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協議的監督條例
⑴ 中國大陸對台灣制定了哪些法律
1949年後,兩岸長期處於政治、軍事對峙狀態,兩岸民眾之間的交往大多經由香港等第三地進行,民商事法律沖突問題表現為大陸地區的法律同該第三地法律之間的沖突,台灣地區的法律在大陸地區的效力這一問題並不明顯。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台灣當局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開始,婚姻、繼承等民事領域的法律沖突逐步出現。本世紀以來(特別是2008年以來),兩岸經貿關系發展進入新階段,商事領域的法律沖突更加明顯。
2008年11月4日,海協會與海基會在台北簽署《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同年12月15日,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全面啟動,宣告兩岸「三通」時代來臨。由於兩岸間協商、簽署涵蓋大多數貨物及服務部門的協議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為使雙方在經濟合作方面達成的共識能以正式書面方式呈現,因此雙方先簽訂框架協議將未來要談判的
⑵ 2008年至今台灣和大陸之間簽署的協議都有什麼
請問大陸和台灣簽署的
ecpa
協議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請詳細些,萬分感謝
懸賞分:
30
|
解決時間:
2010-1-5 08:54
|
提問者:
kennidiren
最佳答案
【
1
】首先應該明確
ECFA,CECA
和
CEPA
的區別
你說的這個這個應該是
ECFA
,即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的原來名稱是
CECA
,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
英文簡稱
CECA,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而
ECFA
,是受
CEPA
制定而啟發的
CEPA
指的是《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的英文簡稱,後來加上了《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
密經貿關系的安排》
所以這
3
者的關系是:
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制定了
CEPA
,註定會有更緊密的經貿關系
而台灣為了在經貿關繫上不被大陸、港澳、東盟以及日韓邊緣化
提出制定
CECA
(類似
CEPA
),後來這個
CECA
改稱為
ECFA
【
2
】接下來看
ECFA
的內容
ECFA
是是台灣於
2009
年提出並極力推動的經濟協議或條約。此協定名稱中的
「
兩岸
」
,系指台灣海峽兩岸的台灣及中國大陸。
緣起
2010
年,
條約內容涵蓋東南亞國家聯盟十個國家及中國大陸、
日本及韓國的
《東
盟加三經濟合作協定》將生效。協定內涵蓋的該等國家,將依照條約內容,漸進
互相實施免關稅的經濟策略。
因為台灣無法加入東盟,
部分台灣政經人士認為東
盟加三將邊緣化台灣並危及台灣整體經濟。
2009
年
1
月,中國國民黨及台灣內多個工商團體開始呼籲執政政府盡速與大陸
簽署簡稱
「CECA」
的綜合性經濟協約。贊成此協定的官員及團體成員認為,應盡
早協商簽署該兩岸經貿合作協定,才可以於《東盟加三經濟合作協定》實施後,
避免台灣遭到被邊緣化的經濟危機。
他們認為:
台灣出口將近四成輸出至中國大
陸,若《東盟加三經濟合作協定》簽訂導致的東盟國家貨品免稅進入中國大陸,
⑶ 緊急求助!!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全文)和海峽兩岸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協議(全文)英文版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全文)來源:慧聰機械工業網
6月29日14時40分許,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完成《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海峽兩岸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協議》的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全文)如下:
序言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遵循平等互惠、循序漸進的原則,達成加強海峽兩岸經貿關系的意願;
雙方同意,本著世界貿易組織(WTO)基本原則,考慮雙方的經濟條件,逐步減少或消除彼此間的貿易和投資障礙,創造公平的貿易與投資環境;通過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以下簡稱本協議),進一步增進雙方的貿易與投資關系,建立有利於兩岸經濟繁榮與發展的合作機制;
經協商,達成協議如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目標
本協議目標為:
一、加強和增進雙方之間的經濟、貿易和投資合作。
二、促進雙方貨物和服務貿易進一步自由化,逐步建立公平、透明、便利的投資及其保障機制。
三、擴大經濟合作領域,建立合作機制。
第二條合作措施
雙方同意,考慮雙方的經濟條件,採取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措施,加強海峽兩岸的經濟交流與合作:
一、逐步減少或消除雙方之間實質多數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
二、逐步減少或消除雙方之間涵蓋眾多部門的服務貿易限制性措施。
三、提供投資保護,促進雙向投資。
四、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和產業交流與合作。
第二章貿易與投資
第三條貨物貿易
一、雙方同意,在本協議第七條規定的「貨物貿易早期收獲」基礎上,不遲於本協議生效後六個月內就貨物貿易協議展開磋商,並盡速完成。
二、貨物貿易協議磋商內容包括但不限於:
(一)關稅減讓或消除模式;
(二)原產地規則;
(三)海關程序;
(四)非關稅措施,包括但不限於技術性貿易壁壘(TBT)、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SPS);
(五)貿易救濟措施,包括世界貿易組織《關於實施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六條的協定》、《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保障措施協定》規定的措施及適用於雙方之間貨物貿易的雙方保障措施。
三、依據本條納入貨物貿易協議的產品應分為立即實現零關稅產品、分階段降稅產品、例外或其他產品三類。
四、任何一方均可在貨物貿易協議規定的關稅減讓承諾的基礎上自主加速實施降稅。
第四條服務貿易
一、雙方同意,在第八條規定的「服務貿易早期收獲」基礎上,不遲於本協議生效後六個月內就服務貿易協議展開磋商,並盡速完成。
二、服務貿易協議的磋商應致力於:
(一)逐步減少或消除雙方之間涵蓋眾多部門的服務貿易限制性措施;
(二)繼續擴展服務貿易的廣度與深度;
(三)增進雙方在服務貿易領域的合作。
三、任何一方均可在服務貿易協議規定的開放承諾的基礎上自主加速開放或消除限制性措施。
第五條投資
一、雙方同意,在本協議生效後六個月內,針對本條第二款所述事項展開磋商,並盡速達成協議。
二、該協議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事項:
(一)建立投資保障機制;
(二)提高投資相關規定的透明度;
(三)逐步減少雙方相互投資的限制;
(四)促進投資便利化。
第三章經濟合作
第六條經濟合作
一、為強化並擴大本協議的效益,雙方同意,加強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合作:
(一)知識產權保護與合作;
(二)金融合作;
(三)貿易促進及貿易便利化;
(四)海關合作;
(五)電子商務合作;
(六)研究雙方產業合作布局和重點領域,推動雙方重大項目合作,協調解決雙方產業合作中出現的問題;
(七)推動雙方中小企業合作,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
(八)推動雙方經貿社團互設辦事機構。
二、雙方應盡速針對本條合作事項的具體計劃與內容展開協商。
第四章早期收獲
第七條貨物貿易早期收獲
一、為加速實現本協議目標,雙方同意對附件一所列產品實施早期收獲計劃,早期收獲計劃將於本協議生效後六個月內開始實施。
二、貨物貿易早期收獲計劃的實施應遵循以下規定:
(一)雙方應按照附件一列明的早期收獲產品及降稅安排實施降稅;但雙方各自對其他所有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普遍適用的非臨時性進口關稅稅率較低時,則適用該稅率;
(二)本協議附件一所列產品適用附件二所列臨時原產地規則。依據該規則被認定為原產於一方的上述產品,另一方在進口時應給予優惠關稅待遇;
(三)本協議附件一所列產品適用的臨時貿易救濟措施,是指本協議第三條第二款第五項所規定的措施,其中雙方保障措施列入本協議附件三。
三、自雙方根據本協議第三條達成的貨物貿易協議生效之日起,本協議附件二中列明的臨時原產地規則和本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的臨時貿易救濟措施規則應終止適用。
第八條服務貿易早期收獲
一、為加速實現本協議目標,雙方同意對附件四所列服務貿易部門實施早期收獲計劃,早期收獲計劃應於本協議生效後盡速實施。二、服務貿易早期收獲計劃的實施應遵循下列規定:
(一)一方應按照附件四列明的服務貿易早期收獲部門及開放措施,對另一方的服務及服務提供者減少或消除實行的限制性措施;
(二)本協議附件四所列服務貿易部門及開放措施適用附件五規定的服務提供者定義;
(三)自雙方根據本協議第四條達成的服務貿易協議生效之日起,本協議附件五規定的服務提供者定義應終止適用;
(四)若因實施服務貿易早期收獲計劃對一方的服務部門造成實質性響,受影響的一方可要求與另一方磋商,尋求解決方案。
第五章其他
第九條例外
本協議的任何規定不得解釋為妨礙一方採取或維持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相一致的例外措施。
第十條爭端解決
一、雙方應不遲於本協議生效後六個月內就建立適當的爭端解決程序展開磋商,並盡速達成協議,以解決任何關於本協議解釋、實施和適用的爭端。
二、在本條第一款所指的爭端解決協議生效前,任何關於本協議解釋、實施和適用的爭端,應由雙方通過協商解決,或由根據本協議第十一條設立的「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以適當方式加以解決。
第十一條機構安排
一、雙方成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委員會由雙方指定的代表組成,負責處理與本協議相關的事宜,包括但不限於:
(一)完成為落實本協議目標所必需的磋商;
(二)監督並評估本協議的執行;
(三)解釋本協議的規定;
(四)通報重要經貿信息;
(五)根據本協議第十條規定,解決任何關於本協議解釋、實施和適用的爭端。
二、委員會可根據需要設立工作小組,處理特定領域中與本協議相關的事宜,並接受委員會監督。
三、委員會每半年召開一次例會,必要時經雙方同意可召開臨時會議。
四、與本協議相關的業務事宜由雙方業務主管部門指定的聯絡人負責聯絡。
第十二條文書格式
基於本協議所進行的業務聯系,應使用雙方商定的文書格式。
第十三條附件及後續協議
本協議的附件及根據本協議簽署的後續協議,構成本協議的一部分。
第十四條修正
本協議修正,應經雙方協商同意,並以書面形式確認。
第十五條生效
本協議簽署後,雙方應各自完成相關程序並以書面通知另一方。本協議自雙方均收到對方通知後次日起生效。
第十六條終止
一、一方終止本協議應以書面通知另一方。雙方應在終止通知發出之日起三十日內開始協商。如協商未能達成一致,則本協議自通知一方發出終止通知之日起第一百八十日終止。
二、本協議終止後三十日內,雙方應就因本協議終止而產生的問題展開協商。
本協議於六月二十九日簽署,一式四份,雙方各執兩份。四份文本中對應表述的不同用語所含意義相同,四份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附件一貨物貿易早期收獲產品清單及降稅安排
附件二適用於貨物貿易早期收獲產品的臨時原產地規則
附件三適用於貨物貿易早期收獲產品的雙方保障措施
附件四服務貿易早期收獲部門及開放措施
附件五適用於服務貿易早期收獲部門及開放措施的服務提供者定義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會長陳雲林董事長江丙坤
⑷ 洪秀柱五個前提下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是哪五個前提
第一、恪遵憲法:協定內容須以不違反「中華民國憲法」及尊重兩岸法理現狀為基礎。
第二、平等尊嚴:協定內容須顧及雙方核心堅持丶平等與尊嚴。
第三、整體推動:協定內容須與國際參與、安全議題同時處理。
第四、確保和平:協定內容須創造有助兩岸和平發展的結構。在創造兩岸「共同體」結構方面,可以「文化共同體」做為開端。
第五、民意為本:協定內容須得到人民同意。人民必須直接參與是否要和平的決定,以避免日後的紛擾。
⑸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具體內容。
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4-03/24/content_25667807_11.htm,
⑹ 台灣明鏡黨提出與大陸的經貿協議重審的背後陰謀是什麼
沒有陰謀,只有陽謀,民進黨只是兌現之前的承諾而已。早在大選以前,不分黨派(包括馬英九也支持兩岸協議監督機製法制化),已經有許多政治人物提出國會必須先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再逐一審查與對岸的所有經貿協定,而非對執行政部門提出的所有法案照單全收,目的在使海峽兩岸簽訂的各項協議能獲得國會與全民的監督與參與。
⑺ 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的海峽兩岸旅遊合作規范
依據本協議第四條、第五條、第七條,兩岸旅遊業者應遵守如下規范:
一、海旅會和台旅會提供的組團社和接待社名單內容包括:旅行社名稱、負責人、地址、電話、傳真、電子郵件、聯系人及其行動電話等信息。若組團社或接待社的相關信息發生變動,應即時以書面方式通知對方。
二、台旅會應設置旅遊咨詢服務及投訴熱線,以便旅遊者咨詢及投訴。
三、海旅會和台旅會作為處理旅遊糾紛、逾期停留、緊急事故及突發事件的聯系主體,各自建立應急協調處理機制,及時交換信息,密切配合,妥善解決赴台旅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四、組團社應向接待社提供旅遊團旅客名單及相關信息,組團社應為旅遊團配置領隊,接待社應為旅遊團配置導游。旅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由領隊和導游共同協商,妥善處理,並分別向組團社和接待社報告。
五、接待一方應向組團社提供接待旅遊團團費參考價。
六、接待社不得引導和組織旅遊者參與涉及賭博、色情、毒品及有損兩岸關系的活動。
七、組團社、接待社均不得轉讓配額及旅遊團。接待社不得接待非組團社的旅遊者,不得接待持其他證件的旅遊者。如有違反,應分別予以處理。
八、旅遊者未按規定時間返回,均視為在台逾期停留。因自然災害、重大疾病、緊急事故、突發事件、社會治安等不可抗力因素在台逾期停留之旅遊者,接待社和組團社應安排隨其他旅遊團返回。無正當理由、情節輕微者,接待社和組團社應負責安排隨其他旅遊團返回。不以旅遊為目的、蓄意逾期停留情節嚴重者,由台旅會和海旅會與雙方有關方面聯系,安排從其他渠道送回;須經必要程序者,於程序完成後即時送回。
九、旅遊者逾期停留期間及送回所需交通等費用,由逾期停留者本人承擔。若其無能力支付,由接待社先行墊付,並於逾期停留者送回之日起三十天內,憑相關費用票據向組團社索還。組團社可向逾期停留者追償。
⑻ 海峽兩岸海運協議的海峽兩岸海運的相關協議
為實現海峽兩岸海上客貨直接運輸,促進經貿交流,便利人民往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就兩岸海運直航事宜,經平等協商,達成協議如下:
一、經營資格
雙方同意兩岸資本並在兩岸登記的船舶,經許可得從事兩岸間客貨直接運輸。
二、直航港口
雙方同意依市場需求等因素,相互開放主要對外開放港口。
三、船舶識別
雙方同意兩岸登記船舶自進入對方港口至出港期間,船舶懸掛公司旗,船艉及主桅暫不掛旗。
四、港口服務
雙方同意在兩岸貨物、旅客通關入境等口岸管理方面提供便利。
五、運力安排
雙方按照平等參與、有序競爭原則,根據市場需求,合理安排運力。
六、稅收互免
雙方同意對航運公司參與兩岸船舶運輸在對方取得的運輸收入,相互免徵營業稅及所得稅。
七、海難救助
雙方積極推動海上搜救、打撈機構的合作,建立搜救聯系合作機制,共同保障海上航行和人身、財產、環境安全。發生海難事故,雙方應及時通報,並按照就近、就便原則及時實施救助。
八、輔助事項
雙方在船舶通信導航、證照查驗、船舶檢驗、船員服務、航海保障、污染防治及海事糾紛調處等方面,依航運慣例、有關規范處理,並加強合作。
九、互設機構
雙方航運公司可在對方設立辦事機構及營業性機構,開展相關業務。
十、聯系主體
(一)本協議議定事項,由海峽兩岸航運交流協會與台灣海峽兩岸航運協會聯系實施。必要時,經雙方同意得指定其他單位進行聯系。
(二)本協議其他相關事宜,由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聯系。
十一、協議履行及變更
(一)雙方應遵守協議。協議附件與本協議具有同等效力。
(二)協議變更,應經雙方協商同意,並以書面方式確認。
十二、爭議解決
因適用本協議所生爭議,雙方應盡速協商解決。
十三、未盡事宜
本協議如有未盡事宜,雙方得以適當方式另行商定。
十四、簽署生效
本協議自雙方簽署之日起四十日內生效。
本協議於十一月四日簽署,一式四份,雙方各執兩份。
附件:海峽兩岸直航船舶、港口安排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會長 陳雲林 董事長 江丙坤
..............................................................
附件:
⑼ 請問大陸和台灣簽署的ecpa協議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請詳細些,萬分感謝
【1】首先應該明確ECFA,CECA和CEPA的區別
你說的這個這個應該是ECFA,即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的原來名稱是CECA,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
英文簡稱CECA,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而ECFA,是受CEPA制定而啟發的
CEPA指的是《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的英文簡稱,後來加上了《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
所以這3者的關系是:
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制定了CEPA,註定會有更緊密的經貿關系
而台灣為了在經貿關繫上不被大陸、港澳、東盟以及日韓邊緣化
提出制定CECA(類似CEPA),後來這個CECA改稱為ECFA
【2】接下來看ECFA的內容
ECFA是是台灣於2009年提出並極力推動的經濟協議或條約。此協定名稱中的「兩岸」,系指台灣海峽兩岸的台灣及中國大陸。
緣起
2010年,條約內容涵蓋東南亞國家聯盟十個國家及中國大陸、日本及韓國的《東盟加三經濟合作協定》將生效。協定內涵蓋的該等國家,將依照條約內容,漸進互相實施免關稅的經濟策略。因為台灣無法加入東盟,部分台灣政經人士認為東盟加三將邊緣化台灣並危及台灣整體經濟。
2009年1月,中國國民黨及台灣內多個工商團體開始呼籲執政政府盡速與大陸簽署簡稱「CECA」的綜合性經濟協約。贊成此協定的官員及團體成員認為,應盡早協商簽署該兩岸經貿合作協定,才可以於《東盟加三經濟合作協定》實施後,避免台灣遭到被邊緣化的經濟危機。他們認為:台灣出口將近四成輸出至中國大陸,若《東盟加三經濟合作協定》簽訂導致的東盟國家貨品免稅進入中國大陸,將讓該四成出口大幅減少。惟與台灣與中國大陸簽訂暫定名《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的陸、台經貿合作協議,才能避免此情形發生。
內容
雖然《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內容尚未確定,但是其主要內容要於兩岸互通將約定關稅減免。也就是兩岸達成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在細項上,若比照2010年實施的東盟加三協議,關稅免稅部份將包含了台灣輸往大陸的石化、機械、紡織品及汽車零組件業等經濟產業。
因為ECFA並未實際談判或者簽署,所以現在並沒有具體內容透露出來
不過可以參照CEPA和《東盟加三經濟合作協定》作出一定的預測
【CEPA內容】
CEPA協議分6章23條,另有6個附件,主要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貿易投資便利化等三大范疇。協議的實施目標是逐步取消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逐步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以提高內地和香港之間的經貿合作水平,實現共同發展。
按照協議規定,貨物貿易方面,由2004年1月1日起,273個內地稅目涵蓋的香港產品,只要符合原產地規則,都可享有零關稅優惠。這些產品包括部分電機及電子產品、塑料產品、紙製品、紡織及成衣製品、化學製品、葯物、鍾表、首飾、化妝品及金屬製品等;最遲於2006年1月1日前,只要符合CEPA的原產地原則,香港廠商都可經申請享有零關稅優惠。香港特區同意在協議下對所有原產於內地的貨品維持零關稅,並且不會對該等貨品實施限制性貿易法規。服務貿易方面,協議規定17個服務行業獲得放寬准入;至於貿易投資便利化方面,雙方同意在7個范圍內加強合作,包括:貿易投資促進、通關便利化、商品檢驗檢疫、電子商務、法律透明度、中小企業合作、中醫產業合作。
【東盟加三經濟合作協定】
《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簡稱《框架協議》)。《框架協議》是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法律基礎,共16個條款,確定了自貿區的基本架構。主要內容如下:
一、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內容。中國-東盟自貿區將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經濟合作等內容。其中貨物貿易是自貿區的核心內容,除少數敏感產品外,其它全部產品的關稅和貿易限制措施都應逐步取消。
二、談判時間安排。貨物貿易談判從2003年初開始,應於2004年6月30日前結束。服務貿易和投資談判也從2003年開始,並應盡快結束。在經濟合作方面,雙方商定將以農業、信息通訊技術、人力資源開發、投資促進和湄公河流域開發為重點,並逐步向其它領域拓展。
三、自貿區建設的時間框架。雙方應從2005年起開始降低正常產品的關稅,2010年中國與東盟老成員建成自貿區,2015年與東盟新成員建成自貿區,屆時,中國與東盟的絕大多數產品將實行零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雙方的貿易將實現自由化。
四、"早期收獲"計劃的主要內容。為使雙方盡快享受到自貿區的好處,雙方制訂了"早期收獲" 計劃,決定從2004年1月1日起對500多種產品(主要是《稅則》一至第八章的農產品)實行降稅,到2006年這些產品的關稅降到零。
五、關於給予東盟非WTO成員以多邊最惠國待遇的承諾。東盟中越南、寮國、柬埔寨尚未加入WTO。為了幫助這些國家發展,我國同意給予東盟非WTO成員以多邊最惠國待遇,即將我國加入WTO時的承諾適用於這些國家。
六、有關貿易規則的制訂。中國與東盟將制訂原產地規則,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爭端解決機制等貿易規則,以保證未來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正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