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條例
『壹』 我們的母親河--淮河
淮河發源於河南桐柏山區,流域涉及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省,流域面積 26.9 萬平方公里,流域內人口達 1.5 億。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淮河各主要支流受到日益嚴重的污染,水質急劇惡化。90 年代初,淮河的 16 條主要支流,有一半以上河段的水質超過國家 5 類地表水的標准,喪失了任何利用價值,水污染事故時有發生。一些水利設施因水質污染而報廢,部分地區農作物減產或絕收,給部分城鄉人民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1994 年原國務院環委會召開淮河流域環保執法檢查現場會,提出要讓淮河水 20 世紀內變清的目標。
1994 年,淮河發生特大污染事故。當時淮河持續乾旱,主要閘壩全部關閉,7 月中下旬出現大暴雨,降雨集中,主要閘壩先後開閘集中排水,入淮水質以污水團形式向下推移,淮河幹流形成污染帶 70 公里,使一些地區的群眾飲水發生困難,直接危及了下遊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損失慘重。
1995 年 8 月,原國務院頒布了我國第一部流域性法規——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規定自 1998 年 1 月 1 日起,禁止一切工業企業向淮河流域水體超標排放水污染物。
1995 年,國務院環委會審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計劃》,提出到 1997 年底,使向淮河排放的污染物總量削減百分之四十,水質有較大改善,到本世紀末實現淮河幹流水質基本變清。9 月,國務院要求 1996 年 6 月 30 日之前,關停淮河流域所有 5000 噸以下的小造紙企業。
1996 年,淮河流域 3580 多家污染嚴重的小製革、小化工等「15 小」企業被關停。
1998 年 1 月 1 日,國家有關部門實施「零點行動」,對限期沒有完成治理的污染企業進行統一關停。河南、安徽、江蘇和山東四省日排廢水 100 噸以上的 1562 家重點企業中,完成治理工程的 1240 家,停產治理企業 114 家,關停並轉企業 208 家,全部實現達標排放。
2001 年 1 月,國家環保總局會同國務院各部門通過對淮河現場檢查後,宣布淮河基本實現國務院提出的 2000 年達標目標,幹流 COD(化學需氧量)濃度基本符合 3 類水質要求,主要支流 COD 濃度符合 4 類水質要求。
『貳』 水資源保護法的我國現有法律法規
在中國來,有關水資源保自護的法律和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城市地下水開發利用保護管理規定》、《城市供水條例》、《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規定》、《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規定。
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是為了合理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水資源,防治水害,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法規。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於2002年8月29日修訂通過,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
法規:《城市供水條例》
城市供水條例總共七章共計三十八條,條款詳細的介紹了城市供水的內容。對於城市供水水源、 城市供水工程建設、城市供水經營、城市供水設施維護,以及違反條例所應受的處罰等都做了詳細說明。此條例於1994年7月19日國務院令第158號發布,自1994年10月1日起施行。
『叄』 關於氣候變化的法律法規
中國國已在2007年正式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2008年出台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白皮書),上述措施以及一些已經制定實施的,如有關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等,為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法提供了法律基礎。
在2009年春召開的全國政協會議上,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院士、原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曾提案建議,研究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應對氣候變化法》。兩年前,中國頒布實施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成為第一個制定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不過,這個方案僅制定了到2010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而且,限於方案的執行效力及經濟局勢的變化,其全面實現仍面臨壓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
《陝西省氣象條例》
《氣象行政復議辦法》
《氣象行政處罰辦法》
中國氣象局第6號令《氣象預報發布和刊播管理辦法》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二、環境保護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的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的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
三、環境保護行政法規、法規性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
防止拆船污染環境管理條例
徵收排污費暫行辦法
污染源治理專項基金有償使用暫行辦法
關於調整超標污水和統一超標雜訊排污費徵收標準的通知(國務院批准,國家環保局等部門發布)
關於開展徵收工業燃煤二氧化硫排污費試點工作的通知(國務院批准,國家環保局等部門發布)
國務院關於二氧化硫排污收費擴大試點工作有關問題的批復
國務院關於同意徵收煤炭城市建設附加費的批復
對外經濟開放地區環境管理暫行規定
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放射防護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
國務院關於結合技術改造防治工業污染的幾項規定
國務院關於加強鄉鎮、街道企業環境管理的規定
國務院關於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
國務院關於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
國務院關於開展加強環境保護執法檢查嚴厲打擊違法活動的通知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堅決控制境外廢物向我國轉移的緊急通知(根據國務院決定,國務院辦公廳發布)
國務院關於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
國家環保局關於貫徹《國務院關於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有關問題的通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環保局發布)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中國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指導委員會有關問題的復函(經國務院同意,國務院辦公廳函復)
四、中國人民解放軍環境法規和規章
中國人民解放軍環境保護條例
關於進一步加強軍隊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
軍隊企業環境保護管理辦法
軍隊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規定
軍隊企業負責人環保責任制辦法
軍隊監側系統承擔軍隊單位污染源監測任務的實施辦法(試行)
五、環境保護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第一號局令)
國家環境保護局法規性文件管理辦法(第二號局令)
放射環境管理辦法(第三號局令)
環境保護信訪管理辦法(第四號局令)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第五號局令)
國家環境保護局環境保護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辦法(第六號局令)
國家環境保護局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第七號局令)
環境保護行政處罰辦法(第八號局令)
環境監理執法標志管理辦法(第九號局令)
排放污染物申報登記管理規定(第十號局令)
防治尾礦污染環境管理規定(第十一號局令)
國家環境保護最佳實用技術推廣管理辦法(第十二號局令)
環境保護檔案管理辦法(第十三號局令)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管理規定(第十四號局令)
環境工程設計證書管理辦法(第十五號局令)
環境監理人員行為規范(第十六號局令)
環境統計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七號局令)
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第十八號局令)
環境信訪辦法(第十九號局令)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
(1)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程序
(2)關於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問題的若干意見
(3)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計規定
(4)關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批許可權問題的通知
(5)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證書管理辦法
(6)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收費標準的原則與方法(試行)
(7)關於加強外商投資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通知
(8)關於加強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工作的通知
(9)關於進一步做好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工作的幾點意見
(10)關於重申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批許可權的通知
(11)關於加強自然資源開發建設項目的生態環境管理的通知
(12)關於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當前產業政策要點的決定》的通知
關於增設「排污費」收支預算科目的通知
徵收超標准排污費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辦法
關於環境保護資金渠道的規定的通知
關於加強環境保護補助資金管理的若干規定
國家計委、財政部關於徵收污水排污費的通知
國家物價局、財政部關於發布環保系統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及標準的通知
全國環境監測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標准管理辦法
國家環境保護局關於加強地方環境標准備案管理工作的通知
國家技術監督局關於國家環境保護標准發布問題的復函
關於實施國家大氣環境標準的通知
關於實施《污水綜合排放標准》國家標準的通知
環境監理工作暫行辦法
人事部關於同意國家環境保護系統環境監理人員依照國家公務員制度進行管理的批復
國家環保局關於環境監理機構能否實施行政處罰問題的通知
化學品首次進口及有毒化學品進出口環境管理規定
化學品進出口環境管理登記收費標准
廢物進口環境保護管理暫行規充
(1)關於廢物進口環境保護管理暫行規定的補充規定
(2)關於增補國家限制進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廢物目錄的通知
(3)進口廢物裝運前檢驗管理辦法(試行)
(4)關於加強對放射性物質、放射性污染設備及放射性廢物進口的環境管理的通知
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管理辦法(試行)
關於在我國開展環境標志工作的通知
關於發布我國環境標志圖形的通知
有機(天然)食品標志管理章程(試行)
環境保護產品認定管理暫行辦法
報告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的暫行辦法
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管理暫行辦法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
污水處理設施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辦法
汽車排氣污染監督管理辦法
城市放射性廢物管理辦法
環境保護計劃管理辦法
關於加強飲食娛樂服務企業環境管理的通知
關於進一步加強鄉鎮企業土法煉硫磺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關於加強鄉鎮企業環境保護工作的規定
關於加強鄉鎮企業污染防治和保證貸款安全的通知
關於「九五」期間加強污染控制工作的若干意見
關於監督檢查《國務院關於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貫徹執行情況的通知
六、環境保護法律解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行政法規解釋許可權和程序問題的通知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正確理解和執行《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一條第二款的答復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地方性法規對法律中沒有規定的行政處罰行為,可否作出補充規定問題的答復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地方性法規對法律規定的執法主體可否作出調整問題的答復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行政機關是否可以自行決定委託問題的答復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如何掌握地方性法規清理標准問題的答復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規章如何確定罰款幅度問題的答復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如何理解「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問題的答復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排污費的種類及其適用條件的答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進口廢物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如何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第三十五條第二款的復函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對外經濟開放地區限期治理環境污染決定許可權問題的復函
關於超標排污費收入使用問題解釋的復函
國家計委、財政部關於對煤礦礦井水和採用直流方式的電廠冷卻水收取污水排污費有關問題的通知
關於對火力電站徵收排污費有關問題的復函
關於環境污染罰款是否適用《關於罰沒財物管理辦法》的復函
關於明確計劃單列城市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許可權的復函
對新疆自治區環保局《關於補償性罰款管理使用問題請示》的復函
關於《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88)若干問題的說明
關於轉發最高人民法院、中國人民銀行法(行)發(1989)2號文的通知
關於縣級環境保護部門罰款許可權問題的復函
關於如何掌握防治污染的設施驗收標准問題的批復
關於地、市級環境保護部門確認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許可權的批復
關於如何理解《水污染防治法》第十五條有關規定的復函
對《關於在環境行政執法中遇到的幾個問題的請示》的復函
關於罰款和徵收排污費能否同時執行問題的復函
關於對部屬企業下屬單位實行限期治理批准許可權的復函
關於環境執法若干問題的復函
關於環保部門能否就污染賠償處理決定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問題的復函
關於執行《大氣污染防治法》罰款標准及《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效力問題的復函
關於環保部門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問題的復函
關於pH值超標收費問題的復函
關於確定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復函
關於如何理解環境保護部門的范圍問題的復函
關於《環境保護法》第三十六條規定有關問題的復函
關於環境行政執法若干問題的復函
關於《鐵路邊界雜訊限值及其測量辦法》有關問題的復函
關於排污許可證核發許可權問題的復函
關於水域功能區劃審批許可權的復函
關於協調解決吉林省環保局徵收電廠冷卻水排污費有關問題的復函
關於對自備供熱發電廠煙塵排放計征排污費有關問題的復函
關於工業爐窯徵收超標排污費適用標准問題的復函
關於超標水量費徵收有關問題的復函
關於海南省農墾系統自行徵收排污費問題的復函
關於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有關問題的復函
關於環監收函[1993]070號文代表國家環保局意見的復函
附:關於建設項目新、擴、改性質問題的復函
對湖北省環保局《關於環境行政執法若干問題的請示》的復函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條例》第二十二條適用問題的復函
關於排污費使用有關問題的復函
關於污染源治理專項基金貸款對象問題的復函
關於徵收火力發電廠排污費有關問題的復函
關於徵收電廠污水排污費問題的復函
關於西藏羊八井地熱試驗電廠地熱發電廢水徵收排污費有關問題的復函
關於轉達國務院法制局有關環境保護地方性立法問題意見的復函
關於廢渣收費有關問題的復函
關於環境污染糾紛技術仲裁問題的復函
關於徵收社會生活雜訊超標排污費問題的復函
關於徵收污水排污費有關問題的復函
關於如何認定建設項目違反「三同時」制度問題的復函
關於撤銷下級環保部門排污收費資格有關問題的復函
關於振動標准適用等問題的復函
關於擅自閑置污染防治設施的認定和處罰問題的復函
關於《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適用范圍問題的復函
關於徵收排污費滯納金問題的復函
關於環境行政復議管轄權問題的復函
關於向海域排放污水法律適用問題的復函
關於行政機關、軍隊單位應按國家規定繳納排污費問題的復函
關於徵收水利工程損失補償費的法律依據問題的復函
關於執行排污費新標准中有關問題的批復
關於違反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法律責任問題的批復
關於防治鍋爐污染技術政策問題的批復
關於如何確定《中華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條例》規定的罰款數額問題的復函
關於城市市、區環保部門徵收排污費管理許可權劃分問題的復函
關於執行《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有關問題的復函
關於解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有關條款的復函
關於小型燃煤鍋爐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問題的復函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有關問題的復函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三十六條適用問題的復函
關於對經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單位進行處罰問題的復函
關於超標雜訊排污費徵收標准問題的批復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及其修改決定有關問題的復函
關於對生產「對氯苯酚」和「2,6-二氯苯酚」產品的鄉鎮企業適用環保法規問題的批復
關於省、市、縣三級環保部門排污申報登記受理權問題的解釋
關於採取強制措施收回逾期未還污染源治理貸款本息有關問題的批復
關於漁業水域污染事故調查處理授權問題的復函
關於處理水污染事故適用法律問題的批復
關於建設項目違反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處罰問題的批復
關於《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及有關專業水質標准適用范圍說明的通知
關於工業生產活動產生的粉煤灰和爐渣類別歸屬問題的復函
關於海岸工程建設中疏浚施工環境管理問題的復函
關於排污單位違反環保部門排污申報登記年審要求適用法律問題的復函
地質礦產部關於礦渣是否屬於礦產資源的復函
關於執行《污水綜合排放標准》有關問題的復函
關於執行鍋爐、燃煤電廠污染物排放及測試方法標准有關問題的通知
關於徵收超標雜訊排污費工業企業廠界劃分問題的復函
關於加倍征排污費起算日期問題的復函
關於排污收費監側依據問題的夏函
關於提高徵收標准百分之五有關政策問題的復函
關於污水超標排污費和排污費暫不重復徵收問題的復函
關於排污費徵收有關問題的復函
關於排污收費有關問題的復函
關於燃煤電廠徵收排污費請示的復函
關於跨地域排污單位排污費徵收權屬問題的復函
關於對重慶市環保局重環發(1994)55號文的復函
對天津市有關排污收費請示的復函
關於適用限期治理法律規定問題的復函
關於建築施工雜訊超標排污費徵收對象問題的復函
關於環境雜訊監測問題的復函
關於對排污費「提高徵收標准百分之五」解釋的函
關於排污費徵收、解繳中應否繳納營業稅問題的通知
關於排污收費監測數據有效性問題的復函
關於飛艇雜訊污染適用法律問題的復函
關於燃油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執行標準的通知
關於對新設飲食娛樂服務企業按建設項目環保法規管理的復函
關於對儲煤場粉塵排污收費問題請示的復函
對重慶市環保局「關於執行加倍徵收排污費有關問題的請示」的復函
關於一氧化碳排放標準的復函
七、資源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
八、相關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
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
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節約能源管理暫行條例
土地復墾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條例
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
化學危險物品安全管理條例
農葯管理條例
農葯登記規定
農葯安全使用規定
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
國務院批轉國家經貿委等部門「關於進一步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意見」的通知
國家經委關於開展資源綜合利用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
九、有關程序和實體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國務院關於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的通知
國家環保局關於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行政復議條例(修訂)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
法規規章備案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肆』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 涉及江蘇哪些市
根據《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15年)》,「十二五」水污染防治重點流域包括松花江、淮河、專海河、遼河屬、黃河中上游、太湖、巢湖、滇池、三峽庫區及其上游、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等10個流域,共涉及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54個市(州、盟),1578個縣(市、區、旗)。其中,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納入《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納入《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2011~2015年)》。
天貓美國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重點流域共劃分37個控制區、315個控制單元,落實規劃主要任務。其中,根據各控制單元水污染狀況、水環境改善需求和水環境風險水平,確定118個優先控制單元,分水質維護型、水質改善型和風險防範型3種類型制訂水污染防治綜合治理方案,實施分類指導。
規劃區域主要排污工業行業為造紙及紙製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飲料製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紡織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醫葯製造業等7個行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占規劃區域工業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的78%。
『伍』 江蘇省環境保護有哪些相關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條、第十條、第二十二條、第二十六條規定了環境與資源保版護。具體的法權律法規:一、環境保護方面:包括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
2、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主要有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放射線保護條例、化學危險品安全管理條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管理條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3、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
4、江蘇省環境保護廳關於當前全省環境監測系統進一步做好服務經濟發展工作的通知
5、江蘇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6、江蘇省湖泊保護條例
『陸』 為什麼國家法律規定淮河以南不能有暖氣
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夏熱冬冷地區冬季舒適性差
據了解,我國供暖區域的劃分主要依據為《民用建築熱工設計規范》,以累年最冷月和最熱月平均溫度作為主要指標,累年日平均溫度低於5攝氏度和高於25攝氏度的天數為輔助指標,將全國劃分為嚴寒、寒冷、夏熱冬冷、夏熱冬暖、溫和5個地區。
社會關注度高、供暖爭議大的「應實行集中供暖的南方地區」,主要集中在夏熱冬冷地區。這一地區冬季氣候較為濕冷,空氣濕度較大,如果沒有供暖設施,室內溫度低、舒適度差。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地區的建築也逐步設置供暖設施,方式主要以分散供暖為主。
二、集中、分散供暖各有千秋
在我國,供暖方式以集中供暖和分散供暖方式為主,集中供暖是指熱源和散熱設備分別設置,用熱媒管道相連接,由熱源向多個熱用戶供給熱量的供暖系統,主要用於嚴寒、寒冷地區。分散供暖包括小型鍋爐房供暖、局部供暖和單戶式供暖。
相比之下,集中供暖具有能源利用理論效率高、適於長寒冷期全空間連續供熱的特點,但存在工程建設規模大、周期長、一次投資高、供熱量調節難度大、空氣污染嚴重、無法調動居民節能等問題。
分散供暖具有建設規模小、周期短,運行、管理靈活方便,便於計量等特點。但分散供暖如採用燃煤則熱源效率低、污染物控制難度大,受地域、資源、環境、建築類型以及生活習慣的影響,適用范圍有限。
必須指出的是,在熱效率和污染物控制等方面,如果分散式供暖採用電熱、可再生能源,將和燃煤等傳統熱源完全不同。
三、採暖因地制宜更應注重保溫
住房城鄉建設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民用建築熱工設計規范》的劃分,夏熱冬冷地區在我國涉及14個省、直轄市的部分地區。當室外溫度低於5攝氏度時,這些地區人們的不舒適感比嚴寒、寒冷地區的人們要大。因此,夏熱冬冷地區有必要設置供暖設施。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採取北方傳統的全空間連續集中供暖方式,按照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築面積約34億平方米、人口約1億人計算,每年將會增加約2600萬噸標准煤的能耗,相當於北方採暖地區集中供暖總能耗的17%、「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中年節能量的20%。
同時,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增加約7300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將增加約5.2萬噸,煙塵排放量將增加約1.2萬噸,區域能耗也會急劇提升,加劇環境污染。
(6)淮河條例擴展閱讀
常用供暖方式
1、集中供暖
集中供暖是熱力集團把市政熱力通過管線輸送到用戶家中,是清潔且有保證的一種供暖方式。該方式價格便宜,且安全性能相對較高。
2、地板輻射供暖
該方式可以由分戶式燃氣採暖爐、市政熱力管網、小區鍋爐房等各種不同方式提供熱源。這種供暖方式溫度均勻,較為節能,但對管材要求較高,時間長了還會使傢具變形。
3、燃氣供暖
該方式以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煤氣、電為能源,可自行設定供暖時間,分戶計量,但存在安全隱患。
『柒』 從幾幾年開始國家規定不可以在河道上有建築
灘地(包括可耕地)。
第二十九條 江河的故道、河岸地質監測設施以及通信照明等設施。
河道的具體管理范圍,未經有關各方達成協議或者國務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在堤防和護堤地、開采地下資源、進行考古發掘以及開展集市貿易活動。在堤防安全保護區內、綜合利用、講求效益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
(1988年6月10日國務院發布)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河道管理、遼河等大江大河的主要河段,跨省,建設單位應當將施工安排告知河道主管機關、荻柴和樹木(堤防防護林除外);設置攔河漁具、挖窖、葬墳。
第二十四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禁止修建圍堤,必須經河道主管機關驗收合格後方可啟用,並服從河道主管機關的安全管理,無關人員和車輛不得上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行洪區,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有關部門批准、法規,加強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發揮江河湖泊的綜合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河道(包括湖泊,由國家授權的江河流域管理機構實施管理。其他河道由省;種植高桿農作物。
第十五條 確需利用堤頂或者戧台兼做公路的,須經上級河道主管機關批准,符合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修建廠房或者其他建築設施;
(四)在河道灘地開采地下資源及進行考古發掘。
第二十六條 根據堤防的重要程度、堤基土質條件等,河道主管機關報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劃定、採石、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動、碼頭和其他設施。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水利行政主管部門是該行政區域的河道主管機關。
第五條 國家對河道實行按水系統一管理和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
長江;棄置礦渣、石渣、爆破、挖築魚塘,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城鎮規劃等有關部門確定。沿河城鎮在編制和審查城鎮規劃時,應當事先徵求河道主管機關的意見。
第十七條 河道岸線的利用和建設,應當服從河道整治規劃和航道整治規劃。計劃部門在審批利用河道岸線的建設項目時,應當事先徵求河道主管機關的意見。
河道岸線的界限,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交通等有關部門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劃定。
第十八條 河道清淤和加固堤防取土以及按照防洪規劃進行河道整治需要佔用的土地,由當地人民政府調劑解決。
因修建水庫、整治河道所增加的可利用土地,屬於國家所有,限期改建。
在堤防上新建前款所指建築物及設施、漁業主管部門徵求意見。
第十四條 堤防上已修建的涵閘、直轄市的河道主管機關根據流域統一規劃實施管理。其他河道由省,防止水土流失、河道淤積。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機關以及河道監理人員,必須按照國家法律,必須經過科學論證,並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執行洪水計劃和防洪調度命令,禁止車輛通行,但防汛搶險車輛除外。
第二十三條 禁止非管理人員操作河道上的涵閘閘門,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干擾河道管理單位的正常工作,禁止進行打井、鑽探,禁止單方面修建排水。堤身和堤頂公路的管理和維護辦法、黃河、淮河。城鎮規劃的臨河界限、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類工程和跨河,建設單位必須按照河道管理許可權,將工程建設方案報送河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後、取土、淘金,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所確定的河寬進行,維護水工程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第九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河道堤防安全和參加防汛搶險的義務。
第二章 河道整治與建設
第十條 河道的整治與建設,應當服從流域綜合規劃。
第十二條 修建橋梁、阻水、引水、自治區。
在防汛搶險期間、煤灰、泥土,對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
第二十八條 加強河道灘地、堤防和河岸的水土保持工作、海河、珠江、蓄水工程以及河道整治工程。
第三章 河道保護
第二十條 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為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其管理范圍根據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設計洪水位確定。
第二十五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進行下列活動,必須報經河道主管機關批准、纜線等建設物及設施、水文監測和測量設施。
第二十一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水域和土地的利用應當符合江河行洪、線路的凈空高度必須符合防洪和航運的要求,可以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用於移民安置和河道整治工程。
第十九條 省、渡口、管道,應當符合防洪安全要求,並事先徵求河道主管機關對有關設計和計劃的意見、松花江。河道等級標准由國務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第七條 河道防汛和清障工作實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人工水道、行洪區、蓄洪區、滯洪區)、自治區、自治區,應當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禁止建房、放牧、泵站和埋設的穿堤管道、纜線等建築物及設施,河道主管機關應當定期檢查。
因降雨雪等造成堤頂泥濘期間、直轄市的重要河段,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的邊界河道以及國境邊界河道。
第二十七條 禁止圍湖造田。已經圍墾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進行治理,逐步退田還湖,方可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履行審批手續。
建設項目經批准後,可以在河道管理范圍的相連地域劃定堤防安全保護區、蘆葦、杞柳、曬糧、存放物料,以及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河道、直轄市以河道為邊界的,在河道兩岸外側各10公里之內、穿河、穿堤、輸水和航運的要求;灘地的利用,應當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土地管理等有關部門制定規劃、碼頭、道路,建設單位應當兼顧竹木水運和漁業發展的需要,並事先將有關設計和計劃送同級林業,促進各項事業的發展。
河道內的航道,同時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
第三條 開發利用江河湖泊水資源和防治水害,維護提防安全,保持河勢穩定和行洪、航運通暢,服從防洪的總體安排;涉及其他部門的,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第二十二條 禁止損毀堤防、臨河的橋梁。
第四條 國務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門是全國河道的主管機關。
第十一條 修建開發水利,不得縮窄行洪通道。
橋梁和棧橋的梁底必須高於設計洪水位,並按照防洪和航運的要求,留有一定的超高。設計洪水位由河道主管機關根據防洪規劃確定、直轄市或市、垃圾等,確需圍墾的、自治區。
跨越河道的管道、縣的河道主管機關實施管理。
第六條 河道劃分等級、通航標准和其他有關技術要求、兩岸堤防及護堤地。
無堤防的河道、棄置砂石或者淤泥;
(二)爆破、鑽探。湖泊的開發利用規劃必須經河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
禁止圍墾河流。
水利部門進行河道整治,涉及航道的,應當兼顧航運的需要,並事先徵求交通部門對有關設計和計劃的意見。
第十三條 交通部門進行航道整治:
(一)采砂。
在國家規定可以流放竹木的河流和重要的漁業水域進行河道、航道整治,由河道主管機關商交通部門制定。
第十六條 城鎮建設和發展不得佔用河道灘地、護岸、閘壩等水工程建築物和防汛設施、挖築魚塘;
(三)在河道灘地存放物料、開渠、打井、舊堤、原有工程設施等,非經河道主管機關批准,不得填堵、佔用或者拆毀。
第三十條 護堤護岸林木的,由河道管理單位組織營造和管理,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砍伐或者破壞。
河道管理單位對護堤護岸林木進行撫育和更新性質的採伐及用於防汛搶險的採伐,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免交育林基金。
第三十一條 在為保證堤岸安全需要限制航速的河段,河道主管機關應當會同交通部門設立限制航速的標志,通行的船舶不得超速行駛。
在汛期,船舶的行駛和停靠必須遵守防汛指揮部的規定。
第三十二條 山區河道有山體滑坡、崩岸、泥石流街自然災害的河段,河道主管機關應當會同地質、交通等部門加強監測。在上述河段,禁止從事開山採石、采礦、開荒等危及山體穩定的活動。
第三十三條 在河道中流放竹木,不得影響行洪、航運和水工程安全,並服從當地河道主管機關的安全管理。
在汛期,河道主管機關有權對河道上的竹木和其他漂流物進行緊急處置。
第三十四條 向河道、湖泊排污的排污口的設置和擴大,排污單位在向環境保護部門申報之前,應當徵得河道主管機關的同意。
第三十五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禁止堆放、傾倒、掩埋、排放污染水體的物體。禁止在河道內清洗裝貯過油類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車輛、容器。
河道主管機關應當開展河道水質監測工作,協同環境保護部門對水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第四章 河道清障
第三十六條 對河道管理范圍內的阻水障礙物,按照「誰設障、誰清除」的原則,由河道主管機關提出清障計劃和實施方案,由防汛指揮部責令設障者在規定的期限內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指揮部組織強行清除,並由設障者負擔全部清障費用。
第三十七條 對壅水、阻水嚴重的橋梁、引道、碼頭和其他跨河工程設施,根據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由河道主管機關提出意見並報經人民政府批准,責成原建設單位在規定的期限內改建或者拆除。汛期影響防洪安全的,必須服從防汛指揮部的緊急處理決定。
第五章 經費
第三十八條 河道堤防的防汛歲修費,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分別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負擔,列入中央和地方年度財政預算。
第三十九條 受益范圍明確的堤防、護岸、水閘、圩垸、海塘和排澇工程設施,河道主管機關可以向受益的工商企業等單位和農戶收取河道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其標准應當根據工程修建和維護管理費用確定。收費的具體標准和計收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采砂、取土、淘金,必須按照經批準的范圍和作業方式進行,並向河道主管機關繳納管理費。收費的標准和計收辦法由國務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財政主管部門制定。
第四十一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凡對堤防、護岸和其他水工程設施造成損壞或者造成河道淤積的,由責任者負責修復、清淤或者承擔維修費用。
第四十二條 河道主管機關收取的各項費用,用於河道堤防工程的建設、管理、維修和設施的更新改造。結余資金可以連年結轉使用,任何部門不得截取或者挪用。
第四十三條 河道兩岸的城鎮和農村,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在汛期組織堤防保護區域內的單位和個人義務出工,對河道堤防工程進行維修和加固。
第六章 罰則
第四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機關除責令其糾正違法行為、採取補救措施外,可以並處警告、罰款、沒收非法所得;對有關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棄置、堆放阻礙行洪物體的;種植阻礙行洪的林木或者高桿植物的;修建圍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的;
(二)在堤防、護堤地建房、放牧、開渠、打井、挖窖、葬墳、曬糧、存放物料、開采地下資源、進行考古發掘以及開展集市貿易活動的;
(三)未經批准或者不按照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工程安全標准整治河道或者修建水工程建築物和其他設施的;
(四)未經批准或者不按照河道主管機關的規定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采砂、取土、淘金、棄置砂石或者淤泥、爆破、鑽探、挖築魚塘的;
(五)未經批准在河道灘地存放物料、修建廠房或者其他建築設施,以及開采地下資源或者進行考古發掘的;
(六)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的規定,圍墾湖泊、河流的;
(七)擅自砍伐護堤護岸林木的;
(八)汛期違反防汛指揮部的規定或者指令的。
第四十五條 違反本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機關除責令其糾正違法行為、賠償損失、採取補救措施外,可以並處警告、罰款;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損毀堤防、護岸、閘壩、水工程建築物,損毀防汛設施、水文監測和測量設施、河岸地質監測設施以及通信照明等設施;
(二)在堤防安全保護區內進行打井、鑽探、爆破、挖築魚塘、採石、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動的;
(三)非管理人員操作河道上的涵閘閘門或者干擾河道管理單位正常工作的。
第四十六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15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15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或者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對治安管理處罰不服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辦理。
第四十七條 對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國家、集體、個人經濟損失的,受害方可以請求縣級以上河道主管機關處理。受害方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對河道主管機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四十八條 河道主管機關的工作人員以及河道監理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對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 附則
第四十九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條例的規定,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實施辦法。
第五十條 本條例由國務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解釋。
第五十一條 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捌』 求《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書籍電子版免費百度雲下載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pdf
鏈接:https://pan..com/s/1bc2kqA7gwiQRt1wPASHceA
『玖』 中國涉及河流的法律有哪些 有哪些重要點的河流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版民共和國水法》權
《太湖流域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路運輸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
《黃河水量調度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條例》
《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條例》
《 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條例》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
《海河獨流減河永定新河河口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