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法對泄洪區土地的法規
A.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土地管理,維護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保護、開發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
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
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
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但是,國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的除外。
第三條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全面規劃,嚴格管理,保護、開發土地資源,制止非法佔用土地的行為。
第四條 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國家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定土地用途,將土地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
前款所稱農用地是指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等;建設用地是指建造建築物、構築物的土地,包括城鄉住宅和公共設施用地、工礦用地、交通水利設施用地、旅遊用地、軍事設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農用地和建設用地以外的土地。
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第五條 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負責全國土地的管理和監督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的設置及其職責,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有關規定確定。
第六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義務,並有權對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提出檢舉和控告。
第七條 在保護和開發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以及進行有關的科學研究等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第八條 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農民集體所有。
第九條 國有土地和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確定給單位或者個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有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
第十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已經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經營、管理;已經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
第十一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建設用地使用權。
單位和個人依法使用的國有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使用權;其中,中央國家機關使用的國有土地的具體登記發證機關,由國務院確定。
確認林地、草原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確認水面、灘塗的養殖使用權,分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十二條 依法改變土地權屬和用途的,應當辦理土地變更登記手續。
第十三條 依法登記的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第十四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土地承包經營期限為三十年。發包方和承包方應當訂立承包合同,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承包經營土地的農民有保護和按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
在土地承包經營期限內,對個別承包經營者之間承包的土地進行適當調整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十五條 國有土地可以由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發包方和承包方應當訂立承包合同,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土地承包經營的期限由承包合同約定。承包經營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有保護和按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六條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第三章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第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整治和資源環境保護的要求、土地供給能力以及各項建設對土地的需求,組織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規劃期限由國務院規定。
第十八條 下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依據上一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編制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建設用地總量不得超過上一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控制指標,耕地保有量不得低於上一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控制指標。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編制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確保本行政區域內耕地總量不減少。
第十九條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按照下列原則編制:
(一)嚴格保護基本農田,控制非農業建設佔用農用地;
(二)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統籌安排各類、各區域用地;
(四)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五)佔用耕地與開發復墾耕地相平衡。
第二十條 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劃分土地利用區,明確土地用途。
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劃分土地利用區,根據土地使用條件,確定每一塊土地的用途,並予以公告。
第二十一條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行分級審批。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報國務院批准。
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一百萬以上的城市以及國務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經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批准。
本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以外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逐級上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其中,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可以由省級人民政府授權的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一經批准,必須嚴格執行。
第二十二條 城市建設用地規模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充分利用現有建設用地,不佔或者盡量少佔農用地。
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應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中建設用地規模不得超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規模。
在城市規劃區內、村莊和集鎮規劃區內,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應當符合城市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
第二十三條 江河、湖泊綜合治理和開發利用規劃,應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在江河、湖泊、水庫的管理和保護范圍以及蓄洪滯洪區內,土地利用應當符合江河、湖泊綜合治理和開發利用規劃,符合河道、湖泊行洪、蓄洪和輸水的要求。
第二十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土地利用計劃管理,實行建設用地總量控制。
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產業政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建設用地和土地利用的實際狀況編制。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的編制審批程序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審批程序相同,一經審批下達,必須嚴格執行。
第二十五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將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的執行情況列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的內容,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報告。
第二十六條 經批準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改,須經原批准機關批准;未經批准,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用途。
經國務院批準的大型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用地,需要改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根據國務院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用地,需要改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屬於省級人民政府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批准許可權內的,根據省級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第二十七條 國家建立土地調查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進行土地調查。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應當配合調查,並提供有關資料。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根據土地調查成果、規劃土地用途和國家制定的統一標准,評定土地等級。
第二十九條 國家建立土地統計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同級統計部門共同制定統計調查方案,依法進行土地統計,定期發布土地統計資料。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應當提供有關資料,不得虛報、瞞報、拒報、遲報。
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統計部門共同發布的土地面積統計資料是各級人民政府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依據。
第三十條 國家建立全國土地管理信息系統,對土地利用狀況進行動態監測。
B. 有關土地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一、關於土地使用法律法規有哪些?
關於土地使用法律法規主要是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第43條又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
2006年8月《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指出:「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納入年度土地利用計劃,並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禁止通過「以租代征」等方式使用農民集體所有農用地進行非農業建設,擅自擴大建設用地規模。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必須符合規劃並嚴格限定在依法取得的建設用地范圍內。未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批准通過「以租代征」等方式佔地建設的,屬非法批地行為;單位和個人擅自通過「以租代征」等方式佔地建設的,屬非法佔地行為,要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二、對集體土地使用權有哪些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但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因破產、兼並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發生轉移的除外。
三、集體土地使用權特徵如下:
(1)主體的特定性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設立的企業,鄉(鎮)、村公益性組織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單位和個人,可以依法取得集體土地使用權。
(2)用途、取得與權利內容的相關性
集體土地使用權按用途劃分為農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非農經營用地使用權和非農公益用地使用權。關於權利的分類,集體土地使用權與國有土地使用權有所不同。後者主要以權利的取得方式進行分類,在分類中土地用途並不起決定性作用;但前者從現行制度來看主要以土地用途做分類基礎,不同用途的土地,其使用權採用不同方式取得,進而具有不同的權利內容。
(3)權利交易的受限制性
國家為保護耕地及壟斷建設用地一級市場,限制非農業性集體土地使用權交易。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農業建設,但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因破產、兼並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發生轉移的除外。
我國的土地資源雖然是國有,但是為了防止資源浪費,只要民事主體滿足條件,並且提出獲得土地使用的請求,就可以按照土地使用法律的規定的流程,獲得土地的使用權,並且之後需要到制定的機構繳納稅額,若是在獲得土地後逃稅,是會受到處罰的。
C. 最新土地管理法
1、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如何確定?
《土地管理法》第47條規定,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 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
2、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準是如何規定的?
《土地管理法》第47條規定,被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3、徵收城市郊區的菜地該如何補償?
《土地管理法》第47條規定,徵收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該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4、徵收土地的補償費用歸誰所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6條規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
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徵收土地的安置補償費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
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償費支付給其他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償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
《土地管理法》第49條規定,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將徵收土地的補償費用的收支狀況向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公布,接受監督。禁止侵佔、挪用被徵收土地單位的征地補償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
5、侵佔挪用征地補償費應負哪些法律責任?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79條規定,侵佔、挪用被徵用土地單位的征地補償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6、《土地管理法》對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有何規定?
《土地管理法》第48條規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公告,並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
7、土地管理法對農村宅基地問題有哪些規定?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62條規定,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
農村村民建住宅,應當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盡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內空閑地。
農村村民住宅用地,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
其中,涉及佔用農用地的,依照本法第44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農村村民出賣、出租住房後,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8、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如何解決?
《土地管理法》第16條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 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 由縣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有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直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9、擅自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的,如何處理?
《土地管理法》第81條規定,擅自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的, 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
10、農村村民未經批准擅自佔地建房,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土地管理法》第77條規定,農村村民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 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
11、宅基地可以轉讓或繼承嗎?
《土地管理法》第8條規定,農村村民的宅基地,屬於農民集體所有。農村村民對宅基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一律不準轉讓或買賣。宅基地不屬於村民的私有財產,因而不能繼承。但村民繼承了房屋,宅基地的使用權也就隨之轉移。
12、農民買賣房屋在土地方面需辦理什麼手續?
根據《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6條規定「依法改變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的,因依法轉讓地上建築物、構築物等附著物導致土地使用權轉移的,必須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變更登記申請,由原土地登記機關依法進行土地所有權、使用權變更登記」。根據這一規定,農民買賣房屋後,應辦理相應的土地使用權變更手續。
13、擅自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出讓、轉讓的如何處罰?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81條規定,擅自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的, 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主管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非法所得,並處罰款。
14、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如何處罰?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73條規定: 「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沒收違法所得;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轉讓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恢復土地原狀,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沒收在非法轉讓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可以並處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第228條規定: 「以牟利為目的,違反土地管理法規,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價額5%以上20%以下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期徒刑,並處非法轉讓、例賣土地使用權價額5%以上20%以下罰金。」
供參考
D.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司法解釋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司法解釋的理解如下:司法解釋規定國家保護耕地,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這是對耕地保護的最重要的措施,除此之外,對各項建設佔用耕地的,都要採取嚴格的限制措施。
【法律依據】
《土地管理法》第一條為了加強土地管理,維護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保護、開發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四條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國家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定土地用途,將土地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E. 土地管理法及其相關規定
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規劃委員會、
市建設委員會關於印發北京市土地儲備和一級開發暫行辦法的通知
(京國土市[2005]540號)
各有關單位:
《北京市土地儲備和一級開發暫行辦法》已經市政府同意,現予印發,請認真組織實施。
二00五年八月三日
北京市土地儲備和一級開發暫行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規范土地儲備和一級開發行為,更好地實施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保有計劃地供應土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和《北京市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辦法(試行)》(京政發[2005]6號)等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土地儲備和一級開發,(以下簡稱土地儲備開發)是指政府依法通過收購、收回、徵收等方式儲備國有建設用地,並組織實施拆遷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達到土地供應條件的行為。
第三條 市國土資源局(以下簡稱市國土局)負責本市土地儲備開發管理工作,並委託土地儲備機構組織實施。市發展改革、規劃、建設、財政和審計等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相應工作。
第四條 土地儲備開發堅持以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可以由土地儲備機構承擔或者通過招標方式選擇有相應資質等級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以下簡稱開發企業)承擔。
第五條 儲備開發後的土地,按照年度土地供應計劃和供地政策,有計劃地向市場供應。
第二章 土地儲備開發計劃
第六條 土地儲備開發計劃應當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近期城市建設規劃、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年度土地供應計劃編制。
第七條 土地儲備開發計劃由市國土局會同市發展改革、規劃、建設、財政、交通、環保等行政主管部門和各區縣政府編制。
第八條 土地儲備開發計劃按照以下程序編制:
(一)區縣政府、重點功能區管委會、中央、國務院在京機關(含所屬單位)以及在京中央直屬大型企業集團和駐京部隊提出年度土地儲備開發計劃,於每年的10月上旬報市國土局。
經濟適用住房土地儲備開發計劃由市經濟適用住房領導小組辦公室綜合平衡後報市國土局。
(二)市國土局會同市發展改革、規劃、建設、財政、交通、環保等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計劃草案和具體意見,於11月上旬反饋給各區縣政府、重點功能區管委會、中央、國務院在京機關(含所屬單位)以及在京中央直屬大型企業集團和駐京部隊。
(三)各區縣政府、重點功能區管委會、中央、國務院在京機關(含所屬單位)以及在京中央直屬大型企業集團和駐京部隊按照要求調整計劃,於11月下旬報市國土局匯總。
(四)市國土局徵求市相關部門意見並完善後與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共同報市政府。
(五)經市政府批準的土地儲備開發計劃,由市國土局下達給市和區縣土地儲備機構。
第九條 土地儲備開發計劃確需調整的,由市國土局會同相關部門提出計劃調整方案,與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共同報市政府批准。
第三章 土地儲備開發實施方式
第十條 本市土地儲備開發計劃由市國土局會同市相關部門組織實施。
第十一條 市政府確定的重點區域、重點建設項目用地的土地儲備開發,由市土地儲備機構負責組織編制土地儲備開發實施方案;其他土地的儲備開發實施方案由區縣土地儲備機構組織編制。
土地儲備開發實施方案主要包括待儲備開發地塊的范圍、土地面積、控規條件、地上物狀況、儲備開發成本、土地收益、開發計劃、實施方式等。
第十二條 土地儲備開發實施方案由市國土局會同市發展改革、規劃、建設、交通、環保等部門就土地、產業政策、城市規劃、建設資質、交通及環保等條件提出原則意見。
第十三條 土地儲備機構負責實施土地開發的,由土地儲備機構負責籌措資金、辦理規劃、項目核准、征地拆遷及大市政建設等手續並組織實施。其中通過招標方式選擇開發企業負責土地開發具體管理的,開發企業的管理費用不高於土地儲備開發成本的2%。以招標方式確定開發企業後,土地儲備機構應當與中標開發企業簽訂土地一級開發管理委託協議。
第十四條 通過招標方式選擇開發企業實施土地開發的,由開發企業負責籌措資金、辦理規劃、項目核准、征地拆遷和大市政建設等手續並組織實施。招標底價包括土地儲備開發的預計總成本和利潤,利潤率不高於預計成本的8%。通過招標方式確定開發企業後,土地儲備機構應當與中標開發企業簽訂土地一級開發委託協議。
第四章 土地儲備開發程序
第十五條 土地儲備開發實施單位向市規劃部門辦理規劃意見,向市國土部門辦理用地手續,向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辦理核准手續,涉及交通、園林、文物、環保和市政專業部門的,應按照有關規定辦理相應手續。
第十六條 土地儲備開發涉及徵收集體土地或農用地轉用的,由土地儲備開發實施單位依法辦理相關手續。
第十七條 土地儲備開發涉及行政企事業等單位使用的國有土地的,由土地儲備開發實施單位與原用地單位簽訂補償協議。
第十八條 土地儲備開發涉及房屋拆遷的,由土地儲備開發實施單位辦理有關拆遷手續,並組織實施拆遷。
第十九條 土地儲備開發涉及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由土地儲備開發實施單位辦理相關手續,並組織實施建設。
第二十條 土地儲備開發實施單位在組織實施拆遷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應按照有關規定通過招標方式選擇評估、拆遷、工程施工、監理等單位。
第二十一條 土地儲備開發完成後,由市國土局組織有關部門對土地儲備開發工作進行驗收。
第五章 土地儲備開發成本
第二十二條 土地儲備開發完成後依法以出讓方式供應的,由政府與受讓人簽訂土地出讓合同,同時由土地儲備開發實施單位與受讓人簽訂土地儲備開發補償合同,收回土地儲備開發成本。
第二十三條 土地儲備開發完成後依法以劃撥方式供應的,土地儲備開發成本由土地使用權人承擔。
第二十四條 土地儲備開發成本包括:
(一)征地、拆遷補償費及有關稅費;
(二)收購、收回和置換過程中發生的有關補償費用;
(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有關費用;
(四)招標、拍賣和掛牌交易中發生的費用;
(五)貸款利息;
(六)土地儲備開發供應過程中發生的審計、律師、工程監理等費用,不可預見費以及經同級財政和土地主管部門核準的其它支出。
第二十五條 市國土局和市發展改革、財政、審計部門應加強對土地儲備機構的成本監督和管理,嚴格審核土地儲備開發成本,確保土地儲備開發資金安全。
第六章 附則
第二十六條 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施行。2002年12月12日北京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印發的《北京市土地一級開發管理暫行辦法》(京國土房管出[2002]1100號)同時廢止。
發布部門:北京市其他機構 發布日期:2005年08月03日 實施日期:2005年08月03日 (地方法規)
F. 2020年的最新土地管理法有哪些規定
1、農村的耕地未經批准開荒的土地
農村的耕地一般由村集體分配,但是很多農民家裡的土地並不完全是由集體分配的,有部分是自家私自開墾出來使用的,像這樣的土地沒有經過有關部門的審批手續,在面臨確權時是不能確權的,並且還有可能被強制收回。
2、土地荒廢兩年以上者收費、荒廢3年收回
在修訂的土地管理法中,這一條可能對於農民影響非常大。畢竟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農村農民大規模外出打工,荒廢土地是非常正常的事,現在農村有很多的土地都已經荒草叢生,過去都是優質的耕地和農田。
從新的土地修正案來看,未來我國將要求農民經營農村土地,不要荒廢土地,如果荒廢3年以上的土地是要收回使用權的。
3、農用地用途被改變的
農用地只能用於農業生產,不能在耕地上從事非農業活動,比如建房、搭建築等。否則就是私自佔用土地,改變農用地用途的行為。這種情況下,會拆除地上建築物、予以收回土地。
4、相關土地確權證書沒有得到土地確權的情況
這次土地確權完成後會為農戶發放相關土地確權證書,有了這個證書,才能證明你家的土地是屬於你的,才能更好地維護自己的權益。
G. 國家土地管理的政策法規有哪些
關於土地抄管理方面的政襲策法律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3、《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
5、《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成果管理條例》;
7、《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8、《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辦法》;
9、《建設用地審查報批管理辦法》;
10、《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
11、《土地登記規則》;
12、《土地登記資料公開查詢辦法》;
13、《土地復墾規定》;
14、《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
15、《閑置土地處置辦法》等等。
H.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21
摘要 今年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有關要求,為有效化解農資價格上漲對農民種糧收益的影響,穩定農民收入,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中央財政下達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資金200億元,用於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彌補今年以來農資成本上漲帶來的增支影響。資金列入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支出,即在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年初預算1204.85億元的基礎上,追加200億元,一次性提高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