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誰修訂的
『壹』 2021年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新修訂的兩個有關教育法規文件分別是什麼
摘要 親,您好,第一個文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2021年4月29日審議通過,自2021年4月30日起施行。
『貳』 中國的法規、規章、法律等是由哪些部門制定的啊
廣義的法復律包括法律、行制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
法律是全國人大制定的。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制定的。
地方性法規是地方人大制定的。
規章是國務院部門、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及地方政府制定的。
注意:
1、規定是規范性文件,不屬於法律范疇,效力低於法律。
2、條例是法律的名稱,不是法律的種類。
法律效力等級為: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我國法律遵循特別法優於一般法,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在法律覆蓋層面上,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地方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
『叄』 普通法律的修改程序
p普通法律是以憲法為基礎,由國家立法機關依一般立法程序制定、頒發的用以規范某種社會關系或社會關系某一方面行為規則的規范性文件。
「憲法性法律」的對稱。
規定某種社會關系或社會關系某一方面行為規則的規范性文件。
由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一般立法程序制定和頒發;它以憲法為依據,法律效力次於憲法。
如我國的刑法、民法通則等均為普通法律。
憲法屬於母法,而普通法律屬於子法。
這些都是最基本的知識。
憲法的制定步驟和內容
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法,憲法既具有一切法律的共同特點,又具有與一般法律不同的特徵,主要是:第一,憲法的內容不同於一般法律。
一般法律的內容只涉及社會生活的某一個方面、某一個領域。
憲法的內容涉及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根本問題,它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准則。
第二,憲法是制定一般法律的依據。
一切法律都要以憲法為依據。
正如人們通常所說的,憲法是母法,其他法律是子法。
第三,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正因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憲法的修改程序比制定、修改一般法律更嚴格。
憲法第六十四條規定:「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並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
」「法律和其他議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作為國家的根本法,憲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保障國家權力有序運行,規范和制約國家權力。
憲法通過賦予立法、行政、司法等國家機關公共權力,使國家權力在憲法設定的軌道上有序運行,避免國家權力缺位、越位和錯位。
二是確認和保障公民基本權利。
在人民主權原則下,憲法是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體現,人民通過憲法使自己的基本權利得到最明確的確認和最有效的保障。
三是調整國家最重要的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
在國家的各種社會關系中,最重要的關系是由憲法來規范和調整的,如國家與公民的關系、國家機關之間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以及其他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關系。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憲法是社會穩定的調節器和安全閥,對於解決各種重大社會矛盾和沖突,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贊同1| 評論
憲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和普通法律有什麼不同?
憲法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要求更加嚴格,一般來說,憲法的制定和修改都要成立「制憲會議」、「憲法修改委員會」等立憲或修憲機構,憲法或憲法修正案在通過和生效一般要經過立憲機關全體成員的2/3、甚至3/4的多數贊成,一般法只需立法機關過半數通過即可生效。
什麼是法律制定?
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按立法法、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 規定,其制定程序可分為立項、起草、審查、決定與公布四個步驟。
(1) 立項。
國務院每年年初編制本年度的立法工作計劃。
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提前向國務院申請 立項,並說明申請立項的依據,立項項月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擬確 立的主要制度。
立法工作計劃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編制,並報國務 院審批。
(2) 起草。
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組織起草。
由國務院的一個 或者幾個部門負責具體起草工作,也可由國務院法制機構起草或 者組織起草,起草行政法規除應遵循立法法確定的原則,符合憲 法、法律的規定外,還應體現改革精神,科學規范行政行為,促進政 府職能向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轉變;符合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切實保障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體現行政機關權責統一原則。
(3) 審查。
行政法規的送審稿先由國務院的法制機構免責 審査。
審查中如發現制定行政法規的基本條件不成熟或者對規定 的制度爭議較大,或者送審手續不完備的,國務院法制機構可以緩 辦或者退回起草部門。
對准備送審的送審稿,國務院法制機構應 將其(或者其涉及的主要問題)發送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人民政 府、有關組織和專家徵求意見,重要的行政法規送審稿,經報國務 院同意還可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
(4) 決定與公布。
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或國務院審批的行政法規草案經國務院法制機構根據審議意見進行修改,形成修 改稿後報請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實施。
簽署公布後應及時在國 務院公報及在全國發行的報紙上刊登。
行政法規一般在公布之曰 起的30日後施行。
有些涉及國家安全、貨幣政策、外匯匯率的確 定,以及其他設立即施行的行政法規,也可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憲法的最高法律效力表現在A、憲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據 B、憲法
法律通常是指由社會認可國家確認立法機關制定規范的行為規則,並由國家強制力(主要是司法機關)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社會規范)。
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是兩者是不同的劃分標准所對應的劃分類別,法律既可以分為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非基本法律、專門
『肆』 我們國家的法律由哪些部制定的他們憑什麼制定的法律
我們國家的法律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立法權的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廣義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法律是全國人大制定的。行政法規是國務院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是地方人大制定的。
法律制定,又稱法律創制,法律創立,最通常的稱之為「立法」。它是指有法的創制權的國家機關或經授權的國家機關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補充、修改和廢止法律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認可法律的一項專門性活動。一般也簡稱為法律的訂、修、廢活動。這種活動,是將一定的階級(階層或階級聯盟)的主張上升為國家的意志,成為規范性法律文件。
法律制定是指國家機關依據法定的職權和程序創制、修改和廢止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動。在這里,創制意指制定一部新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修改包括修訂和修正,分別意指對已有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進行大規模和小規模的改動;廢止意指終止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十八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堂務委易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伍』 如何修訂法律法規
憲法只能復由全國人大來修訂和制定,製法律只能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修訂和制定,行政法規可由國務院直接修訂,部門規章可由國務院責令部門直接修訂,地方性法規可由制定該法規的地方人大修訂,如果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相沖突,由國務院進行裁決,如果是國務院認定適用地方性法規,則可以直接決定適用,但如果是國務院認定適用部門規章,則需要報請全國人大決定。特別行政區的法律法規只要不違反憲法,可由當地立法機關自主修訂。實踐中,最高院和最高檢的司法解釋也能實際上修改和擴充法律條文內容。
『陸』 憲法由誰制定和修改
憲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
『柒』 法律法規的版本是頒布或修正的那年還是開始實施的那年
不清楚你所謂的「版本」是什麼意思,在法律上根本沒有這個概念。
如果你看的不是盜版,在法律名稱和正文中間都會有一個括弧,寫的很清楚這個法律的起始和變更情況。
比如: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下面就有
(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修訂)
(本刑法內容已經根據1999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2001年8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二),2001年12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三),2002年1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四),2005年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五),2006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2009年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2011年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修正)
如果你要知道的是以哪個為准,那自然是以最後一次的改動為准。
『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出台或修訂黨內法規具體超50部法規有哪些
1、《廉潔自律准則》是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准則》的簡稱。由黨中央根據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新的實踐需要,在2010年《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若干准則》基礎上修訂而成。全文共8條、281字,包括導語、黨員廉潔自律規范和黨員領導幹部廉潔自律規范。
(8)法規誰修訂的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出台或修訂的黨內法規超過50部,標志著全面從嚴治黨由重點治標走向了重點治本,管黨治黨由寬松軟走向嚴實硬。」遼寧省錦州市委書記王明玉代表說,如《關於防止幹部「帶病提拔」的意見》,為我們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遵循。
加強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長遠之策、根本之策。山西省運城市委書記王宇燕代表指出,一部部黨內法規的接連出台,為管黨治黨提供了強有力的「抓手」。「如《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出台後,運城用好這一『利器』,2016年全市共有161名黨員領導幹部因落實主體責任不力被嚴肅問責,其中一把手的比例顯著上升,有力地推動了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王宇燕說。
『玖』 我國的基本法律由什麼制定修改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章 國家機構
第一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五十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它的常設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第五十八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
第六十二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修改憲法;
(二)監督憲法的實施;
(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四)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
(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提名,決定國務院總理的人選;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
(六)選舉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
(七)選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八)選舉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九)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
(十)審查和批准國家的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
(十一)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
(十二)批准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建置;
(十三)決定特別行政區的設立及其制度;
(十四)決定戰爭和和平的問題;
(十五)應當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的其他職權。
.......
第六十四條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並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法律和其他議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
第六十七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解釋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
(二)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三)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四)解釋法律;
(五)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預算在執行過程中所必須作的部分調整方案;
(六)監督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
(七)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
(八)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
(九)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部長、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
(十)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
(十一)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提請,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審判員、審判委員會委員和軍事法院院長;
(十二)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提請,任免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檢察員、檢察委員會委員和軍事檢察院檢察長,並且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任免;
(十三)決定駐外全權代表的任免;
(十四)決定同外國締結的條約和重要協定的批准和廢除;
(十五)規定軍人和外交人員的銜級制度和其他專門銜級制度;
(十六)規定和決定授予國家的勛章和榮譽稱號;
(十七)決定特赦;
(十八)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如果遇到國家遭受武裝侵犯或者必須履行國際間共同防止侵略的條約的情況,決定戰爭狀態的宣布;
(十九)決定全國總動員或者局部動員;
(二十)決定全國或者個別省、自治區、直轄市進入緊急狀態;
(二十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所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國的立法權和基本法律(例如憲法、刑法、民法等),都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來制定和修改。由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解釋和實施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制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國務院公報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2714.htm
『拾』 2022年新頒布或修訂的法律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23日表決通過關於修改審計法的決定。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將於2022年1月1日正式實施。新修改的審計法為強化審計監督、完善審計制度提供法治保障。本次審計法修改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加強黨對審計工作的領導,鞏固和深化審計管理體制改革成果。健全審計工作報告機制,更好發揮審計監督對人大監督的支持作用。擴展審計監督范圍,推進審計全覆蓋。優化審計監督手段,規范審計監督行為。強化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提升審計監督效能。
本次對審計法的修改著重三個方面。一是堅持黨中央對審計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完善黨領導審計工作的運行機制。為鞏固和深化審計管理體制改革成果、把加強黨的領導落實到審計工作全過程各環節,新修改的審計法在總則中增加規定,堅持中國共產黨對審計工作的領導,構建集中統一、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審計監督體系。二是完善審計監督職責,構建全面覆蓋的審計工作格局。為拓展審計監督的廣度和深度,消除監督盲區,新修改的審計法在現行審計法規定的相關審計范圍基礎上,將國有資源、國有資產、關系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重大公共工程項目以及國家重大經濟社會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等納入審計范圍,並明確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法律地位。三是堅持權責相符,形成權威高效的審計工作運行機制。新修改的審計法既賦予審計機關必要的許可權和措施,壓實被審計單位配合審計的責任,又在加強審計機關自身建設、規范審計監督行為、回應「誰來監督審計機關」等方面提出新要求。此外,還明確了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查出問題的整改責任,規定了各級政府、有關主管機關、單位和審計機關對被審計單位整改情況的監督責任,健全了審計結果及其整改情況的運用機制。學以致用,扎實推進新修改審計法的貫徹落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第一條 為了加強國家的審計監督,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