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山東省法規

山東省法規

發布時間: 2020-12-17 05:51:49

1. 山東省的森林法規有哪些

你給錢,我辦事

2. 山東關於拆遷的法律法規

山東省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2006年9月29日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23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城市房屋拆遷管理,維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建設項目順利進行,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本省城市規劃區內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拆遷當事人,包括拆遷人和被拆遷人。 拆遷人是指依法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單位。 被拆遷人是指被拆遷房屋的所有人。 第四條 城市房屋拆遷必須符合城市規劃,有利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舊區改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居民居住條件,有利於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風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第五條 拆遷人必須按照本條例的規定,對被拆遷人進行補償、安置;被拆遷人應當在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 第六條 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全省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發展改革、規劃、國土資源、公安、物價、文物、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協同做好城市房屋拆遷管理的有關工作。 第七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對違反城市規劃、拆遷審批程序或者擴大拆遷規模以及濫用強制手段、野蠻拆遷等行為進行舉報。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監察、房屋拆遷管理等部門接到舉報後,應當及時調查處理。 第二章 拆遷管理 第八條 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依據城市規劃和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編制城市房屋拆遷中長期規劃、年度計劃和拆遷安置房屋年度建設計劃,報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發展改革部門審批。 經審查批準的城市房屋拆遷中長期規劃、年度計劃和拆遷安置房屋年度建設計劃,由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報同級人大常委會和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確需調整拆遷計劃內項目的,應當按照前款的規定重新報批,但不得超過已批準的年度拆遷規模。 第九條 列入拆遷年度計劃內的房屋需要拆遷的,申請拆遷的建設單位可憑規劃選址意見書或者其它有關批准文件,提請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發出通知,向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核查擬拆遷范圍內房屋的產權情況、使用情況以及租賃情況等。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應當予以配合。 第十條 拆遷房屋的單位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後,方可實施拆遷。 申領房屋拆遷許可證的,應當向房屋所在地設區的市、縣(市)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設項目批准文件; (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規劃條件及附圖;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批准文件; (四)拆遷計劃和拆遷方案; (五)產權調換房屋的房源證明和辦理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出具的拆遷補償安置資金證明。 拆遷計劃應當包括拆遷范圍、拆遷方式、拆遷期限、動工拆遷和完成拆遷的具體時間等內容;拆遷方案應當包括被拆遷房屋及其附屬物的基本情況、補償安置費用概算、拆遷安置用房平面設計圖、臨時過渡方式和期限以及被拆遷房屋面積低於國家強制性標准規定的住宅設計最低套型面積的補償安置辦法等內容。 第十一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收到申請材料後,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行政許可的法律規定對申請事項進行審查。經審查符合條件的,頒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不符合條件的,應當作出不予許可決定書,並說明理由。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對申請事項進行審查時,應當通過舉行聽證會等方式聽取申請人和申請拆遷范圍內有關單位、個人對拆遷方案等問題的意見。 第十二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在發放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同時,應當將房屋拆遷許可證中載明的拆遷人、拆遷范圍、拆遷期限等內容,以房屋拆遷公告的形式予以公布。 拆遷人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後,應當在拆遷現場公示房屋拆遷許可證、拆遷工作流程、拆遷補償安置方案、拆遷補償安置標准、實施拆遷的單位名稱、拆遷工作人員名單等,接受監督。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和拆遷人及有關單位應當及時向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做好宣傳、解釋工作。 第十三條 拆遷范圍確定後,拆遷范圍內的單位和個人不得進行下列活動: (一)新建、改建、擴建房屋; (二)改變房屋和土地用途; (三)建立新的房屋租賃關系。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就前款所列事項,書面通知有關部門暫停辦理相關手續。暫停辦理的書面通知應當載明暫停期限。暫停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一年;拆遷人需要延長暫停期限的,必須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批准,但延長暫停期限不得超過一年。 第十四條 拆遷人必須按照房屋拆遷許可證確定的拆遷范圍和拆遷期限實施房屋拆遷,並按照有關規定繳納拆遷管理費。 拆遷期限不得超過一年。未在拆遷期限內完成拆遷,需要延長拆遷期限的,拆遷人應當在拆遷期限屆滿前十五日內,向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提出書面延期拆遷申請;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十日內給予書面答復。批准延期拆遷的,延長期限累計不得超過一年。逾期未申請或者經申請未獲批準的,房屋拆遷許可證自行失效。 第十五條 拆遷人可以自行拆遷,也可以實行委託拆遷。 拆遷人實行委託拆遷的,應當向被委託的拆遷單位出具委託書,並訂立書面拆遷委託合同,拆遷人按照規定支付委託拆遷費。 拆遷人應當自拆遷委託合同訂立之日起十五日內,將拆遷委託合同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備案。被委託的拆遷單位不得轉讓拆遷業務。 實施房屋拆遷的單位,必須取得城市房屋拆遷資格證書。城市房屋拆遷單位的資格管理辦法由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不得作為拆遷人,不得接受拆遷委託。 第十六條 在拆遷期限內,拆遷當事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就拆遷補償方式和補償金額、安置地點和安置面積、搬遷期限、搬遷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以及違約責任等事項,訂立書面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拆遷公有出租住宅房屋的,拆遷人應當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訂立書面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拆遷人應當自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簽訂之日起三十日內,將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備案。 拆遷人不得要求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先搬遷、後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第十七條 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簽訂後,一方當事人反悔或者拒絕履行的,當事人可以依法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十八條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或者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經當事人申請,由批准拆遷的房屋拆遷管理部門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進行裁決。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是被拆遷人的,由同級人民政府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進行裁決。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或者同級人民政府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七日內,以書面形式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決定不予受理的,還應當說明理由。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戶數或者拆遷面積超過三分之一的,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或者同級人民政府在決定受理裁決申請前,應當進行聽證。 決定受理的,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或者同級人民政府應當自決定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裁決。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復議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拆遷人依照本條例規定已對被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或者提供安置用房、周轉房的,復議、訴訟期間不停止拆遷的執行,但法律、法規規定停止執行的除外。 第十九條 拆遷人已經履行裁決規定的義務,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拒絕搬遷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或者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遷。 實施強制拆遷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遷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 第二十條 拆遷人及相關單位不得改變尚未搬遷的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原有的供水、供電、供氣、供暖、交通等基本生活條件,不得拆除妨害其房屋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建築物、構築物等。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暴力、脅迫、欺詐等手段迫使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簽訂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或者搬遷。 第二十一條 拆遷人應當在拆除房屋後三十日內,持房屋拆遷許可證和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到當地房產管理部門辦理房屋注銷登記手續,繳銷原房屋權屬證書。 拆遷涉及土地使用權變更的,必須依法辦理土地權屬變更登記手續。 第二十二條 拆遷中涉及軍事設施、教堂、寺觀、文物古跡以及外國駐華領事館房屋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 第二十三條 拆遷人實施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資金必須足額到位,全部用於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不得挪作他用。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拆遷人和金融機構應當共同簽訂協議,實行專戶儲存、專款專用。 拆遷補償安置資金的使用,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出具資金用途的說明後,金融機構方可撥付。 被拆遷人有權要求拆遷人或者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出示金融機構出具的拆遷補償安置資金存款證明。金融機構出具虛假拆遷補償安置資金存款證明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第二十四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加強對房屋拆遷實施情況和拆遷補償安置情況的監督檢查,建立、健全拆遷檔案管理制度和統計資料報告制度。 拆遷人應當及時整理並妥善保管拆遷資料,並應當在完成拆遷後三十日內向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移交拆遷資料。

3. 山東省有關於特種設備的法律規定嗎

東省特種設備安全條例全文(2016版)

發布日期:2016-04-14訪問次數:

3908信息來源:縣質監局字型大小:[ 大 中 小 ]

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第113號)
《山東省特種設備安全條例》已於2015年12月3日經山東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15年12月3日
山東省特種設備安全條例全文2016
2015年12月3日
山東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特種設備安全工作,預防特種設備事故,保障人身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特種設備生產(包括設計、製造、安裝、改造、修理)、經營、使用、檢驗、檢測以及特種設備安全的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特種設備,是指國務院批準的特種設備目錄確定的對人身和財產安全有較大危險性的設備、設施,包括鍋爐、壓力容器(含氣瓶)、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和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等。
第三條
特種設備安全工作應當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節能環保、綜合治理的原則,強化和落實生產經營使用單位的安全主體責任,建立生產經營使用單位負責、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的機制。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特種設備安全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為安全生產責任制考核內容;將特種設備安全工作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為特種設備安全工作提供保障。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開發區管理機構應當加強特種設備安全工作,將特種設備安全納入安全生產檢查范圍,協助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法履行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職責。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的部門(以下簡稱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特種設備安全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經濟和信息化、公安、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旅遊等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對特種設備安全實施監督管理。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特種設備安全宣傳教育,普及特種設備安全知識,增強社會公眾的安全意識。
鼓勵採用先進技術,推行科學管理方法,提高特種設備安全水平。
第七條
特種設備行業組織應當建立行業自律規范,推進行業誠信體系建設,為特種設備生產、經營、使用單位和檢驗、檢測機構提供信息、培訓、評估、咨詢、調解等相關專業服務,協助做好特種設備安全工作。
第八條
鼓勵特種設備的生產、經營、使用單位和檢驗、檢測機構,尤其是學校、幼兒園、醫院、機場、車站、客運碼頭、商場、體育場館、展覽館、公園等公眾聚集場所的特種設備生產、經營、使用單位投保特種設備安全責任保險。
第二章生產、經營
第九條
特種設備生產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應當具備與生產相適應的專業技術人員、設備、設施、場所和檢測手段,建立質量保證體系和安全管理、崗位責任等規章制度,依法取得行政許可,按照安全技術規范和相關標准組織生產,並對其生產的特種設備的安全性能負責。
第十條 與特種設備安全相關的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應當滿足特種設備設計、施工、使用和檢驗、檢測的需要,並不得影響特種設備安全。
第十一條
特種設備生產單位發現因生產原因造成特種設備存在危及安全的同一性缺陷的,應當立即停止生產;已經生產的,不得交付使用;已經交付使用的,應當立即通知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停止使用,並主動召回。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發現特種設備存在危及安全缺陷的,應當立即停止使用,並通知特種設備生產單位。
第十二條
特種設備安裝、改造、修理的施工單位應當在施工前,將擬進行的特種設備安裝、改造、修理情況書面告知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委託的縣(市、區)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
第十三條
特種設備銷售單位應當建立特種設備進貨驗收制度,驗明特種設備製造許可證、設計文件、產品質量合格證明、安裝以及使用維護保養說明、監督檢驗證明等相關技術資料和文件;對已經辦理使用登記的特種設備,還應當驗明使用登記證明或者使用登記變更證明。
特種設備銷售單位應當建立銷售記錄制度,銷售記錄保存期限不得少於特種設備的設計使用年限,無設計使用年限的不得少於十年。
第十四條
特種設備出租單位出租特種設備時,應當提供特種設備使用登記證明、安全技術檔案,並進行必要的指導和說明;出租的特種設備配備作業人員的,還應當提供作業人員資格證明。
特種設備出租單位不得出租未取得許可生產的特種設備或者國家明令淘汰和已經報廢的特種設備,以及未按照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進行維護保養和未經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特種設備。
第十五條 進口的特種設備應當符合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並經檢驗合格;需要取得特種設備生產許可的,應當依法取得許可。
進口特種設備的,應當按照規定向省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履行告知義務。
第十六條 建設工程的設計單位應當根據建築物的用途、使用需求以及功能要求,對電梯安裝、運行所涉及的建築結構進行合理設計,提出電梯選型意見。
建設單位采購電梯的選型、配置應當與建築結構、使用需求相適應,符合國家和省有關標准,滿足消防、無障礙通行等要求。
第三章使用
第十七條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推進安全生產標准化建設,建立完善崗位責任、隱患治理、應急救援等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操作規程,加強對作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訓,保證特種設備安全運行。
電站鍋爐、石油天然氣管道、石油加工與化工成套裝置使用單位,移動式壓力容器、氣瓶充裝單位,以及起重機械、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的數量大於五十台的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配備特種設備安全管理負責人;電梯、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等為公眾提供服務的特種設備的運營使用單位應當配備專職安全管理人員。
第十八條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采購、使用取得許可生產並經檢驗合格的特種設備,不得使用國家明令淘汰、已經報廢的特種設備。
第十九條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在特種設備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之日起三十日內,向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委託的縣(市、區)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辦理使用登記;使用單位變更的,變更後的使用單位應當辦理變更登記。
第二十條
特種設備擬停用一年以上的,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自停用之日起三十日內,告知縣(市、區)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重新啟用的,應當經檢驗合格,並在啟用前告知縣(市、區)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
第二十一條
特種設備存在嚴重事故隱患,無改造、修理價值,或者達到安全技術規范規定的其他報廢條件的,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依法履行報廢義務,採取必要措施消除該特種設備的使用功能,並向原登記的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辦理使用登記證書注銷手續。
第二十二條
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和學校、幼兒園、醫院、機場、車站、客運碼頭、商場、體育場館、展覽館、公園等公眾聚集場所的電梯應當配置使用監控系統。
鼓勵其他場所的電梯配置使用監控系統。
第二十三條
載運移動式壓力容器的車輛、流動式起重機上道路行駛,應當依法經有關部門批准,並按照要求採取相關有效防護措施。
第二十四條
移動式壓力容器、氣瓶充裝單位進行充裝時,充裝的介質品種、容量應當與移動式壓力容器、氣瓶產品設計相符,並採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充裝安全追溯管理。
禁止對已經報廢或者未經檢驗、檢測以及經檢驗、檢測不合格的移動式壓力容器、氣瓶進行充裝。
車用氣瓶、非重復性充裝氣瓶和呼吸器用氣瓶之外的氣瓶充裝單位,應當向縣(市、區)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辦理自有或者託管氣瓶的使用登記。
第二十五條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在氨製冷壓力容器、壓力管道使用場所配備氨氣泄漏檢測報警裝置,設置安全警示標志;涉及的建設項目應當符合土地、規劃、建設、消防、環境保護以及安全生產等有關規定。
氨製冷壓力管道禁止通過人員密集場所。
第二十六條
石油天然氣管道、公用管道、工業管道及其配套安全設施的建設項目應當符合有關建設工程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並按照安全技術規范和相關標准進行設計、采購、施工、檢驗和檢測。
石油天然氣管道、公用管道、工業管道的使用單位應當建立壓力管道運行檢查制度,及時排除安全隱患。
第二十七條電梯運營使用單位按照以下方式確定:
(一)自行管理的,所有權人為電梯運營使用單位;
(二)委託物業服務單位或者其他單位管理的,受委託方為電梯運營使用單位;
(三)新安裝電梯未移交給所有權人的,項目建設單位為電梯運營使用單位;
(四)出租、出借配有電梯的場所的,出租、出借合同應當約定電梯運營使用單位;未約定的,出租、出借方為電梯運營使用單位。
未確定運營使用單位的電梯,不得投入使用。
第二十八條 電梯運營使用單位負責電梯使用的日常管理、風險防範、應急處置等。
電梯運營使用單位應當履行電梯的運行、維護保養、修理、更新、改造、檢驗、安全技術評估等管理職責,檢查確認電梯顯著位置的安全注意事項、檢驗標志以及使用標識、維護保養標識等,按照安全技術規范配備電梯安全管理人員。
醫院提供給患者使用的電梯、速度大於2.5米/秒的旅遊觀光電梯以及其他需要由司機操作的電梯,應當配備電梯司機;醫院、商場、車站、機場等公眾聚集場所自動扶梯的運營使用單位,應當在顯著位置設置緊急停止標識,並配備具有專業知識的巡查人員。
第二十九條
電梯運營使用單位應當確保電梯緊急報警裝置有效使用,並與值班人員通訊暢通;不得在電梯轎廂、機房、井道內安裝、放置與電梯運行無關的設施和物品。
第三十條 電梯的維護保養應當由電梯製造單位或者依法取得許可的安裝、改造、修理單位進行。
鼓勵電梯運營使用單位選擇電梯製造單位及其委託的依法取得許可的單位從事電梯維護保養。
禁止以惡意低價、商業賄賂等不正當競爭手段獲取維護保養業務,降低維護保養質量,影響電梯安全。
第三十一條 電梯維護保養單位應當對其維護保養的電梯安全性能負責。
電梯維護保養單位應當建立電梯維護保養檔案,實行二十四小時值班制度,及時受理電梯故障報告;發現電梯存在事故隱患時,及時通知電梯運營使用單位,並提出處理建議。
電梯維護保養單位應當制定救援預案,配備救援人員、裝備,按照安全技術規范要求定期進行救援演練。
第三十二條 電梯維護保養單位在電梯所在地首次開展維護保養前,應當書面告知電梯所在地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
電梯維護保養後,維護保養記錄應當經電梯運營使用單位確認。
電梯維護保養單位不得使用不符合安全技術規范和相關標準的材料、零部件,不得轉包、分包維護保養業務。
第三十三條
住宅電梯更新、改造、修理費用從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中列支,列支程序按照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使用的有關規定執行;未交存住宅專項維修資金或者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交存不足的,由電梯所有權人承擔。
第三十四條
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的運營使用單位應當對設備運行安全負責,每日投入使用前應當對設備進行試運行和例行安全檢查,定期維護保養並記錄;設備發生可能影響乘客人身和財產安全的故障時,應當立即處置。
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停止使用的,運營使用單位應當在顯著位置公示。
第三十五條
大型游樂設施所在場所的管理單位應當對大型游樂設施承擔安全管理責任;大型活動需要臨時安裝使用大型游樂設施的,主辦方應當對其安裝使用的大型游樂設施承擔安全管理責任。
第四章檢驗、檢測
第三十六條 特種設備的檢驗、檢測和安全閥校驗工作,應當由經依法核準的檢驗、檢測機構承擔。
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應當客觀、公正、及時地出具檢驗、檢測報告,並對檢驗、檢測結果和鑒定結論負責。
第三十七條 特種設備檢驗機構在依法核準的范圍內開展下列檢驗工作:
(一)對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元件的製造過程進行監督檢驗;
(二)對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的安裝、改造、重大修理和鍋爐清洗過程進行監督檢驗;
(三)對在用特種設備進行定期檢驗;
(四)對特種設備及相關產品進行型式試驗;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檢驗工作。
特種設備檢測機構在依法核準的范圍內為特種設備生產、經營、使用單位提供檢測服務。
第三十八條
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及其檢驗、檢測人員不得倒賣、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核准資質和資格,不得從事有關特種設備的生產、經營活動,不得推薦或者監制、監銷特種設備。
第三十九條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依法提出定期檢驗要求的,特種設備檢驗機構應當在五個工作日內與使用單位約定檢驗時間。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提供相關資料,做好檢驗前的准備工作,對現場進行安全防護。
檢驗結束後,特種設備檢驗機構應當按照相關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向使用單位出具檢驗報告。
第四十條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對檢驗結果有異議的,可以自收到檢驗結果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向負責使用登記的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提出書面異議,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異議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另行指定檢驗機構重新檢驗或者組織專家對原檢驗結果進行鑒定,檢驗或者鑒定所需費用由責任方承擔。
第四十一條 特種設備檢驗機構在特種設備所在地首次開展特種設備檢驗工作前,應當書面告知特種設備所在地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
第五章監督管理
第四十二條
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制定年度監督檢查計劃,對生產、經營、使用單位和檢驗、檢測機構實施監督檢查;對學校、幼兒園、醫院、機場、車站、客運碼頭、商場、體育場館、展覽館、公園等公眾聚集場所的特種設備,實施重點安全監督檢查。
第四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當進行現場檢查:
(一)接到舉報或者取得涉嫌違法證據的;
(二)特種設備發生事故或者發現存在嚴重事故隱患的;
(三)在舉辦重大活動的場所使用特種設備的。
第四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對特種設備製造、安裝、修理、改造和維護保養質量以及檢驗、檢測結論進行監督抽查。監督抽查可以吸收有關專家參加,也可以委託第三方機構進行。
第四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建立特種設備事故隱患治理督辦制度,督促生產、經營、使用單位消除事故隱患,並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
第四十六條 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成立主要由行業專家組成的安全技術委員會,為特種設備安全工作提供技術咨詢。
第四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特種設備信息動態監督管理系統,並向社會提供查詢服務;建立特種設備安全信用制度,實現信用信息共享。
第四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建立投訴、舉報受理制度,公開投訴、舉報電話和電子郵箱,受理單位和個人的投訴、舉報。
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特種設備存在事故隱患或者涉及特種設備安全的,有權向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投訴、舉報,接到投訴、舉報的部門應當依法及時處理。
第六章事故應急和調查處理
第四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地區特種設備數量、分布、使用管理等現狀,建立特種設備事故應急工作機制,提高特種設備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第五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當依法組織制定特種設備事故應急預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根據應急預案規定的職責,制定本部門應急響應預案。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制定特種設備事故應急專項預案,並與特種設備事故應急預案相銜接。
第五十一條
特種設備事故發生後,事故發生單位應當按照相關預案進行處置,並及時向事故發生地縣(市、區)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公安、衛生等有關部門報告;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接到事故報告,應當盡快核實情況,立即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
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組織本行政區域內有關部門做好事故救援、處置以及善後處理工作。
第五十二條
發生特種設備較大事故,由省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發生特種設備一般事故,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發生較大事故死亡人數少於三人或者重傷人數少於十人,並且事故原因清晰、無重大社會影響的,省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可以委託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發生一般事故無人員死亡,並且事故原因清晰、無重大社會影響的,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可以委託縣(市、區)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事故調查組應當依法、獨立、公正開展調查,提出事故調查報告。
第五十三條
事故發生初期未認定為特種設備事故、事故發生地人民政府組織事故調查工作後認為是特種設備較大事故、一般事故的,組織事故調查的人民政府應當向具有組織事故調查許可權的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辦理事故調查移交手續,提供相關資料。
第五十四條 特種設備較大事故調查報告由省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報省人民政府批復,並報國務院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特種設備一般事故調查報告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復,並報省人民政府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五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法律、行政法規已規定法律責任的,依照其規定執行;法律、行政法規未規定法律責任的,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執行。
第五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和學校、幼兒園、醫院、機場、車站、客運碼頭、商場、體育場館、展覽館、公園等公眾聚集場所的電梯未配置使用監控系統的,由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電梯運營使用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一)不能保證電梯緊急報警裝置有效使用的;
(二)不能保持電梯緊急報警裝置與值班人員通訊暢通的;
(三)在電梯轎廂、機房、井道內安裝、放置與電梯運行無關的設施和物品的。
第五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電梯維護保養單位轉包、分包維護保養業務的,由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第五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或者檢驗、檢測人員,倒賣、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核准資質和資格的,由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對機構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五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
第六十條 公共場所的管理責任人對公共場所內的特種設備未盡到安全保障責任,造成他人損害的,依法承擔侵權責任。
第六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依法實施行政許可的;
(二)發現違法行為未按照規定查處的;
(三)未按照年度監督檢查計劃開展監督檢查的;
(四)接到報告或者投訴、舉報未按照規定及時處理的;
(五)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行為。
第六十二條
對特種設備事故發生負有責任的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依法受刑事處罰或者撤職以上處分的,自刑罰執行完畢或者受處分之日起,五年內不得擔任任何特種設備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對重大、特別重大事故負有責任的,終身不得擔任特種設備行業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
第八章附則
第六十三條
本條例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2008年5
月29日山東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山東省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同時廢止。

1
山東省特種設備使用安全管理工作規范

(試行)

4. 1980年3月31日<<山東省計劃生育若干問題的試行規定>>

您好。
1、山東省關於計劃生育若干問題的試行規定
山東省關於計劃生育若干問題的試行規定
山東省人大常委會

山東省關於計劃生育若干問題的試行規定

山東省關於計劃生育若干問題的試行規定
山東省人大常委會

(1980年3月31日山東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推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它關繫到民族的興旺發達,關繫到子孫後代的健康,關繫到四個現代化的建設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覺地實行計劃生育,是每個公民的義務。為了推動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十三
條關於「國家提倡和推行計劃生育」的要求,結合我省的具體情況,對計劃生育的有關問題作如下規定:
一、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切實加強對計劃生育工作的領導,制訂規劃和措施,並保證付諸實施。要大力宣傳計劃生育的重大意義,使廣大幹部群眾自覺地實行計劃生育。
二、大力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學生(不包括研究生和調干進修生)和學徒工在學習期間不得結婚,經教育無效者,學生令其退學,學徒工延期轉正。女性二十五周歲以上按計劃生育者增加產假四周,職工工資照發,社員工分照記。要求每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對已有一個子
女的夫婦,除孩子嚴重病殘者外,不再安排生育;再婚夫婦,不論男方或女方已有一個孩子的,一般不再安排生育;患有遺傳性疾病,嚴重影響後代身心正常發育者,不得生育。
三、有生育條件的夫婦自願只生一個孩子,已採取節育措施,保證不再生育者,由本人申請,經單位核實批准,報縣(區)備案並發給《獨生子女優待證》。其子女可優先入托兒所、幼兒園;優先醫療、住院;從小學到高中免收學費,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工、招生。獨生子女的父母是
幹部、職工者,每月發給兒童保健費五元;是農村社員者,每月由生產隊發給兒童保健工分五十分。保健費和保健工分均從發證之月起發至子女十四周歲止。雙職工的兒童保健費,由夫婦雙方所在單位平均分擔;一方在農村,另一方在集體、全民單位或軍隊的也各按百分之五十分擔。兒童
保健費的來源,行政事業單位可從單位行政事業費中開支,企業單位從企業基金中開支,計劃內的臨時工、合同工,也按上述辦法由招用單位發給。城鎮無業居民由計劃生育費中開支。
對已享受上述待遇又生第二胎的,由本單位收回《獨生子女優待證》,扣回已發的全部兒童保健費或兒童保健工分(第一個孩子嚴重病殘者只收回《獨生子女優待證》)。
四、農村口糧分配嚴格實行基本口糧按年齡分等定量,不能按人口平均分糧。對只生一個孩子者,其小孩可按成年人的定量分糧。
五、對不執行計劃生育,經教育無效者,要實行經濟制裁。凡計劃外強生第二胎,以及生三胎和三胎以上的,其孕期檢查費、接生費、住院費均自理,不發產假工資;其父母為職工的,孩子不得享受入托補助、統籌醫療。七周歲內兒童的口糧,屬非農業人口的,按議價糧供應;屬農業
人口的,按國家糧食超購加價計算,其他農副產品分配也按此精神辦理;因計劃外生育造成生活困難的,不予補助或救濟,生育後一年內夫婦雙方不能評為先進工作者(生產者),調資、晉級緩調一次。對超生子女的父母要徵收超生費。職工從夫婦雙方工資中、農村社員從夫婦勞動工分中
每月各徵收百分之十(無勞動工分者每月按五十工分值徵收現金)。其中對計劃外生第二胎的,從懷孕之月起徵收,到孩子出生三年為止;對生第三胎的(第二胎是雙胞胎、多胞胎者按二胎辦法處理),從懷孕之月起徵收,至子女十四周歲為止;生三胎以上的,每多生一胎再增收百分之五
的超生費,從懷孕之月起徵收,至子女十四周歲為止。超生費的徵收,職工由所在單位從每月工資中扣除,農村社員在分配時從其勞動工分中扣除。所扣工資、工分分別納入本單位福利費和公益金中支配使用。
嚴禁非婚生育。違犯者要嚴肅批評教育,並按計劃外生第二胎辦法給予經濟制裁。
六、住房分配,要有利於計劃生育。對晚婚和只生一個孩子的職工夫婦,在同等條件下優先照顧,只生一個孩子和兩個孩子的家庭,可分配同等面積的住房。只生一個孩子的農村社員,在需要新建住房時,生產隊應優先給予解決宅基地。今後超生家庭的城市人口不再增加其住房面積,
農村不再增劃宅基地和自留地。
七、各級各單位,要把計劃生育作為評比先進集體條件之一,對計劃生育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應給予表揚和適當的物質獎勵,對超計劃生育特別是出現三胎生育的單位,不能評為先進單位,對違犯或躲避計劃生育的(特別是領導幹部),要給予嚴肅的批評,情節嚴重的給予處
分。
不準從外省外地抱養孩子。對散布謠言、打擊誣陷計劃生育工作人員和積極分子,以及非法取環等破壞計劃生育的人,要嚴肅處理,造成嚴重後果的要依法懲處。
八、要照顧好農村「五保戶」和城鎮無子女的退休職工,國家和集體要採取措施保證他們的生活略高於當地社員和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終身無子女的男女職工在退休時,退休金按原工資百分之百發給;終身只生一個子女的職工退休時加發百分之五的退休金(按原工資百分之百發退休
金的不再增加)。要提倡興辦敬老院。有條件的生產大隊可實行農業勞保制度。對終身無子女的社員,年老喪失勞動能力時,除按「五保戶」照顧外,每人再從生產隊公益金中酌情給予生活補助。
實行男女平等,子女均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和繼承財產的權利。只有女孩的職工,其女兒或女婿一人(限制在三十周歲以內)可享有國家規定范圍內的職工頂替權利,雙方父母也可享受直系親屬勞保福利待遇。在農村,提倡男到有女無兒的社員家結婚落戶,並要保證他們在政治上、經濟
上享受與本地社員同等的權利和義務,任何人不得刁難和歧視。
九、施行計劃生育手術後的假期按全國統一規定執行。在休假期間,國家和集體單位的幹部、職工工資照發,農村社員工分照記,不影響評全勤獎。計劃內的臨時工、合同工手術後的假期工資由招用單位發給。
十、施行結扎或人工流產手術者,憑手術證明,商業部門供應營養品,農村社員由生產隊或公社糧管所適當調劑細糧。生活有困難的幹部、職工,施行手術住院期間由所在單位從福利費中酌情給予營養補貼;農村社員可從公益金中給予必要的營養照顧。施行手術住院期間,有特殊情況
確需照顧的,經單位領導批准,可派人或允許親屬請假照顧(一般不超過一周),按公假處理。要因人制宜地採取不同的有效節育措施。對只有一個孩子的夫婦,自願絕育後,因孩子死亡而要求再育的,免費施行吻合手術。經縣以上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組鑒定,確因計劃生育手術引起的並發
症,其治療費用與節育手術費同樣報銷。在治療過程中,職工工資照發,社員工分照記,職工病休在一年內按公假處理,超過一年者按勞保規定處理。生活困難的農村社員,採取以集體照顧為主,國家社會救濟為輔的辦法加以解決。因節育手術事故而喪失勞動能力的,由所在單位按公傷事
故處理。對萬例手術無事故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獎勵。
要認真做好婦幼保健工作,辦好托兒所、幼兒園,保護婦女兒童的健康,努力做到生一個,健康成長一個,以促進計劃生育的開展。
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試行。過去制訂的有關規定,凡與本規定精神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准。在本規定公布之前實行的獨生子女保健費標准,今後一律改按本規定執行;對已經受到經濟制裁的夫婦,可繼續按過去省和各地市有關規定執行。
2、1982年省計生局作出照顧生育二胎的城市「3條」、農村
「7條」的規定,城市3條即:經縣以上醫院診斷為非遺傳性病殘,不能成長為正常勞動力者;結婚8年未孕,經縣以上醫院確診為不孕症,抱養一個孩子後自己又懷孕者;再婚夫婦一方只生育過一個孩子,另一方未生育過的。農村7條即除執行城市3條外,再增加4條:烈士獨子只生一個孩子者;男到有女無兒家結婚落戶,只生一個孩子者(如女家姊妹數人,只照顧一人);獨子與獨女結婚只生育一個孩子者;兄弟三人以上只有一個有生育條件又生育一個孩子,其他兄弟已喪失生育條件者。生育間隔為4年以上;
3、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對象
確認口徑及政策性解釋(山東省)

一、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對象應同時符合以下四個條件:
1、本人及配偶均為農業戶口或界定為農村居民戶口;
2、1933年1月1日以後出生、1973年至2001年間沒有違反計劃生育法規規章或政策規定;
3、生育現存一個子女或兩個女孩或子女死亡現無子女;
4、年滿60周歲(此次摸底調查為50周歲,即1933年1月1日—1955年1月1日之間出生的);
二、對上述基本條件的解釋
(一)關於「本人及配偶均為農業戶口或界定為農村居民戶口」
1、「農村居民戶口」特指在實行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地區,與「城鎮居民戶口」相對應的戶口類型。應當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①本人及配偶均為農業戶口(現戶口登記地址在村民委員會);②有承包責任田,以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為主要生活來源;③未享受城鎮居民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
2、喪偶或離異現無配偶的,以本人戶口是否為農業戶口或界
定為農村居民戶口進行界定。
3、已由「農業戶口」轉變為「非農業戶口」的,以及在戶籍制度改革中,由「農村居民」轉變為「城鎮居民」的,不列入獎勵扶助范圍。
(二)關於「1973年至2001年間沒有違反計劃生育法規規章或政策規定生育」
1、獎勵扶助對象范圍為1933年1月1日以後出生、從1973年國務院計劃生育領導小組制定關於「晚、稀、少」的計劃生育政策開始,到2001年12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頒布,期間沒有違反山東省計劃生育法規、規章或政策性文件規定結婚、生育的夫妻。
2、界定夫妻生育子女是否符合計劃生育法規、規章和政策規定,以其生育行為發生時山東省的計劃生育法規、規章或政策性文件為依據。
3、生育行為發生時,山東省尚沒有法規、規章或政策性文件規定生育數量的,以其後我省第一個規定生育數量的法規、規章或政策性文件為依據。
(三)關於「現存一個子女或兩個女孩或子女死亡現無子女」
1、確認過程中所涉及的「子女」既包括生子女也包括養子女。
2、曾生育子女(包括生育子女後現存子女和死亡子女)符合計劃生育法規、規章或政策性文件規定,現存一個子女或兩個女孩或子女死亡現無子女的夫妻。
3、關於「收養子女」的確認:以1992年4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為界限,在此之前收養子女或者過繼子女的只要符合收養行為發生時省制定的計劃生育法規、規章或政策性文件的,視為合法收養;在此之後的凡符合《收養法》的視為合法收養,否則視為違法收養。其現存子女數合計計算為一個子女或兩個女孩或子女死亡現無子女的夫妻,可納入獎勵扶助范圍。
4、再婚夫妻雙方均未違反計劃生育法規、規章或政策規定,再婚前和再婚後生育子女數合並計算,現存只有一個子女或兩個女孩或子女死亡現無子女的夫妻。
5、生育子女送他人收養,該子女現存活的,應計入現存子女數。
6、獎勵扶助對象不包括雙方均未生育的夫妻以及未生育而合法抱養的(也不包括無配偶者收養子女的)。
7、符合照顧生育政策,已生育三個及以上孩子的夫妻,不納入獎勵扶助范圍。
(四)關於年滿60 周歲(此次摸底調查為年滿50周歲)
獎勵扶助對象年齡的認定應以其本人身份證的出生時間為准,對於從未辦理過身份證的,則以戶口簿登記的出生時間為准。其年齡界定以個人為單位。
三、補充說明
1、申請獎勵扶助的公民結婚證、離婚證遺失或者損毀的,由本人自述、三名以上村民證明、村民委員會審核後加以確認;也可以由當事人持戶口簿、身份證向原辦理婚姻登記的機關或者一方當事人常住戶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記機關申請補領。
2、再婚前婚姻和生育情況不明的,由其再婚前居住地村(居)委會5人以上證明、現居住地村(居)委會審核、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調查、公示,情況屬實符合條件的,作為列入獎勵扶助范圍的依據。
3、無居民戶口簿等戶籍證明且未補辦的,不列入獎勵扶助范圍。
4、1983年5月29日以後生育二胎者,其兩個子女應間隔4年以上。
5、考慮到妊娠和生育行為的特殊性,每個計劃生育法規、規章或政策性文件自頒布實施之日起10個月內,只要符合當時計劃生育法規、規章或政策性文件規定的孩次數額不作為違反政策生育對待。
6、生育時達不到法定婚齡的不得納入獎勵扶助范圍。1950年5月1日頒布實施的《婚姻法》規定法定婚齡是男20周歲、女18周歲。1950年5月1日之前結婚生育的,以1950年《婚姻法》的規定為准進行界定。1981年1月1日頒布實施的《婚姻法》規定法定婚齡是男22周歲、女20周歲。
附件1:
國家1973年生育政策規定

1973年12月11日—27日,國務院計劃生育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北京召開全國計劃生育工作匯報會。會議由國務院計劃生育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栗秀真主持,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國務院業務組成員、國務院計劃生育領導小組組長出席會議,並接見了與會代表。
會議提出了「晚、稀、少」的計劃生育政策。「晚」是指男25周歲以後、女23周歲以後結婚,女24周歲以後生育;「稀」是
指生育間隔為3年以上;「少」是指一對夫婦生育不超過兩個孩子。
附件2
山東省生育政策規定

1、1964年11月25日,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提倡計劃生育的幾項規定》,在我省首次提出已婚夫婦都應實行計劃生育,使孩子生得稀一點,少一點,教育得好一點。每夫婦生育子女以控制在兩三個以內為宜,兩次生育之間相隔4至6年為好;
2、1973年4月23日,省革委會計劃生育領導小組制定文件,提倡每對夫婦生兩個孩子,間隔4、5年為宜,做到有計劃地生育子女;
3、1979年4月13日,省革委會制定《關於計劃生育若干問題的試行規定》,提出每對夫婦生育子女數最好一個,最多兩個,生育間隔時間4年以上;再婚夫婦已有兩個以上子女的,要做好工作不再生育
4、1980年3月31日,省人民政府制定《山東省計劃生育若干問題的試行規定》,要求每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對已有一個子女的夫婦,除孩子嚴重病殘者外,不再安排生育;再婚夫婦,不論男方或女方已有一個孩子的,一般不再安排生育;患有遺傳性疾病,嚴重影響後代身心正常發育者,不得生育。
5、1982年省計生局作出照顧生育二胎的城市「3條」、農村
「7條」的規定,城市3條即:經縣以上醫院診斷為非遺傳性病殘,不能成長為正常勞動力者;結婚8年未孕,經縣以上醫院確診為不孕症,抱養一個孩子後自己又懷孕者;再婚夫婦一方只生育過一個孩子,另一方未生育過的。農村7條即除執行城市3條外,再增加4條:烈士獨子只生一個孩子者;男到有女無兒家結婚落戶,只生一個孩子者(如女家姊妹數人,只照顧一人);獨子與獨女結婚只生育一個孩子者;兄弟三人以上只有一個有生育條件又生育一個孩子,其他兄弟已喪失生育條件者。生育間隔為4年以上;
6、1983年8月16日,省僑辦、省計生委作出規定:新回國定居的華僑,在國外已生育兩個以上子女的,不允許再生育;夫妻雙方均系歸僑,也應鼓勵只生一胎,經說服仍要求生育二胎,而他們回國時間不滿6年者,可允許生育第二胎;
7、1984年5月14日,中共山東省委作出《關於二胎生育的暫行規定》,把照顧生育的「7條」規定發展為「16條」,即(一)
國家幹部、職工、城鎮居民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可安排生二胎,或再准生一個:獨子與獨女結婚的;經縣以上醫院確診第一個孩子為非遺傳性殘疾,不能成為正常勞動力的;婚後5年未孕,經縣以上醫院確診為不孕症,抱養一個孩子後又懷孕的;再婚夫婦一方只生育一個孩子,另一方系初婚或未生育過的;再婚夫婦一方有兩個孩子,均依法判隨前婚配偶,另一方系初婚或未生育過的;夫婦雙方再婚前各有一個孩子,均依法判隨前婚配偶,新組合的家庭身邊無子女的;再婚夫婦一方為有兩個孩子的喪偶者,另一方系初婚或未生育過的;夫婦雙方均為少數民族的;夫婦一方從事礦工井下作業滿5年以上,只生一個女孩,並繼續從事井下作業的;夫婦雙方均系歸僑或台灣、港澳同胞,其子女在國外定居,身邊無子女的;烈士獨生子女或二等乙級以上殘廢軍人;夫婦一方系非遺傳性殘廢,或因公致殘失去勞動能力,只生一個女孩的;(二)農村除以上各1條外,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可以有計劃地安排生二胎:男到有女無兒家落戶(如女家姊妹數人,只照顧一人);兩代單傳的;兄弟兩人以上(含兩人)只有一個有生育條件,又只生一個孩子,其他兄弟均已喪失生育條件的;長期從事遠海捕撈業的漁民,只生育一個女孩的。凡安排生二胎者,應間隔4年以上。
8、1986年2月13日,中共山東省委、省政府作出《關於農村獨女戶實行有間隔地生育第二胎的規定》,規定獨女母親生育第二胎的年齡必須年滿30周歲。
9、1988年7月20日,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4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山東省計劃生育條例》,規定允許生育第二個孩子的條件(見《山東省計劃生育條例》);
10、1996年10月14日,省八屆人大常委會第24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修改<山東省計劃生育條例>的決定》,規定允許生育第二個孩子的條件(見《山東省計劃生育條例》);
11、2002年9月28日,省九屆人大常委會第31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山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規定允許生育第二個孩子的條件(見《山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

5. 法律規定山東省的陪產假是多少天

法律規定山東省的陪產假是7天。

根據《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山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的決定》中第十三點:

將第二十九條改為第二十五條,修改為:「符合法律和本條例規定生育子女的夫妻,除國家規定的產假外,增加產假六十日,並給予男方護理假七日。增加的產假、護理假,視為出勤,工資照發,福利待遇不變。」

(5)山東省法規擴展閱讀:

陪產假的好處為:

1、有利於產婦和嬰兒的健康。

女性休產假期間,身體虛弱,當然更需要丈夫的照顧。而且產婦常常會有沉重的心理壓力,情緒容易波動,丈夫在身邊呵護,能夠使妻子和嬰兒得到更好的照料,也有助於消除產婦的緊張情緒,對於順利分娩、產後恢復,以及母乳喂養都有很大幫助。

2、有利於新生兒智力發育。

父親的語言、氣息會給新生兒一種信息,對寶寶的感知覺發育和日後形成堅強的性格都有好處。

3、有利於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

調查顯示,願意在家照顧新生兒並且實際在家伺候新生兒的比例,父親均超過母親。女人生孩子,男人帶孩子,打破了古老的社會分工,使男女平等成為了現實。

4、有利於就業平等。女性就業難是不爭的事實,甚至一度出現女人回歸家庭的論調。

女性之所以就業難,相當程度是因為不少用人單位認為女性結婚以後要懷孕、休產假、哺乳孩子,不如用男性省事。如果今後男人也享有「產假」,無疑會消除就業中的歧視婦女現象,有利於營造男女平等的社會地位。

6. 山東省最近出台什麼新的法規

剛開完兩會,最大的就是《刑訴法》修正案了 你在「法律圖書館網」上查查,按時間查,都有的,我一般都上這個網查法律法規的

7. 山東省人大還制定了哪些環境保護的法規

發文單位:山東省人大常委會
文 號: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號
發布日期:2001-12-7
執行日期:2002-2-1
山東省環境保護條例(修正)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三章 管理與監督

第四章 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

第五章 防止新污染

第六章 污染的治理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八章 附則

由山東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2年2月1日起施行。

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01年12月7日

山東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決定對《山東省環境保護條例》作如下修改:

一、第一條修改為:「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二、第三條增加一項作為第二項:「(二)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並重」。

三、第五條修改為:「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結合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制定優惠政策,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鼓勵資源綜合利用,推行環境管理系列標准和清潔生產,大力推進環境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應用。」

四、第六條第二款修改為:「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有權對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並有權對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害要求賠償」。

五、第七條修改為:「縣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公安、交通、經貿、建設、鐵路、民航、海洋管理部門和港務監督、漁政漁港監督機構以及軍隊的環境保護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國土資源、林業、農業、水利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資源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六、刪去第八條,增加一條作為第八條:

「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在組織城市規劃和開發建設等活動時,應妥善處理建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防止因決策失誤對當地環境造成損害」。

七、第十條改為第十九條,並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修改為:「城市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本區域環境綜合整治目標和措施,加強對廢水、廢氣、粉塵、固體廢物、雜訊、輻射、光污染、熱污染、建材等污染的防治。對有毒有害及放射性物品應當實行集中處理和管理。

「在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危及人體健康和安全的緊急情況下,當地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向當地居民公告,採取強制性應急措施。」

八、第十一條改為第十八條,修改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在城市化進程和小城鎮建設中的環境保護工作,嚴格按照城市規劃和環境功能區劃的要求,合理調整經濟結構和建設布局。」

九、刪去第十三條。

十、第十四條改為第十條,修改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自然生態區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水源涵養區域、河流調蓄區域、防風固沙區域、重要漁業水域以及人文遺跡、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區、溫泉等自然遺跡和古樹名木的保護。

「在國家和省劃定的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生活飲用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及外圍保護地帶,嚴禁違反有關保護規定,進行可能造成污染和破壞的開發建設等活動。對已建的產生污染或破壞環境的項目,必須關閉、停產。」

十一、刪去第十五條。

十二、第十六條改為第十一條,修改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發展生態農業,防止土壤污染、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鹽漬化、沙化和貧瘠化;積極推廣生物技術,生產有機食品;防止畜禽養殖污染,採取措施防止農用化學物質的散逸、流失;推廣經濟實用的秸稈綜合利用的新技術和新設備。」

十三、第十七條改為第十二條,其中的「石油勘探開發」修改為「工程建設」。

十四、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保護森林資源,加強植樹造林,提高林木覆蓋率。

「除撫育和更新性質的採伐外,不得採伐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特種用途林等生態公益林。」

十五、增加一條,作為第十四條:「各級環境保護、農業、林業、水利、海洋、漁業、葯品監督、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等行政主管部門,在物種引進、轉基因技術或產品的生產和應用過程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做好生物技術環境安全工作。」

十六、第十八條改為第十五條,在第一款後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重大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區域開發和城市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加強對資源開發和重大建設項目的環境監督管理。」

十七、第十九條改為第十六條,其第二款中的「行政」修改為「政府」。

十八、第二十條改為第十七條,修改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多種形式籌集環境保護資金,建立長期固定的資金渠道,逐步提高環境保護資金投入占本地區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並建立相應的考核檢查制度」。

十九、第二十一條修改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情況進行專門檢查,每年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以及上級人民政府報告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情況。

「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公布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狀況。」

二十、第二十二條修改為:「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環境監測制度,並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環境監測網路,嚴格執行環境監測標准和技術規范,加強對環境質量的監測管理。

「縣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依法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的監測機構的監測數據,作為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依據」。

二十一、第二十三條第一款修改為:「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及其設立的環境監理機構,依法對管理范圍內的排污單位進行現場監督檢查。檢查時應出示省統一印製的行政執法證件,並為被檢查者保守技術和業務秘密。」

二十二、第二十四條改為第二十五條,將該條中的第一項修改為:「違反國家和省有關規定批准建設項目的」。

二十三、第二十五條改為第二十六條,修改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支持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對環境保護工作進行監督,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配合。」

二十四、第二十六條改為第二十七條,修改為:「污染物排放實行總量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家規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和區域環境容量擬定,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後,逐級分解下達執行。

「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包括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區域、主要污染物的種類及排放總量、需要削減的排污量及削減時限。」

二十五、第二十七條、第三十二條合並後改為第二十八條,修改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將本行政區域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省人民政府規定的排放總量指標內。

「凡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控制指標的市、縣(市、區),必須按規定標准向上一級政府繳納超總量排污費。

「在已超過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區新建、擴建、改建項目的,必須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削減已有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總量,並報上一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核批准。」

二十六、第二十八條改為第二十九條,並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修改為:「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會同有關部門確定各排污單位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控制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負責監督實施。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分配,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按照科學、統一的標准執行。」

二十七、第三十條改為第三十一條,修改為:「排污者必須按國家規定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領取污染物排放許可證;許可證應當明確規定持證單位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濃度和排放總量。

「排污者必須在污染物排放許可證規定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內,按照污染物排放標准排污。」

二十八、第三十一條與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七條合並後改為第二十四條,修改為:「排污者應當依法繳納排污費。繳納排污費後,並不免除其消除污染、排除危害和賠償損失的責任。

「對超標准、超總量排放污染物的,除責令其限期治理外,徵收二至五倍的超標准排污費或者超總量排污費;國家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排污費的徵收、使用和管理必須符合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或挪作他用。」

二十九、刪去第三十三條。

三十、第三十四條改為第三十五條,修改為:「大中型建設項目和特定項目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的,應當採取多種形式聽取公眾意見,必要時可進行公示或聽證。」

三十一、第三十六條改為第三十七條,並將第二款修改為:「禁止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產業政策和環境保護管理規定的生產技術和設備。」

三十二、第三十八條改為第三十九條,修改為:「各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以及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等有關部門應當採取措施,嚴禁不能用作原料的境外廢物進入本行政區;確需進口廢物作為原料的,必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並按規定經審查許可後,方可進口。」

三十三、第四十條改為第三十二條,修改為:「新建、擴建、改建項目或者技術改造項目,都必須嚴格執行國家和省有關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規定。

「建設項目竣工後,其環境保護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環境影響登記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後,主體工程方可投產使用。」

三十四、第四十一條改為第三十三條,修改為:「對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環境影響登記表的建設項目,有關部門不得辦理有關手續。」

三十五、第四十二條改為第三十四條,修改為:「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必須由持有相應資格證書的單位承擔。評價單位必須提供完整、准確、規范的評價報告,並對評價結論負責。」

三十六、第四十三條改為第四十一條,並將第一款修改為:「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污染防治技術的研究,重點研究節能降耗、污染治理、生物多樣性、生物技術環境安全和生態保護等重大環境科研課題。」

三十七、第四十四條改為第四十二條,修改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環境保護規劃和環境綜合整治的要求,對污染嚴重的行業和企業規定污染治理目標和期限。排污單位應當採用先進技術和工藝,對污染源進行治理。」

三十八、第四十五條改為第四十三條,修改為:「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環境污染治理技術市場的監督管理,指導和推動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保證環境治理工程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三十九,刪去第四十七條。

四十、第四十八條改為第四十四條,並將第一款修改為:「排污者或者污染治理運營單位超標准或者超總量排放污染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委託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責令限期治理。」

四十一、第四十九條改為第四十五條,修改為:「排污者或者污染治理運營單位必須保證污染防治設施的正常運行。嚴禁擅自拆除或者閑置污染防治設施。確有必要拆除或者閑置污染防治設施的,必須按規定報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四十二、第五十條改為第四十六條,修改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設施的建設和運營管理,按照污水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方法,逐步實現污水資源化。

「污水處理廠應當按照國家規定設置排污口並安裝自動監控裝置。經處理的污水必須達到排放標准。」

四十三、第五十三條改為第四十九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可根據不同情節給予警告或者處以罰款:

(一)在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風景名勝區、生活飲用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違反有關保護規定造成污染和破壞的;

(二)拒絕、阻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及其環境監理機構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

(三)不按規定進行排污申報、登記及變更申報、登記,或者在申報登記時弄虛作假的;

(四)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管理規定的生產技術和設備的;

(五)向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和個人轉移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技術和設備或者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和個人接受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技術和設備的;

(六)省外固體廢物進入本省貯存或者處置未報經批準的;

(七)不按規定繳納排污費的;

(八)故意不正常使用或者擅自拆除、閑置污染防治設施的;

(九)採用造成污染的淘汰工藝或者生產、銷售、進口、使用造成污染的淘汰設備的;

(十)未按照規定設置排污口、安裝自動監控裝置的。

有前款第(二)項、第(三)項、第(十)項行為的,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有前款第(七)項行為的,除按規定追繳排污費和滯納金外,處應繳排污費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罰款;有前款第(八)項行為,故意不正常使用或者擅自拆除、閑置水污染防治設施,致使排放的污染物超過規定標準的,處二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擅自拆除、閑置大氣、固體廢物、雜訊等污染防治設施的,處一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有前款第(一)項、第(四)項、第(五)項、第(六)項、第(九)項行為之一的,處五百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四十四、第五十四條改為第五十一條,並將第二款修改為:「不按照排污許可證的規定排放污染物或者無排污許可證超標排污的,由負責頒發排污許可證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五百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吊銷排污許可證。」

四十五、第五十五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三十六條規定,新建污染嚴重的土(小)生產企業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其停止建設或者關閉,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處以一千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四十六、第五十六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九條規定,進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境外廢物或者擅自進口廢物用作原料的,由海關責令其退運,並可根據國家規定處以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已經造成環境污染的,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進口者消除污染。」

四十七、第五十七條改為第五十二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二條規定,不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不進行三同時建設,或者建設項目竣工後其環境保護設施不經驗收合格,主體工程即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負責審批該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或環境影響登記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國務院的規定處罰。」

四十八、第五十八條改為第五十三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三條規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或環境影響登記表未經批准,為建設單位辦理有關批准手續的,其批准文件無效;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賠償,並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員的行政責任。」

四十九、第五十九條改為第五十四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三十四條規定,無資格證書或者超出資質等級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或者評價結論錯誤造成損失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退回評價所得,並可處以評價所得一倍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責任人員處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罰款。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結論錯誤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按規定降低評價單位的資格等級,造成嚴重後果的,吊銷其資格證書」。

五十、第六十條改為第五十七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四十四條規定,被限期治理者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根據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三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污染嚴重,缺乏治理措施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關閉、停業或者轉產。」

五十一、第六十二條改為第五十九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環境污染事故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按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處罰。

「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五十二、刪去第六十三條。

五十三、第六十五條改為第六十一條,修改為:「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進行調解,並可以根據調查結論對污染責任進行認定,製作污染責任認定書;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跨行政區的環境污染糾紛,由有關人民政府協商解決,或者由當事人的共同上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

五十四、第六十六條改為第五十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三款規定,截留、挪用排污費的,應當如數追回,對有關責任人員由所在單位或者上級行政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五十五、刪去第六十七條、第六十八條。

五十六、增加一條,作為第六十二條:「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和工作人員有支持、包庇、放任環境違法行為,或者因決策失誤致使轄區環境質量嚴重惡化的,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

此外,根據本決定對條文順序作相應調整。

本決定自2002年2月1日起施行。

《山東省環境保護條例》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重新公布。

山東省環境保護條例(修正)

(1996年12月14日第八屆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 根據2001年12月7日第九屆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關於修改〈山東省環境保護條例〉的決定》修正)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

第三條 環境保護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環境保護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

(二)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並重;

(三)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

(四)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相結合;

(五)污染者承擔治理和補償責任;

(六)全面規劃、統一管理、分工負責;

(七)政府管理與公眾參與相結合。

第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應當重視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普及環境保護科學知識和法律知識,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結合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制定優惠政策,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鼓勵資源綜合利用,推行環境管理系列標准和清潔生產,大力推進環境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應用。

第六條 公民有享受良好環境的權利。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有權對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並有權對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害要求賠償。

第七條 縣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公安、交通、經貿、建設、鐵路、民航、海洋管理部門和港務監督、漁政漁港監督機構以及軍隊的環境保護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國土資源、林業、農業、水利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資源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第二章 保護和改善環境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在組織城市規劃和開發建設等活動時,應妥善處理建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防止因決策失誤對當地環境造成損害。

第九條 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適用區域,分類劃定環境功能區,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

第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自然生態區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水源涵養區域、河流調蓄區域、防風固沙區域、重要漁業水域以及人文遺跡、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區、溫泉等自然遺跡和古樹名木的保護。

在國家和省劃定的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生活飲用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及外圍保護地帶,嚴禁違反有關保護規定,進行可能造成污染和破壞的開發建設等活動。對已建的產生污染或破壞環境的項目,必須關閉、停產。

第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發展生態農業,防止土壤污染、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鹽漬化、沙化和貧瘠化;積極推廣生物技術,生產有機食品;防止畜禽養殖污染,採取措施防止農用化學物質的散逸、流失;推廣經濟實用的秸稈綜合利用的新技術和新設備。

第十二條 沿海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海洋環境的保護。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傾倒廢棄物或者進行海岸工程建設、海洋工程建設、海上運輸和拆船等活動,必須遵守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保護森林資源,加強植樹造林,提高林木覆蓋率。

除撫育和更新性質的採伐外,不得採伐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特種用途林等生態公益林。

第十四條 各級環境保護、農業、林業、水利、海洋、漁業、葯品監督、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等行政主管部門,在物種引進、轉基因技術或產品的生產和應用過程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做好生物技術環境安全工作。

第三章 管理與監督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編制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規劃,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重大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區域開發和城市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加強對資源開發和重大建設項目的環境監督管理。

第十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應當根據環境保護規劃制定環境保護任期目標和年度計劃,並認真組織落實。

實行環境保護政府主要負責人負責制,並將轄區環境質量作為考核政府主要負責人工作政績的重要內容。

第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多種形式籌集環境保護資金,建立長期固定的資金渠道,逐步提高環境保護資金投入占本地區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並建立相應的考核檢查制度。

第十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在城市化進程和小城鎮建設中的環境保護工作,嚴格按照城市規劃和環境功能區劃的要求,合理調整經濟結構和建設布局。

第十九條 城市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本區域環境綜合整治目標和措施,加強對廢水、廢氣、粉塵、固體廢物、雜訊、輻射、光污染、熱污染、建材等污染的防治。對有毒有害及放射性物品應當實行集中處理和管理。

在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危及人體健康和安全的緊急情況下,當地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向當地居民公告,採取強制性應急措施。

第二十條 城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城市的供水、排水、污水處理、固體廢物集中處理、燃氣化、集中供熱系統、綠化、環境衛生、河道污染治理及其他環境設施的建設,並保證日常維護管理經費。

第二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情況進行專門檢查,每年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以及上級人民政府報告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情況。

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公布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狀況。

第二十二條 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環境監測制度,並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環境監測網路,嚴格執行環境監測標准和技術規范,加強對環境質量的監測管理。

縣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依法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的監測機構的監測數據,作為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依據。

第二十三條 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及其設立的環境監理機構,依法對管理范圍內的排污單位進行現場監督檢查。檢查時應出示省統一印製的行政執法證件,並為被檢查者保守技術和業務秘密。

被檢查者必須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不得隱瞞、拒絕或阻撓。

第二十四條 排污者應當依法繳納排污費。繳納排污費後,並不免除其消除污染、排除危害和賠償損失的責任。

對超標准、超總量排放污染物的,除責令其限期治理外,徵收二至五倍的超標准排污費或者超總量排污費;國家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8. 山東省有哪些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

山東省環境保護法律有以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

12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

13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

15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

16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17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

18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19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

20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2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2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23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24中華人民共和國核材料管理條例

25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

26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27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

28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
參考資料http://www.sdein.gov.cn/flfg/hjbhfl/

9. 山東省工資支付條例,三十一條,哪位法律界的老師能幫忙解讀一下

1、一個工資周期,按月支付工資的話,一個工資周期就是一個月。從停產的第一個回月就開始給降薪答,不合理。
2、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的,企業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按照雙方新約定的標准支付工資,但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應該協商約定,否則不合法。
3、.「企業沒有安排勞動者工作,勞動者沒有到其他單位工作的,應當按照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70%支付勞動者基本生活費。」勞動者基本生活費不屬於工資,不能作為計算經濟補償金的前十二個月工資。

熱點內容
經濟法與商法哪個好 發布:2025-01-11 07:57:36 瀏覽:224
認罪認罰改革與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11 07:55:34 瀏覽:803
執行法院查封房子 發布:2025-01-11 07:37:27 瀏覽:912
勞動法員工大病辭退賠償 發布:2025-01-11 07:16:06 瀏覽:506
用拖鞋打法官 發布:2025-01-11 06:53:26 瀏覽:644
法院存案年限 發布:2025-01-11 05:23:12 瀏覽:134
規章制度如何制定才能算有效 發布:2025-01-11 05:12:44 瀏覽:242
條令條例心得 發布:2025-01-11 04:31:28 瀏覽:907
勞動法規定補交社保嗎 發布:2025-01-11 03:51:07 瀏覽:466
華東政法大學法碩非法學 發布:2025-01-11 03:49:02 瀏覽: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