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勞動法規與政策

勞動法規與政策

發布時間: 2022-04-16 19:15:41

㈠ 勞動法規政策屬不屬於公共政策

摘要 屬於行政法規,也屬於廣義上的法律。

勞動法律法規知識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勞動法》。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訂立和變更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原則,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勞動合同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勞動合同文本提倡使用勞動保障部門提供的規範文本。

法律依據:《勞動法》第十五條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國務院《禁止使用童工規定》中規定,用人單位招用人員時,必須核查被招用人員的身份證;對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人,一律不得錄用。用人單位使用童工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按照每使用一名童每月處5000元罰款的標准給予處罰。無營業執照和被依法吊銷營業執照單位使用童工的,每使用一名童工每月處10000元罰款。

㈢ 勞動法規政策及基準條款隨著什麼不斷改變和變化

摘要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是結合憲法保護勞動者權益,勞動者勞動自由和政府適當干預相結合的原則,勞動法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保護公平競爭。

㈣ 勞動保障法規包括哪些法律和規定

1、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年7月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2007年6月2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2007年8月3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2007年12月2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92年4月3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1996年5月1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2001年10月27日)。

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1978年6月2日)。

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1978年6月2日)。

2、行政法規

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1981年3月14日)。

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1988年7月21日)。

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1989年9月30日)。

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1995年3月25日)。

失業保險條例(1999年1月22日)。

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1999年1月22日)。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1999年9月28日)。

禁止使用童工規定(2002年10月1日)。

工傷保險條例(2003年4月27日)。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2004年11月1日)。

殘疾人就業條例(2007年2月5日)。

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2007年12月14日)。

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2007年12月14日)。

3、中共中央、國務院文件

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1997年7月16日)。

國務院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1998年12月14日)。

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2005年10月28日)。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2005年11月4日)。

國務院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2005年12月3日)。

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2006年1月31日)。

國務院關於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2007年7月1日)。

國務院關於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2007年7月10日)。

國務院關於做好促進就業工作的通知(2008年2月3日)。

勞動保障部和財政部關於實行國家公務員醫療補助的意見(2000年5月20日)。

衛生部、財政部和農業部關於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2003年1月16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人配偶隨軍未就業期間社會保險暫行辦法(2003年12月25日)。

勞動保障部關於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2006年4月10日)。

4、養老保險

企業年金試行辦法(2004年1月6日)。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制止和糾正違反國家規定辦理企業職工提前退休有關問題的通知(1999年3月9日)。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2001年12月22日)。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和財政部關於推進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有關問題的通知(2007年1月18日)。

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管理暫行辦法(1997年12月22日)。

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1992年1月3日)。

5、醫療保險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零售葯店管理暫行辦法(1999年4月26日)。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1999年5月11日)。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用葯范圍管理暫行辦法(1999年5月12日)。

關於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診療項目管理的意見(1999年6月30日)。

關於確定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服務設施范圍和支付標準的意見(1999年6月30日)。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於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服務管理的意見(2007年10月10日)。

財政部?勞動保障部關於企業補充醫療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2002年5月21日)。

一至六級殘疾軍人醫療保障辦法(2005年12月21日)。

優撫對象醫療保障辦法(2007年7月6日)。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於妥善解決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有關問題的指導意見(2002年9月16日)。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於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指導意見(2003年5月26日)。

(4)勞動法規與政策擴展閱讀:

勞動保障法主要由以保障勞動者實現勞動權和勞動關系正常運行的社會條件,或者說實現勞動保障社會化為基本職能的各項法律制度所構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市場的歧視現象是不可能自動消除的,需要運用政府機制和法律機制加以約束。因此,在許多西方國家,建立了反歧視工資的法律和制度,主要的有「民權法」和「公平付薪法」。在各國反歧視工資法的規定中,包括如下內容:

在法律中明確規定,任何僱主凡因種族、膚色、宗教、性別或原有國籍不同而拒絕僱用和解僱某人,或者在就業報酬、條件、期限和待遇方面對某人進行歧視等,都是違法行為。

對就業和勞動報酬上的歧視行為,國家鼓勵對違法僱主及其某一組織的歧視行為提出訴訟。

就主要的受歧視群體制定專門的法律保護。例如,各國對就業中的種族和性別歧視制定了法律規定,如,一些國家的法律保護黑人和有色人種有平等的就業和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許多國家對女性就業提供專門的法律保護。

主要內容是通過法律規定,對使用相同技術、並在相同條件下工作的工人支付不同的工資收入是非法的,「相同的工作」指的是,具有同等的工作技能、努力程度和工作責任感。

㈤ 勞動法新政策及法規

1.擴大了適用范圍主要表現在:一、勞動合同法擴大了適用范圍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勞動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後,一些新的用工主體、用工形式不斷出現: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合作或合夥律師事務所等新單位類型出現;一些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在編制外招用勞動者;國家在事業單位試行人員聘用制度。鑒於這些新情況,勞動合同法擴大了勞動法的適用范圍。這意味著,除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外,其他單位的勞動者納入同一用人制度2。關於訂立書面合同,新法比舊法嚴格許多;新法規定只要工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單位將承擔一切責任,包括支付雙倍工資和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 3.舊法對試用期沒有具體規定,而新法則有三-六個月的規定;4.舊法對於或是單位提出合同終止沒有補償;而新法有一年一個月的經濟補償; 5.舊法對於無固定勞動期限是由10年連續工齡的勞動者自己提出;而新法對於無固定期限簽訂則規定,若連續十年的勞動者沒有提出固定期限要求的,單位應當訂立無期限合同;6.關於違約金,新法規定單位只能與勞動者約定專項培訓及保密協議期間的違約,其他不得約定;而舊法包含的違約及賠償就可以雙方在不違法的前提下進行約定. 勞動合同法》規定的勞動合同必備條款與《勞動法》相比,增加了以下內容:
1.增加了用人單位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勞動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證件號碼等條款。這些內容是勞動關系雙方主體的基本情況,應當在勞動合同中明確。
2.增加了工作地點條款。原因是實踐中勞動者的工作地點可能與用人單位住所地不一致,有必要在訂立勞動合同時予以明確。
3.增加了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條款。原因是為了在法定標准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該勞動者具體的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安排。
4.增加了社會保險條款。強化了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社會保險權利義務意識。
5.增加了職業危害防護的條款。《職業病防治法》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時,應當將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及其後果、職業病防護措施和待遇等如實告知勞動者,並在勞動合同中寫明,不得隱瞞或者欺騙。《勞動合同法》增加職業危害防護的必備條款與《職業病防治法》以上規定有效銜接。
在現實生活中,勞動者相比用人單位來說是弱勢,在簽訂合同時供勞動者表達意見、進行選擇的空間非常小。從這個角度來說,《勞動合同法》增加必備條款的內容更有利於保護勞動者的利益。

㈥ 勞動政策與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安全生產法》、《工傷保險條例》等,多了

㈦ 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知識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它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法律部門;它是從民法中分離出來的法律部門;是一種獨立的法律部門。這些法律條文規管工會、僱主及雇員的關系,並保障各方面的權利及義務。

其內容主要包括:勞動者的主要權利和義務;勞動就業方針政策及錄用職工的規定;勞動合同的訂立、變更與解除程序的規定;集體合同的簽訂與執行辦法;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制度;勞動報酬制度;勞動衛生和安全技術規程等。

法律法規:《勞動法》第一條 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㈧ 做HR該掌握的人事政策和勞動法規有哪些

做HR的,必須要懂法律。包括有關經濟犯罪的法律,包括勞動方面的法律法規(地方政府的規定也算,比如有關最低工資的),包括財務制度和法律,等等。可以說,現在沒有幾個公司是完全乾凈的。大多數行業的利潤如果完全合法就都給國家了。但是要知道自己哪裡不幹凈。否則,一旦出了問題,倒霉的就是管理人員。
力資源管理。企業對人力配置規劃使用的部門,分6個模塊:人力資源規劃,招聘配置,薪資福利,員工關系,培訓和發展,績效管理.
管理者圍繞下述3個P所採取的政策與做法:崗位,人員,績效。
首先要界定崗位使命,職責,及入職要求等;
再以次確保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歸根結底要確保該崗位上的人工作卓有成效,實現崗位使命與關鍵績效。

人力資源規劃內容
(一) 預測未來的組織結構
一個組織或企業經常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對未來組織結構的預測評估應列為第一步。
(二) 制定人力供求平衡計劃
該計劃應考慮以下三點:
(1) 因業務發展、轉變或技術裝備更新所需增加的人員數量及其層次。

(2) 因員工變動所需補充的人員數量及其層次,這種變化包括退休、辭職、傷殘、調職、解僱等。

(3) 因內部成員升遷而發生的人力結構變化。

(三) 制定人力資源徵聘補充計劃

徵聘原則包括:

(1) 內部提升或向外徵聘以何者為先?

(2) 外聘選用何種方式?

(3) 外聘所選用的人力來源如何?有無困難?如何解決?

(4) 如果是內部提升或調動,其方向與層次如何?

(四) 制定人員培訓計劃

人員培訓計劃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人才,它包括兩方面:對內遴選現有員工,加強對員工進行產品專業知識及工作技能培訓;對外應積極獵取社會上少量的且未來極需的人才,以避免企業中這種人才的缺乏。至於人員的培訓內容,可包括:

(五) 人力使用計劃

人力規劃不僅要滿足未來人力的需要,更應該對現有人力做充分的運用。人力運用涵蓋的范圍很廣,而其關鍵在「人」與「事」的圓滿配合,使事得其人,人盡其才。人力使用包括下面幾項:
(1) 職位功能及職位重組;
(2) 工作指派及調整;
(3) 升職及選調;
(4) 職務豐富化;
(5) 人力檢查及調節。
人力資源規劃預測方法
一、公司人力規劃的概念
公司人力規劃分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一般來說,長期規劃是10年以上,中期規劃是1-10年,年度計劃即當年計劃。年度計劃是執行計劃,是中長期規劃的貫徹和落實,中長期規劃對企業人力規劃具有方向指導作用。
二、公司人力規劃的內容
公司人力規劃一般包括崗位職務規劃、人員補充規劃、教育培訓規劃、人力分配規劃等等。
三、公司職工的分類
依據公司編制人力規劃的要求,可以把公司職工劃分為以下六類: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工人,包括基本生產工人和輔助工人、學徒工、服務人員、其他人員。
四、公司職工的需求預測
公司職工的需求預測是根據公司發展的要求,對將來某個時期內公司所需職工的數量和質量進行預測,進而確定人員補充的計劃方案實施教育培訓方案。
職工需求預測的基本方法有以下三種:
1.經驗估計法:就是利用現有的情報和資料,根據有關人員的經驗,結合本公司的特點,對公司職工需求加以預測。經驗估計法可以採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方式。
2.統計預測法:就是運用數理統計形式,依據公司目前和預測期的經濟指標及若干相關因素,作數學計算,得出職工需求量。這類方法中採用最普遍的是比例趨勢法,回歸分析和經濟計量模型比較復雜,用得也不多。
3.工作研究預測法。這種方法就是通過工作研究(包括動作研究和時間研究),來計算完成某項工作或某件產品的工時定額和勞動定額,並考慮到預測期內的變動因素,確定公司的職工需求。
五、公司職工的供給預測
職工供給預測一般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分析公司目前的職工狀況,如公司職工的部門分布、技術知識水平、工種、年齡構成等,了解公司職工的現狀。
(2)分析目前公司職工流動的情況及其原因,預測將來職工流動的態勢,以便採取相應的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流動,或及時給予替補。
(3)掌握公司職工提拔和內部調動的情況,保證工作和職務的連續性。
(4)分析工作條件(如作息制度、輪班制度等)的改變和出勤率的變動對職工供給的影響。
(5)掌握公司職工的供給來源和渠道。職工可以來源於公司內部(如富餘職工的安排,職工潛力的發揮等),也可來自於公司外部。

㈨ 勞動法與政策法規相抵觸的時候以哪個法規為准

1、小法服從大法,肯定以新勞動合同法為准。
2、經濟補償金應以破產時職工工資標准補償,一年補一個月。還可以要求賠償金,賠償金是補償金的兩倍。
新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第四十八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勞動者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繼續履行;勞動者不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已經不能繼續履行的,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條規定支付賠償金。
第八十七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㈩ 今年新出台的關於勞動的主要法規法律以及政策有那些

今年出台的關於勞動的有:勞動合同法和勞動合同法實施細則 勞動合同法的8大亮點: 亮點之一: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訂立的適用范圍擴大 在《勞動法》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條件基礎上,為了引導勞動關系雙方訂立長期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進一步擴大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訂立的適用范圍:一是勞動者在該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的;二是用人單位初次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或者國有企業改制重新訂立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十年的;三是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且無其他法定限制條件的;四是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當前,勞動合同短期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一年一簽的情況普遍存在,使勞動者缺乏就業穩定感,客觀上也不利於用人單位的系統管理和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究其原因,就是一些用人單位基於規避法定義務的目的。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訂立適用范圍的擴大,將會很大程度地限制用人單位在合同期限問題上的隨意性,改變勞動者的被動局面。 亮點之二:濫用試用期現象將會得到有效遏制 《勞動法》規定勞動合同試用期的最長時間為六個月,試用期內雙方均可以隨時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由於該規定比較籠統,使得不少用人單位利用此規定,濫用試用期:一是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只與勞動者口頭約定試用期;二是只有一年期限的勞動合同也約定試用期為六個月;三是在試用期內大大折扣勞動者的工資報酬。《勞動合同法》對試用期的設置作出了較具體而又合理的規定: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兩個月;三年以上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在此基礎上,對試用期勞動者工資標准也作出了規定:勞動者在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於本單位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80%,並重申試用期工資不得低於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准。這些規定分別量化,切合實際,對遏制濫用試用期,維護新求職者的合法權益,起到了有效的保障作用。 亮點之三: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構成勞動關系 《勞動法》雖然規定了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由於缺乏時間要領和制約措施,致使一些用人單位故意拖延訂立,或長期不予訂立,勞動者對此即使有意見,也無可奈何。《勞動合同法》充實和調整了這一規定,明確了「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防止用人單位認為不訂立勞動合同就不算建立勞動關系的強辯。也就是說,引起勞動關系產生的基本法律事實是用工,而不是訂立書面勞動合同。更重要的是《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的,應向勞動者支付二倍的工資;超過一年沒有訂立的,則視為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顯而易見,《勞動合同法》在勞動關系確立的問題上規定明確具體,加重了法律處罰,切中了一些用人單位拒絕訂立勞動合同,藉此規避法定義務的要害。 亮點之四:用人單位終止勞動合同應支付經濟補償金 按《勞動法》規定,勞動合同期滿或者當事人約定的勞動合同終止條件出現,勞動合同即行終止,並明確了終止合同不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勞動合同法》對這一規定進行了修改,規定為除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外,其他情形下終止勞動合同的都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這一規定表明,正常情況下,即使勞動合同到期終止,由用人單位提出解除勞動關系而辭退員工的,也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加大了用人單位用工退出的成本。顯然,新法的此項規定更切合實際,更有利於保障勞動者的權益。 亮點之五:用人單位違法解聘將承擔更嚴重的法律後果 對於違法解除勞動合同,原勞動部《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中規定:用人單位違反規定或勞動合同的約定解除勞動合同的,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賠償勞動者損失。由於該規定比較抽象,勞動者受損害,損失的尺度難以把握,實踐中不便操作,所以勞動者的權益難以落到實處。針對這種情況,《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勞動者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已經不能繼續履行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雙倍經濟補償金。這一規定量化了違反有關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制裁措施,明確地告誡用人單位如隨意違法解除合同,將會承擔極為不利的法律後果。 亮點之六:民主監督管理程序得到強化 規章制度是用人單位內部規范管理的必要措施,它要求依法民主、公開制訂。針對當前一些用人單位規章制度內容不完善,制訂程序不民主的現象,《勞動合同法》在《勞動法》規定的基礎上強調:「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這一規定的實施,將會使勞動者更高程度地參與民主管理,使用人單位的民主管理程序進一步得到強化。 亮點之七:競業限製得以細化和規范 對於競業限制,原相關部門雖然作出了規定,但比較原則、抽象,不便於實踐處理,而且缺乏法律性的權威。《勞動合同法》中規定: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條款限制,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同時又規定:競業禁止的期限不得超過二年;競業限制的人員限於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這一規定,不僅首次將競業限制納入到全國性法律之中,而且對其限制范圍、期間經濟補償的日期和方式等都給予了明確,並縮短了競業期限。無疑它將更有利於保護勞動者,防止或減少用人單位濫用競業限制而侵害勞動者的權益。 亮點之八:勞務派遣有了明確法律調整 當前,勞務派遣用工形式十分火爆。許多用人單位,尤其一些垂直單位不煩其力,將原在單位工作多年的編外人員、「臨時工」變勞動關系為勞務關系,由勞務派遣機構進行派遣,認為這樣一來可以規避法律風險,降低用人成本。少數用人單位採用偷梁換柱,對原形成多年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在改變其用工性質時,既不為勞動者辦理社會保險,也不給予經濟補償,嚴重侵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還有一些用人單位與派遣單位由於未簽訂派遣協議,或者派遣協議內容不完善,不明確,以致勞動者被解除勞動關系時,其保險和經濟補償等方面權益被雙方互相推諉,得不到落實,從而引起了許多勞動糾紛。對此,《勞動合同法》用了大量篇幅作出了明確規定:一是勞務派遣單位成立的法律條件;二是派遣單位的用工形式、合同訂立、應支付勞動報酬和最低工資標准等;三是用人單位應與派遣單位訂立勞務派遣協議以及協議的必備內容;四是解除勞動合同的條件;五是勞務派遣人員的對象范圍。同時第九十二條規定:勞務派遣單位違反本法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以每人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並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可見,《勞動合同法》不僅對勞務派遣中用工和派遣單位的應盡義務作出了詳盡的規定,而且加重了其違法責任,對於保障勞動者的權益起到了有力的敦促作用。

熱點內容
課余體育競賽的法規性文件 發布:2025-02-13 22:00:24 瀏覽:66
法官黃松 發布:2025-02-13 21:23:32 瀏覽:167
司法考試真題分科 發布:2025-02-13 21:17:32 瀏覽:288
正陽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13 20:35:55 瀏覽:228
大學期末經濟法總結2000 發布:2025-02-13 20:12:21 瀏覽:86
測試准則和條例 發布:2025-02-13 19:40:35 瀏覽:815
法院檢察院公安局 發布:2025-02-13 19:40:32 瀏覽:683
會計學習經濟法的好處 發布:2025-02-13 19:32:39 瀏覽:509
2020年中級經濟法晨陽筆記百度雲 發布:2025-02-13 19:13:06 瀏覽:600
條例將15 發布:2025-02-13 19:01:08 瀏覽: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