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基督教規章制度
Ⅰ 試述教會法的基本制度
教會法的基本制度
作者:張鳳華 發布時間:2012-09-14
教階制度
教階制度是規定基督教神職人員的等級和教務管理的制度,萌芽於公元2世紀至3世紀,4世紀繼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後逐步完備。 11世紀東西教會分裂(1054年)後,天主教會體制進一步確立,13世紀達到鼎盛。它以「整個世界就是以上帝為主宰的等級結構」觀念為理論根據,反映出教會的世俗封建專制主義特徵。
教會法規定,教皇是基督教會的最高統治者,他對教會及教徒的道德和紀律以及政治,經濟有最高和最完全的管轄權;有召集宗教會議,批准會議決議,任免主教以及劃分教區的權力;教皇是教會法院的最高審級,而教皇本人可不受任何審判。教皇自11世紀以後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任期終身,除因異端罪外不得罷免。教皇擁有如此「完整的權威」和「完整的權力」,並非來自基督教教義的神授性而更多的是因為他作為教會最高官員的世俗性。
教皇之下是樞機主教,因穿紅色僧服亦稱紅衣主教。樞機主教由教皇任命,分掌教庭各部和重要教區的領導權。樞機主教會議是教皇的最高諮議機關。
主教在一般教區內行使管理權,由教皇選任,對教皇宣誓效忠。主教管轄區又劃分為若干教區,每區設神甫1人,主持宗教儀式,進行傳教活動。神甫主持工作滿一定期限後可以升任主教。 修士,修女是終身服務於教會的低級教職人員,其職責是輔助神甫處理日常事務,從事祈禱和傳教工作。
教會法規定了神職人員享有的各種特權和承擔的義務。如司法特權,兵役豁免權,自省懺悔的義務,宣傳教義和忠誠履行教職的義務。
土地制度
教會是歐洲最大的封建制,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教會賴以生存和享有特權的經濟基礎。教會法規定,教會對其土地和動產有獨立取得,存留和管轄的權利,此權利不受世俗政府的約束。
教會法還把什一稅,初生稅,坐堂稅和修道院稅等稅收,以及訴訟費,贈與和繼承等定為教會取得合法財產的方法。
債權制度
債法不發達,關於契約的規定很少。世俗法有關契約的規定在教會法上發生同等效力,若有抵觸,則以教會法為准。
(1)主張契約的標准應該平等,合理。
(2)禁止牟利,禁止附利息貸款,不準經營商業獲取暴利。
(3)發展了契約終結制度,即一方當事人不遵守諾言,另一方也就不受契約約束。但經立約人宣誓履行債務的契約,為使立約人「靈魂得救」必須履行,不得以任何借口撕毀。
(4)承認「死抵押」權。 「死抵押」即債權人有權獲得抵押的土地或財物中的孳息收入,但不準以此種收入抵債。該制度實際上規避了教會「禁止高利貸」的原則。
婚姻家庭與繼承製度
教會法中的婚姻家庭與繼承製度是羅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在基督教精神基礎上的產物。
(1)確立了「一夫一妻」和「永不離異」的原則。
教會法允許以通姦,背教或嚴重的殘酷行為為理由的司法分居,但近代意義上的離婚則不允許。但是未實現的婚姻可以通過一方當事人成為神職人員得到解除,另外也可以在任何情況下由教皇解除。此外,特定情形下,一方當事人皈依基督教可以與仍為異教徒的配偶離婚。
婚姻不能解除,但如果屬於應禁止的婚姻和撤銷婚姻則可以宣布無效。同時,教會法對於應禁止的婚姻和撤銷婚姻的條件做了詳細規定,在應禁止的婚姻中規定了族外通婚制。1215年以前規定為七等親以內旁系血親,旁系姻親,此後規定為四等親以內旁系血親。
(2)規定「雙方合意為建立婚姻關系的必備條件」。 結婚時要舉行宗教儀式。此外,還確定了除「同意」之外的其他決定婚姻有效的必要條件。
(3)關於婚姻障礙的規則。 12世紀和13世紀的教會法簡化和放鬆了早期以血緣關系和姻親關系為基礎的有關婚姻障礙的規則。
(4)關於婚姻中女性一方地位的規定。 教會法堅持在上帝面前婚姻雙方當事人平等的原則, 承認婚姻義務,忠實義務的相互性。 然而,在教會婚姻制度中,肯定了古代世俗法中夫妻不平等的原則,確認妻子處於丈夫的從屬地位,而且還規定了對婦女財產以及其一般民事權利的苛刻限制。
(5)採用遺囑繼承和無遺囑繼承兩種制度,但只限於動產,不動產繼承仍由世俗法調整。由於教會的財產有相當部分來自教徒的贈與,特別是遺贈,因此教會更提倡遺囑繼承。關於遺囑形式,口頭遺囑是許可的,與書面遺囑一樣具有法律效力。
刑法制度
犯罪與刑罰充滿宗教色彩。教會法中的犯罪一般並不作為直接針對政治秩序和一般社會的侵犯,而是一項針對上帝的侵犯行為。相應地,對犯罪者的懲罰主要被看作是對損害上帝榮耀而實行的一種「補贖行為」,也被看作是使受害者與犯罪者之間和解的悔悟行為。教會法規定了名目繁多的宗教犯罪。
刑罰的種類主要有:懲治罰,報復罰和補贖,兼施世俗刑罰。懲治罰包括:棄絕罰(一種嚴厲的懲罰制度,根據這一制度,凡強占教會財產的人不得參加聖禮領取聖物,不得接受尊位,恩俸和神品,不得接受教會職位,不得行使選舉權,不得與親友往來);禁止聖事罰(受此罰者,不得為聖職行為,不得授予聖物,不得實行教會的葬禮);罷免聖職罰(只適用於教士,指免除其聖職,聖祿)。報復罰包括:罰金,禁止進入教堂,除職等處罰。補贖則採取誦讀特定經文,施捨,朝拜聖地等方法。「異端」運動興起後,對宗教犯罪廣泛適用死刑。
訴訟制度
教會法的訴訟制度大多源自羅馬法,又有創新。
(1)教會訴訟程序是書面的(不同於羅馬法和日耳曼法)。 根據教會法,一項民事或刑事訴訟只有通過包含對事實的簡要陳述的書面訴請或控告才能開始。被告人也要以書面的形式回答原告人或控告人所提出的要求。此外,法官的判決,當事人詢問證人以及相互詢問必須是書面的。刑事訴訟程序上使用糾問式訴訟,即法院根據公眾告發或被害人控告,可以對案件進行調查,從調查證據到執行刑罰都由官方負責的訴訟方式。
(2)證據必須經過宣誓後提出,對於偽證要處以重罰。
(3)教會訴訟程序允許當事人由代理人加以代表,代理人在法庭上根據證據所揭示的事實而對法律問題進行辯論。
(4)教會訴訟程序是兩種程序並行的二元體系。 一種是「莊重和正式的」程序,另一種是「簡易和衡平的」程序,後者無需法律代理人以及書面辯論和書面詢問。
(5)刑事程序方面,要求法官依據「理性和良心原則」對當事人進行詢問。即法官必須發自內心地確信他所作出的判決,而且法官還必須將自己置於接受法庭審判者的地位,以確保案件審理的公正性和客觀真實性。
(6)異端裁判所的設置
異端裁判所是西歐天主教會於13世紀專設的特別刑事法庭,又稱宗教裁判所。它是直接隸屬於教皇,專門審理有關宗教案件的司法機構。教會通過建立這一機構與世俗封建法律相配合,將糾問式訴訟發展為極端野蠻,殘忍的審判制度:不須控告,法院主動進行偵查;實行秘密審判,以有罪推定為指導思想;刑訊逼供,一切有利於被控告人的證詞都不能成立;刑罰是苦修贖罪,沒收財產和死刑;對進步思想和科學進行殘酷扼殺。從這個意義上說,教會法是中世紀披著宗教外衣的封建法。
Ⅱ 中世紀教會中的等級制度
以下比較詳細,特別是要注意的是,教會的等級制度不是一下子就有的,而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增加、完善的,我覺得這樣比單獨給出一個等級劃分要全面。
公元313年,羅馬奴隸制帝國皇帝君士坦丁,頒布了「米蘭敕令」,宣布基督教為合法宗教,並成為羅馬國教。從此,基督教開始占據西方文化的主導,成為跨民族的大宗教,深深影響了西方文化的二元裂變。這種權力與中世紀西歐特殊的政治狀況密切相關。本文主要闡發了中世紀西歐教會權力體系的形成的歷史軌跡。
1、中世紀以前:教會的組織基礎。
基督教會起初僅僅是一些信仰耶穌為彌賽亞的人的自由聚會,教會雖然是自發和自由的,但在內部形成了較強的組織和紀律。「米蘭敕令」使基督教獲得合法地位,隨著羅馬帝國的基督教化,使教會模仿羅馬帝國,建立起集權式的教會組織。教會開始與帝國合流,教會由民間組織變成官方組織,不再是純粹的宗教組織,還掌握了附加的權力和法律手段。教會以其精神權力支持政府,政府以世俗權力支持教會。但在羅馬帝國控制下,教會遠未達到與帝國政府平衡的地位。教會事實上只是帝國負責宗教事務的一個部門,皇帝對教會事務享有最高權威。
在羅馬帝國時代,基督教會模仿帝國的集權體制已經形成了系統的組織和教階制度。位於西方的羅馬教會和羅馬大主教已經取得了優於東方其他大主教的地位。而西方教會只有一位大主教,這使羅馬教會成為西方教會當然的領袖。歷任羅馬大主教都堅持不懈地提出教會獨立和教權至上的要求,不過,在當時還不能實現。隨著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事情有了新的轉機。
1、西歐中世紀初期:羅馬教會的政治和文化優勢。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處於日耳曼蠻族的軍事政治影響下,在羅馬行政機構撤退或失控的地區,教會代表著羅馬帝國和基督教的光榮傳統,屹立於日耳曼人入侵造成的廢墟上,似乎是蠻族無法摧毀的永恆之城。西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混亂時代,這一時期世俗權力的失效使主教成為城市或地方上天然的領袖,不僅是精神領袖,也是政治領袖。他們是地方的統治者、裁判者和保護人,接管了大量世俗權力無力負責的世俗事務。教會成為社會弱勢人群(孤兒、寡婦等)的保護者,並承擔起舉辦社會慈善事業、興建和主持醫院、學校的責任。羅馬教會將羅馬帝國的遺民聚集在自己周圍,這大大提高了他的威信。
羅馬帝國遺民緊緊團結在以羅馬教廷為代表的西方教會周圍,使統治西歐南部羅馬帝國腹地的諸日耳曼王國很快趨於衰落,乃至滅亡了,只有在比較偏遠落後的高盧東北部建立的法蘭克王國日益強大起來,最終成為西歐的主宰。法蘭克人認識到,其統治和擴張需要得到羅馬教廷的支持,由此開始了西方君主與羅馬教會的結盟。西方各國是不開化的、半野蠻的,代表著古老文明傳統的教會和教士在野蠻國家面前,有一種智識和文化的優勢,羅馬教會是他們精神上的導師。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雖然在理論上,羅馬教會仍臣服於遠在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皇帝。但是,距離遙遠,加上羅馬大主教與皇帝在教義問題上的沖突,拉開了兩者的距離。此後,東羅馬永遠失去了對義大利的控制,羅馬教會實際上擺脫了政治統治者。
2、5-10世紀:西方君主與羅馬教會的結盟。
自日耳曼蠻族入侵西羅馬帝國之後,羅馬教廷就開始積極向日耳曼人滲透。496年,法蘭克人在日耳曼民族中最早接受了羅馬公教。法蘭克人是日耳曼民族中最有力量的一支,他們通過擴張兼並,到6世紀中葉,使高盧全境名義上都皈依了羅馬公教。後來,查理大帝又於772-803年發動一系列戰爭,迫使薩克森人加入公教會,從而把基督教擴展到了易北河,教皇在西方確立了最高地位。公元800年,教皇利奧三世在聖彼得教堂為查理曼加冕,查理曼被尊稱為「奧古斯都」和「羅馬人的皇帝」,這表明羅馬教會在政治上從東羅馬帝國的體系中解放出來,並與西方君主結成了聯盟。962年,教皇為德皇奧托一世的加冕儀式也說明了這一點,此後西歐形成了只有通過教皇或主教塗油加冕才能獲得政治合法性的傳統。
在查里武力傳教的同時,教皇也積極游說傳教。西方擴張教皇權力最有力的人物是教皇大格里高利。這位教皇極有才幹。由於他領導了抗擊倫巴底人入侵和保衛羅馬的斗爭,使他成為義大利當時最有權勢的人。他把主教團派到高盧和英格蘭,與法蘭克宮廷建立了聯系,使英格蘭皈依了羅馬教會。他還使倫巴底和西班牙放棄了阿里烏斯主義教派而改奉羅馬公教。在他之前,教皇的地位雖然受到尊重,但在其主管區外,並沒有實際的管轄權。他使西方各日耳曼王國歸順公教會的同時,也把教皇的權力擴張到西歐的大部分地區。他的權威得到了西方全體教士的公認,從而使西方教會在教皇的旗幟下實現了統一。
在中世紀西歐封建化的過程中,主教從各國世俗王權主那裡得到分封的土地而成為教會貴族,世俗王權對教會進行扶植。614年墨洛溫王朝,頒布敕令,承認世俗和教會大貴族獲得土地上的行政和司法權。德皇奧托一世加冕為王後,把大片土地及在這片土地上的行政、司法權賜予教會,稱之為「奧托特權」;並任命其親屬分別擔任科隆、美因茲和特里爾的大主教,以加強對教會的籠絡與控制。他繼續向東擴張,968年,他將位於易北河邊的馬哥德堡改為一個大主教區,賦予大主教控制德國整個東北地區的權力;接著又建立奧爾登堡、哈費爾貝格、勃蘭登堡、梅澤堡、蔡茨、邁森、布拉格等七個新的主教區。教會也被納入封建主義的授封和效忠的網路中,教會與世俗統治者合流,成為相互依存的封建勢力的代表。
因此,在封建制度下,很多主教也是封建主。他們行使兩種權力,即由主教身份而來的宗教權力和由領主身份而來的世俗權力。但在現實中很難分清,教皇和主教的影響中哪些是封建宗主的影響,哪些是作為精神權威的影響,兩者是混在一起的。
3、8世紀中葉後:教皇國的建立使教權獲得了一個穩定的政治中心和根據地。
8世紀中葉,法蘭克執掌實權的宮相丕平欲廢除墨洛溫朝國王而自立為王,為此,他需要教皇在道義上的支持,而羅馬人正受到倫巴底人侵犯的威脅,教皇已不能指望東羅馬帝國皇帝的保護了,於是他便吁請法蘭克人的拯救。這樣,雙方便因互相需要而走到了一起。教皇承認了丕平對王位的要求,由教會人士為他舉行敷油聖禮(751年)。接著,教皇史蒂芬二世,又親自前往會見丕平,並於754年,為丕平進行了加冕塗油儀式。丕平則出兵義大利,打敗倫巴底人,並將奪得的拉文納等一塊土地贈給教皇,756年,獨立的教皇國由此產生。
教皇國的誕生奠定了教皇的權力基礎,對於西方歷史發展來說,天主教從此有了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西方基督教世界有了一個穩定的根據地和權力中心。事實證明,教皇權力中心在空間上與各國政府的距離,對維護其獨立性是非常必要的。在11世紀的敘任權之爭前,各國主教都受本國王公的控制,被納入封建主義的網路之中,但教皇卻在空間上有了一個有形的較為獨立的政治中心。
東西方教會的分歧由來已久,裂痕不斷擴大,發展到9世紀,竟互相開除教籍。1054年,東西教會徹底分裂,而西方只有一個高級主教,即羅馬主教,這也有助於它形成以教皇為中心的統一。
4、9世紀後,君權衰微與教會自治權力的獲得
歷史發展表明,當西方產生有力的統一的帝國的時候,比如查里曼帝國和奧托帝國,必然要對羅馬教會進行政治控制。然而,中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內,特別是從9世紀後,各國封建主割據一方,君權衰微,這是教會實現獨立要求的難得機遇。
卡諾莎事件是教皇威權顯著上升和世俗王權趨於衰微的重要標志之一。教皇格利哥里七世(1073-1085年),教皇在加強對天主教會的集權統治的過程中,終於和當時西歐尚較強大的世俗王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發生尖銳沖突。格利哥里七世公開宣稱:「教皇有權廢黜皇帝」,「教皇有權解除人民對邪惡統治者的效忠誓約」,於1075年正式發布通諭,禁止世俗君王和領主任命神職人員。1076年,剛剛鎮壓薩克森農民起義和貴族叛亂的亨利四世召集帝國境內忠於皇帝的主教進行宗教會議,宣布廢黜格利哥里七世,以為就此可以了事。但格利哥里卻針鋒相對,在拉特蘭召開宗教會議,宣布破門律,開除亨利四世教籍,廢黜其帝位、解除臣民對其效忠誓約。接著,德國境內的一些封建領主以教皇諭令為借口,立即否認亨利四世的皇帝權力,醞釀再起叛亂。在國內領主的轄制下,亨利四世只得向格利哥里七世屈服,1077年1月去義大利北部卡諾莎城堡,身著罪衣,在城門口佇立三天,請求駐在城堡的教皇饒恕。這樣,他始獲赦免。因此,卡諾莎事件是教皇威權顯著上升和世俗王權趨於衰微的重要標志之一。羅馬教皇以教階制為基礎將西歐天主教會組成了一個嚴密的國際體系,使自己對王權處於優勢。
1075年-1122年,發生的「教皇革命」(敘任權之爭),是政教二元化體系正式形成的標志。直到敘任權沖突以前,在主教任命上的基本原則是:教區的教士由人民選舉;大主教同意;君主認可。其中一個因素都不能忽略,但這幾個因素遠不平衡的。主教一身兼任精神和世俗的兩種角色,而且主教的世俗角色對帝國越來越重要,主教和修道院長不僅是教會的支柱,同時也是帝國的支柱。從帝國的需要出發,皇帝認為需要控制這些職位的選任,形成對王室的忠誠,特別願意由在皇室教堂服務的教士充任這些職務。
而教皇希望各國的主教脫離王權的羈絆,獻身教會的利益,以避免日益世俗化而導致的教會的墮落和組織的渙散。此前,各地教會、主教受世俗帝王的制約,領主的管轄。通過敘任權之爭,教皇對各國教會的最高管轄權得以確立,西方基督教士拱衛在教皇周圍。1059年,在羅馬召集的一次宗教會議上,宣布教皇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從而排除了皇帝和羅馬貴族對教皇職位的控制。根據1122年的《沃爾姆斯宗教協定》,皇帝保證德國主教和修道院長按教會規定自由選舉產生,他只蒞臨選舉,並在有爭議的場合介入。皇帝還放棄了向他們授予象徵宗教權力的權戒和牧杖的權力,而教皇則承認皇帝的世俗敘任權,即以王笏輕觸受聖職者,表示授予他們領地上的世俗權力,包括封建財產權、裁判權和世俗管理權等。
教會最為一個社團性共同體,是否具有選舉和任命各級領導人的自主性,是衡量教會與國家分化程度的關鍵標准。通過長期的發展,特別是教皇革命的作用,教會形成了一個高度組織化、高度集權的權力體系。在教皇的領導下,僧侶在歐洲第一次成為跨地方、跨部落、跨封地和跨國家的階級,它實現了政治和法律的統一。
在中世紀,教會成為最龐大最富有的王國。他要管理大量財產,向全體居民徵收什一稅,這使它掌握了巨大的經濟權力。由於有獨立的經濟來源,使教會實現了經濟上的自主性。在政治上,教士們一方面憑借其智力優勢以個人身份廣泛參政,在各王室和貴族宮廷充任官吏和顧問,另一方面,由於他們是社會上最有勢力、組織化程度最高的利益集團,使他們能夠以整體的身份介入世俗政治。中世紀後期各國建立的等級議會中,教士為第一等級而成為議會最有影響力的一部分。在中世紀,沒有教士和教會的配合和介入,任何人管理不了國家。
由此,中世紀西歐基督教(天主教)社會呈現出獨特的教權與王權相互分離、各自獨立、相互平衡的二元化政治結構模式。這種模式的特徵在於,在一個統一的社會共同體內,出現了教會與世俗政府的二元分化,從一個角度看,它是國家,由皇帝或國王統治著教俗兩類人群,即主教和一般教士,貴族和一般臣民,但世俗權力對教士的統治是有限的;另一個角度看,它又是教會,由羅馬教皇領導著教俗兩界基督徒,即由各國主教和其他教士等組成的神職人員,以及其餘平信徒,包括皇帝(國王)、貴族和平民等。教士團體嚴格按照教階制原則嚴密地組織起來,取得相對獨立的地位。精神權利和世俗權利、教權和王權實現了分化,兩者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交叉,又各自獨立,相互競爭、平衡與制約的關系。
西歐中世紀,教會不僅確立了普遍承認的,即規定、解釋和宣講教義的權力以及主持信徒宗教生活的聖職權等純宗教事務的基本權力,成為「照耀西歐各民族的燈塔」,教會內部還形成了獨立的教會法、教會法庭、教士和教皇的自由選舉制度等自治權力,成為世俗國家的國中之國,國外之國和國上之國;教會還借宗教之名將權力的領地不斷向世俗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擴張滲透,形成了龐大的教會權力體系網路,與各國封建主構成西歐封建社會的共同主宰。
Ⅲ 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成員,如何產生
推薦的答案文不對題。
人家問的是「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成員」,答案說的是「宗教教職人員」。
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成員與宗教教職人員是兩個概念。
《宗教活動場所設立審批和登記辦法》(國家宗教事務局令第2號)第八條規定:「宗教活動場所在登記前,應當由籌備組織負責,民主協商成立該場所的管理組織。管理組織應當由宗教教職人員或者符合本宗教規定的主持宗教活動的其他人員和設立地信教公民代表等組成。」
可見,管理組織中有宗教教職人員,還有其他人員、信教公民。
不同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成員的產生辦法不同。
1.漢傳佛教。《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1993年10月21日中國佛教協會第六屆代表會議通過)第四條:「寺院如確需設立寺務委員會,主任須由住持擔任,由主要班首、執事組成,可吸收個別愛國愛教、作風正派、有組織和工作能力的居士參加。寺務委員會的職責相當於上條的寺務會議,任期一年。」
2.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國家宗教事務局令第2號)第八條:「寺廟應當通過協商成立民主管理組織。管理組織的成員一般由本寺廟的教職人員組成,也可以吸收所在地信教公民代表和當地村委會(居委會)代表參加。」「寺廟管理組織成員實行任期制,每屆任期3至5年,可連選連任。」
3.道教。《關於道教宮觀管理辦法》(1998年8月24日中國道教協會第六屆全國代表會議修改通過)第四條「宮觀設立管理組織,實行民主管理:(一)宮觀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傳統的叢林制度,設立方丈、監院、住持等道教傳統職稱,並通過民主協商推選產生以住持(方丈、監院)為主的管理組織,實行民主管理。(二)民主管理組織成員,要在充分民主協商的基礎上,由常住宮觀道眾選舉產生。其成員,應由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愛國愛教,為人正派,辦事公道,有一定管理能力和道教學識的道士擔任。」
4.伊斯蘭教。清真寺民主管理辦法 (2006年5月12日中國伊斯蘭教第八次全國代表會議通過 2006年8月7日公布) 第六條:「寺管會是寺坊穆斯林的群眾組織,由愛國愛教、遵紀守法、辦事公道、熱心為穆斯林群眾服務、具有良好的宗教操守和一定伊斯蘭教知識及工作能力的本寺坊穆斯林組成,並在當地伊斯蘭教協會指導下成立。其成員須經本寺坊穆斯林群眾民主協商、推選產生。本寺坊聘任的主持教務活動的阿訇、伊瑪目、海推布等主要教職人員可以作為寺管會成員。清真寺應當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寺管會成員產生的辦法。」「寺管會設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幹人。每屆寺管會任期三至五年,寺管會主任任期一般不得超過兩屆。寺管會成員須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5.天主教。《中國天主教教區管理制度》(2003年3月22日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常務委員會和主教團聯席會議審議通過)第三十一條「教區管理委員會由本教區神職人員和教友代表選舉產生。其成員由主教、助理主教、輔理主教、副主教(沒有主教可由教區長),本地愛國會秘書長和神父、修女及教友代表組成,主教任主席(主任)。」「跨地區的教區管理委員會,應吸收各堂區民主管理委員會(小組),愛國會(小組)的代表參加。」
6.基督教。《中國基督教教會規章》(2008年1月8日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第七屆常務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會第五屆常務委員會第六次聯席會議通過)第三十二條:「教堂建立教會管理組織(由至少七人組成),聚會點設立教務管理小組(由至少三人組成)。教會管理組織由主任牧師、教牧人員和一定數量的信徒代表組成,成員由本堂、點信徒代表會議選舉或協商產生,每屆任期三年至五年,連選可連任,原則上不超過兩屆。堂、點管理組織應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信徒意見,分工合作,同心合意治理教會。」
Ⅳ 教會的教政體制有哪些
教政體制(即教會體制),是指基督教在其教內實行的組織原則和管理制度。各基督教派根據其對《聖經》記載有關基督教會組織的解釋或其教會的性質和職能而制定的。一般大體分三種制度:主教制、長老制和公理制,一些教派實行混合性的制度。
主教制
主教制是基督宗教中最古老的制度,教會中最高的權威為大主教、主教和會督。[1]天主教和東正教有三級聖品,主教下設司鐸和執事,形成以主教首的階級制度。教會按地域劃分教區,教區的主教主管其內一切行政和教務工作。 實行主教制的教會主要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及東部其他較小古老公教會、基督新教的聖公宗和北歐路德宗公教會等。基督新教實行的主教制度源自天主教,不同的主要是基督新教的主教可以結婚。現基督新教中,實行主教制的教會只佔少數。完全實行主教制的新教宗派只有普世聖公宗;而信義宗和衛斯理宗則由各區會自行選擇使用主教制還是長老制。
長老制(或稱代議制、議會制)由約翰·加爾文所提倡,是《新約聖經》提及的職銜。主張教會是由信徒群眾所組成,是一個以議會形式管理地區教會的制度。[2]議會內的成員由各分堂選出長老,代表該堂出席會議。在堂會中設牧師、教師、執事和長老,共同處理教會事務。歸正宗和長老會都實行長老制,而有些實行長老制的教會所實行的長老制具體規章則有所不同。
公理制(又稱會眾制)由羅伯特·布朗所提倡,主張堂會有獨立主權,基督才是會眾元首。[3]堂會的主任牧師為教會內最高的決策者,由信徒民主選聘。教會一切內部事務由會眾決議,具體制度和禮儀也由會眾釐定。[4]很多歷史比較新的教會也採用公理制,例如浸信會、公理會、神召會、貴格會以及不少獨立教會。一些公理制的教會自𫖸在地區上組成一個無領導和從屬之分的聯會,以聯系該宗派的和分堂。公理制有一個缺點,就是常常做成教會之間的交往和合作愈來愈少,最後甚至會使一些教會脫離其宗派獨立,造成宗派主義以及教會分裂。
Ⅳ 基督教絕罰令的定義,起源,發展,重要歷史事件及現狀
基督教是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大約有21億以上的人口信仰基督教,其中天主教徒有11億多。天主教的領導中心在梵蒂岡,領土0.44平方公里,沒有軍隊、警察,中國有天主教徒1200多萬,但是分成了兩個部分,國營的「地上」教會有400多萬信徒,歸愛國會管理,民營的「地下」教會有800多萬信徒。天主教地上地下教會的區別,根本在於對教宗首席權的承認,即與普世教會是否保持了共融。而普世教會是一個制度性教會,自有一套結構嚴密的法律系統,對於最嚴重的違法實施的最高懲罰是自科絕罰。 天主教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認為教會是人與天主在耶穌基督內親密結合的聖事。宗徒大事記第十五章記載的耶路撒冷決定,就是早期教會約束機制的雛形,其後隨著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天主教會大量的法律條文就由教宗頒布。在15世紀末幾部重要的法律匯總為《教會法大全》,並在1582年得到教宗正式許可。到了20世紀,羅馬教廷於1917年和1983年兩次頒布《教會法典》。作為天主教制度的集大成者,《天主教法典》無可置疑的具有崇高的權威性,是羅馬天主教會的基本法規和紀律用書,用以規范教會生活和活動的各個方面。《天主教法典》規定的自科絕罰有7種類型:背教者、異端或裂教罪;褻瀆聖體;對教宗施暴;司祭赦免犯第六誡的同犯;無教宗命令祝聖主教;聽告解司鐸直接泄漏告解秘密;墮胎已遂者。 陷於自科絕罰中的人被禁止:(1)在彌撒聖祭或其他一切敬禮中,擔任任何職務;(2)舉行聖事或聖儀或領受聖事;(3)擔任教會的任務或職務或行使管理的權力。教會法律專家認為,只有當教宗正式宣告時自科絕罰才會生效。作為懲戒罰,自科絕罰具有「治療性」,旨在激勵犯事者悔改:一旦他表示誠心懺悔,便有權利獲得絕罰的赦免。
Ⅵ 宗教的等級制度
教皇亦稱「教宗」,譯自拉丁文papa, 源於希臘文π�0�4ππα�0�9,意指「爸爸」,最初本為古代天主教對其神職人員的一般尊稱,至今在東派教會中仍有以此稱神父者。天主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里亞、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五地的主教均用此稱謂來表示其宗主教之銜,而羅馬主教認為此銜僅指西部教會的領袖。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主教成為西方教會中的最高首領,加之756年法蘭克王丕平「獻土」後又在義大利形成「教皇國」世俗政權,「papa"這一稱謂遂逐漸為羅馬主教所獨有,開始構成「教皇」之涵義。到11世紀時,羅馬主教格列高利七世獨占「papa"之稱,從而正式形成了西方羅馬天主教會的教皇制度。 「papa"一詞也就作為「教皇」之專稱沿用下來,即今日英語中的「pope」、德語中的「Papst'和法語中的「pape」。
尼古拉二世登基後於1059年決定教皇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但須得到法蘭克王亨利一世及其繼位者的認可。直到1179年第三次拉特蘭會議和1274年第二次里昂會議兩次確認後,才正式規定教皇可單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不過仍須承認法、西、奧三國君主對候選人具有否決權。20世紀初,庇護十世廢除了這種世俗君主的否決權。1914年,本篤十五世遂成為單由樞機主教選為教皇的第一人。教皇當選後任職終身,不受罷免,但可自行辭職。
基督教三大教派分別是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他們都有自己的教職等級制度。
1、 天主教
教皇,是世界天主教的最高首領,亦稱羅馬教皇,是梵蒂岡君主,天主教羅馬主教的
最高稱謂。
樞機主教(紅衣主教),是由教皇直接任命的羅馬教廷中最高主教,分掌教廷各部和許多國家中重要教區的領導權。
宗主教,職位僅次於羅馬教皇。
都主教,是基督教國家的京都或大都會的主教,其地位在宗主教之下,該職稱已漸漸被淘汰。
大主教,二十世紀後其地位和職稱與都主教相同。
首主教(首席主教),是基督教國家首都和一個國家內的特別重大城市及某地區的首席主教。
主教,通常為一個教區的主管人。
神父(神甫,司祭),是一般的神職人員,協助教會管理教務,通常為一教堂的負責人。
修士、修女,是終身為教會服務的工作人員。
2、 東正教
牧首(宗主教),是東正教的最高主教。
都主教,是重要城市教會的主教,其職稱僅次於牧首。
大主教,一般指牧首所管轄的主教,地位低於都主教,一般主管一個大教區。
大司祭,是司祭神職的最高職稱。
還有就是修士、修女等等。
3、 新教 神職人員職稱較簡單
牧師,意為牧羊人,是負責主持宗教儀式和管理教務的人員,通常每個教堂有一牧師負責宣傳活動。
傳道員(傳教士),是指未受神職而在牧師指導下傳道或向尚未領洗的新入教者講解經文教義的人。
長老,由各級教堂一般教徒中推選的參加管理工作的非專職宗教職業者。
執事,由一般教徒中推選出來協助長老和牧師管理教會事務的人。
Ⅶ 揭陽人是怎麼樣的人
揭陽人也是潮汕人的一部分,當然也繼承有潮汕人特有的傳統。潮汕人,以前也叫潮州人,潮汕人跟閩南人同一祖先。都是秦始皇時候中原漢族遷來的,先遷到福建,後來就有一些遷到了潮汕。所以潮汕話跟閩南話,台灣話很像。「潮」是水的意思,「汕」是沙子堆成的脊部。從名字就可以看出,潮汕地區背山向海。汕頭是脊部的頭,汕尾是脊部的尾,地域上的潮汕指的就是潮汕平原上的汕頭,汕尾,潮州,揭陽四個市。其中又包括潮陽(屬汕頭),普寧(屬揭陽)這樣的幾個縣級市。潮陽以前是中國第一大縣,現在風光不在,分化成潮陽區,和潮南區,屬於汕頭管轄。不過潮陽出過許多強人,全國首富黃光裕和他哥哥就是潮陽的,亞洲電視掌門人林百欣也是潮陽的。廣東富豪前十名中有7個潮汕人,其中四個就是來自潮陽區的。從這里可以看出潮汕人努力拚搏,不甘人後自強不息的一面。1.潮汕人自古就有經商的傳統,商業意識較強。潮幫已經已經興旺了五百年而不絕。潮汕人認為只要不去偷不去槍,什麼生意都能做。「餓死不打工」是專門針對潮汕人說的。潮汕人哪怕身上只有幾十元,也要努力做老闆,很多潮汕人都是十幾歲幫助家裡看店做生意,或在鄉親的店裡幫忙,很早就學會了經商的本領。對潮汕的評價中最令潮汕人引以為榮的,莫過於恩格斯的評價。恩格斯在其巨著中指出,遠東中國唯一具有商業意義的城市是汕頭。 2.潮汕人團結,講義氣,宗族觀念很強。潮汕地區計劃生育很差,可是一家有幾個小孩卻讓潮汕的小孩從小學會與人分享。團結。注重親戚朋友,宗族關系。尊老愛幼。一個眾所周知的優勢就是潮汕人的團結與他們特有的相互認同的人際關系,這個優勢是其他地方的人無法比擬的。走到哪裡,只要你說一句"膠己人"(潮汕話自己人的意思),沒有不幫忙的。批發渠道很多是潮汕系,零售渠道大多也是潮汕系,他們彼此對潮汕人的認同感強,互相幫襯,互通有無,共同發財,總是能拿到最便宜的貨源,開店賺錢比其他的地方人更容易一些 3.潮汕人有志氣,不甘人後,拼搏,能吃苦,想出人頭地。勤勞的人是能得到人的尊重的,這點在哪兒都不會錯.幾百年前潮汕的祖先坐著紅頭船從庄林港出發,漂洋過海,在海外歷經千辛萬苦,白手起家。才有了今天我們潮汕人在海外的地位. 4.潮汕人務實,大膽,敢為天下先。在各大學里的學生,潮汕人往往是比較有個性,特立獨行的,最少書獃子氣息的那些人。不拘一格,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大家有沒聽過一句話叫「劉項原來不讀書」,劉邦和項羽沒有那麼多書獃子氣,所以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對他們沒有一點用,所以他們敢揭竿而起。當時劉邦在做泗水亭長的時候,其實蕭何和曹參官更大,更有文化,更適合做起義軍的首領,可是他們是讀書人,他們不敢,所以才把劉邦推到首領的位置。 5.潮汕人不忘本,潮汕人較團結,潮汕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的人生態度等等,這一切都令潮汕人在廣東人裡面獨樹一幟,讓人刮目相看。。 而且他們大多心繫家鄉,很多人出去發了財但不忘本,還是講潮汕話,回來支持家鄉建設。 這從小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潮汕年輕人。 6.潮汕人很傳統。大家都說潮汕的男人大男人主義。這卻被我看成是潮汕多富豪的一個原因。大男人主義,恰恰說明了潮汕男人像個男子漢,並不是說看不起女人或者三妻四妾(大家去調查,潮汕地區的離婚率幾乎是全國最低的,潮汕男人是最傳統的男人)而是說潮汕男人一肩挑起了一切,挑起了外面所有的壓力。他挑起一個家,他孝敬老人,關愛小孩。萬物都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男人更像男人,女人才會更像女人,沒有熱血男兒,那會有柔情似水的女人。要不上帝干嗎要安排有男人又有女人。潮汕女人是最傳統的女人,許多學者和外地人都說,潮汕地區的女人是最具有中國傳統美德的女性,是東方女性的典型代表。
Ⅷ 基督教和道家、佛教的區別
1、創始人不同。
基督教:公元1世紀,基督教為猶太的拿撒勒人耶穌在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所創立,繼承了猶太教的《聖經》和許多文化傳統,信仰上帝(天主)創造並主宰世界。
道家:春秋時期,老子 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道家是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最深遠的學派。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
2、觀點不同。
基督教:上帝在耶穌之肉身中臨到人類的感性世界,而耶穌關於上帝的本質以及人類存在的可能性之問題的宣告,則使其歷史生命成為人們信奉的圭臬。這也是基督教的核心啟示之一。作為完全的神上帝,也是完全的人。他的一生是完美無缺的模範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
(8)揭陽基督教規章制度擴展閱讀:
基督教聖禮,或稱「聖事」,是基督教重要的禮儀。基督教認為聖事是耶穌基督親自定立,並具有一定形式的宗教禮儀,它藉助一定可見的形式賦予領受者不可見的基督的「寵愛」和「保佑」,凡誠心領受者,都能獲得。
天主教和正教認為「聖事」有七件,即聖洗(洗禮)、堅振、告解、聖體(正教稱「聖體血」)、終傅、神品(亦稱「受職禮或祝聖神父、主教」)和婚禮。[46]新教一般僅承認洗禮和聖餐為「聖禮」。
Ⅸ 什麼是主教制","長老制"和"會眾制
主教制(Episcopacy)基督教教會體制的一種。主教一詞原意為監督和巡視者。以主教為主體管理教會。約2世紀上半葉開始形成,後逐漸完備。實行主教制的教會主要有天主教、東正教及東部其他較小古老公教會、新教的聖公會、北歐路德宗公教會等。他們根據《新約》和古代教會傳統文獻關於監督、長老和執事的記述,認為此三者是自古以來教會管理體制中最根本的三級聖品(即神品)職位。天主教、東正教在三者之下還設立一些較低的神品,建立以主教為首的教階管理制度。主教為教區首腦,主管教區內一切教務和行政。司鐸(司祭或會長)由主教派立授權,協助主教管理教會,施行聖事,執行主教所委派的指定職司。助祭(六品會吏)一般亦由主教派立,常為司鐸的助手,多為過渡性職務,可晉升司鐸。此外,新教中的有些非公教權會,如衛斯理宗和路德宗等教會,亦使用主教、監督或會督稱謂,只是並末稱主教制。
長老制(Presbyterianism)基督教教會體制的一種。主要為加爾文宗教會所實行。有些非加爾文宗的教會也會實行長老制。具體規章制度各派略有不同。以從事世俗職業的教徒領袖,經由教會選舉,接受「長老」聖職而為管理教會的骨幹。專職牧師則受全體教徒所授權的長老們聘任,牧師在長老們的委託下管理教會教務工作。
會眾制(Congregationalism)是基督宗教的教會體制(church polity)之一。會眾制教會的每一個地方教會都是獨立自治的。在新教歷史中較主要的會眾制宗派有十七世紀英美兩地清教徒運動流傳下來的公理會(Congregationalist, 現已衰微),浸禮會(Baptist,是當今美國最大的新教宗派),門諾會(Menonite)和貴格會(Quakers)等。十九世紀以後的新興宗派或獨立教會大多採取會眾制。除了會眾制,基督教會還有主教制及長老制兩種治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