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僧侶財產的法規
A. 衛拉特法典的法典改變
《法典》極力保護封建領主所有制,明確規定土地、牧場歸領主佔有和支配,嚴禁牧民離開所屬封建領主而自由遷徙,重懲逃亡和盜竊。《法典》清楚地規定「游牧區之主或游牧地的領主」及「王公禁獵區」。第6條規定:「接納逃人者科[其財產]的一半,並將人送回」;同時又對殺人者(指殺害逃亡者)加重處罰。第99條規定:「殺害被收容的從其他地方來的逃人者,罰九五;把逃亡人扭送王公處者,受到箭筒多少個即給馬多少匹的褒賞。捕獲企圖越境到[別的國家]的逃人者,除逃人外,可得他的其他財產之一半。」對於逃亡罪,噶爾丹洪台吉第一項補充敕令作了更明確的規定,即鄂托克(小領地)內部,無論是愛馬克(鄂托克下的經濟、行政單位,每個蒙古牧民都必須加入一個愛馬克,不得擅離)整體或個人,都不能變更其游牧地,逃亡者應帶回其所屬愛馬克,若愛馬克長變更全愛馬克的游牧地時,則被科以財產刑。《法典》對盜竊罪有許多具體規定。如第60條規定:「偷竊駱駝者,罰十五個九,騸馬及種馬者罰九九,母馬罰八九,母牛、二歲小馬及羊罰六九。」第67條規定:「捕獲迷路的牲畜而轉交給遠處之人者,則科同(盜竊)一樣的刑罰,轉交給近鄰者,則罰三九。」《法典》第38條規定對盜竊戰具者處以重罰,如「盜竊頭盔及鎧甲者罰十九,盜竊頭盔、胸甲、良弓及裝箭一支的箭筒者各罰三九……」噶爾丹洪台吉第一項補充敕令規定得更為明確:「犯竊之罪兩次被處罰後,第三次又犯相同之罪者,沒收其妻子、全部財產,且淪為奴隸。」
《法典》規定,喇嘛教為蒙古各部共同信仰的宗教,嚴禁用言語和行動侮辱僧侶。為了使喇嘛教成為惟一的信仰,《法典》對薩滿教作出了種種的限制。《法典》命令取消翁袞(偶像),違反者科財產刑(第110條)。邀請薩滿教的男女巫師來家者,科邀請者以馬一匹的財產刑以及科來家的巫師馬一匹(第110條)。關於喇嘛教僧侶的來源,《法典》還規定:「十人中必有一人獻身於佛,但此人的親戚可用牲畜贖回獻身者,是王公則出牲畜五頭,是平民則出牲畜三頭。」(第9條)同時,《法典》還規定了僧侶的種種特權。如第19條規定,向喇嘛及班第(上層喇嘛的徒眾)徵用大車者,處以母牛一頭的財產刑,將獻佛之馬用於運輸賤役者,處以馬一匹的財產刑。第17條規定,以言詞及行動侮辱僧侶者,處以重的財產刑。第5條又規定,掠奪僧侶所屬愛馬克者,處以鎧甲百領、駝百隻、牛千頭之財產刑。從這些規定可以看出,蒙古封建主極力提倡喇嘛教,並從法律上加以確認和保護,使喇嘛教成為合法的思想統治工具。
《法典》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封建領主享有各種特權。如第20條規定:「以(言詞)侮辱大王公者沒收其財產;侮辱中王公或其塔布囊者罰一九,毆打者罰五九;侮辱小王公或其塔布囊者罰五(牲畜),重打者罰三九,系輕打者罰二九。以言詞侮辱內侍官或收楞額者,罰馬羊各一頭,重打者罰一九,輕打者罰五。」而王公貴族、大小官吏可借口執行公務,對牧民進行體罰,甚至打死人也不算犯罪。這充分說明,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法典》在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如婚姻、繼承等)也有許多規定。當時社會中盛行一夫多妻制的族外婚及買賣婚姻,如《法典》第35條規定:「位高的王公同塔布囊之間的婚約,其聘禮為貴重(品)三十、馬一百五十匹、羊四百頭;小王公同塔布囊之間的婚約為貴重品十五、牛五十頭、羊百頭。」總之,根據社會地位不同,聘禮的數量也不同。昂貴的聘禮,使許多貧困戶承擔不起,所以又出現義務婚姻。如第37條規定:「四十戶中有四戶每年必使其兒子結婚,十人必為一人的婚姻給予援助……結婚之際不予幫助者科駝兩只、馬五匹及羊十頭的財產刑。」
在當時的社會里,男女是不平等的。這一點,《法典》有關財產繼承權的規定表現得最為明顯。如第34條規定:「父親應按照慣例分給兒子以遺產;父親貧困時,可從家畜五頭中取一點。」這就是說,只有男子才有財產繼承權,女子是沒有的。
《法典》對強奸婦女罪也有具體規定。如第69條規定,強奸婦女者應科以罰牲畜一九之刑,強奸處女罰二九;強奸女奴僕亦罰馬一匹。第73條規定,侮辱婦女的行為,即揪扯婦女頭發或帽纓者,必處以罰牲畜一九的財產刑。第22條規定,侮辱或嘲弄善於騎馬的婦女者罰馬一匹。
1678年前後,噶爾丹統一衛拉特四部時頒布了補充《蒙古·衛拉特法典》的命令,包括第一號和第二號兩篇敕令,內容有賦稅、救濟、防盜、訴訟及審判程序等。遷至伏爾加河流域的土爾扈特部敦多布達什汗於公元1741—1761年間又對《蒙古·衛拉特法典》作了補充,制定了《敦多布達什補充法則》,又增加了宗教教規、社會治安、司法制度、文化教育、抵禦外敵侵略等方面的內容。
B. 個人房產捐贈給宗教組織要繳稅嗎
論文關鍵詞 捐贈性宗教財產 不動產 動產和資金 監督
兩會剛剛閉幕,但回想在兩會上新華社記者對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的專訪讓筆者陷入沉思。記者在專訪中問及了寺院中「功德箱」中的香火錢以及門票收入等收入的實際用途,釋永信方丈的回答是:「每年大部分錢都用於景區修修補補了。」筆者不禁在想,中國作為一個多宗教國家,並且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信教群眾多達3億多人
,每年捐贈性宗教財產的數目更是驚人。由於捐贈性宗教財產是信徒對其所信仰之宗教的經濟上的奉獻,與捐贈人息息相關,捐贈性宗教財產的使用應尊重捐贈人的意願,應當按照捐贈人的意願用於宗教事業。但是,每年捐贈性宗教財產究竟數目是多少?用在何處?誰人監督?違規使用後應當如何問責?等等一系列問題擺在了我們的面前。捐贈性宗教財產是宗教財產的主要來源。宗教財產是保障宗教正常發展之基礎,宗教事業的穩定發展又關乎國家與社會的穩定。由此可見,捐贈性宗教財有著舉足輕重之地位。
一、捐贈性宗教財產的內涵與特徵
在明確捐贈性宗教財產內涵之前,應首先了解宗教財產之含義。宗教財產包括了以下幾點內容:首先,宗教財產的主體應該是宗教團體或宗教活動場所,其他個人和組織機構都不應擁有宗教財產。其次,擁有和運用宗教財產是為了進行宗教活動,不能為了個人享受和用作營利等別的目的。最後,宗教財產形式多樣,包括有形財產和無形財產,動產和不動產等等。
宗教財產的來源大致可以分為三種:(1)自養性財產。主要是指各宗教活動場所根據自身條件所獲得的經濟收入。例如:宗教場所的門票收入,各地舉行的誦法活動所帶來的收入,信教群眾對於各宗教祈福等活動所支付的款項等等。(2)政府投入性財產。主要是指我國中央及地方政府為保護宗教文化,對各宗教投入的不動產、動產以及資金。例如:政府投入重建和修復的寺廟、教堂等。(3)捐贈性財產。主要是指信教群眾基於對所信奉教派的信仰,而將其個人財產贈予相應的宗教場所。例如:信教群眾所捐獻的不動產、動產以及現金支票等。捐贈性宗教財產是大部分教派收入的主要來源,並且捐贈性財產關乎捐贈人的意願之表達,所以其財產的使用情況應當受到嚴格的監督。
捐贈性宗教財產具有以下幾點特徵:(1)財產來源的廣泛性。捐贈性宗教財產的來源極為廣泛,受贈財產來源於社會的各個方面。(2)財產類型的多樣性。由於捐贈性宗教財產來源廣泛,其種類也是多種多樣,包括了房屋、衣物、供品、法器、神器、現金、支票等等。(3)財產用途的特定性。由於捐贈性宗教財產來源於廣大社會群眾的捐贈,捐贈性財產關乎捐贈人的意願之表達,所以捐贈性宗教財產只能用於宗教事業或與其相關的公益事業。
二、捐贈性宗教財產的使用現狀以及在使用中所產生的問題
捐贈性宗教財產的主要種類有三種:不動產、動產以及資金。在使用捐贈性宗教財產之前首先應當明確其財產的權利歸屬。捐贈是一種特殊的贈與,是指為了公共事業、公共目的或者其他特定目的而無償給予他人財產的行為
.受贈人享有所有權,可以行使相應的所有權利。信教群眾將其個人財產贈予其所信仰之教派則表明:贈與人與其所信仰教派之間已形成了贈與關系。受贈人乃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受贈財產之權利。
(一)捐贈性不動產的使用現狀以及所產生的問題信教群眾可以將其所有之不動產捐贈給其所信仰之教派並交付給相應宗教場所。1980年7月16日,國務院發文對不同宗教派別實行不同的財產歸屬文件。規定外國教會的房產明確轉移為中國教會所有。佛教和道教的廟觀及所屬房產為社會所有(僧道享有使用和出租權)。帶家廟性質的小尼庵為私人所有,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及所屬房屋由為信教群眾集體所有。
並且在最高人民法院和國務院宗教事務局給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上海市宗教局的一個批復文件中指出:「本市寺廟、道觀不論當前是否進行宗教活動,其房屋大都是由群眾捐獻而建造。因此除個別確系私人出資修建或購置的小廟,仍可歸私人所有外,其他房屋的性質均屬於公共財產,其產權歸宗教團體市佛教協會與市道教協會所有。任何使用、佔用單位或其他機關團體都不能任意改變宗教房產所有權,產權歸還各宗教團體。」
故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宗教房屋進行產權登記時,都會由當地的宗教協會作為所有權人來進行登記。雖然不動產之產權所有人並非為受贈的宗教活動場所,但不動產的實際使用人卻為受贈宗教活動場所,其可以將不動產用來進行日常宗教活動,為相關宗教人員提供食宿空間等等。
捐贈性不動產在使用過程中主要存在兩個問題:首先,在上文提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廟觀及所屬房產為社會所有,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及所屬房屋由為信教群眾集體所有。這樣的區分會使宗教財產的保護出現不平等之現象,而且這樣的歸屬原則是極為模糊的,不能形成明確、肯定的法律關系主體,不利於宗教財產的保護。其次,捐贈性不動產的主要問題還表現在不動產所有權人與不動產的實際使用人存在錯位。由於受贈不動產是由當地宗教協會作為所有權人來進行登記的,根據《物權法》的相關規定,其對相應不動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而作為實際使用人的相關宗活動教場所卻不享有這些權利。這樣的錯位將會給意圖侵犯宗教財產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機,並且不利於宗教財產的保護以及宗教財產的合理使用,從而造成宗教財產的浪費。
(二)捐贈性動產與資金的使用現狀以及所產生的問題信教群眾可將其自有動產與資金捐贈給相應的宗教活動場所。贈與人將動產或資金直接交付給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活動場所擁有直接支配和使用該動產或資金的權利。動產的范圍較為寬泛,包含了與宗教活動以及日常生活相關的一切物品。雖宗教活動場所並不具有相應的法人或其他權利主體資格,但在實際操作中,動產與資金確歸屬於受贈宗教活動場所直接掌管和使用。用於宗教活動場所舉辦的相關宗教活動、日常開銷以及相關慈善事業等等。
捐贈性不動產雖存有問題,但其依然在我國不動產登記系統監管之下,不會輕易造成宗教財產的流失與侵蝕。但受贈的動產與資金的存在方式靈活多變,其在使用和管理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首先,動產與資金在收管方面存在問題。信教群眾在向相應宗教活動場所捐贈動產或資金時,相應動產和資金由何人收管?由幾人收管?由何人清點?是否有無利害關系人員或機構現場監督?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了宗教財產的直接性流失。其次,動產與資金在使用方面存在的問題。《宗教事務條例》第三十四條規定: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可以依法興辦社會公益事業,所獲收益以及其他合法收入應當納入財務、會計管理,用於與該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宗旨相符的活動以及社會公益事業。《宗教事務條例》第三十六條規定: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執行國家的財務、會計、稅收管理制度。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向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報告財務收支情況和接受、使用捐贈情況,並以適當方式向信教公民公布。在宗教財產的使用方面雖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但其只是一個大概的規范方向,未能進一步細化,可操作性不強。這樣的情況一方面造成宗教場所的賬目混亂不清,財產去處不明,並且導致相關監管部門自由裁量權過寬,執法隨意性過大。
另一方面致使社會公眾與信教群眾的監督處於真空狀態,無法落到實處。最後無法保證合理的使用宗教財產。
三、捐贈性宗教財產的監督
孟德斯鳩指出,國家法律對宗教財產應嚴加限制,私人的家庭能夠增大;因此它的財產也應增多。僧侶團體卻不是一個大家庭,所有它的財產就應受到限制。
自養性財產和政府投入性財產,由於其來源的較為明確、清楚,監管也較為容易,嚴格把控其支出的數目與方向,即可收獲良效。捐贈性宗教財產則不然,其具有靈活、多樣之特性。要使捐贈性宗教財產得到嚴格的監督與徹底的保護是一個艱巨且繁雜的工程,要從宗教立法體例著手,建立相關制度。例如:宗教法人制度:為了使宗教團體擁有並維護使用禮拜設施以及其他財產,並資助為實現這一目的的業務與事業之運營,賦予宗教團體法律上的能力。
宗教財產信託制度:宗教活動場所(委託人)將財產轉移給公正的第三者(受託人)進行財產管理以達到資產增值與合理支配的目的。這些制度的確立雖有相對條件下的優越性,但需要對宗教立法體例進行修整與改變,這種改變是翻天覆地的,對於我國目前的宗教立法狀況是不切合實際的。然而宗教財產的保護迫在眉睫,確需相應制度的施行以保證合理使用宗教財產,防止宗教財產被濫用、流失和侵佔。故筆者在現有宗教立法體例下提出以下幾點監督措施:
(一)不動產報備審批制度由於宗教房產均由當地宗教協會作為所有權人來進行登記,所有權人與實際使用權人存在錯位。為保證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活動的順利開展和進行。在宗教房產確需發生變動時,應先報備相應宗教管理機關,先由宗教管理機關對宗教協會與宗教活動場所進行調查核實。而後對申請報備事項的合規性與合理性進行審查與綜合考量。對於存在問題的申請應不予批准,對於符合規定且合理的申請應發放相應審批文件。最後,申請人應持有相關審批文件到房屋登記機關進行相關登記,方可發生房屋產權變動。當然,宗教管理機關應在規定的時間內盡職核查,若出現重大紕漏,則應追究相應管理機關及相關人員的行政或刑事責任。
(二)完善內部監管制度由於捐贈性宗教財產中的動產與資金有較高的靈活性,其監管難度較大。所以要在宗教活動場所設立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以保障宗教財產的完整。首先,在動產與資金收管過程中必須要有兩名以上的人員在場清點並作詳細記錄,清點過程還必須有相應的監督人員全程監督。有條件的宗教活動場所應安裝相應的電子監控設備,財產收管與清點的過程應在電子監控設備下完成。清點完畢後應有相應的人員進行復審並將動產與資金進行妥善保管。其次,在宗教活動場所內部設立監督機關,捐贈性宗教財產的使用限制其只能用於常規的宗教活動或與宗教宗旨相符的相關公益事業,並且需要通過管理機關通過多數決後做出決議。再次,在收管與支出過程中,應設立收入登記簿與支出登記簿,並堅持先登記後領用的原則,由專人進行登記和管理。最後,加強對日常經營活動的財務控制,認真編制和執行財務預算,實現財務管理預算化,以達到宗教活動場所資源的有效配置。
宗教活動場所應讓取得會計資格的人員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制定本宗教活動場所的會計賬簿,並嚴格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以及《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進行財務與會計管理。若在此過程中出現了宗教財產減少的情況,則可按照教內規章進行懲戒。若宗教財產減損數額較大,則可追究相應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三)加強行政監督內部監督屬自律措施,完善的監督機制不能完全依靠自律來發揮作用。政府的宗教事務部門應履行相應的監督職能來監管宗教活動場所的財產管理工作,以保證宗教財產不被任何單位侵吞、侵佔,並且保證宗捐贈性教財產不被變更為其他用途,比如:商業用途。宗教事務管理部門應定期檢查宗教財產收入登記簿、支出登記簿以及會計賬簿。對於可疑賬目應要求相關負責人進行說明,並對賬目中所存在的問題展開應有之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公布。若宗教活動場所在行政監管之下出現了捐贈性宗教財產流失之情況,相關宗教事務管理部門也應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
(四)落實公告制度宗教活動場所應按照規定的公開方式定期向社會公眾以及信教群眾公開其捐贈性宗教財產的收管、使用及處分情況。使宗教財產的收支狀況公開、透明。相關利害關系人在存疑時,可以提出異議,並申請相應行政部門進行處理,行政部門應在規定的實踐內給予答復並公布調查與處理結果。
我國宗教財產立法的傳統和現實以「重在管理,迴避所有,強化監督,保障使用」為基本特點。
若想對宗教財產進行充分且嚴格的保護,需要進行立法體制的重構。如此浩大之工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難道在未完成重構以前就任由問題繼續存在?放任宗教財產被不法之徒肆意侵吞?繼續傷害信教群眾的感情?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在當下應當積極完善宗教財產監督機制,為宗教財產提供切實有效的法律保護。
C. 寺院的法律性質是什麼其收入歸誰所有財產由誰管理
寺院的法律性質是宗教活動場所,其收入屬於宗教團體,財產由宗教團體自己管理。宗教團體是宗教團體登記和企業是不一樣的。
《宗教事務條例》
第十九條 宗教活動場所包括寺觀教堂和其他固定宗教活動處所。
寺觀教堂和其他固定宗教活動處所的區分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制定,報國務院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第二十三條 宗教活動場所符合法人條件的,經所在地宗教團體同意,並報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查同意後,可以到民政部門辦理法人登記。
(3)關於僧侶財產的法規擴展閱讀
收取「香火錢」案例:
2009年,國家旅遊局聯合工商、質檢、宗教等六個部門出台了《關於進一步規范全國宗教旅遊場所燃香活動的意見》,明確提出規范宗教場所安全燒香,並提出禁止燒高香、成把燒香和在店堂內等禁火區燒香的要求。
佛、道教界人士紛紛指出,佛、道教自古就有珍惜自然、保護環境的優良傳統,敬香雖然是佛教常見的供養儀式,但是,燒高香並不是佛、道教本身的內容,也不被提倡。
2013年12月10日起,全國香火最旺的寺院之一北京雍和宮開始實施免費贈香,為每位入寺信眾發放環保短香,同時謝絕外香進入寺院。
據雍和宮住持胡雪峰喇嘛介紹,實施贈香之前,雍和宮過度燃香、燒成把香的情況十分普遍,每天清理的香灰和香桿平均能裝兩卡車。實施贈香第一個月,燃香總量較之前下降了一半以上,產生的香灰減少約2/3。
佛教商業化是另一個廣為爭議的問題。戴斌指出,從主流上講,旅遊與寺廟相結合,對於寺廟的宣傳和保障遊客權益等方面都有積極意義,值得肯定,但關鍵是要做到規范發展。「大部分寺廟利用公共資源發展旅遊,按照《旅遊法》的規定,總體上應是免費或是降價,至少不得擅自漲價。
此外,寺廟畢竟有特定含義和特定的價值取向,旅遊不是其主要功能,不能一味追求門票等經濟利益。」戴斌說。
D. 僧人吧財產給徒弟也是一種方法,孤寡老僧人去世也可以把俗家的房子給寺院把
可以的!這也屬於布施呢!也是一種無償的捐贈,是善行
E. 九華山很多假和尚詐騙
上海玉佛禪寺方丈覺醒法師教您幾點甄別真假僧人的方法
那是不是持有戒牒的就是真出家人呢!非也!現在各種造假非常猖狂,佛教戒牒也被不法分子利用造假。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佛教協會會長、上海玉佛禪寺方丈覺醒法師教您幾點甄別真假僧人的方法。
第一:按照中國國情,佛教沒有托缽乞食的習慣。縱使有,也是一些寺院組織「托缽乞食」的緬懷感受原始部派佛教的活動。而非中國僧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如果發現有向您只乞食,可以布施一頓飯。不建議直接給錢,去附近的麵包房或饅頭店之類的,與其充飢。以防遇到真正游學僧人。真正游學僧人,只接受食物布施,不接受金錢供養。
第二:自古以來僧人托缽乞食,是不接受金錢的。因為「缽」是出家人裝食物的器皿,而且出家人「托缽」的基本目的是為解決一日一餐,不是要累積財富。如果在路上,以一切理由讓您給他捐錢,都視為假僧人。按照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佛教協會相關法律法規是不允許僧人在公共場所化緣。
第三:僧人托缽是不會涉及商業交易,如兜售護身卡等平安物,正如以上所說,出家人托缽不是要積財,這無助於出家人的修行。現在很多所謂的「僧人」,在馬路上拉扯路人,以各種緣由要求路人買其護身卡之類的平安物品。有此行為一律視為假僧人。
第四:有些所謂「僧人」,如乞丐一樣。在路旁放一個念佛經之類的,坐等行人給他的缽里扔錢。出家人乃人天師表,此等乞丐行為。肯定不會發生在真正出家人的身上。
第五:很多人以頭上是否有戒疤來區分真假僧人。其實這也是錯誤的。燒戒疤,又稱燃頂。受戒時在頭頂上燃上九個或十二個香疤,因為是在受戒時燃的,故稱戒疤,是漢僧受戒的一種標記。
燃頂燒香疤的作法,有大乘經論作為依據。關於其起源,依談玄《中國和尚受戒·香疤考證》所述,相傳始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沙門志德住持金陵天禧寺時,與七眾授戒,燃香於頂,指為終身之誓。此事逐漸演變成慣例。後世中國佛教徒往往以此表示自己的信心,出家眾之燒戒疤更成為是否受戒的辨識方式。然此並非佛制,且為中國所獨有,並未見於其他國家。
1983年12月,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擴大會議作出了《關於漢族佛教寺廟剃度傳戒問題的決議》。該決議中說:受戒時在受戒人頭頂燒戒疤的做法「並非佛教原有的儀制,因有損身體健康,今後一律廢止」。從此以後,新受戒的漢族僧人,頭頂上不一定有戒疤了。但少數僧人還是堅持要求燙戒疤。
第六:如果您是佛教徒,甄別真假僧人是有明顯優勢的。比如用一些佛教術語向假僧人提問。如:請教師父上下(請問出家人法名),寺院五堂功課是哪五堂(寺院早晚功課),甚至可以讓他背一段大悲咒、楞嚴咒,如此一試便知真假。
第七:在馬路上主動搭路人,免費看相、算命、看風水者均被視為假僧人。在佛教戒律中,有明確規定,出家僧侶是不允許從事看相、算命、看風水之類的活動。
第八:還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漢地對於藏地佛教不熟悉的弱點。裝扮成藏傳佛教的活佛、喇嘛行騙。如有遇到,辨別方式如上七條所陳述。不管以什麼語系的佛教僧人,在馬路上向行人乞錢、化緣、推銷護身卡片、算命者均為假僧人。
第九:如果您想參加一些佛教活動,請去當地大型正規的寺院。路上遇到主動搭話的所謂僧人,都不靠譜。一些假僧人還冒充某個寺院派出來化緣籌款建寺人員。按照目前相關法律法規,是不允許個人在公共場所募集資金。現在的寺院也不會委派某一位僧人外出化緣。請提高警惕!!!
以上九點,是長期以來根據一些上當受騙者的陳述。本人進行歸納整理出來的。希望對您甄別真假僧人有所幫助。如您遇到假僧人,請立即報警或與當地佛協取得聯系。以免遭受不必要的財產損失。 (作者:覺醒大和尚)
F. 偷盜僧人財物讀妙華蓮華經可以滅罪或減輕罪過嗎
偷盜分輕重。偷盜三寶物,罪過最重。
盜三寶物的利息嚇死人「晝夜十分利」。拖得越久,利息越高。
建議直接還給僧人財物,哪怕是變賣家產,也要還賬。不要妄想著靠誦經消除盜三寶物的罪。
誦經,念佛,持咒,可以滅罪,但是,果報還是自己的。偷盜的果報就是,貧窮。
經典記載著一位「牛噬比丘」,一位阿羅漢,他的嘴總像牛一樣倒嚼,大家問佛陀,為什麼這位羅漢會這樣。佛說,他做了500世牛,習慣了反芻。
那麼為什麼做了500世牛呢?有一世一個富商,查看自己稻田的稻子成熟了沒有,就摘了鄰居家稻田的一穗稻子,看完以後,沒有還給鄰居,因為偷了鄰居一穗稻子,後世做了500世牛還債。
如果盜三寶物,罪過更重的。
G. 中國宗教法規定僧人不能擁有財產,是嗎
國家宗教事務局令第7號《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督管理辦法(試行)》已於2010年1月7日經國家宗教事務局局務會議通過,現予以發布,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局長 王作安二○一○年一月十一日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規范宗教活動場所的財務行為,加強宗教活動場所的財務管理和監督,維護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宗教事務條例》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等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的宗教活動場所,是指依照《宗教事務條例》等規定依法登記的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以下簡稱寺觀教堂)和其他固定宗教活動處所。第三條 宗教活動場所應當確保本場所資產安全有效,用於與其宗旨相符的活動以及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第四條 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應當按照《宗教事務條例》、本辦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及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制定本場所的財務管理制度,報登記管理機關備案。第五條 宗教活動場所應當成立財務管理小組,在本場所管理組織的領導下對本場所的財務進行管理。財務管理小組一般由本場所管理組織負責人、會計人員、出納人員等組成。第六條 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財產、收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哄搶、私分、損毀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處分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財產。第七條 宗教活動場所的登記管理機關依法對宗教活動場所的財務管理進行指導和監督。第二章 會計制度第八條 宗教活動場所應當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等的規定,依法設置會計賬簿,並保證其真實、完整。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主要負責人對本場所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等負責。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強令宗教活動場所會計人員偽造、變造、銷毀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其他會計資料,提供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第九條 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建立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和其他有關資料的檔案,並妥善保管。建檔要求、保管期限、銷毀辦法依據《會計檔案管理辦法》的規定辦理。第十條 宗教活動場所應當配備會計人員負責會計事務,或者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代理記賬管理辦法》的規定,委託經依法批准設立從事會計代理記賬業務的中介機構代理記賬。宗教活動場所不具備前款條件的,可委託相關宗教團體的會計人員代理會計事務;或者在登記管理機關的指導下,聯合聘請會計人員代理其會計事務。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第十一條 宗教活動場所的會計、出納和財務管理小組負責人應當由不同的人員擔任,不得相互兼任。宗教活動場所的會計、出納、財務管理小組負責人之間有夫妻關系、直系血親關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近姻親關系以及其他特殊親近關系的,應當迴避。第三章 預算管理第十二條 宗教活動場所一般應當制定本場所的年度預算,報登記管理機關備案,並以適當方式通報當地信教公民。第十三條 宗教活動場所的年度預算由收入預算和支出預算組成。預算一般應當自求收支平衡,量入為出。第四章 收入管理第十四條 宗教活動場所的收入主要包括:(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接受的境內外組織和個人的捐贈;(二)提供宗教服務的收入和宗教活動場所門票的收入;(三)經銷宗教用品、宗教藝術品和宗教出版物的收入;(四)從事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和其他社會服務的收入;(五)政府資助;(六)其他合法收入。第十五條 宗教活動場所的所有收入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及時入賬,納入本場所的財務管理。第十六條 宗教活動場所接受境內外組織和個人的捐贈,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並給捐贈者出具財政部門印製的收據或本場所統一印製編號的收據,加蓋本場所印章。接受的捐贈應當及時入賬,捐贈的是實物的,應當按照《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的規定核價入賬。宗教活動場所設有捐款箱的,該場所應當指定三人管理捐款箱。捐款箱開啟時三人應當同時在場,當場清點捐款數額,登記並由三人簽字後,交本場所財務管理人員入賬。第十七條 宗教教職人員和其他任何人員不得將宗教活動場所的財物據為己有。宗教教職人員接收的捐贈給宗教活動場所的錢物,應按照本辦法第十六條的規定及時入賬。第十八條 政府資助宗教活動場所的專款,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第十九條 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在銀行開立單位銀行結算賬戶,不得將宗教活動場所資金存入個人銀行結算賬戶。第五章 支出管理第二十條 宗教活動場所的收入應當用於與本場所宗旨相符的活動以及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宗教活動場所的支出主要包括:(一)宗教事務支出;(二)基本建設支出;(三)宗教教職人員生活支出及其他工作人員報酬支出;(四)日常性支出;(五)從事公益慈善事業和其他社會服務支出;(六)其他支出。第二十一條 宗教活動場所的支出須經財務小組負責人簽字同意,報本場所管理組織負責人審批,重大支出須經本場所管理組織集體研究同意,需要聽取信教公民意見的,應當徵求信教公民意見。第二十二條 宗教活動場所款項的出借須經本場所管理組織集體研究同意。借方須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借款憑證,出借數額較大的,借方應提供擔保或者抵押。第二十三條 宗教活動場所借入款項,應當考慮自身償還能力,經本場所管理組織集體研究同意,保證按期償還。第六章 資產管理第二十四條 宗教活動場所應該制定嚴格的內部控制制度,確保宗教活動場所的財產保值增值。第二十五條 宗教活動場所的資產包括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長期投資等。第二十六條 宗教活動場所的流動資產是指預期可在一年內(含一年)變現或者耗用的資產,主要包括現金、銀行存款、應收款項、預付賬款、短期投資、存貨和待攤費用等。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加強對流動資產的管理,建立健全現金、銀行存款、應收款項和存貨等流動資產的管理制度和內部控制制度。第二十七條 宗教活動場所的固定資產是指一般設備單位價值在五百元以上、專用設備單位價值在八百元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並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質形態的資產,主要包括房屋和建築物、專用設備、一般設備、交通工具、文物和陳列品、圖書以及其他固定資產。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對固定資產登記造冊,設置固定資產明細賬或固定資產卡片,進行明細核算,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對固定資產清查盤點,每年年度終了前進行一次全面清查盤點。對固定資產的盤盈、盤虧,應當及時查明原因,出具書面報告,並經本場所管理組織集體研究同意後在期末結賬前處理完畢。宗教活動場所固定資產的出租、轉讓和報廢應當經本場所管理組織集體研究決定。第二十八條 宗教活動場所的無形資產是指宗教活動場所擁有的不具有實物形態而能為其提供某種權利的資產,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等。宗教活動場所轉讓無形資產,應當經本場所管理組織集體研究決定,取得的收入計入本場所收入。第二十九條 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定期或者至少於每年年度終了對資產進行清查盤點,做到賬賬相符、賬實相符。第三十條 宗教活動場所使用的土地和擁有的房屋應當進行土地使用權屬登記和房屋產權登記。用於宗教活動的房屋、構築物及其附屬的宗教教職人員生活用房不得轉讓、抵押或者作為實物投資。第三十一條 宗教活動場所佔有、使用的文物要依照有關規定妥善保護,不得損毀。第七章 監督管理第三十二條 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定期或者至少於每年年度終了後三個月內向其登記管理機關提供財務報告,包括資產負債表、業務活動表、現金流量表、接受和使用捐贈情況以及《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規定應當提交的有關附表。宗教活動場所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對宗教活動場所提交的財務報告進行審查,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指導宗教活動場所進行整改。第三十三條 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定期以適當方式公布財務收支情況和接受、使用捐贈情況,接受信教公民的監督。信教公民提出的合理的意見和建議,該場所管理組織應當採納。第三十四條 宗教活動場所的財會人員有權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及其他有關規定行使財務監督權,對涉及財務的違法行為,有權提出意見並向本場所登記管理機關和其他有關部門反映。第三十五條 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的主要負責人和財務管理小組負責人離任時,登記管理機關應當組織對其進行財務審計。宗教活動場所更換財會人員時,應當由本場所管理組織集體研究決定,並監督其辦理交接手續。第三十六條 宗教活動場所注銷或者終止時,應當進行清算。宗教活動場所清算時,應當在其登記管理機關和有關部門的監督指導下,對本場所的財產、債權、債務等進行全面清理,編制財產目錄和債權、債務清單,提出財產作價依據和債權、債務處理辦法,並妥善處理各項遺留問題。清算後的剩餘財產應當用於與本場所宗旨相符的事業。第三十七條 本辦法對宗教活動場所會計事務未作規定的,從《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第八章 法律責任第三十八條 宗教活動場所違反本辦法有關規定的,由登記管理機關按照《宗教事務條例》第四十一條的規定,責令改正;情節較重的,責令該場所撤換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情節嚴重的,撤銷該場所的登記。第三十九條 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等法律規定的,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九章 附則
H. 和尚,僧人,出家人 財產繼承問題。緊急求助。
僧人出家前的財產可以給予俗家親屬,比如出家前的房產、汽車,社保、存款等,可以給予俗家親屬。但出家後獲得的任何財物都屬於十方常住(寺院)。
佛教規定,出家之後,僧人的一切財產,都歸寺院所有。僧人沒有任何私人財產(出家前的財產除外,寺院發給的單銀零花錢除外)。
.僧人接受供養,錢財要上交寺院。如果寺院允許才可以保管錢財。
僧人的任何錢物,不可以給予俗家親屬(僧人父母年老無依,可以贍養,這是特殊情況)
僧人死後,僧人出家之後的任何財物,一律歸寺院所有。
.僧人生前借給俗家人的錢,俗家人要盡快歸還給寺院,這一點因為沒有證據雖然法律無法追究,但如果不還,是很大的罪過。
以上是大原則, 如果有特殊情況,寺院會酌情處理。
I. 漢謨拉比法典中,針對奴隸的法律是如何規定的
法典規定摘要:
15、任何將皇宮以及公民的男女奴隸帶出城邑的人將被判處死刑。
18、如果這個奴隸拒不說出主人的名字,發現者必須把他帶到宮殿, 並做進一步的調查,而且這個奴隸將被遣返給他的主人。
19、窩藏他人奴隸並且被抓獲者將被處以死刑。
20、若被抓獲的奴隸逃跑,而抓獲者向奴隸所有者起誓承諾(不是有意放走),則將免於處罰。
199、挖出奴隸眼睛或是打斷奴隸骨頭的人要賠償奴隸價格的一半。
200、打掉同等地位者牙齒的人將會被敲掉牙齒。
219、如果醫生在自由人的奴隸的身體里做大型手術,致奴隸死亡,他將必須將另一個奴隸作為補償。
220、如果用手術刀醫治腫瘤的醫生將奴隸的眼睛挖出,必須賠償奴隸價格的一半。
282、若奴隸忤逆主人,一經定罪,主人可以割下他的耳朵。
(9)關於僧侶財產的法規擴展閱讀:
漢謨拉比法典對社會架構進行了規定:
巴比倫居民分為自由民和奴隸。
奴隸在法律上不被作為人看待,不是權利主體,而是奴隸主的動產。
自由民被分為兩個不同的等級,第一等級被稱為阿維魯穆,包括國王、大臣、僧侶、商人、高利貸者、自耕農和手工業者,他們享有完全的權利。
另一個等級被稱為穆什欽奴,是指依賴於王室經濟並為王室服務的人,其法律地位比阿維魯穆低,但由於他們與王室經濟有著密切聯系,因而,其人身和財產也受到法律嚴格保護。
(9)關於僧侶財產的法規擴展閱讀:網路-漢謨拉比法典
人民網-漢謨拉比法典:立法史上最完整的成文法典
J. 僧人遺產如何繼承和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對國務院宗教事務局一司關於僧人遺產處理意見的復函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作者:
國務院宗教事務局一司:
你司《關於對僧人遺產的處理意見》的函收悉。
經研究,我們認為:我國現行法律對僧人個人遺產的繼承問題並無例外規定,因而,對作為公民的僧人,在其死後,其有繼承權的親屬繼承其遺產的權利尚不能否定。僧人個人遺產如何繼承的問題,是繼承法和民法通則公布施行後遇到的新問題,亦是立法尚未解決的問題。因此,我院不宜作出司法解釋。建議你們向立法機關反映,通過立法予以解決。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關於 錢伯春能否繼承和尚錢定安遺產的電話答復 (1987年10月16日〔1986〕民他字第63號)
上海市高級法院:
你院(86)滬高民他字第4號函請示的錢伯春能否繼承和尚錢定安遺產的問題,經研究認為:
1.我國現行法律對和尚個人遺產的繼承問題並無例外的規定,因而,對作為公民的和尚,在其死後,其有繼承權的親屬繼承其遺產的權利尚不能否定;
2.鑒於本案的具體情況,同意對和尚錢定安個人遺款的繼承糾紛,由受理本案的法院在原、被告雙方之間作調解處理。
請你院按照我院審判委員會的上述意見辦理。對你院的請示報告不再作文字批復。
附: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錢伯春能否繼承和尚錢定安遺產的請示報告(86)滬高民他字第4號
最高人民法院:
錢伯春的叔父錢定安在解放前是上海清涼寺和尚,解放初還俗,以設攤賣香煙為生,與一婦女同居,未生育,其妻於1973年死亡。1981年錢定安到上海玉佛寺當和尚,因腦溢血於1984年9月26日死亡,喪葬由玉佛寺料理。不久其兄(即錢伯春之父)也死亡。其弟表示放棄繼承。錢伯春憑本市黃浦區公證處出具的繼承權公證文書,從銀行提取了錢定安的遺產1500元存款。之後,錢伯春又去玉佛寺要求繼承已被該寺收取的錢定安的其它遺產計存款2700元和國庫券100元等,該寺不允。
上海市宗教事務管理局和佛教協會認為,宗教有特殊性,按照佛教的傳統,和尚的生養死葬均由寺廟負責,他們的遺產歸寺廟所有,故應尊重佛教傳統,和尚的遺產繼承人不得繼承。
我院民庭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應遵照國家宗教政策,和尚的生養死葬均由寺廟負責,與家庭已無權利義務關系。因此和尚的遺產應歸寺廟所有。另一種意見:繼承法對此沒有特別規定,和尚的繼承人依法應有繼承權。
我院審委會意見:我國憲法、民法通則和繼承法都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繼承法對和尚遺產的繼承無例外規定,因此和尚的繼承人依法可以繼承。因涉及宗教政策,為慎重處理,特報告你院,請批示。
1986年9月4日
發布部門:最高人民法院 發布日期:1987年10月16日 實施日期:1987年10月16日 (中央法規)
律師點評: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在被繼承人錢定安的身份,作為一個和尚,個人財產究竟是屬於寺院還是個人,存在著宗教和法律上的不同認識。在宗教人士看來,和尚四大皆空,何來財產,所有的錢物自然歸寺院所有;但從法律角度分析,「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和尚的財產歸寺院所有,那麼和尚,同時身為一個公民,自然享有法律賦予公民應有的權利,其有繼承權的親屬當然能夠繼承其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