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管理規章制度
Ⅰ 應急管理執法的主要內容包括什麼
應急管理工作內容概括起來叫做「一案三制」。
「一案」是指應急預案,就是根據發生和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事先研究制訂的應對計劃和方案。應急預案包括各級政府總體預案、專項預案和部門預案,以及基層單位的預案和大型活動的單項預案。
「三制」是指應急工作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法制。
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就是要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預案體系。所謂「縱」,就是按垂直管理的要求,從國家到省到市、縣、鄉鎮各級政府和基層單位都要制訂應急預案,不可斷層;所謂「橫」,就是所有種類的突發公共事件都要有部門管,都要制訂專項預案和部門預案,不可或缺。相關預案之間要做到互相銜接,逐級細化。預案的層級越低,各項規定就要越明確、越具體,避免出現「上下一般粗」現象,防止照搬照套。
二要建立健全和完善應急管理體制。主要建立健全集中統一、堅強有力的組織指揮機構,發揮我們國家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形成強大的社會動員體系。建立健全以事發地黨委、政府為主、有關部門和相關地區協調配合的領導責任制,建立健全應急處置的專業隊伍、專家隊伍。必須充分發揮人民解放軍、武警和預備役民兵的重要作用。
...
應急管理工作內容概括起來叫做「一案三制」。
「一案」是指應急預案,就是根據發生和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事先研究制訂的應對計劃和方案。應急預案包括各級政府總體預案、專項預案和部門預案,以及基層單位的預案和大型活動的單項預案。
「三制」是指應急工作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法制。
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就是要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預案體系。所謂「縱」,就是按垂直管理的要求,從國家到省到市、縣、鄉鎮各級政府和基層單位都要制訂應急預案,不可斷層;所謂「橫」,就是所有種類的突發公共事件都要有部門管,都要制訂專項預案和部門預案,不可或缺。相關預案之間要做到互相銜接,逐級細化。預案的層級越低,各項規定就要越明確、越具體,避免出現「上下一般粗」現象,防止照搬照套。
二要建立健全和完善應急管理體制。主要建立健全集中統一、堅強有力的組織指揮機構,發揮我們國家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形成強大的社會動員體系。建立健全以事發地黨委、政府為主、有關部門和相關地區協調配合的領導責任制,建立健全應急處置的專業隊伍、專家隊伍。必須充分發揮人民解放軍、武警和預備役民兵的重要作用。
三要建立健全和完善應急運行機制。主要是要建立健全監測預警機制、信息報告機制、應急決策和協調機制、分級負責和響應機制、公眾的溝通與動員機制、資源的配置與徵用機制,獎懲機制和城鄉社區管理機制等等。
四要建立健全和完善應急法制。主要是加強應急管理的法制化建設,把整個應急管理工作建設納入法制和制度的軌道,按照有關的法律法規來建立健全預案,依法行政,依法實施應急處置工作,要把法治精神貫穿於應急管理工作的全過程。
Ⅱ 應急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哪些
應急管理制度包括:
(1)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人員)管理制度;
(2)應急物資裝備管理制度;
(3)應急管理教育培訓制度;
(4)企業應急值守管理制度;
(5)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制度;
(6)應急管理工作考核和獎懲制度等
Ⅲ 突發事件應對法規定,國家建立什麼為主的應急管理
突發事件應對法規定,國家建立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
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武警部隊主要參與處置突然發生的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穩定的重大事件。
應急管理體制是指為保障公共安全,有效預防和應對突發事件,避免、減少和減緩突發事件造成的危害,消除其對社會產生的負面影響,而建立起來的以政府為核心,其他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有機體系。
應急管理體制是經過應急管理實踐檢驗並證明行之有效的、較為固定的方法。任何組織的工作機制,不因組織負責人的變動而隨意變動,而單純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據個人主觀意識而改變的;應急管理體制本身含有制度因素,並且要求所有相關人員嚴格遵守,而單純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體現為個人做事的一種偏好或經驗;應急管理體制是比一般制度更具有剛性的「制度」。
制度雖然要求所有人都應當遵守,但其仍保留有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間,而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具有一定彈性。但是應急管理體制則屬於一種帶強制性的制度;應急管理體制是在各種方式方法基礎上總結和提煉出來的,並經過加工使之系統化、科學化的方法。而單純的工作方式方法則因人而異,並不要求上升到理論高度;應急管理體制一般是依靠多種方式方法共同作用來運作的,而一般方式方法可以是單一起作用的。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第四條 突發事件發生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成立地方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主要領導人擔任總指揮,負責領導、指揮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組織突發事件的調查、控制和醫療救治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有關工作。
Ⅳ 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是一個動態過程包括什麼
應急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包括:預防、准備、響應、恢復四個階段。
應急管理是應對於特重大事故災害的危險問題提出的。事故應急管理的內涵,包括預防、准備、響應和恢復四個階段。
盡管在實際情況中,這些階段往往是重疊的,但他們中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單獨的目標,並且成為下個階段內容的一部分。
例如:
在實踐中,由於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性質、特點以及應急管理的狀況不同,其應急管理責任制的內容也不完全相同,應當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明確在責任體系中各崗位責任人員、責任范圍和考核標准等內容,這是所有企業應急管理責任體系中必須具備的重要內容。通過這些手段,最終達到層層落實應急管理責任的目的。
事故案例:2014年1月14日14時40分左右,浙江省溫嶺市台州大東鞋業有限公司發生火災事故,造成16人死亡,5人受傷,過火面積約1080平方米。經調查,大東鞋廠內部安全管理混亂。
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主體責任不落實,應急管理、消防安全等工作無專職人員負責,並因計件工資及員工流動性大等原因,企業內部組織管理鬆散,沒有建立安全生產應急管理責任體系,各項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均得不到有效執行。
Ⅳ 應急救援管理基本規定有哪些
應急救援管理制度
目的
1.1 為了預防和控制潛在的事故或緊急情況發生時,做出應急准備和響應,最大限度地減輕可能產生的事故後果,特製定本制度。
范圍
2.1 本程序適用於公司生產經營中潛在的職業安全健康事件或事故(災害)等緊急情況的預防和處理。
原則
3.1實行行政領導負責制和責任追究制
應急和應急管理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在公司的統一領導下,建立健全「分級管理,分線負責」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各級領導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充分發揮應急響應的指揮作用。
3.2 以人為本,安全第一
把保障員工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作為首要任務。切實加強應急救援人員的安全防護。
3.3 預防為主,強化基礎,快速反應
堅持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常抓不懈,在不斷提高安全風險辨識、防範水平的同時,加強現場應急基礎工作,做好常態下的風險評估、物資儲備、隊伍建設、完善裝備、預案演練等工作。強化一線人員的緊急處置和逃生的能力,「早發現、早報告、迅捷處置」。居安思危,預防為主。
3.4 科學實用
應急預案應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通過危險源辨識、風險評估進行編制;應急對策簡練實用,通過演練不斷完善改進。依法規范,加強管理。
3.5 分級響應:
應急工作按照事故的危害程度、波及和影響范圍,實施分級應急響應。
管理機構
4.1領導機構
公司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是突發事故應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領導機構。在總經理領導下,由公司相關突發事故應急指揮機構負責突發事故的應急管理工作。
4.2辦事機構
公司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領導小組辦公室履行值守應急、信息匯總和綜合協調職責,發揮運轉樞紐作用。
4.3工作機構
公司相關部門依據相關程序文件、管理制度和各自的職責許可權,負責相關類別突發事故的應急管理工作。具體負責相關類別的突發事故專項和部門應急預案的起草與實施,貫徹落實公司有關決定事項。
運行機制
5.1預測與預警
各部門要針對各種可能發生的突發事故,完善預測預警機制,建立預測預警系統,開展危險源辨識、環境因素識別和風險評價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報告、妥善處置。每個應急人員必須在崗位能熟練使用兩個以上預警電話或其他報警方式。
5.1.1預警級別和發布
根據危險源辨識、環境因素識別和風險評價預測分析結果,對可能發生和可以預警的潛在突發事故進行預警。預警級別依據突發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勢態,一般劃分為三級:公司級(重大——可能產生特別嚴重後果)、部門級(較大——可能產生嚴重後果)和班組級(一般——可能產生較重後果)。
預警信息包括突發事故的類別、地點、起始時間、可能影響范圍、預警級別、警示事項、應採取的措施和發布級別等。
預警信息的發布、調整和解除經有關領導批准可通過有線廣播、有線電視、信息網路、警報器;特殊情況下目擊者可大聲呼叫、敲擊能發出較強聲音的器物或打電話的方式進行。
5.2 應急處置
5.2.1 信息報告
重大突發事故發生後,各事發源的第一目擊者必須立即報告有關部門領導,最遲不得超過10分鍾,同時報告專職人員和專業部門。應急處置過程中,要及時續報有關情況。
5.2.2 先期處置
突發事故發生後,事發源的現場人員與增援的應急人員在報告重大突發事故信息的同時,要根據職責和規定的許可權啟動相關應急預案,及時、有效地進行先期處置,控制事態的蔓延。
5.2.3 應急響應
5.2.3.1對於先期處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態的重大突發事故,要及時啟動相關預案,由相關應急指揮機構或工作組統一指揮或指導有關部門開展應急處置工作。
5.2.3.2現場應急指揮機構負責現場的應急處置工作,並根據需要具體協調、調集相應的安全防護裝備。現場應急救援人員應攜帶相應的專業防護裝備,採取安全防護措施,嚴格執行應急救援人員進入和離開事故現場的相關規定。
5.2.3.3需要多個相關部門共同參與處置的突發事故,由該類突發事故的業務主管部門牽頭統一指揮,其他部門予以協助。
5.2.3.4應急救援隊伍主要包括特種設備應急救援隊、機械傷害應急救援隊、消防隊等。
5.2.4 應急結束
重大突發事故應急處置工作結束,或者相關危險因素消除後,現場應急指揮機構予以撤銷,宣布恢復正常工作。
5.3 恢復與重建
5.3.1 善後處置
要積極穩妥、深入細致地做好善後處置工作。對突發事故中的傷亡人員、應急處置工作人員,以及緊急調集、有關單位及個人的物資,要按照規定給予補充。有關部門還要做好疫病防治和環境污染消除工作。
5.3.2 調查與評估
對重大突發事故的起因、影響、責任、經驗教訓和恢復重建等問題按照「四不放過」原則進行調查評估和處理。
5.3.3 恢復重建
根據事故恢復重建計劃,組織實施恢復重建工作。
5.4 信息的報告與發布
突發事故的信息發布應當及時、准確、客觀、全面。重大事故發生後應及時向主管上級和當地政府報告,並根據事件處置情況做好後續報告工作。也應當向員工發布簡要信息和應對防範措施等。
信息的報告與發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權報告或發布、組織報道、接受采訪等。
應急保障
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和相關預案做好突發事故的應對工作,同時根據總體預案切實做好應對突發事故的人力、物力、財力、運輸、醫療衛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證應急救援工作的需要,以及恢復工作的順利進行。
6.1 人力資源
公司辦公室、生技處、安督辦等是應急救援的專(兼)職隊伍和骨幹力量。要加強應急救援隊伍的業務培訓和應急演練,建立聯動協調機制,提高裝備水平;動員全員有組織的參與應急救援工作。
6.2 財力保障
要保證所需突發事故應急准備和救援工作資金。對受突發事故影響較大的單位和個人要及時研究提出相應的補償或救助政策。
6.3 物資保障
要建立健全應急物資監測網路、預警體系和應急物資生產、儲備、調撥及緊急配送體系,完善應急工作程序,確保應急所需物資和生活用品的及時供應,並加強對物資儲備的監督管理,及時予以補充和更新。
6.4 交通運輸保障
要保證緊急情況下應急交通工具的優先安排、優先調度,確保運輸安全暢通;要建立緊急情況交通運輸工具的調用程序,確保搶險救災物資和人員能夠及時、安全送達。
6.5 人員防護
要指定或建立與人員相適應的應急避險場所,完善緊急疏散管理辦法,明確各級責任人,確保在緊急情況下員工安全、有序的疏散。
要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嚴格按照程序開展應急救援工作,確保作業人員和應急救援人員的安全。
6.6 醫療保障
會同120急救中心,積極組織現場救援,及時把傷員送到醫院搶救。
監督管理
7.1 預案演練
各部門要結合實際,有計劃、有重點地組織對相關預案的演練。每年至少進行一次,並作好演練過程的原始記錄。
7.2 培訓教育
由安督辦牽頭,行政辦負責協助組織有關部門,進行應急法律法規和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的培訓,增強員工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對應急救援和管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其應急專業技能。保持培訓記錄。
7.3 責任與獎懲
突發事故應急處置工作實行責任追究制。
對突發事故應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
對遲報、謊報和瞞報突發事故重要情況或者應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職、瀆職行為而喪失應急的最佳機會造成人員傷亡或重大經濟損失的,對有關責任人給予處罰或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送司法機關處理。
7.4 公司各類突發事故應急預案由安督辦進行監督管理。
附則
8.1 本制度自批准之日起實施。
Ⅵ 企業安全生產應急管理九條規定有哪些
就是這個:
企業安全生產應急管理九條規定
一、必須落實企業主要負責人是安全生產應急管理第一責任人的工作責任制,層層建立安全生產應急管理責任體系。
二、必須依法設置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機構,配備專職或者兼職安全生產應急管理人員,建立應急管理工作制度。
三、必須建立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或與鄰近專職救援隊簽訂救援協議,配備必要的應急裝備、物資,危險作業必須有專人監護。
四、必須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編制與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相銜接的應急預案,重點崗位制定應急處置卡,每年至少組織一次應急演練。
五、必須開展從業人員崗位應急知識教育和自救互救、避險逃生技能培訓,並定期組織考核。
六、必須向從業人員告知作業崗位、場所危險因素和險情處置要點,高風險區域和重大危險源必須設立明顯標識,並確保逃生通道暢通。
七、必須落實從業人員在發現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緊急情況時停止作業,或在採取可能的應急措施後撤離作業場所的權利。
八、必須在險情或事故發生後第一時間做好先期處置,及時採取隔離和疏散措施,並按規定立即如實向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報告。
九、必須每年對應急投入、應急准備、應急處置與救援等工作進行總結評估。
Ⅶ 企業應急管理制度
礦山企業應急管理制度1.為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規范公司應急管理制度,提高應對風險和防範事故的能力,保障職工的安全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限度的減少財產損失、環境損害和社會影響。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制度。2.應急管理制度堅持「以人為本,減少危害,居安思危,預防為主,統一領導,分級負責,職責明確,快速反應」的原則,3.應急管理分「預防、准備、響應和恢復」四個過程。主要內容包括:應急管理組織體系,應急救援預案管理、應急培訓、應急演練、應急物資保障等。4.成立以公司總經理為組長,主管安全生產副經理、礦長為副組長,安監科長、各采區負責人為成員的應急管理制度領導小組。應急管理辦公室設在安監科,並負責日常管理。5.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編寫與修訂。公司應急管理制度領導小組負責預案的編制、修訂。預案要符合《生產經營單位應急救援預案編制導則》,並保持與上級部門預案的銜接。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及實際演練情況,適時修訂《預案》,做到科學、易操作。6.應急管理培訓。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員應急管理培訓,培訓內容應當包括:事故預防、危險辯識、事故報告、應急響應、各類事故處置方案、基本救護常識、避災避險、逃生自救等。7.應急演練。根據年度應急演練計劃,每年至少分別安排一次桌面演練和綜合演練,強化職工應急意識,提高應急隊伍的反應速度和實戰能力。安監科負責做好演練記錄和總結。8.應急通訊設備保障。公司要對電話、對講機、手機等通訊器材進行經常性維護或更新,確保通訊暢通。9.應急救援物資保障。根據公司預案做好應急救援設備、器材、防護用品、工具、材料、葯品等保障工作。確保經費、物資供應,切實加強應急保障能力,並對應急救援設備、設施要定期進行檢測、維護、更新,確保性能完好。10.應急處置。事故發生後,立即啟動應急預案,以營救遇險人員為重點,開展應急救援工作;要採取必要措施,防止發生次生、衍生事故,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環境污染;要及時組織受威脅群眾疏散、轉移,做好安置工作。11.成立兼職救護隊,人員由各科室、采區主要負責人及業務骨幹組成,並進行經常性訓練,熟練掌握基本的救護常識和救援能力。12.應急救援協議。充分利用社會應急資源,與地方政府預案、上級主管單位及相關部門的預案和應急組織相銜接。根據有關規定,公司要同石家莊市礦山救援中心簽訂救護協議,一旦發生企業不能自救的事故,請求石家莊市礦山救援中心支援。13.應急管理費用由公司總經理審批,財務部門予以保障。14.本制度解釋權歸應急管理制度領導小組,自頒布之日起實行。不知道您需要的是什麼企業的,所以,給您提供一個礦山企業的應急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