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法規性決定
A. 決定的寫作格式與要點是什麼麻煩告訴我
◆ 決定的寫作格式:決定的結構一般由標題、正文、發文機關、發文日期四部分組成。△
決定的標題三要素齊全,即發文機關加發文事由加文種。如《國務院關於200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決定的正文通常由原因和事項兩部分組成。原因部分寫明決定的根據,最後歸柬為「……特作如下決定」。事項部分則寫明決定的內容;如果是法規性的決定,還要
提出希望或要求。但獎懲性的決定則可分成四部分,即被獎懲者的基本情況、被獎懲的事跡或事實、獎懲的依據、具體的獎懲決定等。依據決定內容多少,具體寫作
時一般有三種結構形式:一是分段式。適用於內容比較簡單的決定。按內容分段,每段說清一個問題,或一個問題中的一層或幾層意思。二是篇段合一式。適用於內
容單一的決定。特點是文字單一,不分段落,一氣呵成。三是分條列項或小標題式。適用於內容較為復雜的決定。或者分條列項,或者標出小標題,各自相對獨立,
合組成一個整體。如例文8。不同類型的決定,由於事項不同,寫法上也略有差異。一般用於獎懲性的決定,多採用篇段合一式或分段式;而用於法規性或部署指揮
性的決定,則多採用小標題式或分條列項式。◆
決定的寫作要點:一,把握好結構,詳情如上。二,處理好決定中的議論和說明性文字。對內容比較復雜的決定,表達上應當以說明為主,適當結合或穿插些議論。
說明是用來表達決定的具體內容、事項與要求;議論則通常寫在全文或每一部分、每一段落、每一層次的開頭,用來提出觀點、提示重點。三,處理好文字的長短、
詳略安排。決定正文的長短、詳略安排,應該結合決定的內容來全盤考慮、合理搭配。一般而言,就長短來說,指揮性的決定,內容一般都較為復雜,文字也就較
長;而知照性的決定,由於內容單一,文字就比較簡短。就詳略而言,對知照性的決定,原因部分一般需要寫得詳細一些,而事項部分相對就簡略點;反之,指揮性
的決定,原因部分就可相對簡略一些,而事項部分則要求詳細一點;獎懲性決定中,敘寫先進或錯誤事實的文字詳一些,獎懲依據或決定事項相對就簡略一點。
B. 什麼是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以國務院名義發布的法規是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委發布的法規是規章,省及政府發布的法規是規章,行政部門發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不管是對所有人有約束力的,還是只針對部分人有效力的為決定、命令。
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
一、國務院部門規章
國務院部門規章的制定機關是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這類制定機關可以分為國務院組成部門和直屬機構兩大類。
制定部門規章的主體,還因為單行法律的授權規定而出現。國務院的直屬事業單位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可以行使部門規章制定權。
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部門規章是執行性或者補充性的行政規范,而不是自主性的行政規范。
超越一個國務院部門規章制定許可權的,可以提請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或者由國務院有關部門聯合制定規章。部門規章應當由部門的部務會議或者委員會會議決定。本部門首長簽署命令予以公布。及時在國務院公報或者部門公報和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登。在部門公報或者國務院公報上刊登的規章文本為標准文本。原則上,規章應當在公布之日起30日後施行,部門規章應當在公布後30日內報國務院備案。規章解釋權屬於規章制定機關。
地方政府規章應當同時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應當同時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府備案。
國務院有權改變或者撤銷不適當的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本級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有權改變或者撤銷下一級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
二、地方政府規章
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主體分為兩類。第一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第二是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是指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的市,以及經過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地方政府規章制定許可權:(1)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2)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地方政府規章應當經過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決定。首長簽署命令予以公布。本級人民政府公布和本行政區域范圍內發行的報紙應當及時刊登,在地方人民政府公報上刊登的規章文本為標准文本。
三、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沒有名稱,通常稱為「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所謂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是指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對象發布的能反復適用的行政規范性文件。
制定發布行政決定、命令的機構,可以是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級人民政府有權以發布決定、命令的形式行使其各種職權。國務院除了制定行政法規以外,還發布一些規范性文件。國務院各部委和地方一定級別的政府在制定規章以外,還可以制定規章以外的規范性文件。規章制定主體以下的行政機關,也可以制定規范性文件。以上三種文件,統稱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各工作部門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下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命令。
C. 法規 是指什麼
法規是法令、條例、規則、章程等法定文件的總稱。
法規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法規也具有法律效力。
比如:
1.行政法規:
是由國務院制定的,通過後由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這些法規也具有全國通用性,是對法律的補充,在成熟的情況下會被補充進法律,其地位僅次於法律。
法規多稱為條例,也可以是全國性法律的實施細則,如治安處罰條例、專利代理條例等。
2.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其制定者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相當於是各地方的最高權力機構。
地方性法規大部分稱作條例,有的為法律在地方的實施細則,部分為具有法規屬性的文件,如決議、決定等。地方法規的開頭多貫有地方名字,如北京市食品安全條例、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辦法等。
3.規章:
其制定者是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這些規章僅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有效。如國家專利局制定的《專利審查指南》、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制定的《葯品注冊管理辦法》等。
還有一些規章是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僅在本行政區域內有效。如《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修改《北京市天安門地區管理規定》的決定》、《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辦法》等。
D. 什麼叫規范性文件,什麼叫規定性文件,兩者怎麼區別
規范性文件,是各級機關、團體、組織制發的各類文件中最主要的一類,因其內容具有約束和規范人們行為的性質,故名稱為規范性文件。
規定性文件是指規定了具體的內容、文字、風格、數量和大小等的文件。
兩者的區別有以下幾點:
1、意思不同:
規范性文件,是各級機關、團體、組織制發的各類文件中最主要的一類,因其內容具有約束和規范人們行為的性質。
規定性文件是指規定了具體的內容、文字、風格、數量和大小等的文件。
2、制定機關不同:
規范性文件的制定機關是各級機關、團體、組織。規定性文件的制定機關是組織。
(4)什麼是法規性決定擴展閱讀:
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對於規范性文件的含義、制發主體、制發程序和許可權以及審查機制等,尚無全面、統一的規定。但部分地區探索實現了規范性文件統一登記、統一編號、統一公布的「三統一」,初步實現了規范性文件的規范管理。
在我國唐代,封建法律就有律令格式之分。現代則有憲法、法律、法令、條例、規章、命令等。與規范性文件相對應的是非規范性文件,它是指國家機關在其許可權范圍內發布的只對個別人或個別事有效而不包含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的文件。
如判決書、任免令、逮捕證公證書、結婚證書等。非規范性文件是適用法律所產生的文件,不是法的淵源。
廣義
一般是指屬於法律范疇(即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國家機關和其他團體、組織制定的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總和。
狹義
一般是指法律范疇以外的其他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當前這類非立法性文件的制定主體非常之多,例如各級黨組織、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工作部門,人民團體、社團組織、企事業單位、法院、檢察院等。
規范性文件是指除政府規章外,行政機關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並公開發布的針對不特定的多數人和特定事項,
涉及或者影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在本行政區域或其管理范圍內具有普遍約束力,在一定時間內相對穩定、能夠反復適用的行政措施、決定、命令等行政規範文件的總稱。
國家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和規章以外的行政規范性文件的行為,法律上稱之為抽象行政行為。由於這類行政規范性文件數量多,涉及面廣,是行政管理權和行政強制力的體現,直接關繫到公共利益、社會秩序和公民的切身利益,
因而日益受到公眾的關注;對抽象行政行為的法律監督也在逐步加強。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七條規定,如果認為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行政規范性文件不合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申請行政復議時可以一並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審查該文件的申請。
此外,國家法律對於行政規范性文件的許可權正在逐步予以嚴格規范。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十四條規定,除了本法第九、十、十一、十二及十三條的規定外的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處罰。
對行政規范性文件的補充:由於我國立法層級及形式多種多樣,名稱繁多(包括法、條例、辦法、規定等),當前對「規范性文件」無權威解釋和界定,初學者對「規范性文件」一知半解,這樣很難區別實踐中什麼是「規范性文件」。
規定性亦稱「規定」。事物自身的限定。決定一事物是其自身而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性。例如,人的規定性就是決定人之所以是人而區別於其他事物(如動物)的特性。馬克思主義所說的社會關系的總和就是人的最根本的規定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規定性。
事物的基本規定性可以區分為兩個方面,即質的規定性和量的規定性。質的規定性從本質或性質上表明事物之間的區別。量的規定性是從事物的存在等級、規模和發展程度上表明事物的區別。任何事物都是質的規定性和量的規定性的有機統一。
規定性是事物「所以然」的根本所在,因而認識事物就必須認識事物的規定性,揭示事物的本質或性質和數量及其內在聯系。正確地把握事物的質的規定性,是認識事物的基礎,而正確地把握事物的量的規定性則是對事物認識的深化和精確化。
只有在認識事物的質的規定性的基礎上,才能認識事物的量的規定性;同時,又只有在認識了事物的量的規定性時,才算深化了對事物的認識。
E. 知照性決定和指揮性決定,是根據什麼來劃分的
1.知照性決定:是指將決定事項知照給有關單位和人員的決定。如表彰決定、處分決定、機構設置決定、人事安排決定、發布法規性事項或對某一具體事項做出安排的決定等,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教師節的決定》。
2.指揮性決定:是對於重要事項或者重大行動做出安排的決定。常見的有規定性決定、規范性決定、指導性決定、指示性決定、具有有關法令性質的決定、處理重大問題的決定和安排重要行動的決定等。如《××市政府關於加快全市工業發展的決定》。
F. 同樣是表彰,命令、決定和通告有什麼不同
一、用法不同
1、命令(令):適用於依照有關法律公布行政法規和規章;宣布施行重大強制性行政措施;嘉獎有關單位及人員。即公布令,行政令,嘉獎令。
2、決定適用於對重要事項或者重大行動做出安排,獎懲有關單位及人員,變更或者撤銷下級機關不適當的決定事項。包括法規性決定、指揮性決定、獎懲性決定和變更性決定。
3、通告適用於公布社會各有關方面應當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項。通告按用途可分為周知性(事務性)通告、規定性(制約性)通告兩大類。
二、格式不同
1、命令格式要求:標題、發文對象、正文、落款(發文單位、發文時間)。
2、決定格式要求:標題、主送機關(普發性的決定可以不寫發文對象)、正文、落款。
3、通告格式要求:標題、正文、落款。
三、力度不同
1、命令發布的力度最大,具有指揮性、強制性。
2、決定力度適中。
3、通告的力度相對弱,引起周知的事宜。
G. 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發文「關於什麼什麼的決定」各是什麼級別,行政法規還是規范性文件
要看文件的屬性,既可以是規范性文件、也有可以政策性規定、還可以是行政決定和行政指性方針,還有可能是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從文件層級上看是中央、國家級文件。
《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第八條規定:
公文種類主要有:
(一)決議。適用於會議討論通過的重大決策事項。
(二)決定。適用於對重要事項作出決策和部署、獎懲有關單位和人員、變更或者撤銷下級機關不適當的決定事項。
(三)命令(令)。適用於公布行政法規和規章、宣布施行重大強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晉升銜級、嘉獎有關單位和人員。
(四)公報。適用於公布重要決定或者重大事項。
(五)公告。適用於向國內外宣布重要事項或者法定事項。
(六)通告。適用於在一定范圍內公布應當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項。
(七)意見。適用於對重要問題提出見解和處理辦法。
(八)通知。適用於發布、傳達要求下級機關執行和有關單位周知或者執行的事項,批轉、轉發公文。
(九)通報。適用於表彰先進、批評錯誤、傳達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況。
(十)報告。適用於向上級機關匯報工作、反映情況,回復上級機關的詢問。
(十一)請示。適用於向上級機關請求指示、批准。
(十二)批復。適用於答復下級機關請示事項。
(十三)議案。適用於各級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請審議事項。
(十四)函。適用於不相隸屬機關之間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請求批准和答復審批事項
(十五)紀要。適用於記載會議主要情況和議定事項。
(7)什麼是法規性決定擴展閱讀:
這些公文的格式:
公文一般由份號、密級和保密期限、緊急程度、發文機關標志、發文字型大小、簽發人、標題、主送機關、正文、附件說明、發文機關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註、附件、抄送機關、印發機關和印發日期、頁碼等組成。
(一)份號。公文印製份數的順序號。涉密公文應當標注份號。
(二)密級和保密期限。公文的秘密等級和保密的期限。涉密公文應當根據涉密程度分別標注「絕密」「機密」「秘密」和保密期限。
(三)緊急程度。公文送達和辦理的時限要求。根據緊急程度,緊急公文應當分別標注「特急」「加急」,電報應當分別標注「特提」「特急」「加急」「平急」。
(四)發文機關標志。由發文機關全稱或者規范化簡稱加「文件」二字組成,也可以使用發文機關全稱或者規范化簡稱。聯合行文時,發文機關標志可以並用聯合發文機關名稱,也可以單獨用主辦機關名稱。
(五)發文字型大小。由發文機關代字、年份、發文順序號組成。聯合行文時,使用主辦機關的發文字型大小。
(六)簽發人。上行文應當標注簽發人姓名。
(七)標題。由發文機關名稱、事由和文種組成。
(八)主送機關。公文的主要受理機關,應當使用機關全稱、規范化簡稱或者同類型機關統稱。
(九)正文。公文的主體,用來表述公文的內容。
(十)附件說明。公文附件的順序號和名稱。
(十一)發文機關署名。署發文機關全稱或者規范化簡稱。
(十二)成文日期。署會議通過或者發文機關負責人簽發的日期。聯合行文時,署最後簽發機關負責人簽發的日期。
(十三)印章。公文中有發文機關署名的,應當加蓋發文機關印章,並與署名機關相符。有特定發文機關標志的普發性公文和電報可以不加蓋印章。
(十四)附註。公文印發傳達范圍等需要說明的事項。
(十五)附件。公文正文的說明、補充或者參考資料。
(十六)抄送機關。除主送機關外需要執行或者知曉公文內容的其他機關,應當使用機關全稱、規范化簡稱或者同類型機關統稱。
(十七)印發機關和印發日期。公文的送印機關和送印日期。
H. 什麼是法律決定
決定不同於裁決或判決,也不同於裁定,它在法律上使用的特點是:
一、適用於需要緊急處理的問題;
二、在仲裁中不進入監督程序,在審判中不準上訴;
三、解決的問題有特殊性或重要性。
決定分為仲裁決定和法院決定。其中:
一、仲裁的決定。我國《仲裁法》規定解決仲裁程序上的問題和解決妨害程序進行的問題,都用決定。如:
(一)仲裁協議的效力問題。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
(二)仲裁員的迴避問題。當事人提出迴避申請,仲裁員是否迴避,由仲裁委員會主任作出決定;仲裁委員會主任擔任仲裁員時,由仲裁委員會集體作出決定。
(三)仲裁程序問題。仲裁員重新選定或指定後,仲裁程序如何進行,由仲裁庭作出決定;當事人收到開庭日期通知後,請求延期,是否延期開庭,由仲裁庭作出決定。
二、法院的決定。《民事訴訟法》規定法院使用決定主要是對妨害民事訴訟行為和訴訟程序中採取強制措施時使用。如:
(一)需要對訴訟參與人和其他人採取拘留措施的,經院長批准,作出拘留決定;被拘留人在拘留期間認錯悔改、提前解除拘留的,報院長批准,作出提前解除拘留決定。
(二)被罰款、拘留的人不服,申請復議的,由上級人民法院作出決定。上級人民法院復議時認為強制措施不當,應作出變更決定。
(三)審判員迴避。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作出決定;審判員的迴避,由院長作出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作出決定。
I. 決定是什麼
失去就是失去了就算又勉強在一起,到最後對你也不好的,到時候是你自己非要跟著他,也許他不經意的一句話都會傷害你,到時候你更難受,放手吧,他要是能發現你很愛他,讓他自己來找你,放棄並不痛苦,等你陷進去出不來才會更傷心,到時候你對他的感情更深了他不是很在乎你也不關心你,那你怎麼辦,自己有多委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