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防汛條例
A. 急:泄洪造成損失,由誰賠償
政府作為緊急避險人可不承擔責任或僅給予適當補償。在司法實踐中,緊急避險人是不承擔責任還是給予適當補償,給予補償的具體額度等,則需由法官結合案情自由裁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第三十七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防汛指揮部,應當按照國家統計部門批準的洪澇災害統計報表的要求,核實和統計所管轄范圍的洪澇災情,報上級主管部門和同級統計部門,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虛報,瞞報,偽造,篡改。根據該規定,相關防汛指揮部應當在災後統計洪澇災情。
《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第十二條規定:蓄滯洪區運用後,按照下列標准給予補償,農作物,專業養殖和經濟林,分別按照蓄滯洪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50—70%,40—50%,40—50%補償,具體補償標准由蓄滯洪區所在地的省級人民政府根據蓄滯洪後的實際水毀情況在上述規定的幅度內確定。
(1)重慶市防汛條例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洪水到來時,來不及轉移的人員,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樓房,避洪台等地轉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頂,樓房高層,大樹,高牆等高的地方暫避。
2、如洪水繼續上漲,暫避的地方已難自保,則要充分利用准備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門板,桌椅,木床,大塊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紮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圍,要設法盡快與當地政府防汛部門取得聯系,報告方位和險情,積極尋求救援。注意千萬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帶電的電線桿、鐵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頂。
4、如已被捲入洪水中,一定要盡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東西,尋找機會逃生。
B. 國家防辦關於防汛值班補助文件是否有效
國家防辦關於防汛值班補助文件有效。
根據《國家防總關於防汛抗旱值班規定》:
第一條 為加強全國防汛抗旱值班管理,做好防汛抗旱工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於全國各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的防汛抗旱值班管理。
第十四條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值班人員應享受值班補助。
第十六條 本規定自印發之日起施行。
(2)重慶市防汛條例擴展閱讀:
根據《關於對設立防汛值班補貼的答復意見》:
三、防汛值班補貼是對防汛值班人員8小時工作時間外所付出額外勞動的合理補償,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四、國家防辦防汛值班補貼的發放得到了有關部門的理解和支持。自上世紀80年代初起,我辦就向值班人員發放防汛值班補助費。2000年每人每個班次的標准為50元,2005年初提高至80元。
在前一階段中央部門清理規范津貼補貼工作中,我辦防汛值班補貼項目予以保留,並維持原標准。還先後在2006年通過了部清理規范津貼補貼領導小組審查和國家審計署年度審計,在2007年4月通過了國務院規范津貼補貼檢查級的檢查。
C. 防汛抗旱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國家防總防汛抗旱應急響應工作規程》。
(3)重慶市防汛條例擴展閱讀:
1、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為Ⅰ級響應
(1)某個流域發生特大洪水;
(2)多個流域同時發生大洪水;
(3)大江大河幹流重要河段堤防發生決口;
(4)重點大型水庫發生垮壩;
(5)多個省(區、市)發生特大乾旱;
(6)多座大型以上城市發生極度乾旱。
2、Ⅰ級響應行動
(1)國家防總總指揮主持會商,防總成員參加。視情啟動國務院批準的防禦特大洪水方案,作出防汛抗旱應急工作部署,加強工作指導,並將情況上報黨中央、國務院。國家防總密切監視汛情、旱情和工情的發展變化,做好汛情、旱情預測預報,做好重點工程調度,並在24小時內派專家組赴一線加強技術指導。國家防總增加值班人員,加強值班,每天在中央電視台發布《汛(旱)情通報》,報道汛(旱)情及抗洪搶險、抗旱措施。財政部門為災區及時提供資金幫助。國家防總辦公室為災區緊急調撥防汛抗旱物資;鐵路、交通、民航部門為防汛抗旱物資運輸提供運輸保障。民政部門及時救助受災群眾。衛生部門根據需要,及時派出醫療衛生專業防治隊伍赴災區協助開展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國家防總其他成員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有關工作。
(2)相關流域防汛指揮機構按照許可權調度水利、防洪工程;為國家防總提供調度參謀意見。派出工作組、專家組,支援地方抗洪搶險、抗旱。
(3)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流域防汛指揮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啟動Ⅰ級響應,可依法宣布本地區進入緊急防汛期,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的相關規定,行使權力。同時,增加值班人員,加強值班,動員部署防汛抗旱工作;按照許可權調度水利、防洪工程;根據預案轉移危險地區群眾,組織強化巡堤查險和堤防防守,及時控制險情,或組織強化抗旱工作。受災地區的各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負責人、成員單位負責人,應按照職責到分管的區域組織指揮防汛抗旱工作,或駐點具體幫助重災區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應將工作情況上報當地人民政府和國家防總。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成員單位全力配合做好防汛抗旱和抗災救災工作。
Ⅱ級應急響應
1、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為Ⅱ級響應
(1)一個流域發生大洪水;
(2)大江大河幹流一般河段及主要支流堤防發生決口;
(3)數省(區、市)多個市(地)發生嚴重洪澇災害;
(4)一般大中型水庫發生垮壩;
(5)數省(區、市)多個市(地)發生嚴重乾旱或一省(區、市)發生特大乾旱;
(6)多個大城市發生嚴重乾旱,或大中城市發生極度乾旱。
2、Ⅱ級響應行動
(1)國家防總副總指揮主持會商,作出相應工作部署,加強防汛抗旱工作指導,在2小時內將情況上報國務院並通報國家防總成員單位。國家防總加強值班,密切監視汛情、旱情和工情的發展變化,做好汛情旱情預測預報,做好重點工程的調度,並在24小時內派出由防總成員單位組成的工作組、專家組赴一線指導防汛抗旱。國家防總辦公室不定期在中央電視台發布汛(旱)情通報。民政部門及時救助災民。衛生部門派出醫療隊赴一線幫助醫療救護。國家防總其他成員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有關工作。
(2)相關流域防汛指揮機構密切監視汛情、旱情發展變化,做好洪水預測預報,派出工作組、專家組,支援地方抗洪搶險、抗旱;按照許可權調度水利、防洪工程;為國家防總提供調度參謀意見。
(3)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可根據情況,依法宣布本地區進入緊急防汛期,行使相關權力。同時,增加值班人員,加強值班。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具體安排防汛抗旱工作,按照許可權調度水利、防洪工程,根據預案組織加強防守巡查,及時控制險情,或組織加強抗旱工作。受災地區的各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負責人、成員單位負責人,應按照職責到分管的區域組織指揮防汛抗旱工作。相關省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應將工作情況上報當地人民政府主要領導和國家防總。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成員單位全力配合做好防汛抗旱和抗災救災工作。
Ⅲ級應急響應
1、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為Ⅲ級響應
(1)數省(區、市)同時發生洪澇災害;
(2)一省(區、市)發生較大洪水;
(3)大江大河幹流堤防出現重大險情;
(4)大中型水庫出現嚴重險情或小型水庫發生垮壩;
(5)數省(區、市)同時發生中度以上的乾旱災害;
(6)多座大型以上城市同時發生中度乾旱;
(7)一座大型城市發生嚴重乾旱。
2、Ⅲ級響應行動
(1)國家防總秘書長主持會商,作出相應工作安排,密切監視汛情、旱情發展變化,加強防汛抗旱工作的指導,在2小時內將情況上報國務院並通報國家防總成員單位。國家防總辦公室在24小時內派出工作組、專家組,指導地方防汛抗旱。
(2)相關流域防汛指揮機構加強汛(旱)情監視,加強洪水預測預報,做好相關工程調度,派出工作組、專家組到一線協助防汛抗旱。
(3)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具體安排防汛抗旱工作;按照許可權調度水利、防洪工程;根據預案組織防汛搶險或組織抗旱,派出工作組、專家組到一線具體幫助防汛抗旱工作,並將防汛抗旱的工作情況上報當地人民政府分管領導和國家防總。省級防汛指揮機構在省級電視台發布汛(旱)情通報;民政部門及時救助災民。衛生部門組織醫療隊赴一線開展衛生防疫工作。其他部門按照職責分工,開展工作。
Ⅳ級應急響應
1、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為Ⅳ級響應
(1)數省(區、市)同時發生一般洪水;
(2)數省(區、市)同時發生輕度乾旱;
(3)大江大河幹流堤防出現險情;
(4)大中型水庫出現險情;
(5)多座大型以上城市同時因旱影響正常供水。
2、Ⅳ級響應行動
(1)國家防總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主持會商,作出相應工作安排,加強對汛(旱)情的監視和對防汛抗旱工作的指導,並將情況上報國務院並通報國家防總成員單位。
(2)相關流域防汛指揮機構加強汛情、旱情監視,做好洪水預測預報,並將情況及時報國家防總辦公室。
(3)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具體安排防汛抗旱工作;按照許可權調度水利、防洪工程;按照預案採取相應防守措施或組織抗旱;派出專家組赴一線指導防汛抗旱工作;並將防汛抗旱的工作情況上報當地人民政府和國家防總辦公室。
D. 汛期三防是指什麼
法律分析:汛期三防包括:防洪、防雷電、防排水。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 第十三條 有防汛抗洪任務的企業應當根據所在流域或者地區經批準的防禦洪水方案和洪水調度方案,規定本企業的防汛抗洪措施,在徵得其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由有管轄權的防汛指揮機構監督實施。
E. 制定巜防汛條例》的目的是
制定《防汛條例》的目的是:做好防汛抗洪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
F. 小型水庫防汛三個責任人
【法律分析】
縣級人民政府履行小型水庫防汛和管護主導責任,統籌落實防汛三個責任人,鄉鎮人民政府履行屬地管理職責。 防汛三個責任人分別由地方人民政府、水庫主管部門、水庫管理單位(產權所有者)相關負責人或具有相應履職能力的人員擔任。 防汛三個責任人結合當地實際可單獨設置,也可與大壩安全責任人等統籌設置,確保轄區內小型水庫防汛與大壩安全責任全面覆蓋、無縫銜接、不留死角、沒有空白。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進行防汛抗洪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防汛工作實行「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方針,遵循團結協作和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的原則。
第四條 防汛工作實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實行統一指揮,分級分部門負責。各有關部門實行防汛崗位責任制。
第五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參加防汛抗洪的義務。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裝警察部隊是防汛抗洪的重要力量。
G. 防汛響應的標准和要求
【法律分析】
國家防汛應急響應級別,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和國務院"三定方案"的規定,由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在國務院領導下,負責領導組織全國防汛工作的應急響應機制。國家防汛應急響應級別共為四級,其中級為最高級別。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
第十一條 有防汛任務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流域綜合規劃、防洪工程實際狀況和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制定防禦洪水方案(包括對特大洪水的處置措施)。
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的防禦洪水方案,由國家防汛總指揮部制定,報國務院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其他江河的防禦洪水方案,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後,經有管轄權的流域機構審查同意,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或其授權的機構批准後施行。
有防汛抗洪任務的城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流域綜合規劃和江河的防禦洪水方案,制定本城市的防禦洪水方案,報上級人民政府或其授權的機構批准後施行。
防禦洪水方案經批准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必須執行。
H.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
(1991年7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86號公布根據2005年7月15日《國務院關於修改〈專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屬的決定》第一次修訂根據2011年1月8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二次修訂) 第四十七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條例的規定,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實施細則。第四十八條本條例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解釋。第四十九條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I. 關於啟動防汛二級響應有什麼樣的要求
啟動防汛二級響應要求: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
1、一個流域發生大洪水;
2、大江大河幹流一般河段及主要支流堤防發生決口;
3、數省(區、市)多個市(地)發生嚴重洪澇災害;
4、一般大中型水庫發生垮壩;
5、數省(區、市)多個市(地)發生嚴重乾旱或一省(區、市)發生特大乾旱;
6、多個大城市發生嚴重乾旱,或大中城市發生極度乾旱。
國家防汛應急響應級別,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和國務院「三定方案」的規定,由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在國務院領導下,負責領導組織全國防汛工作的應急響應機制。國家防汛應急響應級別共為四級,其中Ⅰ級為最高級別。
(9)重慶市防汛條例擴展閱讀
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為Ⅰ級響應
1、某個流域發生特大洪水;
2、多個流域同時發生大洪水;
3、大江大河幹流重要河段堤防發生決口;
4、重點大型水庫發生垮壩;
5、多個省(區、市)發生特大乾旱;
6、多座大型以上城市發生極度乾旱。
J. 水利法律法規有哪些
法律分析:我國關於水利相關的法律法規有,長江保護法、水法、防洪法和防汛條例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第一條為了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促進資源合理高效利用,保障生態安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在長江流域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以及長江流域各類生產生活、開發建設活動,應當遵守本法。
本法所稱長江流域,是指由長江幹流、支流和湖泊形成的集水區域所涉及的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區、雲南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上海市,以及甘肅省、陝西省、河南省、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浙江省、福建省的相關縣級行政區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一條 為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防治水害,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水資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水資源,防治水害,必須遵守本法。海水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另行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第一條為了防治洪水,防禦、減輕洪澇災害,維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第一條為了做好防汛抗洪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進行防汛抗洪活動,適用本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