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古建築法規

古建築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4-17 02:07:28

Ⅰ 中國古建築的等級制度,你知道多少呢

一. 屋頂式樣

最高等級:廡殿,只有皇謂的建築才能用,其次是歇山,再次是懸山,再次是硬山,其他式樣就不按等級劃分了。

廡殿頂和歇山頂又有重檐(兩層屋檐)和單檐二層屋檐)之分,重檐等級高於單檐,所以最高等級就是重檐廡殿頂。例如,北京故宮太和殿就是重檐廡殿頂,因為它是皇宮中的正殿,最重要的建築。天安門只是重檐歇山,因為它只是皇宮的前門。

Ⅱ 古建築保護措施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建設,推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街區、村鎮保護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的立法進程。抓緊制定和起草與文物保護法相配套的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

抓緊研究制定保護文化遺產知識產權的有關規定。要嚴格依照保護文化遺產的法律、行政法規辦事,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不得作出與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決定;各級文物行政部門等行政執法機關有權依法抵制和制止違反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決定和行為。

嚴厲打擊破壞文化遺產的各類違法犯罪行為,重點追究因決策失誤、玩忽職守,造成文化遺產破壞、被盜或流失的責任人的法律責任。充實文化遺產保護執法力量,加大執法力度,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執法不力造成文化遺產受到破壞的,要追究有關執法機關和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各級人民政府要將文化遺產保護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保障重點文化遺產經費投入。抓緊制定和完善有關社會捐贈和贊助的政策措施,調動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機構和專業隊伍建設,大力培養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所需的各類專門人才。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科技的研究、運用和推廣工作,努力提高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水平。

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認真舉辦「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各級各類文化遺產保護機構要經常舉辦展示、論壇、講座等活動,使公眾更多地了解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

教育部門要將優秀文化遺產內容和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納入教學計劃,編入教材,組織參觀學習活動,激發青少年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各類新聞媒體要通過開設專題、專欄等方式,介紹文化遺產和保護知識。

大力宣傳保護文化遺產的先進典型,及時曝光破壞文化遺產的違法行為及事件,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在全社會形成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2)古建築法規擴展閱讀

保護規劃

切實做好文物調查研究和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規劃的制定實施工作。加強文物資源調查研究,並依法登記、建檔。在認真摸清底數的基礎上,分類制定文物保護規劃,認真組織實施。

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要統籌安排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省級人民政府具體組織編制,報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審查批准後公布實施。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要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跟蹤監測,檢查落實。

要及時依法劃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設立必要的保護管理機構,明確保護責任主體,建立健全保護管理制度。

不可移動文物也要依據文物保護法的規定製定保護規劃,落實保護措施。堅決避免和糾正過度開發利用文化遺產,特別是將文物作為或變相作為企業資產經營的違法行為。

改進和完善重大建設工程中的文物保護工作。嚴格執行重大建設工程項目審批、核准和備案制度。凡涉及文物保護事項的基本建設項目,必須依法在項目批准前徵求文物行政部門的意見,在進行必要的考古勘探、發掘並落實文物保護措施以後方可實施。

基本建設項目中的考古發掘要充分考慮文物保護工作的實際需要,加強統一管理,落實審批和監督責任。

Ⅲ 山西省是否關於古建築或古民居等保護條例

山西省文物保護實施辦法
(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一日山西省人民代表
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本省的文物保護管理,充分發揮文物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結合本省實際情況,特製定本辦法。

第二條 凡本省境內下列文物,均受保護:
(一)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城址、古窯址、古墓葬、古建築及其附屬物、古民居、石窟寺、石刻、古樹、名泉;
(二)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和著名人物有關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和史料價值的建築物、遺址、紀念物:
(三)歷代珍貴藝術品、工藝美術品;
(四)重要革命文獻資料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古舊圖書資料;
(五)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六)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古植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
(七)其他需要保護的文物。

第三條 本省境內地下、洞內、水域內遺存的一切文物,屬於國家所有。
古文化遺址、古城址、古窯址、古墓葬,石窟寺屬於國家所有。國家指定保護的紀念建築物、古建築、石刻等,除國家另有規定的以外,屬於國家所有。
國家機關、團體、部隊、學校、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收藏的文物,屬於國家所有。
屬於集體和私人所有的紀念建築物、古建築和傳世文物,其所有權受國家法律保護。文物所有者必須遵守國家有關保護文物的規定。

第四第 各級人民政府負責保護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
各級人民政府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工作。
一切機關、團體、部隊、學校、企業、事業單位及其他組織和個人都有保護國家文物的義務。

第五條 地、市和文物較多的縣(市、區)設文物管理機構。不設文物管理機構的縣(市、區),須確定專人負責文物保護管理工作。

第六條 文物事業費列入省,地(市)、縣(市、區)各級財政預算,由同級文化行政部門統一管理。
文物事業單位的預算內撥款,專款專用;預算外收入按有關規定辦理。

第二章 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條 市、縣人民政府應將本行政區域內具有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革命遺址、紀念建築物、古文化遺址、古城址、古窯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古民居、石刻等文物,分批核定點布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報省人民政府備案。
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在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中,選擇省級重公文物保護單位,報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並報國務院備案。
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古跡也要認真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毀壞。

第八條 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劃定,按下列規定辦理:
(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由省人民政府劃定公布,報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和建設管理部門備案;
(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由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和建設管理部門共同劃定公布;
(三)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由市、縣人民政府劃定公布。

第九條 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不得拆除、改建原有古建築及其附屬建築物;不得添建新建築和進行其他建設工程,破壞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風貌;不得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和其他危險品;不得進行其他危及文物安全的活動。
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因特殊需要必須拆除、改建或遷建原有文物時,須經原公布機關同意,並報請上一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
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內需要建設新的建築和構築物時,必須與文物保護單位周圍的環境氣氛相協調。設計方案須按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徵得同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同意,由同級建設管理部門批准。
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核定公布以前已有的非文物建築和構築物,對文物的安全或環境風貌造成嚴重影響的,應限期改造、拆除或遷移。改造、拆除或遷移所需經費,屬於全民所有的,由建築和構築物的使用單位或其主管部門負責,屬於集體或私人所有的,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十條 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內,不得超標准排放廢氣、廢水、廢渣或進行其他污染環境的活動。已經造成污染的,排放單位必須限期治理。

第十一條 在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內地下蘊藏的煤炭、水源和其他礦藏一般不得開采。需要開采時,開采單位應事先與文物保護單位的同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商定保護文物的措施。因開采需要維修或搬遷文物時,其費用由開采單位負責。

第二十條 任何非文物部門佔用屬於國家所有的文物保護單位,應限期搬遷。暫時不能搬遷的,須經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同意,並簽訂佔用合同。佔用期間損壞文物的維修費和搬遷費由佔用單位或其主管部門解決。
所有權屬於集體或私人的紀念建築物、古建築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如拆除或改變所有權,應事先徵得原公布機關的同意。國家為保護文物需要征購時,按有關規定辦理。

第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制定城鄉建設規劃時,規劃部門應會同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將規劃區域內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措施,納入規劃。

第十四條 紀念建築物、古建築、石窟寺、古墓葬、石刻等必須保持原有建築的整體性,對附屬建築和建築的附屬物不得隨意拆毀、改建,也不得隨意添建。在進行修繕、保養、遷移時,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

第十五條 文物保護單位進行較大的維修、保養、遷移工程時,須嚴格履行技術審批手續,按保護單位的級別,經該級人民政府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發給施工證照,方可動工。

第十六條 宗教、園林等部門管理的文物保護單位,應接受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督和業務指導。在對文物進行維修、保養、遷移時,按本辦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的規定辦理。

第十七條 文物保護單位或博物館的防火、防盜等安全保衛工作,由管理和使用文物的單位負責。應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實行崗位責任制,配置消防、防盜設施。文物集中的重點保護單位和博物館須建立保衛機構或配備專職保衛幹部。當地公安機關應加強對文物安全保衛工作的監督指導。

第三章 考古發掘

第十八條 一切考古發掘工作,必須嚴格履行報批手續。由發掘單位提出申請,經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審查同意,報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後,方可發掘。未經批准,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擅自進行考古發掘。
發掘出土的文物,除根據需要交考古部門研究的以外,由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指定單位保管,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侵佔。

第十九條 省外有關單位在本省進行考古調查或發掘,必須事先徵得本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報經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並根據批准文件和發掘證照,與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簽訂調查或發掘協議書。發掘出土的文物,按協議規定處理。
外國團體或外國人來本省進行考古調查或發掘,按照國務院批準的文件辦理。
經批准參觀本省考古發掘現場的外國團體或外國人,未經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許可,不得在現場拍照和揀取文物標本。

第二十條 在進行基本建設或生產建設時,工程范圍內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基建或生產單位必須事先會同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做好勘探工作。
大型工程及重點文物區域內的建設項目,由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單位進行勘探;中型以下的工程,由省轄市或地區行署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單位進行勘探。未經勘探的,工程審批部門不得批准施工。
文物考古部門和基本建設、生產建設單位應本著既對基本建設有利,又對文物保護有利的方針,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工程范圍內的文物勘探發掘工作,以利工程順利進行。
在生產建設和其他動土工程中發現的文物,應如數交當地文物部門保管,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隱匿或據為己有。

第二十一條 在生產建設或基本建設工程中進行的考古勘探和發掘所需一切費用,由基建或生產單位列入投資計劃。

第二十二條 考古鑽探隊必須持有合法證件。在進行鑽探時,接受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管理,並同管理單位簽訂協議,繳納管理費。探鑽要嚴格按技術規程進行。

第四章 館藏文物管理

第二十三條 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建立全省一、二級文物藏品登記卡片;市、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建立本行政區域內一、二、三級文物藏品檔案。
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認為必要時,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調用本省范圍內的館藏文物、出土文物和散存文物。
國家機關、團體、部隊、學校、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收藏的文物,經文物部門鑒定分級後,逐件登記造冊。其中三級以上文物須向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備案。

第二十四條 博物館、文物保管單位和其他全民所有制單位收藏的文物,一律禁止出賣、贈送。因展出或研究需要借用時,屬一、二級藏品,須報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三級以下藏品,須經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同意。
調撥、交換文物藏品,以及省外有關單位來本省徵集,借用和交換文物,一級藏品須經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其他文物藏品須經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
任何人不得私自調用或借用國家收藏的文物。

第五章 流散文物管理

第二十五條 社會流散文物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單位收購或搜集。按規定可以銷售的文物,由國家設立的文物商店統一經營,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社會上收購文物和經營文物銷售業務。
零散出土文物應交市、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單位收藏,不得私自買賣,其他部門或個人不得收購。
私人收藏的文物,嚴禁倒賣牟利,嚴禁私自賣給外國人。
省外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本省境內收購或經銷文物。

第二十六條 銀行、冶煉廠、造紙廠、供銷社以及廢舊物資回收部門,應與文物部門配合,對摻雜在收購的廢品中的文物進行揀選。揀選出的文物,由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單位收購。

第二十七條 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堅決取締文物黑市交易,嚴厲打擊文物走私販運活動。
司法、海關、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門依法沒收的文物,應歸還原收藏單位或移交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處理。

第六章 文物的拓印、復制、臨摹、拍攝、測繪

第二十八條 石刻的拓印,由文物保管單位進行。非文物保管單位或個人拓印,須經批准。
重要石刻的拓印和拓片的銷售,須經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其他石刻的拓印和拓片的銷售,須經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

第二十九條 文物復製品、仿製品的生產,在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統一管理下進行。
復制一級品文物須經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復制二級品文物須經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復制三級品以下文物須經市、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
文物復製品的生產由文物保管單位及旅遊、輕工部門分別或合作進行。仿製文物由具備條件的單位或個人進行。

第三十條 臨摹壁畫須經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臨摹時必須按臨摹的規定進行,保證文物不受損壞。

第三十一條 文物保護單位和博物館收藏的珍貴文物不得拍攝。允許拍攝的文物,也不得全面系統地拍攝,不得從展櫃中提出拍攝。需要拍攝時,須按文物的保護級別,經同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
壁畫、彩塑、書畫、紡織品、漆器等易損文物,不得使用強光燈拍攝。

第三十二條 利用文物拍攝電影、電視及錄像,屬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須經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其他文物保護單位,由市、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

第三十三條 未經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任何非文物單位和個人不得在本省境內測繪古建築和紀念建築物。

第七章 獎勵與懲罰

第三十四條 有下列事跡的單位或個人,給予精神鼓勵或物質獎勵:
(一)認真宣傳執行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政策,保護文物成績顯著的;
(二)在基建和生產過程中保護文物有功的;
(三)為保護文物與違法犯罪行為作堅決斗爭的;
(四)將個人收藏的重要文物捐獻給國家的;
(五)發現文物及時上報或上交,使文物得到保護的;
(六)在文物保護科學技術方面,有重要發明創造或其他重要貢獻的;
(七)在文物面臨破壞危險的時候,搶救文物有功的;
(八)長期從事文物工作成績顯著的。

第三十五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給予行政處罰:
(一)發現文物隱匿不報、不上交國家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或罰款,並追繳非法所得的文物;
(二)未經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私自經營文物購銷活動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給予警告,沒收非法所得和非法經營的文物,並處以非法所得或文物價值的一至兩倍的罰款;
(三)進行倒賣文物活動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會同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給予警告,沒收非法所得和倒販的文物,並處以非法所得或文物價值的一至三倍的罰款;
(四)將國家收藏的文物私自出賣或私人收藏的文物私自賣給外國人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按非法所得或文物價值處以一至兩倍的罰款,並沒收其文物和非法所得;
(五)污損、刻劃、攀登文物的,視其情節,由文物保管單位會同公安機關給予警告,並可處以罰款;
(六)私自拓印重要石刻,私自復制文物或將未公開發表的文物資料私自送給外國團體和外國人的,私自將國家收藏的文物贈送、借給他人的,視其情節,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給予警告,並可處以罰款,同時給予行政處分;
(七)擅自在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施工、挖土、採石、爆破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建設管理部門責令其停工,並處以罰款;同時給單位負責人和直接責任者以行政處分,並可處以罰款;
(八)在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堆放垃圾,超標排放廢氣、廢水、廢渣或進行其他污染活動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建設管理部門責令上述單位限期治理,並處以罰款,同時給單位負責人和直接責任者以行政處分,並可處以罰款;
(九)違反考古鑽探技術規程的,未經批准進行考古發掘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鑽探、發掘,並處以罰款;
(十)在基本建設或生產建設中,發現文物不及時向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報告並保護現場,使文物受到損壞的,給主要責任者以行政處分,並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建設管理部門對責任單位處以罰款;
(十一)在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違章建築的,由建設管理部門會同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施工,限期拆除或改造,並對上述單位處以罰款;同時給單位負責人和直接責任者以行政處分,並可處以罰款;
(十二)擅自移動、損壞文物保護標志、界樁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公安機關給予警告或罰款,並責令其賠償經濟損失;
(十三)擅自拆除、改建和損壞古建築及其附屬物、紀念建築物、石刻、石窟寺、古墓葬、古文化遺址、古城址、古窯址、古脊椎動物化石、古植物化石、古人類化石、古樹、名泉等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其按損失程度負擔修復費,並處以罰款。
罰款數額除(二)、(三)、(四)項外,對違法單位的罰款為五千元至五萬元,對個人的罰款不超過兩千元。
依據本辦法進行的處罰,受罰單位或當事人不服的,在接到處罰通知十五日內,可向執行處罰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申請復議;對復議仍不服的,在接到裁決通知書十五日內,可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逾期不申請復議或提起訴訟,又不執行處罰的,由處罰單位申請當地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三十六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貪污和盜竊國家文物的;
(二)盜運珍貴文物出口或進行文物投機倒把活動情節嚴重的;
(三)故意破壞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或名勝古跡的;
(四)國家工作人員玩忽職守,造成珍貴文物損壞、流失、失火、失盜情節嚴重的;
(五)私自挖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
(六)將國家收藏的珍貴文物私自出賣或私人收藏的珍貴文物私自賣給外國人的;
(七)文物工作人員對所管理的文物監守自盜的。

第八章 附則

第三十七條 本辦法由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負責解釋。

第三十八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Ⅳ 距離古建築的安全距離應該是多少米,國家古建築法有規定嗎

建築距離古建築(寺廟,碑亭,院舍),建築高度小於等於十米者,應距離十二米及以上,建築高度超過十米,則距離二十米以上

Ⅳ 安徽省如何對徽州古建築進行保護

徽州古建築在我國建築史上獨樹一幟,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據統計,黃山市境內共有不可移動文物8032處,絕大部分尚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徽州古建築得不到有效保護,瀕臨毀損,年久失修,私相買受,盜賣不止,現狀堪憂。

本次立法堅持問題導向,緊緊圍繞徽州古建築保護利用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尤其是保護范圍不明確、保護責任不落實、資金保障缺失、遷移保護審批不嚴格、構件流失嚴重、產權流轉不暢、消防安全隱患突出、法律責任缺失等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具體管理要求和禁止性規定,並依法設定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

Ⅵ 歷史文物的法律法規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條,對保護文物的范圍作了明確規定:「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下列文物受國家保護:
(一)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和石刻、壁畫;
(二)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築;
(三)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
(四)歷史上各時代重要的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等;
(五)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條同時還規定:「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同文物一樣受國家保護。」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上述規定中,十分明確地指出了國家保護文物的范圍。可以認為,國家保護文物的范圍,也就是文物所包括的內容。由此,可以明確以下幾點:
第一,文物一般具有歷史、藝術、科學三個方面的價值。具體到每一件文物,不一定都具有三個方面的價值,但至少要具有其中一方面的價值。
第二,文物應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實物。
第三,國家保護的文物具有廣泛性,應是反映歷代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有代表性的實物。各個方面的文物之間具有廣泛和密切的聯系。只有全面保護各個方面的文物,才能使文物的價值不受損害。
至此,可以這樣認為:文物是人類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也可以說,它是歷史上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遺存,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重要的文化遺產。

Ⅶ 歷史建築的修繕保護原則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的《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中明確規定,在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石窟寺等 (包括建築物的附屬物) 進行修繕、保養的時候, 「必須遵守恢復原狀或者保存現狀的原則」。1982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革命遺址、紀念建築物、古建築、古墓葬、石窟寺、石刻等 (包括建築物的附屬物),在進行修繕、保養、遷移的時候,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
修繕核心
原狀是指一座古建築開始建造時 (以現存主體結構的時代為准 )的面貌,或經過後代修理後現存的健康面貌。整組建築群的原狀, 應包括它原來的總平面布局、空間組合及其內部環境的綠化。概括來說是指原來的造型、原來的結構、原來的材料和原來的工藝。這四項內容缺一不可。
恢復原狀:指維修古建築時,將歷史上被改變和已經殘缺的部分,在有充分科學依據的條件下予以恢復,再現古建築在歷史上的真實面貌。恢復原狀時必須以古建築現存主體結構的時代為依據。但被改變和殘缺部分的恢復,一般只限於建築結構部分,對於塑像、壁畫、雕刻品等藝術品,一般應保存現狀。
保存現狀:維修古建築時,應以現存的面貌為准,保留歷代修理中被改變的部分,保留古建築的歷史可讀性。實踐證明,現狀與原狀常有些內在聯系,現狀是研究原狀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
1964年國際會議通過的《威尼斯憲章》,是許多國家共同遵守的文物保護與維修的法規。憲章首先強調保護和修復古建築,既要當作歷史見證物,也要當作藝術品來保護。對於修復工作,應看作是一件高度專門化的技術,必須尊重原始資料和確鑿的文獻,不能有絲毫的臆測。任何一點不可避免的增添部分,都必須與原來建築外觀有明顯的區別。當傳統的技術不能解決問題時,可引用新技術,但必須經實驗證明是有效的。
修繕原則
古建築是認知歷史、傳承文明的有效載體,能否將他們保留和繼承,既關乎民族文化傳承,也關乎世界文化發展,在進行古建築修繕時要注意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安全為主原則
古建築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構件必有不同程度的風化或走閃, 查定案時應以建築是否安全作為修繕的原則之一。
風格統一原則
修繕的部位應盡量與原有的風格一致。做到尊重古建築原有風格、手法、保持歷史風貌。
預防為主原則
修繕應以預防為主,經常對古建築進行保養和維修,把積患和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舊料利用原則
利用舊料不僅可以節省大量資金。從建築材料的角度看, 還可以保留原有建築的時代特徵。
以上訊息由固藍建築防水摘自網路,僅供參考。

Ⅷ 建築法律法規

建築法規體系框架已經基本形成,《建築法》以及相繼出台的《招標投標法》、《合同法》構成了規范建築活動的三大法律支柱。《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以及大量部門規章的出台,作為配套法規完善了建築法規的內容。
、《工程建設法》;
2、《招投標法》;
3、《建設施工合同法》;
4、《建築工程質量法》;
5、《建築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准》;

6、《住宅設計規范》;
7、其他法律里的關於建築的法律條

Ⅸ 如何保護古建築的建議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民族的魂。文物古建築及其周邊環境保護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保護古建築合理開發和利用,對於城市的發展、文化的傳承都具有重大意義。我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逐步意識到文化與經濟相融合的重要性,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只有平衡好二者的關系,協調發展,才能保證文化的長久持續、國家的文明富強,才能促使國家文物古建築的保護和合理利用。

如何保護古建築的建議:

1尊重建築原貌,力求真實再現

保持建築最原始、最本然的面貌,是我們保護文人故居最根本的出發點。我們研究歷史,一切都要從「古」出發,因此我們要保持歷史建築的原汁原味,才能讓真實的歷史展現在人們的眼前,進而可以了解、深入地研究歷史人物,讓古為今用,歷史文化才得以傳承。

2深度挖掘文物古建築的文化內涵

每一座古建築一定都有它背後的故事,房屋的主人也必定有家喻戶曉的作品流傳於後世。通過文物古建築,我們要讓遊客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座古老的建築,更要讓遊客了解到文人的故事,引導更多的人閱讀名人的作品,了解古建築背後的文化內涵,讓中華文化一代代地傳承下去,源遠流長,發揚光大。

3從法律開始,提高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

早在18世紀中葉,英國就出台了有關保護文物的法規,在這一方面,中國的起步相對較晚。進入21世紀以來,國務院、國家文物局和地方政府都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有關文物保護的條例,但是效果並不是十分明顯,就南京來說,文人故居的保護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因此,加強文物保護方面的立法、執法,是保護文人故居最強有力的保證。並且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人民的需求已經由主要滿足物質需求,轉化為主要滿足精神需求。加強對國家文物古建築的保護,就是加強社會的文化建設,可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也有利於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展要求。
4引進科技人才,促進保護現代化

現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通過科技手段引進科技人才,促進名人故居保護現代化。引進高知分子,致力於網路平台專門管理和文物價值開發兩個方面。網路平台管理主要分為前期開發和後期運行。前期開發需要引入專門的人才,後期應當對部門內部人員進行培訓,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其中,文物價值開發是重中之重,也是文物古建築保護的一大核心。國內對於名人故居保護十分精通的人數量很少,再加上國內對於名人故居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夠,國內可借鑒的管理案例少,相關人才也少。國家應當積極鼓勵和引導,培養相關人才。

Ⅹ 我國有什麼法律是有關於古建築保護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望採納。

熱點內容
正陽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13 20:35:55 瀏覽:228
大學期末經濟法總結2000 發布:2025-02-13 20:12:21 瀏覽:86
測試准則和條例 發布:2025-02-13 19:40:35 瀏覽:815
法院檢察院公安局 發布:2025-02-13 19:40:32 瀏覽:683
會計學習經濟法的好處 發布:2025-02-13 19:32:39 瀏覽:509
2020年中級經濟法晨陽筆記百度雲 發布:2025-02-13 19:13:06 瀏覽:600
條例將15 發布:2025-02-13 19:01:08 瀏覽:209
高淳縣司法局 發布:2025-02-13 18:57:20 瀏覽:813
勞動法懷孕生產可以休多久 發布:2025-02-13 18:55:48 瀏覽:910
肖建雄律師 發布:2025-02-13 18:39:02 瀏覽: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