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道場的規章制度
A. 在家居士怎樣辦道場
我在幾年時間里深深地體會到辦一個如理如法的道場是多麼不容易。雖然大家在一起共同探討、共同修行,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可是有一部分人在道場上很難遵守制度。 還是想干什麼就干什麼,你要阻止他(她)們,他們又不願意聽,心裡還生煩惱。難道辦一個如法的道場就這么難嗎? 我們大家來這個道場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都應該遵守道場制度,達到我們往生西方的目的。 我把幾年中道場上出現的問題說一下,讓我們大家共同探討。我和一位大娘在她家辦了一個念佛道場,大娘提供茶水、場所來方便大家,每天下午念三小時佛。剛開始就我們兩個人,二十天後逐步開始有居士來念佛了,可是天冷呀、天熱呀就不願意來了,三年半過去了,道場才穩定下來。在以後的幾年裡道場念佛的居士越來越多,出現的問題也是各種、各樣。來道場的居士各有所求,有求就求吧,以後逐漸明白道理就不迷信了,可是很多居士把道場變成了聊天場所,東家長西家短,說個沒完。經常做一些和佛法無關的事情,什麼折元寶,做一些手工活,大家想想在道場里邊做邊念能清凈下來嗎?大娘為我們提供的是念佛道場,不是交流中心,做活動的場所。大娘的目的是讓大家聚到一塊共同探討佛法,共同念佛,互相促進,早日回西方老家。 我們每天下午三個小時的專念,有人還是想念這念那,擾亂道場,大家試想一下大娘把家做道場,為的是什麼?本意絕對不是讓大家有一個聊天幹活的場所。我們作為一個居士,護持道場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大家都想讓諸佛菩薩、龍天護法保佑我們,但我們連最起碼護持道場的道義和義務都沒有,不老老實實修行,諸佛菩薩、龍天護法能保佑我們嗎? 我們沒有出離心,根本就不能感應道交,因為你看不破,放不下,該做得事情什麼也做不到,不該做的事情一件也不少做。如真正有出離心,什麼也能看破,什麼也能放下,當下就能感應道交,就能應了那句佛門之中有求必應的話了,而且慈父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你往生西方了。 要想達到大家祈求的和所想的,一定要如理如法,勇猛精進修行,專修、專念,一句佛號念到底,往生西方、即生成佛。阿彌陀佛! 摘自 凈土修行必讀第二集
B. 在家修行的居士要遵守哪些
在家居士,一定要皈依三寶,守五戒。
第一個,要有出離心。
「在家」這二字,本身就是障道的因緣。這個在家修行是很障道的,所以說必須把「在家」二字變為有「出離」,這才與佛法相應。因為在家是世間法,有了出離心才與佛法相應。
第二個,在家修行應該嚴持戒律。
為什麼在家要嚴持戒律呢?因為在家的違緣多,必須用重葯。你沒有重葯,是不能克服在家的誘惑的。真正能夠防備這個家所帶來的違緣,最好的良葯就是戒律。所以佛講,末法眾生以戒為師。以戒為師才能叫我們找到修行的道路。如果不能以戒為師,所修的一切都是外道,都是修羅道。佛法是中道義,所以說佛法是以戒為它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你蓋什麼樓也是蓋不成的,只是說說而已。所以說在家修行要嚴持戒律,一不小心,就墮入了這個違緣里,是很危險的,我們必須心裡有準備。
第三個,在家修行,要轉化在家的概念。
要有出離心。比如說我有丈夫,或有妻子、有子女、有父母,怎麼辦?我們可以看維摩詰居士講的,他把父母比作是善知識,把妻子丈夫比作是同修道友,把子女比作成眾生。實際上維摩詰居士也是在家進行「出家」修行,也是這樣。我們有的人就錯誤地理解了——何況維摩詰居士又是古佛再來。雖然維摩詰居士以在家相來度化在家的居士這一部分,同時他也是在說明,讓我們在家居士要早早地脫離這個家庭。在不能脫離的情況下,一定把家庭變成道場,轉變人和人的關系。不要說這個是你的妻子、這個是你的丈夫……那就沒法修了;都變成道友,這樣我們修行就很容易得利。
第四個,在家修行一定要護持三寶。
如果不護持三寶,你就失去老師,不管你在哪修,你都不會有老師的。一定要護持三寶,護持三寶就是護持你,也是護持你將來這個成佛的因緣。在家修行還得多放生……做很多事情,先說這幾點。(摘自溯源佛教·《為大連居士開示》)
C. 我們已建好念佛堂,想參照東北大悲古寺和東天目山昭明寺居士共修制度,制訂我們共修制度,請求幫助,謝謝
一、專修宗旨
1、專念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
2、專誦一部經典——《大乘無量壽經》(其他凈宗經論為助行)。
3、專依一位導師——自定。
4、專求一個目標——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二、專修制度
1、修行以凈空上人制訂的《凈宗修行准則》為基本原則。可以自定
2、念佛堂晝夜(24小時)念佛不斷,可分班輪替,也可一念到底(依自身修行能力酌定),但原則上要求每人每天共修念佛8小時以上。
3、每人每天誦經兩小時,聽經看論兩小時,並在專設的處所共修或自修。
4、念佛堂以繞念為主,其他念佛形式為輔(老人、體弱者可自選適宜的念佛形式),繞念時間將從每班4小時逐漸增至12小時。
5、念佛堂統一音調、統一掌勢、統一步伐、統一服飾,並設糾察隨時提醒。
6、念佛堂內,不管開始之初還是終結之後,皆嚴格執行止語制度。
7、彌陀村其他處所(齋堂、寮房等)都是修行道場,皆應依法行事,並貼有警示提醒(具體制度另訂)。
D. 出家前需要做些什麼准備,出家的條件是什麼出家後會有什麼規章制度
出家前的准備——就是學習佛教知識,了解出家的意義和目的,這是關鍵。建議聽聽法師講經。
出家的基本條件有——愛國愛教,信仰佛教,身體健康無重大疾病;無婚戀關系;無官司無債務;能夠遵守佛教戒律;熟練背誦早課、晚課;等等。
出家後的規章制度——這個可以學習一下星雲法師的《僧事百講》,這是專門講寺院制度、佛教常識的。出家後的規章制度也可以出家後再學。
E. 凈空法師:我要道場干什麼
所以今天,居士林、凈宗學會的道場,做得不錯,其他道場我們也去看過,這兩個道場我們比較熟悉,天天有人念佛,每一天有人在這邊講經。這個道場天天講經,要是三年不間斷,對這個社會起一定影響的作用。每一天講,每一天講兩個小時,不夠。但是現在這個社會,兩個小時是很有必要。當然我們現在已經走向高科技,我們現場的錄像,已經在世界許多國家地區衛星電視裡面廣播,已經在電腦網路裡面流通。所以諸位不要看到,我們這個講堂坐得滿滿的,大概一兩千人,實際上參與我們這個法會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次,多少人在電腦裡面、多少人在螢光幕前面,都看到我們的現場。正如同世尊這個法會,十方世界的菩薩,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人數,比我們肉眼看到的人數,不曉得多多少倍,這是有相似之處。 所以我們真正是佛弟子,我們要建如法的道場。真正如法的道場,我也說得很多。世尊當年在世,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你看,佛講經的處所,王舍城的道場、祗園精舍的道場,這是佛在那裡講經,講得比較多一點。所有的這些道場,主人都是國王、大臣、大富長者,他們提供的。道場裡面一切的事務,也是他們管理。請佛到這邊來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僧團不問這些閑雜事情,僧團裡面只是在辦道、教學。不向大眾講經說法的時候,內部的研究討論,消除一切疑惑,提升自己的境界,平常大家在干這個事情。我是非常嚮往,世尊當年那些方式。所以道場應當讓居士來管理,出家人接受居士的禮請,四事供養,弘法利生,事務的事情絕不幹涉。 有些出家人放心不下,這個道場我沒有主權,萬一哪一天他不高興,趕我走,怎麼辦?這一點,你自己沒有信心,也難怪你。為什麼?你沒有道。古來祖師常講:「只怕沒有道,不怕沒有廟。」你真有道,哪一個道場求你都求不得。這個地方不要你,那個地方磕頭作揖在求你,你怕什麼?怕的是沒有道,這個道場不要你,那個道場也不要你,你走投無路。如果你自己建個道場,這個道場所有權是你自己的,試問問,你出的是什麼家?你已經回家。你出了你那個小家,找了個大家枷上了。錯了,大錯。所以我們不要道場、不要地方。 實實在在沒有人禮請,這個日子好過,過得快快樂樂,更快樂。你看,現在露營的帳篷,太理想了,下面都有墊子,小蟲都進不去,它拉鏈拉得緊緊的,一個小帳篷,到山水優美的地方,晚上在那邊睡覺。你看,多舒服!我要道場干什麼?真的樹下一宿,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樹下一宿,沒有遮蓋,我們現在有遮蓋。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你說這種生活,神仙的生活。我們為什麼不去過這生活?為什麼搞這么多的枷鎖鎖住?讓你永遠脫不了六道輪回。干這種傻事,還自鳴得意,豈不是迷惑顛倒。在心地上,要把它捨得乾乾凈凈。我一直主張,道場讓在家人去管理,甚至於我們出家人名都不掛,干凈俐落,什麼麻煩都沒有,不造罪業。 凈宗學會跟居士林,就是一個好榜樣。諸位真正有學、有德,肯發心,你看這些居士,真誠心來供養。我們要不認真努力,對不起他們;我們認真努力,他不肯讓你走,希望你在這里常住;希望你在這里常常講經。怎麼捨得你走?我們真正體會到,道要緊,真的是「不怕沒有廟,只怕沒有道」,道比廟重要多了,廟不重要。古人這些話,至理名言,我們要牢牢記在心上,認真依教奉行。 道場我們就希望居士賢護。真正有賢護居士,真正有善思惟居士,他們來建道場,來禮請、供養出家人,在這邊修道、弘道,弘護的功德發揮到極處。四眾是一家。你看這個招牌,光芒萬丈,光照大千,我們給佛面上貼金,這是無量無邊的真實功德。所以,我鼓勵在家同修們建道場。一個人有力量,一個人建;一個人沒有力量,集合一些志同道合的一起來建。自己依照現在社會上一般的法令規章,好好的來經營,好好的來管理,做弘法利生的工作。 現代人頭腦實在說,都迷在那個錢眼裡頭,從前的銅錢當中有個洞,都迷在那個里頭,很可憐、很可憐。無論干什麼事情,頭一個想到錢。我建這個道場,錢從哪裡來?道場建立好了,要開銷、要維護,這錢又從哪裡來?總是想到錢,想到錢就可憐。昨天馬來西亞凈宗學會,有五位代表來看我,他們告訴我,那一邊會務的一些狀況。特別給我說明一條,他們現在的章程裡面,把會員的會費刪掉了。他說聽我講經的這些錄音帶,明了這個事情,一定要給信徒們絲毫的壓力都沒有,這個道場只接受你的樂捐,絕對不限制你一個月要交多少錢,一年交多少錢,沒有,統統刪除。他拿來給我看。我說:對。 李木源居士說得好:「我們沒有錢、沒有福報,阿彌陀佛大福報,這個靠山靠住了,那還有什麼問題!」你要靠得牢,怎麼靠?依教奉行,就是真正以彌陀為靠山。阿彌陀佛經上所說的,我統統都做到,我在弘法利生上,所必須的這些財源,阿彌陀佛就會給我送來。哪裡要自己操一點心?自己操心去經營、去籌劃,苦死啦!一點都不操心,正是佛門里常說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我在最初接觸佛法,章嘉大師傳授給我的,我對老師信任。我是一個好學生,是個標准學生;老師的教導,我是百分之百的服從,我也百分之百的去做到,我不辜負老師。我今天要是有一個邪知邪見,要做一個不好的事情,我就想到我對不起老師。許多同學、同修,你們都看到,我住的地方,我老師的照片都掛在一起。我們現在學生上課,教室裡面,老師的照片也都掛在那裡。一生當中離開老師幾十年了,我們的精神永遠在一起。老師教我要存報恩心,弘法利生,我們怎麼敢違背?常存報恩心,你就常常不敢有邪思,常常不敢做違背老師教誨的事情。我們不違背老師,當然就不違背諸佛菩薩。諸佛菩薩是老師的祖師,我們要是對老師陽奉陰違,豈不是叫欺師滅祖嗎?滅祖就是瞧不起佛菩薩。那是李老師從前所說的,那不是學佛,玩弄佛法,罪過無量無邊。世間什麼都可以玩弄,你怎麼可以玩弄佛法?必定墮阿鼻地獄。所以在家居士發心,只要發的是真心,真正為弘揚佛法、為度化眾生、為安定社會、為利益人群,佛菩薩沒有不保佑的,沒有不加持的,決定是有求必應,哪有求不到的。 章嘉大師教給我這個方法,而且告訴我,你的一生,都是佛菩薩替你安排的,你一點都不要操心。我聽了這個話好歡喜,一直到現在都歡喜。幾十年了,四十多年了,我真有這個感應,真的不操心、真的不問事,有求必應,有願必成。老師告訴我,你有願、有求,還沒有感應現前,這個時候你自己要曉得,你有業障。趕緊把業障消除,消除業障就通了,感應就現前了。怎麼樣懺悔?真正知道自己的過失,改正自己的過失,這叫懺悔。懺悔的意思是後不再造,我知道這個錯了,以後不敢再造,這叫真懺悔。真正發心懺悔,諸佛菩薩贊嘆。世間聖人也是這么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大善,改過是大善。 所以在家居士建立道場,絕對正確,就好像建學校一樣。佛教是教育,在家人建立學校,組成董事會管理學校。出家人是教員,你這個學校建好了,你要去聘請教員,出家眾是教員。聘請一個校長,就好像商店一樣,校長是總經理,讓他來管理、讓他來教導。老闆是董事,產權是老闆的、是董事的。寺院裡面,禮請一個人來做住持,請這些執事,請這些人來修行、辦道、弘法利生。那就好像你這個董事會,聘請一些員工來經營這個事業。這個事業是修道、弘道的事業,能這樣去做,就非常如法。在過去佛教剛剛傳到中國來,最初是國家來護持,道場是誰建立的?國家建立的,是國家的財產。這裡面法師也是國家聘請的,所以法師只是弘法、只是修道,做弘法利生的工作。 大乘無量壽經
F. 居士到寺廟都有哪些規矩
居士們到了寺廟,只要是能夠遵守規矩,不犯威儀,就是在修行,就是在護法。因此,只需謹慎注意,無須恐慌掛礙!其中:
第一、在衣著方面:凡男女居士到了寺廟,不能穿內衣、短褲,不能袒胸、露乳。女居士不能穿裙子,忌穿高跟鞋。受戒的居士,上殿課誦、聽經請法、禮佛拜懺要搭幔衣(即居士戒衣)。
第二、在飲食方面:忌食葷、腥,禁煙、酒與毒品。凡屬葷、腥,煙、酒與毒品嚴禁帶到寺廟!殘食不得供佛與僧,齋堂用餐不得說話,齋供不能分別,定需普同供養。
第三、在居住方面:住在寺廟里的男女不能同居,不能互相串寮(串門),不能嬉戲、打鬧,不能閑聊與爭論。僧人的寮房不得探視與冒進,僧人的禪床,居士不得坐、卧。未經允許,男、女居士不得隨便進禪堂與丈室。不得奴役僧人,不得盜用僧物。
第四、在行坐方面:居士們到了寺廟,要行在出家人的後面,坐在出家人的下手。女居士要行在男居士後面,坐在男居士下手,盡管是受過戒的老居士(無論男、女)也要遵守此等儀軌。
除此之外,居士們還要遵守常住的種種規矩與各項制度,不得犯威儀,不得破規矩,不能惹是非。如有違反,按矩受罰,依律賠償。
G. 誰知道海城大悲寺的近況
悲寺位於遼寧省海城市毛祁鎮曹家堡子村(郵編114200),始建於1668年,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千佛殿和東西配殿構成,有西方三聖和十六尊者,享受人間煙火,保護萬民平安。遼寧海城大悲寺全體僧人持不捉金錢戒律,日中一食。僧人每天早上2點鍾起床,10遍楞嚴咒,下午2個小時讀誦戒律,每天只休息4個小時。保持佛陀制度,每年農歷八月十五開始行腳。行腳途中托缽乞食。寺院里戒律嚴謹,僧人威儀具足,佛陀戒律在此得以充分體現!大悲寺里沒有功德箱,每月2場佛事(14日超拔、15日普佛,不收取任何費用)。每年四月初八,七月十五兩次皈依。皈依居士必須背會《心經》 《大悲咒》 ,才發給皈依證書。
大悲寺距西充縣城35公里,距西碾鄉1.5公里,與南部碾埡鄉相比鄰,為西充縣北陲古剎。據寺中殘碑考察,其寺始建唐昭宗天復年間,輝煌於宋高宗紹興年間,其後代有興衰,屢毀屢建,歷代地圖上皆標有大悲寺名稱。當時大悲寺內塑有一尊高大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故稱大悲寺,中國百姓最崇敬觀音,香火旺盛。明末兵荒馬亂,千年古剎及滿堂佛像,化灰燼,毀於一旦。清朝康熙十一年(1671年),重建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葯師殿、天王殿及鍾鼓二樓,客寮飯堂及碾磨房等殿堂。規模龐大,氣勢恢宏,有廟田80餘畝,僧侶十餘人。歷代名僧輩出,高僧雲集,該寺方丈釋真清,曾三次徒步至南海朝聖,兼任成都文殊院後堂。95歲圓寂於大悲寺,火化全身,骨灰盛裝在一個瓷花罈內,上刻「清傳臨濟正宗第七代示寂滿頤考老和尚之金罈」二十字,埋於七級靈塔之靈塔之內。嘉慶年間(約1797年)白蓮教之亂,大悲寺再度慘遭火焚。光緒年間(約1880年)重建大悲寺,規模大不如前 大悲寺法語碑
。當代高僧海山(俗名馬廷耀,西充縣人)15歲(即1944年)在大悲寺出家,19歲到文殊院受戒、參禪,20歲考入成都昭覺寺佛學院。60年代的「文革」期間,被送回原籍勞動,留戀幼年出家的大悲寺,曾來破寺居住數月,虔心念佛,以志不忘,後又回歸昭覺寺。現任佛教協會副會長、兼任萬佛寺與廣德寺方丈。新中國成立後,將大悲寺古剎辟為學校,1999年8月,落實宗教政策,批准為開放寺廟,學校搬遷異地,寺廟退還佛教。當地信眾出錢出力,修復大雄寶殿,新建觀音殿,念佛堂及客寮食堂。購回玉佛11尊置於殿內,古剎煥然一新。當地信眾又將挖出的釋真清方丈骨灰瓷罈,獻給大悲寺。釋仁明(俗名羅世奎,南部碾埡鄉人)長期居此寺籌建寺廟,艱
悲寺法語 修行容易 守戒難 不守戒律 魔一般 守住戒相 心坦然 提木叉保解脫船 願汝成真 出家漢 清靜無為 虛空般 高尚品德 如青蓮 行解渡眾 大法船 大悲寺行道 眼觀卧牛之地(初方便)面現呆沉小相(不攀緣)慢調息攝六根(心無念) 兩手垂少擺動(人生淡)下腳如踏棉雲(慈悲升)行走緩緩不滯(輕風來) 落腳堅穩不翹(平心地)日曬風雨雪鬧(增定力)不別石坑尿水(直心去) 繞直室外小行(無所求)月日時念長行(功德現)念佛持咒話頭(隨已願) 境現光動無相(皆除塵)能行所行消失(是真行)得於無所得時( 大悲寺
方為道) 十方如來菩薩(同護嘆) 行道本無話可說,以無念為宗,慈悲為本,無所求為持戒,無所得為目的。略說相貌,心中常悟、趣入實相,以助道業。其功德之大,難思難議,難說難盡。為十方如來、菩薩,所加持、護念贊嘆!眾生歡喜擁護,如荷花出水清凈,虛空無貌自在。大悲寺道風大家都各盡其責,互相信任,把寺院管理得條條有理。在平時處理人事關系,只有真誠的關懷,而沒有多餘地客套言詞。若發現有不如法的地方,也不迂就讓步,也沒有氣勢壓人的斥責,而是耐心的指出,真誠的幫助糾正。擔職的師父們與清眾平等相處,沒有一點派頭架子,沒有一點高人一等的意識。初到這里根本分不清哪是班首哪是清眾,大家衣著簡朴,同老和尚一樣也是補了又補,生活上不搞個人特殊(除有病外),同甘共苦,利和同均,互相尊重,上下團結一致,處交平易,心心相印,淡如清水,行住坐卧都在默默無言的攝心用功。所以整個大悲寺在平時就象老和尚本人一樣的平定坦然、莊重朴實、沉默祥和。這種無聲無息的氣氛對於這里每個人都起著遷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使每個人在社會上所帶的或多或少的習氣毛病,不知不覺地被凈化了。在這里才能夠深刻地領會到「平常心是道」的含義,在這里才能夠真正體驗到「六和敬」的風尚。 為什麼大悲寺能形成這樣純正的道風,關鍵在於這里執行著一套特 大悲寺平安塔
有的規章制度,支撐著整個寺院。那就是:不捉金錢、日中一食、夜眠四時、十遍神咒、遠離女眾、注重戒律、安居打七、不竄寮房、定期行腳、不受私禮、利和同均、衣缽隨身……大家除了這在一起共修的規程之外,個人還可以另外或參禪、或念佛、或閱藏、或持咒。常住設立了禪堂、念佛堂、閱藏室,為師父們提供了方便。雖然還有些工程正處於修建之中,但基本上不影響大家正常修行,這里早晚上殿和中午過齋整隊入場,非常准時。正式的坐禪、念佛則使人感到比較隨意自在,沒有那種綳的很緊,而過後開靜卻又是閑聊、又是嘻鬧、放逸散漫的現象,而是把修行用功分布融化在日常行住坐卧之中。所以使人感到在這里,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舒適自在。大悲寺所執行的這一套特有的規章制度如同篩選器,有效地過濾了那些企圖借寺營私,撈取財利的非修行之流,其又象一個磁場,卻把不少真正發心出家修行的人吸引到這里。其中還有不少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人才,他們為了追求高層次的真理道德,為了追求宇宙人生的真諦,而放棄了社會上的高官厚祿,離開了溫暖的家庭,毅然地脫下了俗服穿上了袈裟,甘心情願跟隨老和尚,為續佛慧命,荷擔如來家業,奉獻自己珍貴的一生,這對於社會上那些習慣於趨勢赴炎、利慾熏心的市儈們來說,怎麼能了知他們純真無瑕的心靈,又怎麼能理解他們崇高的意願? 凡是到這里發心出家的人,都遵照常住安排,除了每天早晚上殿、中午過齋、晚上十遍楞嚴咒外,在外寮還要干各種雜事,來護持寺院,經過一年至三年的考驗,看其出家因緣成熟了,即可准許正式出家。後面來的人,基本是照著前面來的師父、居士們的樣子做,也是早上兩點起床、中午一餐。既然是自願來的,大家都能自覺地遵守常住所制定的規章制度,都能主動地去做常住所分配的事,人人各盡其責,盡心盡力地為護持寺院效勞。這已形成一種家風,可以用「妨、默、勤」三個字來概括。這樣經過一年、兩年、或三年的考驗,大都成了合格的出家佛子,這幾年的磨煉等於是出家的學前班。 大悲寺的師父們與常住居士們以寺為家,對於常住的公物非常愛護,雖然使用水電,國家對這里出家人實行免費,但大家都能自覺的節約使用,從不輕易浪費;雖然寺院的一切生活費用和修行所需皆由十方護法居士發心供養辦理,但師父們在物質生活上,沒有過高的要求,少欲知足,簡單隨緣,而對修行用功則是精進向上,不斷提高深造。如果大家在生活上、身體上、學習及用功方面有什麼困難,常住則是盡量幫助解決,所以這里是人人為常住,常住為人人。大悲寺所規定的規章制度,對於真正修行辦道的人來說,可起到許多有利的作用:有利於改正習氣毛病,凈化身心,有利於少犯過失,保護戒體不損;有利於消除業障,防止疾病,促進健康;有利於化解矛盾、互相尊重、和合共住;有利於養護道心、資生慧命,使修行工夫不斷增長……因為其直截了當地鏟除了助長產生貪瞋痴的病根;截斷了導致人們墜落的根源,搬掉了滋生貢高我慢、養尊處優的溫床;剝奪了人我是非活動的地盤;減少了分別意識起心動念的餘地;限制了五欲貪染縛纏的因緣;擠掉了放逸散漫泛濫的機會;關閉了許多不如法、不合理的門窗;有效地防止了種種垢污塵染。 是故此諸措施實有斬草除根之勢,釜底抽薪之效。所以這里一般不會發生爭權奪利、勾心鬥角、糾纏不休的摩擦;也不會出現拉幫結派、互相排斥,或以強壓弱、爭斗勝負、怨恨嫉妒等種種現象。所以也不用整天為處理那些毫無意義的糾紛,而花費很多時間。唐代百丈老人說過:「叢林以無事為興盛」,這里正是如此。 世人所追求的是熱鬧繁華,種種刺激,慾望重重,貪求無厭;或損人利已、不顧因果;或賭#博吸毒,自甘墮落;或養尊處優,出人頭地;或利用權勢、胡作非為,甚至妄圖征服一切,稱王稱霸。而這里出家人則保持著:安靜自然、平淡、祥和;少欲知足、於事無求;謙和退讓,與世無爭;交往平易、平等相處;做事踏實,而不執著;一切隨緣,不被境轉;有的行住坐卧,以戒為師,完善人格;有的從早到晩,一句佛號,凈土為歸;有的持咒觀想、三業精勤、不離本尊;有的時時處處,制心一處,窮究心源;或潛心於禪定三昧,或暢游於經藏大海……總之這里跟社會上的人所忙的、所閑的都不一樣。這大概也算接近於古人所說的「無為而治」了。 如果要發心修行用功的人,這里確實是一個很理想的修行道場,如果有志於改革建立好自己道場的大德,不妨到這里看一看,這里的確有很多特長,很多好規矩值得吸取,值得採用,願中國多出現這樣的修行道場! 大悲寺《佛遺教經》大悲寺北側,有《佛遺教經》 ,是釋迦牟尼佛臨涅磐前所 大悲寺
說的最後一部經。作為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釋迦牟尼佛清楚佛法的興衰完全決定於戒律,是以世尊臨涅磐前對戒律的基礎、重要作了最後的叮嚀與囑托。經中開示:「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戒是正順解脫的根本,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能。」「持戒能生善法,是第一安穩功德住處。」世尊對出家人該做不該做的行為都作了總結,經中雲:持凈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葯,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凈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葯,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同時說:當住在寂靜閑居之地,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無令瞋恨,勿出惡言,晝夜精進,善修禪定。。。。。。真是苦口婆心意味深長。 佛教傳播到中國以後,其發展正如世尊所預見-------戒律嚴則正法住世,戒律廢則名存實亡。歷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雖有外道助緣,真正感召禍亂的還是佛門內部的戒律鬆弛所導致。屯田置地、聚諸財寶、推步盈虛、參預世事。。。。。例如,在北魏太武帝第一次禁佛的時候,就發現寺廟藏有大量兵器,涉嫌謀反,僧人吃肉喝酒,替貪官窩藏贓物,甚至還密藏女人供淫亂活動。禁佛的時候,佛教寺院的情況更糟,僧侶魚龍混雜,長安的寺院幾乎變成娛樂場所,藏污納垢,與玄奘時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真是獅子身上蟲,反食獅子肉。佛門弟子的不檢點行為幾乎葬送整個佛教,令人後怕遺恨。 若以《佛遺教經》作為僧人修行的行為准則,佛教怎能不興,人民怎能不信呢?若不持戒,佛教焉能被人認同,但逢亂世必遭王難。世尊提到:「我如良醫,知病說葯,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真是光明大道擺在面前走與不走全看自己呀。佛教興萬事興。真佛子應肩負振興佛教的正知正見。現如今時值末法,魔王波旬如恆河沙般的魔子加入僧團破壞佛教,穿著出家人的三衣乾的卻是魔里魔氣的勾當,偽作沙門,邪師說法,喝酒吃肉。宣化上人開示說《愣嚴經》是照妖鏡,只要依《愣嚴經》《佛遺教經》的經文和戒律來對照就一清二楚了,真正持戒的就是真佛子,做不到的就是魔子魔孫。不論南傳、藏傳、漢傳佛教,任你名氣多響,架子多大,講法多久,吃肉者就是斷大悲種子,貪求供養的就是偽作沙門,有淫慾者塵不可出。「觀師十德,首重持戒」,戒律好的,能依《佛遺教經》所囑的就是善知識,就是你的師父,就是能我們依止的對象。 《愣嚴經》 《佛遺教經》就是佛賜予我們擇師的慧眼,學佛人讀了《愣嚴經》《佛遺教經》開智慧有了辨別力,魔子魔孫自然沒了市場,佛法不就昌隆了嗎。難怪魔子魔孫極力破壞《楞嚴經》。
編輯本段寺院要求
大悲寺常住要求 1、不捉金錢戒。 大悲寺僧人托缽乞食
2、日中一食。 3、行腳。 4、乞食。 5、不接客僧禮。 6、一切供養歸常住。 7、三衣缽不離身(十八種物齊備)。 8、不化緣、不求人。 大悲寺住持釋妙祥法語: 修行容易受戒難不受戒律魔一般 守住戒相心坦然提木叉保解脫船 願汝成真出家漢清靜無為虛空般 高尚品德如青蓮行解渡眾大法船 原美國萬佛城,首座和尚,釋化來,現任大悲寺首座和尚。預計今年行腳之後,開始講《楞嚴經》。有緣分的同修,可以前去參學。 大悲寺對於居士在道場的要求:1、身份證。2、遵守規矩案時起床、幹活、聽話、日中一食.。
編輯本段交通信息
(一)大悲寺位於遼寧省海城市,外地可以從北京、沈陽、大連等地轉車到海城市。 1、北京→海城 在北京轉車可以坐北京至鞍山的2549次列車,具體開車時間可能有變動,建議去之前在網上查一下。 2、沈陽→海城(建議乘坐火車) 火車:從沈陽到海城的火車,每天都有很多趟,建議大家去之前從網上查找適合自己時間的車次,最好從後邊車廂上車,可以有座。 汽車:從沈陽長途汽車站到海城的汽車也很多,票價約25元。 3、大連→海城 從大連到海城的火車也非常多,上午、下午、晚上的車都有,大家也可以從網上找到適合自己的車次,車費根據快慢車約30元左右。 (南方的師兄也可先到煙台,從煙台乘船到大連,煙台到大連的船次很多。在煙台購買去大連的船票時,一定要打聽清楚在大連什麼碼頭停靠,最好購買停靠在大連港客運站的船票,距離火車站只有4公里,無論住宿還是趕車,都十分方便。)(二)到達海城市後,可以坐小公共汽車或計程車到大悲寺和道源寺。(因海城市有兩個相似大悲寺的名字,如果去大悲寺,一定要說明是毛祈鎮曹家堡的大悲寺。) 1、大悲寺位於海城市毛祈鎮曹家堡子村,方向在海城的南部。 2、乘坐計程車,需要車費15-20元。 3、海城市火車站有直接開往大悲寺的小公共汽車,小公共 大悲寺教經
汽車的發車時間有可能改動,建議大家去之前先打電話問清楚開車的具體時間。 4、下院道源寺(原名:觀音寺)位於遼寧省海城市接文鎮三家堡,可在海城火車站坐開往三家堡的公共汽車直接到達。如果打計程車,大概30-50元。(但有的司機不認識路)到大悲寺注意事項: 1、聽從常住管理安排。 2、不能吸煙,隨地吐痰。 3、日中一食,不準隨便在寺院放置錢物,只能在衣食住行上供養常住。 4、女眾到寺院和僧人要保持三米遠的距離,不能和僧眾共同早晚課。 5、在寺院必須堅持早晚課,特殊情況除外。
H. 居士護持道場應該做到哪些
其實就是義工而已 不要當自己的主人 就是付出 就是服務 就是貢獻去了 一切真心 真誠 恭敬就好!!
I. 信眾去佛教道場應該遵守的秩序
一、拜佛、問訊與上香規矩
進寺門前要端正衣冠收攝身心。進入寺院後,先禮佛,再去拜見出家師父。在佛殿、經堂看到佛像,不論是木雕、銅鑄、紙繪、綢、絹畫,皆需衣著整齊,向佛菩薩像恭敬頂禮。若有急務亦須問訊,以示尊敬。
居士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墊上拜佛,因為這是住持或主法和尚禮佛專用的,可在大殿東西兩單禮拜。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因此只要心懷誠敬,無需執著拜佛方所。
拜佛時動作不緩不急、內存虔敬、外現恭謹。不可看似恭敬,內懷我慢,或為求修行之名,詐現威儀。合掌手勢為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並向上,以能見無名指尖為度,掌心要空,不可貼緊。
拜佛時要五體投地,不可翹臀。雙手翻掌,手心向上托起,觀想接佛足,雙腳、額頭都要著地。拜佛時心中念偈頌贊嘆佛的功德:「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偈頌念一遍或三遍皆可,接著念咒語「縛日臘,斛」 三遍。禮拜後可以瞻仰佛像,心中默念贊佛偈:「法王無上尊,三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三祇業。稱揚若贊嘆,億劫莫能盡。」若不會念偈頌和咒語,那麼禮佛時心裡觀想:「我現在禮拜十方三世無量諸佛」,這樣也是可以的。
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禮佛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眾已集合時,合掌問訊後隨眾站立即可,不必禮拜。
若出家眾正在禮佛,居士不得在法師前面禮,亦不得與法師並排禮,應當在法師後面禮佛。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直穿而過。
問訊不是點一下頭,一定要彎腰到九十度或稍弱,也不可過低。
鮮花、水果、時蔬供佛一定要潔凈,對如何擺供不知情的,可以請殿堂的香燈師父代勞。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干凈。
燃香供佛需如法,很多人一進寺院就燒一大把香到處去插,好象有任何一個香爐沒插到就不安心。其實大可不必如此。上香時在大殿前的大香爐中點一炷或三炷香就行了。上香的方法: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若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在香爐中間,默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默念「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默念「供養僧」,上完香後合掌,默念「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點香時若香枝起火焰,不可用口吹熄火,應用手掌煽熄。將香插好後問訊即可,不必一再點頭作揖。
不可評論佛像是否庄嚴,看見佛像置於不潔之處,應當捧持移置凈處。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時,宜私下善言相勸。
二、存經、誦經與持經規矩
佛法從恭敬中求,對法的尊重是開啟智慧的根本。誦經學法的目的,是為了開智慧,求解脫,故應該對佛經等佛所說法心存恭敬,如法供養,不可輕慢草率。
經書放置需輕拿輕放,排列整齊有序,不能與世俗典籍或雜物混雜,當敬法如敬佛。
團體誦讀應隨眾,個人誦經以不妨礙他人為宜。參加法會或早晚課誦,經本一定要用雙手捧起。無論何時誦讀佛經,切不可卷執經本,或將佛經拿來隨意折角、對折。
若是獨處誦讀,在誦佛經前,先要清潔案幾,燃香端坐,不可交足前伸,亦不可邊誦讀邊吃東西。須嚴肅恭謹,如同佛就在眼前為我們說法一般。讀誦前要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誦經前或誦經中途若有雜念妄想,最好先將經本合起來,靜坐或起來拜佛,等心靜下來再讀誦。讀經要字字理會義解,與身心相應,不可有口無心。
誦讀時若有條件最好用經架,上面加一條經帕。閱讀時打開,讀誦完畢經本要用經帕蓋上。誦讀佛經時切不可躺在床上或坐在床上。也不可靠著牆壁、坐在搖椅上面晃盪,這都是輕慢放逸的表現。桌上除了要讀誦的經本、供佛的香爐,以及照明的燈具之外,不應該放水、水果、餅干或其它零食。
誦經中途若有人造訪或問話時,應將經典合起,然後合掌答禮或起身迎客。經典未合就對著經典談論世俗話,或嬉笑怒罵,這是褻瀆法寶的行為。當然也不必因為經未誦畢有人打擾而心生煩惱。中間停歇,應該用經書上所附的書簽線作記號,若沒有書簽線,宜用書箋或干凈的厚紙做記號。最好不要用香枝或點過的線香「香腳」作記號,香或香腳的顏色可能會污染經書。
經書上面有灰塵,要用干凈的紙張或布擦拭,不可用嘴去吹。不要在經書上塗寫、做記號。不得用經本作墊子寫字。
讀經時或在誦經之處不能大笑,不可以隨地吐痰或擤鼻涕。打噴嚏時,要用手帕、衣袖或手遮住嘴巴,以避免吐沫污染經典。
經典破損,要想辦法修補,使經本常保如新。如實在無法修補時,可在大香爐或潔凈處焚燒,將余灰置於清凈之處,勿使人踐踏到。經書不要從頁角翻,這會使書頁折角,翻頁時要輕
巧,以免損壞。
早晚課誦拜佛時,經卷不能放在地上或蒲團上。執經行走時,應整本捧起,一般以食指前伸,中指、無名指、小指微曲,中指托起經書下緣,食指貼在經本兩側,拇指壓住經本正面。兩手向上舉齊胸,不可單手拿著經本前後甩動。手捧經書不可向人禮拜,也不可以讓出一隻手向人問訊或打招呼。持經本時,將經本端高齊眉,以示崇敬。
三、謁師、稱呼與請益規矩
初入客堂,先拜佛,然後頂禮知客師。頂禮法師時,不要面對法師施禮,而應該面向佛像頂禮,頂禮時說:「弟子某某頂禮知客師三拜」,法師說「問訊」則問訊,說「一拜」則一拜,不可違逆師教執意三拜。
拜訪師父時,到房間門口先彈指或敲門,得到師父的許可才可以進去。若有門簾,出入時應該輕輕掀起,然後輕輕放下。在師父面前要整肅威儀,不可輕慢唐突,亦不可嬉鬧喧嘩。
有疑惑向師長請教,必須起立。路遇師長,要肅立道旁合掌致敬。與師父距離不可太近。不可在師父面前談無益之事或說別人的是非過失。在師父面前不得抓癢,若打哈欠或噴嚏應當以袖遮口。要常請教師父經義,以求慧解。師父的教誨訓示應該隨順,不可違逆。每次聽完師父的開示,要頂禮謝恩。如果被師父指責,不能起瞋恨心,應該好好反省,向師父軟語懺悔。不得踩踏師父的影子。
不可直呼法師名諱。要詢問出家人的尊稱法號時,一般可以這樣問:「請問師父的德號上
下?」「上下」是指法號中的兩個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號叫「了緣」,那麼就是「上了下緣」。不可問師父「您貴姓」,因為家人皆以「釋(即」釋迦「)」為姓,習慣只以法號相稱。稱呼法號時不可直呼其號,一般要稱呼某某法師。不得單稱法名,對年長比丘當尊稱作「長老」、「老法師」、「老和尚」、「上人」或「師父」、「法師」。對年長比丘尼當尊稱為「師太」、「尼師」、「法師」、「師父」等。
在師前,不可稱「我」字。當視關系而自稱「後學」、「門生」、「晚學」、「末學」、「學人」或「弟子」、「學生」等,也不必稱不慧、不才、不佞、小可等。
要見住持必需提前聯系,自己聯系或請客堂聯系皆可,不可做不速之客。
若得到法師許可進入法師寮內,一切信件文書,概不許偷看,也不得到處亂翻。與法師談話要專心,不可打妄想。法師飯時、眠時及洗漱時不應打擾。
男眾居士不可一個人到比丘尼師父住處,女眾居士也不可一個人去比丘師父寺院,應該有兩位以上一起去。到了寺院,男居士不可以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尼師父談話,女居士不可以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師父談話。
到寺院道場,不應該胡亂走動到處窺視,即使房間的窗戶沒關好,也不可以探視。要找某人,應該在客廳等候。
路途、靜坐、誦經、禪行、剃頭時、以及洗澡、如廁、乘車船、眠卧等時,勿禮拜法師。除誦經、生病、剃發、工作之外,不得見出家眾經過而不起立示禮。
師父有呼喚時,應合掌答「阿彌陀佛」!
不得與出家眾結義為父母、兄弟、姊妹。
請開示,應預約時間。
師問話,當實答。
法師與客人言談時,不可冒失打岔,有事報告,當側立靜候招呼,不得輕率插嘴,若有重要急事,萬不得已時,要先說聲「對不起」!然後再請示。
法師看經、寫字及上課、休息時,不可與之談話。
不得說出家眾過失,亦不可任意評論或批評出家眾。
四、大殿規矩
進殿之前當先凈身心,洗凈雙手。進大殿不可以從門中央進入,除非門很小,只容許一個人走動。較大的門,一定要靠左或靠右進入,靠右進入則右腳先跨進去,靠左進入則左腳先跨進去。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餘不可帶入。禮佛、誦經、添油、上香、打掃時才允許進入大殿,平時不應該到大殿遊玩。不得戴帽子入殿。不要以佛殿為通道,任意穿行遊走。也不可以蹲在殿堂里說話,不要到處走動東張西望,禮拜後方能瞻仰聖容,默念偈雲:「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大殿內不可談世俗言語,更不可大聲喧嘩。除共修禪坐外,不可坐於殿內。於佛殿內,不得支腳、倚壁、靠桌、托顎叉腰站、更不可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穢等,不可箕坐。站立時應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在大殿內盡量勿打呵欠、吐唾液等,迫不得已時,應退出殿外。若在殿內打呵欠時應以袖掩口,吐唾液時用衛生紙包好放於口袋內。
進了大殿應該禮佛,如果我們在右邊,就地在右邊禮佛,在左方,就在左邊禮佛,許多在家眾有個錯誤的觀念,以為不在中間拜,佛祖會看不到他,這是不對的。
參加法會誦經或早晚課誦時,拜佛必須聽從悅眾師父引磬的聲音。唱誦念經時不可錯板拖腔,要符合法器節拍。
殿堂內立應以右手仰掌迭於左手之上,結彌陀印,手臂平放、雙目平視,斂目收心。繞佛時注意前後左右的距離,後面人的鼻子要對准前面人的脊縫,左右肩對肩,以保持隊列齊整。 繞佛只能右繞,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眾共修繞佛時,繞佛第一圈轉角處須問訊,但不須住腳,只要雙手結毗盧印,上舉齊眉即可。繞佛表示對佛恭敬,眼睛不可以東張西望,應直行念佛,眼睛平視正前方,繞三圈或七圈都可以。
帶去供佛的香,或有剩餘可以交給香燈師父,不可隨意放在供桌上。
拜佛以後要按照順序排隊出殿,不能一哄而起作鳥獸散。
五、法堂或講堂規矩
聽經要准時,最好能提前幾分鍾到場,恭候法師,不應遲到早退。進法堂或講堂聽講應服飾整潔。執經本應如法(詳見前敬法中所說)。坐姿端正,抬頭挺胸,正坐攝心,不可左顧右盼,不可拄齶支額或趴桌伏卧。不可竊竊私語或大聲喧嘩。咳嗽難忍應用手帕或衣袖掩口。聽講時,應端坐或直立;不支頤交股、彎腰、翹足,應生殷重渴望心,專注聽講,如理思維。
六、齋堂規矩
在齋堂就坐應禮讓別人。應該將上座或空氣好的座位,留給年紀較大的居士。
端碗要用龍含珠的姿勢,四指托碗底,母指扣碗邊,不可讓指甲伸進碗里。拿筷子不可一把抓,不可執太低,亦不可執太高。飯前洗手,不能用臟手握食器。過堂用齋時碗筷應該排列整齊。一般過堂用三隻碗,左右各一隻,後面擺一隻,三隻成「品」字形,左後邊的一隻盛飯,右邊的一隻盛湯,後面一隻盛菜。
用齋時不可散心雜話,需心存五觀:「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葯,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用齋前須念供養咒,先供三寶,供養畢方可用餐。如果不是過堂,坐圓桌或方桌用齋時不要坐在正中的主位,以表謙遜。用勺或匙盛菜應適量適度。用筷子夾菜,只應該夾向自己這一面,不要站起來夾菜。盛湯時勺或匙不要向碗盤頂心挖取。共用的餐具裡面不要用己的筷子去翻攪。公用的匙勺上面如果有菜膩余瀝必須瀝盡,才可以去菜盤或湯盤中取菜餚。不可嚼食或吞咽出聲。吃飯時不能講話,咳嗽應轉身向後以袖遮口避免唾沫染污菜餚。吃飯碗中不留飯粒。不對人剔牙齒。飲食知量,不可有剩飯菜。
有的寺院規模較小,用齋沒有正規過堂,早、午用餐同過堂一樣也要先供養,受食前合掌默念:「供養十方佛!供養十方法!供養十方僧!供養十方一切眾生!」晚上若用葯石,僅需合掌默念:「南無阿彌陀佛!」。吃飯時端身正坐,正意受食,不求美好飲食。不得趴在桌上用餐,不得搖腳蹺腿。碗要端平,不可低頭就食。吃飯時不得講話,也不能嬉笑。吃飯時不要剔指甲裡面的污垢,不要搔頭,不要撕手腳等處剝落的皮膚。菜中倘有雜質或異物,不可讓鄰座看到讓別人起嫌心。徐徐進食,不可滿塞鼓腮狼吞虎咽,不要遺落飯菜,不可使餐具發出聲響,不得喝湯出聲,不得刮、舐食器,不可以使別人接過碗去添飯,不可以用手去拈散落的飯來吃,飯後剔牙要用袖子掩嘴。
有的寺院用齋後碗筷要自己洗,要認真洗好碗筷,不可油膩不凈。
七、掛單規矩
居士掛單時要主動出示相關證件,如皈依證和身份證。掛單房裡如有同參生病要關心照顧,及時報告雲水堂寮元師父或客堂知客師父。探病、照顧病人時,心中應該默念偈頌:「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諍法。」
不可在寺院抽煙,一時難以完全戒煙的居士,在寺院也要盡量減少抽煙量,而且只能在廁所或偏僻的地方抽,不許在寮房或公眾場合抽煙。有的寺院甚至不允許吸煙者掛單。
每座寺院都有雲水堂規約,掛單入住後要仔細閱讀,並嚴格遵守。
要節約用電,不得釘破牆壁或在牆壁上亂塗亂畫。當愛惜三寶物,切勿毀損。如果不小心損壞,則需賠償。
准時參加早晚殿。出去必須報告。訪人先敲門,讓入方入。不攜寵物入寺。
八、著裝規矩
到寺院衣服整潔即可,不要穿光鮮華麗花俏的衣服,更不可穿短裙、短褲、背心袒胸露背。參加法會或早晚殿課誦時要穿海青,受過戒的居士盡量搭縵衣。著衣先凈手,不凈手不得觸海青或縵衣。穿好海青搭上衣,兩手不可下垂前後擺動,應該將兩手迭掌,放在胸前。穿著縵衣要坐下時,先要撩起縵衣,不可坐縵衣於臀下。穿海青時上樓撩前片、下樓撩後片,以免衣拖地或被踩到。跪拜時雙手同撩前片,長跪時先將左腳向前彎曲,雙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腳收回。
靜坐時,將蓋布巾置於海青內。
九、起居規矩
不可在寮房內喧嘩談無益之事。同處一室應知長幼大小,要溫文有禮軟語相悅,互相贊嘆勸勉,不得粗惡惱人,假使失語冒犯,應當軟言懺謝。同房間有人已睡或在用功時,不得打擾別人,即便自己念佛或持咒也不應該念出聲音。掛單房裡有人睡覺,不可捉物發聲或大聲言笑。晚上聽到止靜板響即息燈止靜,上床養息。按時關燈,關燈前應先觀察詢問同寮准備妥當與否。衣服鞋子要放整齊。睡眠時不可思維惡事,應吉祥卧,不仰不伏,不得向壁,不得豎兩膝,應當枕手,微曲兩足,兩膝上下相壘,右卧如弓(若有惡眠、老病、右脅癰瘡者,則隨意)。非時不卧。凡卧不得赤體,應合衣而眠。起床後整理衣被。
洗浴時,不可以在浴室中小解。洗浴畢應當清潔浴室令凈。洗澡時不得與別人談笑,不可以唱歌。洗臉刷牙,漱口吐水要輕緩低頭,不可迸濺旁人。
上面粗略談了入寺規矩禮儀,目的是為勸勉初學的居士或雖久學而尚未熟悉寺院規矩禮儀在家眾能做個得體的學佛人。威儀源於戒律,為三業大用,是每一位學佛人的行為規范,善用則能調攝修道者的心理,使身心都能精進而不放逸,從而安住於佛法中。若能依之修持,不但得以不惱亂賢聖,不惱亂六道四生,不造惡業,而且可以廣修善業,廣結善緣,修改習氣。由此體會佛法的甚深微妙,慢慢減少過失無明,漸漸的積功累德,最後必能達到究竟清凈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