設法規在 建築工程中有哪些作用
首先,建築法律法規能夠維護建築市場的秩序。
其次,建築法律法規能夠回規范﹑指導﹑保答護建築行為。
最後,建築法律法規可以加強工程質量安全管理,提高工程質量安全水平。
總之,隨著全球一體化經濟的加快和加深﹑市場經濟機制的發育和完善,我國的建築法律法規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體系,為我們的建築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盡管如此,建築法規在實際工程的實施中,仍然有很多的問題,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建築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為我國建築業的發展與前進提供更加強大更加有力的法律基礎與法律保障
㈨ 論建築法規在建築工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嗯,只能給你一些資料了,論文還是自己寫比較好啊
國家立法機關頒發的調整建設活動的法律規范及相關的法律規范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房地產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法律文件;
國家頒發的調整建設活動的行政法規有《工程建設勘察設計條例》、《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城市房屋拆遷條例》等許多規范性文件;
國家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規范建設活動的規章包括建築工程質量管理、建設市場管理、建設活動主體資質管理、建設活動從業人員資質管理、工程建設標准化管理、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城市建設等方面約400多個規范性文件。
(1)行政管理關系
(2)經濟協作關系
(3)民事關系
初步發展時期(1949~1956年)
1950年12月:《關於決算制度、預算審核、投資施工計劃和貨幣管理的規定》
1951年3月:《基本建設工作程序暫行辦法》
1951年8月:《關於改進與加強基本建設設計工作的指示》
1952年1月 :《基本建設工作暫行辦法》
1954年6月至7月:《建築安裝工程包工暫行辦法》
1955年:《基本建設工程設計任務書審查批准暫行辦法》和《基本建設工程設計和預算文件審核批准暫行辦法》
1956年6月:《關於加強和發展建築工業的決定》和《關於加強設計工作的決定》。
1957年至1959年的¡°大躍進¡±時期
20世紀60年代初,國民經濟處於調整時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
自1978年迄今,建設立法工作逐步加強,制定並頒布了城市規劃、建設監理、建設市場管理、勘察設計、建築施工管理、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規及一大批部門規章。
1989年初,建設部決定把研究和編制《建設法律體系規劃方案》(其中包括建設法律體系規劃)作為建設部的重點工作之一。
1995年底,結合當時和今後的立法任務,建設部制訂了¡°九五¡±立法計劃,以保證建設立法的有序進行。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是我國建設立法碩果累累的時期,據統計,從1978年到現在,已制定和頒發並現行有效的建設法律3部,建設行政法規15部,建設行政規章88部,地方性建設法規、規章則有400多項。
所謂建設法規體系,是指已經制定和需要制定的建設法律、建設行政法規和建設部門規章構成的一個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的完整統一的框架結構。
廣義的建設法規體系還包括地方性建設法規和建設規章。
我國建設法規體系,是以建設法律為龍頭,建設行政法規為主幹,建設部門規章和地方建設法規、地方建設規章為支幹而構成的。
建設法規按其立法許可權可分為五個層次:
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審議發布的屬於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業務范圍的各項法律。建設法律在建設法規體系框架中位於頂層,其法律地位和效力最高,是建設法規體系的核心和基礎。
指國務院依法制定並頒布的屬於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業務范圍的各項法規。建設行政法規的法律地位和效力低於建設法律。
指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並發布的建設方面的法規。
建設法規的實施是指執法、司法和守法等三個方面,是國家機關及其公務員、社會組織、公民實現建設法律規范的活動。
具體包括:
①建設行政決定:包括行政許可、行政命令和行政獎勵;
②建設行政檢查:包括實地檢查和書面檢查;
③建設行政處罰:包括財產處罰、行為處罰和懲戒;
④建設行政強制執行。
范圍為已竣工和在建及新開工項目及一定建設規模的工程,根據需要確定檢查范圍。
重點是檢查建設工程項目的立項、報建、招標投標、工程質量與竣工驗收五個方面及工程建設中的嚴重違法違紀和不正當競爭行為。
建設行政處罰的程序是指建設行政處罰的方式、方法、步驟的總稱。
建設行政處罰的程序為:
3 聽證程序
是指行政機關為了查明案件事實,公正合理地實施行政處罰,在決定行政處罰的過程中通過公開舉行由有關各方利害關系人參加的聽證會,廣泛聽取意見的方式、方法和制度。
(行政機關告知三日內)
(聽證的7日前)
建設行政司法是指建設行政機關依據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進行行政調解、行政復議和行政仲裁,以解決相應爭議的行政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