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清朝軍事法規

清朝軍事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4-23 05:29:19

A. 論述明清時期的軍事制度

明朝的基本軍事制度是「衛所」制度,省級主管就是都指揮使,下屬衛所主管叫千戶。清朝軍事制度是「八旗」制度,實行軍民合一、俘虜為奴,完全是野蠻落後民族為提高自身戰鬥力的「先進」編組方式,在漢人聚居地這樣先進的地方不能適用,自打他們入關以來就開始衰敗了。後來將漢人編為綠營,還部分組建了漢人八旗。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編制上保證火器大量使用的朝代,不但自己研製火器,還願意吸收國外先進的技術。明朝禁軍中有專門的火器營,戚繼光的「戚家軍」的核心戰鬥力是靠火器保證的。可惜,腐朽衰敗的明軍沒有用先進的火器打敗清軍的鐵騎,反而遭到了滿清的鄙視,把先進的火器扔進垃圾堆。諷刺的是,清朝漢軍綠營還裝備著已經落後的火器,當中國人率先設計出機關槍雛形的時候因為是漢人竟不被重視!因此,在軍事思想上,清朝是落後的。

B. 清朝的軍事制度的影響

清朝軍事制度簡介,中國清朝(1644-1911)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封建經濟高度發展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並走向衰敗的時期。它經歷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封建社會和以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個歷史階段。其軍事制度既因襲歷代王朝的舊制和本民族的傳統,也受到西方的影響。至清末,許多近代軍事制度已逐漸建立和發展起來。
起源:
中國清朝(1644-1911)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封建經濟高度發展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並走向衰敗的時期。它經歷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封建社會和以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個歷史階段。其軍事制度既因襲歷代王朝的舊制和本民族的傳統,也受到西方的影響。至清末,許多近代軍事制度已逐漸建立和發展起來。

演變:
清朝前、中期,兵權主要控制在皇帝手中。雍正時設軍機處,以親信充任軍機大臣,「掌軍國大政,以贊機務」(《清史稿▪職官》),凡用兵大事皆由其承皇「帝旨意辦理。中央設兵部,名義上是全國最高軍事機關,實則」不過稽核額籍考察弁員而已「(《歷代職官表》卷十二)。光緒三十二年(1906),兵部改為陸軍部,始有統率全國軍隊的權力,後又增設海軍部,但軍機處的權力仍重。到宣統三年(1911),改責任內閣,另設軍咨府,以秉承詔命,襄贊軍謀,軍機處遂廢。

C. 滿清的軍事體制是怎樣的有什麼特點

引言:

清朝軍事體制的特點可以追溯到清朝這一政權的發展過程,清朝統治階級自稱是從馬背上得來的天下,這句話不假,清朝能夠入關中原,是一步步壯大之後才有這樣的軍事實力並非真的是因為明末起義,清朝軍事基礎是在明末女真部落開始蓄力待發的不斷壯大自己而形成的。女真是明朝東北建州三衛的地方部落,最擅長游牧,當時女真的很多軍事部隊主要以騎兵為主。

在明朝成化年間女真部落遭遇了幾次滅種的危機之後,在百年時間里女真的軍事實力一直沒落,直到出現了努爾哈赤這樣的將才,努爾哈赤是董山的子孫後代,滿清的軍事體制雛形正是在努爾哈赤的不斷完善之下得以形成。

從1644年開始到1911年清帝退位,這段時期,清朝的軍事體制從不斷的完善到開始不斷被瓦解,軍事實力也是從盛轉衰變化。

在清兵入關之時,軍事體制以八旗為主之後組建了漢軍旗的綠營,到了清朝末期有了袁世凱的新軍,到了洋務運動,有了海陸軍三軍,這個時期,清朝的軍事體制也接近現代軍事體制。

清朝不管什麼時期軍事體制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兵民合一,兵民合一也是八旗軍事體制的核心,還有就是軍政合一,八旗子弟世代為兵,接受帝王的調遣,八旗子弟一輩子當兵,可以入朝為官,這是清朝軍事體制最為核心的。

結論

綜合來看,清朝的軍事體制有兵民結合的特點也有軍政結合的特點,不過這幾個特點到了清朝中期不再凸顯,後軍事體制上有了地方特色,比如湘軍和淮軍。後期清軍的軍事體制接近近代,初步形成了海陸軍的近代軍事編制。

D. 軍事法規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元明清時期朝廷頒布的法典都有專門的「軍律」或「兵律」篇目,基本仍然繼承這些傳統,不過有些罪名的處罰略有減輕。比如明清律中的擅調官軍罪,不過處以充軍。原來的「乏軍興」,改為「失誤軍事」,處杖一百,造成失誤軍機的才處死刑。「從軍征討」而逃亡的,初犯杖一百,再犯處絞。也有些更為詳細,比如有「飛報軍情」的規定,失誤軍機的要處死刑。士兵在已平定地區擄掠的「皆斬」。官員將領「激變良民」,失陷城池的,處斬。此外清朝還曾訂立一些專門的軍事法規,如「行軍簡明紀律」等。

明朝以訓練精兵出名的戚繼光,在其所著的軍事著作里並不一味主張重刑。他認為軍隊中要「嚴賞罰」,不過對於士兵平時一般過錯,他都要求初犯、再犯予以警告,三犯之徒才予以嚴懲。責打軍棍以5下為度,視情節增減。主要貫徹責打的嚴肅性,必定要召集全隊,說明理由,重重責打,而不必過多責打。

另外他主張「詳責成」,所有的違犯軍法軍令的行為都要連坐軍官。管5人的,屬下1人有犯就要連坐;管20人以上的,屬下2人有犯就要連坐;管60人以上的,屬下6人有犯就要連坐;管百人以上,10人有犯必要連坐;管300人以上的,20人有犯,必定連坐;至管1萬人的,屬下500人有犯,就要連坐。每一單位的士兵都要連保,如有逃兵,一隊中「一半送監」,其餘一半進行緝拿,都要革去「月糧」。1年未抓獲的,全隊發往邊防巡哨3年。本伍的士兵捆打後仍然服役,但在抓獲逃兵以前只能拿一半兵餉。對於士兵酗酒斗毆、破壞百姓田地廬舍,「貫耳游營」;姦淫婦女、偷盜財物的,就要「軍法示眾」。同隊有士兵揭發的,全體不必連坐,如果無人揭發,就要全隊連坐。這些都是他帶兵訓練時擬定的制度,後來大多被清末的湘、淮軍繼承。

E. 清朝後期的國防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表述

一、清末軍事改革的基本情況
建立一支有效的國防力量,一直是清政府自晚清以來最為渴求實現的目標。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人對編練新式陸軍的熱情蓬勃高漲。「是時內外交章,爭獻練兵之策,於是北洋則有新建軍,南洋則有自強軍,是為創練新軍之始」。而比較完全意義的軍制改革是1901年,清政府下詔變法後開始的。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清朝民族危機空前嚴重。面對強烈的外來壓迫和國內一浪高出一浪要求變革的呼聲,清廷當權者慈禧於1901年1月下詔,提出「切實整頓」「一切政事」,要求各級官員「各就現在情弊,參酌中西政治,舉凡朝章國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制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並,……各舉所知,各抒所見」,實行「新政」。一時間,清廷上下大小官員人人以新政自詡,清政府亦成立職能機構,專門負責制定和頒布法規、條例、章程等新政事宜。
作為清末新政的一項重要任務,裁汰綠營,編練「新軍」,改用洋操訓練,使用新式槍炮,使清政府投入了巨大財力,花費了很大力氣。
第一,廢武舉,設學堂,裁舊軍,擯棄舊做法,建立新軍隊。舊式武舉是清政府培養軍事人才的重要途徑,而時人稱其「所習硬弓、刀及馬、步、射皆與兵事無涉,施之今日,亦無所用」,為培養合格的近代軍事人才,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令全國停止了武科科舉考試;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兩江籌建武備學堂;9月12日下令全國各省裁汰舊軍,編練「常備軍」。編練「新軍」的工作在全國鋪開。
第二,設立中央與地方的領導機構,在全國推行編練「新軍」。在中央,1903年12月4日,清政府以「各省軍制操法器械未能一律,迭經降旨飭下各督撫,認真講求訓練,以期整齊劃一,乃歷時既久,尚少成效」,為了「隨時考查督教,以期整齊而重戎政」,成立練兵處。該處由慶親王奕助總理練兵事務,袁世凱為會辦練兵大臣,鐵良襄同辦理。練兵處下設軍政、軍令、軍學三司,負責招募訓練新軍。在地方,清政府下令各省設立督練公所,由地方督撫任督辦,為各省領導編練「新軍」的機構。督練處下設兵備處、參謀處、教練處。中央與地方領導機構的設立使編練「新軍」的政策從上而下得到切實推行。
第三,頒法令,制計劃,使編練的新軍形成一定的規模。光緒三十年,兵部會同練兵處奏定《新軍營制餉章》正式劃定軍制,規定新軍分常備、續備、後備軍三等。新軍的編制為軍鎮,每鎮官兵12500人。當年9月,練兵處、兵部奏准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頒布了《陸軍學堂辦法》。1906年11月7日,清政府改兵部為陸軍部,將練兵處並入其中,鐵良為尚書,統一指揮全國「新軍」。1907年8月,陸軍部制定了全國編練「新軍」36鎮的龐大計劃,擬於2-5年內,除近畿4鎮、四川3鎮外,其他各省各省編練1~2鎮。

F. 清朝軍隊的編制

以下是從滿清進入北京起至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前的軍隊編制。
清朝主要武裝力量有八旗軍和綠營兵。
八旗軍分滿八旗、蒙八旗、八旗漢軍。
滿八旗由滿人組成,分正紅藍白黃、鑲紅藍白黃八旗,共八支部隊。
在編制上一旗有7500人,分五個甲喇,一個甲喇1500人,每個甲喇分五個牛錄,每個牛錄300人。不過編制歸編制,實際上兩白旗在入關時轄有約一百個牛錄。
蒙八旗初期只有四個正旗,後來又加了四個鑲旗湊齊八支隊伍。編制上與滿八旗一致,但是人數一直少於滿八旗。
八旗漢軍又叫漢軍旗,最初由孔you德、尚ke喜,耿仲ming三個漢jian叛變時帶走的部隊組成。漢軍旗地位最低,且只有一旗,同樣是牛錄甲喇制(不過譯成漢語稱佐領參領而已)。漢軍旗裝備有大量火銃和火炮,是滿清軍隊中,在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前唯一可以裝備火器的陸軍。
然後就是二狗子綠營了。綠營分標、協、營、汛。
標兵有四種,分督標、撫標、提標、鎮標四種。分別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指揮,轄兵數百到一千多不等。
一般情況下督標戰力強於提標,提標又強於撫標和鎮標。因為提督是武官,通常他的親軍提標會強於文官巡撫的撫標,有時侯總兵的鎮標都比巡撫的撫標要強一些。
標營設游擊將軍直接指揮。其下有千總(清朝千總也就領幾十人到三百人,沒有一千人的)把總等。
滿清初入關時因為與南明爭戰,各督標大多是披甲騎兵。到了晚清,因為披甲騎兵已經落後於時代,所以當時已經沒有幾個督標還保有甲騎。張之洞的標營是火槍步兵,還裝備有少量火炮。
提標,撫標和鎮標。
「協」由副將統領,一個協可能有二三千人,也有可能只有幾百人(鳳陽駐防協)
「營」則是長期駐守在府城和縣城,重要關隘的駐防軍。人數也是一樣的,級別上,府城的綠營最高長官一般為參將(也有副將率領一「協」駐府城)。縣則是游擊(也有小縣只駐千總)。
「汛」一般駐某處小關卡(類似現在公安檢查站),小渡口,稅卡等等。主要職責是輯盜捕賊,而不是作戰。職能類似現在的武警,不過戰鬥力當然不能與武警相提並論。「汛」由千總或者把總擔任指揮,一個「汛」轄幾個人到幾十人,一般不超百人。
太平天國起義後各地豪強編練了大量團練武裝,不過這些武裝力量番號混亂,編制雜駁,各設各的軍官名稱。很難弄清楚他們的編制,就不講了。

G. 清朝軍隊建制

主要是八旗和綠營制度。

八旗
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滿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獵為業,每年到采捕季節,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首領,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牛錄制。總領稱為牛錄額真(牛錄意為大箭;額真,又稱厄真,意為主)。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創立,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1614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族軍隊。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一人,五牛錄為一甲喇(隊),設甲喇額真(參領)一人,五甲喇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都統、旗主)一人,副職一人,稱為左右梅勒額真(副都統)。
皇太極繼位後為擴大兵源在滿八旗的基礎上又創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編制與滿八旗相同。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構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體。滿清入關後八旗軍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

綠營
清代由漢人編成的分駐在地方的武裝力量,用綠旗做標志。
清朝常備兵之一。順治初年,清廷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將收編的明軍及其它漢兵,參照明軍舊制,以營為基本單位進行組建,以綠旗為標志,稱為綠營,又稱綠旗兵。全國綠營兵額總數,時有增減,在咸豐以前大約六十萬左右,較之八旗兵多三四倍。在清代前期,尤其是在康熙初平定三藩之亂及在乾隆中葉以前的歷次戰爭中,綠營都曾起到重要作用。綠營主要是步兵,分為戰兵和守兵兩種,此外尚有馬兵(騎兵)和水師。其營制分標、協、營、汛四種,總督、巡撫、提督、總兵所屬稱標,副將所屬稱協,參將、游擊、都司、守備所屬稱營,千總、把總、外委所屬稱汛。標、協管轄一至五營不等,營以下分若干汛。每營的人數少則二三百人,多則六七百人。按道里遠近,計水陸沖緩,分汛布防。其建制分京師、行省、邊區三個方面。京師設巡捕五營,統於步軍統領。在內地各直省,均有綠營兵駐守,但經制及兵額不一,其中閩廣最多,安徽最少。綠營的軍職,以總督為最高,節制總兵以下各級軍官。而各省區綠營,自巡撫、提督、總兵各標以下,統歸所在總督節制。巡撫原則上不節制提鎮。但在不設總督的省份及巡撫兼任提督的省份均可節制鎮協。此外,江蘇、湖南、福建、台灣、甘肅、新疆和貴州等省,巡撫也有節制總兵之權。總督、巡撫、提督、總兵除了統轄本標官兵外,還兼轄若干協營。個別省份的八旗駐防將軍,如伊犁將軍、成都將軍亦統轄、節制部分綠營兵。在邊區,新疆、蒙古和西藏建立了屯戍制度。地方綠營基本任務是「慎巡守,備征調」,此外還擔負差役、西北用兵、東南海防和邊防、屯戍、河工、漕運、守陵等任務。綠營的這一套嚴密的組織系統,發揮了臂指相使的鎮壓功能,成為清王朝維護其統治的主要支柱和武裝力量。
同時,清統治者為了防止藩鎮割據,驕兵跋扈,在綠營中採取了一系列防範措施。第一是以文制武,地方綠營的各級統兵官均歸地方最高文官統轄或節制。第二是確立了一套互相分權,相互牽制的體制。如總督有權節制巡撫、提督、總兵,而提督和部分巡撫也可節制總兵以下各級武官。遂分散和限制了總督的指揮權。又如總督、巡撫、提督都有調遣兵馬的權力,但是,除了統轄為數不多的本標官兵外,都不直接統轄其它鎮協營兵。重兵是由總兵管帶,而總兵雖有管帶兵馬的職任,卻無調遣兵馬的權力。這都是為了防止兵權過於集中。第三是實行兵皆土著,將則調補,兵籍和兵餉的發放統歸兵部的制度。於是將不得私兵,兵不為將有,權利悉歸中央。
清代中期以前,綠營尚稱精銳。但以後承平日久,營務廢弛,日趨腐敗。自嘉慶初年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時即已不能得力,至咸豐間鎮壓太平軍時,更屢戰屢敗。於是自同治至光緒年間歷經裁汰,最後被改編為巡防營,失去了常備軍的作用,綠營之制僅存空名而已。

H. 晚清重要的軍事方面改革措施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興起的洋務運動可以看作是近代中國軍事近代化的標志之一,主要的軍事改革措施有:
一、興建近代軍事工業,引進西方軍事技術以及部分軍事指揮、訓練、作戰體系。
二、建設新式海軍,並於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陸續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三、派遣軍事留學生,學習西方軍事理論
洋務運動失敗,「庚子國變」之後,清政府又開始編練新軍,以取代原先的舊式陸軍,其中以北洋新軍最為強悍
意義嘛,主要就是加速了軍事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中國的國防力量……

I. 清朝有哪些國防政策

公元1644年5月2日,清軍在明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的引導下大舉入關,攻佔北京。10月1日,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從沈陽遷都北京,開始建立全國性的中央政權,成為中國新的統治者。

清朝前期,因為有亡明勢力和割據勢力的存在,又存在著沙俄的東進和西方殖民者在沿海的侵犯,當局重視武備,注意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先後取得了平定「三藩」,統一台灣,收復雅克薩,征服准噶爾的勝利,制止了分裂,抵禦了外敵入侵,捍衛了國家的領土主權的完整,建立起疆土遼闊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到了清朝後期,由於當局重內輕外,「防民甚防寇」,政治昏暗,財政拮據,國防廢弛,軍隊腐敗,內亂外患不息。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就逐步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J. 清代的軍事制度

清朝先後有8支武裝力量:八旗兵、綠營兵、湘軍、淮軍、防軍、練軍、海軍和新軍,兵制經歷了傳統軍制(經制兵)到勇營制(湘軍、淮軍)再到傳統軍制 (防軍、練軍)到近代軍制(近代海軍、新建陸軍),裝備由冷火器到火器的過程。下面逐一介紹八旗兵、綠營兵、湘軍、海軍和新軍的創建、性質、特徵、建制、 裝備等情況。
八旗制度是軍事制度、經濟制度和行政制度。作為軍事制度,八旗中每個1660歲的男子戰時隨時准備披掛上陣。所以八旗兵世代軍籍,實行世兵制。
綠營兵是入關後改編明降卒與招募漢人而成的地方軍(但東3省不設綠營),為多爾袞所創。他考慮旗兵太少,不足以控制全國。因使用綠旗,故名綠營或綠旗兵。綠營也是經制兵。綠營兵源,開始實行招募制,後來轉向世兵制。綠營始於順治朝,名為60多萬,但缺額六、七萬。同光時屢裁,但與清朝相始終。
湘軍、准軍鄉勇本來是正規軍的輔助力量,有事征調,無事遣散,但湘軍、淮軍在咸同間是清朝用來鎮壓太平天國的惟一軍隊,充當了正規軍的角色,這是清朝軍事制度上的一大演變。
防軍與練軍

為避免朝廷猜忌,當太平天國鎮壓下去後,曾國藩裁撤25000人,留萬人守南京,15000人為皖南北之師。這餘下的湘軍與淮軍都是勇營,他們留下來用於國防,稱防軍。

同治初年,各省督撫從綠營中挑選一部分人訓練制兵稱練軍。照勇營辦法訓練,不用刀矛弓箭,換用洋槍洋炮,稱練軍。練軍始於同治二年劉長佑編練直隸。再說 早點則在咸豐十一年署步軍統領文祥已經挑選八旗精銳在北京創立神機營,使用洋槍,開始了練軍訓練。同治五年到光緒九年,各省從綠營中也挑選優秀將士開始練 軍訓練。防軍和練軍於是成為清朝的正規軍。

海軍

清朝海軍的建成是洋務運動的一個成果。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使清 朝萌發建立海軍的意圖。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略台灣,更加刺激清朝建立海軍的計劃,並開始行動。經過10年努力,建起了3支海軍:北洋海軍、南 洋海軍和粵洋海軍。其中粵洋海軍分福建海軍和廣東海軍。北洋海軍駐守大沽、旅順、營口、煙台,南洋海軍駐守江寧、吳淞、浙江,粵洋海軍負責海口、台灣、廈 門、瓊州、廉州等福建和廣東海面。
新軍
新軍是甲午戰爭後清朝採用新式裝備,運用資本主義國家的練兵方法和軍制建立起來的近代化陸軍。

熱點內容
五邑大學學分制條例 發布:2025-02-12 03:54:32 瀏覽:701
合同法對鐵路晚點 發布:2025-02-12 03:30:25 瀏覽:694
婚姻法離婚後再婚 發布:2025-02-12 02:40:30 瀏覽:995
國家制度民法典的意義 發布:2025-02-12 02:36:04 瀏覽:47
新婚姻法財產分割案例 發布:2025-02-12 02:25:21 瀏覽:276
原自收自支法律服務所人員 發布:2025-02-12 01:55:49 瀏覽:76
刑事訴訟法的特點 發布:2025-02-12 01:44:07 瀏覽:465
附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01:43:16 瀏覽:447
新刑事訴訟法全文下載 發布:2025-02-12 01:42:00 瀏覽:538
訴訟法考研試卷 發布:2025-02-12 00:13:19 瀏覽: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