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審議
『壹』 全國人大常委會是怎樣審議法律案的
法律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後,一般要經過三次常委會會議的審議,即實行版三審制。
一審權聽取提案人關於法律案的說明,隨後進行初步審議。
二審圍繞法律草案中的重點、難點和比較大的分歧意見,進行深入審議。
三審聽取法律委員會審議結果的報告,隨後繼續審議,如果分歧意見不大,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提請全體會議付表決。如果仍有重大分歧意見,可以暫不付表決,提請以後的常委會會議繼續審議。
『貳』 行政法規草案由誰審議、審批
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由國務院審批。 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版行政法規草案時權,由國務院法制機構或者起草部門作說明。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根據國務院對行政法規草案的審議意見,對行政法規草案進行修改,形成草案修改稿,報請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施行。 簽署公布行政法規的國務院令載明該行政法規的施行日期。 行政法規簽署公布後,及時在國務院公報和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登。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及時匯編出版行政法規的國家正式版本。 在國務院公報上刊登的行政法規文本為標准文本。
『叄』 法律意義上的報告與審議有什麼區別
「審查」與「審議」在人大工作中經常使用,雖一字之差,但在含義和用法上應有些區別,同時也有所聯系.關於兩者異同辨析的觀點也較多,筆者初入人大,通過查閱《憲法》、《地方組織法》、《監督法》、《代表法》及相關法律法規資料,對此兩者進行了一點比較,希望商榷熱心人大工作的同志.
「審」有仔細思考,分析研究之意,無論是審議還是審查,都應該是建立在「審」這個基礎之上,這應該是兩者的聯系點.相比之下,「審查」與「審議」應各有側重,審查重在「查」,即仔細檢查、核對是否正確、合法、妥當,但對錯誤和不當之處必須予以指出和糾正,具有法律性、權威性、針對性、約束性等特點.《憲法》第九十九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本行政區域內,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的遵守和執行;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通過和發布決議,審查和決定地方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公共事業建設的計劃」.《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八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查和批准本行政區域內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及其執行情況的報告」;「聽取和審查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工作報告」;「聽取和審查本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九條規定: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審查和批准本行政區域內的財政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這里,法律明確規定了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對報告是「審查」而不是「審議」,這表明《憲法》和《地方組織法》賦予了全國和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一系列審查職權.審查後,隨之產生和形成相應的「批准」,「決定」等法定結果.因此,從法律表現形式上看,「審查」更多的是體現一種職權,帶有較強的法律權威的剛性色彩.
審議多指審核、討論、議論,側重在「議」.《代表法》第八條賦予了各級人大代表有「審議列入大會議程的各項議案和報告」的權利,《地方組織法》第十八條、第二十六條、第三十條、第四十六條等條款中,「審議」一詞也多次出現,規定了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專門委員會有審議決定其職權范圍內的議案和相關報告的權利,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監督法》在此基礎上,還進一步明確了各級人大常委會在閉會期間有聽取和審議「一府兩院」專項工作報告,聽取和審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階段執行情況以及審計工作情況的報告,審議執法檢查報告和特定問題調查報告,撤職案的審議和決定的權利等.筆者認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會議期間的「請予審議」,就是讓各級人大代表和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充分「議」,發表言論的同時,表明意向和態度,充分體現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民主性.當然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審議活動不同於一般的討論發言活動,是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一種監督方式和手段,是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開展工作、行使職權的主要形式,它具有民主性、權威性、集中性的特點.從人大工作實踐來看,聽取和審議工作報告是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會議的主要議程.審議是各級人大代表或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廣泛收集人民群眾意見,充分集中人民群眾智慧和審核有關材料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個人判斷後,進行評判發言的活動,可以提出表揚、批評、建議和意見.整個過程是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過程.審議後,經表決形成有針對地決議、決定,也可以形成審議意見,都是國家權力機關整體意志的體現,「一府兩院」有貫徹執行的義務.《監督法》實施以後,聽取和審議「一府兩院」的專項報告被列入人大常委會的主要監督形式.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行使「三權」時,即決定重大事項、選舉和任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之前和行使監督職權時都運用「審議」程序,做到認真審議.可見,「審議」是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會議開展工作,依法行使職權的主要形式和具體方式
『肆』 法律案審議的結果有哪幾種
終止審議、進一步審議、提請表決
根據《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二十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經主席團會議審議通過後,印發會議。
第二十七條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十人以上聯名,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
不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應當向常務委員會會議報告或者向提案人說明。
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二十八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除特殊情況外,應當在會議舉行的七日前將法律草案發給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
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應當邀請有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列席會議。
(4)法規審議擴展閱讀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二十條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經主席團會議審議通過後,印發會議。
二、法律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後,一般要經過三次常委會會議的審議,即實行三審制。
1、審聽取提案人關於法律案的說明,隨後進行初步審議。
2、審圍繞法律草案中的重點、難點和比較大的分歧意見,進行深入審議。
3、審聽取法律委員會審議結果的報告,隨後繼續審議,如果分歧意見不大,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提請全體會議付表決。如果仍有重大分歧意見,可以暫不付表決,提請以後的常委會會議繼續審議。
『伍』 理論上一項法律需要經過多少次審議
你好,理論上一個法律草案必須經過多次審議各方面意見都比較統一時,才能交付表決,沒有次數限制;
我國立法實踐中有「三讀」之說,也就是全國人大常委會要三次審議並修改,一般就通過了.
『陸』 全國人大常委會是怎樣審議法律案的
法律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後,一般要經過三次常委會會議的審議,版即權實行三審制。
一審聽取提案人關於法律案的說明,隨後進行初步審議。
二審圍繞法律草案中的重點、難點和比較大的分歧意見,進行深入審議。
三審聽取法律委員會審議結果的報告,隨後繼續審議,如果分歧意見不大,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提請全體會議付表決。如果仍有重大分歧意見,可以暫不付表決,提請以後的常委會會議繼續審議。
『柒』 根據《立法法》規定,法律議案審議的結果有哪些
你好,
立法法規定,法律案進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議程後,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決定提交表決。具體由法律委員會同意審議,各專門委員會對相關事項提出建議。審議通過後,提交全國人大表決。
『捌』 法律的審議有哪些階段(不是制定)
根據《立法法》
第十八條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專案,由法律委員會屬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經主席團會議審議通過後,印發會議。
第二十八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可以經兩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各方面的意見比較一致的,也可以經一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即交付表決。
『玖』 法律草案徵求意見後多長時間審議
抄1、按現行的規定,每襲次徵求社會意見的時間為一個月。
2、一部法律或法律的修改,需要經過三審,每次徵求意見都是一個月;
至於徵求意見結束後,何時必須進行審議,法律沒有強制性規定,這主要由人大常委會根據實際情況再明確。例如,2014年10月27日,《刑法修正案(九)(草案)》首次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一個月;到了2015年6月底,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二次審議稿)才開始二審,公開徵求意見的時間為: 2015年7月6日 至 8月5日。而三審稿,對於我們小百姓來講,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