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購物的法律法規
Ⅰ 法律咨詢:電視廣告,特別是電視購物。電視台就不負責任嘛
電視購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始建於20世紀中期,1993年進入中國 因廣告費用高,沒發展起來,1995年電視廣告費用下調,首先出現在北京電視台第一套節目,一直到今天,國家沒有出台任何關於電視購物的法律法規,而且廣電總局也沒有重視電視購物的發展,2008年11月 郵局出台政策:檢驗貨物與外包裹面單上的名稱必須一致。2009年3月分,北京公安局聯合工商,315部門,對電視購物進行突擊式檢查,查處電視購物公司0家,為電視購物服務的物流公司3家,電話購物公司100餘家,之後零星處理過幾家,就偃旗息鼓了,我就是做電話購物的,我要說句公道話:電視購物並不一定都是假貨,不能一概而論,(雖然我也是賣假貨的)我與近萬電視購物的顧客通過電話,說產品有質量問題的只有10%左右,說好的有30%左右,大概有10%是把電視購物耍了的,其他的就是一般或者湊合的。電視購物的廣告的卻是真實的,廣告上面說的功能,性能,都是沒問題的而且經過了有關部門的檢測,只是有一定的誇張成分(廣告法允許的)。而且有一定的隱瞞,和所有的廣告一樣:只說好的不說壞的,可以理解,最後總結一句話————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Ⅱ 為什麼電視購物那麼猖狂、虛假,而國家卻不制止、電視台還在播
因為目前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
一、簡介
虛假宣傳是指在商業活動中經營者利用廣告或其他方法對商品或者服務做出與實際內容不相符的虛假信息,導致客戶或消費者誤解的行為。
虛假宣傳違反誠實信用原則,違反公認的商業准則,是一種嚴重的不正當競爭行為。2018年5—11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網信辦。
郵政局等八部門將聯合開展2018網路市場監管專項行動(網劍行動),重點打擊網路侵權假冒、刷單炒信、虛假宣傳、虛假違法廣告等違法行為。
二、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八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對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質量、銷售狀況、用戶評價、曾獲榮譽等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 經營者不得通過組織虛假交易等方式,幫助其他經營者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三條規定:「廣告應當真實合法,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
第四條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的內容,不得欺騙和誤導消費者」。
這就是法律規定的虛假宣傳行為,從法律規定看,這種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分為:經營者利用廣告進行虛假宣傳和經營者利用其他方法進行虛假宣傳。
Ⅲ 網路消費有那些相關的法律法規
1、基抄本法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等
2、網路安全方面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 護條例》
3、消費是否存在虛假宣傳的法律:新頒布的《廣告法》網路消費中會涉及一些「極限詞」
4、消費商品質量方面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
5、消費安全保障方面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
6、關於消費公平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制止牟取暴利的暫行規定,餐飲、修理業價格行為規則,進口計量器具監督管理辦法等
7、商品服務標識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
Ⅳ 14年國家出台了哪些關於電子商務的法律法規
最重要的法律《電子簽名法》,其他相關電子商務的法律有《商法》《勞動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擔保法》《合同法》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新《消保法》)於2013年10月25日經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2014年3月15日起將開始實施。
亮點一 網購平台承擔先行賠付責任
案例: 網購中如果買到假冒偽劣商品,消費者想向賣家退貨但卻無法聯繫到賣家,現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沒有網路維權的相關規定,網購平台最多隻能關閉賣家的網上店鋪,對消費者來說並不能挽回自己的損失。
變化:在新《消保法》中,提出了第三方網路交易平台的先行賠付制度--如果在網路上購物時商品出現問題,消費者可以直接找網路交易平台交涉,而網交平台需要先行賠付。但是新《消保法》同時設定了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向消費者承擔先行賠付責任的條件,即不能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才承擔先行賠付責任。盡管他們在賠付之後,也可以再向銷售者或服務者追償。新《消保法》還規定,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應知銷售者或服務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銷售者或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
亮點二 遭消費欺詐最少也能獲賠500元
案例:去超市買東西,商品明碼標價10元,但結賬時發現收款11元,商家有欺詐行為時,現行消法規定商家最多退還10元貨款,然後賠償10元,也因為賠償低,許多消費者嫌麻煩,就此放棄了維權。
變化:新《消保法》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接受服務費用的三倍。同時增加規定: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500元的,按500元賠償。如按照新《消保法》規定,上述事件中的消費者就可以得到超市退還商品貨款10元,同時得到500元的賠付。
亮點三 霸王條款?內容無效!
案例:開瓶費、包間費、規定最低消費等許多商家霸王條款常常讓消費者很頭疼,還有美容預付款過期不退等,也讓遇到此事的消費者很無耐。
變化:新《消保法》規定,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格式條款,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商品或服務的數量質量、價格或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注意安全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後服務、民事責任等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並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說明。
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說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和減免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藉助技術手段強行交易。新《消保法》明確,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亮點四 經營者義務被強化 電器等商品或者服務有問題 商家要"自證清白"
案例:消費者購買電腦使用一段時間後,發現電腦存在質量問題,去找商家,但商家認為產品是人為破壞,不同意免費修理或退還。以前,即使消費者將商家告上法庭,最終也會因拿不出證據證明所購產品存在質量問題而被判敗訴。
變化:在新《消保法》當中,將消費者"拿證據維權"轉換為經營者"自證清白",實行舉證責任倒置,解決了消費者舉證難的問題。以往,消費者要想證明某個商品存在瑕疵,就必須拿出證據來,但因為不掌握相關技術等信息,消費者舉證往往非常困難。而新《消保法》規定:經營者提供的機動車、計算機、電視機、電冰箱、空調器、洗衣機等耐用商品或裝飾裝修等服務,消費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務之日起6個月內發現瑕疵,發生爭議的,由經營者承擔有關瑕疵的舉證責任。
亮點五 消費者享有七日"後悔權"
案例:消費者網購時購買了心儀的物品,但收到貨物後發現實物沒有網上介紹的好,於是便要求退貨,卻往往遭到店主拒絕。現行消保法中並沒有關於網路購物、電視購物中類似情況的相關規定,以前消費者在要退貨也比較難,除非商品有明顯瑕疵,賣家才會退貨。
變化:新《消保法》確認了"七天無理由退貨"制度,賦予了買家一定的"後悔權"。修改後的法律規定:經營者採用網路、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同時為防止權利濫用,有關條款也列明不宜退貨的情形,如消費者定做的、鮮活易腐的、在線下載或者消費者拆封的音像製品、計算機軟體等數字化商品,以及交付的報紙、期刊和其他根據商品性質並經消費者在購買時確認不宜退貨的商品除外。新《消保法》要求,消費者退貨的商品應當完好,經營者應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內返還消費者支付的商品價款。退回商品的運費由消費者承擔;經營者和消費者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務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消費者可以依照國家規定、當事人的約定退貨,或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沒有國家規定和當事人的約定的,消費者可自收到貨之日起七日內退貨。
亮點六 禁止泄露消費者個人信息
案例:消費者在某酒店預訂了婚宴留了電話號碼,可不久之後,婚慶、旅遊公司的電話便接踵而至,令人不堪其擾。消費者找酒店理論,但商家卻告知,打電話的婚慶公司是酒店合作方,那是酒店為方便新人而免費提供的增值服務。買房子、辦會員卡後,都會存在這些問題,即使消費者非常氣憤,也不知道該怎麼維護自己的隱私。
變化:新《消保法》首次將個人信息保護作為消費者權益確認下來,是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消費者個人信息被商家"出賣",卻沒人管也沒地方投訴的情況將改變了。在新《消保法》中明確規定,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並經消費者同意。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公開其收集、使用規則,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信息。經營者及其工作人員對收集的消費者個人信息必須嚴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經營者應當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丟失。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信息泄露、丟失的情況時,應當立即採取補救措施。
亮點七 消協幫你"公益訴訟"
案例: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中,因為鑒定費等維權成本高的原因,盡管受害者眾多,但許多消費者卻維權無力。
變化:新《消保法》規定,對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中國消費者協會以及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的消費者協會,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新《消保法》賦予消協公益訴訟權,由原來只能支持消費者起訴到可以代表消費者進行公益訴訟,是一個很大突破。
Ⅳ 電視購物詐騙從犯怎麼判刑
詐騙罪中的從犯如何判決,還要看整個案件涉案金額及其在案中所起作用。籠統提問「從犯怎麼判刑」,是難以給出量刑參與意見的,按法律規定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法律依據:
一、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規定: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和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數額較大」與「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可以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在前款規定的數額幅度內,共同研究確定本地區執行的具體數額標准,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備案。
二、《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詐騙罪】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 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 依照規定。
Ⅵ 12315投訴電視購物違法嗎
電視購物12315管。只要屬於消費糾紛都屬於12315的管理范圍,12315設立的目的就是為了切實解決廣大消費者"投訴難"的問題,及時、方便、快捷受理消費者訴求,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在原信息產業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國統一開通了12315消費者申訴舉報專用電話。
【法律依據】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領導,組織、協調、督促有關行政部門做好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工作,落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職責。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監督,預防危害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行為的發生,及時制止危害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
第三十二條
各級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行政部門應當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採取措施,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有關行政部門應當聽取消費者和消費者協會等組織對經營者交易行為、商品和服務質量問題的意見,及時調查處理。
Ⅶ 國家廣電總局加強電視購物市場的新規定是什麼
知要求,專門的新聞頻道、國際頻道不能播放電視購物廣告。教育、少兒等專業頻道不能播出不適宜未成年人收看的電視購物廣告。上星頻道每天晚上6點到24點的時段內,不得播出電視購物廣告。另外,嚴禁在廣告和節目中以虛構斷貨、搶貨、甩貨等誇大誇張的宣傳來推銷商品,誤導消費。在新規定中首次提到,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必須對播出的電視購物廣告和節目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廣電總局傳媒機構管理司副司長任謙表示:「過去播出機構對廣告承擔的是形式審查的責任,只要相關的資質材料齊全,都可以播出。結果發現一些播出機構光收錢,不審查片子。現在我們提出,如果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審查、把關不嚴,造成不良影響的,除了我們廣電行政部門要給予行政處理之外,對消費者造成損害的,廣播電視播出機構還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辦法明確要求,今後播出機構每套節目每小時商業廣告播出時長不得超過12分鍾。 電視劇插播廣告每次時長不得超過1分半。播出電視劇時,可以在每集中插播2次商業廣告,每次時長不得超過1分半。其中晚上七點到九點之間播出電視劇,每集中可以插播1次商業廣告,時長不得超過1分鍾,本辦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Ⅷ 電視購物詐騙如何報案
法律分析:應該立即向附近公安機關報案,四千多的款項已經可以立案審查了,採取電話假銷售這種方式,聚斂不義之財,已經涉嫌商業欺詐。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條 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Ⅸ 電視購物不犯法的么
那些都是騙人的!不要相信電視購物,現在中國對電視購物制定的法律很模糊,而電視台又為了自己的利益,沒有顧慮商品的真假,完全將消費者的利益不顧。這種做法實在太可惡了,我們的消費者投訴部門能力有限,居然連汽車投訴的范疇也沒有包或,還有很多沒有包或的地方,我不知道是不是政府在愚弄人民。希望那些什麼人大,能真正的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事情來解決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