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交通部門規章制度匯編

交通部門規章制度匯編

發布時間: 2022-04-22 02:14:32

A. 交警要懂哪些規章制度。

道路交通安全法\ 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GB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版程序規定 (公安權部令第104號) \《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標准》\ 第一百三十三條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SPAN>

B. 上海市公交管理規章制度

內容預覽: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城鄉公交客運管理,維護城鄉公交客運秩序,促進公共交通事業發展,維護乘客、經營者和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根據《浙江省道路運輸管理條例》、《城市公共汽電車客運管理辦法》、《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建設部等部門關於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見的通知》(國辦發〔〕46號)等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 凡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城鄉公交客運、城鄉公交客運站(場)經營以及其他相關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辦法。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的城鄉公交客運,是指營運客車在城市道路和鄉村公路上依託候車站(亭、點)按照規定的線路、站點、班次及時間運行的一種客運方式。本辦法所稱的城鄉公交客運站(場)經營,是指以站(場)設施為依託,為城鄉公交客運經營者和乘客提供有關運輸服務的經營活動。第四條 城鄉公交客運應當堅持全面規劃、統一管理的原則,鼓勵發展安全、舒適、環保、節能的城鄉公交客運車輛。第五條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全市城鄉公交客運行業進行組織領導,各縣(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城鄉公交客運行業進行組織領導。市、縣(市)城鄉公交客運管理機構負責具體實施城鄉公交客運管理工作。發改、建設、規劃、國土、公安、工商、財政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做好城鄉公交客運管理的相關工作。

C.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法規匯編的圖書目錄

規劃
交通行業職業資格工作中長期規劃綱要
交通部交評價發〔2008〕136號2008.3.22
公路水路交通結構調整指導意見
交通運輸部交規劃發〔2008〕86號2008.5.22
公路水路交通節能中長期規劃綱要
交通運輸部交規劃發〔2008〕331號2008.9.23
公路建設養護管理
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管理條例》的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43號2008.12.27
關於加強公路工程標准規范工作的若干意見
交通部交公路發〔2008〕6號2008.1.2
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暫行辦法
交通運輸部交公路發〔2008〕43號2008.4.24
公路水運工程質量安全督查辦法
交通運輸部交質監發〔2008〕52號2008.4.28
關於嚴格落實公路工程質量責任制的若干意見
交通運輸部交公路發〔2008〕116號2008.6.4
關於印發《招標投標違法行為記錄公告暫行辦法》的通知
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監察部、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鐵道部、水利部、商務部、國務院法制辦發改法規〔2008〕1531號2008.6.18
關於公布《公路水運工程試驗檢測機構等級標准》及《公路水運試驗檢測機構等級評定程序》的通知
交通運輸部交質監發〔2008〕274號2008.8.21
關於進一步提高公路基礎設施防震抗震能力的若干意見
交通運輸部交公路發〔2008〕446號2008.11.7
水運工程
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的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45號2008.12.27
航道工程竣工驗收管理辦法
交通部令2008年第1號2008.1.7
關於加強航運樞紐建設和運行管理的意見
交通運輸部交水發〔2008〕82號2008.5.15
關於加強涉水工程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交通運輸部交海發〔2008〕308號2008.9.5
關於港口老港區改造工作的意見
交通運輸部交規劃發〔2008〕413號2008.10.24
水運工程建設市場信用信息管理辦法(試行)
交通運輸部交水發〔2008〕510號2008.12.13
水運工程建設市場主要責任主體不良行為記錄認定標准(試行)
交通運輸部交水發〔2008〕511號2008.12.13
運輸管理
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路運輸管理條例》的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44號2008.12.27
國內水路運輸經營資質管理規定
交通運輸部令2008年第2號2008.5.26
道路旅客運輸班線經營權招標投標辦法
交通運輸部令2008年第8號2008.7.22
……
海事救撈
人事勞動
財務統計
行風建設
節能減排
郵政管理
綜合
其他
部分地方交通法規
國際公約
附錄
……

D. 道路運輸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包括幾個方面

1、 安全組織機構及人員配備管理
2、 安全生產職責(安全生產責任制)
3、客運從業人員安全管理
4、客運車輛管理
5、 企業與承包經營者安全責任管理
6、 其它安全管理制度
1)、 會議制度
2 )、 脫產教育培訓制度
3)、 企業內部安全生產監督檢查制度
4 )、 車輛牌證管理制度
5 )、 基礎資料管理制度
5.1 安全管理組織機構和制度匯編
5.2 安全會議記錄
5.3 安全培訓教育記錄
5.4 企業安全監督檢查記錄
5.5 安全管理人員資歷檔案
5.6 駕駛員管理檔案
5.7 乘務員管理檔案
5.8 事故登記台帳
5.9 事故檔案。要求一案一檔,資料齊全。
5.10 企業事故統計報表
5.11 承包經營合同有關安全條款內容檔案
5.12 車輛管理檔案
5.13 車輛維修記錄
5.14 車輛行車日誌
5.15 車輛牌證台帳
5.16 車輛調度日誌
5.17 營運線路行車基本要求資料台帳
7、安全風險防範和事故處理
8、 事故統計與事故報告

E. 交通行政法

交通法規制定程序規定
交通部令2006年第11號

頒布日期:20061124 實施日期:20070101 頒布單位:交通部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立項
第三章 起草
第四章 審核
第五章 審議與公布
第六章 備案、修訂、解釋和廢止
第七章 附則

2006年11月9日經第15次部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交通部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規范交通法規制定程序和交通立法行為,保證交通立法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和《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交通法規的立項、起草、修訂、審核、審議、公布、備案、解釋和廢止,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 本規定所稱交通法規,是指交通部起草上報和制定的調整公路、水路交通事項的下列規范性文件:
(一)交通部起草上報國務院審查後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審議的法律送審稿;
(二)交通部起草上報國務院審議的行政法規送審稿;
(三)交通部及交通部與國務院其他部門聯合制定的規章。
第四條 制定交通法規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交通法規應當貫徹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二)法律送審稿不得與憲法相違背;行政法規送審稿不得與憲法、法律相違背;規章不得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的決定、命令相違背;
(三)交通法規應當促進和保障交通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體現和維護交通從業者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第五條 交通法規的名稱應當准確、規范,符合下列規定:
(一)法律稱「法」;
(二)行政法規稱「條例」、「規定」、「辦法」;
(三)規章稱「規定」、「辦法」、「規則」、「實施細則」、「實施辦法」。
第六條 交通法規應當備而不繁,邏輯嚴密,結構嚴謹,條文明確、具體,用語准確、簡潔,具有可操作性。
第七條 交通法規根據內容需要,可以分為章、節、條、款、項、目。章、節、條的序號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款不編號,項的序號用中文數字加括弧依次表述,目的序號用阿拉伯數字依次表述。
除內容復雜的外,規章一般不分章、節。
第八條 交通法規制定工作由交通部法制工作部門(以下簡稱法制工作部門)歸口管理,具體工作主要包括:
(一)編制和組織實施交通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
(二)協調交通法規的起草工作;
(三)負責交通法規送審稿的審核修改和報送工作;
(四)負責配合立法機關開展法律、行政法規草案的審核修改工作;
(五)組織規章的解釋、清理、廢止工作;
(六)負責交通規章的公布工作;
(七)負責交通規章的備案工作。
交通立法工作經費應當列入財政預算。
第二章 立項
第九條 法制工作部門應當按照突出重點、統籌兼顧、符合需要、切實可行的原則,於每年年初編制本年度的立法計劃。
第十條 交通部各部門根據職責和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認為需要制定、修訂交通法規的,應當於計劃年度前一年的十月份向法制工作部門提出立項建議。
其他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也可以向交通部法制工作部門提出立法建議。
第十一條 立項建議涉及部內多個部門職責的,可以由有關部聯合提出立項建議;對於立項建議有分歧的,由法制工作部門協調提出建議,仍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的,報部領導決定。
第十二條 下列事項不屬於交通法規立項范圍:
(一)交通行政機關及所屬單位的內部管理事項、工作制度等;
(二)對具體事項的通知、答復、批復等;
(三)技術標准、技術規范等;
(四)有關工資、津貼標準的規定;
(五)需要保密的事項;
(六)依照立法法規定不屬於交通法規規定的其他事項。
第十三條 立項建議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交通法規的名稱;
(二)擬立項目是新制定還是修訂;
(三)立法目的、必要性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四)立法項目的調整對象和調整范圍;
(五)擬確立的主要制度;
(六)立法進度安排;
(七)立法項目起草部門和責任人;
(八)發布機關。
立項建議應當由建議部門主要負責人簽署。
第十四條 法制工作部門應當根據立法計劃的編制原則,從以下方面對立項建議進行匯總研究,擬定交通部年度立法計劃:
(一)是否符合交通部近期和年度中心工作要求;
(二)交通法律和行政法規的立項建議是否符合交通法規體系框架的要求;
(三)立法事項是否屬於應當通過立法予以規范的范疇;
(四)法規之間是否相互銜接,內容有無重復交叉;
(五)立法時機是否成熟;
(六)立法計劃的總體安排是否切實可行。
第十五條 立法計劃分為一類立法項目和二類立法項目。
一類立法項目,是指應當在年內完成的立法項目,即法律送審稿、行政法規送審稿在年內上報國務院,規章在年內公布。
二類立法項目,是指年內研究起草,適時報審的立法項目。
第十六條 立法計劃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立法項目名稱;
(二)立法項目起草部門和責任人;
(三)報部法制工作部門審核時間;
(四)報部務會議審議時間或者上報國務院時間;
(五)其它需要寫明的內容。
第十七條 交通部年度立法計劃經主管部領導審核後,報交通部部務會議(以下簡稱部務會議)審議,以交通部文件印發執行。
交通部年度立法計劃是開展交通年度立法工作的依據,應當嚴格執行。各部門應當按照立法計劃規定的時間完成起草、修改和審核工作。法制工作部門應當對年度立法計劃執行情況進行檢查、督促,並定期予以通報。
立法計劃在執行過程中需要增加或者減少立法項目的,部內有關部門應當提出變更立法計劃的建議並會商法制工作部門,報主管法制工作的部領導和分管其業務的部領導批准後,由法制工作部門對立法計劃作出調整。
第三章 起草
第十八條 交通法規由立法計劃規定的起草部門負責組織起草。需與有關部委聯合起草的,應當同有關部委協調組織起草工作。
起草交通法規,可以邀請有關組織、專家參加,也可以委託有關組織、專家起草。
第十九條 起草交通法規,應當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並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同時還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體現改革精神,科學規范行政行為,促進政府職能向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轉變;
(二)符合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簡化行政管理手續;
(三)切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在規定其應當履行的義務的同時,應當規定其相應的權利和保障權利實現的途徑;
(四)體現行政機關的職權和責任相統一的原則,在賦予行政機關必要職權的同時,應當規定其行使職權的條件、程序和應承擔的責任;
(五)體現交通事業發展和交通行業管理工作的客觀規律;
(六)規章所規定的事項不得超過交通部的法定職能;
(七)符合立法技術的要求。
第二十條 起草部門應當落實責任人員或者根據需要成立起草小組,制定起草工作方案,並及時向法制工作部門通報起草過程中的有關情況。
第二十一條 法制工作部門可以提早介入交通法規起草工作,及時了解交通法規的起草情況,協助起草部門協調解決起草過程中的問題。
第二十二條 起草交通法規,應當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廣泛徵求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徵求意見可以採取書面徵求意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起草交通法規應當書面徵求省級交通主管部門的意見。
第二十三條 需要舉行聽證會的,應當按照下列程序組織:
(一)聽證會應當公開舉行,起草部門應當在舉行聽證會的3O日前公布聽證會的時間、地點和內容;
(二)通過社會公開報名、邀請等形式確定參加聽證會的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
(三)參加聽證會的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對起草的交通法規,有權提問和發表意見;
(四)聽證會應當製作筆錄,如實記錄發言人的主要觀點和理由;
(五)起草部門應當認真研究聽證會反映的各種意見,並在起草說明中對意見的處理情況和理由予以說明。
第二十四條 起草的交通法規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有關機關、組織或者公民對其有重大意見分歧的,起草部門應當向社會公布,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也可以舉行聽證會。
起草部門應當認真研究社會各界和聽證會反映的意見,並在起草說明中對意見的處理情況和理由予以說明。
第二十五條 交通法規涉及重大技術管理問題的,起草部門應當向交通部總工程師徵求意見,並在起草說明中對有關意見的處理情況和理由作出說明。
第二十六條 交通法規內容涉及多個部門職責或與其他部門關系緊密的,起草部門應當徵求相關部門意見。經充分協商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見的,起草部門應當在起草說明中說明情況。
第二十七條 起草部門應當編寫起草說明。起草說明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立法目的和必要性;
(二)立法依據;
(三)起草過程;
(四)徵求意見的情況、主要意見及處理、協調情況;
(五)對設立和規定行政許可事項的說明;
(六)對確立的主要制度和主要條款的說明;
(七)其他需要說明的內容。
第二十八條 起草部門應當按照立法計劃確定的進度安排完成起草工作,形成送審稿,並按時送法制工作部門審核。
送審稿應當由起草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簽署;涉及部內其他部門職責的,應當在送審前送有關部門會簽;由幾個部門共同起草的送審稿,應當由幾個部門主要負責人共同簽署。
第二十九條 起草部門將送審稿送法制工作部門審核時,應當一並報送起草說明和其他有關材料。
其他有關材料主要包括匯總的意見、調研報告、聽證會筆錄、國內外立法資料等。
第四章 審核
第三十條 送審稿由法制工作部門統一負責審核、修改。
第三十一條 法制工作部門主要從以下方面對送審稿進行審核:
(一)提交的材料是否齊備,是否符合本規定的要求;
(二)是否符合本規定第四條、第十九條的規定;
(三)是否與有關法規銜接、協調;
(四)是否徵求了有關方面的意見,並對主要意見提出了處理意見,有關處理意見是否正確、合理;
(五)有關分歧意見是否經過充分協調並提出處理意見,有關處理意見是否正確、合理;
(六)是否符合立法技術的要求;
(七)是否符合實際,具備可操作性;
(八)是否符合本規定的其他有關要求。
第三十二條 送審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制工作部門可以退回起草部門:
(一)報送材料不齊備或者不符合規定的;
(二)立法依據不足或者與上位法抵觸、矛盾的;
(三)起草部門對存在較大爭議的問題未與有關部門協商或者有關部門對規定的主要制度存在較大爭議的;
(四)主要內容嚴重脫離實際或者缺乏可操作性的;
(五)在立法技術上存在較大缺陷,需要作全面調整和修改的;
(六)送審稿不符合本規定第四條、第十九條、第二十八條規定的。
被退回的送審稿經起草部門按照要求完善後,應當按照規定程序重新報送法制工作部門審核。
第三十三條 法制工作部門可以就送審稿涉及的主要問題徵求相關部門的意見;涉及國務院其他部委職責或者與之有密切關系的,可以向有關部委徵求意見;涉及重大、疑難問題的,應當召開由有關單位、專家參加的座談會、論證會,聽取意見,研究論證。
第三十四條 法制工作部門可以就送審稿涉及的主要問題,深入基層進行實地調查研究,聽取基層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
第三十五條 送審稿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有關機關、組織或者公民對其有重大意見分歧,起草部門在起草過程中未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也未舉行聽證會的,法制工作部門可以將送審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也可以舉行聽證會。
需要舉行聽證會的,按照本規定第二十三條規定的程序進行。
第三十六條 法制工作部門應當就送審稿中的有關重要法律問題向交通部法律專家咨詢委員會徵求意見。
法制工作部門應當對專家咨詢意見進行全面客觀的整理,並提出對專家意見的處理建議。
第三十七條 各相關部門對送審稿中關於管理體制、職責分工、主要管理制度等內容有不同意見的,法制工作部門應當組織相關部門進行協調,力求達成一致意見;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的,應當將爭議的主要問題、各方意見和處理建議報主管部領導決定。
第三十八條 法制工作部門應當認真研究各方意見,在與起草部門協商後,對送審稿進行修改,形成交通法規送審修改稿,並編寫審核報告。
第三十九條 交通法規送審修改稿和審核報告由法制工作部門主要負責人簽署,並按有關規定送起草部門和相關部門會簽,報有關部領導審核。
交通法規送審修改稿經部領導審核同意後,提請部務會議審議。
第五章 審議與公布
第四十條 交通法規送審修改稿由部務會議審議。
部務會議審議送審修改稿時,由法制工作部門主要負責人對送審修改稿作說明。
第四十一條 部務會議審議通過的規章送審修改稿,由部長簽署並以交通部令形式公布。
部務會議審議通過的由交通部主辦的與國務院其他部委聯合制定的規章,由交通部部長與國務院其他部委的領導共同簽署,以聯合部令形式公布,使用交通部令的序號。
部務會議審議通過的法律、行政法規送審修改稿,由部長簽署以交通部文件形式報國務院審查。在全國人大、國務院審核、修改過程中,由法制工作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做好協調、配合工作。
第四十二條 經部務會議審議未通過的交通法規送審修改稿,由法制工作部門按照部務會議要求,會同有關部門進行修改、完善後,報部領導決定是否再次提交部務會議審定。
第四十三條 公布規章的命令應當載明規章的制定機關、序號、規章名稱、通過日期、施行日期、公布日期和簽署人等內容。
第四十四條 規章公布後,應當及時在《國務院公報》、《中國交通報》、交通部政府網站上刊登。
在《國務院公報》上刊登的規章文本為標准文本。
第四十五條 規章應當在公布之日起3O日後施行,但是涉及國家安全以及公布後不立即施行將有礙規章施行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六章 備案、修訂、解釋和廢止
第四十六條 規章應當在公布後3O日內,由法制工作部門按照有關規定報送國務院備案。
第四十七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交通法規應當予以修訂:
(一)與上位法矛盾或者抵觸的;
(二)與同位法存在矛盾的;
(三)立法背景發生重大情勢變遷,交通法規內容已不適應形勢需要的;
(四)其他應當修訂的情形。
修訂交通法規適用交通法規的制定程序。
第四十八條 規章的解釋權屬於交通部。規章的解釋同規章具有同等效力。
規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予以解釋:
(一)規章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
(二)規章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依據的。
第四十九條 規章的解釋由原起草部門負責起草,由法制工作部門按照規章審核程序進行審核、修改;或者由法制工作部門起草,徵求有關部門的意見。規章的解釋報請部務會審議或者經部領導批准後以交通部文件公布。
第五十條 規章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應予廢止:
(一)規定的事項已執行完畢,或者因情勢變遷,無繼續施行必要的;
(二)因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廢止或者修改,失去立法依據的;
(三)與新頒布的法律、行政法規相違背的;
(四)同一事項已被新公布施行的規章所代替,規章失去存在意義的;
(五)規章規定的施行期限屆滿的;
(六)應當予以廢止的其他情形。
第五十一條 規章的廢止由法制工作部門歸口管理。
規章的廢止可以由部內有關部門、省級交通主管部門向法制工作部門提出,也可以由法制工作部門直接提出。
第五十二條 除第五十條第(五)項規定的情形外,廢止規章應當經部務會議審議決定,以部令形式予以公布。
第七章 附則
第五十三條 規章的清理工作由法制工作部門統一組織實施。
第五十四條 負責起草、制定地方交通法規、政府規章的交通主管部門應當在起草過程中徵求交通部的意見。
地方交通法規、政府規章應當自公布之日起3O日內,由公布機關同級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法制工作機構向交通部報送十份。
第五十五條 本規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交通法規制定程序規定》(交通部令1992年第38號)同時廢止。

F. 交通規章制度

答案是:A

G. 誰能給個簡短點的 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啊企業的,關於職工安全的啊

項目部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項目部機動車(含廠內機動車)、駕駛員(含廠內駕駛、操作人員)的安全管理(以下簡稱交通安全),積極預防和減少道路、廠內交通事故(以下簡稱交通事故)的發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簡稱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實施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及集團公司有關規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 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原則是:「依法管理、安全第一、方便生產」及「誰主管誰負責、誰僱傭誰負責、誰主辦誰負責」。
第三條 項目部屬各單位應認真依照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及本辦法,建立健全本單位交通安全管理的各項制度,逐級簽訂交通安全責任書(包括與每位駕駛員訂立交通安全行車協議書),層層落實安全責任。
第四條 項目部各有車單位應依法加強本單位人員交通安全教育,普及交通安全知識,增強「遵紀守法、安全第一」的安全意識,自覺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和管理規章。
第五條 本制度適用於項目部屬各協作隊伍(以下簡稱項目部屬各單位)的交通安全管理。
第二章 機構設置與職責
第六條 項目部安全環保部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門。
第七條 項目經理是項目部交通安全工作的第一責任人。
第八條 項目部安全環保部、機電物資部共同負責項目部交通安全管理,全面負責項目部駕駛員人(含操作員)、機動車(含廠內機動車)及內部汽車維修等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第九條 項目部屬各單位必須嚴格駕駛員、操作人員的管理,加強對車輛的檢修和定期保養及車輛的運行記錄、交接班記錄等進行檢查、監督。
第十條 項目部屬各單位負責人應當重視和支持安全環保部、機電物資部人員的工作。
第三章 道路交通機動車及駕駛員
第一節 駕駛員
第十一條 項目部屬各單位的駕駛員在駕車時必須服從公安交警、運管稽徵部門的管理,嚴格遵守《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及本辦法。
第十二條 駕駛員必須服從項目部安全部門及機電物資人員的管理。
第十三條 駕駛員必須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駕駛作風,認真按照操作規范安全駕駛、文明行車。
第十四條 駕駛員必須按時參加駕駛年度審驗和安全學習教育活動,准時參加單位組織的每周1次的安全學習,每次學習必須簽到,不得無故缺席。
第十五條 任何人不得強迫、指使、縱容駕駛員違法駕車。駕駛員有權拒絕違法指揮,有權越級反映或控告。因領導強迫、指使、縱容駕駛員違法駕車或由此發生交通事故的,應追究該領導的責任,承擔部分或全部經濟損失。
第十六條 嚴禁酒後駕車、疲勞駕駛或將車交給無證人員駕駛。
第十七條 嚴禁駕駛與駕駛證規定車型不相符合的車輛。嚴禁學習駕駛員單獨駕車。
第十八條 嚴禁交通肇事後逃逸。
第二節 機動車輛
第十九條 項目部各機動車輛使用前,必須向業主申請辦理車輛通行證,沒有辦理車輛通行證的車輛不能在施工區域進行施工。辦證時應向項目部提供本車輛(包括駕駛員行車執照、行駛證、道路運輸證、機動車第三人責任強制保險證等)。如缺少上述條件,必須及時補辦,否則不予辦理。
第二十條 車輛狀況、各項安全技術性能必須保持完好。方向、制動靈敏、可靠;指示儀表靈敏、准確;音響、燈光齊全可靠;車輛整潔。不得開「病車」上路。
第二十一條 嚴禁強行超車、超速、逆道行駛。
第二十二條 未經單位領導批准,不準私開他人保管、駕駛的車輛。不得用公車辦私事。駕駛員在行駛中不得因私繞道或任意加長行駛路線。
第二十三條 車輛裝載的貨物必須綁扎牢固,運輸「超長、超高、超寬」的大件設備、貨物或易燃、易爆的化學危險品時,必須採取安全措施,懸掛明顯標記,並辦理准運證,必要時應配有指揮車指揮。駕駛員應參與指導裝車,按規定行駛。
第二十四條 嚴禁人、貨混裝。
第二十五條 車輛在工地內部行駛,應按限速標志要求行駛;無限速標志的路段,應按《交通安全法》規定的速度行駛。
第二十六條 車輛在倒車作業時,必須注意前、後、左、右情況,在確認安全後方可倒車,必要時應有人指揮。自卸車嚴禁在行駛中起頂泵或邊倒邊起。
第二十七條 車輛應在指定的停車地點、場所停放,嚴禁隨意停放。
第二十八條 車輛修復後需試車時,應由持有駕駛證的車輛檢驗員或指定的正式駕駛員在規定路段試車。試車時,應注意前、後、左、右的車輛及行人。嚴禁搭乘無關人員。
第三節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
第二十九條 交通事故的處理:
(一)發生交通事故,不論責任及事故大小,都應及時向當地公安交警部門和項目部領導及車管人員報告。
(二)對發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以當地公安交警部門的責任認定結論為准,同時,對駕駛員按照單位內部規定處理。
第三十條 事故損失鑒定:對發生的道路交通事故的損失鑒定以當地公安交警部門的事故協議書為准(經濟損失由保險公司和當地物價部門共同定損)。
第四章 廠內機動車及駕駛、操作人員
第一節 駕駛、操作人員
第三十一條 廠內機動車輛的駕駛、操作人員必須按照國家和當地政府有關規定,經過專門部門培訓、考試合格,領取《中華人民共和國廠內機動車駕駛證》後方准操作駕駛。
第三十二條 廠內機動車駕駛、操作人員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駕駛時必須攜帶駕駛證、行駛證。必要時,應使用防護用品。
(二)不準駕駛與駕駛證規定車型不相符的車輛。駕駛室內不得超額坐人。車廂內不得違章載人。
(三)嚴禁酒後駕車。不得在駕駛、操作時吸煙、飲食、閑談或進行其它有礙安全的活動。
(四)身體過度疲勞或患病等有礙車輛安全操作時,不得駕駛。
(五)廠內機動車駕駛、操作人員如不從事本職工作(車管人員除外)超過6個月,未滿1年的,需繼續擔任駕駛工作,應按規定重新復試。如超過1年的,應重新參加考核,已過退休年齡者,不得從事駕駛工作。
第二節 車輛技術性能要求與檢驗
第三十三條 車輛應車容整潔、車身周正,車輛的裝備、安全防護裝置及附件應齊全有效。
第三十四條 車輛的整車技術狀況、污染物排放,噪音應符合國家有關標准規定。
第三十五條 全車各部件在發動機運轉或停車時應無漏油、漏水、漏氣現象。
第三十六條 車輛的液壓管路系統暢通、密封良好,操作桿無變形、無卡阻,分配器元件配合良好,安全閥動作靈敏可靠,工作部件在額定速度范圍內不應有爬行、停滯和明顯沖動現象。
第三十七條 車輛發動機應安裝牢固可靠,動力性好,運轉平穩無異響,起動與停機性能良好。
第三十八條 發動機的起動系、點火系、燃料系、潤滑系、冷卻系應機件齊全、性能良好、安裝牢固、線路管路不磨碰。
第三十九條 車輛方向盤轉向力及前輪應符合有關標准和規定,車輛方向盤的最大轉動量從中間位置到左右各不得大於30度。
第四十條 車輛轉向應輕便靈活,行駛中不得有輕飄、擺振、抖動、阻滯及跑偏現象,在平直的道路上能保持車輛直線行駛,轉向後能自動回位。
第四十一條 前輪定位值應符合設計規定的標准。
第四十二條 轉向機不得缺油、漏油,固定托架必須牢固,轉向垂臂、橫直拉桿等轉向運動零件不得拼湊焊接,不得有裂紋、變形,球頭與球頭座、轉向節主銷與襯套配合松緊適度,潤滑良好。
第四十三條 行車制動裝置的制動力、儲備行程、踏板的自由行程及制動完全釋放時間等指標應符合有關標准規定及該車整車有關技術條件。
第四十四條 車輛及掛車必須設置彼此獨立的行車和駐車,制動裝置的各部零件應完好有效。
第四十五條 氣壓制動系統技術指標應符合有關標准和規定,必須裝有放水裝置和限壓裝置。
第四十六條 機械式制動器、拉桿拉線等機件應完好無缺、靈敏有效。
第四十七條 在車輛運行過程中,不應有自行制動現象,當掛車與牽引車意外脫鉤時,掛車應能自行制動,牽引車制動仍然有效。
第四十八條 車輛的制動距離、跑偏量、駐車制動性能要求應符合有關標准和規定。
第四十九條 車輛照明與指示燈具應安裝牢固、齊全有效,燈泡要有保護裝置,不得因車輛振動而松脫、損壞、失效或改變光照方向,所有燈光開關應安裝牢固、開關自如,不得因車輛振動而自行開關。
第五十條 車輛應裝置喇叭,其性能應可靠,喇叭音量應符合有關雜訊標準的規定。
第五十一條 車輛的各種儀表應齊全、靈敏有效。
第五十二條 車輛的輪胎充氣壓力應符合其性能要求,輪胎上面的局部磨損不得暴露輪胎簾布層。
第五十三條 車輛同一軸上的輪胎應為相同的型號與花紋,車輛轉向輪不得裝用翻新的輪胎。
第五十四條 車輛的鋼板彈簧不得有裂紋、斷裂與缺片現象,其中心螺栓和U形螺栓須緊固。
第五十五條 減震器應工作正常,車架不得有變形、銹鈍、彎曲,螺栓鉚釘不得缺少或松動,前後橋不得變形或有裂紋。
第五十六條 車輛的離合器應接合平穩、分離徹底,不得有異響、抖動和打滑現象,踏板力和自由行程應符合有關標准規定及該車整車有關技術條件。
第五十七條 變速器應無裂紋,變速換檔靈活輕便,自鎖、互鎖可靠,變速桿無變形。
第五十八條 傳動軸、萬向節應無裂紋和變形,鎖止齊全、可靠、傳 動平穩,在運轉時,不得發生振動和異響。
第五十九條 駕駛室的操作環境應能保證駕駛員有正常的勞動條件。
第六十條 車輛駕駛室必須視線良好,擋風玻璃不得使用有機玻璃和普通玻璃,必須裝後視鏡、刮水器。
第六十一條 燃油箱及燃油管路應堅固,並有防護裝置,防止由於振動、沖擊而發生損壞及漏油現象,燃油箱與排氣管的位置應相距30cm以上或設置有效的隔熱裝置,燃油箱應距裸露電氣接頭及電氣開關20cm以上。
第六十二條 運送易燃、易爆物品的專用車,必須備有消防器材和相應的安全措施,排氣管應安裝在車前。尾部應安裝接地鏈,車身應噴有「禁止煙火」字樣或標志。
第六十三條 進入易燃易爆場所的作業車輛,必須具有防爆裝置。
第六十四條 廠內運輸車輛應符合各自特有的安全條件和要求。
第三節 廠內道路
第六十五條 廠內(含施工現場內)的道路應平坦、路基堅實、邊坡穩定。在陡坡、彎道、交叉路口、窄橋、隧道、人行橫道等復雜危險路段應設置減速、危險等警示標志及防護設施。
第六十六條 未經許可,不得在場內行車道上堆放雜物、器材、設備和建築材料,以保證道路暢通。
第六十七條 應有廠內道路設置必需的交通標志、交通標線。廠內道路如出現坍塌、坑漕、水毀、隆起等毀損或上述交通設施遭損毀、滅失的,有關責任部門應當設置警示標示並及時修復。
第六十八條 廠內道路因臨時需要佔用、挖掘或跨越、穿越道路架設、增設管線設施,施工作業,並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採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因措施欠缺而導致事故的,應承擔損失賠償的責任。施工完畢,應迅速清除道路上的障礙物,清除安全隱患。
第四節 業務管理
第六十九條 項目部安全環保部、機電物資部負責項目部廠內機動車及駕駛、操作人員的管理,建立健全相應的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廠內機動車輛的安全運行。
第七十條 廠內機動車輛的號牌、行駛證,統一向地方有關部門申領核發。牌證不得挪用、塗改和偽造。
第七十一條 項目部機電物資部應建立單車安全技術管理檔案,包括車輛維修使用、自檢記錄和車輛各類事故的記錄。
第七十二條 應認真按照國家及省有關部門文件規定,開展廠內機動車輛的年、季、月及日常檢驗。逾期未檢驗或檢驗不合格的車輛,不得行駛或使用。
第七十三條 機動車輛(含廠內機動車輛)在場區內起動、行駛、裝載、停放的全過程中,因碰撞、碾壓等原因造成人員傷害或財產損壞的事故稱為廠內交通事故。
第七十四條 因廠內交通事故造成車輛設備等損壞,機電物資部門應會同項目部有關部門估價定損。參加保險的應當立即通知保險部門。
第七十五條 凡同時具備下列5項條件的,應認定為廠內交通事故:
(一)與車輛有關。即指機動車輛(含廠內機動車輛)在廠(場)區內行駛或作業時發生的事故。
(二)在特定的地點。即指機動車輛在廠內生產區域發生的事故。
(三)車輛處在相同或相對的運動中。即指發生事故的機動車輛不是靜止的,而是處在相同或相對的運動過程中(包括車與物、車與人、車與車等)。
(四)具有應承擔的責任。即指發生事故的當事人具有主觀過錯,根據有關規定應當承擔相應責任。
(五)造成了事故的後果。即指由於事故當事人的過錯行為造成了人員傷亡或車輛、物資損壞的事故結果。
第七十六條 發生廠內交通事故的,由安全環保部、機電物資部參照《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及本辦法的規定認定事故性質,分清責任,進行查處。
第五章 獎勵與處罰
第七十七條 項目部應進行年度安全、先進駕駛員和先進集體的評比。
第七十八條 對檢舉和協助公安交警部門查獲逃逸者的有功人員,除當地公安交警部門給予獎勵外,所在單位應予以嘉獎。
第七十九條 駕駛、操作人員發生交通事故後應按規定向有關部門報告,保護好現場,積極搶救傷員,不準私自處理。否則,所發生的一切經濟費用由該駕駛、操作人員自負。一旦發現弄虛作假,加倍處罰。
第八十條 項目部對發生的交通事故,除按事故責任、事故性質大小等給予相應行政紀律處分外,並可視情扣發獎金、罰款、扣證、賠償部分或全部經濟損失、提請有關部門吊銷駕駛證。
第八十一條 發生交通事故的駕駛、操作人員,必須及時向本單位如實匯報,寫出事故經過及檢查,聽候處理。如隱瞞不報或偽造、破壞事故或肇事後逃逸的,將一律從嚴處理,並由其承擔事故全部責任。
第八十二條 發生交通事故的單位,必須按「四不放過」原則,查明事故原因、分清事故責任,提出事故處理初步意見,吸取教訓,提出安全防範措施。
第八十三條 私開他人保管的車輛或公車私用而發生交通事故的,除賠償損失外,還應予以罰款、扣證或提請吊銷駕駛證等處理。
第八十四條 無證或偷開車輛造成交通事故的,除賠償損失外,還應予以罰款等處理。
因將車輛交給無證人員駕駛、操作而發生交通事故的,除分別罰款、扣證、提請吊銷駕駛證等處理外,由該駕駛、操作人員與無證駕駛、操作人員共同承擔全部經濟責任。
第八十五條 酒後駕駛造成交通事故的,除公安交警部門處罰外,單位還應予以罰款,由其承擔部分或全部經濟損失。
第八十六條 未經同意,在廠內道路上佔用、堆放雜物、妨礙或影響交通而發生交通事故的,由侵佔路面的單位或個人承擔部分或全部經濟損失。
第六章 附 則
第八十七條 本制度由項目部安全環保部、機電物資部負責解釋。
第八十八條 本制度自發文之日起施行。

H. 交通運輸部頒布了很多與道路運輸相關的部門規章,都有哪些

交通綜合行政執法涉及:道路運政、水路運政、港政、航政、地方海事、公路路政(包括超限運輸管理)等六個方面領域,共有56件,其中法律4件、行政法規12件、地方性法規3件、政府規章3件、國務院部門規章34件。還有與這些法律法規配套執行的十多項國家標准和十多項交通部行業標准。
道路運政法律法規

道路運輸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道路旅客運輸及客運站管理規定》、《道路貨物運輸及站場管理規定》、《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管理規定》、《放射性物品道路運輸管理規定》、《機動車維修管理規定》、《道路運輸從業人員管理規定》、《出租汽車駕駛員從業資格管理規定》、《機動車駕駛員培訓管理規定》、《國際道路運輸管理規定》。
公路路政管理面法律法規

公路路政管理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公路安全保護條例》、《X省公路路政管理條例》、《超限運輸車輛行駛公路管理規定》、《路政管理規定》、交通部、公安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務院法制辦公室《關於在全國開展車輛超限超載治理工作的實施方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告
2005年 第44號)。
水路運政法律法規

水路運輸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2012年9月26日國務院第218次常務會議通過,並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國內水路運輸管理條例》。
港口管理法律法規

港口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港口經營管理規定》、《XX省港口條例》、《港口危險貨物管理規定》。
航政管理法律法規

航道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實施細則》、《XX省航道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標條例》、《內河航標管理辦法》。
地方海事法律法規

地方海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海事行政處罰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登記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船員條例》。
等等

熱點內容
八年級上冊政治法律知識點人教版 發布:2025-02-12 17:47:00 瀏覽:314
人大刑法解釋 發布:2025-02-12 17:39:28 瀏覽:635
法院是法律嗎 發布:2025-02-12 17:16:04 瀏覽:658
關於收養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12 16:57:34 瀏覽:684
當法官有生命危險 發布:2025-02-12 16:18:10 瀏覽:714
考法官公務員經驗談 發布:2025-02-12 15:41:00 瀏覽:707
建築設計方法學 發布:2025-02-12 15:28:06 瀏覽:800
安陽法院月薪 發布:2025-02-12 15:26:06 瀏覽:127
美國就香港立法 發布:2025-02-12 15:25:14 瀏覽:731
原因行為民法 發布:2025-02-12 14:51:44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