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網路言論自由的刑法規制

網路言論自由的刑法規制

發布時間: 2022-04-12 06:03:27

⑴ 我國有沒有關於言論自由的相關法律

我國有關於言論自由的相關法律。
在我國言論自由屬於我國公民的政治權利,有明確規定,中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言論自由並非漫無限制,在合理程度內限制個人的言論自由符合人類社會共同生活的需求。
公民在行使這些言論自由權時,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我國法規中限制性規定大體包括下列限制內容:
1、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的基本原則的;
2、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士完整的;
3、危害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的;
4、煽動民族分裂,侵害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破壞民族團結的;
5、泄露國家機密的;
6、宣揚淫穢、迷信或者渲染暴力,危害社會公德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
7、侮辱或者誹謗他人的;
8、法律、法規規定禁止的其他內容的;
9、任何挑戰國家主權、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的言論,都不屬於言論自由的范疇。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第五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公民有言論自由,但是不得違反法律的強制規定,針對言論自由的限制,從限制的對象可分為兩者,即針對言論內容的限制及非針對言論內容的限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
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
(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三)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⑵ 求一篇法學專業畢業論文 ~~~~

論中國的死刑廢除
〔摘 要〕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已經廢除死刑,死刑的廢除似乎已經成了一種趨勢。既然如此,中國就應該順應這種歷史的潮流,那麼中國廢除死刑的原因是什麼呢?
〔關鍵詞〕 中國 刑罰 死刑 廢除
從封建社會進入近現代社會後,刑罰體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古代的極不人道的刑罰如死刑、杖刑、笞刑已經逐漸被近現代西方的刑罰體系所代替。古代那些如凌遲、梟首、車裂等死刑也被一些能盡量減少人痛苦的死刑如槍決、針刑、毒氣所代替,盡量減輕死刑犯的痛苦,以示對生命的尊重。
可是現在死刑不但失去了其在刑法體系中的核心地位,而且限制、減少死刑乃至廢除死刑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潮流與趨勢。 現在尊重人權的呼聲越來越烈,而生命權是人權的重要內容,因此許多國家都相繼廢除了死刑。生命是人類最寶貴的東西,一旦失去,生命便不會重來一次,所有的一切也就無從談起,所以我認為廢除死刑是歷史的必然,中國應該廢除死刑。
早在清末時期,著名法學家沈家本就提出了限制乃至廢除死刑的觀點,沈家本從傳統的「王道仁政」出發堅定地認為:「臣等竊維治國之道,以仁政為先,自來議刑法者,亦莫不謂裁之以義而推之以仁,然則刑法之改重為輕,固今日仁政之要務,而即修訂之宗旨也。」並且強調「化民之道,固在政教,不在刑威也。」
可見廢除死刑的觀點是由來已久的,那麼我認為中國應該廢除死刑的原因是什麼呢?在下文我將淺談一下我的觀點。
首先,改革開放後,中國積極加入世界市場,並且中國國際化的程度也是越來越深。從2005年10月4日到現在,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國家在法律或實踐上廢除了死刑。具體情況如下:對所有罪行都廢除死刑的國家有68個,普通罪行廢除死刑的國家有11個,實踐中廢除死刑的國家有24個,所以,在法律或實踐中廢除死刑的國家總計有121個,保留死刑的國家僅有75個。而且最近幾十年情況顯示,平均每年有三個國家在法律或實踐中廢除了死刑。可見廢除死刑在整個世界上都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因此,中國若想在世界舞台上更好的展現自己的魅力,贏得更多國家的尊重,就應該與世界接軌,廢除死刑。
其次,「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的觀念從西漢就根植到了人的腦海中,或許現在這種觀念對人還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這種觀念並不是成為中國廢除死刑的一個障礙。
很多時間若是問大家一個人殺了另外一個人,應該對殺人的人怎麼辦,大家肯定會說應該給他判處死刑,但是如果情況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簡單呢?比如,甲要強奸乙,乙在甲未得逞之繼而因為防衛過當將甲致死,這時候大家可能並不認為乙應該被處死,反而會因為乙的勇敢而稱贊乙。再比如,一個男人回家後看到妻子正和第三者通姦,然後火氣大發,用菜刀將妻子和第三者砍死。此時,如果按照中國現行的法律,此男人必將會被處死,可大家可能大多數都會有一些同情該男人,認為他不應該被處死,任何男人遇到了這種情況都會一時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
可見,「殺人償命」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條件的限制的,人們真想讓殺人者死的是那些罪大惡極的,極度危害社會的罪犯。但是這種罪犯在社會上不是多數,為何不廢除死刑呢?
再次,死刑並不比終身監禁具有更大的威懾力。迄今為止,並沒有研究表明重罪的發案率與死刑的存廢之間有必然的聯系。有研究表明人在犯罪後被判為死刑對社會的威懾力並不比終身監禁的威懾力大,而且如果被判處死刑,犯罪率依然保持在原先的水平。從實踐中考察,死刑也從未對犯罪產生過有效的威懾力。 因為一個人若是明確知道了自己何年何月何日死,剛開始可能會恐懼,但是隨著他意識上的逐漸接受,到真正執行死刑時卻不是太害怕了,可見死刑的威懾力難以持久,而且威懾效果的鞏固期有明顯縮短的趨勢。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死,整日活在對自己死期的猜測之中,這時的威懾力才是更大的。西方廢除死刑的國家對重刑判罪時一判就會判個幾百年。中國完全可也借鑒這種刑罰,當人犯也被判幾百年後,即使該罪犯在獄中表現良好,獲得減刑,那麼他還是無法走出牢獄,對社會的危害也就無從談起。
第四,當談到一個人被判為死刑時,大多數人可能都會想是不是該犯人殺了人。其實並不是僅僅殺了人才會被判為死刑的,一些經濟犯雖然並沒有犯殺人罪但是卻也會判為死刑的。經濟上的犯罪無非是官僚貪污了,企業逃稅了,盜騙了國家財產了,他們之所以會在經濟上犯罪很可能是因為自己思想上一時出了差錯或者是受到了他人的教唆,如果立即執行死刑,便等於奪取了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他們是完全有可能在經過改造後重新成為對社會主義建設有用的人,可是一旦生命權都沒有了,還何談改過自新呢?還何談更好的建設祖國呢?從矯正論的角度看,是否所有的死刑犯都不能夠改造呢?死刑剝奪了刑罰積極的、改造的價值。
第五,人無完人,只要是個人即使他再怎麼細心也是會犯錯的。古往今來,發生了許多的冤假錯案,中國古代的竇娥不就是很好的例證嗎?
冤假錯案並不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消失,好比再精密的儀器也有出差錯的時候。德國國際記者協會日前在歐洲范圍內進行了一次調查,調查對象是歐洲各國的檢察官、法官等執法人員以及一些律師組織。調查的內容是刑事重罪案件的誤判比率。調查結果出人意料,這類案件的誤判率為0.5%,記協據此得出結論:歐洲每年至少有數百起重罪案件存在誤判現象。由此可以看出,作為大陸法系國家的代表,德國的冤假錯案並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消失。那麼可以判斷出中國每年的冤假錯案的數量也是為數不少的。死刑之誤判率高,而冤獄之發現與平反又非常困難,所以生命刑應該廢止。 如果廢除了死刑,雖然嫌疑人被判了終身監禁,可一旦事實的真相被查明,那麼嫌疑人就會成為自由身,所有的一切還可以重新開始,如果執行了死刑,不僅僅他被冤枉,而且會給他的家人,親屬帶來多麼大的傷痛,我相信那個判刑的法官也會一輩子無法安心。
有學者以充滿人文關懷的語調寫道:生命一次性讓人對它珍惜;生命的美好使人為它感到傷感;死者親屬的傷痛使人同情;罪犯臨行前的恐懼讓人憐憫;一旦錯判難以糾正使人感到後悔;任何罪犯都有可以讓人寬宥的原因。
總之,生命是寶貴的,一旦一個人的生命被剝奪,一切就無從談起,所以從上面的五個方面我一一論述了我認為中國應該廢除死刑的理由。可是從現在中國的國情來看,中國廢除死刑仍然是任重而道遠的。但是死刑已成為強弩之末,喪失了昔日的威風,廢除死刑是人類法制文明高度發展的產物,是刑罰改革的大方向。 廢除死刑是歷史的必然,因此我依舊會充滿信心,我相信死刑會走向它的終點,走進歷史博物館,終究有一天中國大地上不會再出現死刑!

[參考文獻]
1、崔敏:《死刑考論—歷史 現實 未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陳琴:《刑法中的事實錯誤》,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何顯兵:《死刑的適用及其價值取向》,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4、黃曉亮:《暴力犯罪死刑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5、李交發:《簡論沈家本的廢除死刑觀》,載《現代法學》2005年版。
6、趙秉志主編:《中國廢止死刑之路探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7、趙秉志主編:《死刑改革研究報告》,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⑶ 如何對網路非法言論進行分類

網路言論自由研究
專業: 法律
關鍵詞: 網路 言論自由 憲法 法律界限 權利沖突 言論表達權
分類號: D911.04
形態: 共 59 頁約 38,645 個字約 1.849 M內容
閱讀: 獲取全文
內容摘要

言論自由是人的一項最基本的憲法權利:

「公民有言論、出版自由的權利」,是國際社會所公認的一項憲法原則,並成為各國制定憲法中所必須載錄的內容。

網路空間雖然是虛擬的,但是互聯網上的行為是用戶連接網路之後作出的行為,網路僅作為一種新型工具,是不可能脫離社會獨立存在。

網路技術的發展使其發展成為集各傳統媒體的特性於一身的新技術媒體,而且具備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功能,如實時聊天、電子郵件、網路博客等等。

互聯網具備傳統媒體無可比擬的無中心化、匿名性以及開放性的特點使得其具有更強大的信息儲備和信息傳播功能,也更能提高人們自由言論的能力,但同時強大功能帶來的管理難度也易被媒體、記者和民眾濫用,甚至會被不法之徒用於非法目的。

怎樣規范、管理網路空間的行為,特別是網路空間的言論行為,成為各國政府的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

互聯網所帶來的言論自由問題,在內容和形式上,同其他傳播信息的介質沒有實質性差別。

在形態上仍然表現為在政府和民眾之間,信息的自由流動和信息的有效控制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雙方存在利益一致的地方,又存在矛盾沖突之處。

事實證明,政府面對利益一致的情況所採取的政策對公民言論自由權的保護有著重要的保障作用,而對於利益沖突之處,政府通過法律或技術手段控制民眾信息的自由流動,往往侵犯了公民的言論自由權。

所以,言論自由問題在網路空間里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但網路言論的新特點的確給言論自由的傳統法律界限提出了新的挑戰,也使傳統的言論自由問題變得更加尖銳和突出。

本文針對網路言論這一傳統權利的嶄新屬性,探討了網路言論自由的內涵與價值,通過對國內外網路言論自由保護與限制的比較,分析了網路環境下言論自由所引發的法律問題,重點討論了網路言論自由帶來的權利沖突。

然後從網路言論內容的界限出發,圍繞著限制什麼,如何限制,和限制的原則展開分析,在綜合分析我國現狀和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對我國網路環境下的言論表達權的保護和限制提出一些建議..……

-
全文目錄

文摘
英文文摘
引 言
第一部分 網路言論自由概述
一.言論自由在網路世界裡延伸
(一)網路言論自由及其特徵
(二)網路言論自由的法律界定
二.網路言論自由的功能
(一)網路言論自由的積極作用
(二)網路言論自由的消極作用
三.網路言論自由限制的現狀
(一)國外對網路言論限制的現狀
(二)我國對網路言論限制的現狀
第二部分 網路言論自由的法律問題分析
一.網路言論自由帶來的難題
(一)主體的匿名性所造成的法律難題
(二)載體的復雜性所造成的法律難題
(三)內容的多樣性所造成的法律難題
(四)網路的互動性所造成的法律難題
二.網路言論自由的限度
(一)網路言論自由與其他權利的沖突
(二)網路言論自由限制和保護的界限
三.網路言論的責任認定
(一)國外網路言論責任認定機制
(二)我國網路言論責任認定機制
第三部分 我國網路言論自由的法律規制和保障的完善
一.立足我國網路言論環境的實際
二.確立網路言論自由限制的原則
三.完善網路言論自由限制的手段
(一)利用技術手段進行限制
(二)通過法律制度進行限制
(三)依靠自律性原則進行限制
結 語
參考文獻

-
相似論文
行政賠償范圍的擴展,49頁,D911.04 D922.11
論憲法監督制度,59頁,D911.01 D921
論人身自由權的制度保障——憲法學視野下的探索,45頁,D911
交通事故民事責任之比較研究,59頁,D911.05
法治建設中的民間規范——人權的視角,63頁,D911.01
司法解釋權研究,56頁,D911.01 D905.1
論法律上的不確定概念,26頁,D911.01
論村民自治的實現,34頁,D911
論遷徙自由,47頁,D911
民法案例分析方法,42頁,D911.05
憲法與社會現實的沖突與協調,49頁,D911.01
權利的結構——對霍菲爾德權利理論的分析與改造,44頁,D911.01
當代美國憲政制度轉型研究,61頁,D911 K712
憲法監督制度研究,45頁,D911.01
勞動教養制度立法研究,42頁,D911.01
論法律與道德的相互影響及其限度,45頁,D911.01
我國憲法監督制度現狀分析及思考,46頁,D911.01 D921
現代西方憲法的政治功能研究,40頁,D911.01
美國結社自由法律規制研究,46頁,D911
裁判事實論,35頁,D911.05

⑷ 對於網路言論有什麼法律

對於網路言論的相干法律有:

1、《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規定,捏造並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2、《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後果的;

(三)二年內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四)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此外,一年內多次實施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行為未經處理,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轉發次數累計計算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定罪處罰。

(4)網路言論自由的刑法規制擴展閱讀:

1、2013年,中國最新司法《解釋》規定,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可構成誹謗罪。該司法解釋子2013年9月10日起實施。

2、一般來說,中國有關網路誹謗的民事侵權成立,須具備以下兩個要件:

(1)要有損害行為。就是指行為人為通過網路傳播了有損特定人名譽的文字、圖片或語言。

(2)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過錯。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形式。行為人明知傳播內容必然或可能會對他人名譽造成損害卻希望和放任結果發生的,為故意。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損害他人的民事權利但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雖然已經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結果導致他人的名譽受到損害的,為過失。

⑸ 我國懲治網路謠言法律法規有哪些

根據我國《憲法》第51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之規定,公民的言論自由應該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同時,根據《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第三款「本條第二款所規定的權利的行使帶有特殊的義務和責任,因此得受某些限制,但這些限制只應由法律規定並為下列條件所必需:尊重他人的權利或名譽;保障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衛生或道德」之規定,法律對言論自由的限制,一是不得侵犯他人的權利與名譽,二是不得危害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衛生或道德。

因此,網路謠言與言論自由的界限就在於言論自由合乎法律和社會道德的規定,而網路謠言侵犯了他人權利與名譽,擾亂了社會秩序,危害國家安全,觸犯了社會道德底線,是違法的。

⑹ 中國有對網路言語暴力進行法律約束嗎

通過網路對他人進行誹謗的,情節嚴重的情況下,是會構成誹謗罪的,受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漢語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之一,但過多的語言暴力正在使它日趨粗鄙化。尤其在網路世界,隨處可見謾罵的留言和跟帖,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純粹的情感宣洩和惡意攻擊,似乎非臟話、黑話不足以表達觀點。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捲入網路論戰的所謂社會名人、知識分子,甚至是名牌大學的老師,也同樣肆無忌憚、滿嘴臟話,其語言暴力傾向非常嚴重,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使得客觀、冷靜的溝通機制淹沒在口水大戰中。

(6)網路言論自由的刑法規制擴展閱讀:

網路暴力的滋生,很大程度上源於網路空間的匿名性。不少人穿上「馬甲」,有了「擴音器」,就任由心中魔鬼肆意妄為,一言不合就開噴,不為求真只為求勝;動輒貼標簽、扣帽子,意見相左就是一頓冷嘲熱諷;還有的將「槍口」對准弱者,在別人的痛苦中尋找「快意」。

這些人自以為發表意見是「言論自由」,實則是披著外衣的「語言專制」。信息不過濾、心中無主見,理性就會被情緒裹挾。當一些人只顧自己口舌之快,烏合之眾的「集體非理性」便會挑戰道德、觸犯法規。

網路不是超拔於現實的「虛擬社會」,「鍵盤俠」必須為自己的言論承擔後果。此前,廣東一位網友就因發動人肉搜索,被以侮辱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從司法的角度,對網路暴力給予重拳打擊。細化相關法規、加大懲戒力度,只有讓網路暴力的參與者得到深刻教訓,才能破除法不責眾的想像。

在完善法治的同時,呼喚道德文明在網路層面上的回歸。比如,韓國民間發起的「善意回帖」運動,已經讓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樹立起友善的網路觀念。當文明交流、理性發言成為網上共識,惻隱之心、同情之心成為人人遵循的道德律令時,我們的網路環境才會進一步凈化,網路暴力才能失去植根的土壤。

⑺ 網上發表說要去殺人算違法嗎

不犯法,網上發表說要去殺人屬於犯意表露,如果沒有採取實際行動,不屬於犯罪,也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在網上自由發言屬於言論自由,但是也要認識到,自由是有限制的,說要殺人雖然不是犯罪,但是也會產生一些影響,甚至可能需要承擔一些法律後果。
法律分析
僅僅是犯意表露的話不屬於犯罪,不具備故意殺人的構成要件。根據法律規定,刑法處罰犯罪的形態最少是犯罪預備,即為了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如果進行犯罪預備,不論既遂與否,由於故意殺人罪巨大的社會危害性,行為人都要承擔刑事責任。如果犯罪分子自動中止犯罪並且防止了危害結果的出現,成立犯罪中止,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故意殺人存在未遂形式,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如果在網上發表說要去殺人,後續也實施了殺人行為,則在網上發言的行為就會對行為人不利,使得」故意「被認可的可能性增加。此外,網路不是法外之地,發表殺人言論可能會導致其他法律後果,比如治安處分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條 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十二條 為了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十三條 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對於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十四條 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⑻ 網路是言論傳播的一種新方式。在我國,公民的網上言論如果不違反《憲法》、《刑法》、《民法通則》等法律

①網路是言論傳播的一種新方式,我國《憲法》規定公民享有言論自由權利。②公民要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原則。網民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又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權利,不能為了宣洩自己的情緒而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③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網民在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時,必須把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結合起來,不得損害國家利益。

熱點內容
司法考試2016年改革 發布:2025-05-01 00:51:19 瀏覽:429
勞動法實習規定 發布:2025-05-01 00:05:48 瀏覽:168
法院合同法警 發布:2025-05-01 00:01:21 瀏覽:182
中國法官協會成員 發布:2025-04-30 23:32:23 瀏覽:141
法院辦公室先進材料 發布:2025-04-30 23:26:23 瀏覽:272
環衛工人有勞動法嗎 發布:2025-04-30 23:11:12 瀏覽:682
北大國際經濟法大綱 發布:2025-04-30 23:10:58 瀏覽:137
司法局簽名 發布:2025-04-30 22:23:56 瀏覽:124
街道機關規章制度總則 發布:2025-04-30 22:04:22 瀏覽:332
南京老人法律援助 發布:2025-04-30 21:52:25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