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規章制度
A. 宗教是如何管理教眾的
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宗教都有不同的管理方法,
例如,當年的教皇廳,很恐怖的管理制度啊。
不過現在好了宗教信仰自由了沒人有權干涉個人的宗教信仰問題了,在不涉及到法律的情況下,但違反戒律自願受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畢竟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切還要按規章制度辦事。還有民族的風俗習慣也對其有一定的影響。
詳細的可以去看下各個宗教的歷史,
http://ke..com/view/8241.htm 這個是基督教的,在該頁面右邊有其他宗教的詞條,點擊即可進入,太多了有字數限制發不上來只能讓樓主自己去看下了
當然要排除那些邪教,那些管理方法實在是太另類了。
B. 正宗的教會都有哪些
教政治制度(即教會系統),是基督教在其組織原則和管理制度實行。根據有關基督教教會或教會頒布的組織解釋的性質和職能的「聖經」中記載的基督教教派。一般一般分為三個系統:主教,長老會和公理系統,有些教派混合系統的實施。
聖公會主教制度是最古老的基督教機構,教會大主教,主教和主教的最高權力機構。 [1]有三個天主教和東正教的神職人員,在司鐸和執事主教,主教形成了一流的系統。按地域教區教堂,掌管這一切行政和學術工作的教區。實施聖公會包括天主教,其他規模較小的古代天主教會和東正教,新教和聖公會教堂等公共北歐路德。新教聖公會的天主教實踐,不同的主要是新教主教可以結婚。新教現在是在執行聖公會少數。全面實施只有新教聖公會主教教派;而路德和衛斯理宗由區會選擇使用自己的系統或長老會的主教。
長老會(或代表,議會)由約翰·加爾文,「新約」的稱號提及的主張。由教會倡導的是由群眾信教的,教會是在表單中地區議會的管理體制。 [2]由教會的長老當選為國會議員,出席會議代表的教會。讓我們在教會牧師,教師,執事和長老,並共同處理教會事務。改革和長老已經實施了長老會,以及一些具體的規章制度來執行長老會長老教會實行不同。
公理系統(也稱為公理)由羅伯特·布朗主張,將有基督的教會的獨立和主權主張教會是國家元首。主任牧師[3]教會的最高教會內的決策者,通過聘請民主的追隨者。教會會眾一切內部事務,具體制度和儀式的解析度也由眾決定。 [4]許多歷史悠久的教堂還採用了比較新的公理系統,如浸信會,公理會,神召會,貴格會和許多獨立教會。一些公理教會自?蠳組成的一個變體系群龍無首,並依賴於?的聯邦地區聯系教派和子教堂。公理系統有一個缺點,往往是由教會越來越少的交流與合作,甚至使一些宗派教會了它的獨立性,以至造成宗派分裂。
C.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基督教協會有什麼區別嗎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是中國基督教(新教)教徒成立的愛國組織。成立於1954年8月。
1954年在北京召開第一屆中國基督教全國會議,正式成立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1961年1月、1980年10月和1991年12月,先後在上海、南京、北京召開第二屆、第三屆和第四屆中國基督教(新教)全國會議。
建設宗旨
其宗旨是:團結、教育全國基督教徒,熱愛祖國,遵守國家法令,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堅持自治、自養、自傳的原則,辦好獨立自主的中國基督教會。
組織機構
協會最高機構為中國基督教全國會議,協會無會員制,會議代表由各省、市、自治區協商產生,每5年由該會同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聯合召開,會址設於上海。全國會議協商選舉中國基督教協會全國委員會,全國委員會選舉產生會長、副會長、總幹事及常務委員,任期均為5年。由該會與中國基督教協會聯合召開,選舉該會全國委員會,全國委員會選舉產生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及常務委員。第一任主席為吳耀宗(1954-1979),第二任主席為丁光訓(1980--1997),第三任主席為羅冠宗(1998--2001),第四任主席為季劍虹(2002-2008),第五任為傅先偉(2008—).
業務范圍
①協助各級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②教育全國基督徒遵守憲法及有關法律、法令,愛國守法;
③鼓勵基督徒積極投入社會主義建設;
④教育基督徒堅持三自愛國原則,辦好基督教會。
該會最高機構為中國基督教全國會議,全國會議每4年舉行一次,由該會與中國基督教協會聯合召開。選舉該會全國委員會,全國委員會選舉產生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及常務委員。會址設於上海。
2008年1月13日,中國基督教第八次代表會議北京閉幕.傅先偉當選為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
主要職責
中國基督教(新教)全國性教務機構。成立於1980年10月。其宗旨為團結全國基督徒,根據自治、自養、自傳原則,辦好中國基督教會。
其主要工作為:①為全國各地教會及教徒在教會工作上提供服務,如出版《聖經》、贊美詩、宗教書刊;②對中國基督教將來採用的制度、禮儀等進行探討;③教育全國教徒在基督教信仰上互相尊重,加強團結。
中國基督教協會
中國基督教協會,簡稱「全國基協」,英譯名為China Christian Council,縮寫為「CCC」。是中國基督教會的全國性教務組織,接受國家宗教事務局的依法管理和國家民政部的社團管理監督,1980年於南京成立。現會址位於上海九江路,與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合稱為「基督教全國兩會」或「中國基督教兩會」(英譯縮寫為CCC/TSPM)。1988年中國基督教協會正式加入世界基督教協進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成為普世教會的重要一員。現任會長為高峰牧師。
協會宗旨
協會宗旨是:按照聖經教導,團結全國基督徒,根據「三自」原則,積極開展教務活動,努力辦好中國教會。堅持自治、自養、自傳,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原則,團結和帶領全國所有信奉上帝、承認耶穌基督為主的基督徒,走愛國愛教、榮神益人的道路;在聖靈的引領下,同心合意,遵照聖經真理,制訂和完善我國教會規章制度,辦好教會。引導全國基督徒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積極作用,使中國基督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主要職責
為全國各地教會及教徒在教會工作上提供服務,如出版《聖經》、贊美詩、宗教書刊;對中國基督教將來採用的制度、禮儀等進行探討;教育全國教徒在基督教信仰上互相尊重,加強團結。
組織機構
協會最高機構為中國基督教全國會議(又稱全國基督教兩會),會議代表由各省、市、自治區協會產生,每4年由該會同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聯合召開。全國會議協商選舉中國基督教協會全國委員會,全國委員會選舉產生會長、副會長、總幹事及常務委員,任期均為4年,會址暫設於上海。第一任會長為丁光訓主教.(1981年------1996年)
2008年1月13日,中國基督教第八次代表會議北京閉幕.會議選舉產生了中國基督教「兩會」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傅先偉當選為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高峰當選為中國基督教協會會長.
D. 基督教和道家、佛教的區別
1、創始人不同。
基督教:公元1世紀,基督教為猶太的拿撒勒人耶穌在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所創立,繼承了猶太教的《聖經》和許多文化傳統,信仰上帝(天主)創造並主宰世界。
道家:春秋時期,老子 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道家是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最深遠的學派。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
2、觀點不同。
基督教:上帝在耶穌之肉身中臨到人類的感性世界,而耶穌關於上帝的本質以及人類存在的可能性之問題的宣告,則使其歷史生命成為人們信奉的圭臬。這也是基督教的核心啟示之一。作為完全的神上帝,也是完全的人。他的一生是完美無缺的模範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
(4)基督教規章制度擴展閱讀:
基督教聖禮,或稱「聖事」,是基督教重要的禮儀。基督教認為聖事是耶穌基督親自定立,並具有一定形式的宗教禮儀,它藉助一定可見的形式賦予領受者不可見的基督的「寵愛」和「保佑」,凡誠心領受者,都能獲得。
天主教和正教認為「聖事」有七件,即聖洗(洗禮)、堅振、告解、聖體(正教稱「聖體血」)、終傅、神品(亦稱「受職禮或祝聖神父、主教」)和婚禮。[46]新教一般僅承認洗禮和聖餐為「聖禮」。
E. 教會的教政體制有哪些
教政體制(即教會體制),是指基督教在其教內實行的組織原則和管理制度。各基督教派根據其對《聖經》記載有關基督教會組織的解釋或其教會的性質和職能而制定的。一般大體分三種制度:主教制、長老制和公理制,一些教派實行混合性的制度。
主教制
主教制是基督宗教中最古老的制度,教會中最高的權威為大主教、主教和會督。[1]天主教和東正教有三級聖品,主教下設司鐸和執事,形成以主教首的階級制度。教會按地域劃分教區,教區的主教主管其內一切行政和教務工作。 實行主教制的教會主要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及東部其他較小古老公教會、基督新教的聖公宗和北歐路德宗公教會等。基督新教實行的主教制度源自天主教,不同的主要是基督新教的主教可以結婚。現基督新教中,實行主教制的教會只佔少數。完全實行主教制的新教宗派只有普世聖公宗;而信義宗和衛斯理宗則由各區會自行選擇使用主教制還是長老制。
長老制(或稱代議制、議會制)由約翰·加爾文所提倡,是《新約聖經》提及的職銜。主張教會是由信徒群眾所組成,是一個以議會形式管理地區教會的制度。[2]議會內的成員由各分堂選出長老,代表該堂出席會議。在堂會中設牧師、教師、執事和長老,共同處理教會事務。歸正宗和長老會都實行長老制,而有些實行長老制的教會所實行的長老制具體規章則有所不同。
公理制(又稱會眾制)由羅伯特·布朗所提倡,主張堂會有獨立主權,基督才是會眾元首。[3]堂會的主任牧師為教會內最高的決策者,由信徒民主選聘。教會一切內部事務由會眾決議,具體制度和禮儀也由會眾釐定。[4]很多歷史比較新的教會也採用公理制,例如浸信會、公理會、神召會、貴格會以及不少獨立教會。一些公理制的教會自𫖸在地區上組成一個無領導和從屬之分的聯會,以聯系該宗派的和分堂。公理制有一個缺點,就是常常做成教會之間的交往和合作愈來愈少,最後甚至會使一些教會脫離其宗派獨立,造成宗派主義以及教會分裂。
F. 在職人員可以擔任教堂負責任嗎
中國基督教教堂主要教職人員任職辦法
(2010年4月7日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第八屆、中國基督教協會第六屆三次常委會通過 2010年11月25日公布)
第一條 為了加強基督教教堂的規范化和民主化管理,促進基督教教務活動正常有序地開展,根據《宗教事務條例》和《中國基督教教會規章》,特製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中的主要教職人員是指按照《中國基督教教職人員認定辦法》認定的、在依法登記的教堂主持各項事工的牧師(或個別教會傳統中相當於牧師的長老,下同)。
第三條 教堂主要教職人員年齡應在30周歲以上,65周歲以下,並具有三年以上在職牧師的經歷。
第四條 教堂主要教職人員人選,由該教堂所在縣(市、區、旗)基督教兩會徵求該堂堂務管理組織意見提出,報設區的市(地、州、盟)基督教兩會聯席會議審議批准後,報省、自治區、直轄市基督教兩會備案。
第五條 教堂主要教職人員人選應按照《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任職備案辦法》的規定,報所在地縣級以上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第六條 教堂主要教職人員的任期由該教堂所在設區的市(地、州、盟)基督教兩會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第七條 教堂主要教職人員須遵守有關法律法規,接受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依法管理,並協助宗教事務部門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維護教會的合法權益。
第八條 教堂主要教職人員須帶領信徒遵行聖經真道,抵制異端;堅持自治、自養、自傳,抵禦滲透;積極宣傳和貫徹基督教兩會的各項規章制度和決定,團結堂務管理組織成員和信徒,按照民主辦教的原則辦好教會。
第九條 教堂主要教職人員擔任教堂堂務管理組織負責人,須經堂務管理組織民主推選,並報該教堂所在縣(市、區、旗)基督教兩會同意。
教堂堂務管理組織對本堂事務實行民主管理,重大事務由堂務管理組織集體研究決定,並以適當方式徵求信眾代表意見。
第十條 教堂主要教職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視情節輕重分別給予勸誡警告、暫停主要教職職務、撤銷主要教職職務等懲處:
(一)違反本辦法第七、八、九條的;
(二)違反財務管理制度,侵吞、揮霍教會財產的:
(三)製造糾紛、滋生事端,影響教會團結、宗教和睦或社會穩定的;
(四)違反《中國基督教教會規章》的;
(五)道德敗壞、品行不端,在信徒中造成惡劣影響的;
(六)散布異端邪說的。
懲處由教堂所在地縣(市、區、旗)基督教兩會與該堂堂務管理組織協商後提出,經設區的市(地、州、盟)基督教兩會聯席會議審議決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基督教兩會同意。撤銷懲處決定的程序同作出懲處決定的程序。
第十一條 教堂主要教職人員辭去主要教職職務,由本人向該教堂堂務管理組織提出申請,由該堂務管理組織審核後報所在地縣(市、區、旗)基督教兩會同意,並向所在地設區的市(地、州、盟)基督教兩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基督教兩會備案。
第十二條 擔任教堂主要教職的教職人員因工作調動離開原教堂後,不再擔任該教堂主要教職。
第十三條 擔任教堂主要教職的教職人員原則上不能兼任另一教堂的主要教職。
第十四條 暫停或撤銷主要教職職務,或者辭去主要教職職務,或者因其他原因喪失主要教職職務的,應向該主要教職人員原備案的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第十五條 本辦法第四條、第五條、第六條、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一條中,該教堂所在縣(市、區、旗)無基督教兩會的,其職責由所在地設區的市(地、州、盟)基督教兩會履行;設區的市(地、州、盟)無基督教兩會的,其職責由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基督教兩會履行。
第十六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基督教兩會可根據本辦法,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基督教教堂主要教職人員任職實施辦法。
第十七條 本辦法由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會常務委員會負責解釋。
第十八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G. 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成員,如何產生
推薦的答案文不對題。
人家問的是「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成員」,答案說的是「宗教教職人員」。
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成員與宗教教職人員是兩個概念。
《宗教活動場所設立審批和登記辦法》(國家宗教事務局令第2號)第八條規定:「宗教活動場所在登記前,應當由籌備組織負責,民主協商成立該場所的管理組織。管理組織應當由宗教教職人員或者符合本宗教規定的主持宗教活動的其他人員和設立地信教公民代表等組成。」
可見,管理組織中有宗教教職人員,還有其他人員、信教公民。
不同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成員的產生辦法不同。
1.漢傳佛教。《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1993年10月21日中國佛教協會第六屆代表會議通過)第四條:「寺院如確需設立寺務委員會,主任須由住持擔任,由主要班首、執事組成,可吸收個別愛國愛教、作風正派、有組織和工作能力的居士參加。寺務委員會的職責相當於上條的寺務會議,任期一年。」
2.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國家宗教事務局令第2號)第八條:「寺廟應當通過協商成立民主管理組織。管理組織的成員一般由本寺廟的教職人員組成,也可以吸收所在地信教公民代表和當地村委會(居委會)代表參加。」「寺廟管理組織成員實行任期制,每屆任期3至5年,可連選連任。」
3.道教。《關於道教宮觀管理辦法》(1998年8月24日中國道教協會第六屆全國代表會議修改通過)第四條「宮觀設立管理組織,實行民主管理:(一)宮觀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傳統的叢林制度,設立方丈、監院、住持等道教傳統職稱,並通過民主協商推選產生以住持(方丈、監院)為主的管理組織,實行民主管理。(二)民主管理組織成員,要在充分民主協商的基礎上,由常住宮觀道眾選舉產生。其成員,應由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愛國愛教,為人正派,辦事公道,有一定管理能力和道教學識的道士擔任。」
4.伊斯蘭教。清真寺民主管理辦法 (2006年5月12日中國伊斯蘭教第八次全國代表會議通過 2006年8月7日公布) 第六條:「寺管會是寺坊穆斯林的群眾組織,由愛國愛教、遵紀守法、辦事公道、熱心為穆斯林群眾服務、具有良好的宗教操守和一定伊斯蘭教知識及工作能力的本寺坊穆斯林組成,並在當地伊斯蘭教協會指導下成立。其成員須經本寺坊穆斯林群眾民主協商、推選產生。本寺坊聘任的主持教務活動的阿訇、伊瑪目、海推布等主要教職人員可以作為寺管會成員。清真寺應當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寺管會成員產生的辦法。」「寺管會設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幹人。每屆寺管會任期三至五年,寺管會主任任期一般不得超過兩屆。寺管會成員須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5.天主教。《中國天主教教區管理制度》(2003年3月22日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常務委員會和主教團聯席會議審議通過)第三十一條「教區管理委員會由本教區神職人員和教友代表選舉產生。其成員由主教、助理主教、輔理主教、副主教(沒有主教可由教區長),本地愛國會秘書長和神父、修女及教友代表組成,主教任主席(主任)。」「跨地區的教區管理委員會,應吸收各堂區民主管理委員會(小組),愛國會(小組)的代表參加。」
6.基督教。《中國基督教教會規章》(2008年1月8日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第七屆常務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會第五屆常務委員會第六次聯席會議通過)第三十二條:「教堂建立教會管理組織(由至少七人組成),聚會點設立教務管理小組(由至少三人組成)。教會管理組織由主任牧師、教牧人員和一定數量的信徒代表組成,成員由本堂、點信徒代表會議選舉或協商產生,每屆任期三年至五年,連選可連任,原則上不超過兩屆。堂、點管理組織應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信徒意見,分工合作,同心合意治理教會。」
H. 誰知道基督文明為什麼能引領世界
在現在世界上流行的宗教中,基督教無疑是信徒最多,影響力最大的宗教。更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世界上的強大國家大多數國家的人仍信仰基督教,信仰天主教國家主要有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南美洲國家。而新教主要分布在英國,德國和北歐一些國家,東正教主要集中在南歐和東歐。而美國則比較特殊它的北部由於最早來的是清教徒所以以新教徒居多,而南部由於原先主要是法國和西班牙的殖民地所以以天主教徒居多。也就是說,引領世界的國家,都是基督文明的國家。 我們不妨看看歷史。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是哲學、藝術的故鄉,科學與哲學在希臘人的襁褓里誕生,議會制民主也在古希臘的搖籃里醞釀,希臘因為理性與民主的原因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文明的代表,在區區幾萬人的希臘軍隊打敗了幾十萬血腥的波斯大軍以後,變得愈發驕傲起來,覺得人的理性可以度量一切,自己的需求可以成為任何行動的借口,目空一切,最後驕傲的希臘人卻被「野蠻的」古羅馬擊敗。從此古羅馬成為最強的的帝國,但是當如此發達的古羅馬文明遭遇基督教之時,先是抗拒、迫害基督教信徒,但隨著時間的發酵,從平民到皇帝竟然都信仰了基督教,而當初在古羅馬傳教的竟是三個來自加利利原先不識字的農民,這匪夷所思的奇跡就確確實實發生了。其實,人類文明的精華與基督教脫不了干係!從中世紀哥特式的建築,到羅馬教會確立了法的概念,孕育出了現代文明的雛形,從文藝復興人性的光輝,到堪稱經典的十七十八世紀古典音樂、從文藝復興的建築與雕塑再到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從英國的《大選章》、到法國的大革命、從美利堅的立國到現代科學的發展、這所有的靈感皆來自聖經,比如達芬奇創作的《最後的晚餐》、米開朗基羅留下的《創世紀》《最後的審判》及《大衛》雕塑、從貝多芬譜出的《歡樂頌》、到牛頓研究出「動起來的世界規律」;怪不得人類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把餘生用來企圖證明上帝的存在。 為什麼基督文明有如此之大的力量?這跟基督文明的理性精神息息相關。一種理論要說服如此理性、愛講邏輯推理、辯證法的西方人,那就說明此理論的精準性,基督教講的就是愛人、律己、平等、希望、信仰、公義恰恰補全了古希臘文明只有民主、理性的不足。一個人類社會如果有共同的行駛軌道、尊重同樣的交通法規那就能把交通事故減少到最低層度!其實基督教的《聖經》講的就是做一個文明人的規章制度,他講的很科學、很理性、很細膩,更有一種博大的愛!聖經的原則是什麽?不是平均,而是「公義、平等、博愛、民主、理性」!而這已經被認為人類文明的最高價值觀!基督教的理念站在人類文明的最高端!沒有高遠的境界,最終會一事無成。正像耶穌說的:「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你越追求實用,越是什麼也得不著;你不求實用,一心追求上帝的真道,什麼都會加給你。上帝真的很奇妙,當你不追求實用而最求真理的時候,實用的效果就會降給你;當你一心追求實用功利的時候,你可能什麼實用也追求不來。愛因斯坦搞相對論,他沒想到這東西能用上,他只是想通過這個研究,來了解宇宙的本質和奧秘。結果,相對論改變了世界,現在的核技術,就來自於他著名的質能轉化公式E=MC 平方;萊特兄弟搞飛機試驗的時候,沒想到飛機能運人運貨,成為世界一種重要的運輸工具,使得如今的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萊特兄弟沒想過要把這個專利弄到手,發大財。他們渴望的是人能像鳥一樣自由飛翔,他們簡直是為了玩。我們國人追求了半天實用功利,追到了什麼?數數看,從電燈、電話、計算機、電視機,可以一直數到抽水馬桶,全都實用,沒一樣是中國人發明的。「四大發明」簡直是自欺欺人的笑話,古埃及5100年前就有了草莎紙,古希臘荷馬史詩2800年前的原稿都還在,活字印刷是1450年德國古頓堡牧師發明的,我國清末都還在用印章是的雕版印刷。 因而,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文明的路徑就是基督教的傳播史路徑!如果說,聖經的發源地就在地中海東岸的以色列,連同美索不達米亞的新月形地區是人類最久遠文明的搖籃,然後文明的重心移到了古希臘、古羅馬,再移到了法蘭克王國的西歐,現在再移到了美國與歐洲,特別是美國成為現在的世界中心,而美國且也是最虔誠的基督教國家,這不是一種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種必然!當年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有了信仰,就更牢固了世界文明中心的地位,而同時期西歐的高盧、北歐的日耳曼卻異常野蠻,但傳教士們卻讓後來的西歐法蘭克王國也成了有信仰的國家,自然法蘭克王國就成了傳遞人類文明火把的火炬手,北歐的丹麥、瑞典、等原是野蠻的海盜國家,有了信仰後他們也不做海盜了。曾經有那麼多的國王曾想用武力統一歐洲,但在今天,歐洲卻用上了同一種貨幣、選出了歐盟總統與外長,因為所有歐洲國家都共同信仰耶穌與民主。再看看其他幾個比較文明發達的亞洲國家:韓國幾個最偉大的總統例如金大中、李明博都是信仰基督教的,國民也已大部分信仰了基督教;台灣的馬英九總統也是基督徒;新加坡更是在逐漸的基督化,而一旦真正走向了民主、信仰了耶穌,韓國人就常常會有世界級一流的通訊、生物科研成果面世,這說明韓國已真正成為了世界文明的領跑者之一! 研究歐洲宗教與經濟,我們可以發現:歐洲宗教改革以後發展起來的市場經濟,在短短時間內創造了超過全部文明史的物質財富,推動了生產力和社會文化的空前發展。但是,市場經濟乃至整個現代化過程為什麼產生和發展於基督新教國家,後來又在基督新教國家最為發達?對於這個有趣又有意義的問題,網路全書式的現代社會科學家馬克斯61韋伯,從比較世界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氣質入手,研究其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作出了重要的發現。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條件是資本的積累,這就要求資本持有者把金錢或財富積聚起來,投資辦企業,擴大再生產,而不是揮霍無度、吃光用光。用日常語言來說,這個基本條件就是節儉或勤儉,而這正是基督新教要培育的倫理精神和文化氣質中很重要的一項。韋伯在談到基督新教的倫理時說:「這種倫理所宣揚的至善——盡可能多地掙錢,是和嚴格避免任憑本能沖動享受生活結合在一起的……在經濟上獲利,不從屬於人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這樣,基督新教的所謂「入世苦修主義」的倫理,就提供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所謂「勤儉」,不僅是要把金錢用於投資,還要有真正的敬業精神,而這又正是基督新教倫理的一個基本部分。韋伯曾這樣總結「職業思想」同新教的「核心教理」的關系:「上帝允許的惟一生存方式,是要完成個人在現世所處地位賦予人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他的天職。」因此,「勞動必須被當作一種絕對的自身目的,當作一項天職來從事」。並且,「個人對天職負有責任——乃是資產階級文化的社會倫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東西,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資產階級文化的根本基礎」。這種「天職」觀念,對於需要「分工合作」、「敬業精神」的市場經濟所起的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論及市場經濟所必需的勞動的意義時,韋伯道:「惟有勞作而非悠閑享樂,方可增益上帝的榮耀。」並且,「上帝更樂於人各事其業以積極踐履他的意志」。因此,「人須恆常不懈地踐行艱苦的體力或智力勞動」。甚至在對付使人墮落的性誘惑方面,「除了粗茶淡飯和冷水浴外,用來抵禦一切性誘惑的葯方,與用來抵制宗教懷疑論和道德上的寡廉鮮恥的葯方一樣,那就是『盡忠職守』」。 總而言之,無論從歷史,還是從理論,基督文明都當之無愧成為世界歷史發展導夫先路的領頭羊。而一個文明國家往往也是一個信仰基督教的國家,中國該怎麼辦?有識者不難判斷。
I. 教會與教廷有什麼區別
教會是指基督宗教的團體,既指所有基督徒的整體,即普世性的教會;也指有形版的基督徒組織,即個別權性的教會。
教廷從古代羅馬主教府發展而來,最初無固定機構。它是天主教會的中央行政機構,協助教皇處理整個教會的事務。
J. 關於宗教的法律有哪些
《中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宗教事務條例》
(10)基督教規章制度擴展閱讀
《中人民共和國憲法》總綱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十五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上一級國家行政機關負責並報告工作, 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各民族自 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國務院統一領導下的國家行政機關,都服從國務院。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的組織和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 或者單行條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四十八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保障本地方內各民族都享有平等權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團結各民族的幹部和群眾,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共同建設民族自治地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五十三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 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對本地方內各民族公民進行愛國主義、共產主義和民族政策的教育。
教育各民族的幹部和群眾互相信任,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尊重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共同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
《宗教事務條例》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規范宗教事務管理,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稱信教公民)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稱不信教公民)。
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應當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第三條 宗教事務管理堅持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禦滲透、打擊犯罪的原則。
第四條 國家依法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維護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
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宗教和睦與社會穩定。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危害國家安全、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以及其他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等違法活動。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在不同宗教之間、同一宗教內部以及信教公民與不信教公民之間製造矛盾與沖突,不得宣揚、支持、資助宗教極端主義,不得利用宗教破壞民族團結、分裂國家和進行恐怖活動。
第五條 各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在相互尊重、平等、友好的基礎上開展對外交往;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在對外經濟、文化等合作、交流活動中不得接受附加的宗教條件。
第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宗教工作,建立健全宗教工作機制,保障工作力量和必要的工作條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行政管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負責有關的行政管理工作。
鄉級人民政府應當做好本行政區域的宗教事務管理工作。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依法協助人民政府管理宗教事務。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聽取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的意見,協調宗教事務管理工作,為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和宗教活動場所提供公共服務。
第二章 宗教團體
第七條 宗教團體的成立、變更和注銷,應當依照國家社會團體管理的有關規定辦理登記。
宗教團體章程應當符合國家社會團體管理的有關規定。
宗教團體按照章程開展活動,受法律保護。
第八條 宗教團體具有下列職能:
(一)協助人民政府貫徹落實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維護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
(二)指導宗教教務,制定規章制度並督促落實;
(三)從事宗教文化研究,闡釋宗教教義教規,開展宗教思想建設;
(四)開展宗教教育培訓,培養宗教教職人員,認定、管理宗教教職人員;
(五)法律、法規、規章和宗教團體章程規定的其他職能。
第九條 全國性宗教團體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宗教團體可以根據本宗教的需要按照規定選派和接收宗教留學人員,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選派和接收宗教留學人員。
第十條 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教職人員應當遵守宗教團體制定的規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