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環評條例

環評條例

發布時間: 2020-12-21 00:34:21

A. 環境衛生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創造清潔、優美的城市工作、生活環境,促進城市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內,一切單位和個人都必須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分區負責、專業人員管理與群眾管理相結合的原則。
第四條國務院城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全國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工作。
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城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工作。
第五條城市人民政府應當把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並組織實施。
城市人民政府應當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積極推行環境衛生用工制度的改革,並採取措施,逐步提高環境衛生工作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
第六條城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科學知識的宣傳,提高公民的環境衛生意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應當尊重市容和環境衛生工作人員的勞動,不得妨礙、阻撓市容和環境衛生工作人員履行職務。
第七條國家鼓勵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的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先進技術,提高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水平。
第八條對在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第二章城市市容管理

第九條城市中的建築物和設施,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城市容貌標准。對外開放城市、風景旅遊城市和有條件的其他城市,可以結合本地具體情況,制定嚴於國家規定的城市容貌標准;建制鎮可以參照國家規定的城市容貌標准執行。
第十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應當保持建築物的整潔、美觀。在城市人民政府規定的街道的臨街建築物的陽台和窗外,不得堆放、吊掛有礙市容的物品。搭建或者封閉陽台必須符合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
第十一條在城市中設置戶外廣告、標語牌、畫廊、櫥窗等,應當內容健康、外型美觀,並定期維修、油飾或者拆除。
大型戶外廣告的設置必須徵得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第十二條城市中的市政公用設施,應當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並維護和保持設施完好、整潔。
第十三條主要街道兩側的建築物前,應當根據需要與可能,選用透景、半透景的圍牆、柵欄或者綠籬、花壇(池)、草坪等作為分界。
臨街樹木、綠籬、花壇(池)、草坪等,應當保持整潔、美觀。栽培、整修或者其他作業留下的渣土、枝葉等,管理單位、個人或者作業者應當及時清除。
第十四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在街道兩側和公共場地堆放物料,搭建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因建設等特殊需要,在街道兩側和公共場地臨時堆放物料,搭建非永久性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的,必須徵得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第十五條在市區運行的交通運輸工具,應當保持外型完好、整潔,貨運車輛運輸的液體、散裝貨物,應當密封、包紮、覆蓋,避免泄漏、遺撒。
第十六條城市的工程施工現場的材料、機具應當堆放整齊,渣土應當及時清運;臨街工地應當設置護欄或者圍布遮擋;停工場地應當及時整理並作必要的覆蓋;竣工後,應當及時清理和平整場地。
第十七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不得在城市建築物、設施以及樹木上塗寫、刻畫。
單位和個人在城市建築物、設施上張掛、張貼宣傳品等,須經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批准。
第三章城市環境衛生管理

第十八條城市中的環境衛生設施,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城市環境衛生標准。
第十九條城市人民政府在進行城市新區開發或者舊區改造時,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建設生活廢棄物的清掃、收集、運輸和處理等環境衛生設施,所需經費應當納入建設工程概算。
第二十條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城市居住人口密度和流動人口數量以及公共場所等特定地區的需要,制定公共廁所建設規劃,並按照規定的標准,建設、改造或者支持有關單位建設、改造公共廁所。
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配備專業人員或者委託有關單位和個人負責公共廁所的保潔和管理;有關單位和個人也可以承包公共廁所的保潔和管理。公共廁所的管理者可以適當收費,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
對不符合規定標準的公共廁所,城市人民政府應當責令有關單位限期改造。
公共廁所的糞便應當排入貯(化)糞池或者城市污水系統。
第二十一條多層和高層建築應當設置封閉式垃圾通道或者垃圾貯存設施,並修建清運車輛通道。
城市街道兩側、居住區或者人流密集地區,應當設置封閉式垃圾容器、果皮箱等設施。
第二十二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不得擅自拆除環境衛生設施;因建設需要必須拆除的,建設單位必須事先提出拆遷方案,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二十三條按國家行政建制設立的市的主要街道、廣場和公共水域的環境衛生,由環境衛生專業單位負責。
居住區、街巷等地方,由街道辦事處負責組織專人清掃保潔。
第二十四條飛機場、火車站、公共汽車始末站、港口、影劇院、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體育館(場)和公園等公共場所,由本單位負責清掃保潔。
第二十五條機關、團體、部隊、企事業單位,應當按照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劃分的衛生責任區負責清掃保潔。
第二十六條城市集貿市場,由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專人清掃保潔。
各種攤點,由從業者負責清掃保潔。
第二十七條城市港口客貨碼頭作業范圍內的水面,由港口客貨碼頭經營單位責成作業者清理保潔。
在市區水域行駛或者停泊的各類船舶上的垃圾、糞便,由船上負責人依照規定處理。
第二十八條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對城市生活廢棄物的收集、運輸和處理實施監督管理。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應當依照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時間、地點、方式,傾倒垃圾、糞便。
對垃圾、糞便應當及時清運,並逐步做到垃圾、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
對城市生活廢棄物應當逐步做到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
第二十九條環境衛生管理應當逐步實行社會化服務。有條件的城市,可以成立環境衛生服務公司。
凡委託環境衛生專業單位清掃、收集、運輸和處理廢棄物的,應當交納服務費。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條城市人民政府應當有計劃地發展城市煤氣、天然氣、液化氣,改變燃料結構;鼓勵和支持有關部門組織凈菜進城和回收利用廢舊物資,減少城市垃圾。
第三十一條醫院、療養院、屠宰場、生物製品廠產生的廢棄物,必須依照有關規定處理。
第三十二條公民應當愛護公共衛生環境,不隨地吐痰、便溺,不亂扔果皮、紙屑和煙頭等廢棄物。
第三十三條按國家行政建制設立的市的市區內,禁止飼養雞、鴨、鵝、兔、羊、豬等家畜家禽;因教學、科研以及其他特殊需要飼養的,須經其所在地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四章罰則

第三十四條有下列行為之一者,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委託的單位除責令其糾正違法行為、採取補救措施外,可以並處警告、罰款:
(一)隨地吐痰、便溺,亂扔果皮、紙屑和煙頭等廢棄物的;
(二)在城市建築物、設施以及樹木上塗寫、刻畫或者未經批准張掛、張貼宣傳品等的;
(三)在城市人民政府規定的街道的臨街建築物的陽台和窗外,堆放、吊掛有礙市容的物品的;
(四)不按規定的時間、地點、方式,傾倒垃圾、糞便的;
(五)不履行衛生責任區清掃保潔義務或者不按規定清運、處理垃圾和糞便的;
(六)運輸液體、散裝貨物不作密封、包紮、覆蓋,造成泄漏、遺撒的;
(七)臨街工地不設置護欄或者不作遮擋、停工場地不及時整理並作必要覆蓋或者竣工後不及時清理和平整場地,影響市容和環境衛生的。
第三十五條未經批准擅自飼養家畜家禽影響市容和環境衛生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委託的單位,責令其限期處理或者予以沒收,並可處以罰款。
第三十六條有下列行為之一者,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委託的單位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清理、拆除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可處以罰款:
(一)未經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擅自設置大型戶外廣告,影響市容的;
(二)未經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擅自在街道兩側和公共場地堆放物料,搭建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影響市容的;
(三)未經批准擅自拆除環境衛生設施或者未按批準的拆遷方案進行拆遷的。
第三十七條凡不符合城市容貌標准、環境衛生標準的建築物或者設施,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有關單位和個人限期改造或者拆除;逾期未改造或者未拆除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強制拆除,並可處以罰款。
第三十八條損壞各類環境衛生設施及其附屬設施的,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委託的單位除責令其恢復原狀外,可以並處罰款;盜竊、損壞各類環境衛生設施及其附屬設施,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九條侮辱、毆打市容和環境衛生工作人員或者阻撓其執行公務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條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15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自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15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對治安管理處罰不服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辦理。
第四十一條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附則

第四十二條未設鎮建制的城市型居民區可以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四十三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條例制定實施辦法。
第四十四條本條例由國務院城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解釋。
第四十五條本條例自1992年8月1日起施行。

B. 環評零排放現在排水違法什麼條例

如果項目的環評審批要求是零排放,而實際運營過程中有廢水排放的話,就屬於批非所建,違反了《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屬於違法排污,環保部門有權責令其停產整改

C. 對貫徹實施《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的建議

今年8月17日,國務院以第559號令頒布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決定於10月1日正式實施。《條例》是《環境影響評價法》(以下簡稱《環評法》)的一項重要配套法規。《條例》的貫徹實施,將進一步推進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進而對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發揮重要作用。

一、《條例》頒布實施意義深遠

《環評法》頒布確立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法律地位,是一個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法律武器。而《條例》頒布實施,將會使規劃環評更加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標志著我國環境立法的重大進展,環境保護參與綜合決策進入了新階段。

規劃是良好發展開端的「控制閘」,發展必須規劃先行。規劃環評是環評發展與完善的必然結果,規劃環評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一項重要環境管理制度。2003年9月1日實施的《環評法》,初步確立了我國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環評法》實施過程中,注重分析規劃中對資源環境的需求,逐步推進由過去單純的建設項目環保指標控制向區域性的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環境容量分析與控制轉變;由單一的環境影響分析評價向系統化、綜合性的環境影響和社會經濟影響分析評價轉變;由過去靜態的分析評價向動態的分析評價轉變,使管理理念有重大轉變,思想認識有新的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有重大改觀。但由於相關制度、配套法規滯後,保障措施跟不上,影響了規劃環評工作健康發展。

當前,環境保護問題已成為影響和制約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關鍵問題,也是一個各方利益博弈的焦點。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也受到很大影響。在我國為應對金融危機而實施的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的一攬子計劃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節能減排的環評工作空前繁重,環境保護壓力日益增大。

《條例》作為《環評法》的配套法規,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環評制度,細化了規劃環評的具體要求,增強了規劃環評的可操作性,將會在規范和促進規劃環評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為我國全面開展規劃環評工作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貫徹落實好《條例》,對於開發資源和保護環境,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將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意義重大。

二、實施《條例》中,應著力解決當前影響規劃環評的主要問題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過幾十年的奮斗,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舉世矚目。但也存在經濟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粗放等深層次問題。一些行業、地方唯經濟發展至上,甚至唯GDP,其GDP的增長往往是以消耗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存在環境政策實施的「軟」效力缺陷。近年來,國家積極推進環評工作,雖然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還面臨著一些深層次問題的制約,又缺乏一些可操作的具體制度安排。《條例》的頒布與實施,為解決影響規劃環評的深層次的問題及建立一些具體的制度提供了契機,也為進一步完善《環評法》提供更多有益的新經驗。

在《條例》實施中,首先要解決當前影響規劃環評的主要問題:

(1)在《條例》實施中,完善規劃環評體系。目前,由於規劃體系不規范就會直接影響到評價體系不完善。在規劃體系中存在缺乏規范管理,規劃類型繁多、層次復雜,內容交疊較多等諸多問題,進而影響評價機制定位不準確、定性評價重視不足、指標體系不完善、實用性不強等問題。只有完善了規劃體系,才能完善規劃環評體系。在《條例》實施過程中,形成「倒退」機制,有利於健全完善規劃體系。

(2)按照《條例》要求,明確規劃環評主體。目前,規劃環評主體界定不清,促進科學發展的制度支撐不夠。規劃環評審查主體多元,部分主管部門不僅負責規劃的審批,還組織規劃環評審查,加上各部門對規劃環評實施的范圍、程序、經費、深度等問題爭論較多,多頭管理、又「封閉運作」常使規劃環評流於形式。

(3)按照《條例》要求,解決規劃環評技術支撐問題。目前,規劃環評技術支撐不夠,造成規劃環評缺乏時效性。規劃體系的不規范和技術方法體系尚未成熟,不能適應規劃發展的需要。一是評估成果不夠全面。由於規劃類型不同、層次不同,僅依靠目前規范標准開展工作,規劃環評難以把握不同規劃的評估重點。二是採用的方法和標准過於僵化,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還很不完善,在實踐中難以進行定量預測和分析,影響規劃及規劃環評的質量。三是規劃內容與規劃環評之間的關系協調不夠。

(4)在《條例》實施中,建立完善配套法規和實施細則。目前,缺乏配套法規和實施細則,戰略環評難以有效推進。盡管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試行)》中提出了規劃環評的早期介入原則和工作程序的要求,但因缺乏具體的規劃流程,操作性不強,因此,無法體現規劃環評作為戰略環評的重要意義,從而在實際操作中造成了許多問題。

(5)在《條例》實施中,加強理論研究,提供理論支撐。目前,規劃環評的理論基礎還不充實,尤其規劃環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關系研究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論基礎。作為規劃和規劃環評的基礎工作,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理論研究還比較膚淺,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還很不完善,影響規劃和規劃環評的質量。

(6)在《條例》實施中,建立開放的,公眾廣泛參與的制度。目前,公眾參與效率不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仍流於形式,隨意性大,公眾利益在規劃中尚未得以充分體現,公眾享受規劃項目成果不到位,應有監督作用未能充分發揮。目前,我國相當一部分規劃管理還存在較為明顯的封閉運行現象,其編制、審批、實施主要在管理部門內部進行,公眾介入程度低,透明度不高,公眾意見對規劃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和約束力體現不夠,導致規劃編制與規劃環評脫節的現象。

三、實施《條例》,逐步形成保護環境的長效機制

1.加強資源環境承載力理論研究,建立保護環境的長效機制

環境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它具有對經濟社會活動的承載能力。環境本身也是資源,在資源環境運動變化中,二者是耦合關系。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相互影響,互為一體。統籌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關鍵和前提是資源環境承載力。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不僅是規劃環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國土資源行政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堅持把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的一項重要管理措施,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前提,優化、調整生產力布局和空間結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要建立和完善真正意義上的長效機制,首先,規劃要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其次,把規劃環評作為規劃制定的基礎工作之一,所有規劃都應先過「環境關」,把規劃環評作為規劃本身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規劃」應是規劃的題中應有之意,而不是像現在對規劃僅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2.用規劃環評推進綠色GDP建設,探索建立健全GDP核算體系

從一定意義上講,規劃環評與綠色GDP強調的都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規劃環評注重分析規劃中對環境資源的需求,有助於優化經濟布局,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是推進綠色經濟的重要引擎。GDP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成果的綜合性指標,也是判斷宏觀經濟形勢的最重要指標之一,GDP的這類功能是必需肯定的。但GDP與所有統計指標一樣,不是萬能的,都有局限性。

目前,我國核算GDP,主要是生產法+部分行業的收入法。盡管基本符合我國國情,但存有嚴重缺陷。就目前方法核算出的GDP,許多重要方面它並不反映或反映的不全面。比如,GDP雖然扣除了生產過程中的中間投入,但這些被扣除的中間投入不涉及生態環境成本,生態環境的惡化未直接影響到GDP。同時,許多社會、民生、質量、安全的問題,在GDP中也沒有被反映出來。因此,急需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改變原有的GDP核算方法,探索將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納入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體系,建立和維護人與自然相對平衡的關系。通過開展規劃環評,改革GDP核算方法,推動綠色GDP建設,建立保護環境的長效機制,為調整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作出貢獻。

3.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實現戰略環評與規劃環評、項目環評有序開展,相互促進,優化提高

當前存在著戰略環評「軟」,規劃環評、項目環評「硬」的現象,甚至出現了宏觀規劃和微觀項目在審批層次上的「倒掛」現象,削弱了戰略環評對重大決策的影響力。從理論上講,戰略環評是對環評進行科學的定位、定性和定向,規劃環評是實現戰略環評的計劃、步驟,而項目環評是具體的項目操作,三者構成一個完整的環境影響評價層級和管理體系。然而現實中,戰略環評往往滯後於規劃環評、項目環評,制約了戰略環評對規劃的指導作用。環評的層次「倒掛」首先源於戰略、規劃、項目的層次「倒掛」。發展要有戰略,戰略環評是衡量發展戰略的重要標尺,應盡快轉變思路,超前(或同步)進行戰略環評研究,使戰略環評成為戰略本身的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實現環境影響評價從微觀到宏觀的拓展、從戰術到戰略的拓展、從單因子到系統的拓展,以有效發揮戰略的導向和約束機製作用。

四、借鑒規劃環評的實踐和經驗,做好國土規劃工作

在研究國土規劃制定過程中,應統籌協調區域內突出的關鍵性資源環境制約,既要尊重經濟規律,又要考慮生態規律,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積極探索建立資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的綜合評價體系,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問題,科學協調整個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之間的關系,為建立規劃分區及制定相應政策創造必要的條件。構建包括土地、水、礦產(能源)、生物、氣象、地理、地質等諸多資源環境承載力構成要素在內的綜合分析和科學評價機制,建立一個能夠統領各類空間規劃的綜合性規劃,以承載力定發展,以承載力保發展,實現「以需定供」思維向「以供定需」理念的轉變。

國土規劃應借鑒環評經驗,在編制規劃時,應確立規劃環評的前置地位。第一步在規劃編制的初期介入,較早的介入規劃決策過程;第二步在對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基礎上,將環評列為國土規劃具體內容,運用環境影響評價理論,對國土規劃實施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科學評價,以確定不同區域不同的發展速度、不同的經濟規模以及產業結構變化趨勢和空間開發格局等,才能使國土規劃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作用。

五、以《條例》為准則,做好《全國地質勘查規劃》、《全國礦產資源規劃》規劃環評工作

規劃環評作為服務於規劃管理決策的手段,是規劃管理的行政行為之一,應當作為規劃管理體系的重要環節。《全國地質勘查規劃》和《全國礦產資源規劃》的頒布實施,將在提高我國資源保障能力,增強服務功能,加強地質環境(災害防治)的管理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地質勘查規劃、礦產資源規劃與其規劃環評應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規劃環評應作為地質勘查、礦產資源開發中必不可少的步驟。規劃環評應盡可能在地質勘查、礦產資源開發規劃編制初期介入,使環境資源因素在地質勘查規劃、礦產資源規劃編制中得到充分考慮,而且應把規劃環評作為規劃審批的前置條件,地質勘查和礦產開發之前應首先要開展規劃環評,然後再項目環評的程序,完善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的聯動制約機制。

《全國地質勘查規劃》和《全國礦產資源規劃》已經頒布實施,建議開展地質勘查規劃、礦產資源規劃環評的工作方法和指標體系研究;開展地質勘查和礦產資源開發規劃環評試點工作,從實踐中取得有益經驗,全面推進規劃環評工作。

六、加強礦山環境規劃管理,大力推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環評

規劃作為做好礦山環境保護管理工作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搞好礦山環境工作的第一步,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應以規劃為龍頭。在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過程中,各地不斷探索,開拓創新,積累經驗,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進入到一個嶄新階段。以廣西為例,廣西把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作為一項重要長效管理機制,不斷強化礦產資源開發規劃環評的實效性,把保障資源開發區域的生態服務功能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資源開發中始終把環境保護放在重要位置,按照保護優先、開發有序的原則,做好資源開發規劃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有效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通過制定科學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科學、有序地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不管是新建、改建、擴建礦山都要嚴格執行開發利用規劃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和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規劃制度,礦山的開采、保護與治理均按規劃執行,編制了《廣西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分為近期(2006—2010年)和遠期(2011—2015年)目標,並在實踐中創造了蘋果鋁土礦地質環境恢復、平樂錳礦區及武鳴板蘇錳礦、藤縣及蒼梧縣鈦鐵礦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三種模式,積極開展重點區域重點治理,採取以財政投資為主,企業投資為輔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資機制,逐步解決過去遺留的礦山環境問題,新上項目按新機制運行,使環境管理走上可持續發展軌道,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服務。

(原載《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專家建議》2009年9月15日作者與張興合作撰文)

D. 我公司成立於1998年7月,在《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實施前成立,環保局要求我公司做環評

合理,在環保法中就有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定,只是管理條例細化了。
以你單位是法規出台前為由對抗是不行的,可以要求對排污企業進行後評價。

E. 環境影響評價法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關系與區別是什麼

個人理解,環評法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主要區別有四點:1、性質不同內,效力不同。環評法容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作出的,屬於法律層面。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是由國務院作出的,屬行政法規。法律效力大於行政法規,如發生沖突,法律優先執行。2、意義不同,目的不同。環評法意義在於重在預測,預防污染,促進協調發展,重在預判。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主旨是保障環評的實施,防治建設項目的實施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破壞,重在執行。3、范圍不同,內容不同。環評法所說的環評含規劃環評、建設項目環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則指針對建設項目,無規劃環評的執行要求。4、時段不同,側重點不同。環評法要求的環評發生在項目建設前,主要講為什麼要環評、怎麼環評、誰來寫環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要求的內容可以是項目建設前、中、後期,誰審批、如何審批、審批期限、如何公示等,以及環評中提及的措施如何執行、誰來實施,它涵蓋環評、審批、三同時等。總之,環評法是基礎法律,明確基本方向。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是落實環評法要求,保障法律實施而編制的具體辦法。

F.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的條例內容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其組織編制的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和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以下稱綜合性規劃),以及工業、農業、畜牧業、林業、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設、旅遊、自然資源開發的有關專項規劃(以下稱專項規劃),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的具體范圍,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擬訂,報國務院批准後執行。
第三條
對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應當遵循客觀、公開、公正的原則。
第四條
國家建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共享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所需資料實行信息共享。
第五條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所需的費用應當按照預算管理的規定納入財政預算,嚴格支出管理,接受審計監督。
第六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或者對規劃實施過程中產生的重大不良環境影響,有權向規劃審批機關、規劃編制機關或者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舉報。有關部門接到舉報後,應當依法調查處理。
第二章評價
第七條
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對規劃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第八條
對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應當分析、預測和評估以下內容:
(一)規劃實施可能對相關區域、流域、海域生態系統產生的整體影響;
(二)規劃實施可能對環境和人群健康產生的長遠影響;
(三)規劃實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之間以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關系。
第九條
對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應當遵守有關環境保護標准以及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和技術規范。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制定,並抄送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條
編制綜合性規劃,應當根據規劃實施後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編寫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
編制專項規劃,應當在規劃草案報送審批前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編制專項規劃中的指導性規劃,應當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編寫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
本條第二款所稱指導性規劃是指以發展戰略為主要內容的專項規劃。
第十一條
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規劃實施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估。主要包括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分析、不良環境影響的分析和預測以及與相關規劃的環境協調性分析。
(二)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主要包括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政策、管理或者技術等措施。
環境影響報告書除包括上述內容外,還應當包括環境影響評價結論。主要包括規劃草案的環境合理性和可行性,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規劃草案的調整建議。
第十二條
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環境影響報告書(以下稱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由規劃編制機關編制或者組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機構編制。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對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質量負責。
第十三條
規劃編制機關對可能造成不良環境影響並直接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專項規劃,應當在規劃草案報送審批前,採取調查問卷、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公開徵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對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意見。但是,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與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有重大分歧的,規劃編制機關應當採取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進一步論證。
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在報送審查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中附具對公眾意見採納與不採納情況及其理由的說明。
第十四條
對已經批準的規劃在實施范圍、適用期限、規模、結構和布局等方面進行重大調整或者修訂的,規劃編制機關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重新或者補充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第三章審查
第十五條
規劃編制機關在報送審批綜合性規劃草案和專項規劃中的指導性規劃草案時,應當將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作為規劃草案的組成部分一並報送規劃審批機關。未編寫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的,規劃審批機關應當要求其補充;未補充的,規劃審批機關不予審批。
第十六條
規劃編制機關在報送審批專項規劃草案時,應當將環境影響報告書一並附送規劃審批機關審查;未附送環境影響報告書的,規劃審批機關應當要求其補充;未補充的,規劃審批機關不予審批。
第十七條
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審批的專項規劃,在審批前由其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召集有關部門代表和專家組成審查小組,對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審查。審查小組應當提交書面審查意見。
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審批的專項規劃,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查辦法,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第十八條
審查小組的專家應當從依法設立的專家庫內相關專業的專家名單中隨機抽取。但是,參與環境影響報告書編制的專家,不得作為該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小組的成員。
審查小組中專家人數不得少於審查小組總人數的二分之一;少於二分之一的,審查小組的審查意見無效。
第十九條
審查小組的成員應當客觀、公正、獨立地對環境影響報告書提出書面審查意見,規劃審批機關、規劃編制機關、審查小組的召集部門不得干預。
審查意見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基礎資料、數據的真實性;
(二)評價方法的適當性;
(三)環境影響分析、預測和評估的可靠性;
(四)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五)公眾意見採納與不採納情況及其理由的說明的合理性;
(六)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的科學性。
審查意見應當經審查小組四分之三以上成員簽字同意。審查小組成員有不同意見的,應當如實記錄和反映。
第二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審查小組應當提出對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修改並重新審查的意見:
(一)基礎資料、數據失實的;
(二)評價方法選擇不當的;
(三)對不良環境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估不準確、不深入,需要進一步論證的;
(四)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存在嚴重缺陷的;
(五)環境影響評價結論不明確、不合理或者錯誤的;
(六)未附具對公眾意見採納與不採納情況及其理由的說明,或者不採納公眾意見的理由明顯不合理的;
(七)內容存在其他重大缺陷或者遺漏的。
第二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審查小組應當提出不予通過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意見:
(一)依據現有知識水平和技術條件,對規劃實施可能產生的不良環境影響的程度或者范圍不能作出科學判斷的;
(二)規劃實施可能造成重大不良環境影響,並且無法提出切實可行的預防或者減輕對策和措施的。
第二十二條
規劃審批機關在審批專項規劃草案時,應當將環境影響報告書結論以及審查意見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
規劃審批機關對環境影響報告書結論以及審查意見不予採納的,應當逐項就不予採納的理由作出書面說明,並存檔備查。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可以申請查閱;但是,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第二十三條
已經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包含具體建設項目的,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應當作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依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可以根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分析論證情況予以簡化。
第四章跟蹤評價
第二十四條
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規劃實施後,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及時組織規劃環境影響的跟蹤評價,將評價結果報告規劃審批機關,並通報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
第二十五條
規劃環境影響的跟蹤評價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規劃實施後實際產生的環境影響與環境影響評價文件預測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之間的比較分析和評估;
(二)規劃實施中所採取的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有效性的分析和評估;
(三)公眾對規劃實施所產生的環境影響的意見;
(四)跟蹤評價的結論。
第二十六條
規劃編制機關對規劃環境影響進行跟蹤評價,應當採取調查問卷、現場走訪、座談會等形式徵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
第二十七條
規劃實施過程中產生重大不良環境影響的,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及時提出改進措施,向規劃審批機關報告,並通報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
第二十八條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發現規劃實施過程中產生重大不良環境影響的,應當及時進行核查。經核查屬實的,向規劃審批機關提出採取改進措施或者修訂規劃的建議。
第二十九條
規劃審批機關在接到規劃編制機關的報告或者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建議後,應當及時組織論證,並根據論證結果採取改進措施或者對規劃進行修訂。
第三十條
規劃實施區域的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總量控制指標的,應當暫停審批該規劃實施區域內新增該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一條
規劃編制機關在組織環境影響評價時弄虛作假或者有失職行為,造成環境影響評價嚴重失實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三十二條
規劃審批機關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對依法應當編寫而未編寫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的綜合性規劃草案和專項規劃中的指導性規劃草案,予以批準的;
(二)對依法應當附送而未附送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專項規劃草案,或者對環境影響報告書未經審查小組審查的專項規劃草案,予以批準的。
第三十三條
審查小組的召集部門在組織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時弄虛作假或者濫用職權,造成環境影響評價嚴重失實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審查小組的專家在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中弄虛作假或者有失職行為,造成環境影響評價嚴重失實的,由設立專家庫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取消其入選專家庫的資格並予以公告;審查小組的部門代表有上述行為的,依法給予處分。
第三十四條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機構弄虛作假或者有失職行為,造成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嚴重失實的,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予以通報,處所收費用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附則
第三十五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要求本行政區域內的縣級人民政府對其組織編制的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和本條例的規定製定。
第三十六條
本條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G. 環評審批誰審批誰驗收有相關條例規定嗎

建設項目抄的環境影響評價文襲件,由建設單位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建設項目有行業主管部門的,其環境影響報告書或者環境影響報告表應當經行業主管部門預審後,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的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批,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辦理。
審批部門應當自收到環境影響報告書之日起六十日內,收到環境影響報告表之日起三十日內,收到環境影響登記表之日起十五日內,分別作出審批決定並書面通知建設單位。
預審、審核、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不得收取任何費用。

H.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條例實施之前企業沒有環評手續合法嗎

應當按照地方各省人民政府劃定了一個時間節點,在節點以前已經建成投入內使用的企業,免容於處罰直接做報告,節點以後的就必須罰款後再完善手續。因為:

第一、已經存在的企業不能通過環評驗收,通常會要求進行整頓,整改不合格會考慮予以關停。

第二、環評是環境影響評價的簡稱,是指對規劃和建設 目實施後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通俗說就是分析項目建成投產後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並提出污染防治對策和措施。

第三、第七條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其組織編制的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應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寫該規劃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

I. 保護環境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1989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二號公布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第三條 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
第四條 國家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必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
第五條 國家鼓勵環境保護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普及環境保護的科學知識。
第六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第七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港務監督、漁政漁港監督、軍隊環境保護部門和各級公安、交通、鐵道、民航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礦產、林業、農業、水利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資源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第八條 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第二章 環境監督管理

第九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環境質量標准,並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和國家經濟、技術條件,制定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須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區域排放污染物的,應當執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
第十一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建立監測制度,制定監測規范,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監測網路,加強對環境監測的管理。
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對管轄范圍內的環境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擬訂環境保護規劃,經計劃部門綜合平衡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第十三條 建設污染環境的項目,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必須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作出評價,規定防治措施,經項目主管部門預審並依照規定的程序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經批准後,計劃部門方可批准建設項目設計任務書。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有權對管轄范圍內的排污單位進行現場檢查。被檢查的單位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檢查機關應當為被檢查的單位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第十五條 跨行政區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防治工作,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或者由上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作出決定。

第三章 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十六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採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
第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對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以及人文遺跡、古樹名木,應當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嚴禁破壞。
第十八條 在國務院、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劃定的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的工業生產設施;建設其他設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規定的排放標准。已經建成的設施,其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的排放標準的,限期治理。
第十九條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採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
第二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鹽漬化、貧瘠化、沼澤化、地面沉降化和防治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種源滅絕以及其他生態失調現象的發生和發展,推廣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農葯及植物生產激素。
第二十一條 國務院和沿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海洋環境的保護。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傾倒廢棄物,進行海岸工程建設和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必須依照法律的規定,防止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
第二十二條 制定城市規劃,應當確定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目標和任務。
第二十三條 城鄉建設應當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保護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觀,加強城市園林、綠地和風景名勝區的建設。

第四章 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二十四條 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必須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計劃,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採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二十五條 新建工業企業和現有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應當採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設備和工藝,採用經濟合理的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和污染物處理技術。
第二十六條 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後,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防治污染的設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確有必要拆除或者閑置的,必須徵得所在地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第二十七條 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依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申報登記。
第二十八條 排放污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企業事業單位,依照國家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並負責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規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規定執行。
徵收的超標准排污費必須用於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具體使用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二十九條 對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限期治理。中央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決定。市、縣或者市、縣以下人民政府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由市、縣人民政府決定。被限期治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如期完成治理任務。
第三十條 禁止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技術和設備。
第三十一條 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單位,必須立即採取措施處理,及時通報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並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可能發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採取措施,加強防範。
第三十二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威脅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時,必須立即向當地人民政府報告,由人民政府採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減輕危害。
第三十三條 生產、儲存、運輸、銷售、使用有毒化學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質的物品,必須遵守國家有關規定,防止污染環境。
第三十四條 任何單位不得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用。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可以根據不同情節,給予警告或者處以罰款;
(一)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
(二)拒報或者謊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有關污染物排放申報事項的。
(三)不按國家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的。
(四)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技術和設備的。
(五)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用的。
第三十六條 建設項目的防治污染設施沒有建成或者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該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可以並處罰款。
第三十七條 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閑置防治污染的設施,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的排放標準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重新安裝使用,並處罰款。
第三十八條 對違反本法規定,造成環境污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情節較重的,對有關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政府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九條 對經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企業事業單位,除依照國家規定加收超標准排污費外,可以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或者責令停業、關閉。
前款規定的罰款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決定。責令停業、關閉,由作出限期治理決定的人民政府決定;責令中央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停業、關閉,須報國務院批准。
第四十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直 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四十一條 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
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完全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並經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免予承擔責任。
第四十二條 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
第四十三條 違反本法規的,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導致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的,對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 違反本法規定,造成土地、森林、草原、水、礦產、漁業、野生動植物等資源的破壞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承擔法律責任。
第四十五條 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第四十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第四十七條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同時廢止。

J. 修改建設項目環保管理條例包括哪些內容

國務院關於修改《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決定已經出台。

七、將第十二條修改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經批准後,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採用的生產工藝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態破壞的措施發生重大變動的,建設單位應當重新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

八、刪去第十三條。

九、將第十七條改為第十六條,修改為:建設項目的初步設計,應當按照環境保護設計規范的要求,編制環境保護篇章,落實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措施以及環境保護設施投資概算。

十、刪去第十八條、第十九條。

十一、將第二十條改為第十七條,修改為: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的建設項目竣工後,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標准和程序,對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進行驗收,編制驗收報告。

十二、刪去第二十二條。

十三、將第二十三條改為第十九條,修改為: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的建設項目,其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經驗收合格,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未經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十四、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設計、施工、驗收、投入生產或者使用情況,以及有關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確定的其他環境保護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十五、將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合並,作為第二十一條,修改為:建設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的規定處罰。

十六、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二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建設單位編制建設項目初步設計未落實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措施以及環境保護設施投資概算,未將環境保護設施建設納入施工合同,或者未依法開展環境影響後評價的,由建設項目所在地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不改正的,處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

十七、刪去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

熱點內容
餐飲部服務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20 00:38:31 瀏覽:46
王優銀律師 發布:2024-11-20 00:07:08 瀏覽:7
勞動合同法上班期限 發布:2024-11-20 00:00:45 瀏覽:470
下列屬於旅遊法律責任特點的有 發布:2024-11-19 23:29:54 瀏覽:28
周末條例 發布:2024-11-19 22:50:11 瀏覽:312
紅章對賬單彩色列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22:37:40 瀏覽:450
膠權認購承諾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2:35:50 瀏覽:602
公證全國統一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1:43:05 瀏覽:263
在新婚姻法之前結婚證嗎 發布:2024-11-19 21:28:30 瀏覽:821
婚姻法21這條屬於 發布:2024-11-19 20:42:30 瀏覽: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