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管理條例
A.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的條例內容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繼承和發展中醫葯學,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的發展,保護人體健康,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中醫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服務和中醫葯教育、科研、對外交流以及中醫葯事業管理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
中葯的研製、生產、經營、使用和監督管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執行。
第三條
國家保護、扶持、發展中醫葯事業,實行中西醫並重的方針,鼓勵中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共同提高,推動中醫、西醫兩種醫學體系的有機結合,全面發展我國中醫葯事業。
第四條
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保持和發揚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推進中醫葯現代化。
第五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使中醫葯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制定區域衛生規劃時,應當根據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居民醫療需求,統籌安排中醫醫療機構的設置和布局,完善城鄉中醫服務網路。
第六條
國務院中醫葯管理部門負責全國中醫葯管理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有關的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有關的工作。
第七條
對在繼承和發展中醫葯事業中做出顯著貢獻和在邊遠地區從事中醫葯工作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獎勵。
第二章 中醫醫療機構與從業人員
第八條
開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符合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中醫醫療機構設置標准和當地區域衛生規劃,並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後,方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
第九條
中醫醫療機構從事醫療服務活動,應當充分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遵循中醫葯自身發展規律,運用傳統理論和方法,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發揮中醫葯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復中的作用,為群眾提供價格合理、質量優良的中醫葯服務。
第十條
依法設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等城鄉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應當能夠提供中醫醫療服務。
第十一條
中醫從業人員,應當依照有關衛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的規定通過資格考試,並經注冊取得執業證書後,方可從事中醫服務活動。
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學的人員以及確有專長的人員,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通過執業醫師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核考試,並經注冊取得醫師執業證書後,方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
第十二條
中醫從業人員應當遵守相應的中醫診斷治療原則、醫療技術標准和技術操作規范。
全科醫師和鄉村醫生應當具備中醫葯基本知識以及運用中醫診療知識、技術,處理常見病和多發病的基本技能。
第十三條
發布中醫醫療廣告,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申請並報送有關材料。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應當自收到有關材料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並作出是否核發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的決定。對符合規定要求的,發給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未取得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的,不得發布中醫醫療廣告。
發布的中醫醫療廣告,其內容應當與審查批准發布的內容一致。
第三章 中醫葯教育與科研
第十四條
國家採取措施發展中醫葯教育事業。
各類中醫葯教育機構應當加強中醫葯基礎理論教學,重視中醫葯基礎理論與中醫葯臨床實踐相結合,推進素質教育。
第十五條
設立各類中醫葯教育機構,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設置標准,並建立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臨床教學基地。
中醫葯教育機構的設置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制定;中醫葯教育機構臨床教學基地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十六條
國家鼓勵開展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培養高層次的中醫臨床人才和中葯技術人才。
第十七條
承擔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技術專長和良好的職業品德;
(二)從事中醫葯專業工作30年以上並擔任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0年以上。
第十八條 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的繼承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和良好的職業品德;
(二)受聘於醫療衛生機構或者醫學教育、科研機構從事中醫葯工作,並擔任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
第十九條
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以及繼承人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中醫葯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第二十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應當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完善本地區中醫葯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制定中醫葯人員培訓規劃。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應當按照中醫葯人員培訓規劃的要求,對城鄉基層衛生服務人員進行中醫葯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訓。
醫療機構應當為中醫葯技術人員接受繼續教育創造條件。
第二十一條
國家發展中醫葯科學技術,將其納入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加強重點中醫葯科研機構建設。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充分利用中醫葯資源,重視中醫葯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採取措施開發、推廣、應用中醫葯技術成果,促進中醫葯科學技術發展。
第二十二條
中醫葯科學研究應當注重運用傳統方法和現代方法開展中醫葯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研究,運用中醫葯理論和現代科學技術開展對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病的防治研究。
中醫葯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醫療機構應當加強中醫葯科研的協作攻關和中醫葯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培養中醫葯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技術骨幹。
第二十三條
捐獻對中醫葯科學技術發展有重大意義的中醫診療方法和中醫葯文獻、秘方、驗方的,參照《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定給予獎勵。
第二十四條
國家支持中醫葯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推進中醫葯的國際傳播。
重大中醫葯科研成果的推廣、轉讓、對外交流,中外合作研究中醫葯技術,應當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批准,防止重大中醫葯資源流失。
屬於國家科學技術秘密的中醫葯科研成果,確需轉讓、對外交流的,應當符合有關保守國家秘密的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規定。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中醫葯事業發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逐步增加對中醫葯事業的投入,扶持中醫葯事業的發展。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中醫葯事業經費挪作他用。
國家鼓勵境內外組織和個人通過捐資、投資等方式扶持中醫葯事業發展。
第二十六條
非營利性中醫醫療機構,依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
第二十七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確定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應當包括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
獲得定點資格的中醫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參保人員提供基本醫療服務。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加強對中醫葯文獻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護工作。
有關單位和中醫醫療機構應當加強重要中醫葯文獻資料的管理、保護和利用。
第二十九條
國家保護野生中葯材資源,扶持瀕危動植物中葯材人工代用品的研究和開發利用。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中葯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鼓勵建立中葯材種植、培育基地,促進短缺中葯材的開發、生產。
第三十條
與中醫葯有關的評審或者鑒定活動,應當體現中醫葯特色,遵循中醫葯自身的發展規律。
中醫葯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評審,中醫醫療、教育、科研機構的評審、評估,中醫葯科研課題的立項和成果鑒定,應當成立專門的中醫葯評審、鑒定組織或者由中醫葯專家參加評審、鑒定。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一條
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的工作人員在中醫葯管理工作中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財物或者獲取其他利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或者發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
第三十二條
中醫醫療機構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業整頓,直至由原審批機關吊銷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取消其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資格,並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一)不符合中醫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的;
(二)獲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資格,未按照規定向參保人員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
第三十三條
未經批准擅自開辦中醫醫療機構或者未按照規定通過執業醫師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取得執業許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給予處罰。
第三十四條
中醫葯教育機構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審批機關予以撤銷:
(一)不符合規定的設置標準的;
(二)沒有建立符合規定標準的臨床教學基地的。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重大中醫葯資源流失和國家科學技術秘密泄露,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改正,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第三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損毀或者破壞中醫葯文獻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改正,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損毀或者破壞屬於國家保護文物的中醫葯文獻,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七條
篡改經批準的中醫醫療廣告內容的,由原審批部門撤銷廣告批准文號,1年內不受理該中醫醫療機構的廣告審批申請。
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撤銷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後,應當自作出行政處理決定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通知廣告監督管理機關。廣告監督管理機關應當自收到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通知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的有關規定查處。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八條
本條例所稱中醫醫療機構,是指依法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中醫、中西醫結合的醫院、門診部和診所。
民族醫葯的管理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三十九條
本條例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B. 中國1951年(醫師暫行條例)內容幫我找一下
1951年5月11日。衛生部頒布了《中醫師暫行條例》,作為新中國第一份中醫回師管理條例,答確定了中醫師資格及其職責與義務,以保障及管理中醫師執業,並加強團結提高科學的衛生醫葯技術。
但由於條例內容對中醫開業的地區與設備限制過嚴,規定取得開業執照的手續異常繁復等原因。1956年,中醫師暫行條例和關於該條例所制定公布的中醫師暫行條例實施細則,有關條例的解釋,說明等文告一律廢止。
C. 請問我國現行的有關葯事管理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越多越好啊
現行的葯事法律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等。
法規有《葯品管理法實施條例》、《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中葯品種保護條例》等。
D. 中醫診所規章制度
參考《執業醫師法》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處方管理條例》,衛生部《醫務人員道德規范》,沒有成文範本,只能自己制定。例如:執業規范經營,首診負責制,處方書寫清晰完整,注意消毒防疫,葯品購銷記錄,診所衛生,開關業時間,服務態度,著裝,急診病人協助120急救,等等 自己組織幾條
E. 中醫葯管理條例
可以電話咨詢,哈爾濱何律師
F. 中醫診所裡面是否可以有針灸理療師進行相關醫療行為
不可以。
因為衛生系統不承認勞動局發的證書。而且有很多證書其實不是勞動局發的,而是培訓機構自己印的,只是培訓證書。
無論是勞動局發的證書還是某些機構自己印的證書都不能備案和注冊,當然也就不需要備案和注冊。
政策依據:
《衛生部、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關於中醫推拿按摩等活動管理中有關問題的通知》(國中醫葯發〔2005〕4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中醫葯管理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
目前,一些非醫療機構以「中醫推拿」、「中醫按摩」、「中醫保健」、「中醫足底按摩」、「刮痧」、「拔罐」等名義開展經營活動並宣傳治療作用,誤導消費者,損害了中醫的聲譽,社會各界對此反應強烈。為加強對中醫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活動的管理,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依據《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中醫葯條例》等有關規定,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在疾病診斷的基礎上,按照中醫理論和診療規范等實施中醫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方法,屬於醫療活動,必須在醫療機構內進行,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
二、醫療機構開展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活動,應當由在本機構執業的衛生技術人員實施,不得聘用非衛生技術人員開展此類活動。
二○○五年九月五日
G. 中醫診所備案能經營中成葯嗎
必須經營范圍里有的才可以。
舉辦中醫診所應當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一)中醫診所負責人應當具有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證書》並經注冊後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執業滿5年,或具有《中醫(專長)醫師資格證書》;
(二)符合《中醫診所基本標准(2017)》;
(三)中醫診所名稱符合《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相關規定;
(四)符合環保、消防等部門的相關規定;
(五)得到周邊利益相關方認可。
第六條 《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規定不得申請設置醫療機構的單位和個人,不得舉辦中醫診所。
第七條 中醫診所備案,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中醫診所備案信息表》;
(二)中醫診所負責人有效身份證明、醫師資格證書、醫師執業證書,法人機構的資質證明、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
(三)其他衛生技術人員名錄、有效身份證明、執業資格證件;
(四)中醫診所管理規章制度;
H. 中醫葯法實施細則全文
第一章 總 則第一條 為了繼承和弘揚中醫葯,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保護人民健康,制定本法。第二條 本法所稱中醫葯,是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醫葯在內的我國各民族醫葯的統稱,是反映中華民族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獨特理論及技術方法的醫葯學體系。第三條 中醫葯事業是我國醫葯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葯事業,實行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建立符合中醫葯特點的管理制度,充分發揮中醫葯在我國醫葯衛生事業中的作用。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中醫葯發展規律,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保持和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國家鼓勵中醫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西醫結合。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中醫葯管理體系,統籌推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第五條 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負責全國的中醫葯管理工作。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管理有關的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中醫葯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管理有關的工作。第六條 國家加強中醫葯服務體系建設,合理規劃和配置中醫葯服務資源,為公民獲得中醫葯服務提供保障。國家支持社會力量投資中醫葯事業,支持組織和個人捐贈、資助中醫葯事業。第七條 國家發展中醫葯教育,建立適應中醫葯事業發展需要、規模適宜、結構合理、形式多樣的中醫葯教育體系,培養中醫葯人才。第八條 國家支持中醫葯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鼓勵中醫葯科學技術創新,推廣應用中醫葯科學技術成果,保護中醫葯知識產權,提高中醫葯科學技術水平。第九條 國家支持中醫葯對外交流與合作,促進中醫葯的國際傳播和應用。第十條 對在中醫葯事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 中醫葯服務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醫療機構建設納入醫療機構設置規劃,舉辦規模適宜的中醫醫療機構,扶持有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的醫療機構發展。合並、撤銷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或者改變其中醫醫療性質,應當徵求上一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的意見。第十二條 政府舉辦的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和有條件的專科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應當設置中醫葯科室。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增強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提供中醫葯服務的能力。第十三條 國家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醫療機構。社會力量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在准入、執業、基本醫療保險、科研教學、醫務人員職稱評定等方面享有與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同等的權利。第十四條 舉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醫療機構管理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並遵守醫療機構管理的有關規定。舉辦中醫診所的,將診所的名稱、地址、診療范圍、人員配備情況等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備案後即可開展執業活動。中醫診所應當將本診所的診療范圍、中醫醫師的姓名及其執業范圍在診所的明顯位置公示,不得超出備案范圍開展醫療活動。具體辦法由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擬訂,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審核、發布。第十五條 從事中醫醫療活動的人員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的規定,通過中醫醫師資格考試取得中醫醫師資格,並進行執業注冊。中醫醫師資格考試的內容應當體現中醫葯特點。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或者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由至少兩名中醫醫師推薦,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組織實踐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後,即可取得中醫醫師資格;按照考核內容進行執業注冊後,即可在注冊的執業范圍內,以個人開業的方式或者在醫療機構內從事中醫醫療活動。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應當根據中醫葯技術方法的安全風險擬訂本款規定人員的分類考核辦法,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審核、發布。第十六條 中醫醫療機構配備醫務人員應當以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為主,主要提供中醫葯服務;經考試取得醫師資格的中醫醫師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培訓、考核合格後,可以在執業活動中採用與其專業相關的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在醫療活動中採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的,應當有利於保持和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以及有條件的村衛生室應當合理配備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並運用和推廣適宜的中醫葯技術方法。第十七條 開展中醫葯服務,應當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運用中醫葯技術方法,並符合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制定的中醫葯服務基本要求。第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發展中醫葯預防、保健服務,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其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統籌實施。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發揮中醫葯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中的作用,加強中醫葯應急物資、設備、設施、技術與人才資源儲備。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在疾病預防與控制中積極運用中醫葯理論和技術方法。第十九條 醫療機構發布中醫醫療廣告,應當經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審查批准;未經審查批准,不得發布。發布的中醫醫療廣告內容應當與經審查批準的內容相符合,並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的有關規定。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中醫葯服務的監督檢查,並將下列事項作為監督檢查的重點:(一)中醫醫療機構、中醫醫師是否超出規定的范圍開展醫療活動;
(二)開展中醫葯服務是否符合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制定的中醫葯服務基本要求;
(三)中醫醫療廣告發布行為是否符合本法的規定。中醫葯主管部門依法開展監督檢查,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配合,不得拒絕或者阻撓。
I. 中醫葯事業發展的文件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
《中醫葯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內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容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
《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
《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醫葯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
J. 中醫養生館開辦條件
中醫養生館開辦條件如下:
1、申請辦理營業執照,需要申請本人辦理;
2、申請辦理衛生許可證,衛生許可證是開中醫養生館必需的證件,需要其提前准備好自己身份證件、健康養生從業資格證或技術性等級證書租賃協議到本地衛生部門申請辦理;
3、申請辦理稅務發票,申請辦理稅務發票時需要持企業營業執照一式兩份本、合理圖章和其它證件才能夠到本地稅局備案領到稅務發票;
4、申請辦理消防工程驗收及格證,養生會館的消防出口各層面都解決好後,才能夠到本地的消中隊或大隊開消防工程驗收及格證實;
5、大夫崗位證,開中醫養生館需要有醫護人員的從事資格證書才能夠開設門診所。
養生館是為人們提供經絡養生、經道養生健康保養、香熏SPA、美容美體、馭經之術、按摩養生,中醫預防養生,減壓放鬆等服務項目的休閑養生場所。養生館擁有先進的設備,頂級的產品,優質的服務。
中醫養生館經營項目有:
1、艾灸溫灸項目,是由中醫養生不斷演變而來,對不同肌膚體質,可以很好環節身體酸痛,睡眠質量不好,以及亞健康狀態的消費者,艾灸溫灸,有明顯養生成功,達到改善肩頸酸痛,提高身體抵抗力;
2、婦科調理,養生館方面的消費群體是以女性消費者為主,婦科調理一般包含了宮寒調理、去濕氣以及子宮保養等;
3、針灸推拿,主要是針對上班族,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容易產生一些慢性疾病,採用針灸推拿的方式,達到舒筋活絡的的目的,促進血液循環,讓身體獲得舒適;
4、中醫臟器調理,針對出現腸胃虛弱,臟器功能衰弱的人群,養生館引起先進儀器和中醫技術,為這類人群進行針對性的調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第八條 開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符合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中醫醫療機構設置標准和當地區域衛生規劃,並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後,方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