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重要規章制度
⑴ 人民政協制度是什麼的一項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基本的政治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就是:中國共產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唯一執政黨,八個民主黨派在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前提下,具有參政黨的地位,與中共合作,參與執政。
政治協商制度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少數民族和社會各界的代表,對國家的大政方針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在決策之前舉行協商和就決策執行過程中的重要問題進行協商的制度。
政治協商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組織形式。
(1)政協重要規章制度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人民政協的本源、基礎和保障,決定著政協在國家制度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政協的核心定位是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機構,基本性質是統一戰線組織,本質特徵是協商民主專門機構,根本原則是堅持黨的領導。
解放戰爭勝利前夕,中共在1948年發布「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第一屆全體會議實際上集政協會議和人大會議的功能於一體,發揮了制憲會議的作用,通過了集中各界人士建國共識的《共同綱領》,為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多元利益關系確立了一個共享的政治基礎。
⑵ 論述政治協商制度及完善
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在人大、政協、政府及司法機關中任職比例擴大,一大批德才兼備、符合幹部"四化"條件的黨外幹部走上各級領導崗位,進一步發揮了參政議政的作用。在第九屆全國人大、第九屆全國政協,黨外人士安排比例,均達到了中央規定的要求。在政府部門黨外幹部安排工作中,縣處級以上黨外幹部總人數增加至7340名,比1993年換屆時增加1206,增長了16%。黨外人士在省部級機關擔任領導職務的有49人,擔任地廳級領導職務的340人,擔任縣級領導職務的有1745人。安排黨外領導幹部的單位數量也增加了。
中央和各級政府、司法機關還先後聘請了相當數量的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擔任特約檢察員、監察員、陪審員、審計員和教育督導員,初步建立起特約人員的工作制度和規范,從而拓寬了政府部門、司法機關中黨與黨外人士合作共事的領域。
民主黨派的自身建設得到加強。1997年底,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宗教團體和有關人民團體的各級組織基本順利完成了跨世紀的換屆工作,實現了幹部的新老交替。一大批經過培養選拔的新一代黨外代表人物得到任用,各民主黨派的中央領導班子充實了新的力量,各自的組織在鞏固的基礎上走上了正常穩步發展的軌道。到1997年底,八個民主黨派成員總數已達41萬人,地方組織1716個,基層組織25800多個。
隨著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得到了進一步的推進和發展。
⑶ 政治協商制度的基本內容
民主黨派參政的基本內容是: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在國家採取重大措施或決定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時,中國共產黨都事先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進行協商,取得統一認識,然後再形成決策;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在國家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常設專門委員會中,在地方各級人大中,均有一定比例的代表,以更好地參政、議政並發揮監督作用;在人民政協中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作用;舉薦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在各級政府及司法機關擔任領導職務。這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形式主要有:
第一,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人民政協是各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代表人物參政議政的重要場所;
第二,中共中央和各級地方黨委召開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座談會,通報重要情況,就重大方針政策問題,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領導人候選人名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候選人名單,同各民主黨派進行協商,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第三,民主黨派成員中的人大代表在各級人大中以人民代表的身份參政議政和發揮監督作用;
第四,選配民主黨派成員擔任國務院及其有關部委和縣以上地方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領導職務;
第五,推舉符合條件的民主黨派成員擔任檢察、審判機關的領導職務。
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政治基礎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共同任務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指引下,為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統一祖國,振興中華而努力奮斗。
⑷ 人民政協是基本政治制度嗎
人民政協是基本政治制度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簡稱人民政協,英文: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縮寫:CPPCC)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由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團體、各界愛國人士共同組成。
政治協商
政治協商是對國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針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在決策之前進行協商和就決策執行過程中的重要問題進行協商。中國政協的政治協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重要體現。
民主監督
民主監督是對國家憲法、法律和法規的實施,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通過建議和批評進行監督。它是參加中國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通過政協組織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進行的監督,也是中國共產黨在政協中與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之間進行的互相監督。
⑸ 政協的組織制度包括
【法律分析】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這一制度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是親密戰友。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其執政的實質是代表工人階級及廣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具有法律規定的參政權。
其參政的基本點是: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
第二、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第三、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合作的基本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第四、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以憲法和法律為根本活動准則。
【法律依據】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 第一條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以下簡稱中國人民政協)為全中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旨在經過各民主黨派及人民團體的團結,去團結全中國各民主階級、各民族,共同努力,實行新民主主義,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及官僚資本主義,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肅清公開的及暗藏的反革命殘餘力量,醫治戰爭創傷,恢復並發展人民的經濟事業及文化教育事業,鞏固國防,並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國家,以建立及鞏固由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及富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⑹ 中國的政治協商制度是什麼
政治協商制度(政協制度),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政黨、各人民團體、各少數民族和社會各界的代表,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組織形式,經常就國家的大政方針進行民主協商的一種制度。
改革開放後,我們黨明確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是我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鮮明特點和優勢,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方針,印發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載入憲法。
(6)政協重要規章制度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對多黨合作事業的全面領導,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召開中央統一戰線工作會議、中央政協工作會議等,印發關於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加強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的實施意見、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加強政黨協商的實施意見、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建設的意見、新時代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等重要文件。
黨的十九大把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納入黨的基本方略。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持和完善我國政黨制度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作出「新型政黨制度」的重大政治論斷和理論概括,為新時代多黨合作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⑺ 政治協商制度的基本方針是什麼
政治協商制度的基本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簡介:
政治協商制度(政協制度),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政黨、各人民團體、各少數民族和社會各界的代表,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組織形式,經常就國家的大政方針進行民主協商的一種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和統一戰線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造, 是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長期團結奮斗的重大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 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偉大的獨創性和巨大的優越性。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就是要把這一基本政治制度堅持好、完善好、落實好。
基本內容
: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在國家採取重大措施或決定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時,中國共產黨都事先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進行協商,取得統一認識,然後再形成決策;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在國家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常設專門委員會中,在地方各級人大中,均有一定比例的代表,以更好地參政、議政並發揮監督作用;在人民政協中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作用;舉薦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在各級政府及司法機關擔任領導職務。這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形式主要:
第一,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人民政協是各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代表人物參政議政的重要場所;
第二,中共中央和各級地方黨委召開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座談會,通報重要情況,就重大方針政策問題,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領導人候選人名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候選人名單,同各民主黨派進行協商,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第三,民主黨派成員中的人大代表在各級人大中以人民代表的身份參政議政和發揮監督作用;
第四,選配民主黨派成員擔任國務院及其有關部委和縣以上地方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領導職務;
第五,推舉符合條件的民主黨派成員擔任檢察、審判機關的領導職務。
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政治基礎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共同任務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
⑻ 人民政協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是什麼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心朝一處想,勁才會往一處使。人民政協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成為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礎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識的重要渠道,廣開言路,集思廣益,做到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既形成「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生動局面,又打造「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氛圍,在尊重多樣性中尋求一致性,在思想多樣下避免「清一色」,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凝聚起社會各界眾志成城奔跑追夢的精氣神兒,在新的長征路上書寫新的華章。
為領導核心;「多支柱」則是八大民主黨派、各社會團體等。中國共產黨在我國的多黨合作中處於核心和領導地位,各民主黨派、社會團體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各民主黨派和社會團體則是中國共產黨的強有力支持者,是中國共產黨的左膀右臂,是中國共產黨的智囊團。從政治上的關系而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國多黨合作的核心,是一項不可動搖的政治原則。
2、「同心同夢」。所謂「同心」是指各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一起,同心同德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同心同德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奮斗目標,如此這般的赤子之心是相同的,並都以四項基本原則為共同的行動准則,以實現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總任務為共同綱領,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共同目標。
3、「一執八參」。所謂「一執」是指在我國只有一個執政黨,那就是中國共產黨;「八參」則是指八大民主黨派雖然不是處於執政黨的地位,但卻都是參政黨,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參謀」、「軍師」、「智囊」,參與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執行。64年來,8大民主黨派無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在地方層面,都大量獻計獻策,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發揮了參政黨應有的作用。
4、「十六字方針」。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合作的基本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即「十六字方針」,它是政治協商制度的基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198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⑼ 我國政協的性質,職能是什麼
政協的性質、組成和主要職能
性質
政協章程規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
人民政協既不屬於國家機構體系內的國家機關,也不同於一般的社會團體,而是中
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它根據「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不斷充實與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努力發揮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愛國人士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對國家的大政方針、各項建設事業和人民生活中的重大問題進行協商、討論,並實行民主監督。這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改善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改進和支持政府的工作,實現重大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組成
政協全國委員會由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人民團體、各少數民族和各界的代表,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歸國僑胞的代表以及特別邀請的人士組成。政協地方委員會的組成,根據當地情況,參照全國委員會的組成決定。
主要職能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組織參加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參政議政。
政治協商,就是對國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針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在決策之前進行協商和就決策執行過程中的重要問題進行協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和地方委員會可根據中國共產黨、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政府、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的提議,舉行有各黨派、團體的負責人和各族各界人士的代表參加的會議,進行協商,亦可建議上列單位將有關重要問題提交協商。
民主監督,就是對國家憲法、法律和法規的實施情況,對中共中央與國家領導機關制定的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情況,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遵紀守法、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況,通過建議和批評進行監督。
參政議政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的拓展和延伸,其內容和形式除與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相同的以外,還包括選擇人民群眾關心、黨政部門重視、政協有條件做的課題,組織調查和研究,積極主動地向黨政領導機關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通過多種方式,廣開言路,廣開才路,充分發揮委員專長和作用,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獻計獻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