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准與規章的關系
Ⅰ 法律法規與國家標准關系
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總稱。法規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我國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批准後施行。法規也具有法律效力。國家政權機關、政黨組織和其他社會政治集團為了實現自己所代表的階級、階層的利益與意志,以權威形式標准化地規定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應該達到的奮斗目標、遵循的行動原則、完成的明確任務、實行的工作方式、採取的一般步驟和具體措施。政策的實質是階級利益的觀念化、主體化、實踐化反映。標准:包含可以用來為某一范圍內的活動及其結果制定規則、導則或特性定義的技術規范或者其他精確准則,其目的是確保材料、產品、過程和服務能夠符合需要。
主要標準定義說明:
1、GB/T 20000.1-2002《標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 標准化和相關活動的通用詞彙》中對標準的定義是:為了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並由公認機構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2、國家標准GB/T 3935.1—83定義:「標準是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它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為基礎,經過有關方面協商一致,由主管機構批准,以特定的形式發布,作為共同遵守的准則和依據」。3、國家標准GB/T 3935.1-1996 《標准化和有關領域的通用術語 第一部分:基本術語》中對標準的定義是:為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活動或其結果規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導則或特性的文件。該文件經協商一致制定並經一個公認機構的批准。它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以促進最佳社會效益為目的。!!!!!!!!
Ⅱ 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和標準的區別
一、區別:
1、概念含義不同:
(1)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2)法規,在法律體系中,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
(3)規章,是指有規章制定權的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決定並以法定方式對外公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
(4)規范性文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一般是指屬於法律范疇(即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國家機關和其他團體、組織制定的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總和。
狹義一般是指法律范疇以外的其他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2、制定主體不同:
(1)法律一般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民法、刑法等;
(2)法規,指國務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機關和經濟特區人大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3)規章主要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和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4)規范性文件一般指狹義的規范性文件,各級黨組織、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工作部門,人民團體、社團組織、企事業單位、法院、檢察院等制定的,具有普遍適用效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3、效力等級不同:
(1)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2)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3)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4)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5)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互有交叉,無法比較。
二、不能直接寫成"衛政法發[2006]228號 《衛生標准管理辦法》",因為黨政機關公文寫作,標題的格式應為XX(發文機關)關於XX(事項)的XX(文種)。
中國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Ⅲ 標准與法律法規同屬於().它們之間的關系主要
既不屬於法律也不屬於法規。僅僅是屬於一個工程標准而已
Ⅳ 制度和標准有什麼不一樣
1、產生背景的差異:制度是我國通用的一種說法,它來源於古代的法典,制是約束的意思,度是表示在一定的范圍內,通常是為統治者服務的一種工具,在引入企業管理後,它也有明顯的強制性。
標准來源於西方,它是作為比較基礎採用的一個規范和模型,它是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程序,是對活動或其要規定共同和重復使用的規定、指南或特性的文件。
2、理論基礎的差異:管理標準是運用系統科學的觀點和系統分析的方法,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對需要管理的事項,運用「簡化、統一、協調、優化」四項基本原則。
進行協調統一、結構優化和系統化處理後制定的標准,要體現「計劃、組織、配備資源、指導與協調、控制」管理的五大要素並形成體系,內容全面和豐富,每個標准都是系統的一個環節。
而日常規章制度無一定的原理或原則遵循,即使部分部門的規章制度達到了管理標准那樣的整體優勢,也只是這些部門管理經驗的結果,沒有理論指導,不是所有部門所有規章制度的共同取向。
3、可操作性的差異:管理標准運用5W1H 。由誰干、干什麼、干到什麼程度、何時干、何地干、怎麼干,方法編寫,有定量要求,有明確的目標值和具體要求,容易操作和考核。而一般規章制度定性多、定量少,大多缺少明確的目標值和具體工作要求,不便操作和考核。
4、文件格式的差異:管理標准有統一的編寫格式和編號,應符合GB/T 1. 1要求,內容和編排要按照標准統一規定的格式進行書寫,條文層次清楚結構嚴謹,充分體現「簡化、統一、協調和優化」的標准化原則。
而規章制度沒有什麼固定格式,大多根據制定部門的習慣來確定,可以是「辦法」 、 「規定」 、 「細則」等各種形式。
5、審批發布程序的差異:管理標准有統一的審批發布程序,履行嚴格的審查程序後,由標准化委員會或公認機構統一批准發布,且在其規定的管理事項領域中具有一定的強制性。
而規章制度的審批發布一般由制定部門的上級主管部門或主管領導批准即可生效執行,部分規章制度需要履行法定程序,由職工代表大會或公司股東大會審議通過。
Ⅳ 食品標准與法規之間的關系
按道理食品標準是與法規相關聯的,法規是約束食品企業生產食品質量的准繩,但目前我國有些方面是滯後的。
Ⅵ 規章制度、法律法規、標准文件(如管理標准、技術標准、工作標准)各是如何定義的三者間的關系怎樣
這三個概念不是一來個源層次上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是法律上的概念,標准文件是管理上的概念.
其中法律法規是法律,規章制度是政策文件,法律法規制定有明確的法律程序,是很嚴格的,具有時效性穩定性程序性,不能隨便修改變更,規章制度呢,主要是行政機關為了加強管理而制定的政策性文件,嚴肅性弱於法律法規,當然分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
標准文件主要是為了為規范某行業內或某種工作而制定的統一標准,以便促進該行業的工作.
法律法規高於規章制度,規章制度高於標准文件.
Ⅶ 規定與規章的區別
規定沒有法律約束力,規章具有法律約束力。
規章,是指有規章制定權的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決定並以法定方式對外公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規定,是指黨政職能部門對職責范圍內的某項工作、事務或活動制定的帶有約束性、規范性措施的文書,規定屬於一般的規范性文件
凡是法律、法規規定以規章形式規定的事項,應當制定規章,比如,設定行政處罰,出台法律、法規的配套制度,均屬於規章;規定,即一般規范性文件,主要用於部署工作,通知特定事項,說明具體問題。
規章一般採取章、節、條、款的結構,規范性文件則比較鬆散,一般沒有結構要求。規章要報國務院備案,規范性文件則不需要。可以這樣說,是否以規章形式發布並報送國務院備案,是判斷是規章還是規定(規范性文件)的主要標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六十五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第六十六條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根據國家總體工作部署擬訂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報國務院審批。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中的法律項目應當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相銜接。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及時跟蹤了解國務院各部門落實立法計劃的情況,加強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
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當向國務院報請立項。
Ⅷ 有哪位高人能(從狹義角度)辨析一下法律、法規、規章、標准、規范、(規程)等盡量說請他們之間的關系,並
法律、法規具有普遍效力,法院判案可以直接適用。規章一般只能是某部門(全國性部門)或地區(省、法律規定的較大的市)才具有約束力,法院可以參考適用(即看實際情況可以用也可以不用),標准、規章、規程是沒用法律效力的,只具有道德約束力或作為參考。按效力大小依次是:法律、法規、規章
Ⅸ 舉例說明勞動關系標准與勞動法律體系和企業規章制度的關系
三者既獨立,又聯系
Ⅹ 請問衛生部的規范 和國家標准有什麼關系
衛生部規范是部門規章,是屬於行政法規范疇;國家標準是國家技術標准,只對於某一類產品的生產起強製作用。兩者沒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