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外來物種入侵制度辦法條例
㈠ 如何完善防控外來物種入侵的制度
外來物種入侵現象古已有之,只是因受各種條件制約,尚不足形成巨大危害。時至今日,因應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以及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的活動范圍更加廣泛,外來入侵物種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危害更加顯著。所謂外來物種入侵,是指從自然分布區通過有意或無意的人類活動而被引入,在當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系統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並給當地的生態系統或景觀造成明顯損害或影響的物種入侵現象。作為一種新的環境資源問題,外來物種入侵不僅對當地特有的生物多樣性、生物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構成威脅,而且會對一國的經濟安全和生態安全形成損害,並進而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危害。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經濟與國際貿易的發展、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再加上我國外來物種入侵法律制度建設的缺陷,導致我國外來物種入侵事件頻頻發生,並呈現出入侵范圍廣泛、類型多樣、上升幅度快、後果相對嚴重之趨勢。雖然我國出台了包括《環境保護法》、《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植物檢疫條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等在內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其中也不乏一些專門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條例、規定,但是,由於立法目的存在偏差、調整范圍存在空白、管理機構設置失當、具體制度缺失嚴重等問題,使得這些法律、法規在防治外來物種入侵方面並未達到其理想的效果。
目前,以美國、日本、英國和澳大利亞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就外來物種問題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來應對本國所面臨的外來物種入侵問題。在國際立法層面上,以《生物多樣性公約》、《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等為主要標志,開始對外來物種入侵和轉基因生物的跨境轉移問題進行專門規制,並取得了良好的實施效果。
隨著我國外來物種入侵問題的日漸惡化,制定防治外來物種入侵基本法,不僅是應對國家安全的根本需要,而且是我國履行國際義務的基本要求。外來物種入侵的立法目的來講,一是防止外來物種的入侵,維護生物安全,保護本國的生物多樣性,二是防止經濟損失,保障人類的健康。在外來物種入侵基本原則的設置上,應當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分等級和重點防治原則和公眾參與原則等原則。在管理機構的設置上,應當確立防治外來物種入侵專家委員會,這個委員會應當由通曉農業、林業、環保、漁業、海洋、海關、工商等方面的專業人員組成,由該委員會全面統籌、協調和管理外來物種入侵工作。在制度構建上應當加強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力爭在第一時間將有危害性的生物拒之門外。同時,還應當注重加強與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相關制度建設,如許可證制度、動植物檢疫制度、監測控制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公眾參與制度以及司法制度等,通過各項制度措施的有機協調和配合,共同確保我國防治外來物種入侵基本法立法目的的實現。
㈡ 阻止外來有害物種入侵的具體辦法有
加強邊境檢驗檢疫,從源頭上堵住。
另一方面要加大媒體宣傳力度,普及外來物種入侵方面的相關知識,避免市民因為不了解危害性無意中造成了外來物種的入侵。比如說告訴大家巴西龜是一種很危險的外來物種,它可能在我們的環境中無法控制,這樣至少大家不會買巴西龜來放生...現在昆明城郊經常可見一些原本不生長在這里的動物,前幾天滇池附近還發現了一隻大大的大鱷龜。估計就是哪位市民買來當寵物,之後不想養,一丟了事。這只大鱷龜已經可以在自然環境中生存,放走它的市民肯定不知道潛在的危險。
㈢ 我們可以採取哪些措施降低外來生物入侵的風險
有關專家建議,為防止國外有害物種進入國內,目前應優先開展以下工作: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加強對無意引進和有意引進外來入侵物種的安全管理;開展全國范圍的外來入侵物種調查,查明我國外來物種的種類、數量、分布和作用,建立外來物種資料庫;分析外來物種對我國生態系統和物種的影響,建立對生態系統、環境或物種構成威脅的外來物種風險評價指標體系、風險評價方法和風險管理程序;逐步建立健全精幹高效的外來入侵物種監測系統;加強對外來入侵物種危害性的宣傳教育,提高對外來入侵物種的防範意識;加強對外來入侵物種識別、防治技術、風險評估技術、風險管理措施的培訓。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條建議:第一,加強立法,並要嚴格執法。現有的動植物檢驗檢疫等相關條例有很多不充分的地方,在防止外來生物入侵方面要單獨立法,從源頭做起,從初期做起,使法制健全。如,外來物品引入時要論證,夾帶的植物、水果都要通過法律規范嚴格檢驗並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同時,要對人們加強教育,提高認識,使其有守法意識。
第二,加強國際合作。通過信息網路、參加國際研討會進行討論和交流,看各國外來生物入侵趨勢,對目前世界上造成危害較大的動物、植物、昆蟲要格外提高警惕,防患於未然。外來物種對於這個國家來說是入侵,對於那個國家是原產地。原產地國家對於該物種的認識和治理的辦法,對於被入侵國來說是可以借鑒的經驗。我們要借鑒某一國家治理某種入侵生物的方法和經驗。
第三,提高警惕,要有前瞻性。 一旦預測到什麼物種近幾年來可能會入侵某地區,就要及早了解,早採取措施,防止傳入,並做好一旦進入我國,就要快速控制和治理的准備。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伴隨者人類社會的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應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了人類美好的明天,全力拯救和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當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㈣ 如何防治外來生物入侵
比我們好很多,具體可以參考下面的。日本於2005年實施的《外來入侵物種法案》將外來物種分為入侵物種(IAS)、未歸類物種(UAS)和其他物種三大類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對它們的飼養、種植、儲存、運輸、養殖、進口或其他處理方式進行管制,建立了可操作性很強的一套實施流程。植物檢疫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應對生物入侵所帶來的挑戰。2004年,日本制定了《外來入侵物種法案》並於,[8]2005年開始實施。在這部法律中,日本建立了頗具特色的外來物種分類管理制度,將全部外來物種分為三大類,一是入侵性外來種(IAS),即已經有了充分的科學依據確定它們會引起災害;二是未歸類的外來物種(UAS),即尚無充分的科學依據確定它會引起災害;三是除這兩類物種以外的物種。這三類外來物種的地位並不是固定的,在實踐中也可能相互轉化日本對外來物種的管理對我國的借鑒一直以來,日本對外來有害生物的傳入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有關執法機構對外來物種的入境檢查也是世界上相對較嚴格的少數國家之一。日本最新制定的《外來入侵物種法案》首次對日本的外來物種統一進行了分類,不僅限於早期的動植物病蟲害,而將所有的外來物種的管理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由於這部法律實施的時間還不是很長,現在就對它的實施效果進行評論為時尚早,但作為亞洲首個正式頒布生物入侵基本法的國家,日本的外來物種分類管理策略仍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借鑒。在我國目前的法律法規中,外來物種的分類與管理處於比較模糊的狀態。這種情況產生的主要原因在於沒有一部應對生物入侵的基本法律,現有的相關法律只是對各自涉及的外來物種進行管制,而沒有統一的外來物種分類管理。這種分散的外來物種分類管理有可能產生兩種問題,一是缺失之處,即現有的法律有可能有遺漏,二是有重疊之處,即在現有法律適用上可能有交叉或沖突。盡快制定一部起統合作用的生物入侵基本法,對外來物種進行統一的分類管理,應對生物入侵所帶來的嚴峻挑戰,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中亟待解決的緊迫問題之一。
㈤ 對外來物種入侵防控有哪些主要措施
建立快速有效的早期預警監測體系,建立外來物種信息庫和信息。加強檢疫,截獲有害外來物種。建立和完善對外來入侵物種的監測體系。加強對外來物種的風險評估,採取有效措施,及時對入侵的物種進行控制和鏟除,原則 : 速效、持續 、安全、經濟。人工直接鏟除,化學防除,生物防綜合治理,建立和完善法製法規。加大科技投入深入探討外來物種入侵的機理,提高對外來入侵物種的預警、監測、和防除的技術水平。加強科普教育,提高民眾對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控意識,發動民眾積極參與,防除外來物種的入侵是我們每個人的職責。防除外來物種的入侵就是保護生態系統 , 保護生物多樣性。
㈥ 防止「生物入侵者」的措施
我國涉及到外來物種控制問題有很多相關的法律及相關機構,這些法律、條例及組織體系主要集中在人類健康、病蟲害及與雜草檢疫有關的方面,並沒有充分包含入侵物種對生物多樣性或生態環境破壞的相關內容,與從生物多樣性保護角度控制外來物種的目標還相差甚遠。同時,我國幅員廣闊,生態系統類型繁復,國內跨地區的物種轉移迄今尚沒有引起充分重視,也沒有規章條例可循來管理地區性的物種入侵問題。事實上,我國雖然對於引入問題採取了一些控制措施,但遠沒有建立起一整套的外來入侵種控制體系,對於外來入侵種的早期預測、監測及早期控制和迅速反應,都沒有予以充分重視。因此為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控制外來物種,制定有關防止生物入侵的專項法律,且在此基礎上,分別制定相應的配套法規,形成一整套適合我國國情,具有可操作性的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十分緊迫而必要的。因此,我認為我國應盡快制定《防止外來物種入侵法》和《入侵物種管理法》,而且由於外來入侵物種的影響面極大,我國應成立包括農業、林業、環保、海洋、貿易、檢疫、衛生、國防、司法、教育、科研等國家主管部門在內的統一管理協調委員會,從國家利益的高度全面管理外來入侵物種。立法時的核心問題是加強和完善對外來物種引入的評估和審批制度。
㈦ 根據有害物種入侵的方式,你能制定出我國防止物種入侵的具體方法嗎
外來物種入侵的渠道包括以下三種:
1、自然入侵:這種入侵不是人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過風媒、水體流動或由昆蟲、鳥類的傳帶,使得植物種子或動物幼蟲、卵或微生物發生自然遷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來物種的入侵。
2、無意引進:這種引進方式雖然是人為引進的,但在主觀上並沒有引進的意圖,而是伴隨著進出口貿易,海輪或入境旅遊在無意間被引入的。
3、有意引進:這是外來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世界各國出於發展農業、林業和漁業的需要往往會有意識引進優良的動植物品種。但由於缺乏全面綜合的風險評估制度,世界各國在引進優良品種的同時也引進了大量的有害生物,如大米草、水花生、福壽螺等。這些入侵種由於被改變了物種的生存環境和食物鏈,在缺乏天敵制約的情況下泛濫成災。全世界大多數的有害生物都是通過這種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國的。
防止物種入侵的具體方法:
1、加強檢疫,主要防止無意引進的物種。
2、做好風險評估,主要是針對引進的物種。項目經常會有一些引進物種的項目,風險評估並沒有做好就引進了,後來就造成了大的災難。
3、提高全民的素質,看到不常見但是大范圍發生的物種,盡快上報。
防止物種入侵的指導原則:
1、加強立法並要嚴格執法。
現有的動植物檢驗檢疫等相關條例有很多不充分的地方,在防止外來生物入侵方面要單獨立法,從源頭做起,從初期做起,使法制健全。如外來物品引入時要論證,夾帶的植物、水果都要通過法律規范嚴格檢驗並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同時要對人們加強教育,提高認識,使其有守法意識。
2、加強國際合作。
通過信息網路、參加國際研討會進行討論和交流,看各國外來生物入侵趨勢,對目前世界上造成危害較大的動物、植物、昆蟲要格外提高警惕,防患於未然。外來物種對於這個國家來說是入侵,對於那個國家是原產地。原產地國家對於該物種的認識和治理的辦法,對於被入侵國來說是可以借鑒的經驗。要借鑒某一國家治理某種入侵生物的方法和經驗。
3、提高警惕,要有前瞻性。
一旦預測到什麼物種近幾年來可能會入侵某地區,就要及早了解,早採取措施,防止傳入,並做好一旦進入就要快速控制和治理的准備。
㈧ 生物入侵的防治措施
建立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
在這一點上,美國的做法值得借鑒。在1999年以前,美國也沒有設立專門機構領導防治外來物種的入侵工作,但日益嚴重的入侵危機和堅決的反入侵的決心促成了美國入侵物種理事會的誕生,而此理事會的主要職責則是與不同級別、不同地區、不同種類的各個部門、機構、單位進行積極協作,並對各部門之間的協作計劃的執行進行監督。
具體到中國,應成立包括檢疫、環保、海洋、農業、林業、貿易、科研機構等各部門在內的統一協調管理機構。此機構應從國家利益,而不是部門利益出發,全面綜合開展外來物種的防治工作。在外來物種引進之前,應由農業或林業或海洋管理部門會同科研機構進行引進風險評估,由環保部門作出環境評價,再由檢疫部門進行嚴格的口岸把關,多方協調行動共同高效開展外來物種的防治工作。
完善風險評估制度
要阻止外來物種的入侵,首要的工作就是防禦,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就是力爭在第一時間,第一地區將危害性較大的生物堅決拒之門外。
該評價系統根據待引進物種的有關信息、生物學特徵、繁殖和傳播方式以及氣候參數等情況,設計49個問題,通過問卷的方式回答每個問題,再對每一問題的回答給出得分,將所有問題的得分相加,根據最終的得分與標准值的比較來決定是否引進該物種。一般包括三種結果:
一是允許該物種進口;二是不允許該物種進口;三是需要對這一植物進行更多的評價。
通過這樣一種雜草風險評價系統可以表明生態系統受引進物種影響的可能性的大小,從而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危害生態系統的雜草被引進。
中國長期以來對於有意引進的外來物種僅僅是由檢疫部門根據檢疫目錄進行病蟲害及疫種的一般性檢疫,如果外來物中本身沒有病蟲害,或本身不是疫蟲、疫草,則一般卻可以安全過關。因此,對於首次引進或短期內不能發現其危害性的有害生物,沒有對其進行科學的風險評估,導致一大批有害生物堂而皇之地被引進中國。這個問題已在國內引起廣泛關注。2000年12月19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布的《進境植物和植物產品風險分析管理規定》(2003年2月1日施行)設專章規定了「風險評估」制度,規定由國家質檢總局採用定性、定量或兩者結合的立法開展風險評估制度。
跟蹤監測
某一外來生物品種被引進後,如果不繼續跟蹤監測,則一旦此種生物被事實證明為有害生物或隨著氣候條件的變化而逐漸轉化為有害生物後,對一國來講,就等與放棄了在其蔓延初期就將其徹底根除的機會,面臨的很可能就是一場嚴重的生態災害。
首先應建立引進物種的檔案分類制度,對其進入中國的時間、地點都作詳細登記;其次應定期對其生長繁殖情況進行監測,掌握其生存發展動態,建立對外來物種的跟蹤監測制度。一旦發現問題,就能及時解決。既不會對中國生態安全造成威脅,也無須投入巨額資金進行治理。
綜合治理
對於已經入侵的有害物種,要通過綜合治理制度,確保可持續的控制與管理技術體系的建立。外來有害物種一旦侵入,要徹底根治難度很大。因此,必須通過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化學方法的綜合運用,發揮各種治理方法的優勢,達到對外來入侵物種的最佳治理效果。
國際法規
外來物種入侵作為全球性問題已經引起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的廣泛關注,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國際海事組織(IMO)等國際組織已制定了關於如何引進外來物種、如何預防、消除、控制外來物種入侵等各方面的指南等技術性文件。而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也先後建立了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各種技術准則及指南,並進行了相應的立法,努力加強該國對外來入侵物種的防禦能力及綜合治理能力。
1982年~1988年,眾多科學家開始在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的組織下就外來物種入侵的本質開展討論。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與會各國簽署了「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包括中國),這是有關生物安全的一個最重要的全球性公約。對於外來物種的入侵,《公約》第8條明確規定:「必須預防和控制外來入侵物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同時《公約》還要求每一締約國應直接或要求其管轄下提供《公約》所規定生物體的任何自然人和法人,將該締約國在處理這種生物體方面有關使用和安全的任何現有資料以及有關該生物體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的任何現有資料,提供給將要引進這些生物的締約國。
此外,與控制外來物種密切相關的兩個國際規則:SPS協議(即《關於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協議》)以及TBT協議(即《貿易技術壁壘協議》)也都明確規定,在有充分科學依據的情況下為保護生產安全和國家安全,可以設置一些技術壁壘,以阻止有害生物的入侵。
事實上,對於抵禦海洋外來生物的入侵早在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公約》里已明確規定,各國必須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以防止、減少和控制由於故意或偶然在海洋環境某一特定部分引進外來的新的物種致使海洋環境可能發生重大和有害的變化。
總的來看,為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目前已通過了40多項國際公約、協議和指南,且有許多協議正在制定中。雖然許多公約在一定程度上還缺乏約束力,雖然各國在檢疫標準的制定上還存在著一些差距和矛盾,但這些文件仍在一定范圍內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國際海事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也正在更加積極致力於加強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國際合作。
美國和澳大利亞對於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立法舉措值得借鑒。
作為世界上遭受外來物種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美國政府早在90年代初期就展開了相應的立法工作。199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非本地物種法》,旨在對美國航運實踐進行研究以幫助掌握如何引進外來物種以及如何防止有害物種的引進。當1999年1月首屆海洋生物入侵國際會議在美國馬薩諸塞特理工學院如期舉行後,總統柯林頓簽發總統命令,成立由各部門代表組成的入侵種理事會,該理事會必須與聯邦、州、有關科學家、大學、航運業、環境機構和農場組織等不同單位共同合作,相互協助,開展工作,抵禦外來入侵種。
澳大利亞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如何防治對農業、林業造成嚴重影響的220多種有害雜草;二是如何解除通過輪船壓艙水攜帶的海洋外來物種入侵的威脅。基於此,1996年,澳大利亞首先從總體上制定了《澳大利亞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策略》,旨在通過制定各種環境影響評價計劃以及建立防治有害外來物種的生物學和其他方法,最大限度地減小外來物種引進的風險。
1997年《國家雜草策略》(1999年最新修訂)由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環境與保護委員會、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農業與資源管理委員會以及澳大利亞林業部共同發布。《國家雜草策略》主要規定了外來雜草管理的3個目標,並明確了政府、社區、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各自的義務、責任,最終提出相應的行動策略。此外,針對雜草的引進,澳大利亞還建立了一套雜草風險評價系統(WRA),通過問題和評分標準的制定,對將有意引進的外來植物進行風險評價。
為了防治海洋有害物種的入侵,澳大利亞檢疫與檢驗局在1991年發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強制執行的有關壓艙水的規范性文件——《壓艙水指南》(1999年最新修訂),要求對所有進入澳大利亞水域的船隻必須服從強制的壓艙水管理。此外,關於壓艙水的排放、報告和檢疫方面的問題在此文件中也行出了詳細規定。
㈨ 如何防禦外來物種入侵
有關專家建議,為防止國外有害物種進入國內,目前應優先開展以下工作: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加強對無意引進和有意引進外來入侵物種的安全管理;開展全國范圍的外來入侵物種調查,查明我國外來物種的種類、數量、分布和作用,建立外來物種資料庫;分析外來物種對我國生態系統和物種的影響,建立對生態系統、環境或物種構成威脅的外來物種風險評價指標體系、風險評價方法和風險管理程序;逐步建立健全精幹高效的外來入侵物種監測系統;加強對外來入侵物種危害性的宣傳教育,提高對外來入侵物種的防範意識;加強對外來入侵物種識別、防治技術、風險評估技術、風險管理措施的培訓。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條建議:第一,加強立法,並要嚴格執法。現有的動植物檢驗檢疫等相關條例有很多不充分的地方,在防止外來生物入侵方面要單獨立法,從源頭做起,從初期做起,使法制健全。如,外來物品引入時要論證,夾帶的植物、水果都要通過法律規范嚴格檢驗並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同時,要對人們加強教育,提高認識,使其有守法意識。
第二,加強國際合作。通過信息網路、參加國際研討會進行討論和交流,看各國外來生物入侵趨勢,對目前世界上造成危害較大的動物、植物、昆蟲要格外提高警惕,防患於未然。外來物種對於這個國家來說是入侵,對於那個國家是原產地。原產地國家對於該物種的認識和治理的辦法,對於被入侵國來說是可以借鑒的經驗。我們要借鑒某一國家治理某種入侵生物的方法和經驗。
第三,提高警惕,要有前瞻性。 一旦預測到什麼物種近幾年來可能會入侵某地區,就要及早了解,早採取措施,防止傳入,並做好一旦進入我國,就要快速控制和治理的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