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仿製品法規

仿製品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4-22 15:14:23

Ⅰ 銷售侵權復製品罪處罰規定

刑法中銷售侵權復製品罪既遂的判刑是,對犯該罪的自然人,判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對犯該罪的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按上述規定處罰。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一十八條
以營利為目的,銷售明知是本法第二百一十七條規定的侵權復製品,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第二百二十條
單位犯本節第二百一十三條至第二百一十九條之一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本節各該條的規定處罰。

Ⅱ 賣高仿物品違法嗎

犯法。屬於侵犯注冊商標罪,觸犯了商標法,民法,刑法。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法律分析
賣高仿是犯法,具體侵犯的是商標權法。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按照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確定;實際損失難以確定的,可以按照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權利人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參照該商標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以非法牟利為目的,在從事工商業活動中,違反國家產品質量管理法規,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嚴重損害用戶和消費者利益,危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應受到刑法處罰的犯罪行為。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其行為涉嫌欺詐,消費者可要求賣家退貨並賠償損失;如賣家明確告知買家所售商品為假貨,其行為雖不構成欺詐,但其在未經商標權人許可的情況下使用其注冊商標,涉嫌侵犯他人商標權,商標權人可以要求行為人停止侵害賠償損失。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一十四條 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 第三十九條 注冊商標的有效期為十年,自核准注冊之日起計算。

Ⅲ 軍服禁賣,其他軍品可以銷售嗎有什麼文件規定

第一條為了加強軍服管理,維護軍服的專用性和嚴肅性,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軍服,是指中國人民解放軍現行裝備的制式服裝及其標志服裝

第三條軍服的制式由中央軍事委員會批准。

軍服由軍隊軍需主管部門負責監制。

第四條生產軍服、軍服專用材料的企業(以下稱軍服承製企業)應當具備生產軍服、軍服專用材料必需的條件和能力,具有質量保證體系和良好資信,並符合軍隊軍需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條件。

申請生產軍服、軍服專用材料的企業,經軍隊軍需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機構查驗,具備前款規定條件的,列入軍服承製企業備選名錄。

軍隊軍需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機構根據軍服、軍服專用材料生產任務,從軍服承製企業備選名錄中擇優確定軍服承製企業,與其簽訂軍服、軍服專用材料生產合同。

第五條軍服承製企業應當嚴格履行軍服、軍服專用材料生產合同,按照合同約定的時間、品種、數量完成軍服、軍服專用材料生產任務,執行軍服生產技術規范。

軍服承製企業不得轉讓軍服、軍服專用材料生產合同或者軍服生產技術規范,也不得委託其他企業生產軍服、軍服專用材料。

軍服承製企業的工作人員不得泄露軍服專用材料生產技術,不得泄露軍服、軍服專用材料生產數量、接收單位等涉及國家秘密的信息。

第六條軍服、軍服專用材料生產中的試製品,經軍隊軍需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機構檢驗合格的,作為製成品接收;軍服、軍服專用材料生產中的殘次品,未經改制、染色等處理的,不得銷售或者以其他方式轉讓;軍服生產中剩餘的軍服專用材料,應當按照軍隊軍需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機構的要求,妥善保管或者移交。

第七條承運軍服、軍服專用材料的企業,應當具備貨物運輸資質。軍隊軍需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機構應當與其簽訂運輸合同。承運企業應當嚴格履行運輸合同,承運企業工作人員不得泄露運輸的軍服、軍服專用材料的數量、接收單位等涉及國家秘密的信息。

第八條軍隊軍需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機構應當對軍服承製企業生產軍服、軍服專用材料的情況進行檢查,並向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通報軍服、軍服專用材料生產合同簽訂和履行的情況。

第九條現役軍人以及依照法律、法規和軍隊有關規定可以穿著軍服的人員,應當依照有關規定穿著軍服。

軍隊警備執勤人員應當加強檢查、糾察,及時糾正違法穿著軍服的行為。

影視製作和文藝演出單位的演藝人員因扮演軍人角色需要穿著軍服的,應當遵守軍隊關於軍服穿著的規定,不得損害軍隊和軍人形象。非拍攝、演出時不得穿著軍服。

第十條禁止買賣、出租或者擅自出借、贈送軍服。

禁止使用軍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曾經裝備的制式服裝從事經營活動。

禁止以「軍需」、「軍服」、「軍品」等用語招攬顧客。

第十一條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制式服裝及其標志服飾,應當與軍服有明顯區別。

禁止生產、銷售、購買和使用仿照軍服樣式、顏色製作的足以使公眾視為軍服的仿製品。

第十二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沒收違法物品和違法所得,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違法經營數額巨大的,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非法生產軍服、軍服專用材料的;

(二)買賣軍服、軍服專用材料的;

(三)生產、銷售軍服仿製品的。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發現涉嫌非法生產、銷售軍服或者軍服仿製品的行為時,可以查封、扣押涉嫌物品。

第十三條軍服承製企業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拒不改正的,責令停業整頓:

(一)轉讓軍服、軍服專用材料生產合同或者生產技術規范,或者委託其他企業生產軍服、軍服專用材料的;

(二)銷售或者以其他方式轉讓未經改制、染色等處理的軍服、軍服專用材料殘次品的;

(三)未將軍服生產中剩餘的軍服專用材料妥善保管、移交的。

具有前款規定情形之一的,軍隊軍需主管部門應當將其從軍服承製企業備選名錄中除名,並不得再列入軍服承製企業備選名錄。

第十四條軍服承製企業的工作人員泄露軍服專用材料生產技術,或者軍服承製、承運企業的工作人員泄露軍服、軍服專用材料生產、運輸數量以及接收單位等涉及國家秘密的信息,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Ⅳ 仿製國家博物館里的文物要不要人授權

目前由於我國的文保法「仿製」和「復制」文物界定方面存在法律空白,所以「仿製」文物不需要授權。
國務院也於2003年頒布了《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件》,國家文物局也於2011年1月27日頒布《文物復制拓印管理辦法》,各省市也先後頒布相關法規,但是,現行關於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中缺乏對文物復制、仿製概念的准確界定,對於具體的違法行為界定不明確,對於違法進行復制、仿製文物的行為未根據不同用途制定不同的處理罰則,亟待完善。

相關法律中對文物「復制」和「仿製」的定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對文物的「復制」和「仿製」均沒有定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實施條例」)中對文物的「復制」和「仿製」也沒有定義。
《文物復制拓印管理辦法》○3中將文物復制定義為:是指依照文物的體量、形制、質地、紋飾、文字、圖案等歷史信息,基本採用原技藝方法和工作流程,製作與原文物相同製品的活動;仿製沒有定義。而在本辦法第二條中又規定:「館藏文物的仿製,不適用本辦法。」
「復制」、「仿製」的概念及內涵
「網路詞條」對「復制」和「仿製」的釋義
復制(基本解釋):著作權法術語,指以印刷、復印、臨摹、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掃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為。
復制(詳細解釋):以美術品原作為依據,進行科學的復原製作。它是一項綜合性的科學技術工作。復制目的是:①保護那些具有高度藝術價值或歷史價值、經常利用又易損壞的真跡珍品,用足以亂真的復製品代替真跡展出或使用,使真跡得到妥善保藏。②萬一原作損毀,復製品也可成為足資參考的珍貴資料。復制的原則必須忠於原作,不同於仿製和造假。仿製主要是模仿原作的藝術風貌和表現技法,不拘泥於筆筆如真,在尺幅、材料、形制等方面也無嚴格要求;造假則可以脫離原作,隨意更改,甚至完全憑空捏造。復制則一定要以原物為依據,不能主觀臆造。其形制、尺寸、內容、線條、紋飾、色彩、風格、特徵,甚至殘損污痕,都要忠於原件,不得隨意增減變動;材料和工藝也要盡量與原件相同,若選擇代用材料,需保證質感相同,採取新的製作技術,應確保質量和真實感;為避免真假混雜,復製品製成後,應註明復製品標志;高水平的復製品,還應傳達出原作神韻。
仿製2(基本解釋):模仿製作。
仿製(詳細解釋):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蜀產》:「近督撫監司稍募工仿製,殊不能佳。」
經查閱大量資料,未找到關於文物仿製的相關法律法規。而我國對於文物仿製品的管理法規基本處於空白狀態。」 因為復仿製文物所涉及的情況復雜,諸如,「復制」和「仿製」的界定?有些是博物館為了科研或展覽需要復仿製,而有些則是民間商業經營需要復仿製,在法律中沒有區別對待。

因為「復制」和「仿製」概念在相關法律中並沒有明確界定,但在相關法律中卻對文物復制行為做了限制,《實施條例》○5第三十二條明文規定:「修復、復制、拓印館藏二級文物和館藏三級文物的,應當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修復、復制、拓印館藏一級文物的,應當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後報國務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另外,從事文物復制工作還需要具備相關資質、設備、技術人員。」《文物復制拓印管理辦法》第十條:「文物收藏單位或管理機構與從事文物復制、拓印的單位簽訂的文物復制、拓印合同草案,應當包括合作各方的名稱和地址,
復製品或拓片的種類、數量、質量,復制或拓印的時間、地點及方法,文物安全責任,文物資料的交接和使用方式,有關知識產權的歸屬,復製品或拓片的交付,違約責任,爭議解決辦法等內容。」
也就是說如果將文物復仿製行為被認定為「復制」的話,那麼將要按照法律履行嚴格的審批手段,並提供相當的硬體條件,同時需要獲得文物收藏單位或管理機構的許可,提供復雜的審批文件和資料。一般情況下,一個小企業或一個私人作坊是很難完成的。但之所以現今文物復仿製品泛濫,在實踐中很多人都在用「仿製」來規避法律的空白。
那麼如何來界定「復制」和「仿製」呢?本人向本市文物局政策法規處、自治區文物局政策法規處打電話咨詢,得到的回復是「仿製」應該也屬於「復制」,是一回事。可當我舉例後,比如說寧夏最著名的賀蘭山岩畫太陽神圖案,找來一塊賀蘭石,根據資料上提供的照片和數據,按照原物1:1再刻一副,如果未經審批我是否違法呢?回復說,如果我不用商業目的就不用審批,也不違法。當我再問及可是法律中沒有說用於商業目的復制就是違法呀?對方以沒有遇到過具體案例搪塞過去。帶著疑問,我又向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法規處電話咨詢,得到是回復是:「復制和仿製的區別是根據復(仿)製品的復制精度來區別的,能夠以假亂真的就是復制,一眼能辨出真假的就是仿製。」連國家最高的行政管理機關作出的解釋確實讓人難以信服。根據《文物復制拓印管理辦法》中「文物復制」的定義:「是指依照文物的體量、形制、質地、紋飾、文字、圖案等歷史信息,基本採用原技藝方法和工作流程,製作與原文物相同製品的活動。」這里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第一,是復製品准確地復制了原文物的體量、形制、質地、紋飾、文字、圖案等歷史信息,這是外在的可以用肉眼即刻觀察到的形式。第二,基本採用原技藝方法和工作流程,製作與原文物相同製品的活動。這一點是肉眼無法在復製成品中看到的,但卻是文物復製品一個十分重要的特質——它要求復製品基本採用原來的技藝方法以及工藝流程。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如果採用古人所不曾運用的技藝與流程,如採用現代影像技術及數碼技術而形成的作品,即使在外形上與原文物一致(事實上只能盡量的接近原物而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和原物完全一樣),也不能算做是文物復製品,而只能算是文物仿製品。這樣的推論是否可以成立,我們可以再反向論證:現在科技如此發達,在文物復(仿)制的手段上藉助科技手段可以更大程度的保證與原物的一致性,可以大大提高復制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再者古人所用技藝方法和工藝流程很多已經失傳,如何來評判是否採用了原技藝方法和工藝流程也將成為我們執法的障礙,同時執法尺度也不容易控制,只能通過執法人員的主觀判斷而沒有法律依據,也有違法律的嚴肅性。
在具體是實踐中文物的復制和仿製又是如何界定的呢?能否從復(仿)製品的價值來判斷呢?顯然是不能的,例如一件嚴謹卓著的文物仿製品(如張大千仿石濤畫作),有可能比一件粗糙的文物復製品(如很多兵馬俑復製品)要有價值得多。 我們在復(仿)制一件文物的時候,是否可以將文物復(仿)製品的尺寸按原件尺寸進行比例放大或縮小?法律中沒有明確規定,如果也算做復制的話,那麼各作為旅遊景點開放的文物單位所出售的標志性文物的旅遊紀念品是否也要納入審批和監管呢?經過咨詢相關業內人士,我國文物復(仿)制行業現存在一定問題,除博物館和用於科研的文物復制依法履行審批外,一般經營性生產企業或作坊在復(仿)制文物的時候隨意性較大,很少有主動履行審批手續的,在復(仿)制過程中因為技術水平的高低就會出現以假亂真的高精仿和粗製濫造的復(仿)制。因為缺乏執法依據,文物管理行政機關在執法時最多也只是查處,在查處的時候生產企業或作坊都會以「仿製」來規避執法。因為文物復(仿)制是一項專業度較高的工作,行政機關也無法判斷是屬於「復制」還是「仿製」,給執法造成一定困難。

Ⅳ 日本擬修改法律加強「山寨品」進口管制,為何仿製品會層出不窮

其實我覺得仿製品會成都不窮,一是製造商能夠從中賺取到巨額的利潤,二是對於消費者來說,用仿製品也能夠達到用正品的效果,同時還能夠節省消費,三是想要真正的抓住紡織品的把柄,其實比較困難。

紡織品為何會出現,我覺得這是由市場的供需所共同決定的,人們有需求,所以說製造商才會想要從中賺取利益,才會製作仿製品,而仿製品經銷到了市場之後又有人買單,所以紡織品這一領域才會如此的欣欣向榮。



其實,我就覺得想要抓住仿製品的小辮子,其實是很麻煩的,你怎麼樣確定他是仿製品呢?萬一他的名字只是跟正品很像,只是利用了他這一個效應,但是自己有自己的商標,你拿什麼理由去告他侵犯了正品的權益呢?這其實是沒有辦法的,並且我覺得很多國家在針對仿製品這一法律上面沒有具體的規定,也給了許多商販,這樣可以在法律邊緣進退的權利。

Ⅵ 博物館條例第30條規定

博物來館條例第30條規定是:源
第三十條博物館舉辦陳列展覽,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1. 主題和內容應當符合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和維護國家安全與民族團結、弘揚愛國主義、

  2. 倡導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優秀文化、培養良好風尚、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社會

  3. 文明進步的要求;

  4. 與辦館宗旨相適應,突出藏品特色;

  5. 運用適當的技術、材料、工藝和表現手法,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

  6. 展品以原件為主,使用復製品、仿製品應當明示;

  7. 採用多種形式提供科學、准確、生動的文字說明和講解服務;

  8. 法律、行政法規的其他有關規定;

  9. 陳列展覽的主題和內容不適宜未成年人的,博物館不得接納未成年人。

Ⅶ 「仿製品」指什麼「仿製品」在中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仿製品編輯
仿製品是藝術品的衍生品,對於仿製品的藝術價值,一直都有爭議。如果論其價值,只有它的觀賞價值同原作不相上下,至於文物價值、歷史價值等確實無法與原作相提並論的。
但對於仿製品的價值也不可以一概而論,歷代都有仿製品出現,一些古代的仿製品流傳至今具有了收藏價值。仿製品同原作、真品相近,也是一種藝術品。它從用材、形體、工藝、風格上,要與真品保持一致,因此,好的仿製品同樣存在較高的經濟和收藏價值。
廣大收藏者已經開始接受故宮高仿品這一藝術品牌。其實,只要不是贗品,真正的高仿品還可使藝術品面向社會開放,讓沒有能力承受高價位真品的愛好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購買仿製品來欣賞,未免不是好事。也可使藝術品流傳世界,讓更多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人能夠藉此欣賞、學習、研究和收藏。而且那些有限復制的真正高等復製品,除了有觀賞學習的價值以外,還有可能成為另一個收藏和投資的門類,其升值潛力也是極為可觀的。

Ⅷ 賣仿製品違法嗎

如果賣的是知名品牌的話是違法的,如果有品牌的受理權的話,那就不違法了,很多東西是可以復制的,但要有版權許可的。否則絕對違法。依據我國刑法的規定,賣高仿的商品是屬於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犯罪分子是有可能坐牢的。
法律分析
賣的仿製品侵犯他人商標權的話,則違法。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的;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或者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故意為侵犯他人商標專用權行為提供便利條件,幫助他人實施侵犯商標專用權行為的;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根據上述法律規定,如果出售仿冒產品,涉嫌侵犯了權利人的知識產權、商標權等,屬於違法行為,如果構成犯罪,依法應承擔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一十三條 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服務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第二百一十四條 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Ⅸ 復製品侵權的法律後果主要有哪些

以營利為目的,銷售侵權復製品,違法所得額在十萬以上,可以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刑法》第二百一十八條,【銷售侵權復製品罪】以營利為目的,銷售明知是本法第二百一十七條規定的侵權復製品,違法所得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Ⅹ 復製品侵權的法律後果是什麼

復製品侵權的法律後果
一、復製品出版、製作、發行、出租需得到合法授權
《著作權法》第52條規定,復製品的出版者、製作者不能證明其出版、製作有合法授權的,復製品的發行者或者電影作品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錄音錄像製品的復製品的出租者不能證明其發行、出租的復製品有合法來源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著作權糾紛案件司法解釋》第19條規定,出版者、製作者應當對其出版、製作有合法授權承擔舉證責任,發行者、出租者應當對其發行或者出租的復製品有合法來源承擔舉證責任。
二、復製品侵權,出版者、製作者、發行者、出租者如何擔責?
《著作權法》第47條、第48條規定,侵權者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並可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還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著作權糾紛案件司法解釋》第20條規定,出版物侵犯他人著作權的,出版者應當根據其過錯、侵權程度及損害後果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出版者對其出版行為的授權、稿件來源和署名、所編輯出版物的內容等未盡到合理注意義務的,依據著作權法第四十八條的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出版者盡了合理注意義務,著作權人也無證據證明出版者應當知道其出版涉及侵權的,依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出版者承擔停止侵權、返還其侵權所得利潤的民事責任。
綜上所述,復製品出版、製作、發行、出租需得到合法授權。復製品侵權的,侵權者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並可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還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如果違反法律規定,就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對於復製品侵權,如果當事人所犯的情形比較輕微,那就需要承擔停止侵害等一系列的民事責任,如果當事人的情形比較嚴重,那除了民事責任就還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了。因此,切記不要進行復製品侵權。
延伸閱讀:
認定商標侵權的程序是怎樣的
網路著作權侵權的賠償數額如何確定?
如何規避知識產權侵權

熱點內容
合同法期末考試的試卷 發布:2025-02-12 08:31:14 瀏覽:117
道德小故事400 發布:2025-02-12 08:29:48 瀏覽:182
狄律師 發布:2025-02-12 08:23:32 瀏覽:442
勘察設計合同條例 發布:2025-02-12 07:33:36 瀏覽:236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平等保護 發布:2025-02-12 06:23:05 瀏覽:191
對教師的職業道德 發布:2025-02-12 06:22:31 瀏覽:155
張大樂律師 發布:2025-02-12 05:51:35 瀏覽:684
條例准則主要內容 發布:2025-02-12 05:46:37 瀏覽:366
法律責任的承擔主要包括 發布:2025-02-12 05:01:51 瀏覽:833
吉林省法律援助中心建築 發布:2025-02-12 05:01:07 瀏覽: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