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部門規章的主體是
您好!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六自十七條 行政法規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或者國務院法制機構具體負責起草,重要行政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組織起草。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公眾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行政法規草案應當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但是經國務院決定不公布的除外。謝謝閱讀!
Ⅱ 規章的制定主體有哪些
什麼是行政法規?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徵?
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關行使行政權力,履行行政職責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行政法規具有的特徵是:
1、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
2、行政法規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制定;
3、行政法規必須經過法定程序制定;
4、行政法規具有法的效力。
制定行政法規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1、根據憲法、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2、不得與憲法、法律相抵觸。
什麼是行政規章?行政規章的基本特點有哪些?
行政規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機關根據法律和法規,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行政規章的基本特點有:
1、行政規章的制定主體是特定的行政機關,即有權制定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的機關;
2、行政規章的制定根據是法律、行政法規以及決定、命令的授權;
3、行政規章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
4、行政規章具有法的屬性。
行政規章是國務院各部、委和有權的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的規定、實施細則、實施辦法等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在內容上,是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延伸和細化,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層次。根據憲法和法律,有權制定行政規章的行政機關有:(1)國務院各部、委;(2)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3)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4)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人民政府。行政規章是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參照依據。
Ⅲ 我國有權制定地方政府規章的主體有哪些
第六十條第一款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內行政法規和本容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報國務院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報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政府以及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立法法將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主體作了適當擴大,將經濟特區所在地的深圳、廈門、珠海、汕頭納入到了較大市的范圍,享有規章制定權。
簡單說:省級政府,省級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是市人民政府,經濟特區所在的市人民政府
Ⅳ 部門規章制定主體還有誰
證監會不行,他是直屬事業單位。
直屬機構是18個,正好47個。
國務院組成部門(28個)
外交部 國防內部 發展改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國防科工委 國家民委 公安部 安全部 監察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財政部 人事部 勞動保障部 國土資源部 建設部 鐵道部 交通部 信息產業部 水利部 農業部 商務部 文化部 衛生部 人口計生委 人民銀行 審計署
國務院直屬特設機構(1個)
國資委
國務院直屬機構(18個)
海關總署 稅務總局 工商總局 質檢總局 環保總局 民航總局 廣電總局 新聞出版總署(版權局)體育總局 安全監管總局 統計局 林業局 食品葯品監管局 知識產權局 旅遊局 宗教局 參事室 國管局
Ⅳ 制定部門規章的主題是審計署,為什不是國務院
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各部門制定行政規章
Ⅵ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下列物權制定規章的主體是
你好,你的問題應該是「根據《立法法》的規定,下列無權制定規章的主體是專:
答案是D。
根據屬《立法法》第七十一條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第七十三條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所以D沒有權利制定規章
Ⅶ 根據法律規定,下列哪些是規章的制定主體()A. 國務院各部委 B. 中國人民銀行 C. 國務院辦公廳 D. 具有
1、國務院各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內在地的市以及國務院容批準的較大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等制定和發布的規范性文件。國務院各部委制定的稱為部門行政規章,其餘的稱為地方行政規章。
2、查詢國務院的組成機構後
答案為:A和B.
Ⅷ 享有行政法規的制定權的主體是
所謂行政主體,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中,以自己的名義履行行政職責(行使行政職權)、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主體。行政機關,是依法設立的國家機關,一般都通過編委制定的該機關「三定」方案(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三定)確定其行政職責,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在其法定職責范圍內是當然的行政主體。
派出機構與派出機關,也是有區別的。派出機關是政府或者政府部門依法設立的具有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能力的,不屬一級政府也不屬一級政府所屬部門的機關,具有法人資格,在其法定職責范圍內是行政主體,如,街道辦事處是區政府的派出機關,由國務院、省級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開發區管理機構一般也認為是其所屬政府的派出機關。曾有段時間有觀點認為開發區管理機構也只是派出機構而非派出機關,但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第21條,以是否經國務院或者省級政府批准設立為標志,實質上將經國務院或者省級政府批准設立的開發區管理機構認定為派出機關,一些地方立法如《江西省開發區條例》也是類似規定。
派出機構是指行政機關向其所轄某一區域派出的不具有法人資格的機構(不具有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能力)。如,公安派出所是縣區公安局的派出機構,市場監管所是縣區市場監管局的派出機構。派出機構一般以其隸屬的行政機關的名義開展活動,相關法律責任也由其隸屬的行政機關承擔,一般情況下不具備行政主體資格 。但是,當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明確授權行政機關的派出機構以自己名義行使行政職權、履行行政職責的,該派出機構在履行相關職責時,屬於行政主體。不過,根據《行政處罰法》第十五條、第十七條的規定,派出機構以自己名義實施行政處罰(成為行政處罰實施主體)的,必須要有法律、法規的明確授權,規章不得授權行政機關之外的組織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處罰(若有,只能視為行政委託)。也就是說,派出機構取得行政主體資格,實質上是基於行政授權而非行政委託。
有意思的是,有相當長一段時期,行政法理論和實務上,是不承認規章成為行政授權執法的依據的,而只承認法律、法規可以授權行政機關之外的組織(如事業組織、行政機關的派出機構)行使行政職權,並在授權范圍內具備行政主體資格。主要體現在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8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的派出機構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應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但法律、法規對派出機構有授權的除外。」而到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條第三款規定「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超出法定授權范圍實施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實施該行為的機構或者組織為被告。」也就是說,1999年的該司法解釋,實質上認可了規章可成為行政授權依據,甚至只要是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明確授權行使行政職權的組織,當其超出法定授權范圍以自己名義實施行政行為的,也認可其為越權的行政主體身份(列為行政訴訟被告)。當然,規章仍然不得授權其他組織行使行政處罰權,因為《行政處罰法》第十七條明確規定「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可以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