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防治條例
A. 衛生法律法規有哪些
衛生法律法規主要抄包括:
1.
有關醫護人員的法律法規:如執業醫師法、護士條例等。
2.
有關醫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如葯品管理法、中醫葯條例等。
3.
有關精神衛生方面的法律法規:如精神衛生法等。
4.
有關醫療和疾病控制的法律法規:如傳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條例等。
5.
有關醫療糾紛處理的法律法規: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侵權責任法等。
B.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原則是什麼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原則是應當遵循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方針,貫徹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反應及時、措施果斷、依靠科學、加強合作的原則。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第六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防治突發事件相關科學研究,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流行病學調查、傳染源隔離、醫療救護、現場處置、監督檢查、監測檢驗、衛生防護等有關物資、設備、設施、技術與人才資源儲備,所需經費列入本級政府財政預算。
(2)公衛防治條例擴展閱讀: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第四條突發事件發生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成立地方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主要領導人擔任總指揮,負責領導、指揮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組織突發事件的調查、控制和醫療救治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有關工作。
C. 公共衛生基礎知識包括那些
公共衛生包括:
一、針對全體人群的公共衛生服務任務,如為轄區常住人口建立統一、規范的居民健康檔案;向城鄉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傳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詢服務。
二、針對重點人群的公共衛生服務,如為轄區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慢性病)患者包括高血壓病人、糖尿病病人提供常規的血壓和血糖監測、指導用葯以及相應的健康教育指導和干預。
三、針對疾病預防控制的公共衛生服務,包括為適齡兒童接種乙肝、卡介苗、脊灰等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及時發現、登記並報告轄區內發現的傳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參與現場疫點處理,開展傳染病防治知識宣傳和咨詢服務。
(3)公衛防治條例擴展閱讀:
公共衛生現代實踐:
公共衛生職能的分離與融合 臨床醫生基於疾病的研究產生了流行病學的思維觀。英國倫敦的William Heberden雖然是一名臨床醫生,但確出版過一卷死亡率報道原始資料的分析,體現出定量分析的技能和流行病學見解。
人們對公共衛生的重視反而造成了臨床醫學和公共衛生的逐漸分離。1916年,洛克菲勒基金決定支持創辦與醫學院分享的公共衛生學院,這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
臨床醫學與公共衛生分離後,過多的資源被投入到臨床醫學的技術發展、教育和實踐中。雖然在早期在效果上臨床醫學有立竿見影的收益,但是人們逐漸發現公共衛生的具備不可低估的效益、而且二者其實是不可分開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公共衛生
D. 公共衛生管理制度
XX市建築工地公共衛生管理條例
第一條 為了加強建築工地公共衛生管理,保障從業人員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國務院《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XX市行政區域內建築工地公共衛生管理。
本條例所指建築工地包括新建、擴建、改建的土木工程、建築工程、線路管道工程、設備安裝工程、裝修裝飾工程及拆除工程的工地。
第三條 建築工地公共衛生是指建築施工單位為從業人員提供的食堂衛生、住宿衛生、生活飲用水衛生和傳染病的防治。
第四條 XX市衛生行政部門(以下簡稱市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市建築工地公共衛生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區、市)衛生行政部門具體承擔本轄區內建築工地公共衛生的監督和管理。
第五條 市、縣(市)建設行政部門按照職責負責建築工地公共衛生的管理,並將公共衛生安全管理工作作為對施工單位評估的內容。在考核施工單位時,應將公共衛生安全管理作為考核指標。
第六條 建築工地施工單位為公共衛生安全的責任人,全面負責建築工地的公共衛生管理工作。
第七條 建築工地施工單位應建立健全各項衛生管理制度,設立專(兼)職衛生管理人員,負責建築工地食堂和建築從業人員住宿場所的衛生管理。
第八條 建築工地施工單位應當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宣傳普及食品衛生安全及傳染病預防知識。
第九條 建築工地施工單位在建築工地開辦食堂實行食品衛生許可制度。
建築工地食堂應當符合下列規定,並取得衛生許可證後,方可從事食品生產加工活動。
(一)設置在遠離廁所、垃圾站、有毒有害場所等污染源的地方;
(二)使用面積不得小於8平方米,並應與就餐人數相適應;
(三)製作、儲藏應分區設置,糧食存放台距牆和地面應大於20公分,門扇下方應設不低於20公分的防鼠板;
(四)灶台、案台、清洗池應使用防水、防潮、可清洗的材料製成;
(五)牆壁應當使用由防水、防潮、可清洗的材料製成的牆裙;
(六)地面應由防水、可洗刷的材料建造,具有一定坡度,易於清洗;
(七)應當有相應的照明、通風、防蠅、防塵、防腐、污水排放、存放廢物的設施;
(八)製作間的炊具應存放在封閉的櫥櫃內,刀、盆、案板等炊具應生熟分開。食品應有遮蓋,遮蓋物品應有正反面標識。各種調料和副食品應存放在密閉器皿內,並應有標識。
有條件的施工單位應當為有清真飲食習慣的從業人員設立清真食堂。
第十條 建築工地食堂從業人員應當經過衛生部門的定期健康檢查,在取得健康證明後方可從事食品加工活動。
患有痢疾、傷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傳染病(包括病原攜帶者),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以及其他有礙食品衛生疾病的人員,不得從事食品采購、加工活動。
第十一條 食堂從業人員應當經常保持個人衛生,加工食品時,必須將手洗凈,穿戴清潔的工作衣、帽。
第十二條 由食堂集中提供的餐飲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必須洗凈、消毒,炊具、用具用後必須洗凈保持清潔。未經消毒的餐飲具不得使用。
禁止重復使用一次性的餐飲具。
第十三條 禁止食堂采購和加工下列食品:
(一)有毒、有害、腐爛變質、油脂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狀異常的食品;
(二)無檢驗合格證明的肉類及其製品;
(三)超過保質期限及其他不符合食品標簽規定的定型包裝食品;
(四)無衛生許可證的食品生產經營者供應的食品;
(五)其他不符合食品衛生標准和衛生要求的食品。
第十四條 建築工地生活飲用水應符合國家衛生標准。
第十五條 建築工地工人宿舍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遠離污水溝、坑式廁所、垃圾場及有毒、有害物堆放場等;
(二)地面保持平整,牆壁、房頂使用無毒、防霉、淺色塗料塗敷;
(三)保持自然通風或設置機械通風設施,保持空氣清新;
(四)設有從業人員洗臉、漱口專用間或區域,水池數量與從業人員人數相適應;
(五)不得堆放建築用化工原料及有毒有害、放射性建築材料。
第十六條 建築工地應當設有廁所,其規模與建築從業人員人數相適應,定期消毒,保持清潔。
第十七條 建築工地施工單位發現傳染病患者或疑似傳染病患者,應當及時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並立即採取隔離措施。
第十八條 建築工地施工單位發現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患、公共場所危害事故等應及時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及建設行政部門報告,協助醫療機構救治病人,保留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設備和現場,配合衛生等相關部門的調查。
第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建築工地食堂未取得衛生許可證或者偽造衛生許可證從事食品生產加工活動的,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建築工地施工單位限期辦理;逾期不辦理的,處以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罰款。
建築工地食堂塗改、出借衛生許可證的,由衛生行政部門收繳衛生許可證。
第二十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建築工地食堂從業人員未取得健康證明而從事食品加工的,或者建築工地施工單位對患有有礙食品衛生疾病的生產加工人員,不按規定調離的,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一條 建築工地施工單位開辦建築工地食堂違反本條例第九條規定之一的,由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二條 建築工地食堂違反本條例第十一條規定的,由衛生行政部門或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建築工地施工單位予以警告,責令改正。
第二十三條 建築工地食堂違反本條例第十三條規定之一的,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停止生產加工活動,銷毀該產品.
第二十四條 建築工地施工單位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規定之一的,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五條 建築工地施工單位違反本條例第十六條規定的,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三千元以下五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六條 建築工地食堂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其他食源性疾患的,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停止生產加工,並對建築工地施工單位處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罰款。
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或者在加工經營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由食堂集中提供的餐飲具使用前未經消毒提供從業人員使用的,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對建築工地施工單位處以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八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逾期不申請行政復議也不提起行政訴訟,又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由做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二十九條 行政管理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條 本條例自XXX年XX月1日起施行。
XX城鎮公共衛生管理條例
第一條 為了搞好城鎮公共衛生,保護人民身體健康,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特製訂本條例。
第二條 消滅「四害」。各城鎮每年要搞幾次愛國衛生運動,發動群眾,大搞室內外衛生,消除蒼蠅、蚊子、老鼠、臭蟲孳生和生存條件。飯店、食堂、醫院、賓館、招待所、旅店、商店、廠礦、機關、學校、托兒所、幼兒園,及其它企業事業單位和公共場所,都要做到無蠅、無蚊、無鼠、無臭蟲;所有的單位和住戶都要做到無臭蟲,逐步做到「四無」。
第三條 保持城鎮街道、草坪等環境整潔。大街小巷要經常清掃、保潔。主要街道、干線的大清掃工作,要在早晨六時(冬季七時)前做完,並隨時進行保潔。
在街道上不準傾倒垃圾、污水,拋棄動物屍體,堆置、晾曬、煎熬惡臭的物品(包括糞便)。對冬季馬路上的積雪,要由環境衛生部門組織,劃分區域,指定單位及時清除。運載散體、流體物料和垃圾的車輛,要嚴密苫蓋,不得沿途遺散。各種獸力車進城,必須帶糞兜和收糞工具,在指定場所喂牲口,以保持清潔。
第四條 及時處理垃圾。居民的生活垃圾,要倒入固定的垃圾容器或垃圾車,由專業隊伍運往指定地點。做到日產日清,車走地凈。
工礦企業的垃圾,施工單位的工程棄土、棄料和修路的敷沙,由各單位及時自行清除,運往指定地點。
第五條 管好廁所、糞便。街道和居民區的公共廁所,由設置單位負責維修,專業隊伍負責保潔,做到門窗、蹲位完好,不漏雨,不溢污水。
有條件的地方,應統一起掏公共廁所,經無害化處理後,再將糞便分給生產隊。不具備統一起掏糞便條件的地方,可將公共廁所包給生產隊,簽訂合同,保證及時起掏糞便。嚴禁非合同單位和個人私自進城掏糞。
所有廁所、糞車、糞池、糞庫都要保持衛生,夏秋季節經常噴灑殺蟲葯劑,防止孳生蒼蠅。
第六條 保護飲用水源的清潔和保持下水道暢通。
對飲用水要經常進行衛生檢查。飲用水井和食品加工廠周圍三百米內,嚴禁晾曬糞便、設置積肥場和垃圾處理場。
要有計劃地逐步把明溝改為暗溝。對公共的下水道和下水井,房產或城建部門要及時維修,各企業事業單位都要加強本單位的下水井和下水道的管理,嚴防堵塞,保證暢通。不準向窨井傾倒積雪和污物。疏通下水道和窨井挖出的污物,要及時清除,防止污水四溢。
第七條 搞好飲食服務行業和公共場所的衛生。
生產、經營生熟飲食品的單位(包括飯店、集體食堂和流動售貨車、攤亭),必須嚴格執行各項衛生要求和標准,搞好飲食衛生。食具要一客一消毒。要有防蠅、防塵設備。熟食品要採用工具售貨。賣冰果要有收紙工具。
賓館、招待所、旅店的床單、被單、枕巾,要一人一換;長客用的,至少每周換一次,不得有臭蟲、虱子、蚊子、跳蚤。浴池的浴巾,要每天蒸煮消毒一次,浴池水要保持清潔。旅店供客人用的茶杯、浴池和理發店供客人用的擦臉毛巾、理發用具要一客一消毒。
飲食服務行業的職工,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患有傳染疾病的,不得直接接觸食品和顧客。
公園、影劇院、火車站、汽車和電車的始末站、機場等公共場所,要有專人經常清掃保潔。不準隨地拋棄票根、廢票。
第八條 工業衛生、集市貿易衛生、旅遊接待單位和醫療單位衛生,除執行本條例外,並按各自有關規定辦理。
第九條 要有計劃地興建和完善城鎮公共衛生設施。所有公共衛生設施,不得隨意損毀、佔用;如需拆遷,須經環境衛生管理部門同意,並在指定的地點,按規定標准予以補建。
第十條 在城市的市區,不準養豬、狗、羊、兔、鴨、鵝等禽畜。有條件的,可以少量養雞,但不準在樓房內飼養,在樓房外飼養也必須圈起來,不得影響環境衛生。
科研、學校、公園、公安、軍事等單位業務需用飼養的動物,要嚴加管理,保持環境衛生。
第十一條 要大力宣傳衛生知識,使人人尊重社會公德,維護公共衛生,不隨地便溺,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廢紙、瓜果皮核,不在禁止吸煙的場所吸煙,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第十二條 建立公共衛生責任制,城鎮環境衛生由各級環境衛生部門管理和監督。本條例由各級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監督執行。
省、市、地、縣、區可設兼職衛生監督員,由同級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發給衛生監督員證,具體執行公共衛生的監督任務。公安部門,要協助愛衛會辦公室做好衛生監督工作。
第十三條 獎懲制度
對模範執行本條例,維護公共衛生,消滅四害,預防疾病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表揚或物質獎勵。
對違反本條例第二至十條的單位,除視情節輕重,責令限期改進、停業、沒收物資、處以罰款外,對單位負責人和直接責任者給予減發月工資的百分之五至二十的處分。
對違反本條例第二至十條的住戶或個人,視情節輕重,給予限期改進、就地搞好衛生、罰款五角至一元的處分。
對違反本條例第三、五、六條的社隊負責人和直接責任者,給予罰款五至二十元的處分。
對單位罰款,逾期不交者,加罰一至二倍,情節嚴重的交司法部門處理。個人罰款不交者,由單位代扣或減發獎金。對不服從監督教育、態度惡劣、阻撓執行監督任務或謾罵、毆打監督人員者,依法處理。
所有罰款和處理沒收物資的款項,可用於興辦公共衛生設施,獎勵衛生先進單位和積極分子。
第十四條 本條例自XX年9月1日起施行。各市、地可結合具體情況制訂實施細則。
E. 如何做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2012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總結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啟動以來,我單位依照《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做了大量的工作,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為進一步做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現將2010年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工作總結如下:根據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內容和要求制定各項工作考核制度、獎罰制度,提高了項目實施責任人的工作責任心、積極性,為以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主要工作成績
一、加強領導,成立機構,制定方案。
根據衛生部、財政部、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關於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的意見》及《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結合我鎮實際我們成立了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領導小組,領導組成員做了具體分工。根據我鎮實際制定了我鎮的《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及項目運行計劃並能規范化運行。
二、健全制度,嚴格培訓,規范行為。
為了規范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管理,衛生部在總結各地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驗的基礎上,組織制定了《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2009年版)》。就《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的內容對全鄉鎮48個村衛生所(室)的鄉村醫生進行了為期10天的培訓學習,培訓採取老師講課和現場模擬填表的方式,通過培訓,使所有村醫都基本掌握了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的各項內容,為在我鎮順利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更好地為廣大居民的健康提供服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九項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健康運行。
1、建立居民健康檔案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居民健康建檔是基礎,我們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為重點,在自願的基礎上,通過上門隨訪服務等形式,為轄區常住人口建立統一、規范的居民健康檔案,通過兩天的現場觀摩來看,健康檔案內容詳實、填寫較規范。截止2010年12月底已經為11643人建立了居民健康建檔,占轄區服務人口的48.1%。並按要求錄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系統。
2、健康教育
針對健康素養基本知識和技能、優生優育及轄區重點健康問題等內容,我單位通過進村,為城鄉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傳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詢服務,設置健康教育宣傳欄並定期更新內容,開展健康知識講座等健康教育活動。截止2010年12月底,設置健康教育專欄23塊,版面更新4次,開展公眾健康咨詢活動12次,舉辦健康知識講座12次。通過進行健康指導和干預,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一些群眾的不良衛生習慣,真正做到疾病從預防開始。
3、 預防接種
為適齡兒童免費接種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腦疫苗、乙腦疫苗、麻腮風疫苗等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發現、報告預防接種中的疑似異常反應,並協助調查處理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預防接種工作的重點任務。為了做好此項工作,我們配備了《疫苗儲存和運輸管理規范》規定的冷藏設施、設備和冷鏈管理制度並按照要求進行疫苗的領發和冷鏈管理,保證疫苗質量。對預防接種的人員(具備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執業護士或者鄉村醫生資格),進行了預防接種專業培訓。截至目前,兒童建接種卡165人,卡介苗接種165人,乙肝疫苗第一針接種165人,脊灰疫苗第一次接種165人,甲肝疫苗接種210人,麻風疫苗接種176人。通過接種使個體產生自動或被動免疫力,保護個體和人群不受病原因子的感染和發病。起到消除或消滅所針對的傳染病的目的。
4、傳染病防治
及時發現、登記並報告轄區內發現的傳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參與現場疫點處理;開展結核病、艾滋病等傳染病防治知識宣傳和咨詢服務;配合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對非住院結核病人、艾滋病病人進行治療管理是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傳染病報告和處理服務的主要內容,截止2010年12月底,乙類傳染病例報告4例,丙類傳染病例報告19例,及時報告傳染病人23例,配合專業機構治療管理結核病人15例。為傳染病的防控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兒童保健
為了很好的為0—36個月嬰幼兒建立兒童保健手冊,開展新生兒訪視及兒童保健系統管理。截止2010年12月底,0-36個月兒童建冊648冊,0-36個月兒童規范隨訪648人。
6、孕產婦保健
按照《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規定,每年至少為孕產婦免費開展5次孕期保健服務和2次產後訪視。對孕婦進行一般的體格檢查及孕期營養、心理健康等健康指導,了解產後恢復情況並對產後常見問題進行指導。截止2010年12月底,已為懷孕12周之前孕婦建冊222人,隨訪管理孕婦222人,產後訪視222人。
7、老年人健康管理
對轄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進行登記管理,進行健康危險因素調查和一般體格檢查,提供疾病預防、自我保健及傷害預防、自救等健康指導是老年人健康管理的主要內容。在居民健康建檔的一開始,我們就將老年人作為了重點人群來健康管理。截止2010年12月底,各項目實施單位已為轄區內65歲以上2421位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檔案,占轄區服務人口的33.5%,通過健康知識宣傳65歲以上老年人都能自願接受體格檢查。
8、慢性病管理
慢性病管理,主要是對高血壓、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進行健康指導。對35歲以上人群實行門診首診測血壓。對確診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患者進行登記管理,定期進行隨訪,並對他們進行體格檢查及用葯、飲食、運動、心理等健康指導。截止2010年12月低,已登記管理高血壓患者1695人,占轄區服務人口的35.9%,登記管理糖尿病患者270人,占轄區服務人口的35.8%。
9、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對轄區內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進行登記管理;截止2010年12月低,實際管理精神病人303人在市精神衛生中心指導下對60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進行隨訪和健康指導。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1、健全工作機制,強化工作職責。要切實加強對公共衛生工作的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強化工作職責,及時分析匯總上報項目實施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整改,確保項目工作全面有序健康發展。
2、加強業務指導,完善考核制度。根據工作要求做好對轄區村衛生所醫生的業務指導工作,提高檔案資料的質量.
3、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健康意識。一結合實際,採取經常性和階段性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活動,目的是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減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現象,促使廣大群眾積極主動的參與。二是以健康教育為手段,真心服務百姓為目的,特別是村衛生所工作人員通過健康教育和醫生上門隨訪服務,向老百姓提供一些有用的醫療衛生知識,促進溝通,讓老百姓明白國家為全縣居民健立健康檔案、讓育齡婦女免費服用葉酸片預防神經管畸形、為孕產婦和3歲以下兒童免費體檢、為農村孕產婦分娩進行補助等等。這些都是國家為居民免費提供的服務。努力促使全鎮居民都能知道自己能享受到那些國家免費提供的醫療服務,提高老百姓的健康意識,自覺的接受公共衛生服務。
F.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什麼時間公布實施的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回治法》的規定,特別是針對答2003年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中暴露出的突出問題制定的,為的是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2003年5月9日發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共6章54條。
G.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關法律法規有那些
涉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法律法規;
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版件應權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等
法規——《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
部門規章——《醫院感染管理辦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等
規范性文件——《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全國自然災害衛生應急預案》、《地震災後衛生防病應急技術指南》等等很多,一下不能全部例出來,你可以買一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書,基本都有涵蓋的。
-
H.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條例內容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下簡稱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第三條突發事件發生後,國務院設立全國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和軍隊有關部門組成,國務院主管領導人擔任總指揮,負責對全國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統一領導、統一指揮。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有關工作。第四條突發事件發生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成立地方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主要領導人擔任總指揮,負責領導、指揮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組織突發事件的調查、控制和醫療救治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有關工作。第五條突發事件應急工作,應當遵循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方針,貫徹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反應及時、措施果斷、依靠科學、加強合作的原則。第六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防治突發事件相關科學研究,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流行病學調查、傳染源隔離、醫療救護、現場處置、監督檢查、監測檢驗、衛生防護等有關物資、設備、設施、技術與人才資源儲備,所需經費列入本級政府財政預算。國家對邊遠貧困地區突發事件應急工作給予財政支持。第七條國家鼓勵、支持開展突發事件監測、預警、反應處理有關技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第八條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嚴格的突發事件防範和應急處理責任制,切實履行各自的職責,保證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的正常進行。第九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參加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醫療衛生人員,給予適當補助和保健津貼;對參加突發事件應急處理作出貢獻的人員,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因參與應急處理工作致病、致殘、死亡的人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相應的補助和撫恤。
第二章預防與應急准備
第十條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分類指導、快速反應的要求,制定全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報請國務院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全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本行政區域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第十一條全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應當包括以下主要內容:(一)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的組成和相關部門的職責;(二)突發事件的監測與預警;(三)突發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報告、通報制度;(四)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技術和監測機構及其任務;(五)突發事件的分級和應急處理工作方案;(六)突發事件預防、現場控制,應急設施、設備、救治葯品和醫療器械以及其他物資和技術的儲備與調度;(七)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專業隊伍的建設和培訓。第十二條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應當根據突發事件的變化和實施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修訂、補充。第十三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做好傳染病預防和其他公共衛生工作,防範突發事件的發生。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對公眾開展突發事件應急知識的專門教育,增強全社會對突發事件的防範意識和應對能力。第十四條國家建立統一的突發事件預防控制體系。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突發事件監測與預警系統。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指定機構負責開展突發事件的日常監測,並確保監測與預警系統的正常運行。第十五條監測與預警工作應當根據突發事件的類別,制定監測計劃,科學分析、綜合評價監測數據。對早期發現的潛在隱患以及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的報告程序和時限及時報告。第十六條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根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要求,保證應急設施、設備、救治葯品和醫療器械等物資儲備。第十七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急救醫療服務網路的建設,配備相應的醫療救治葯物、技術、設備和人員,提高醫療衛生機構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救治能力。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設置與傳染病防治工作需要相適應的傳染病專科醫院,或者指定具備傳染病防治條件和能力的醫療機構承擔傳染病防治任務。第十八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對醫療衛生機構和人員開展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定期組織醫療衛生機構進行突發事件應急演練,推廣最新知識和先進技術。
第三章報告與信息發布
第十九條國家建立突發事件應急報告制度。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突發事件應急報告規范,建立重大、緊急疫情信息報告系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在接到報告1小時內,向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一)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傳染病暴發、流行的;(二)發生或者發現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疾病的;(三)發生傳染病菌種、毒種丟失的;(四)發生或者可能發生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事件的。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對可能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突發事件,應當立即向國務院報告。第二十條突發事件監測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和有關單位發現有本條例第十九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在2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接到報告的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2小時內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並同時向上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在接到報告後2小時內向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應當在接到報告後2小時內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告。第二十一條任何單位和個人對突發事件,不得隱瞞、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第二十二條接到報告的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本條例規定報告的同時,應當立即組織力量對報告事項調查核實、確證,採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並及時報告調查情況。第二十三條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發生突發事件的情況,及時向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以及軍隊有關部門通報。突發事件發生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向毗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通報。接到通報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必要時應當及時通知本行政區域內的醫療衛生機構。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已經發生或者發現可能引起突發事件的情形時,應當及時向同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通報。第二十四條國家建立突發事件舉報制度,公布統一的突發事件報告、舉報電話。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向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報告突發事件隱患,有權向上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舉報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不履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職責,或者不按照規定履行職責的情況。接到報告、舉報的有關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立即組織對突發事件隱患、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規定履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職責的情況進行調查處理。對舉報突發事件有功的單位和個人,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予以獎勵。第二十五條國家建立突發事件的信息發布制度。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向社會發布突發事件的信息。必要時,可以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向社會發布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的信息。信息發布應當及時、准確、全面。
第四章應 急 處 理
第二十六條突發事件發生後,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專家對突發事件進行綜合評估,初步判斷突發事件的類型,提出是否啟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建議。第二十七條在全國范圍內或者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啟動全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由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省、自治區、直轄市啟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決定,並向國務院報告。第二十八條全國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對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進行督察和指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予以配合。省、自治區、直轄市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對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進行督察和指導。第二十九條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指定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專業技術機構,負責突發事件的技術調查、確證、處置、控制和評價工作。第三十條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對新發現的突發傳染病,根據危害程度、流行強度,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及時宣布為法定傳染病;宣布為甲類傳染病的,由國務院決定。第三十一條應急預案啟動前,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根據突發事件的實際情況,做好應急處理准備,採取必要的應急措施。應急預案啟動後,突發事件發生地的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根據預案規定的職責要求,服從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的統一指揮,立即到達規定崗位,採取有關的控制措施。醫療衛生機構、監測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應當服從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的統一指揮,相互配合、協作,集中力量開展相關的科學研究工作。第三十二條突發事件發生後,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保證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所需的醫療救護設備、救治葯品、醫療器械等物資的生產、供應;鐵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保證及時運送。第三十三條根據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需要,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有權緊急調集人員、儲備的物資、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施、設備;必要時,對人員進行疏散或者隔離,並可以依法對傳染病疫區實行封鎖。第三十四條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根據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需要,可以對食物和水源採取控制措施。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突發事件現場等採取控制措施,宣傳突發事件防治知識,及時對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損害的人群採取應急接種、預防性投葯、群體防護等措施。第三十五條參加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工作人員,應當按照預案的規定,採取衛生防護措施,並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工作。第三十六條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指定的專業技術機構,有權進入突發事件現場進行調查、采樣、技術分析和檢驗,對地方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進行技術指導,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配合;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絕。第三十七條對新發現的突發傳染病、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事件,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盡快組織力量制定相關的技術標准、規范和控制措施。第三十八條交通工具上發現根據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需要採取應急控制措施的傳染病病人、疑似傳染病病人,其負責人應當以最快的方式通知前方停靠點,並向交通工具的營運單位報告。交通工具的前方停靠點和營運單位應當立即向交通工具營運單位行政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立即組織有關人員採取相應的醫學處置措施。交通工具上的傳染病病人密切接觸者,由交通工具停靠點的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者鐵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各自的職責,依照傳染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採取控制措施。涉及國境口岸和入出境的人員、交通工具、貨物、集裝箱、行李、郵包等需要採取傳染病應急控制措施的,依照國境衛生檢疫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第三十九條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對因突發事件致病的人員提供醫療救護和現場救援,對就診病人必須接診治療,並書寫詳細、完整的病歷記錄;對需要轉送的病人,應當按照規定將病人及其病歷記錄的復印件轉送至接診的或者指定的醫療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內應當採取衛生防護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對傳染病病人密切接觸者採取醫學觀察措施,傳染病病人密切接觸者應當予以配合。醫療機構收治傳染病病人、疑似傳染病病人,應當依法報告所在地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報告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立即對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員進行調查,根據需要採取必要的控制措施。第四十條傳染病暴發、流行時,街道、鄉鎮以及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組織力量,團結協作,群防群治,協助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醫療衛生機構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和報告、人員的分散隔離、公共衛生措施的落實工作,向居民、村民宣傳傳染病防治的相關知識。第四十一條對傳染病暴發、流行區域內流動人口,突發事件發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做好預防工作,落實有關衛生控制措施;對傳染病病人和疑似傳染病病人,應當採取就地隔離、就地觀察、就地治療的措施。對需要治療和轉診的,應當依照本條例第三十九條第一款的規定執行。第四十二條有關部門、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對傳染病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切斷傳播途徑,防止擴散。第四十三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提供必要資金,保障因突發事件致病、致殘的人員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勞動保障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第四十四條在突發事件中需要接受隔離治療、醫學觀察措施的病人、疑似病人和傳染病病人密切接觸者在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有關機構採取醫學措施時應當予以配合;拒絕配合的,由公安機關依法協助強制執行。
第五章法 律 責 任
第四十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未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履行報告職責,對突發事件隱瞞、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的,對政府主要領導人及其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依法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造成傳染病傳播、流行或者對社會公眾健康造成其他嚴重危害後果的,依法給予開除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四十六條國務院有關部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未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完成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所需要的設施、設備、葯品和醫療器械等物資的生產、供應、運輸和儲備的,對政府主要領導人和政府部門主要負責人依法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造成傳染病傳播、流行或者對社會公眾健康造成其他嚴重危害後果的,依法給予開除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四十七條突發事件發生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調查不予配合,或者採取其他方式阻礙、干涉調查的,對政府主要領導人和政府部門主要負責人依法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四十八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在突發事件調查、控制、醫療救治工作中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的,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給予警告;對主要負責人、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依法給予降級、撤職的行政處分;造成傳染病傳播、流行或者對社會公眾健康造成其他嚴重危害後果的,依法給予開除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四十九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拒不履行應急處理職責的,由同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給予警告;對主要負責人、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依法給予降級、撤職的行政處分;造成傳染病傳播、流行或者對社會公眾健康造成其他嚴重危害後果的,依法給予開除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五十條醫療衛生機構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對主要負責人、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紀律處分;造成傳染病傳播、流行或者對社會公眾健康造成其他嚴重危害後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未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履行報告職責,隱瞞、緩報或者謊報的;(二)未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及時採取控制措施的;(三)未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履行突發事件監測職責的;(四)拒絕接診病人的;(五)拒不服從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調度的。第五十一條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中,有關單位和個人未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履行報告職責,隱瞞、緩報或者謊報,阻礙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拒絕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指定的專業技術機構進入突發事件現場,或者不配合調查、采樣、技術分析和檢驗的,對有關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五十二條在突發事件發生期間,散布謠言、哄抬物價、欺騙消費者,擾亂社會秩序、市場秩序的,由公安機關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附則
第五十三條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警察部隊醫療衛生機構參與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和軍隊的相關規定執行。第五十四條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I. 我國獸醫公共衛生的法律法規主要有哪些
(1)《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立法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動物防疫活動的管理,預防、控制和撲滅動物疫病,促進養殖業的發展,保護人體健康,維護公共安全。(2)《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立法目的是為了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維護公眾健康,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3)《獸葯管理條例》,制定目的是為了加強獸葯管理,保證獸葯質量,防治動物疾病,促進養殖業的發展,維護人體健康。(4)《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制定目的是為了迅速控制、撲滅重大動物疫情,保障養殖業生產安全,保護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此外,還有《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畜禽標識和養殖檔案管理辦法》、《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