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農村集體土地徵收條例

農村集體土地徵收條例

發布時間: 2020-12-21 12:18:31

㈠ 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標準是怎樣的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進程,農村中越來越多的集體土地被徵收為國有土地。依據我國《土地管理法》第47條的規定,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這三項費用經政府審核發放到村集體後,哪些費用應分配到村民手中?哪些村民享有請求分割的權利?實踐中,為徵收補償費發生糾紛的案例很多。為此,筆者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2005]6號(以下簡稱解釋)的規定加以論述,希望使農民朋友對些問題能夠深入理解。
一.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分配糾紛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6條規定,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費的所有者所有。
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是對被徵收土地上的建築物,構築物,如房屋,水井,道路,管線等的拆遷和恢復費,以及被徵收土地上林木的補償或者砍伐費等。青苗補償費,是對被徵收土地上生長的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等造成的損失所給予的一次性經濟補償費用。國家徵收土地時,必然會對承包經營戶的財產造成損失,為了彌補被征地農戶在農田基本建設中投入的損失,理應對被征地農戶予以補償。當發包方即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委會收到上述費用後,有義務將這些費用支付給相關的農戶。如果拒不支付,則構成對這些農戶的侵權。 《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了農民有將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轉的權利。當承包方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以轉包或出租等方式流轉給第三方的情況下,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青苗補償費歸實際投入人所有,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歸附著物所有人所有。但當承包方採取轉讓,互換的形式流轉時,則原承包方不能取得相關費用。因為轉讓和互換,不同於轉包或出租的形式。轉包或出租,承包方和發包方的承包合同並沒有改變。而轉讓和互換的形式,第三方已經完全取代了原承包方的地位,原承包方已經退出了承包合同,不再享有任何權利和義務。
二.安置補償費分配糾紛 安置補助費,是國家徵收集體土地後,安置被徵收單位由於征地造成的多餘勞動力的補助費用。
通過支付安置補助費,保障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料和生活來源的失地農戶的基本生活,因而安置補助費具有很強的人身性。最高人民法院於1995年1月16日給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的法經(1995)13號復函中曾確定,安置補助費應歸被征地單位所有。但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6條第二款規定,徵用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可見,根據現行法律的規定,安置補助費並不必然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最高人民法院法經(1995)13號復函的精神已不再適用。 當被征地的家庭承包方不需要統一安置時,安置補助費應當發放給該家庭承包方或用於支付該家庭承包方的保險費用。發包方應當支付而拒絕支付安置補助費,侵害了許棄統一安置家庭承包戶的合法權益,該家庭承包戶作為被侵權人起訴發包方,請求發包方支付已經收到的安置補助費的,應當予以支持。
三.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6條規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
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到土地補償費後,其成員與集體經濟組織之間就土地補償費發生糾紛的情形大量而普遍存在。與其他涉農糾紛相比,該類糾紛往往涉及農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矛盾激烈,難於化解的特點。目前,由此引發的涉訴信訪已經在整個涉農信訪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目前,農村集體在收到土地補償費後,是否能夠在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之間進行分配,各地的做法不盡相同。有的省通過地方性法規定等方式明確禁止土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之間進行分配,但另外一些地方則以文件或者地方性法規的方式對此種做法予以認可。有的省則對此問題沒有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第24條明確規定,發包方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
征地補償安置費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發包方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但已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備案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政府規章對土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分配辦法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此,村集體經濟組織在收到土地補償費後,應當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17條的規定召開村民會議,在所有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內部平均分配此款。如不分配給村民,則侵犯了村民的合法權益,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員,可單獨或共同起訴集體經濟組織或村委會,要求支付相應份額。
對於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確定標准問題,是我國現行法律上的空白點,也是法學界的一個長期爭論而懸而未決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認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判斷,應當從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具有的自然共同體特徵出發,以成員權理論為基礎,以是否形成較為固定的生產,生活為基本條件,並結合是否具有依法登記的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常住戶口,作為判斷是否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一般原則。也有一些特殊情況。如外出經商,務工等人員在沒有在外地有穩定收入或社會保障時,應當對其村民資格保留。外出學習,服兵役,服刑人員等並不喪失成員資格。
因「農嫁農」問題,如嫁出後與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已不存在較為固定的集體生產生活狀態,不宜認定其仍具有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在進入新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實際生產生活,但常住戶口尚保留在原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的人,應當認定其具有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對於只是空掛在集體經濟組織,而並不以經營本集體承包地為生活保障的人員,雖然具有本村戶口,但也不能認定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如因成員資格問題與集體經濟組織發生爭議,可訴至法院要求認定自己的成員資格,由法院作出判定,並要求分配應當分得的土地補償費。

㈡ 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條例什麼意思

意思是土地被徵收了,就會得到相應的補償。
現在《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條內例》並沒有出台,容所以沒有詳細的條文,國務院已針對這一條例進行過研究,現在正報人大常委會審議。
以下是已出台的其他法律條文關於土地徵收的一些內容:
農村征地補償標准要求:
1、各項征地補償費用的具體標准、金額由市、縣政府依法批準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規定。
2、土地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確定(有關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的補償標准):按當地統計部門審定的最基層單位統計年報和經物價部門認可的單價為准。
3、按規定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增加安置補助費。原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的土地管理規定,已經在2013年3月26日《土地管理法》中刪除。

㈢ 2017年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條例有哪些規定

1、擬定徵收土地方案。
徵收土地方案由擬徵收土地所在地縣、市人民政府或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擬定。其中徵收城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區內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的土地,由縣、市人民政府根據土地利用計劃和對建設用地的需求情況擬定,城市建設用地區外能源、交通、水利、軍事設施等按建設項目實施征地的,由縣、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建設單位或建設主管部門的建設用地申請擬定。徵收土地方案,包括徵收土地的目的及用途,徵收土地的范圍、地類、面積、地上附著物的種類及數量,徵收土地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勞動力安置途徑,原土地的所有權人及使用權人情況等。
2、審查報批。
徵收土地方案擬定後,由縣、市人民政府按照《土地管理法》規定的批准許可權,經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後,報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徵收農用地,農用地轉用批准權屬國務院的,國務院批准農用地轉用時批准徵收土地,農用地轉用和徵收批准權屬於省級人民政府的,省級人民政府同時批准農用地轉用和徵收土地;農用地轉用批准權屬於省級人民政府,而徵收土地審批權屬於國務院的,先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後報國務院批准徵收土地。
3、徵收土地方案公告。
徵收土地依法定程序批准後,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當地予以公告。被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和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當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4、制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
縣、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批準的徵收土地方案對土地所有權人、使用權人及地上附著物等進行進一步核實,制定征地補償、人員安置及地上附著物拆遷等具體的方案。
5、公告征地補償安置方案並組織實施。
徵收土地的補償和人員安置方案確定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予以公告,並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對征地補償和人員安置方案進行修改和補充,並向被征地單位和農民支付有關費用,落實人員安置及地上附著物拆遷方案。
6、清理土地和實施徵收土地。
徵收土地補償和人員安置方案實施後,縣、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有關單位對被徵收的土地進行清理,並組織實施徵收土地和供地。

㈣ 農村集體土地徵收條例有哪些

根據對國家相關法律規定的了解,農村集體土地沒有專門的徵收條例,正確的說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整理出以下內容,以供參考:

第二十五條徵收土地方案經依法批准後,由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並將批准征地機關、批准文號、徵收土地的用途、范圍、面積以及征地補償標准、農業人員安置辦法和辦理征地補償的期限等,在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

被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的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經批準的徵收土地方案,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在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聽取被徵收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收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征地補償、安置爭議不影響徵收土地方案的實施。

徵收土地的各項費用應當自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個月內全額支付。

第二十六條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徵收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

市、縣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安置補助費使用情況的監督。

至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集體土地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請見網路有詳盡的描述。

㈤ 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條例什麼時候出台

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辦法,到2015年9月還沒有出台,現在補償主要依據《土地法》第47條的規定及地方政府的規定。
法律鏈接:《土地法》第四十七條 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
被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徵收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
國務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高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

㈥ 關於集體土地被國家徵收補償辦法

房主可選兩種補償方式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明確規定,被徵收人可以選擇貨幣補償,也可以選擇房屋產權調換。

  1. 條例規定,被徵收人選擇房屋產權調換的,市、縣級政府應當提供用於產權調換的房屋,並與被徵收人計算、結清被徵收房屋價值與用於產權調換房屋價值的差價。因舊城區改建徵收個人住宅,被徵收人選擇在改建地段進行房屋產權調換的,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政府應當提供改建地段或者就近地段的房屋。因徵收房屋造成搬遷的,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向被徵收人支付搬遷費;選擇房屋產權調換的,產權調換房屋交付前,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向被徵收人支付臨時安置費或者提供周轉用房。

  2. 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利明指出,從實踐來看,因徵收與拆遷所引發的各種矛盾,很多體現在徵收補償的標准和補償的公平性方面。條例針對實踐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集中就補償制度作了重大完善。

徵收確定後違建不補償

  1. 針對一些地方存在的房屋徵收前「突擊」改擴建,以期獲得更多補償的現象,新條例明確,房屋徵收范圍確定後,不得在房屋徵收范圍內實施新建、擴建、改建房屋和改變房屋用途等不當增加補償費用的行為;違反規定實施的,不予補償。

  2. 有關專家認為,在公告徵收范圍之後新建、擴建、改建房屋,如果給予補償,於法於理不合,對納稅人和其他守法的被徵收者不公平。但有些由於歷史原因形成房屋手續不全的,應當先由有關部門進行認定、處理。

  3. 對此,新條例專門作出規定: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應當組織有關部門依法對徵收范圍內未經登記的建築進行調查、認定和處理。對認定為合法建築和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應當給予補償;對認定為違法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不予補償。

暴力迫使搬遷可追刑責

  1. 根據條例,暴力迫使被徵收人搬遷可追究刑責。

  2. 國務院法制辦介紹,從近幾年的實踐看,由於拆遷進度與建設單位的經濟利益直接相關,容易造成拆遷人與被拆遷人矛盾激化。鑒於此,條例禁止建設單位參與搬遷活動,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採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定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徵收人搬遷。

  3. 條例規定,採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定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徵收人搬遷,造成損失的,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構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處分;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4. 此外,條例還規定,採取暴力、威脅等方法阻礙進行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構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責任;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拓展:

  • 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辦法,目前還沒有出台,現在補償主要依據《土地法》第47條的規定及地方政府的規定。

  • 法律鏈接:《土地法》第四十七條 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

  • 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 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

㈦ 有關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條例 的問題~~~

2014年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標准尚沒有一個統一標准,這兩年
國家沒有最新出台新的土地徵收補償標准。
中共中央兩會後,關於《農村土地徵收補償條例》,目前補償制度方面有雖然沒有根本性的改變,但是正在逐步完善。
農村土地徵收賠償標准由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補償費構成。
一、土地補償費
土地徵收的土地補償費是如何計算的呢?土地補償費一般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
二、土地徵收的安置補助費
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三、青苗補償標准
對剛剛播種的農作物,按季產值的三分之一補償工本費。對於成長期的農作物,最高按一季度產值補償。對於糧食、油料和蔬菜青苗,能得到收獲的,不予補償。對於多年生的經濟林木,要盡量移植,由用地單位付給移植費;如不能移植必須砍伐的,由用地單位按實際價值補償。對於成材樹木,由樹木所有者自行砍伐,不予補償。
四、其他附著物的補償標准
徵收土地需要遷移鐵路、公路、高壓電線、通訊線、廣播線等,要根據具體情況和有關部門進行協商,編制投資概算,列入初步設計概算報批。拆遷農田水利設施及其它配套建築物、水井、人工魚塘、養殖場、墳墓、廁所、豬圈等的補償,參照有關標准,付給遷移費或補償費。用地單位佔用耕地建房或者從事其它非農業建設時,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的規定,繳納耕地佔用稅。
農村征地補償標准要求
1、各項征地補償費用的具體標准、金額由市、縣政府依法批準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規定。
2、土地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確定(有關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的補償標准):按當地統計部門審定的最基層單位統計年報和經物價部門認可的單價為准。
3、按規定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增加安置補助費。原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的土地管理規定,已經在2013年3月26日《土地管理法》中刪除。

㈧ 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條例出台了嗎

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條例沒有出台,目前的徵收補償是根據《土地管理法》的相關規定。

土地管理法
第四十七條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
被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徵收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
國務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高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

㈨ 農村土地徵收管理辦法

農村土地一般都是集體土地,按照《土地法》、《土地管理法》等嚴格管理;徵收與補償仍參照《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及《土地管理法》的有關規定;下面是我下載的一篇文章看是否有參考價值,能否解決你的問題?土地管理法修改有望實現國有集體土地
同價同權
(2011-04-19 10:12:53)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馬玉忠I北京、黑龍江報道「強拆」的事,還沒完。
近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發出通知,要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加強監督檢查,進一步規范征地拆遷行為。該通知明確要求,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作出修訂之前,集體土地上房屋拆遷,要「參照」新頒布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下稱《徵收條例》)的精神執行。《土地管理法》修改將參照《徵收條例》,國有、集體土地有望實現同價同權。
但是,新頒布的《徵收條例》適用於城市范圍內國有土地上的房屋徵收,對於集體土地上的拆遷仍然依據《土地管理法》,這導致了同樣是房屋徵收與補償,城鎮與農村適用不同的法律法規,造成了立法和執法上的不公平。
農村怎麼辦?《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到,為了解決城鄉實行不同的徵收補償制度的問題,正在修改之中的《土地管理法》,將參照《徵收條例》中確立的基本原則。
法律的廢舊立新,標志著一個時代的開始。
農村拆遷維權依舊難
2010年10月30日上午,黑龍江省密山市市民崔德喜,因為抵制政府強拆,在自家房頂上點燃汽油自焚。而就在自焚事件時隔不到一個月,密山市民陳躍興家的房子也遭遇了違法強拆,72歲的陳躍興和71歲的魯瑞芳老兩口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冬夜中無避寒之地……
鍾如九,這個平凡的江西女孩,因為去年「宜黃自焚事件」中,用微博直播家人抗強拆過程,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人物。
當今年1月21日,實施了10年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被廢止,《徵收條例》出台,也許「陳躍興們」會很高興。但是,《徵收條例》對「鍾如九們」而言,則未必能高興起來。這部被社會各界寄予厚望的《徵收條例》只適用於城市范圍內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問題。而農村集體土地上的房屋拆遷問題仍舊適用現行的《土地管理法》。
「實際上拆遷的主要矛盾在集體土地,在農村。如果集體土地上的拆遷沒有解決,那麼拆遷問題就沒有真正的解決。」曾為「宜黃自焚事件」等重大拆遷案件當事人提供法律援助的王才亮律師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王才亮認為,相對於城市居民,農民的維權能力更差。所以,發生在農村集體土地上的拆遷矛盾沖突更大,惡性事件更多。比如去年的「宜黃自焚事件」,2009年成都的「唐福珍自焚事件」,都發生在集體土地的拆遷過程中。
國務院法制辦、住建部負責人對此問題的公開表態是:將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工作,通過該法來解決集體土地上的徵收拆遷問題。
一位參與了《土地管理法》修改稿研討的法學專家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為了立法上銜接統一,以及統籌解決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徵收問題,《徵收條例》中的大部分基本原則,將會在《土地管理法》修改時參照適用。
「對公民的財產徵收,應該適用統一的法律標准。以前,城鄉間實行不同的徵收補償制度。現在,《徵收條例》已經出台了,如果繼續按照以往的模式,會造成巨大的不平等,也無法真正解決拆遷問題。」這位專家說。
「公共利益」標准將城鄉統一
以前,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上的房屋徵收分別是由《拆遷條例》和《土地管理法》調整。城鄉間兩種不同的地權,適用兩種不同的徵收補償制度。
《土地管理法》第二條規定:「國家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徵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化率的飛速提高,將集體土地徵收轉換為國有土地現象越來越普遍。與被廢止的《拆遷條例》相似,《土地管理法》中,沒有就公共利益做出明確界定。
「由於《土地管理法》中對『公共利益』沒有做出明確界定,這導致了地方政府只要說為了『公共利益』需要,隨時都可以對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強制徵收。」王才亮說。
在王才亮代理的多起集體土地徵收拆遷案件中,他發現「公共利益」變成了「百寶箱」,「什麼都往裡邊裝」。有的地方政府認為,招商引資修建廠房屬於「公共利益」進行徵收;有的地方政府認為,進行房地產開發屬於「公共利益」進行徵收;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政府為了修建高爾夫球場,打著「公共利益」進行徵收。
「公共利益界定的不明確也導致土地徵收權被政府機關極度濫用。」王才亮說。
一位參與了《土地管理法》修改稿研討的專家透露,該法將會參照《徵收條例》中對公共利益界定的規定,明確公共利益的界定范圍。
「如果能參照《徵收條例》中對公共利益界定,將會縮小征地范圍,規范地方政府濫用權力隨意征地的現狀。」王才亮說。
農民應有建設用地議價權
除了「公共利益」界定模糊,徵收補償標准過低也成為《土地管理法》遭詬病之處。
「現行法律規定的標準是按照被徵用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以耕地為例,其補償標准為被徵收前3年的平均產值的6至10倍。」長期關注拆遷問題的北京市中高盛律師事務所李濱律師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去年,黑龍江省密山、綏化、龍江、賓縣等地,相繼出現過多起因拆遷補償過低而引發的拆遷爭議事件。「實踐中集體土地徵收的補償費根本不能保障失地農民以後的生活,而政府征地後按市場價格出售後,其成交價格往往為補償費用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新實施的《徵收條例》中確定了對被徵收房屋進行市場化價值補償的原則,即補償價格不得低於房屋徵收決定公告之日被徵收房屋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
那麼集體土地的征地補償能否也借鑒此原則?上述參與了《土地管理法》修改稿研討的專家透露,如果適用此原則,就要有市場價格作為參考,但是目前土地一級市場是被政府壟斷的,沒有市場價格。所以,如何確定徵收補償標准,成為了《土地管理法》修改中一個難點。
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教授認為,既然土地的產權是屬於農民集體的,為什麼一定要政府強制徵收後才能賣掉?農民自己為什麼不能賣呢?所有權人不能處分自己的土地,這是沒有道理的。
他建議,對《土地管理法》進行修改,農村土地轉化成建設用地可以有兩個途徑,一個是政府徵收,用於公共利益;另一個就是交易,用於商業利益。就是說建設用地,不但政府可以賣,擁有土地所有權的農民也可以賣。
「公共利益」
《徵收條例》第八條採取了列舉方式,將以下五種情形界定為公共利益:國防和外交的需要;由政府組織實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由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境和資源保護、防災減災、文物保護、社會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業的需要;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需要;由政府依照城鄉規劃法有關規定組織實施的對危房集中、基礎設施落後等地段進行舊城區改建的需要。
除此之外,界定公共利益還需要通過「納入市、縣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經市、縣級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等一系列程序。

㈩ 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條例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第四十七條 :

徵用土地的,按照被徵用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徵用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

徵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

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用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用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

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徵用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

被徵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徵用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

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國務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高徵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

(10)農村集體土地徵收條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 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

國家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徵用。 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但是,國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的除外。

參考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

熱點內容
司法局刑事案件法律援助全覆蓋 發布:2025-02-14 05:52:54 瀏覽:93
北京西城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2-14 05:44:56 瀏覽:95
民法析理 發布:2025-02-14 05:33:07 瀏覽:652
刑事訴訟法133條 發布:2025-02-14 05:30:51 瀏覽:985
夫妻只有一個人工作勞動法 發布:2025-02-14 05:03:10 瀏覽:820
公司印章的法律風險 發布:2025-02-14 04:25:21 瀏覽:700
北京李華律師 發布:2025-02-14 04:20:19 瀏覽:423
中介官司法規 發布:2025-02-14 04:17:01 瀏覽:647
財經法規案例分析無紙化練習 發布:2025-02-14 04:15:32 瀏覽:325
合同法多少年 發布:2025-02-14 03:59:49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