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4-18 05:16:12

❶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的詳細條例

第一條為有效保護和傳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保護工作的管理,特製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列入國務院批准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第三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實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堅持真實性和整體性的保護原則。
第四條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負責組織、協調和監督全國范圍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省級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負責組織、協調和監督本行政區域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負責組織、監督該項目的具體保護工作。
第五條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組織制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整體規劃,並定期對規劃的實施情況進行檢查。
省級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組織制定本行政區域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規劃,經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批准後組織實施,並於每年11月底前向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提交保護規劃本年度實施情況和下一年度保護工作計劃。
第六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應當確定保護單位,具體承擔該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保護單位的推薦名單由該項目的申報地區或者單位提出,經省級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組織專家審議後,報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認定。
第七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一)有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或者相對完整的資料;
(二)有實施該項目保護計劃的能力;
(三)有開展傳承、展示活動的場所和條件。
第八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應當履行以下職責:
(一)全面收集該項目的實物、資料,並登記、整理、建檔;
(二)為該項目的傳承及相關活動提供必要條件;
(三)有效保護該項目相關的文化場所;
(四)積極開展該項目的展示活動;
(五)向負責該項目具體保護工作的當地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報告項目保護實施情況,並接受監督。
第九條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統一製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標牌,由省級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交該項目保護單位懸掛和保存。
第十條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給予必要的經費資助。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應當積極爭取當地政府的財政支持,對在本行政區域內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給予資助。
第十一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根據自願原則,提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推薦名單,經省級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組織專家評議後,報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批准。
第十二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完整掌握該項目或者其特殊技能;
(二)具有該項目公認的代表性、權威性與影響力;
(三)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後繼人才。
第十三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應當履行傳承義務;喪失傳承能力、無法履行傳承義務的,應當按照程序另行認定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怠於履行傳承義務的,取消其代表性傳承人的資格。
第十四條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組織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有條件的地方,應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或者展示場所。
第十五條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組織制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等級標准和出入境標准。其中經文物部門認定為文物的,適用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
第十六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和相關實物資料的保護機構應當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妥善保管實物資料,防止損毀和流失。
第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應當鼓勵、支持通過節日活動、展覽、培訓、教育、大眾傳媒等手段,宣傳、普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促進其傳承和社會共享。
第十八條省級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應當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所依存的文化場所劃定保護范圍,製作標識說明,進行整體性保護,並報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備案。
第十九條省級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可以選擇本行政區域內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向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提出申請。
第二十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名稱和保護單位不得擅自變更;未經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批准,不得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標牌進行復制或者轉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域名和商標的注冊與保護,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執行。
第二十一條利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藝術創作、產品開發、旅遊活動等,應當尊重其原真形式和文化內涵,防止歪曲與濫用。
第二十二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含有國家秘密的,應當按照國家保密法律法規的規定確定密級,予以保護;含有商業秘密的,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執行。
第二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應當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或者捐贈資金和實物,用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第二十四條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對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十五條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定期組織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情況的檢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責令改正,並視情節輕重予以警告、嚴重警告,直至解除其保護單位資格:
(一)擅自復制或者轉讓標牌的;
(二)侵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實物資料的;
(三)怠於履行保護職責的。
第二十六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擅自變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稱或者保護單位的;
(二)玩忽職守,致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依存的文化場所及其環境造成破壞的;
(三)貪污、挪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經費的。
第二十七條本辦法由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負責解釋。
第二十八條本辦法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❷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保護

1、建檔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建立檔案的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傳達的文化信息記錄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將其納入到檔案系統中,運用檔案學理論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實施檔案化的管理和保護,以使作為文化和記憶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應有的關照和重視。

2、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關系一個民族的文化與精神的傳承,較之有形遺產而言,如指間之沙,稍有不慎,就會流失於指縫。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記錄著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歷史,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

3、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

歷經數千年而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它長期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受歷史條件、經濟形態、生產、生活方式及群眾思想觀念的局限,必然要打上某一時代與階級的烙印,其中既有金礫玉石,亦有殘渣敗絮;既是精神動力,亦是沉重的包袱。

4、創造保護、傳承、發展良好氛圍

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構成了有別於其它城市的特色與風格。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行動的啟動,全球性的保護、珍視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掀起熱潮。

包括中國「崑曲」、「古琴」等凝聚中華文化特質的古老藝術在內,多種世界各地的民間藝術均已登上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名錄」。然而,申遺不等於保護,僅僅是申遺,遠遠不夠,重要的是有效保護。

5、影像保護

用影像記錄下正在面對巨大考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那些珍貴的手藝、藝術形式能夠用影像保存下來。但是這種影像的記錄,不應當僅僅是監控攝像頭式的拍攝,也不能如同拍攝劇情片那樣,通過情節的設計、人物的造型、故事的編排、場景的構造,打造出高潮迭起的、吸引眼球的片子。

既要保留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又要具有觀賞性,因此,對於採用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便非常值得研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

❸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法規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國屬家主席胡錦濤簽署第42號主席令予以公布。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共六章四十五條,分別為總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法律責任和附則。
法律明確,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
法律規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這部法律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文)

❹ 求翻譯!!!

Cultural heritage, inclu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ur country has alway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ince 2004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UNESCO "Convention on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country more and more emphasis on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Guangdong Province, rich variety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various forms, local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a unique artistic style. To protect and make good us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protection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ultural diversity, promote our culture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cultu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s entertainment-oriented changes and diversity of entertainment, as well as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themes inherent backwardness and so on, have led to their surviv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recent years, Guangdong Province, is also facing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heritage tree that few people, endangered and other issues. Guangdong Province, launched a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survey, the city and county levels have also set up a non-material cultural protection center, but lack of funds and professional staff, resulting in protection work is often a "bricks without straw", the census has not yet completed, is still slow going. In this paper, through research, Guangdong Province,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with other provinces and cities to protect the status quo of a comparative study to find out perfect, Guangdong Province, mean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ystem.

❺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方式有哪些

建立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制度,目的是要建立一個以代表性傳承人為核心、科學有效的傳承機制。具體內容應包括:(1)名錄與傳承人的統一認定機制。保護名錄是確定傳承人的重要依據,傳承的確定應與名錄的確定相關聯或統一,而不是相互分割。對列入名錄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政府應當明確指定代表性傳承人並採取措施支持、幫助其實現傳承。(2)專家委員會評定機制。必須從法律上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具有代表性的專家委員會評定機制,明確規定其職責、評定標准和評定程序,政府以專家委員會的評定為依據,並予以公示後確認。(3)保障機制。即政府為支持、幫助傳承人從事傳承活動所提供的保障措施,包括為傳承活動提供必要場所、提供財政資助、授予榮譽稱號、利用公共傳媒、公共文化機構宣傳、展示和交流、開展學校教育傳承、促進國際國內交流等。(4)責任機制。對傳承人來說,在被確認為傳承人或團體並享受到國家法律、政策保護包括財政支持的同時,法律也必須確認其擔負起保護和傳承自己所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義務,即有效地履行保護職責,有義務和責任將其傳承給後人,貢獻給社會。(5)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目前,建立傳統知識和民間文藝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十分必要和急迫,這也與傳承人權益保障密切相關。應當積極研究,通過單獨立法相應妥善解決。

❻ 非遺名詞總匯

非遺名詞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等資料整理

二字
保存 保護 報刊 備案 貶損 表彰 參觀 場所 成果 程序 撤銷 出版 初評 處罰 處分 傳播 傳承 傳習 傳藝 措施 村鎮 檔案 盜獵 盜賣 登記 電視 調查 動物 法人 罰款 非遺 扶持 個人 公布 公開 公民 公平 公正 鼓勵 廣播 規劃 弘揚 記錄 繼承 擠占 建檔 建議 監督 講學 獎勵 街區 經費 警告 節慶 截留 舉報 捐贈 濫挖 錄像 錄音 亂采 評審 民俗 名錄 內涵 挪用 培訓 培養 普及 搶救 認定 申請 審議 省級 市級 實物 收藏 收購 收集 授權 提交投訴 圖片 推薦 歪曲 委託 文本 縣級 項目 形式 宣傳 學徒 演出 研究 遺產 遺跡 異議 語言 載體 徵集 展覽 展示 徵集 指導 支持 植物 資金 資格 資料 資源 整理 組織

三字
表演性 博物館 補助費 傳承人 傳承性 傳習所 代表性 非物質 附屬物 觀賞性 國家級 國務院 互聯網 集中地 建築物 舉報人 捐贈者 科技館 培訓班 區域性 申請人 生產性 資料庫 所有者 投訴人 圖書館 文化館 委託者 異議人 真實性 整體性 專家組 專家庫

四字
頒發證書 保持完整 保存方法 保存經費 保護步驟 保護場所 保護措施 保護單位 保護方法 保護中心 保護范圍 保護規劃 保護機構 保護計劃 保護經費 保護目標 保護實物 保護項目 保護要求 保護意識 被推薦人 必要條件邊遠地區 表現形式 瀕臨消失 瀕危項目 標志說明 財政投入 財政收入 財政預算 城鄉規劃 出版成果 初評意見 處理舉報 處理投訴 傳播活動 傳承場所 傳承范圍 傳承活動 傳承經費 傳承經歷 傳承能力 傳承譜系 傳承情況 傳授技藝 傳統技藝 傳統節慶 傳統歷法 傳統禮儀 傳統曲藝 傳統美術 傳統民俗 傳統書法 傳統體育 傳統文化 傳統舞蹈 傳統戲劇 傳統醫葯 傳統音樂 傳統游藝 傳統雜技 處理結果 大專院校 地方特色 地區交流 地域特色 定期報告 調查報告 調查成果 調查對象 調查工作 調查信息 獨立核算 隊伍建設 法律責任 防止損毀 防止流失 非法採挖 非法盜獵 非法盜賣 非遺資源 分布地區 風俗習慣 扶持力度 工作人員 公示結果 公示期間 公示時間公眾查閱 公眾意見 共享機制 構成犯罪 管理制度 國際交流 國家扶持 國民經濟 合法權益 合理利用 合理作價 後繼人才 活動場所 活動經費 活態存在 技藝水平 技藝特點 及時糾正 及時處理 加強保護 建立檔案 監督檢查 較大影響 經費投入 經費資助 經濟建設 經營單位 境外組織 境外個人 具備能力 具備條件 舉辦展覽 舉辦演出 拒不改正 捐贈證書開發利用 開展傳承 開展交流 科學技術科學價值 空間規劃 濫用職權 立標機關 立標日期 歷史價值 歷史淵源 錄音資料 錄像資料 履行義務 履行職責 培訓學徒 民間習俗 民事責任 民族地區 民族特色 民族團結 民俗活動 面臨消亡 面臨失傳 免費開放 弄虛作假 貧困地區 評審工作 評審小組 評審制度 其他法律 其他途徑 其他組織 搶救方案 情節嚴重 取消資格 全面了解 人才培養 人為原因 社會參與 社會發展 社會團體 社會影響 設施建設 申請材料 申請認定 申請主體 審議意見 省級項目 市場潛力 市級項目 世代傳承 世代相傳 實物圖片 視聽資料 收藏實物 書面告知 書面同意 數據信息 稅收優惠 素質教育 隨機選擇 特定領域 特定區域 特色鮮明 提供信息 提交材料 推薦材料 妥善保存 完整資料 玩忽職守 委託保管 委託單位 委託個人 委託展出 文本資料 文化產品 文化場所 文化服務 文化活動 文化機構 文化認同 文化遺產 文學價值 文藝創作 物資支持 縣級項目 顯著貢獻 項目保護 項目傳承 項目公示 項目級別 項目價值 項目簡介 項目介紹 項目歷史 項目名稱 項目現狀 項目認定 項目資源 相關場所 相關活動 相關領域 相關實物 相關資料 相同項目 享有權利 協調處理 協調機制 新聞媒體 行政法規 行政區域 刑事責任 學術交流 學術水平 學術研究 學藝經歷 徇私舞弊 演出場所 演出面積 研究機構 嚴重後果 業務范圍 藝術價值 依法成立 依法設立 依法受理 依法追究 因地制宜 有關部門 有關法律 有效措施 有效保護 有效實施 優先考慮 責令返還 責令改正 職責范圍 展示場所 展示活動 展示面積 展示技藝 展演活動 珍稀礦產 正當理由 政府主導 證明材料 整體保護 徵集實物 知識產權 治安管理 重大事項 重點保護 重新認定 重要價值 主管部門 主要特徵 專欄介紹 專門檔案 專門人才 專門展室專題展示 專項經費 專項資金 自行申請 自願原則 資金資助 資料清單 資料收集 資料研究 資料整理 資源優勢 資源狀況

五字
傳承人名錄 村民委員會 代表性實物 非遺博物館 公益性活動 公益性宣傳 國家級項目 過半數通過 健在傳承人 居民委員會 開展培訓班 可持續發展 民辦博物館 民辦傳習所 搶救性保護 全社會參與 天然原材料 文物保護法 資料復製件 相關資料庫 專題博物館

六字
保護實施情況 城鄉規劃建設 傳承人補助費 傳統工藝美術 傳統口頭文學 促進社會和諧 代表性傳承人 公共文化機構 公共文化設施 精神文明建設 開展傳承活動 開展相關教育 科學技術研究 良好職業道德 沒收違法所得 內涵保持完整 舉辦民俗活動 申請人代表性 少數民族地區 社會發展規劃 收集有關實物 提高保護意識 文化主管部門 文藝表演團體 項目保護計劃 學術研究機構 優秀傳統文化 展示傳習場所 專家評審小組 專家評審制度 專項保護規劃

七字以上
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項目名錄 搶救性保存措施 文化生態保護區 專家評審委員會
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代表性傳承人人選 認定代表性傳承人
專家評審小組成員 組織制定保護規劃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
民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❼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

為使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范化,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並制定「國家+省+市+縣」共4級保護體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關部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按照國家文化部規劃建立的「國家+省+市+縣」共四級保護體系,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並逐步向市/縣擴展。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布情況: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在中央政府門戶網上發出通知,批准文化部確定並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包括:白蛇傳傳說、阿詩瑪、蘇州評彈、鳳陽花鼓、楊柳青木版年畫等共518項。

2008年6月14日,國務院又發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7項),其中包括:孟姜女傳說、董永傳說、高郵民歌、陝北民歌、梁山竹簾等共510項。

2011年6月10日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91項)和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64項),並對外公布。其中包括:彌渡民歌、翼城琴書等共191項。

2014年7月16日國務院文化部辦公廳關於公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其中新入選153項,擴展項147項。其中包括:盧溝橋傳說、鬼穀子傳說等153項。

2021年6月10日,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發布,國務院批准文化和旅遊部確定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85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0項)。

❽ 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什麼時候公布的

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9年2月1日公布的。

如:

石吸拓印技藝傳承人:陳鎮清。

達濠米潤製作技藝傳承人:張榆強。

蝦丸製作技藝傳承人:李耀宏。

潮州音樂傳承人:陳淑清。

燈謎習俗傳承人:鄭翹段。

關於公布第三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的通知

為加強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建設,鼓勵和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為我區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有效傳承夯實基礎,區文廣新局組織開展了第三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和評審工作。

經各有關單位推薦申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組評審通過的濠江區第三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於2019年1月25日向社會公示,現公示結束,無異議。確定陳鎮清等9位為濠江區第三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現予以公布。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掌握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知識和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代表性人物。

各街道辦事處、各有關單位要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鼓勵和支持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各傳承人要認真履行義務,積極開展傳承活動,為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以上內容參考

汕頭市濠江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關於公布第三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的通知

❾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推薦代表性傳承人的,應當徵得被推薦人的書面或者口頭同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推薦代表性傳承人的,徵得被推薦人書面同意,是多地的規定,也是合理的。如: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
第二十六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向文化主管部門推薦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人選,公民也可以自行申請認定為代表性傳承人。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推薦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的,應當徵得被推薦人的書面同意。
《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第二十四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推薦代表性傳承人,公民也可以自行提出申請。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推薦代表性傳承人的,應當徵得被推薦人的書面同意。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
第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對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代表性項目,可以認定代表性傳承人(以下簡稱傳承人)。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推薦傳承人人選。推薦傳承人的,應當徵得被推薦人的書面同意。
公民可以自薦作為傳承人人選。

熱點內容
市場經濟法的作用 發布:2025-02-13 15:47:53 瀏覽:726
法考過了cpa免考經濟法嗎 發布:2025-02-13 14:19:22 瀏覽:662
臨海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2-13 13:42:37 瀏覽:211
合同法江平 發布:2025-02-13 13:31:01 瀏覽:241
電信服務不適用合同法 發布:2025-02-13 13:23:11 瀏覽:336
法律顧問讓調解更高效 發布:2025-02-13 13:12:53 瀏覽:651
人民法院最高審 發布:2025-02-13 12:58:04 瀏覽:491
沈陽市供暖條例 發布:2025-02-13 12:55:11 瀏覽:816
民法典河邊 發布:2025-02-13 12:26:49 瀏覽:46
公司不發底薪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5-02-13 12:22:41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