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義務教育條例
『壹』 採取哪些措施學習貴州省義務教育條例
一:學習貴州省教育條例的方法有以下幾條:
1:作為教師學習義務教育條例:
義務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質的有利武器,規范學生學習行為、教師教學實施、學校辦學標准、政府教育施政、社會教育支持,作為一位教師,首先要明白義務教育的意義,就是要讓每一位孩子都能上學,上好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當平等對待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對品行有缺點、心理有障礙、生理有缺陷、學 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給予有針對性地幫助,關愛學生。
2:作為學校學習義務教育條例
首先學校在招生時要做到公平公正,學校不得採取或者變相採取考試、測試、面試等形式,或者將各種競賽成績、獎勵、證書等作為入學和編班的依據,應當將接收學生的情況向社會公布,其次學校要按照義務教育條例要求,不能拒收招生區域范圍內或者由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依法統籌安排的符合入學條件的適齡兒童、少年入學。
3:作為政府學習義務教育條例
作為政府首先做到是監督和推進義務教育工作的實施,保證每個適齡兒童都有學上,其次統籌落實義務教育經費管理,合理劃分孩子上學區域
二:貴州省義務教育條例內容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為了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鞏固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實施義務教育及從事相關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本省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凡適齡兒童、少年應當接受義務教育。
對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不收學費、雜費、借讀費,逐步免除教科書費、作業本費。
第四條義務教育實行省人民政府統籌規劃實施,縣級人民政府為主管理的體制。
省人民政府制定全省義務教育實施規劃,決定義務教育工作中的重大事項,統籌落實全省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本級人民政府義務教育經費,組織實施全省義務教育工作並進行督促檢查。
市、州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區域義務教育實施規劃,保障本級人民政府義務教育經費,對所屬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實施義務教育工作的情況進行督促檢查。
縣級人民政府負責實施義務教育的具體管理工作,制定本行政區域義務教育事業發展規劃,規劃和建設學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保障本級人民政府義務教育經費,保證學校正常運轉和學校安全。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按照規定的職責做好義務教育的實施工作。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具體負責義務教育的實施工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義務教育實施中的相關工作。
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農村和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實施義務教育,保障家庭經濟困難的、殘疾的、農村留守的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中的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
鼓勵經濟較發達地區支援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實施義務教育。
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校應當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社會組織、家庭和個人應當為實施素質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
第八條義務教育實行督導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督導機構在本級人民政府領導下負責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的義務教育督導工作,並接受上級教育督導機構的指導。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義務教育督導評價制度和督導結果公告制度、獎懲制度。
第九條實行義務教育工作目標責任制度和問責制度,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入學保障、教師隊伍建設、素質教育、經費投入、學校安全等情況,作為考核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的重要內容。
第二章 均衡發展
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保障機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縮小和消除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和學校之間義務教育的差距,逐步實現義務教育設施設備標准化、師資配備均衡化、教育質量一體化。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推動教育設施、設備和師資等資源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學校之間的共享。
第十一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完善義務教育經費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農村和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的轉移支付。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規定將義務教育轉移支付資金全部用於義務教育。
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快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加強薄弱學校改造、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和城鎮學校擴容,保障城鄉義務教育學校達到辦學標准。
居住分散的邊遠山區應當合理設置教學點。
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規劃設置寄宿制學校,保障人口居住較為分散的山區、邊遠地區和民族地區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並為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做好寄宿制學校宿舍、食堂、衛生室、浴室、廁所等基礎設施建設。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合理核定寄宿制學校的教職工人數,配備必需的宿舍管理人員、食堂工作人員、安全保衛人員、醫務人員等。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為非寄宿制學校居住較遠的學生提供中午就餐條件,為學生提供衛生飲用水。
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教師和校長的流動制度,完善鼓勵政策,推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學校之間教師、校長的合理流動和合作交流。
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教育、機構編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應當均衡配置教師資源,在編制調配、崗位設置、職務(職稱)評聘、骨幹教師配備、學科帶頭人培養、教師和校長交流等方面,優先考慮農村學校、民族學校和薄弱學校,改善城鄉學校教師學科、學歷、職務、年齡的分布結構,促進學校之間師資力量相對均衡。
實行城鎮教師到農村學校或者薄弱學校支教、輪教制度。無農村學校或者薄弱學校教學經歷及無支教記錄的城鎮學校教師不得晉升上一級教師職務。
第十五條實行艱苦貧困地區教師補助津貼制度。按照國家和省的規定對在縣以下的民族地區、邊遠山區和貧困地區工作的教師給予工作和生活補助津貼。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實施農村教師周轉房建設工程,保障農村教師住房基本需求。
第十六條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和農村教師資助行動計劃,鼓勵高等學校畢業生到農村、貧困地區、民族地區鄉鎮以下學校任教。高等學校畢業生參加教師特設崗位計劃、資助行動計劃的,按照國家、省有關規定,享受優惠政策。
第十七條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結合城鎮化建設,整合義務教育資源,合理調整校點布局,按照辦學標準的要求,消除大班額和擇校現象,提高辦學效益。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不得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不得利用財政性教育經費重點建設辦學條件超標準的學校。
學校應當均衡編班、均衡配備教師,不得超班額增加學生人數,不得跨學區選招學生,不得以各種名義在校內分設或者變相分設重點班、非重點班。
建立完善優質普通高中招生名額均衡合理分配到初中學校的制度。
第三章 就學管理
第十八條凡年滿6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可以推遲到7周歲。
適齡兒童、少年因身體狀況需要延緩入學或者休學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提出申請,由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或者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批准。
第十九條縣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戶籍所在地就近免試入學。
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根據適齡兒童、少年的數量和分布情況,合理確定本行政區域內每所公辦學校就近接收學生的范圍和人數,並向社會公布。
學校不得採取或者變相採取考試、測試、面試等形式,或者將各種競賽成績、獎勵、證書等作為入學和編班的依據,應當將接收學生的情況向社會公布。
第二十條適齡兒童、少年入學實行入學通知書制度。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應當根據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的安排於開學15日前發送入學通知書。適齡兒童、少年持入學通知書辦理入學手續。
第二十一條適齡兒童、少年因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在非戶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需要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工作地或者居住地接受義務教育的,由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持本人身份證明、從業證明、居住登記證明和適齡兒童、少年身份證明,向居住地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請,由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統籌安排就學。
本省適齡兒童、少年在非戶籍所在地入學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告知戶籍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
適齡兒童、少年中的流浪人員、孤兒,在未找到或者未確定監護人前,由救助、收養機構送其就近入學。
第二十二條學校不得拒收招生區域范圍內或者由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依法統籌安排的符合入學條件的適齡兒童、少年入學。
第二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保證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入學、升學等方面,與所在城鎮學生平等對待。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當維護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校的正當權益,在編班、學籍管理、獎懲、考核評價等方面,與所在城鎮學生同等待遇。
第二十四條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學校,應當經常對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情況進行檢查,對接受義務教育有困難的適齡兒童、少年及其家庭給予幫助,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完成義務教育。
適齡兒童、少年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切實履行監護責任,防止被監護人輟學。
第二十五條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應當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
禁止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利用適齡兒童、少年特別是殘疾的適齡兒童、少年賣藝、乞討。
禁止任何單位或者個人組織、接納學生參加非公益性慶典、演出。
第四章 學校建設與安全
第二十六條省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編制教育設施專項規劃;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教育設施專項規劃,制定本行政區域設置義務教育學校的布局規劃,報上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備案。
第二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規劃提供義務教育建設用地,並對公辦學校用地資金和建設資金予以保障。
第二十八條新建、改建、擴建居民區需要設置學校的,當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規劃要求建設學校。學校建設應當與居民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
城鄉規劃部門審查修建性詳細規劃方案時,應當有教育部門參加,審查教育設施是否規范設置。未按照規定配置的,城鄉規劃部門不得批准其規劃方案。
在舊城區分散建設居民住宅,預計入住的適齡兒童、少年人數明顯超過當地義務教育學位容量,需要調整學校設置規劃的,在規劃調整前,城鄉規劃部門不得許可建設居民住宅。
第二十九條因建設確需拆遷學校的,房屋徵收部門應當與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協商,並報上級人民政府批准執行。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先建後拆的原則,按照原面積和用途優先就近重建,歸還產權,不得縮小校園面積,不得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
鼓勵開發建設單位按照學校布局規劃和建設標准配套建設學校。配套建設的學校可以無償移交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門舉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政策優惠。自行辦學的,應當按照免試就近和不收學雜費的規定優先滿足開發區域內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需要,當地人民政府應當向其撥付相應的義務教育經費。
第三十條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會同有關行政部門制定義務教育學校的辦學條件標准。
第三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學校應當建立健全學校產權登記制度,明確產權關系,防止學校國有資產流失。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破壞學校的校舍、場地和教育教學設施、設備。未經依法批准,不得將校舍、場地和教育教學設施設備轉讓、出租或者改變用途。
第三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各類殘疾適齡兒童、少年數量和分布狀況,按照國家有關學校建設標准合理設置特殊教育學校(班),保障殘疾適齡兒童、少年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
普通學校應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適齡兒童、少年隨班就讀,並為其學習、生活提供幫助。
第三十三條市、州人民政府應當設置專門學校,對具有嚴重不良行為的適齡少年實施義務教育。
對未完成義務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採取強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執行機關應當保證其繼續接受義務教育。義務教育的教學工作由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所需經費由省、市、州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第三十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依法維護學校及周邊秩序,為學生、教職工和學校提供安全保障。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定期組織對學校校舍的安全檢查,對需要維修、改造的,及時予以維修、改造。禁止使用有重大安全隱患的校舍。
第三十五條學校應當完善衛生保健設施,加強食堂等校內公共場所衛生和食品安全管理,做好疾病防控工作。
學校應當建立健全校舍、消防等安全制度和應急機制,加強安全教育和應急知識教育,加強消防、防洪、地震等應急疏散逃生演練,培養師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學校應當按照國家和省的規定投保學生意外傷害校方責任保險,所需費用在學校公用經費中列支。
第三十六條學校用於接送學生的車輛應當符合國家規定標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公安、交通運輸、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加強對學校用於接送學生車輛的監督管理。
第三十七條學校周圍兩百米范圍內禁止開設網吧、電子游戲室、歌舞廳等娛樂場所; 禁止流動攤販在學校門口經營;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
第三十八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擾亂學校正常教學秩序,未經學校許可,不得使用學校的場地、房屋和設備,不得在校園內舉行各類活動。禁止在校園內、校門口恢復或者建造祠堂、廟宇、墳塋和進行迷信、宗教活動。
除教育教學活動需要外,禁止任何人攜帶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進入學校,禁止攜帶各種管制刀具進入學校。禁止在學校打架斗毆、賭博、酗酒、吸煙或者其他滋擾教學秩序和師生員工正常工作生活的行為。
第三十九條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公辦學校的校長由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依法聘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完善校長任職資格標准體系、選聘、考核、交流和持證上崗制度;加強對校長的培訓,提高校長依法治校、依法辦學、民主管理、科學管理和組織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
第四十條學校應當完善學生管理制度和學生行為規范。學生違反管理制度的,學校應當予以批評教育,但不得責令或者變相責令學生轉學、停學、留級、退學、提前離校或者開除學生。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學生,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和學校要相互配合,嚴加管教,也可以按照有關規定送專門學校繼續接受義務教育。
第四十一條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未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批准,學校不得擅自停課、補課、放假,不得組織教師或者學生到校外參加其他非教育教學活動。學校不得違反規定收取費用,不得違反規定出租校舍和場地,不得以向學生推銷或者變相推銷商品、服務等方式謀取利益,不得組織學生參加商業性活動,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
『貳』 貴州省義務教育小學報名入學規定
我省義務階段學校全部按「一費制」標准收費。 「一費制」的總體原則是堅持專以政府投入屬為主、學生繳費為補充,各級人民政府逐步加大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公用經費的投入。完善教育收費政策,清理、降低不合理收費項目及標准,使學生的實際繳費水平有所下降,切實減輕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全省按市(州、地)所在地、縣(市、區、特區)所在地、農村劃分為三大類;學校分小學、初中兩類,其中普通小學分1—2年級、3—6年級確定不同的收費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