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呼和浩特市基本菜田保護條例

呼和浩特市基本菜田保護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4-13 18:35:51

⑴ 呼和浩特市的人口有多少呢經濟情況如何

呼和浩特市總人口已經達到215.8萬人
從呼和浩特市統計局了解到,截至去年年底,呼和浩特市總人口已經達到215.8萬人,當年自然增長率為4.9‰。其中,非農業人口100.1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46.4%。少數民族人口27.55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2.8%。從性別看,男性111.3萬人,占總人口的51.6%;女性104.5萬人,占總人口的48.4%。從年齡結構看,18歲以下的人口有39.3萬人,18~35歲62.7萬人,35~60歲85.3萬人,60歲以上28.5萬人。。

呼和浩特市國民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其基本特點是生產高速增長、運行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城市建設步伐加快,重點項目進展順利,財政實力不斷增強,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農業生產形勢看好,農村經濟穩步發展。上半年,全市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3.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5%。在支農投入方面,上半年財政用於農業的支出達760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6.5%。在種植業生產方面,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達622.4萬畝,較去年增加12.3萬畝。針對近年來首府菜價高的問題,今年我市加強了蔬菜基地建設,切實把它作為一項既富裕農民、又惠及市民的「民心」工程來抓,從財政投入、信貸支持、基本菜田佔用補償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有力舉措。截至目前,全市9個旗縣區的23個鄉鎮參與了蔬菜基地的開發與建設,共落實、開發新菜田20750畝。蔬菜生產已初見成效,7、8兩月全市菜價明顯回落,環比降幅達到15%以上。到6月末,全市奶牛頭數達65.0萬頭,比上年同期增長15.0%。鮮奶產量達109.2萬噸,增長32.0%。豬、牛、羊肉產量3.0萬噸,增長11.2%。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經濟效益顯著提高。1—7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19.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9.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2個百分點。全市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262.4,比上年同期提高37.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總額19.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5%。
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繼續擴大,重點項目進展順利。1—7月,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73.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8.9%。
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強。1—7月,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01.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0%,占固定資產投資的37.2%。
重點項目進展順利。1—7月,億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182.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3.7%,佔全市投資總額的67.0%。
房地產開發持續走高,房地產價格指數進一步回落。1—7月,全市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33.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1.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29.3個百分點。
市場繁榮活躍,服務業繼續增長。1—7月,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01.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2%。其中,住宿和餐飲業銷售火爆,實現零售額49.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0%。
財政實力穩步增強,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增加。財政收支同步增長。1—7月,全市累計實現財政收入57.6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累計完成35.6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7%;上劃中央稅收收入累計完成21.9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1%。1—7月全市財政累計支出39.8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6%。
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成效顯著。1—7月,全市累計實現新增就業人數1.9萬人,完成年度計劃的77.7%;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8萬人,完成年度計劃的79.8%,其中安置「4050」人員0.4萬人,完成年度計劃的81.7%;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7萬人,完成年度計劃的86.0%;新創辦社區就業服務實體384個,完成年度計劃的76.8%。1—7月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參統職工26.3萬人,年度征繳額8.1億元,分別完成年度計劃的87.0%和84.3%。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穩定增加,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699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7%;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為2961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達到了424.8億元,比年初增加了45.1億元。

希望對你有幫助。。不謝

⑵ 流轉土地是否交耕地佔用稅

具體土地政策法規內容你可以去【聚土】看下
1 耕地佔用稅實施細則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條例所稱建房,包括建設建築物和構築物。
農田水利佔用耕地的,不徵收耕地佔用稅。
第三條佔用園地建房或者從事非農業建設的,視同佔用耕地徵收耕地佔用稅。
第四條經申請批准佔用耕地的,納稅人為農用地轉用審批文件中標明的建設用地人;農用地轉用審批文件中未標明建設用地人的,納稅人為用地申請人。
未經批准佔用耕地的,納稅人為實際用地人。
第五條條例第四條所稱實際佔用的耕地面積,包括經批准佔用的耕地面積和未經批准佔用的耕地面積。
第六條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耕地佔用稅的平均稅額,按照本細則所附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耕地佔用稅平均稅額表》執行。
縣級行政區域的適用稅額,按照條例、本細則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規定執行。
第七條條例第七條所稱基本農田,是指依據《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范圍內的耕地。
第八條條例第八條規定免稅的軍事設施,具體范圍包括:
(一)地上、地下的軍事指揮、作戰工程;
(二)軍用機場、港口、碼頭;
(三)營區、訓練場、試驗場;
(四)軍用洞庫、倉庫;
(五)軍用通信、偵察、導航、觀測台站和測量、導航、助航標志;
(六)軍用公路、鐵路專用線,軍用通訊、輸電線路,軍用輸油、輸水管道;
(七)其他直接用於軍事用途的設施。
第九條條例第八條規定免稅的學校,具體范圍包括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批准成立的大學、中學、小學、學歷性職業教育學校以及特殊教育學校。
學校內經營性場所和教職工住房佔用耕地的,按照當地適用稅額繳納耕地佔用稅。
第十條條例第八條規定免稅的幼兒園,具體范圍限於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登記注冊或者備案的幼兒園內專門用於幼兒保育、教育的場所。
第十一條條例第八條規定免稅的養老院,具體范圍限於經批准設立的養老院內專門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顧的場所。
第十二條條例第八條規定免稅的醫院,具體范圍限於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准設立的醫院內專門用於提供醫護服務的場所及其配套設施。
醫院內職工住房佔用耕地的,按照當地適用稅額繳納耕地佔用稅。
第十三條條例第九條規定減稅的鐵路線路,具體范圍限於鐵路路基、橋梁、涵洞、隧道及其按照規定兩側留地。
專用鐵路和鐵路專用線佔用耕地的,按照當地適用稅額繳納耕地佔用稅。
第十四條條例第九條規定減稅的公路線路,具體范圍限於經批准建設的國道、省道、縣道、鄉道和屬於農村公路的村道的主體工程以及兩側邊溝或者截水溝。
專用公路和城區內機動車道佔用耕地的,按照當地適用稅額繳納耕地佔用稅。
第十五條條例第九條規定減稅的飛機場跑道、停機坪,具體范圍限於經批准建設的民用機場專門用於民用航空器起降、滑行、停放的場所。
第十六條條例第九條規定減稅的港口,具體范圍限於經批准建設的港口內供船舶進出、停靠以及旅客上下、貨物裝卸的場所。
第十七條條例第九條規定減稅的航道,具體范圍限於在江、河、湖泊、港灣等水域內供船舶安全航行的通道。
第十八條條例第十條規定減稅的農村居民佔用耕地新建住宅,是指農村居民經批准在戶口所在地按照規定標准佔用耕地建設自用住宅。
農村居民經批准搬遷,原宅基地恢復耕種,凡新建住宅佔用耕地不超過原宅基地面積的,不徵收耕地佔用稅;超過原宅基地面積的,對超過部分按照當地適用稅額減半徵收耕地佔用稅。
第十九條條例第十條所稱農村烈士家屬,包括農村烈士的父母、配偶和子女。
第二十條條例第十條所稱革命老根據地、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和邊遠貧困山區生活困難的農村居民,其標准按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一條根據條例第十一條的規定,納稅人改變佔地用途,不再屬於免稅或減稅情形的,應自改變用途之日起30日內按改變用途的實際佔用耕地面積和當地適用稅額補繳稅款。
第二十二條條例第十三條所稱臨時佔用耕地,是指納稅人因建設項目施工、地質勘查等需要,在一般不超過2年內臨時使用耕地並且沒有修建永久性建築物的行為。
第二十三條因污染、取土、采礦塌陷等損毀耕地的,比照條例第十三條規定的臨時佔用耕地的情況,由造成損毀的單位或者個人繳納耕地佔用稅。超過2年未恢復耕地原狀的,已征稅款不予退還。
第二十四條條例第十四條所稱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跡地、苗圃等,不包括居民點內部的綠化林木用地,鐵路、公路征地范圍內的林木用地,以及河流、溝渠的護堤林用地。
第二十五條條例第十四條所稱牧草地,包括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
第二十六條條例第十四條所稱農田水利用地,包括農田排灌溝渠及相應附屬設施用地。
第二十七條條例第十四條所稱養殖水面,包括人工開挖或者天然形成的用於水產養殖的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庫水面、坑塘水面及相應附屬設施用地。
第二十八條條例第十四條所稱漁業水域灘塗,包括專門用於種植或者養殖水生動植物的海水潮浸地帶和灘地。
第二十九條佔用林地、牧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以及漁業水域灘塗等其他農用地建房或者從事非農業建設的,適用稅額可以適當低於當地佔用耕地的適用稅額,具體適用稅額按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規定執行。
第三十條條例第十四條所稱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生產設施,是指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而建設的建築物和構築物。具體包括:儲存農用機具和種子、苗木、木材等農業產品的倉儲設施;培育、生產種子、種苗的設施;畜禽養殖設施;木材集材道、運材道;農業科研、試驗、示範基地;野生動植物保護、護林、森林病蟲害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檢疫的設施;專為農業生產服務的灌溉排水、供水、供電、供熱、供氣、通訊基礎設施;農業生產者從事農業生產必需的食宿和管理設施;其他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生產設施。
第三十一條經批准佔用耕地的,耕地佔用稅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為納稅人收到土地管理部門辦理佔用農用地手續通知的當天。
未經批准佔用耕地的,耕地佔用稅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為納稅人實際佔用耕地的當天。
第三十二條納稅人佔用耕地或其他農用地,應當在耕地或其他農用地所在地申報納稅。
第三十三條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財政、稅務主管部門應當將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耕地佔用稅具體實施辦法報送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
第三十四條本細則自公布之日起實施。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
第一條為了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加強土地管理,保護耕地,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耕地,是指用於種植農作物的土地。

第三條佔用耕地建房或者從事非農業建設的單位或者個人,為耕地佔用稅的納稅人,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繳納耕地佔用稅。

前款所稱單位,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股份制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以及其他企業和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國家機關、部隊以及其他單位;所稱個人,包括個體工商戶以及其他個人。

第四條耕地佔用稅以納稅人實際佔用的耕地面積為計稅依據,按照規定的適用稅額一次性徵收。

第五條耕地佔用稅的稅額規定如下:

(一)人均耕地不超過1畝的地區(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單位,下同),每平方米為10元至50元;

(二)人均耕地超過1畝但不超過2畝的地區,每平方米為8元至40元;

(三)人均耕地超過2畝但不超過3畝的地區,每平方米為6元至30元;

(四)人均耕地超過3畝的地區,每平方米為5元至25元。

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根據人均耕地面積和經濟發展情況確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平均稅額。

各地適用稅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稅額幅度內,根據本地區情況核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的適用稅額的平均水平,不得低於本條第二款規定的平均稅額。

第六條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經濟發達且人均耕地特別少的地區,適用稅額可以適當提高,但是提高的部分最高不得超過本條例第五條第三款規定的當地適用稅額的50%。

第七條佔用基本農田的,適用稅額應當在本條例第五條第三款、第六條規定的當地適用稅額的基礎上提高50%。

第八條下列情形免徵耕地佔用稅:

(一)軍事設施佔用耕地;

(二)學校、幼兒園、養老院、醫院佔用耕地。

第九條鐵路線路、公路線路、飛機場跑道、停機坪、港口、航道佔用耕地,減按每平方米2元的稅額徵收耕地佔用稅。

根據實際需要,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商國務院有關部門並報國務院批准後,可以對前款規定的情形免徵或者減征耕地佔用稅。

第十條農村居民佔用耕地新建住宅,按照當地適用稅額減半徵收耕地佔用稅。

農村烈士家屬、殘疾軍人、鰥寡孤獨以及革命老根據地、少數民族聚居區和邊遠貧困山區生活困難的農村居民,在規定用地標准以內新建住宅繳納耕地佔用稅確有困難的,經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報經縣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可以免徵或者減征耕地佔用稅。

第十一條依照本條例第八條、第九條規定免徵或者減征耕地佔用稅後,納稅人改變原佔地用途,不再屬於免徵或者減征耕地佔用稅情形的,應當按照當地適用稅額補繳耕地佔用稅。

第十二條耕地佔用稅由地方稅務機關負責徵收。

土地管理部門在通知單位或者個人辦理佔用耕地手續時,應當同時通知耕地所在地同級地方稅務機關。獲准佔用耕地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在收到土地管理部門的通知之日起30日內繳納耕地佔用稅。土地管理部門憑耕地佔用稅完稅憑證或者免稅憑證和其他有關文件發放建設用地批准書。

第十三條納稅人臨時佔用耕地,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繳納耕地佔用稅。納稅人在批准臨時佔用耕地的期限內恢復所佔用耕地原狀的,全額退還已經繳納的耕地佔用稅。

第十四條佔用林地、牧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以及漁業水域灘塗等其他農用地建房或者從事非農業建設的,比照本條例的規定徵收耕地佔用稅。

建設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生產設施佔用前款規定的農用地的,不徵收耕地佔用稅。

第十五條耕地佔用稅的徵收管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和本條例有關規定執行。( 綏棱教育信息網 www.suilengea.com )

第十六條本條例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1987年4月1日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同時廢止。

3 內蒙古自治區耕地佔用稅實施辦法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實施辦法。

第二條 本實施辦法所稱耕地,是指用於種植農作物的土地,人工種植的草地、林地,人工開發的水面積和其他佔用前三年曾用於種植農作物的土地。

第三條 自治區內佔用耕地建房或者從事其他非農業建設的單位和個人,是耕地佔用稅的納稅人。

第四條 耕地佔用稅根據納稅人實際佔用的耕地面積和適用稅額計稅,一次性徵收。

第五條 耕地佔用稅的平均稅額為:

(一)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海市每平方米7. 50元;

(二)呼倫貝爾盟、興安盟、哲里木盟、烏蘭察布盟、巴彥淖爾盟和赤峰市每平方米6. 25元;

(三)錫林郭勒盟、伊克昭盟、阿拉善每平方米5元。

第六條 耕地佔用稅由地方稅務機關負責徵收,或者委託土地管理部門代收代繳。單位和個人獲准佔用耕地後,土地管理部門應當及時通知當地同級地方稅務機關。獲准佔用耕地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持旗縣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向當地地方稅務機關申報納稅。土地管理部門憑完稅憑證或者免稅證明劃撥用地。

第七條 盟行政公署、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人均佔有耕地和經濟發展情況確定旗縣耕地佔用稅的適用稅額,但是加權平均數不得低於或者高於本辦法規定的平均稅額。

旗縣(市、區)人民政府根據盟行政公署、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本地區的適用稅額,對人均佔用耕地數量和經濟發展情況差別較大的蘇木鄉鎮,可以規定不同的耕地佔用稅適用稅額,但是加權平均數不得低於或者高於本旗縣(市、區)的適用稅額。

農牧民佔用耕地新建自用住宅,按核定稅額減半徵收耕地佔用稅。非農業戶口的城鎮居民佔用耕地建住宅、農牧民佔用耕地從事非農業生產經營的,全額徵收耕地佔用稅。

佔用糧食生產基地、經濟作物區用地、城市郊區菜地和人均耕地特別少的地區的耕地,以及基本農田保護區內耕地(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佔地除外),加征50%以上1倍以下的耕地佔用稅。

第八條 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為人民政府批准佔用耕地之日。獲准佔用耕地的納稅人,在30日內向地方稅務機關申報納稅。逾期不申報納稅的,從滯納之日起,按日加收應納稅款5‰的滯納金。

納稅人按照有關規定向土地管理部門辦理退還耕地的,已納稅款不予退還。

第九條 下列經批准徵用或者佔用的耕地,免徵耕地佔用稅:

(一)部隊和自治區以上指揮防護工程,配置武器裝備的作戰、情報陣地,尖端武器作戰、試驗基地,軍用機場、港口、碼頭,設防工程,軍事通信台站、線路、導航設施,軍用倉庫、輸油管線、靶場、訓練場、營區,師以下軍事機關辦公用房,專用修械所,通往軍事設施的鐵路、公路支線等軍事設施。

(二)國家和地方鐵路線路及其兩側留地、沿線車站、裝卸用貨場、倉庫等;

(三)民用機場飛機跑道、停機坪、機場內必要的空地以及候機樓、指揮塔、雷達設施等;

(四)國家物資儲備部門炸葯專用庫房以及為保障其安全的用地;

(五)全日制大、中、小學校和單位子弟學校,個人舉辦學校的教學用房、實驗室、操場、圖書館、辦公室、食堂、宿舍等;

(六)醫院、衛生院、醫療站、醫務所等醫療單位;

(七)幼兒園、敬老院;

(八)殯儀館;

(九)直接為農牧業生產服務的農田水利設施;

(十)移民、災民建房。

前款規定的免稅耕地,徵用或者用占後改變用途的,應當按規定繳納耕地佔用稅。

第十條 農村牧區的革命烈士家屬、革命傷殘軍人、鰥寡孤獨以及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和邊遠貧困山區生活困難的農牧戶,在規定標准之日內佔用耕地新建住宅納稅確有困難的,可以酌情給予減稅或者免稅。尚未達到溫飽的免稅,其他困難戶適當減稅。

前款規定減稅或者免稅的程序為:由納稅人提出申請,經蘇木鄉鎮人民政府和旗縣地方稅務機關審核,報旗縣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條 在老少邊窮地區修築公路或者興建其他扶貧工程,繳納耕地佔用稅確有困難的,由自治區地方稅務機關審核,報國家稅務總局批准後,給予減稅或者免稅。

第十二條 經批准徵用或者佔用的耕地,超過2年未使用的,按規定稅額加征2倍以下耕地佔用稅。

第十三條 地方稅務機關可以從耕地佔用稅實征稅額中,提取不高於5%的徵收經費,用於徵收業務費支出。

第十四條 耕地佔用稅的徵收管理,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五條 本實施辦法具體應用的問題,由自治區地方稅務機關負責解釋。

第十六條 本實施辦法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1987年10月2日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的《內蒙古自治區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實施辦法》(內政發[1987]134號)同時廢止。

⑶ 求:呼和浩特05--08年人口數據

2005年全市總人口211.8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08.4萬人,非農業人口95.9萬人,少數民族人口26.4萬人。有蒙古(約佔11%)、漢、回、滿、鄂倫春、鄂溫克等34個民族。面積81.1平方公里。0-14歲的人口佔21.28%;15-64歲的人口佔73.37%;65歲及以上的人口5.35%

截止到2006年底,呼和浩特的總人口是213.79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12.4萬人,非農業人口97.2人,少數民族人口26.5萬人。有蒙古(約佔11%)、漢、回、滿、鄂倫春、鄂溫克等34個民族。面積81.1平方公里

從呼和浩特市統計局了解到,截至去年年底,呼和浩特市總人口已經達到215.8萬人,當年自然增長率為4.9‰。其中,非農業人口100.1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46.4%。少數民族人口27.55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2.8%。從性別看,男性111.3萬人,占總人口的51.6%;女性104.5萬人,占總人口的48.4%。從年齡結構看,18歲以下的人口有39.3萬人,18~35歲62.7萬人,35~60歲85.3萬人,60歲以上28.5萬人。。

呼和浩特市國民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其基本特點是生產高速增長、運行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城市建設步伐加快,重點項目進展順利,財政實力不斷增強,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農業生產形勢看好,農村經濟穩步發展。上半年,全市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3.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5%。在支農投入方面,上半年財政用於農業的支出達760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6.5%。在種植業生產方面,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達622.4萬畝,較去年增加12.3萬畝。針對近年來首府菜價高的問題,今年我市加強了蔬菜基地建設,切實把它作為一項既富裕農民、又惠及市民的「民心」工程來抓,從財政投入、信貸支持、基本菜田佔用補償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有力舉措。截至目前,全市9個旗縣區的23個鄉鎮參與了蔬菜基地的開發與建設,共落實、開發新菜田20750畝。蔬菜生產已初見成效,7、8兩月全市菜價明顯回落,環比降幅達到15%以上。到6月末,全市奶牛頭數達65.0萬頭,比上年同期增長15.0%。鮮奶產量達109.2萬噸,增長32.0%。豬、牛、羊肉產量3.0萬噸,增長11.2%。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經濟效益顯著提高。1—7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19.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9.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2個百分點。全市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262.4,比上年同期提高37.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總額19.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5%。
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繼續擴大,重點項目進展順利。1—7月,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73.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8.9%。
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強。1—7月,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01.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0%,占固定資產投資的37.2%。
重點項目進展順利。1—7月,億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182.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3.7%,佔全市投資總額的67.0%。
房地產開發持續走高,房地產價格指數進一步回落。1—7月,全市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33.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1.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29.3個百分點。
市場繁榮活躍,服務業繼續增長。1—7月,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01.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2%。其中,住宿和餐飲業銷售火爆,實現零售額49.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0%。
財政實力穩步增強,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增加。財政收支同步增長。1—7月,全市累計實現財政收入57.6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累計完成35.6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7%;上劃中央稅收收入累計完成21.9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1%。1—7月全市財政累計支出39.8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6%。
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成效顯著。1—7月,全市累計實現新增就業人數1.9萬人,完成年度計劃的77.7%;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8萬人,完成年度計劃的79.8%,其中安置「4050」人員0.4萬人,完成年度計劃的81.7%;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7萬人,完成年度計劃的86.0%;新創辦社區就業服務實體384個,完成年度計劃的76.8%。1—7月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參統職工26.3萬人,年度征繳額8.1億元,分別完成年度計劃的87.0%和84.3%。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穩定增加,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699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7%;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為2961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達到了424.8億元,比年初增加了45.1億元。

2008年要到明年6月的《呼和浩特志》出版才知道。

⑷ 以色列土地又少又沙化又貧瘠……

2005年8月12日至21日,全國人大環資委宋照肅副主任委員帶隊赴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包頭市就生態建設和保護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調研,我們看到,近年來在國家生態保護有關政策的支持下,內蒙古自治區進一步加大了生態保護工作的力度,全區上下非常重視生態建設和保護,採取了有效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本區實際的生態建設和保護的路子;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取得的成績
內蒙古自治區地處祖國的北疆,橫跨東北、西北、華北,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2.3%,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防線。從1998年到2004年,國家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八大重點生態建設工程,范圍涉及了自治區90%以上的旗縣,累計投資了145.9億元,共完成了退耕還林3504萬畝,退牧還草14958萬畝以及京津風沙源治理3247.7萬畝的任務,營造了2424萬畝公益林,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420萬畝,建設與保護了572萬畝的草原,治理荒漠化面積570萬畝。通過生態建設和保護,內蒙古自治區森林覆蓋率由「九五」期末的13.8%提高到目前的17.57%。荒漠化面積與1999年相比減少2409萬畝,沙化土地面積減少了732萬畝,並且土地荒漠化的程度明顯降低,流動沙化面積減少。全區生態狀況已進入「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階段。內蒙古自治區在生態建設和保護方面突出抓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1.領導高度重視,責任落實到位
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的保護,把生態建設和保護擺在重要議事日程,作為全區求生存、圖發展、謀富裕的根本戰略。近幾年,自治區政府先後下發了《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管理辦法》、《關於加大生態保護與建設力度嚴禁亂開濫墾的通知》、《關於深化改革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關於加快沙區、山區生態建設的決定》等重要文件,加大了政策引導力度。 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還將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列入各盟市黨政領導班子考核目標,建立了各級領導目標責任制度,層層簽訂責任狀,確保生態保護和建設的任務、目標、責任得到落實。
2.強化法制建設,提高制度保障
近年來,自治區制定了部分生態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自治區人大先後出台了實施草原法、防沙治沙法、森林法等具體辦法或管理條例,並根據本區實際情況,在全國率先制定了林木種苗條例、森林草原防火條例、基本草牧場保護條例等法規規章。目前,還正在就生態保護方面進行專項立法,起草了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同時,還在多部地方性法規中對生態保護做出明確規定。通過制定相關法規以及管理辦法,增強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和適用性,為實現依法保護生態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礎。
3.以工程建設為契機,加大生態保護和產業結構調整力度1998年以來,全區通過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和退牧還草等生態工程,不僅增加了林草植被,改善了生態,還為調整農牧區產業結構,發展農牧業的產業化經營創造了條件。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緊緊抓住國家實施的退耕退牧還林還草工程,從2000年開始,經過4年的不懈努力,建設了10方畝樟子松林和10萬畝草場,使原來已經嚴重退化的土地逐漸轉變為優質草場和成片的樟子松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鄂爾多斯市通過生態
工程建設,使畜牧業由原始的粗放式游牧發展到舍飼』圈養,由超載過牧發展為以草定畜、」劃區輪牧,實現了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增收、企業增效、地方增稅的多贏之路。
4.以生態示範區建設為推動,全面提高生態建設質量
近年來,自治區把生態示範區建設作為生態建設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在全區先後建立了43個生態示範區,其中3個國家級生態示範區,20個自治區級生態示範區。在抓生態示範區建設中,自治區將國家生態示範區建設原則與地方實際結合起來,利用生態示範區建設的有利時機,採取有效措施對生態系統進行保護和恢復。通過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為生態示範區建設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生態經濟型產業,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使生態示範區建設成效更為穩固,生態建設的質量得到全面提高。
二、經驗和啟示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建設和保護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既得益,於國家的有利政策,又與自治區堅持走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道路是分不開的。通過調研,我們認為,內蒙古自治區在生態建設和保護方面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
1、堅持走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道路
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隨著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資源的開發利用,資源的開發又不可避免地會對生態產生影響。針對這一實際,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在重視資源開發的同時,也十分重視對生態的保護,並涌現了一批好的典型,如華能伊敏煤電公司。該公司通過煤電一體化的生產模式,將煤礦開采產生的疏干水作為電廠的循環補給水,經處理達標後再用於灌溉草原。原煤生產後經封閉的皮帶走廊輸送到電廠,以電力方式輸送到用戶,既清潔又減少煤炭運輸環節的成本。燃煤發電後產生的部分灰渣回填礦坑,並覆蓋腐殖土以恢復植被,在煤礦區形成了「邊開采、邊回填、邊恢復」的良性循環。水、煤、灰的循環使用不僅有效利用了資源,降低了生產成本,也大大減輕了對生態的破壞,將生產與生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通過對華能伊敏煤電公司的實地考察,我們認為,該公司的成功做法為探索在資源開發條件下有效保護生態起到了示範作用,應該大力推廣。
2.堅持以建設促保護,加快生態建設步伐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在生態建設方面,堅持以抓三個區的建設為重要措施,不斷推動全區生態保護工作。一是抓自然保護區建設。全區建立了187個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8個,自治區級56個,總面積達到了1561.87萬公頃,佔全區面積的13.19%,形成了國家、自治區、盟市、旗縣四級保護網路體系。二是抓生態示範區建設。內蒙古自治區將生態示範區建設作為全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支撐,積極引導、規范各級生態示範區的建設和發展。呼倫貝爾市作為國家環保總局確定的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先後制定並出台了呼倫貝爾生態示範區建設規劃、呼倫貝爾生態功能區劃等多份指導生態示範區建設的綱要、方案和規范性文件,並在生態示範區建設中突出地方特色,不斷提高生態示範區的建設水平和成效。三是抓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黑河下游和陰山北麓科爾沁沙地已被列為國家級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試點,自治區還組織8個盟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和專家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編制完成了這兩個重要生態功能
保護區的規劃。內蒙古自治區十分重視草原生態建設,草原不僅是畜牧業的物質基礎,還是重要的生態防線。內蒙古草原面積有13.2億畝,佔全區總面積的74%,在生態建設和保護項目的示範帶動下,全區草原建設總規模從「九五」期間每年的3000萬畝左右發展到2004年的8749.9萬畝。草原圍欄建設速度明顯加快,2000年圍欄建設規模是1795.5萬畝,2002年則達到了5523.8萬畝,到2005年,全區的草原圍欄總面積將發展到2.5億畝,占草原承包到戶面積的30%。配套草庫倫的建設也加大了力度,全區已發展到4萬多處,灌溉面積達到300多萬畝,成為了人工飼草料的重要來源。通過草場建設,解決了「草場有界,放牧無界」的草場混放混用問題,增加了飼草料的來源和產量,為減輕天然草原的放牧壓力,恢復草原植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重視動員社會力量,創造全民參與生態建設的局面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通過完善政策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形成了全民參與的局面。2004年,全區有98個旗縣(全區共有101個旗縣)共3250多萬人次參與到生態建設之中。鄂爾多斯市通過採取「誰造誰有,合造共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一礦一企治理一山一溝,一鄉一鎮建設一園一區」等生態保護建設政策,吸引了大批企業和個體參與生態建設,初步形成了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投資的新格局。億利、伊泰、東達等50多家企業投資3億多元參與生態建設,建設規模達到258萬畝。造林大戶承包治理沙漠面積達到210萬畝,個體造林面積占造林總面積的80%以上。全市生態建設呈現出治理主體由集體、國家為主向社會各界多元化轉變,由簡單行政命令為主向政策引導和機制激勵轉變。庫布其沙漠是內蒙古四大沙漠之一。從1989年以來,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倡導下,國內外眾多志願者來到位於庫布其沙漠北緣的恩格貝,開展了大規模的治理沙漠、種樹種草、引洪造田等群眾性生態建設,經過15年的努力,已將16萬畝沙漠改造為綠地,把恩格貝建設成了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4.重視城市生態建設,構建綠色和諧城市
城市生態建設對於改善城市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包頭市政府把城市生態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城市綠化覆蓋率、人均擁有公共綠地面積大幅提高,城市環境有了較大改善。在城市建設中,包頭市把建設「國家園林城市」作為目標,以高起點、高水平的城市規劃為原則,強化法制建設,依靠群眾的監督力量,嚴格制止違法佔用綠地行為,多方籌資加大對城市生態建設的投入。近年來,包頭市大力實施「綠化、美化、硬化、凈化、亮化」等工程,提升城市綠化水平,新建30多個1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綠化休閑廣場,全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5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4.5%。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包頭市通過對市區周邊的成吉思汗生態園的建設和南海濕地的保護,不僅對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維護生態多樣性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有效的改善了城市環境質量。2002年,包頭市榮獲「聯合國人居獎」,2003年獲「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稱號。包頭市的城市生態建設為我國北方城市生態建設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三、有關建議
內蒙古自治區作為我國北疆重要的生態防線,生態建設和保護不僅關繫到全區各族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也關繫到華
北、東北和西北地區生態的保護和改善,責任十分重大。由於內蒙古處在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決定了其生態系統潛在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也決定了生態建設和保護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因此,內蒙古自治區要始終正確處理好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的關系,正確處理好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的關系。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原則,繼續採取更有效的措施,繼續把生態建設和保護作為戰略任務,堅持不懈地抓緊抓實抓好。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進一步完善地方性法規,依法加大保護力度
目前,我國生態保護的相關法律規定主要體現在各個資源法中,如水法、草原法、森林法、漁業法等,生態保護缺乏統一的立法。據了解,目前內蒙古自治區人大正在制定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這不僅對實現自治區生態保護法制化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在全國也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建議自治區進一步加快該法的立法進程,使這部地方性法規盡早出台實施。同時,由於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闊,生態系統復雜多樣,因此,還要重視通過地方立法加強對不同生態系統的保護,尤其要加大對自然保護區立法的力度,並進一步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建立起有效的監督協調機制,促進生態建設和保護。
2.不斷推動生態自治區的建設,提升生態建設水平
實踐證明,生態示範區的建設對有效保護生態、恢復生態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針對內蒙古自治區生態復雜多樣,既有重要生態功能區,又有生態脆弱區的實際,要更加註重搞好生態示範區的建設,通過生態示範區的建設,進一步推動生態自治區的建設。因此,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建議內蒙古自治區堅持生態建設的戰略性地位,把生態建設作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特別是在「十一五」期間,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實現全區生態狀況穩定,整體遏制、重點治理區全面好轉的目標。
3.堅持生態建設和保護並舉
內蒙古有著獨特的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系統既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又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要科學合理利用好生態資源,這不僅可以增加資源總量,充分發揮其生態保護功能,同時還可以獲得經濟效益。內蒙古自治區作為畜牧業大區,草原不僅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自治區牧區畜牧業和牧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突出抓好草原生態的建設和保護顯得十分重要。保護和建設好草原,不僅關繫到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還關繫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和繁榮。建議自治區在生態工程建設中,繼續堅持「保護和建設並重,以保護為主」的方針,進一步完善生態保護的相關政策,充分調動農牧民的積極性,通過禁牧、休牧、輪牧與舍飼圈養相結合等措施,實現生態建設與保護相統一,實現生態建設與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水平提高相促進的根本目的。
4.堅持走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並重的路子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突出。內蒙古自治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經濟發展對資源開發的依賴程度會越來越大,能否堅持積極、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資源對於全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樣,能否堅持走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並重的路子對全區生態的保護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按照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
持續發展的要求,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通過提高加工轉化水平,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對現有資源要有度、有序地開發利用,既不使資源閑置,又不能過度消耗和浪費,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在資源開發的同時一定要繼續加大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走科學合理的綜合開發道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目標。
5.進一步完善機制,鞏固生態建設成效
內蒙古自治區不少地區屬於生物多樣性豐富區、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涵養區和生態敏感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承擔了重要的生態保護和建設任務,而這些地區的許多地方經濟還不夠發達,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任務都很艱巨。因此,為加強對內蒙古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國家應對這些特殊區域進行生態補償。目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已經在全國正式實施。建議參照生態公益林補償政策,逐步將內蒙古天然草地、濕地、自然保護區納入到國家和地方生態補償范疇,進一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促進重要生態區的建設和發展。
在調研中,地方同志反映,近年來,國家實施的退耕還林(草)等重點工程對改善內蒙古生態,提高農牧民的生活水平,發展地方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建議國家應繼續加大對內蒙古地
區的生態工程建設的投入力度,保持當前投資的規模和比例,並針對工程實施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調整解決。比如,以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的安排規模還不夠;對生態移民補助過低,難以實際現「遷的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對已建生態林缺少管護費用,防病蟲害、防火措施不夠等。

⑸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出台的植物保護地方法規條例有哪些

據介紹,《條例》共6部分三十一條,主要包括大青山前坡生態保護區域范圍、大青山前坡生態保護的管理體制、大青山前坡生態保護專項規劃以及法律責任等內容。
《條例》明確規定了大青山前坡生態保護區域的四至界限,即我市總體規劃確定的陰山山脈大青山南坡中段,東至烏蘭察布界,南至G6高速公路,西至包頭界,北至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線。
《條例》明確了大青山前坡生態保護的管理體制。大青山前坡生態保護區域分屬土左旗、新城區、回民區、賽罕區四個旗區管轄,涉及林業和草原、生態環境、水務等部門管理事項的實際情況,明確了市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職責,確定了四個旗區人民政府及其所屬的相關主管部門,對所轄區域內大青山前坡生態,具體保護和執法的工作職責,鄉鎮人民政府的協助職責,建立起市、旗區、鄉鎮(村民委員會)「三級管理,分級負責」的管理體制,上下聯動,縱深管理,確保大青山青山常綠。
《條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大青山前坡生態建設。一是鼓勵社會公眾在享受大青山秀美景色的同時,能夠做到遵守管理制度,文明游覽,愛護動植物和公共設施,遵守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二是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均有對破壞大青山前坡生態行為的舉報、控告權利。三是鼓勵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參與大青山前坡生態保護工作,並對作出突出貢獻的給予獎勵。四是規定相關旗區人民政府要制定生態保護恢復治理優惠政策,加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綠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恢復治理。
《條例》嚴格規范大青山前坡保護區域內禁止建設項目及禁止行為。一是鑒於大青山前坡生態保護區域內有水源保護地,又屬於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外圍地帶。為了不影響自然保護區內的環境質量和生態功能,《條例》規定了六類禁止建設項目,禁止在前坡建設住宅、別墅等各類房地產開發項目;建設有損生態環境的工業項目;開礦,建設工業固體廢物集中貯存、處置設施及場所;設置生活垃圾填埋場及處置設施。二是以最嚴密法治保障大青山前坡生態建設,《條例》以列舉方式明確規定十項禁止性行為,禁止在前坡保護區域內擅自移動、損毀保護區域邊界標志和保護設施;在禁火區內吸煙、燒烤,焚燒垃圾、秸稈、落葉,燃放煙花爆竹、燃放孔明燈、明火祭奠;攜帶動植物疫原體進入保護區域;佔用、破壞綠地草坪,擅自採摘花草;砍伐、損壞樹木,放牧、捕獵鳥獸;破壞各類基礎設施和文物古跡;亂扔、亂倒垃圾、廢棄物,排放、傾倒污水;規模化畜禽養殖;引進任何可能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外來物種。三是對在大青山前坡生態保護區域內依法從事餐飲、娛樂、賓館等服務性活動的經營者採取的污染防治措施以及時序、地點做出明確規定。
《條例》加強了對大青山前坡水、土、林木、文物等資源的保護。為保護前坡水資源,明確大青山前坡生態建設要嚴格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進行合理規劃,並對市和相關旗區政府在前坡保護區域內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進行了規定;為豐富前坡樹木種類,明確規定要優化種植結構;為保障前坡環境質量,明確規定區域內居民生活優先使用清潔能源,旅遊景區、農家樂經營集中區及其他單位必須使用清潔能源,多管齊下,確保前坡山青水秀環境美。

⑹ 2008年呼和浩特市拆遷條例或2008年國務院拆遷條例拜託了各位 謝謝

呼和浩特市城市房屋拆遷專項資金監控管理暫行規定 第一條 為加強對城市房屋拆遷補償安置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維護拆遷的正常秩序,保證拆遷補償安置資金用於拆遷補償和住房安置,保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自治區《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呼和浩特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和《呼和浩特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在本市城市規劃控制區內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補償、安置的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拆遷管理辦公室是本市房屋拆遷主管部門,統一監督拆遷補償安置專項資金的使用。 本規定所稱拆遷補償安置專項資金,是指拆遷人在履行拆遷安置補償義務中,對於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給予的全部費用。 拆遷補償安置專項資金全部用於對被拆遷人和房屋承租人的補償安置。 第四條 市拆遷主管部門在拆遷補償安置專項資金監督使用工作中履行下列職責: (一)與拆遷單位共同測算拆遷項目的拆遷補償安置專項資金; (二)審核產權調換用房是否符合國家建築質量安全標准; (三)制定資金監督使用的操作規程,保證資金的合法使用; (四)當拆遷補償安置專項資金不足時,通知拆遷人補充拆遷補償安置專項資金; (五)拆遷項目結束後,清算拆遷補償安置專項資金。 第五條 由市拆遷主管部門、拆遷人對擬拆遷范圍進行摸底調查,結合房屋產權管理部門登記的資料和被拆遷房屋評估值等因素,確定拆遷補償安置專項資金。 第六條 拆遷補償安置專項資金包括: (一)按該地段房屋評估價測算出的被拆遷房屋補償安置費用(包括房屋區位補償價和地上建築物補償價); (二)附屬設施補償費用及其它相關補償費用,如居民的涼房、門樓、樹木、圍牆、水電表、管道煤氣、電話移機等。企業因拆遷造成的停產、停業損失和設備搬遷等費用; (三)臨時安置補助費期限以24個月計算,標准按規定執行。 第七條 拆遷補償安置專項資金按照被拆遷房屋補償安置費用總額的60%計算,公式: 拆遷補償安置專項資金=(拆遷范圍內評估價x被拆遷房屋建築面積+臨時安置補助費+附屬設施補償費用+其它費用)x 60% 第八條 市拆遷主管部門、銀行、拆遷人三方簽訂資金專項監控協議,約定拆遷補償安置專項資金專款專用。未經市拆遷主管部門許可,拆遷人不得隨意劃撥資金,銀行不得將拆遷補償安置專項資金支付拆遷人與被拆遷人。 第九條 拆遷人應當制定拆遷補償安置專項資金、產權調換安置房屋的使用計劃,根據拆遷項目工程進度,列出每一階段應使用的資金數額、產權調換安置房屋數量, 由市拆遷主管部門監控、管理。 第十條 實行貨幣補償的,拆遷人持與被拆遷人簽訂的貨幣補償協議,市拆遷主管部門簽注意見後辦理支付手續。 第十一條 實行產權調換的,拆遷人持與被持拆遷人簽訂的產權調換安置協議,向市拆遷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二條 拆遷入採取回遷方式安置被拆遷人的,拆遷雙方當事人應簽訂回遷安置協議,並由市拆遷主管部門對其進行監督。 第十三條 拆遷人如發生變更,變更後的拆遷人應當繼續履行市拆遷主管部門、銀行、原拆遷人三方簽訂的資金專項監控協議。 第十四條 拆遷項目補償安置完畢,經市拆遷主管部門確認,未發生違法、違規行為,被拆遷人主動得以妥善安置後,由市拆遷主管部門以書面形式通知銀行解除拆遷人專項資金的監控,並移交監管的剩餘產權調換房屋。如拆遷項目仍存在遺留問題,市拆遷主管部門對拆遷人繼續進行拆遷專項資金的監控,直至被拆遷人完全得以妥善安置為止。 第十五條 拆遷補償安置專項資金、產權調換現房應當專項使用, 因下列行為造成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權益受到損害的,由責任方負責補償安置被拆遷人: (一)銀行未經市拆遷主管部門同意,擅自將拆遷補償安置專項資金挪作他用或支付拆遷人、被拆遷人和房屋承租人的; (二)監管產權調換安置房屋的拆遷管理人員,未經批准擅自將產權調換安置房屋挪用或移交拆遷人、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的; (三)市拆遷主管部門工作人員因自身原因,延誤拆遷補償資金支付和產權安置房屋移交的。 第十六條 本規定由市拆遷主管部門負責解釋。

求採納

熱點內容
安澤司法 發布:2025-04-30 12:23:11 瀏覽:413
民法總則187 發布:2025-04-30 11:47:33 瀏覽:342
婚姻法24條規定 發布:2025-04-30 11:28:02 瀏覽:69
法律與道德的例子 發布:2025-04-30 11:21:01 瀏覽:103
民法表述 發布:2025-04-30 10:59:27 瀏覽:329
行政法精粹電子版 發布:2025-04-30 10:59:12 瀏覽:533
法官是怎麼徇私舞弊的 發布:2025-04-30 10:49:33 瀏覽:263
土地調處條例 發布:2025-04-30 10:47:59 瀏覽:295
法學碩士兩年制 發布:2025-04-30 10:46:40 瀏覽:815
精武司法所 發布:2025-04-30 10:41:16 瀏覽: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