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產前診斷技術規章制度

產前診斷技術規章制度

發布時間: 2022-04-17 19:29:41

A. 天津醫葯行業及全國醫葯行業所屬單位有哪些

1.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 2001年2月28日頒布

2.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 2000年1月4日頒布

3.葯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 2000年頒布

4.葯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實施細則

5.醫療器械產品質量管理辦法

6.醫療器械產品質量考核辦法

7.醫療器械產品質量分等辦法

8.全國醫院工作條例

9.醫學科學技術檔案管理辦法

10.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2002年2月20日頒布

11.進口葯品管理辦法

12.新葯保護和技術轉讓的辦法 1999年頒布

13.仿製葯品審批辦法 1999年頒布

14.新葯審批辦法

15.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 1998年6月26日頒布

16.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 1993年10月31日頒布

17.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標志使用辦法 1996年1月29日頒布

18.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管理辦法 1993年3月26日頒布

19.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 1997年12月29日頒布

20.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 1994年10月27日頒布

21.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

22.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放射防護條例 1989年10月24日頒布

23.葯品臨床試驗管理規范(GCP) 1999年9月1日頒布

24.葯品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試行) 1999年10月14日頒布

25.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1998年修訂) 1999年4月21日頒布

26.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實施條例(全文) 2002年8月4日頒布

27.產前診斷技術管理辦法 2002年9月24日頒布

28.關於印發《國家醫療器械審評專家庫管理規定(試行)》的通知 2003年1月29日頒布

29.衛生部關於印發衛生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 2002年12月27日 頒布

30.衛生行政執法文書規范 2002年11月20日頒布

31.關於印發葯品質量監督抽驗管理規定的通知 2003年2月17日頒布

32.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1989年2月21日頒布

33.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 1991年12月6日頒布

34.衛生部、財政部、鐵道部、交通部、民航總局關於嚴格預防通過交通工具傳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通知 2003年4月12日頒布

35.衛生部關於印發《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臨床診斷標准(試行)》的通知

36.關於印發《醫療器械檢測機構資格認可辦法(試行)》的通知 2003年4月1日頒布

37.衛生部關於印發《國家救災防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管理規范》(2003版)的通知 2003年4月4日頒布

38.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 2003年5月7日頒布

39.醫療廢物管理條例 2003年6月16日頒布

40.進境動物遺傳物質檢疫管理辦法 2003年4月3日頒布

41.關於印發《葯品監督行政執法文書規范》的通知 2003年7月29日頒布

42.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 2003年8月5日頒布

43.關於印發《葯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檢查辦法(試行)》的通知 2003年8月13日頒布

44.葯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 2003年6月4日頒布

45.葯物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 2003年6月4日頒布

46.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 2003年8月14日頒布

47.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關於印發《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醫葯標准制定程序規定》的通知 2003年10月16日頒布

48.出入境人員攜帶物檢疫管理辦 2003年9月28日頒布

49.中醫醫院信息化建設基本規范(試行)》 2003年11月7日頒布

50.國境口岸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出入境檢驗檢疫應急處理規定 2003年9月28日頒布

51.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葯服務管理基本規范 2003年11月25日頒布

52.舉報制售假劣葯品有功人員獎勵辦法 2003年11月27日頒布

53.衛生部關於印發《內鏡清洗消毒機消毒效果檢驗技術規范(試行)》的通知 2003年11月22日頒布

54.鄉鎮衛生院中醫葯服務管理基本規范 2003年11月25日頒布

55.反興奮劑條例 2003年12月31日頒布

57.醫療器械臨床試驗規定 2003年12月22日頒布

58.葯品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 2004年1月2日頒布

59.葯物臨床試驗機構資格認定辦法(試行) 2004年2月19日頒布

60.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 2004年3月4日頒布

61.獸葯管理條例 2004年3月24日頒布

62.艾滋病及常見機會性感染免、減費葯物治療管理辦法(試行) 2004年4月5日頒布

63.艾滋病免費自願咨詢檢測管理辦法(試行) 2004年4月5日頒布

64.內鏡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范(2004年版) 2004年4月1日頒布

65.衛生部關於印發《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 防護工作指導原則(試行)》的通知 2004年4月6日頒布

66.處方管理辦法(試行) 2004年8月10日頒布

67.葯品生產監督管理辦法 2004年5月28日頒布

68.醫療器械經營企業許可證管理辦法 2004年6月25日頒布

69.醫療器械生產監督管理辦法 2004年6月25日頒布

70.醫療器械注冊管理辦法 2004年5月28日頒布

71.直接接觸葯品的包裝材料和容器管理辦法 2004年6月18日頒布

72.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2004年8月28日頒布

73.葯品安全信用分類管理暫行規定 2004年9月13日頒布

74.衛生行政許可管理辦法 2004年11月17日頒布

75.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 2004年11月12日頒布

76.獸葯注冊辦法 2004年11月24日頒布

77.獸葯產品批准文號管理辦法 2004年11月24日頒布

78.麻醉葯品管理辦法 1987年11月28日頒布

79.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辦法 2004年12月9日頒布

80.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與使用管理辦法 2004年12月31日頒布

81.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准(試行) 2004年1月17日頒布

82.葯品差比價規則(試行) 2004年1月7日頒布

83.急性呼吸道發熱病人就診規定 2004年12月29日頒布

84.保稅區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 2005年1月12日頒布

85.葯品注冊管理辦法 2005年2月28日頒布

86.中醫醫院管理評價指南(試行) 2005年4月1日頒布

87.醫療機構口腔診療器械消毒技術操作規范 2005年3月3日頒布

88.境內第三類、境外醫療器械注冊申報資料受理標准 2005年3月22日頒布

89.傳染病病人或疑似傳染病病人屍體解剖查驗規定 2005年4月30日頒布

90.醫師外出會診管理暫行規定 2005年4月30日頒布

91.保健食品廣告審查暫行規定 2005年5月24日頒布

92.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試行) 2005年4月30日頒布

93.保健食品樣品試制和試驗現場核查規定 2005年6月10日頒布

94.動物病原微生物分類名錄 2005年5月24日頒布

95.醫療機構制劑注冊管理辦法(試行) 2005年6月22日頒布

96.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管理條例 2005年8月3日頒布

97.《麻醉葯品、第一類精神葯品購用印鑒卡》管理規定 2005年11月2日頒布

98.病死及死因不明動物處置辦法(試行) 2005年10月21日頒布

99.人禽流感診療方案(2005版) 2005年8月11日頒布

100.互聯網葯品交易服務審批暫行規定 2005年9月29日頒布

101.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管理辦法 2005年9月7日頒布

102.醫師資格考試違規處理規定 2005年9月7日頒布

103.新獸葯研製管理辦法 2005年8月31日頒布

104.中國流行性感冒疫苗預防接種指導意見 2005年10月26日頒布

105.生活飲用水消毒劑和消毒設備衛生安全評價規范(試行) 2005年8月12日頒布

106.非處方葯和醫療器械產品包裝及廣告中使用奧林匹克標志管理辦法 2005年11月3日頒布

107.進口葯材管理辦法(試行) 2005年11月24日頒布

108.接受境外製葯廠商委託加工葯品備案管理規定 2005年11月15日頒布

109.麻醉葯品、精神葯品處方管理規定 2005年11月14日頒布

110.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 2005年11月18日頒布

111.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經營管理辦法 2005年10月31日頒布

112.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生產管理辦法(試行) 2005年10月31日頒布

113.人禽流感診療方案 2005年11月23日頒布

114.血站管理辦法 2005年11月17日頒布

115.醫療機構麻醉葯品、第一類精神葯品管理規定 2005年11月14日頒布

116.消毒產品標簽說明書管理規范 2005年11月4日頒布

117.炭疽病診斷治療與處置方案 2005年12月14日頒布

118.健康相關產品國家衛生監督抽檢規定 2005年12月27日頒布

119.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運輸管理辦法 2005年11月8日頒布

120.血鉛臨床檢驗技術規范 2006年1月9日頒布

121.艾滋病防治條例 2006年1月29日頒布

122.放射診療管理規定 2006年1月24日頒布

123.可感染人類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樣本運輸管理規定 2005年12月28日頒布

124.全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防控工作方案 2006年1月27日頒布

125.醫療機構制備正電子類放射性葯品管理規定 2006年1月5日頒布

126.醫療器械生產日常監督管理規定 2006年1月19日頒布

127.衛生部接受社會捐贈財產管理暫行辦法 2006年1月17日頒布

128.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聽證規則(試行) 2005年12月30日頒布

129.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行政復議案件審查辦理辦法 2006年1月16日頒布

130.葯品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 2006年3月15日頒布

131.重大活動食品衛生監督規范 2006年2月13日頒布

132.出入境口岸食品衛生監督管理規定 2006年3月1日頒布

133.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 2006年3月16日頒布

134.2006—2015年全國瘧疾防治規劃 2006年2月22日頒布

135.瘧疾突發疫情應急處理預案 2006年2月23日頒布

136.醫師資格考試報名資格規定(2006版 ) 2006年4月4日頒布

137.疫苗儲存和運輸管理規范 2006年3月8日頒布

138.非葯品類易制毒化學品生產、經營許可辦法 2006年4月5日頒布

139.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辦公室關於轉發衛生部《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的通知 2006年3月28日頒布

140.衛生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報告、核實、檢測、篩查工作的通知 2006年3月20日頒布

141.衛生部、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關於印發《鄉村醫生中醫葯知識與技能基本要求》的通知 2006年3月6日頒布

142.衛生部辦公廳關於轉發天津市衛生監督體制改革相關文件的通知 2006年4月3日頒布

143.衛生部關於印發《健康相關產品衛生行政許可程序》的通知 2006年4月3日頒布

144.衛生部關於印發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及人類精子庫培訓基地認可標准及管理規定通知 2006年2月7日頒布

145.衛生部關於印發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與人類精子庫校驗實施細則的通知 2006年2月7日頒布

146.衛生部關於做好全國兒童預防接種宣傳日宣傳工作的通知 2006年3月29日頒布

147.血吸蟲病防治條例 2006年3月29日頒布

148.中國/聯合國人口基金第六周期生殖健康/計劃生育項目實施方案 2006年3月29日頒布

149.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國打擊非法行醫專項行動的通知 2006年4月10日頒布

150.關於單采血漿站轉制的工作方案 2006年3月25日頒布

151.學校和托幼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規范(試行) 2006年4月6日頒布

152.關於在口岸食品生產經營單位推行食品衛生監督分級管理的通知 2006年3月29日頒布

B. 母嬰保健技術分類目錄及資質人員目錄

摘要 你好 親 很高興為你解答

C. 誰能告訴我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法律、行政法規及部門規章的實施時間,我剩餘的積分全部奉送

第一部分 法 律(共10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1986.12.2)

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1993.10.31)

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1994.10.27)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1995.10.30)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1997.12.29)

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1998.6.26)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2001.2.28)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2001.10.27)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2001.12.29)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2004.8.28)

第二部分 行政法規(共32部)

國境口岸衛生監督辦法(1982.2.4)

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1987.4.1)

麻醉葯品管理辦法(1987.11.28)

中華人民共和國塵肺病防治條例(1987.12.3)

艾滋病監測管理的若干規定(1988.1.14)

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1988.7.21)

醫療用毒性葯品管理辦法(1988.12.27)

精神葯品管理辦法(1988.12.27)

放射性葯品管理辦法(1989.1.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1989.3.6)

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放射防護條例(1989.10.24)

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1989.11.13)

學校衛生工作條例(1990.6.4)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1991.12.6)

中葯品種保護條例(1992.10.14)

醫療機構管理條例(1994.2.26)

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1994.8.23)

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標志使用辦法(1996.1.29)

血液製品管理條例(1996.12.30)

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管理辦法(1998.9.22)

國內交通衛生檢疫條例(1998.11.28)

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2000.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2001.6.20)

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管理條例(2001.6.13)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2002.4.4)

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2002.5.12)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實施條例(2002.8.4)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2003.4.7)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2003.5.9)

醫療廢物管理條例(2003.6.16)

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2003.8.5)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2004.11.12)

第三部分 部門規章(共92部)

新資源食品衛生管理辦法(1990.7.28)

食糖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糖果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肉與肉製品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食用植物油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冷飲食品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糧食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酒類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食用氫化油及其製品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豆製品、醬腌菜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蜂蜜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水產品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調味品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茶葉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蛋與蛋製品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食品用塑料製品及原材料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6)

食品包裝用原紙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6)

食品用橡膠製品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6)

防止黃麴黴毒素污染食品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6)

食品容器內壁塗料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6)

搪瓷食具容器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6)

食品罐頭內壁環氧酚醛塗料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6)

鋁制食具容器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6)

陶瓷食具容器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6)

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1991.3.11)

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實施細則(1991.3.27)

全國衛生系統榮譽稱號暫行規定(1991.7.30)

性病防治管理辦法(1991.8.12)

結核病防治管理辦法(1991.9.12)

首批淘汰三十五項臨床檢驗項目、方法的規定(1991.12.20)

衛生監督員管理辦法(1992.5.11)

外國醫師來華短期行醫暫行管理辦法(1992.10.7)

核設施放射衛生防護管理規定(1992.10.31)

護士管理辦法(1993.3.26)

鼠疫地區獵捕和處理旱獺衛生管理辦法(1993.3.15)

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1994.8.29)

預防用生物製品生產供應管理辦法(1994.9.2)

核事故醫學應急管理規定(1994.10.8)

災害事故醫療救援工作管理辦法(1995.4.27)

預防性健康檢查管理辦法(1995.6.2)

保健食品管理辦法(1996.3.15)

輻照食品衛生管理辦法(1996.4.5)

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1996.7.9)

學生集體用餐衛生監督辦法(1996.8.27)

食品衛生行政處罰辦法(1997.3.15)

食品衛生監督程序(1997.3.15)

衛生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1997.3.17)

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管理規定(1997.6.5)

衛生行政處罰程序(1997.6.19)

血站管理辦法(暫行)(1998.9.21)

全國衛生統計工作管理辦法(1999.2.25)

醫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1999.7.16)

醫師執業注冊暫行辦法(1999.7.16)

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考試暫行辦法(1999.7.23)

衛生部衛生立法工作管理辦法(1999.10.25)

食物中毒事故處理辦法(1999.12.24)

衛生部行政復議與行政應訴管理辦法(1999.12.29)

餐飲業食品衛生管理辦法(2000.1.16)

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2000.5.15)

醫療氣功管理暫行規定(2000.7.10)

衛生部業務主管社會團體登記管理辦法(2000.10.31)

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2001.2.20)

人類精子庫管理辦法(2001.2.20)

放射事故管理規定(2001.8.26)

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2001.10.23)

放射防護器材與含放射性產品衛生管理辦法(2001.10.23)

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2002.1.22)

國家職業衛生標准管理辦法(2002.3.28)

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管理辦法(2002.3.28)

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辦法(2002.3.28)

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2002.3.28)

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2002.3.28)

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處理辦法(2002.3.28)

食品添加劑衛生管理辦法(2002.3.28)

消毒管理辦法(2002.3.28)

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2002.4.8)

衛生部決定廢止和宣布失效的規章目錄(2002.5.8)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2002.7.31)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管理辦法(2002.7.31)

醫療事故分級標准(試行)(2002.7.31)

產前診斷技術管理辦法(2002.12.13)

衛生行政執法文書規范(2002.12.18)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辦法(2003.5.12)

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2003.10.15)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2003.11.7)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交通應急規定(2004.3.4)

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2004.3.4)

醫療廢物管理行政處罰辦法(2004.5.2)

衛生行政許可管理辦法(2004.11.17)

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與使用管理辦法(2004.12.31)

關於衛生監督體系建設的若干規定(2005.1.5)

關於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若干規定(2005.1.5)

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2005.2.28)

第四部分 附錄(共13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摘錄)(1982.12.4)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986.4.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摘錄)(1997.3.1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1989.4.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1994.5.1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1996.3.1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1999.4.29)

罰款決定與罰款收繳分離實施辦法(1997.11.17)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00.3.15)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2001.11.16)

規章制定程序條例(2001.11.16)

法規規章備案條例(2001.12.1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2003.8.27)

D. 常州市計劃生育條例細則

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工作的管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保障公民的生殖健康權利,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活動的機構及其人員應當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實行國家指導和個人自願相結合的原則。 公民享有避孕方法的知情選擇權。國家保障公民獲得適宜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權利。 國家向農村實行計劃生育的育齡夫妻免費提供避孕、節育技術服務,所需經費由地方財政予以保障,中央財政對西部困難地區給予適當補助。 第四條國務院計劃生育行政部門負責管理全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工作。國務院衛生行政等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配合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做好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工作。 第五條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網路由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和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組成,並納入區域衛生規劃。 國家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計劃生育技術服務質量,鼓勵研究、開發、引進和推廣計劃生育新技術、新葯具。 第二章技術服務 第六條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包括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咨詢以及與計劃生育有關的臨床醫療服務。 第七條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咨詢包括下列內容: (一)生殖健康科普宣傳、教育、咨詢; (二)提供避孕葯具及相關的指導、咨詢、隨訪; (三)對已經施行避孕、節育手術和輸卵(精)管復通手術的,提供相關的咨詢、隨訪。 第八條縣級以上城市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機構可以在批準的范圍內開展下列與計劃生育有關的臨床醫療服務: (一)避孕和節育的醫學檢查; (二)計劃生育手術並發症和計劃生育葯具不良反應的診斷、治療; (三)施行避孕、節育手術和輸卵(精)管復通手術; (四)開展圍繞生育、節育、不育的其他生殖保健項目。具體項目由國務院計劃生育行政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共同規定。 第九條因生育病殘兒要求再生育的,應當向縣級人民政府計劃生育行政部門申請醫學鑒定,經縣級人民政府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初審同意後,由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計劃生育行政部門組織醫學專家進行醫學鑒定;當事人對醫學鑒定有異議的,可以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計劃生育行政部門申請再鑒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計劃生育行政部門組織的醫學鑒定為終局鑒定。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十條向公民提供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葯具應當安全、有效,符合國家規定的質量技術標准。 第十一條國務院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定期編制並發布計劃生育技術、葯具目錄,指導列入目錄的計劃生育技術、葯具的推廣和應用。 第十二條開展計劃生育科技項目和計劃生育國際合作項目,應當經國務院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審核批准,並接受項目實施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計劃生育行政部門的監督管理。 第十三條涉及計劃生育技術的廣告,其內容應當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審查同意。 第十四條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機構施行避孕、節育手術、特殊檢查或者特殊治療時,應當徵得受術者本人同意,並保證受術者的安全。 第十五條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進行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或者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 第三章機構及其人員 第十六條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機構包括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和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 第十七條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機構,必須符合國務院計劃生育行政部門規定的設置標准。 第十八條設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由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批准,發給《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執業許可證》,並在《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執業許可證》上註明獲准開展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項目。 第十九條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審查批准,在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上註明獲准開展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項目,並向同級計劃生育行政部門通報。 第二十條鄉、鎮已有醫療機構的,不再新設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但是,醫療機構內必須設有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科(室),專門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工作。鄉、鎮既有醫療機構,又有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的,各自在批準的范圍內開展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工作。鄉、鎮沒有醫療機構,需要設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的,應當依照本條例第十八條的規定從嚴審批。 第二十一條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從事產前診斷的,應當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同意後,由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審查批准,並報國務院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備案。 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機構使用輔助生育技術治療不育症的,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審查批准,並向同級計劃生育行政部門通報。使用輔助生育技術治療不育症的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制定。使用輔助生育技術治療不育症的技術規范,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徵求國務院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意見後制定。 第二十二條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機構的執業許可證明文件每三年由原批准機關校驗一次。 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機構的執業許可證明文件不得買賣、出借、出租,不得塗改、偽造。 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機構的執業許可證明文件遺失的,應當自發現執業許可證明文件遺失之日起30日內向原發證機關申請補發。 第二十三條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機構應當按照批準的業務范圍和服務項目執業,並遵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醫療技術常規和搶救與轉診制度。 第二十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工作進行定期檢查。 第二十五條國家建立避孕葯具流通管理制度。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及其他有關主管部門制定。 第二十六條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人員中依據本條例的規定從事與計劃生育有關的臨床服務人員,應當依照執業醫師法和國家有關護士管理的規定,分別取得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鄉村醫生或者護士的資格,並在依照本條例設立的機構中執業。在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執業的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應當依照執業醫師法的規定向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請注冊。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計劃生育行政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共同制定。 個體醫療機構不得從事計劃生育手術。 第二十七條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人員必須按照批準的服務范圍、服務項目、手術術種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遵守與執業有關的法律、法規、規章、技術常規、職業道德規范和管理制度。 第四章監督管理 第二十八條國務院計劃生育行政部門負責全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計劃生育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依據本條例的規定,負責對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的監督管理工作。 第二十九條國家建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統計制度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事故、計劃生育手術並發症和計劃生育葯具不良反應的鑒定製度和報告制度。 計劃生育手術並發症鑒定和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機構發生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事故、發現計劃生育手術並發症和計劃生育葯具不良反應的,應當在國務院計劃生育行政部門規定的時限內同時向所在地人民政府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對計

E. 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各項規章管理制度

台江縣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障母嬰健康,規范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和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管理條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貴州省母嬰保健條例》等法律、法規、規章,結合本縣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中所稱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是指:婚前醫學檢查、產前診斷(篩查)、遺傳病診斷、助產技術、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
第三條凡在本縣開展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應當符合本辦法規定的條件,經衛生行政部門審核批准,取得《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
第四條縣衛生局主管本縣母嬰保健專項技術的監督管理工作。根據本縣區域衛生規劃和育齡人群的分布,對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機構的設置布點進行調控,制定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機構和人員的條件與相關標准,以及各項技術服務規范,實施婚前醫學檢查、產前診斷(篩查)、遺傳病診斷的審批。縣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轄區內母嬰保健專項技術的設置規劃和日常監督管理以及助產技術、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的審批。
第五條縣衛生局承擔婚前醫學檢查、產前診斷(篩查)、遺傳病診斷行政許可的受理、資質審核、發證、注銷、統計等工作以及相關的監督執法工作。
第六條縣婦幼保健機構負責本轄區內助產技術、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的業務指導、質量控制、技術考核、統計信息等業務管理工作。
第二章設置規劃及原則
第七條本縣開展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的設置規劃及原則為:
(一)助產技術:根據轄區內近五年的分娩數、床位使用率進行設置規劃,使轄區內助產機構總數能滿足服務需求。機構條件應為具備醫保定點醫療機構,並設置相應數量的產科床位。
(二)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根據轄區內育齡人群分布和醫療機構的設置情況,對開展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機構的布點進行調整設置。以上機構條件為具備相應醫療技術力量的醫保定點醫療機構。
(三)婚前醫學檢查:設在縣婦幼保健站。
(四)產前診斷(篩查):根據目前的技術水平和需求狀況,全縣開展產前診斷的機構數為10家。
(五)遺傳病診斷:另行規定。
第八條縣衛生行政部門於每年12月底前,將《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發證和校驗情況匯總表備案。
第三章機構審批
第九條凡申請開展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的機構,應當符合相關規定。
第十條凡申請開展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的機構,應當向審批機關提交下列材料:(一)《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副本;(二)有關技術人員的《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三)《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申請表》;(四)《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申請登記書》;(五)可行性報告;(六)婦幼保健機構出具的技術評審意見書;(七)縣衛生行政部門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一條縣衛生行政部門應依照《行政許可法》和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及相關要求,對申請項目進行審批。
第十二條申請開展助產技術、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的機構,由縣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審批。對審核合格的,區縣衛生行政部門發給其《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並根據核準的項目,分別在《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正、副本的許可項目欄註明:1、助產技術、或單胎順產接生技術;2、負壓吸宮術、鉗刮術、葯物流產、中期妊娠引產、皮下埋植術、宮內節育器放置、取出術、輸卵管絕育術、輸精管絕育術、復通術。
第十三條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申請開展助產技術、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服務的機構需在不同縣開展服務的,應當經開展服務場所所屬的區縣衛生行政部門同意批准,並符合該區域的設置規劃。經許可在各服務場所開展助產技術、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服務的機構,應當在核準的服務場所內開展服務,並分別納入所屬區縣婦幼保健專業機構業務管理范圍。
第十四條經批准開展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服務的機構,應當向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發證機關申請辦理變更登記手續。《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發證機關應當依照《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在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正副本上註明相應的診療科目:計劃生育專業。在副本的服務內容欄上加註獲准開展的服務項目。
第十五條申請開展婚前醫學檢查、產前診斷(篩查)、遺傳病診斷的機構,由縣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審批。對審核合格的,縣衛生行政部門發給其《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並根據核準的項目,分別在《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正、副本的許可項目欄註明:1、婚前保健;2產前診斷。
第十六條《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有效期為三年,凡有效期滿,繼續開展該項技術服務的,應當在有效期屆滿前三十日,按照原審批程序向發證機關申請辦理換證審批手續。
第四章人員審批
第十七條從事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的人員,應當符合相關規定。
第十八條縣級醫療單位從事助產技術、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的人員,由州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審批。經考核合格,州衛生行政部門發給其《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鄉級醫療單位從事助產技術、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的人員,由縣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審批。經考核合格,縣衛生行政部門發給其《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並根據核準的內容,申請者為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在其《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考核項目欄上分別註明:1、助產技術;2、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申請者為助產士(護士)的,在其《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考核項目欄上註明單胎順產接生技術。以上均須在考核結論欄下註明考核結果和執業地點。
第十九條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醫療機構內在不同縣開展助產技術、節育手術和終止妊娠技術的人員,應當分別向執業地點所屬區縣衛生行政部門申辦《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經考核合格,發給《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註明考核項目、考核結果和執業地點,並納入所屬區(縣)婦幼保健專業機構業務管理范圍。
第二十條從事婚前醫學檢查、產前診斷(篩查)、遺傳病診斷技術的人員,由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審批,經考核合格,縣衛生行政部門發給其《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並根據核準的內容,在《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的考核項目欄分別註明:1、產前診斷或產前篩查:臨床(婦產科、兒科、遺傳咨詢)、超聲技術、實驗室技術;2、婚前保健。以上均須在考核結論欄下註明考核結果和執業地點。
第二十一條凡脫離該技術服務崗位或考試合格未申領《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二年以上的人員,應當重新經過上崗培訓、考核,核准執業資格。
第五章校驗與變更
第二十三條《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由發證機關每年校驗一次,並在《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副本上作記錄。《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的校驗內容主要為:服務期限內提供的服務數量、年度技術服務考核情況、服務范圍及有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行為、持證人員等情況。《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由發證機關每三年驗證一次。校驗機關應在其《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專項技術培訓簡況欄內加蓋"母嬰保健技術注冊校驗章",並註明持證人持證上崗的時間及脫離該項技術服務的時間、參加該項技術的業務培訓、復訓、考核情況、違反法律、法規及有關技術規范的情況。
第二十四條經許可的執業機構應在核准范圍內開展技術服務。凡服務內容、服務方式等事項發生變更的,應向原批准機關申請變更。取得《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的技術服務人員,凡服務內容、場所等事項發生變更的,應向原批准機關申請變更。凡屬申請變更的,註明變更情況,並加蓋"母嬰保健技術注冊變更章"。
第二十五條凡從事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的機構和人員,應及時申請辦理校驗、變更和換證手續。發證機關應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及相關工作規范對申請事項進行審核。
第二十六條從事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的機構和人員,應當在有效期屆滿及校驗間隔期滿前三十日,持所需相關材料,向原審批機關申請辦理換證、校驗手續。在校驗期內未按期校驗的,發證機關應當及時告知其辦理校驗手續。有效期屆滿未及時校驗、換證的,發證機關應當及時責令其10日內補辦校驗、換證手續並停止相關技術服務。在限期內醫療保健機構仍不辦理校驗、換證的,由原發證機關依法辦理注銷手續。經校驗合格的,可繼續開展相關技術服務;暫緩校驗的,衛生行政部門應註明原因,責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限一般為三個月;經校驗或整改不合格的,由發證機關收回並注銷其相關證書。
第六章附則
第二十七條《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和《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由縣衛生局統一采購、保管、發放、登記。
第二十八條本辦法由縣衛生行政部門負責解釋。
第二十九條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本局原有關規定與本辦法不一致的,以本辦法為准。
以上內容為範文,請根據現實情況,修改!

F. 我國共有多少部衛生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目錄
第一部分 法 律(共10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1986.12.2)
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1993.10.31)
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1994.10.27)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1995.10.30)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1997.12.29)
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1998.6.26)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2001.2.28)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2001.10.27)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2001.12.29)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2004.8.28)
第二部分 行政法規(共32部)
國境口岸衛生監督辦法(1982.2.4)
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1987.4.1)
麻醉葯品管理辦法(1987.11.28)
中華人民共和國塵肺病防治條例(1987.12.3)
艾滋病監測管理的若干規定(1988.1.14)
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1988.7.21)
醫療用毒性葯品管理辦法(1988.12.27)
精神葯品管理辦法(1988.12.27)
放射性葯品管理辦法(1989.1.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1989.3.6)
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放射防護條例(1989.10.24)
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1989.11.13)
學校衛生工作條例(1990.6.4)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1991.12.6)
中葯品種保護條例(1992.10.14)
醫療機構管理條例(1994.2.26)
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1994.8.23)
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標志使用辦法(1996.1.29)
血液製品管理條例(1996.12.30)
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管理辦法(1998.9.22)
國內交通衛生檢疫條例(1998.11.28)
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2000.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2001.6.20)
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管理條例(2001.6.13)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2002.4.4)
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2002.5.12)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實施條例(2002.8.4)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2003.4.7)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2003.5.9)
醫療廢物管理條例(2003.6.16)
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2003.8.5)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2004.11.12)
第三部分 部門規章(共92部)
新資源食品衛生管理辦法(1990.7.28)
食糖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糖果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肉與肉製品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食用植物油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冷飲食品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糧食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酒類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食用氫化油及其製品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豆製品,醬腌菜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蜂蜜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水產品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調味品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茶葉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蛋與蛋製品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0)
食品用塑料製品及原材料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6)
食品包裝用原紙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6)
食品用橡膠製品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6)
防止黃麴黴毒素污染食品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6)
食品容器內壁塗料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6)
搪瓷食具容器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6)
食品罐頭內壁環氧酚醛塗料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6)
鋁制食具容器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6)
陶瓷食具容器衛生管理辦法(1990.11.26)
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1991.3.11)
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實施細則(1991.3.27)
全國衛生系統榮譽稱號暫行規定(1991.7.30)
性病防治管理辦法(1991.8.12)
結核病防治管理辦法(1991.9.12)
首批淘汰三十五項臨床檢驗項目,方法的規定(1991.12.20)
衛生監督員管理辦法(1992.5.11)
外國醫師來華短期行醫暫行管理辦法(1992.10.7)
核設施放射衛生防護管理規定(1992.10.31)
護士管理辦法(1993.3.26)
鼠疫地區獵捕和處理旱獺衛生管理辦法(1993.3.15)
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1994.8.29)
預防用生物製品生產供應管理辦法(1994.9.2)
核事故醫學應急管理規定(1994.10.8)
災害事故醫療救援工作管理辦法(1995.4.27)
預防性健康檢查管理辦法(1995.6.2)
保健食品管理辦法(1996.3.15)
輻照食品衛生管理辦法(1996.4.5)
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1996.7.9)
學生集體用餐衛生監督辦法(1996.8.27)
食品衛生行政處罰辦法(1997.3.15)
食品衛生監督程序(1997.3.15)
衛生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1997.3.17)
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管理規定(1997.6.5)
衛生行政處罰程序(1997.6.19)
血站管理辦法(暫行)(1998.9.21)
全國衛生統計工作管理辦法(1999.2.25)
醫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1999.7.16)
醫師執業注冊暫行辦法(1999.7.16)
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考試暫行辦法(1999.7.23)
衛生部衛生立法工作管理辦法(1999.10.25)
食物中毒事故處理辦法(1999.12.24)
衛生部行政復議與行政應訴管理辦法(1999.12.29)
餐飲業食品衛生管理辦法(2000.1.16)
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2000.5.15)
醫療氣功管理暫行規定(2000.7.10)
衛生部業務主管社會團體登記管理辦法(2000.10.31)
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2001.2.20)
人類精子庫管理辦法(2001.2.20)
放射事故管理規定(2001.8.26)
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2001.10.23)
放射防護器材與含放射性產品衛生管理辦法(2001.10.23)
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2002.1.22)
國家職業衛生標准管理辦法(2002.3.28)
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管理辦法(2002.3.28)
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辦法(2002.3.28)
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2002.3.28)
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2002.3.28)
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處理辦法(2002.3.28)
食品添加劑衛生管理辦法(2002.3.28)
消毒管理辦法(2002.3.28)
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2002.4.8)
衛生部決定廢止和宣布失效的規章目錄(2002.5.8)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2002.7.31)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管理辦法(2002.7.31)
醫療事故分級標准(試行)(2002.7.31)
產前診斷技術管理辦法(2002.12.13)
衛生行政執法文書規范(2002.12.18)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辦法(2003.5.12)
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2003.10.15)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2003.11.7)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交通應急規定(2004.3.4)
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2004.3.4)
醫療廢物管理行政處罰辦法(2004.5.2)
衛生行政許可管理辦法(2004.11.17)
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與使用管理辦法(2004.12.31)
關於衛生監督體系建設的若干規定(2005.1.5)
關於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若干規定(2005.1.5)
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2005.2.28)
第四部分 附錄(共13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摘錄)(1982.12.4)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986.4.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摘錄)(1997.3.1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1989.4.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1994.5.1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1996.3.1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1999.4.29)
罰款決定與罰款收繳分離實施辦法(1997.11.17)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00.3.15)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2001.11.16)
規章制定程序條例(2001.11.16)
法規規章備案條例(2001.12.1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2003.8.27)

G. 在衛生局工作屬於什麼業

行政處罰、強制、檢查等職能)
行政執法主體依據
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第三十二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在管轄范圍內行使食品衛生監管職責。
衛生部《保健食品管理辦法》第二十六條根據《食品衛生法》以及衛生部有關規章和標准,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加強對保健食品的監督、監測及管理。
衛生部《保健食品管理辦法 》第二十八條 保健食品生產經營者的一般衛生監督管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法 》及有關規定執行。
衛生部《新資源食品衛生管理辦法》第十條食品衛生監督機構要加強對新資源食品的經常性衛生監督。
衛生部《食品添加劑衛生管理辦法》 第二十四條 食品添加劑生產經營的一般衛生監督管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及有關規定執行。
衛生部《餐飲業食品衛生管理辦法》第二條 縣級以上地方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餐飲的衛生監督管理工作
衛生部《食物中毒事故處理辦法》第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主管管轄范圍內食物中毒的監督管理工作。
遼寧省人大常委會《遼寧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辦法》第三條省、市、縣衛生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食品衛生監督管理。
衛生部《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第十條各級衛生防疫機構,負責管轄范圍內的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工作。
衛生部《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三條各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所屬的衛生防疫機構對管轄范圍內的公共場所實施衛生監督。
建設部、衛生部《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第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飲水衛生監督工作。
衛生部《學校集體用餐衛生監督辦法》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轄區內中小學小校學生集體用餐的監督管理工作。
國家教育委員會、衛生部《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第四條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學校衛生工作的監督指導。
衛生部《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第三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主管本轄區內化妝品的衛生監督工作。

瀋河區衛生監督所
(區衛生監督所受區衛生局委託行使以下執法依據中的行政處罰、強制、檢查等職能)
行政執法主體依據
衛生部《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實施細則》第二條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要認真履行化妝品監督職責.
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八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職業病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
衛生部《放射診療管理規定》第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行政區域內放射診療工作的監督管理。
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傳染病防治及其監督管理工作。
國務院《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對醫療廢物收集、運送、貯存、處置活動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衛生部《醫療衛生機構廢物管理辦法》第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廢物管理工作進行管理。
衛生部《消毒管理辦法》第二條,各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消毒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國務院《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醫療機構的監督管理工作。
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第四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監督管理獻血工作。
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醫師工作。
國務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
第三條 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有關工作。
第四條第二款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組織突發事件的調查、控制和醫療救治工作。
第十三條第二款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對公眾開展突發事件應急知識的專門教育,增強全社會對突發事件的防範意識和應對能力。

瀋河區衛生監督所
(區衛生監督所受區衛生局委託行使以下執法依據中的行政處罰、強制、檢查等職能)
行政執法主體依據
第二十九條 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指定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專業技術機構,負責突發事件的技術調查、確證、處置、控制和評價工作。
第三十四條 第二款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突發事件現場等採取控制措施,宣傳突發事件防治知識,及時對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損害的人群採取應急接種、預防性投葯、群體防護等措施。
第三十八條第二款 交通工具上的傳染病病人密切接觸者,由交通工具停靠點的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者鐵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各自的職責,依照傳染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採取控制措施。
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第三十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母嬰保健監督管理工作。
衛生部《產前診斷技術管理辦法》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產前診斷技術應用的日常監督管理。
國務院《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第七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預防接種的監督管理工作。
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第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有關的工作。
衛生部《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試行)》第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所轄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的監督管理。
衛生部《醫師外出會診管理暫行規定》第三條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醫師外出會診的監督管理。
衛生部、國家教委《托兒所、幼兒園衛生保健管理辦法》 第三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主管轄區托兒所、指導轄區內幼兒園的衛生保健管理工作。

瀋河區衛生監督所
(區衛生監督所受區衛生局委託行使以下執法依據中的行政處罰、強制、檢查等職能)
行政執法主體依據
衛生部《醫師執業注冊暫行辦法》第三條 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是醫師執業注冊的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醫師執業注冊監督管理工作。
國務院《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第十條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醫療機構預檢分診工作的監督管理
衛生部《血站管理辦法》第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血站的監督管理工作。
衛生部、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第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的日常監督管理工作。
衛生部《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六十六條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所轄區域內醫療機構的監督管理工作。
衛生部《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第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嚴格加強對醫療機構開展人體器官移植的監督管理。
衛生部《人類精子庫管理辦法》第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人類精子庫的日常監督管理。
衛生部《醫師執業注冊暫行辦法》第三條 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醫師執業注冊監督管理工作。
衛生部《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第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日常監督管理
衛生部《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第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負責轄區內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的監督管理工作。
國務院《艾滋病防治條例》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艾滋病防治及其監督管理工作。
衛生部《性病防治管理辦法》第四條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在各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開展性病防治各項工作。

瀋河區衛生監督所
(區衛生監督所受區衛生局委託行使以下執法依據中的行政處罰、強制、檢查等職能)
行政執法主體依據
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第四條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主管全國母嬰保健工作,並對全國母嬰保健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國務院《血液製品管理條例》第三十條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單采血漿站、供血漿者、原料血漿的採集及血液製品經營單位的監督管理。
國務院《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管理條例》第三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依據本條例的規定,負責對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的監督管理工作。
衛生部《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第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醫療美容服務監督管理工作。
衛生部《外國醫師來華短期行醫暫行管理辦法》第十四條 外國醫師來華短期行醫,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
國務院《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第三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鄉村醫生的管理工作。
衛生部《醫療氣功管理暫行規定》第三條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負責全國醫療氣功的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中醫葯行政管理機構負責本轄區內醫療氣功的監督管理。
衛生部《醫療機構麻醉葯品第一類精神葯品管理規定》第二條 衛生部主管全國醫療機構麻醉葯品、第一類精神葯品使用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轄區內醫療機構麻醉葯品、第一類精神葯品使用的監督管理工作。
遼寧省人民政府《遼寧省城鎮生活飲用水衛生管理辦法》第三條 省、市、縣(含縣級市、區,下同)衛生行政部門在同級人民政府領導下負責本轄區生活飲用水的衛生監督管理工作,其所屬的衛生防疫機構負責生活飲用水的衛生監測管理工作。
衛生部《食品衛生許可證管理辦法》第三條 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遵守本辦法,對食品生產經營者發放衛生許可證。
國務院《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第三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全國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的安全和防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國務院公安、衛生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和本條例的規定,對有關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的安全和防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和本條例的規定,對本行政區域內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的安全和防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衛生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第三條 各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傳染病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遼寧省人大《遼寧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第四條 省、市、縣(含縣級市、區,下同)人民政府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省、市、縣計劃生育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計劃生育工作和與計劃生育有關的人口工作;其他行政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
國務院《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 第二十一條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本地區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的衛生監督和碘鹽的衛生監督以及防治效果評估
市衛生監督所職責: 行使全市衛生監督執法職責;承擔市衛生行政部門委託的衛生行政執法任務;對各類違反衛生法律、法規的案件進行查處,對各類衛生許可實施監管;組織實施對衛生監督執法人員的法律、法規知識和技能的培訓。

H. 診療規范的法律促進

醫療衛生行業內部公認,目前的醫療事故50%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從醫療質量管理而言,可避免的醫療事故基本上都是未能遵守相關醫療衛生管理制度及診療技術規范等原因造成的。換言之,醫療衛生行業從業人員在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診療技術規范方面,是亟待加強的。
《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八條規定:「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立法上採用這一過錯推定原則,表明了立法上對醫方遵守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及其它診療技術規范等醫療行為強制性規范的態度。如果醫療機構從業人員迫於本法的強制性規范,能更加自覺、嚴格地遵守上述各種規范,未來的醫療事故發生率會大幅度降低。如此,《侵權責任法》將既是一部處理醫療損害的法律,也是一部預防醫療損害發生的法律,屆時,該法律必將成為一部具劃時代意義的人人交口稱贊的法律。然而,要確保《侵權責任法》能產生上述良好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筆者認為:需要同時解決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如何認定醫方「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
由於醫療行為的專業特點,要認定一醫療行為是否違反相關規范,僅憑法律規范或常識進行認定是比較困難的。以往用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地級市以上的醫學會組織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這個方法實施七年來飽受爭議。那麼《侵權責任法》實施後是否還會繼續用這種方法來認定醫方是否違反規范,將是人們非常關注的問題。筆者認為,如果將來仍然採用醫學會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辦法,新的《侵權責任法》將難以產生人們期待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
第二、人民法院審理醫療損害案件時,對於憑法律和常識能作出判斷的問題,應當獨立作出判斷
當前的醫療損害訴訟中,人民法院幾乎對於所有涉及醫療訴訟的問題都要求進行鑒定,很少直接對醫療問題作出獨立判斷,這就使得醫療訴訟時間過長、反復鑒定,從而導致醫療訴訟案件審理的法律效果及社會效果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北京長濟律師事務所朱壽全醫療事故訴訟團認為,在《侵權責任法》實施後的法律背景下,人民法院應當對於醫方可能存在的諸如隱匿或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偽造、篡改或銷毀病歷資料等憑常識就可判斷的問題直接作出獨立判斷。
第三、醫療訴訟的審判應考慮更多地吸收具有醫療、法律雙重背景的人民陪審員參加審理案件
醫療損害訴訟案件一般來講法律關系相對簡單,而作為實體意義上的醫療爭議內容卻十分復雜、專業,因此審理醫療損害訴訟案件時,合議庭中如有醫療及法律背景的人民陪審員參加,必將對於醫療損害案件的審理產生良好促進作用。
第四、國家應鼓勵、支持民間醫療損害咨詢機構在醫療損害案中更多地發揮有益的中立作用
由於醫療損害案件的強專業性,患方當事人及其律師往往難於准確質疑醫方的醫療過錯,對此,民間的專業醫療損害咨詢機構或個人可以站在中立的立場上,更好地發揮專業指導作用,指導患方當事人准確訴訟,引導無需訴訟的案件在早期得到妥當處理,引導訴訟案件科學正確訴訟,從而有效化解醫患雙方矛盾,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和諧社會關系添磚加瓦。
五、醫療機構及其從業人員應當嚴格遵守「診療規范」
大量醫療損害訴訟案件表明,相當數量的醫療損害事件起因於醫療行為違反相關的「診療規范」。以新生兒出生缺陷醫療損害糾紛為例,可以了解相關「診療規范」在醫療行為中被遵守的狀態。
為了提高我國出生人口素質,減少出生缺陷的發生,國家及各地方政府分別制定了《母嬰保健法》、《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產前診斷技術管理辦法》、《產前篩查技術管理辦法》、《產科B超檢查技術指南》等法律、法規、規章和技術規范,對防止人口出生缺陷的發生做出了非常嚴格的規定。然而,這些規定的落實情況並不十分理想,未能發揮應有的社會效果。
2009年9月10日北京市衛生局發布的健康播報公布:北京市出生缺陷總發生率在12年間增長近1倍。2009年09月11日《財經網》載文指出:廣東省統計局和廣東省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聯合發布的統計監測報告顯示,自2003年至2007年,新生兒出生缺陷發生率從每萬人186例增加至每萬人249例。浙江省政府等機構於2008年年底共同完成的《浙江省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問題與對策研究》指出,浙江省人口出生缺陷發生率從2003年的每萬人115.1例上升到2007年的每萬人208.7例。江西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全省出生缺陷發生率由2000年的每萬人102.6例增加至2006年的每萬人151.2例。湖南省則從2001年的每萬人91.77例增加至2006年的每萬人166例。 「從總體數字上來看,中國的出生缺陷率,是在上升的。」中國出生缺陷監測中心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專家告訴《財經》記者。根據該中心主任朱軍的一份報告,在2007年的各類出生缺陷中,先天性心臟病每萬人25.1例,多指(趾)每萬人16.3例,總唇裂每萬人13.2例,是最常見的三種出生缺陷。曾有專家測算,在中國每年約2000萬新生兒中,出生缺陷兒約佔4%至6%,即80萬至120萬例;其中,肉眼可識別的先天畸形兒為20萬至30萬;每30秒至40秒,就有一個出生缺陷兒降生。中國每年的出生缺陷兒數量約佔全球的五分之一。針對如此嚴重的出生缺陷發生率,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是防止人口素質下降的最後一道關口。按照現有醫療技術,在產前篩查出具有先天性缺陷的胎兒並終止妊娠,技術上已經很成熟,如果醫療機構能嚴格按照相關的診療規范及法律法規范,新生兒出生缺陷的發生率應當是下降的。 北京長濟律師事務所醫療損害訴訟律師認為,醫療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嚴格遵守「診療規范」,是我國加強「診療規范」建設的重要環節。
六、患方當事人也應當學習、研究「診療規范」
《侵權責任法》實施以後,患方如果能證明醫方的醫療行為違反了相關的診療技術規范,並導致患者醫療損害,則依據第58條第1款可推定醫方存在醫療過失。因此,在今後的醫療損害侵權訴訟中,患方能否證明醫方的醫療行為是否違反相關診療技術規范,將會成為訴訟成敗的重要因素。
因此,北京市長濟律師事務所朱壽全醫療事故訴訟團認為,《侵權責任法》實施以後,患方需要深入研讀與自已疾病相關的診療技術規范,初步判斷醫方在對自已的醫療行為中是否違反了該技術規范,如果違反了該技術規范,同時又造成醫療損害,則應當依據該規范准確主張醫方醫療損害侵權責任。
但現實中困難的是,更多的患方當事人難以找到相關的診療技術規范,更難以讀懂相關的診療技術規范。所以患方當事人應用相關診療技術規范去衡量醫方的醫療行為是否存在過失,是很困難的。對此,相關當事人一定要事前先行充分咨詢,通過醫療技術團隊為您研判醫方是否存在醫療過失,並准確預測您的醫療損害訴訟案件是否具有相應的訴訟價值。

熱點內容
2020年中級經濟法晨陽筆記百度雲 發布:2025-02-13 19:13:06 瀏覽:600
條例將15 發布:2025-02-13 19:01:08 瀏覽:209
高淳縣司法局 發布:2025-02-13 18:57:20 瀏覽:813
勞動法懷孕生產可以休多久 發布:2025-02-13 18:55:48 瀏覽:910
肖建雄律師 發布:2025-02-13 18:39:02 瀏覽:72
法治宣講主持詞 發布:2025-02-13 18:20:04 瀏覽:340
安陽燃煤條例 發布:2025-02-13 18:16:39 瀏覽:282
民事訴訟法訴訟雙方 發布:2025-02-13 17:41:19 瀏覽:214
商洛司法鑒定 發布:2025-02-13 17:14:45 瀏覽:265
刑法解釋的原則 發布:2025-02-13 16:37:43 瀏覽: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