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法規
① 那個法律法規上明確給出有毒有害廢棄物和危險廢棄物的定義
1972年的《防止傾倒廢棄物及其他物質污染海洋公約》(1985年11月14日加入)
《水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② 國家環保最新的法律法規
至今現行有效的環境法律法規(截止2015)
一、國家綜合性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2007)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 第一批
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 第二批
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 第三批
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
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
二、保護大氣環境的法律法規及標准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
環境空氣質量標准
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准
砼外加劑中釋放氨的限量
三、保護水環境的法律法規及標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的決定
污水綜合排放標准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
海水水質標准
船舶污染物排放標准
四、防治固體廢棄污染環境的法律法規及標准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放射性廢物安全管理條例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儲存處置污染控制標准
土壤環境質量標准
全國城鎮生活垃圾處理信息報告、核查和評估辦法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
五、防治噪音污染環境的法律法規及標准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
聲環境質量標准
城市區域環境振動標准
建築施工場界環境雜訊排放標准
工業企業廠界環境雜訊排放標准
社會生活環境雜訊排放標准
六、關於防治化學危險品污染環境的法律法規及標准等
國務院第144次常務會議通過《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修訂
國家危險廢物名錄
常用危險化學品貯存通則
危險廢物儲存污染控制標准
七、關於防治建設項目污染環境的法律法規及標准等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管理規定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程序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計規定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程序規定
建築施工現場環境與衛生標准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分級審批規定
八、關於水土保持有關的法律法規及標准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修訂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③ 中國的法律法規有哪些因為不具可操作性而形同廢棄
還有《環境保護法》規定的「三同步」,誰污染誰治理原則等都沒有辦法執行,使該法形同虛設。
④ 法的體系包括歷史上已經廢棄的法律嗎
答: 法的體系不包括歷史上已經廢棄的法律
你若喜歡
便是晴天
⑤ 國家對塑膠廢品回收有什麼明確規定
塑膠五金回收是指回收利用的一種。將不合出廠規格的產品、破的舊的或失去原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不符合規定的技術規范,不能按照原定用途使用,或者需要加工修理才可使用的產品、半成品或成品進行回收利用,從新舊物資生產資料中分離出有用物質進行物理或機械加工成為再利用製品。減少環境污染,提高物資再循環利用的行業。 塑膠五金回收中的環境教育: 一種新的社會發展模式能否在一個國家順利實施,受該國的國民價值觀、道德觀的影響很大,國民的積極參與是建立新社會發展模式的必要條件 另一方面,企業的生存依賴消費者,那麼在有經濟利益的前提下,消費者的消費取向決定了企業的生產方向,故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提高對企業環境意識的提高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環境教育對於德日靜脈產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加強對學校、企業、社會各個層次多渠道的教育,德國和日本為本國靜脈產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公眾基礎,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意識和企業的環境意識都得到明顯提高。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要求。然而中國當前缺乏關於再生資源管理的基本法規,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業的發展在實際操作中表現為缺乏執法管理的依據,這就使得中國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相對比較落後,造成了大量的再生資源得不到有效回收利用,加大了中國的資源損耗和環境治理難度。 「目前廢舊塑料回收行業很多環節都處於監管空白,很多加工塑料顆粒的企業本身就不合法,再指望這些原料被合法應用顯然不現實。目前市場上的塑料顆粒應用很廣泛,其中許多被加工成常見的超薄塑料袋。還有一些生產塑料餐盒、一次性塑料水杯、玩具、水盆等塑料製品的違規企業,使用的原料都是"毒"塑料顆粒。 」 「按國家有關規定,廢舊塑膠、塑料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但技術上有嚴格要求。此前,我也曾做過調查分析,目前市場上用於食品包裝的塑料製品,其中一些在原料來源就存在問題,有些是不符合食品包裝要求的廢料、再生料等。 」【德國】 德國在回收塑料包裝廢棄物方面的法規是全世界最為完善的,其管理態度非常明確:首先是「避免產生」,然後才是「循環使用」和「最終處理」。 1990年6月,德國政府頒布了第一部包裝廢棄物處理法規―《包裝廢棄物的處理法令》。它規定對不可避免的一次性塑料包裝廢棄物必須進行再利用或再循環,並強制性要求各企業承擔回收責任,但也可委託回收公司代替完成。德國雙向系統(Dual System Deutschland),簡稱DSD,也稱為綠點公司,就是根據該法令成立的專門從事廢棄物回收的公司。該公司另設了DKR股份公司負責廢舊塑料包裝的回收。1991年,德國發布《包裝條例》,規定回收塑料中的60%必須是機械性回收的,另外40%既可以機械性回收,也可以是填埋方式或能量回收方式。這一回收目標必須基於全國?圍統計,經核實後的數據報告提交國家環境部門,完成了回收義務的工商企業即可免除部分稅收。在2001年,塑料包裝回收率已達87%,大量塑料被用於製造再生製品如桶、窗、電纜和汽車架支撐件等。 在《包裝條例》中,曾推行嚴格的生活垃圾分類,其中要求消費者把塑料袋或塑料包裝材料投入黃色垃圾桶以便回收。但目前,對於塑料廢棄物的法規有所改變。2002年12月,德國最高法院頒布了最新法令:要求所有商店從2003年1月開始向顧客收取罐裝和瓶裝飲料的包裝回收押金。用於啤酒飲料類的PET塑料瓶,連食品在內的1.5公升以下的繳納0.25歐元;1.5公升以上的則需繳納兩倍的押金。商店在顧客交回包裝時將押金返還給顧客。但葡萄酒、白酒、牛奶、果汁等商品的包裝不在規定之列。 據DKR回收公司的調查顯示,89%的德國消費者贊成塑料廣泛再造;約有40%的德國人拒絕使用沒有回收價值的包裝。由此可見,該國在回收廢物方面成績出眾,相當程度上得益於廣大民眾的環保意識。 歐盟所制訂的相關法規與實際操作基本上借鑒於德國,歐盟各國還相繼制定了塑料包裝回收的具體目標。但是對塑料包裝的回收利用率,只有4個國家達標,其中德國、奧地利、比利時處於前列。 日本 日本是循環經濟立法最全面的國家,其目標是建立一個資源「循環型社會」。這與國內能源短缺有密切關系,有鑒於此,日本對廢舊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保持積極態度。 1997年日本的《容器包裝再生利用法》出台。這一法規對塑料包裝的回收利用作出了嚴格的規定:PET瓶生產商和使用PET瓶的飲料生產商都要承擔相應的回收費用;消費者也必須對垃圾實行分類且按時回收,亂扔垃圾會被罰款甚至判刑。法規甚至對PET瓶的瓶身、瓶蓋、商標、顏色等都做出了詳細的規定,生產商必須按要求生產,以便於回收。收集所得的塑料瓶,在工廠分類壓碎以後,再製成纖維製品以及衣架、垃圾箱等。 2001年,由日本飲料製造商和塑料瓶生產廠家共同組成的「塑料瓶循環利用促進協議會」決定,將停止生產彩色塑料瓶。因為在再循環利用時,彩色塑料瓶的混入不僅使再生製品的質量下降,且加大人工處理難度。現將透明瓶全部用標簽覆蓋即可解決紫外線照射問題。在日本,容器回收利用工作由5個政府部門―產業省、厚生省、農林水產省、財政部及環境廳組成專門的基金會來協調統管,給予容器回收一定的補貼。而日本3200多個?、井、町的容器回收工作則由日本容器包裝再生利用協會管理,到2001年,共有51家PET回收企業得到該協會的認定。塑料瓶回收的費用由三方承擔:地方行政負責1%的費用,其餘99%由飲料生產商和瓶子生產商負擔,比例各佔80%和20%。 另外,日本決定大力支持以廢塑料為主的工業垃圾發電事業。計劃到2010年,在日本全國共建150個廢塑料發電設施,使工業垃圾發電成為新能源的重要部分。 美國 美國是世界塑料生產大國,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展開廢舊塑料回收利用的廣泛研究,從地方部門、縣到州,都制訂了限制使用和丟棄塑料製品的法規。 佛羅里達州在1988年規定,一定規格?圍內的硬包裝容器都要付ADF,即推進廢塑料處理費。又在1993年修改為使用20%廢塑料的容器或在本州內回收25%塑料容器的廠商可免ADF。 紐約州1989年開始禁止使用非生物降解蔬菜袋,對生產降解塑料的廠家給予補貼,並要求?民將可再生與不可再生垃圾分開,否則罰款500美元。 加州1991年制訂的法令要求到1995年廢塑料回收率達到25%,或做到所有容器含25%廢塑料,減少10%原料,重復使用5次;而1995年規定垃圾袋中要用30%回收塑料。 聯邦政府曾在1988年率先限用和禁用某些塑料製品,後來又取消了一些禁用令,取而代之的是制定《資源保護和回收辦法》來規?固體廢棄物的處理,具體規定了塑料製品回收率為65%,而65%的回收物中再生利用的比例必須達到45%。 不少全國性組織在促進廢塑料的回收工作。如:美國塑料工業協會(SPI)、塑料回收基金會(PRE)、塑料回收研究中心(CPRR)、乙烯基研究學會(SPI的一個分會)等。為便於分類,SPI曾制訂塑料製品材質符號,要求分別在容器底部標上。目前有39個州在執行該法規。此外,美國一些大型塑料生產公司也參與廢塑料回收,如阿莫科、莫比爾、波利薩、赫茨曼、阿爾科、雪弗隆和道芬娜等八家最大PS生產商成立PS回收中心,總投資為1600萬美元,回收發泡PS,再生的塑料用於製造磁帶盒、辦公室和家庭用具。 信息條形碼:4410334683315779
⑥ 環衛方面的法律法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第三條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
第四條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
國家採取有利於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第五條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第六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第七條國家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鼓勵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促進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
(6)廢棄法規擴展閱讀
保護環境的原因:
1、有利於建設節約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2、有利於增強節約 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3、有利於增強投資吸引力和經濟競爭力實現轉型跨越。
4、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利於民而又利於國的關繫到千秋萬代的政策。
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⑦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具體的政策法規急
上海市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目的和依據)
為了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改善人居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適用范圍)
本市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區域的生活垃圾投放及其相關管理活動,適用本辦法。
本市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區域,由市綠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分步推進辦法確定,並向社會公布。
第三條(基本原則)
本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遵循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屬地管理、分步推進的原則,逐步提高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水平。
第四條(管理部門)
市綠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的組織推進、指導和監督管理。
市商務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回收的指導和監督管理。
市環保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處置的指導和監督管理。
本市其他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實施本辦法。
第五條(區縣政府和鄉鎮、街道職責)
區(縣)人民政府負責所轄區域內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的組織實施。區(縣)綠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所轄區域內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的指導和監督管理。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按照區(縣)人民政府的部署,負責所轄區域內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的具體落實。
第六條(聯席會議制度)
本市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推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綜合協調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中的重大事項。
第七條(目標編制)
市綠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會同相關行政管理部門編制本市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階段性目標。本市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階段性目標包括市、區(縣)生活垃圾處置總量控制指標和分類投放實施區域推進指標等內容。
第八條(垃圾產生者義務)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履行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的義務,共同維護良好的城市環境。
第九條(清潔生產)
本市鼓勵研發推廣清潔生產技術、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採取改善管理和綜合利用等措施,促進可循環利用和資源化利用。
第十條(包裝物減量)
本市商品生產者和銷售者應當嚴格執行本市商品包裝物減量的有關規定,減少包裝廢棄物的產生。
第十一條(果蔬菜皮減量)
本市大型果蔬集貿市場應當實行果蔬菜皮就近就地處理;標准化菜場實行凈菜上市。
第十二條(低碳消費)
本市鼓勵單位和個人使用可循環利用、資源化利用物品。
本市旅館、餐飲等經營單位應當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餐飲經營單位還應當提示並指導消費者適量消費。
第十三條(綠色辦公)
本市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先行實行綠色辦公。政府采購應當按照規定優先採購可循環利用、資源化利用物品。
第十四條(配套政策和標准)
市發展改革、財政、經濟信息化、質量技監、商務、旅遊、農業、機關事務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根據本辦法第九條至第十三條的要求和各自職責,制定配套性文件和標准。
第十五條(投訴和舉報)
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有違反本辦法的行為,都有權向相關行政管理部門舉報、投訴。相關行政管理部門接到舉報、投訴後,應當及時處理,並將處理結果予以反饋;對不屬於本部門職責的,應當及時移交有權行政管理部門進行處理。[2]
第二章分類標准和分類投放要求
第十六條(生活垃圾分類標准)
本市生活垃圾的基本分類為:
(一)可回收物,是指適宜回收循環利用和資源化利用的廢塑料、廢紙、廢玻璃、廢金屬等廢棄物;
(二)有害垃圾,是指納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對人體健康或者自然環境造成直接或者潛在危害的,且應當專門處置的廢鎳鎘電池、廢葯品等廢棄物;
(三)濕垃圾,是指易腐性的菜葉、果殼、食物殘渣等有機廢棄物;
(四)干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廢棄物。
市綠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會同市商務、環保行政管理部門制定本市生活垃圾的具體分類目錄及投放規范,並向社會公布。
第十七條(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確定)
本市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制度。
本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按照下列規定確定:
(一)道路、廣場、公園、公共綠地等公共場所,其管理部門或者其委託的公共服務單位為責任人。
(二)機場、客運站、軌道交通以及旅遊、文化、體育、娛樂、商業等公共場所,經營管理單位為責任人。
(三)住宅小區由業主委託物業服務企業實施物業管理的,物業服務企業為責任人;由業主自行實施物業管理的,業主為責任人;未實行物業管理的,由鄉(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確定責任人。
(四)機關、部隊、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單位的辦公和生產場所,由業主委託物業服務企業實施物業管理的,物業服務企業為責任人;由業主自行實施物業管理的,業主為責任人;由業主整幢出租給其他單位使用或者委託其他單位經營管理的,使用單位或者經營管理單位為責任人。
按照前款規定無法確定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的,由所在地的區(縣)綠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門確定責任人。
第十八條(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職責)
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承擔下列職責:
(一)按照本辦法規定設置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容器;
(二)將分類投放的生活垃圾分類駁運至垃圾箱房或者垃圾小型壓縮收集站;
(三)對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工作進行宣傳、指導,對不符合分類投放要求的行為予以勸告、制止。
業主大會與物業服務企業簽訂物業服務合同時,應當約定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服務內容及收費標准。
住宅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在必要時,可以安排生活垃圾分揀員進行輔助分類。
住房保障房屋行政管理部門應當配合綠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門做好對物業服務企業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工作的指導和監督管理;物業服務企業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工作,應當納入物業服務企業的考核評級。
第十九條(分類收集容器設置要求)
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容器按照下列規定設置:
(一)住宅小區設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干垃圾四類收集容器。
(二)機關、部隊、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單位的辦公和生產場所設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干垃圾四類收集容器。但濕垃圾產生量較少的單位的辦公和生產場所,可以按照分類收集容器設置規范,減少設置濕垃圾收集容器。
(三)道路、廣場、公園、公共綠地、機場、客運站、軌道交通以及旅遊、文化、體育、娛樂、商業等公共場所設置可回收物、干垃圾兩類收集容器。但濕垃圾產生量較多的公共場所,應當按照分類收集容器設置規范,增加設置濕垃圾收集容器。
本市鼓勵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按照生活垃圾分類推進步驟,細化設置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收集容器。
第二十條(收集容器設置規范)
市綠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會同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制定本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容器設置規范,並向社會公布。
本市生活垃圾收集容器設置規范應當包括收集容器的類別、規格、標志色、標識以及設置要求等內容。
第二十一條(分類投放要求)
單位和個人應當根據市綠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門制定的生活垃圾具體分類目錄和投放規范投放生活垃圾,並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害垃圾投放至有害垃圾收集容器,不得投放至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二)可回收物、濕垃圾、干垃圾投放至相應的垃圾分類收集容器。
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細化設置垃圾分類收集容器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細化分類要求,將生活垃圾投放至相應的垃圾分類收集容器。
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行為規范內容,應當按照物業管理相關規定,納入管理規約。
第二十二條(報告和公布)
生活垃圾分類未達到要求的,生活垃圾收運作業服務單位應當按照綠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門的規定,將有關情況報告鄉(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接到有關情況報告後,應當要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改進,並可以根據改進情況,向社會公布有關信息。[2]
第三章分類減量的促進措施
第二十三條(鼓勵參與)
本市鼓勵通過社會化方式,促進與激勵單位和個人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給予支持。
第二十四條(宣傳動員)
綠化市容、環保、商務、旅遊、文廣影視等行政管理部門和工會、婦聯、共青團等群眾團體應當做好垃圾分類減量的宣傳和動員工作。
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將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知識納入學校、幼兒園教育內容,並組織開展青少年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教育和實踐等活動。
廣播電台、電視台、報刊和互聯網站等媒體應當進行普及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知識的公益宣傳。
第二十五條(購買服務及示範指導)
區(縣)人民政府、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可以通過購買服務方式,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指導活動。
住宅小區可以安排示範指導員,指導居民按照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規范投放生活垃圾。
第二十六條(行業協會工作)
本市市容環衛行業協會、餐飲烹飪行業協會、旅遊行業協會、連鎖經營協會、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協會等相關行業協會應當制定行業自律規范,開展本行業內的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評價和培訓工作,引導、督促會員單位遵守本辦法的相關規定。
第二十七條(分類計量和統計)
市綠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會同市商務、環保等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建立生活垃圾分類計量稱重工作制度,逐步對本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置實行重量統計。
第二十八條(垃圾跨區域處理環境補償制度)
本市實行生活垃圾跨區域處理環境補償制度。生活垃圾處置導出區(縣)應當向生活垃圾處置導入區(縣)支付環境補償資金。重量統計信息作為支付環境補償資金的依據。
第二十九條(精神文明創建評選)
本市文明小區、文明單位、文明社區、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文明城區等精神文明創建項目的評選標准中,應當包含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實施情況。
第三十條(績效考核)
區(縣)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實施情況,應當納入區(縣)人民政府績效考核范圍。
第三十一條(信息系統)
市綠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建立本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信息系統,用於記錄、統計生活垃圾分類減量信息,並逐步與商務、環保等行政管理部門的相關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互聯互通。[2]
第四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二條(違反規定行為的處理)
違反本辦法第十八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未按照規定設置分類收集容器的,由城管執法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處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辦法第十八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未將分類投放的生活垃圾分類駁運的,由城管執法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一條第一款規定,未按照規定投放生活垃圾的,由城管執法部門按照《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和《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處理:
(一)單位未按照規定投放生活垃圾的,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
(二)個人未按照規定投放生活垃圾的,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三條(行政機關及工作人員的責任)
違反本辦法規定,市和區(縣)綠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門、城管執法部門以及其他相關行政管理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造成不良影響的,由上級主管部門依據職權責令限期改正、通報批評,並可以對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
(一)未按照本辦法規定履行生活垃圾分類指導、監督管理等職責;
(二)未依法處理發現或者告知、投訴、舉報的生活垃圾違規行為。[2]
第五章附則
第三十四條(單獨投放收集的生活垃圾)
本市生活垃圾中食品加工單位、飲食經營單位、單位食堂等單位產生的餐廚垃圾和餐廚廢棄油脂,居民裝修垃圾,廢舊傢具等大件垃圾,以及其他生活垃圾,法律、法規、規章有單獨投放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十五條(分類收運處置)
對於分類投放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收運和處置作業服務單位應當按照《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收運處置管理辦法》及相關規定,實行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置。
第三十六條(施行日期)
本辦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7)廢棄法規擴展閱讀:
一、《辦法》制定的意義
《辦法》是旨在通過法治方式改變和規范垃圾收集行為,提高本市垃圾處理水平的一項重要立法決策,其意義主要是:
第一,標志著上海垃圾分類減量工作法制化的新起點。《辦法》是在總結上海以往多輪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尤其是2011年以來的試點工作經驗,借鑒國際上大城市垃圾分類法律實施經驗基礎上,結合上海實際確定的法律制度。其實施意味著上海垃圾分類減量工作從試驗性探索到確定性的法制化新起點。
第二,有助於提高上海的生態文明水平。垃圾處理已是當今世界城市化進程中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的重大難題,是代表著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垃圾分類減量法制化,有助於促進和提升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上海的國際形象,有助於黨的十八大報告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在上海的落實。
第三,有助於提高上海的整體城市文明水平。垃圾分類減量工作是一項系統性社會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支持,最終體現在公民個人良好的投放垃圾行為習慣的形成。此項工作既需要政府的組織推動和監管實施,又需要市民的廣泛行動,也需要社會組織的積極參與。
通過對此項工作所涉各方權利、義務和責任的立法明確,能夠更好地促進上海市民良好行為習慣的盡快形成,提高上海城市文明的整體水平。
二、《辦法》的特點及主要內容
(一)《辦法》適用上「分步推進」的特點
《辦法》的主要特點:一是,在法律適用空間上,並不是自施行之日起即在全市行政區域范圍內全面施行分類投放,而是由綠化市容部門按照分步推進辦法,確定具體區域,不斷地有序推進實施。
二是,從制度約束上,《辦法》設定的處罰條款,並不是自施行之日起全面適用。而是根據漸進性特點,在實施初期,對垃圾分類做得好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對不符合規范的行為進行勸阻、教育。
但如果在垃圾分類工作推進較為成熟和成功的小區中,對個別較為惡劣的行為,會依法處罰。當然,對違反垃圾分類規定行為的處罰,將會隨著垃圾分類法律制度實施的深入而不斷加強完善。
(二)明確垃圾分類減量監督管理和推進落實職責
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法制化推進,政府責無旁貸,且需合力推動。
《辦法》確立了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推進模式:
(1)市綠化市容局負責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的組織推進、指導和監督管理。
(2)市商務委負責可回收物回收的指導和監督管理,市環保局負責有害垃圾處置的指導和監督管理。
(3)區縣政府是垃圾分類減量的責任主體,負責此項工作的組織實施,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區域內分類減量工作的具體落實。
此外,市發展改革、財政、旅遊、農業、機關事務等行政部門根據各自職責制定配套性文件和標准,配合實施。
(三)確立垃圾「四分法」基本分類標准
本市垃圾分類標准已從早期試點的有機、無機二分法,逐步拓展為2011年以來試點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濕垃圾)、其他垃圾(干垃圾)的四分法。
此次立法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延續了四分法分類標准。考慮到試點中市民對垃圾「干濕分類」命名的認可度高於「廚余與其他垃圾分類」的命名,所以本次立法將原四分類垃圾名稱微調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干垃圾」。
同時授權市綠化市容局制定細化分類目錄,以便市民可以清楚地知道具體分類要求。
(四)明確垃圾收集容器設置要求
考慮到不同區域產生垃圾的類別、數量不同,《辦法》採取「因地制宜」原則,區分住宅小區,單位辦公生產場所以及公共場所等三類區域,設定了差異化的設置要求。
同時,《辦法》也授權市綠化市容局會同相關部門制定和公布設置規范,明確收集容器的類別、規格、標志色、標識以及設置要求等具體內容。
(五)建立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制度
為了保障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有效開展實施,《辦法》首先根據場所區域差異、實行物業管理情況、出租及委託經營情況等因素,區分道路等公共場所、客運站等公共場所、住宅小區、單位辦公生產場所等四類,確定了不同責任人。
其次明確管理責任人的三個主要職責:
(1)設置分類收集容器;
(2)分類駁運;
(3)宣傳指導和勸告制止。
(六)明確垃圾分類減量促進措施
垃圾分類減量工作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需要一個長期推進過程,需要多方面有效推動,《辦法》專章明確了一系列分類減量促進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鼓勵通過社會化精神和物質獎勵方式,促進與激勵市民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二是,行政部門、媒體都應當做好垃圾分類減量的宣傳和動員,垃圾分類減量知識應納入學校、幼兒園教育內容。
三是,政府通過購買服務方式支持社會組織參與垃圾分類行為的指導活動。四是,要求各相關行業協會制定自律規范,引導督促會員單位依法循規。
⑧ 危險廢物相關的法律性文件主要有哪些
危險廢物的定義:
一般定義:
危險廢物是指對人類、動植物和環境的現在和將來回會構成一定答危害的,沒有特殊的預防措施不能進行處理或處置的廢棄物。
法律定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八十八條第四款規定:
危險廢物,是指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者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准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固體廢物。
分四個層次: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有關條款。如:第四章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第三十三條。
2、《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還包括相關的《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中的、以及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民事訴訟法等、《巴塞爾公約》等
3、國務院頒布的有關固廢的行政法規,如《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
4、國家環保總局和其他部委頒布的有關固體廢物管理的單項性行政規章,如《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管理辦法》。同時還包括地方性法規,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危險廢物污染環境防治辦法》。
⑨ 國家關於餐廚廢棄物處置相關法規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地溝油整治和餐廚廢棄物管理的意見(國辦發〔2010〕36號)》
⑩ 國際上對廢舊電腦的處置有什麼法律規定
針對日益增多的電腦垃圾,世界各國紛紛出台各種有關的政策法律法規對廢舊電腦進行回收和再生利用。德國於1991年7月頒布「電腦廢棄物法規」,1992年起草了關於防止電腦電器產品廢棄物產生和再利用用法草案,目前已經進入立法議程的最後階段。歐洲也在1993年提出"製造商責任制",由製造商負責廢舊電腦的回收解體處理。歐盟於1997年7月頒布了「廢舊電腦電器回收法」,1999年7月歐洲議會和歐盟委員會提出了關於修改廢舊電腦電器的法律草案,並規定到2008年個人電腦製造商必須承擔起回收產品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