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條例草案
1. 德國藍卡介紹:一篇內容了解有關德國藍卡
小提醒:移民不是一個簡單的買賣商品的行為,而是一個關乎到移民後的生活,以及孩子教育,甚至養老的行為。它是一種投資。當一個移民項目在初期非常便宜,而且周圍所有的人都在做這件事,您需要在心裡畫一個問號。您首先要明確的是風險、目標國水平、審核態度。如果這么簡單的就能移民過去,那麼會不會有什麼什麼問題?對方有沒有把移民局的把控進行全部告知?
以下內容來自美新移民『聽海外』欄目嘉賓分享
一、按照法案來的德國移民
從德國移民法案分為兩個大部分:第9章和21章。這兩個章節綜述了可取得長久居留權的方法,但是都有年限規定。不管是1年、2年還是5年,都是要先取得長久居留權,達到一定居住年限標准後才能換永居。
永居留卡上沒有年限標注,比如我2017年2月6號拿到永居卡,但是卡上沒有到期時間。
2. 壽縣水庫移民補助政策
國務院決定調整和完善水庫移民政策 提高前期補償補助標准 加大後期扶持力度 努力改善移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近期,國務院發布第471號令,新修訂的《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將於2006年9月1日起實施,同時印發了《國務院關於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的意見》(國發[2006]17號)。這是國家對水庫移民政策的一次重大調整,提高了新建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移民的前期補償補助標准,規范了移民安置制度,加大了惠及2200多萬大中型水庫農村移民的後期扶持力度,完善了扶持方式,標志著我國水庫移民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必將促進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修建各類水庫8.5萬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庫3000多座,總庫容5500億立方米,水電裝機容量1.2億千瓦。這些工程在防洪、發電、灌溉、供水、生態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效益,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作用。同時,幾十年的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也產生了數以千萬計的移民,他們為國家的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水庫移民工作,十分關心移民的生產生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相繼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提高移民前期補償補助標准,並先後設立了庫區維護基金、庫區建設基金和後期扶持基金,加大後期扶持力度,不斷改善移民安置條件,解決移民生產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困難,水庫移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移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在不斷改善。但由於各種原因,水庫移民總體上仍比較困難,有相當部分移民仍處於貧困狀態。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提出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明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重要判斷,制定了「三農」工作「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針,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進一步完善水庫移民政策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從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現執政為民理念的高度,做出了調整和完善水庫移民政策的重大決策。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移民條例修訂草案和完善後期扶持政策的意見。日前,國務院召開建國以來第一次全國水庫移民工作會議,對做好新時期水庫移民工作進行了動員部署。
黨中央、國務院要求,新時期做好水庫移民工作,必須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工程建設、移民安置、生態保護並重,堅持開發性移民的方針,提高前期補償補助標准,加大後期扶持力度,完善扶持方式,改善移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建立促進庫區經濟發展、水庫移民增收、生態環境改善、農村社會穩定的長效機制,使水庫移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按照新修訂的條理規定,2006年9月1日以後的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移民征地補償補助將執行新的標准。同時,為解決老水庫移民的困難問題,中央決定從今年下半年起,擴大後期扶持范圍,提高扶持標准,延長扶持期限,讓移民群眾得到較多實惠。
國務院要求,各地區要切實加強對水庫移民工作的領導,省級政府要對本地區水庫移民工作負總責,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廣泛宣傳,認真貫徹實施好新修訂的條理和完善後的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讓廣大水庫移民群眾充分體會到黨中央、國務院對他們的關心和關懷,讓他們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同時,要加強對移民後期扶持資金的徵收和使用管理,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堅決查處拖欠、截留、挪用資金的違法違規行為。目前,各地區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的實施工作已經啟動,各地區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制訂了詳細的實施方案,正在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試點工作,並將在總結試點工作的基礎上,於今年內在全國全面推開。
3. 萬那杜永居移民法案是如何規定的
萬那杜綠卡(永居)8.8萬人民幣!萬那杜護照20萬美元!萬那杜內政部長於2011年9月7日根據萬那杜2010年移民條例第十七章賦與的權力制定2011年移民法行政命令180號。於2011年9月13日刊憲並正式生效。根據行政命令2011年180號,第12節6段,符合以下條件可獲批准得到瓦國居留權:
(i) 申請人需持有一間在萬那杜金融管理局注冊的公司
(ii) 申請人需出示由萬那杜金融管理局發出的有關公司注冊證書
(iii) 申請人需出具收入和資產證明,需由萬那杜金融局認證,並獲得移民局局長同意
(iv) 申請人需按付表規定交付相關費用
(v) 申請人需出具擔保承諾書,需由有關萬那杜商務專員公署認證
申請條件:
1. 主申請人18周歲以上;
2. 無犯罪記錄;
3. 主申請人名下擁有300萬港幣以上;
4. 隨行人員:配偶及不滿18周歲的未婚子女。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4. F2B簽證 中 移民國籍法案212條(a)(4)條例內容是什麼
INA: ACT 212 - GENERAL CLASSES OF ALIENS INELIGIBLE TO RECEIVE VISAS AND INELIGIBLE FOR ADMISSION; WAIVERS OF INADMISSIBILITY
(a) Classes of Aliens Ineligible for Visas or Admission.-Except as otherwise provided in this Act, aliens who are inadmissible under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are ineligible to receive visas and ineligible to be admit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4) Public charge.-
(A) In general.-Any alien who, in the opinion of the consular officer at the time of application for a visa, or in the opinion of the Attorney General at the time of application for admission or adjustment of status, is likely at any time to become a public charge is inadmissible.6
(B) Factors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i) In determining whether an alien is excludable under this paragraph, the consular officer or the Attorney General shall at a minimum consider the alien's-
(I) age;
(II) health;
(III) family status;
(IV) assets, resources, and financial status; and
(V) ecaltion and skills
(ii) In addition to the factors under clause (i), the consular officer or the Attorney GeneGeneral may also consider any affidavit of support under section 213A for purposes of exclusion under this paragraph.
(C) Family-Sponsored immigrants.-Any alien who seeks admission or adjustment of status under a visa issued under section 201(b)(2) or 203(a) is excludable under this paragraph unless-
(i) the alien has obtained-
(I) status as a spouse or a child of a United States citizen pursuant to clause (ii), (iii), or (iv) or section 204(a)(1)(A), or
(II) classification pursuant to clause (ii) or (iii) of section 204(a)(1)(B); or
(ii) the person petitioning for the alien's admission (including any additional sponsor required under section 213A(f)) has executed an affidavit of support described in section 213A with respect to such alien.
(D) Certain employment-based immigrants.-Any alien who seeks admission or adjustment of status under a visa number issued under section 203(b) by virtue of a classification petition filed by a relative of the alien (or by an entity in which such relative has a significant ownership interest) is excludable under this paragraph unless such relative has executed an affidavit of support described in section 213A with respect to such alien.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征地拆遷補償條例什麼時候頒布的
葫蘆島市人民政府文件
葫政發[2010]12號
關於印發葫蘆島市青山水庫工程移民安置
基本政策和補償標準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
現將《葫蘆島市青山水庫工程移民安置基本政策和補償標准》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葫蘆島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七月十五日
葫蘆島市青山水庫工程移民安置
基本政策和補償標准
為切實做好青山水庫工程建設征地及移民安置工作,按照國家和省有關征地及移民法律、法規和政策,結合我市實際,特製定青山水庫工程移民安置基本政策和補償標准。
一、基本原則
(一)以人為本,維護移民的合法權益,滿足移民生存與發展的需求。
(二)顧全大局,保障水庫建設整體推進,兼顧國家、集體、個人利益。
(三)依法確定補償標准,前期補償、補助與後期扶持相結合。
(四)節約利用土地,合理規劃工程佔地,控制移民規模。
(五)依法辦事,因地制宜,統籌規劃。
二、政策依據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04年主席令第28號)
(二)《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2006年國務院令第471號)
(三)《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
(四)《國務院關於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的意見》(國發[2006]17號)
(五)《遼寧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2004)
(六)《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做好征地補償安置工作切實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的通知》(遼政發[2004]27號)
(七)《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的實施意見》(遼政發[2006]44號)
(八)《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青山水庫移民安置規劃大綱的批復》(遼政發[2009]110號)
(九)《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遼寧省葫蘆島市青山水庫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發改農經[2010]369號)
(十)《遼寧省人民政府批轉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於全省電網建設征地動遷補償實施方案的通知》(遼政發[2008]17號)
(十一)《關於青山水庫移民安置規劃報告的審核意見》(遼水移局[2009]51號)
(十二)《關於青山水庫工程初步設計報告的批復》(遼發改農經[2010]358號)
(十三)《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做好徵收農民宅基地補償安置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遼政辦明電[2007]128號)
(十四)遼寧省國土資源廳《關於葫蘆島市青山水庫工程征地補償標準的答復意見》(2010年6月7日)
(十五)參照省內其他在建水庫補償標准。
三、補償范圍和補償原則
(一)補償范圍
1、水庫建設需徵佔土地以及地上建築物、樹木、青苗、專項設施等列入補償范圍。
2、2009年2月20日省政府下發《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青山水庫建設工程佔地及淹沒區內禁止新增建設項目和遷入人口的通告》之前,在水庫工程佔地及淹沒區內的實物量予以補償,以後發生的一切實物量不列入補償范圍。
(二)搬遷及個人財產補償
1、被徵收土地上的建築物根據其不同結構類型、質量標准等情況,按照其原規模、原標准或者恢復原功能的原則,參照補償標准補償。
2、被徵收土地上的樹木等按照規定的標准補償。
3、大棚看護參照偏(倉)房的標准補償。
4、青苗補償按一茬作物的產值計算。
5、搬遷費、過渡期生活補助費以及移民個人房屋和附屬建築物、個人所有樹木、青苗、農副業設施等個人財產補償費,由移民區縣級政府直接全額兌付給移民。
6、移民遠遷後,在水庫周邊淹沒線以上屬於移民個人所有的零星樹木、房屋等應當依照規定的標准徵收並給予補償。
(三)征地補償和安置補助
1、市政府根據移民安置年度計劃,按照移民安置實施進度將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資金支付給與其簽訂移民安置協議的縣級人民政府。
2、農村移民在本縣(市)通過新開發土地或者調劑土地集中安置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和集體財產補償直接全額兌付給安置地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
農村移民自願分散安置到本縣其它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的,應當由縣級人民政府與移民安置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簽訂協議,按照協議安排移民的生產和生活。
3、農村移民在市內其它縣安置的,與市政府簽訂移民安置協議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將相應的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資金交給移民安置區縣(鄉)級人民政府,用於安排移民的生產和生活。
4、移民自願投親靠友的,移民區縣(鄉)級人民政府應當與接受地縣(鄉)級人民政府和移民共同簽訂協議,將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交給接受地縣(鄉)級人民政府,統籌安排移民的生產和生活。
5、移民選擇一次性貨幣安置,可將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支付給移民,不再分配土地。
6、對於征地補償實行長效補償的按《青山水庫部分移民實行長效補償安置方案》執行。
(四)專項設施補償
1、工礦企業和交通、電力、電信、廣播電視等專項設施以及中小學的遷建或者復建,按照其原規模、原標准或者回復原功能的原則補償。礦山企業補償政策及標准另行制定。
2、城(集)鎮遷建、工礦企業遷建、專項設施遷建或者復建補償費,由市政府交給縣(市)人民政府或者有關單位。因擴大規模、提高標准增加的費用,由縣(市)人民政府或者有關單位自行解決。
四、補償標准
(一)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
1、徵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之和為該耕地被徵收前3年平均產值的16倍,其中旱田平均年產值1000元/畝、水田2000元/畝、菜田3000元/畝。
徵收農民宅基地佔用的集體所有土地,對宅基地中種植蔬菜的部分,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按照徵收鄰近菜地的標准補償;對用於建造房屋和其它用途的部分,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按照徵收鄰近一般旱地的標准補償。
2、徵收其它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按下列標准補償:
(1)土地補償費標准。
徵收林地、草地、葦塘、養殖水面、農田水利用地等農用地,按照鄰近一般旱地被徵收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6倍補償。
徵收鄉(鎮)、村公共設施或者公益事業、鄉鎮企業佔用的集體所有土地,按照鄰近一般旱地被徵收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7倍補償。
徵收空閑地、荒山、荒地、荒灘及未利用地,按照鄰近一般旱地被徵收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3倍補償。
(2)安置補助費標准
徵收林地、草地、葦塘、養殖水面、農田水利用地以及農民集體所有的建設用地,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土地被徵收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4倍補償。
3、徵用單位或者個人依法使用的國有耕地,參照徵收耕地的補償標准給予補償;未確定給單位或者個人使用的國有未利用地,不予補償。
(二)臨時佔地補償標准
臨時佔用耕地,按佔1年補2年,佔2年補3年產值給予補償。
臨時佔用荒山、荒地、荒灘、荒溝未利用地不予補償。
(三)個人房屋及附著物平均補償標准
1、房屋及附著物平均補償標准。
根據水利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移民設計規范》(SL290-2003)規定,房屋及附屬建築物補償費,按照不同結構類型,質量標準的重建價格計算;農副業實施補償費,按照原有設施狀況、規模和標准計算。
其它附著物補償標准根據我市的實際情況確定。
2、林木、果樹平均補償標准。
(1)林地上的林木根據樹種和林齡按面積補償(果樹除外)。
(2)非林地(含四旁樹和散生木及房前屋後樹木)上的一般林木補償按附表中的標准計算;常綠及珍貴樹木補償標准按一般林木補償標準的3倍計算。
(3)疏林地林木補償按非林地樹木補償標准計算。
(4)果樹根據樹種和樹齡按株補償。
3、其它沒有列入可研報告及不可預見的附著物,按照其原規模、原標准或者恢復原功能原則,由移民區縣級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在包干經費中自行解決。
(四)搬遷及過渡期生活到補助費
1、搬遷補助費包括移民搬遷運輸、醫葯補助、誤工補助、搬遷損失和臨時住房補貼等。
2、過渡期生活補助費400元/人。
(五)農村集體經濟補償費
農村集體房屋及附屬建築物的補償標准與農村個人補償標准相同。
(六)鄉村企業單位補償費
鄉村企業房屋及附屬建築物的補償標准與農村個人補償標准相同。搬遷運輸按房屋面積80元/平方米計算。誤工補助費按3個月平均工資補償。停產補助按3個月利稅的70%補償。
(七)鄉村事業單位補償費
鄉村事業單位房屋及附屬建築物的補償標准與農村個人的補償標准相同。搬遷運輸費根據所需搬遷的具體實物量確定。
(八)公共設施恢復費
農貿市場按原有的實際數量和規模標准進行補償。
(九)小型水利設施補償費
小型水利設施是指國家投資建設的機電井、方塘、提水站等,根據水利設施實際情況及利用程度給予補償。
五、移民安置
(一)移民安置方式
本市內移民集中安置(本地後靠集中安置、異地集中安置)、移民投親靠友安置、移民進城安置、集中供養安置、移民買房安置、分散插戶安置與上述方式相結合的長效補償安置。
(二)移民安置政策
1、本市內移民集中安置。移民集中安置分兩種形式:本地後靠集中安置及異地集中建點安置。本地後靠集中安置是指移民在淹沒線外還有部分生產資料,對這樣的移民通過在當地建集中安置點安置。異地建集中安置點安置是指移民在失去了全部生產資料,需要在異地建集中安置點安置。
本地後靠集中安置政策要求:
(1)由負責安置的部門在移民原居住地附近符合條件的地方統一規劃宅基地,按抓號的順序選擇宅基地的地點。
(2)安置區縣級人民政府對安置區的「三通一平」、子女就學、移民就醫等統籌安排,確保移民有一個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3)集中安置點的建房標准由移民自行決定,並由移民自主建房。
對自願集中安置的移民有以下要求:
(1)移民要服從統一安置地點的選擇。
(2)移民不領取征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及其它集體補償部分。移民不領取實物量中電話、電視、水井部分的補償費用,由安置區統籌安排。
異地集中安置政策及要求:
異地集中安置移民政策及要求與本地後靠集中安置相同。區別在於異地集中安置的移民淹沒線以上屬於移民個人的所有零星樹木按國家規定的標准給予補償。
2、移民投親靠友安置。移民投親靠友安置是指移民自己聯系,自己協商,在親友所在地進行安置的人員。
投親靠友移民按《補償標准》核算征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用於解決移民生產用地和宅基地。
在戶口遷出以後,將「兩費」匯至接收地縣級人民政府。並為移民戶一次性兌付房屋及附屬建築物補償費、移民搬遷費和過渡期生活補助費。移民自主建房。安置接收鄉(鎮)應按當地村民標准妥善安排宅基地,並按《安置協議》為移民安排耕地。同時,確保移民享有當地村民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一切待遇。
3、移民進城安置。移民進城安置是指移民自願由農業戶口轉為非農業戶口,自謀職業,不需要統一安置的一種安置形式。凡自願申請進城人員,經公證部門公證,由公安部門辦理農轉非手續。
移民進城安置人員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農轉非安置的移民應具有一定的勞動技能,能夠以從事個體經營活動,對城市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2)農轉非安置的移民一般應農村生產生活資料較少,能夠較快進城安置。對於剩餘土地資源較多且不能自行處理的,不予考慮。
(3)現役軍人、在校大中專學生及已經畢業的大中專院校學生家庭,可根據這些人群在城市的生活能力,考慮其進城安置。
滿足以上條件且具有進城安置意願的人員,必須出具由親友或鄉(鎮)、村當地政府的擔保協議,不再要求二次安置。
移民進城安置享有以下優惠政策:
(1)一次性兌付房屋及附屬建築物補償費、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移民搬遷費和移民過渡期生活補助費。
(2)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子女入學、參軍、就醫、就業等待遇。自願參加社會保險的,可比照我市失地農民參保辦法參加社會保險。符合低保條件的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4、集中供養安置。集中供養安置是指農村中的無兒無女並已完全喪失勞動能力、以及年未滿18周歲的孤兒,由鄉(鎮)敬老院及孤兒院進行安置的一種安置形式。凡自願集中供養人員由本人申請,村裡推薦,鄉審核,縣(市)里批准,簽訂安置協議,經公證部門公證。
集中供養安置的政策:
(1)一次性兌付房屋及附屬建築物補償費。
(2)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交由接收單位。
(3)集中供養人員生活標准不低於政府制定的標准。
5、移民買房安置。移民買房安置是指移民通過各級政府組織或親友聯系自願購買農村中長期在外務工、經商戶在農村長期閑置的房屋,並且以上人員的土地資源已長期被別人承包或荒廢,對於土地資源,縣級政府可以採取徵收土地資源的方式,把這些土地資源分配給買房安置的移民。
移民買房安置的政策:
(1)移民安置部門根據買賣雙方簽訂的購房協議,安置鄉(鎮)政府出具的證明一次性兌付房屋及附屬建築物的補償費、移民搬遷費、實物量調查中的電話、電視、水井部分的補償費用。
(2)移民淹沒線以上屬於移民個人的所有零星樹木按國家規定標准給予補償。
(3)移民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償費之和是該移民戶遷出地與遷入地耕地的差額部分。
(4)移民安置部門負責協調移民戶的戶口遷移事宜。
(5)移民享有當地村民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一切待遇。
6、分散插戶安置
分散插戶安置是指本市轄區內的部分鄉鎮、村、組,在第二輪土地調整時留有的部分機動地和小規模開墾治理的土地以及閑置的學校、企事業單位院落中進行插戶安置的一種形式。
分散插戶安置的政策:
(1)安置接收地鄉(鎮)人民政府享有所安置移民全額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用於解決移民生產用地和宅基地。
(2)由負責安置部門按建房進度為分散插戶安置的移民兌付房屋及附屬建築物補償費。移民自主建房的,由安置接收地鄉(鎮)人民政府按當地村民標准解決宅基地,按集中建點安置的標准劃撥耕地。
(3)移民享有當地村民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一切待遇。
(三)人口確定
1、截止到與移民戶簽訂移民安置和補償協議時,淹沒區內的下列人員可列入水庫移民人口:
(1)凡淹沒區內,在2009年調查時有正式戶籍的農業和非農業人口;
(2)復員退伍、大中專院校畢業、勞教勞改回原籍人口;
(3)原籍在淹沒區的現役義務兵、在校大中專學生以及勞教勞改人員,民辦教師、在外地的中小學生,臨時工等;
(4)按計劃出生、合法結婚、依法收養的人口;
(5)凡嫁給城鎮或非農戶的農村婦女及其子女,無法遷入男方落戶、戶口仍在庫區的常住人口;
(6)無子女的戶主,確需招子、招女和正常因婚遷入庫區的人口。
2、下列人員不列入水庫移民人口:
(1)無房屋又無耕地的「空掛戶」人口;
(2)插入老居民的非正常遷入人口;
(3)在當地居住無本地戶籍的人口;
(4)死亡未注銷戶口的人口。
3、移民戶的認定:
(1)移民戶的認定原則上以公安機關發放的戶口薄為准;
(2)在戶口薄上未體現分戶,但實際已分戶生活並符合正常分戶條件、村民公認的,經張榜公布,村民委員會和鄉(鎮)人民政府共同審核後可以認定分戶;
(3)夫妻雙方與未成年子女分別立戶的,按照一戶給予認定;
(4)喪失勞動能力的鰥寡孤獨老人和殘疾人員可以與其贍養人或法定繼承人合並立戶。
(四)住房建設
1、農村移民集中安置的農村居民點應當按照批準的移民安置規劃確定的規模和標准遷建。
農村移民集中安置的農村居民點的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由(鄉)鎮、村統一組織建設。
2、移民可以選擇下列建房方式:
(1)移民自行建房,由安置地鄉(鎮)人民政府統一劃撥宅基地,並負責解決基礎設施和商業、娛樂等服務設施,將淹沒房屋及附屬建築物的補償費按標准兌付給移民。對補償費用不足以修建基本用房的社會救濟人口、特困戶移民,可考慮給予適當補助。
(2)由鄉(鎮)政府統一劃撥宅基地,爭得移民同意統一建造住房,房屋單價與補償單價基本相同。
(3)移民選擇一次性貨幣安置,縣(市)政府可將房屋及附屬建築物補償費、宅基地補償費支付給移民,不再劃撥宅基地。
3、農村移民新建住房,宅基地的用地標准:
(1)安置地人均耕地1300平方米以上的村,每戶不準超過400平方米;
(2)安置地人均耕地667平方米以上,1300平方米以下(含本數)的村,每戶不準超過300平方米;
(3)安置地人均耕地667平方米以下(含本數)的村,每戶不準超過200平方米;
根據農村實際和移民意願,可適當擴大宅基地面積,超出現有規定宅基地面積的部分計入承包地指標。
4、農村移民1戶只能擁有1處宅基地。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申請宅基地:
(1)農村移民戶無宅基地的;
(2)農村移民戶除父母身邊留1子女外,其他成年子女確需另立門戶,以及三代以上同堂並且已有宅基地低於分戶標準的;
(3)按照移民戶的認定原則准許分戶的;
(4)回鄉落戶的復退軍人需要建住宅而無宅基地的。
5、農村移民安置用地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辦理相關手續。
(五)優惠政策
1、移民搬遷安置過程中需辦理有關手續,各有關部門應簡化程序,從速辦理。
2、移民及其子女就學、招工和參軍等方面應享受當地居民同等待遇。
3、各有關部門要整合資金,在新農村建設、農業開發、扶貧、道路交通、農田水利、土地治理等方面向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傾斜。
4、移民安置區各市(縣)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出台移民安置優惠政策。
六、移民後期扶持
(一)扶持范圍
後期扶持的范圍是具有農業戶口的原遷移民。轉為非農業戶口的農村移民不再納入後期扶持范圍。對扶持期內人口的自然變化,實行「生不增,死不減」的政策,核減的後期扶持資金納入當地項目扶持。
(二)扶持范圍和扶持期限
對納入後期扶持范圍的移民每人每年按600元標准扶持,從其完成搬遷之日起扶持20年。
(三)扶持方式
1、資金直接扶持。對於青山水庫的原遷移民,按季度直接將後期扶持資金發放到移民個人。
2、項目扶持。按照國家有關移民政策,對青山水庫的移民要繼續從其它渠道積極籌措資金,解決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問題。重點加強基本人口糧田及配套水利設施建設,加強交通、供電、通信和社會事業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環境保護,加強移民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通過貼息貸款、投資補助等方式對移民能夠直按受益的生產開發項目給予支持。現有政府性資金、包括財政預算內安排的相關專項資金,以及各類政府性基金要向庫區和移民安置傾斜。市、縣兩級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努力拓寬資金渠道,支持庫區和移民集中安置區經濟社會長遠發展。
七、附則
以上移民安置政策和補償標准未盡事宜按有關法律、法規和文件執行。
附件:青山水庫工程征地及移民補償標准表
主題詞:水利 移民 安置 標准 通知
抄送:市委辦、人大辦、政協辦、紀委辦,法院、檢察院、
人民團體,新聞單位。
葫蘆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0年7月16日印製
6. 為什麼英國脫歐,會對當初的選擇懊悔嗎
英國首相特蕾莎.梅脫歐態度很堅決,目前還沒有看出懊悔的意思來,至於以後會不會懊悔,要看脫歐之後,英國是不是變的越來越好了。越來越好,肯定不會懊悔,反而會慶幸;越來越差了,說不定會再次入歐。
7. 關於1995年國家移民土地補償有何規定與細節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土地(國土)管理局(廳):
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確定土地權屬問題的若干意見》(〔1989〕國土〔籍〕字第73號,以下簡稱《意見》)印發五年多來,對於貫徹《土地管理法》,解決土地權屬爭議,促進土地登記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和發展,需要對《意見》加以充實和完善。為此,我局在研究、總結了各地確權實踐及各方面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將《意見》修訂為《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原《意見》同時廢止。
一九九五年三月十一日
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依法進行土地登記,根據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訂本規定。
第二條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確定,土地管理部門具體承辦。
土地權屬爭議,由土地管理部門提出處理意見,報人民政府下達處理決定或報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土地管理部門下達處理決定。
第二章 國家土地所有權
第三條 城市市區范圍內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第四條 依據一九五O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及有關規定,凡當時沒有將土地所有權分配給農民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實施一九六二年《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以下簡稱《六十條》未劃入農民集體范圍內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第五條 國家建設徵用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第六條 開發利用國有土地,開發利用者依法享有土地使用權,土地所有權仍屬國家。
第七條 國有鐵路線路、車站、貨場用地以及依法留用的其他鐵路用地屬於國家所有。土改時已分配給農民所有的原鐵路用地和新建鐵路兩側未經徵用的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屬於農民集體所有。
第八條 縣級以上(含縣級)公路線路用地屬於國家所有。公路兩側保護用地和公路其他用地凡未經徵用的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仍屬於農民集體所有。
第九條 國有電力、通訊設施用地屬於國家所有。但國有電力通訊桿塔佔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未辦理徵用手續的,土地仍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對電力通訊經營單位可確定為他項權利。
第十條 軍隊接收的敵偽地產及解放後經人民政府批准徵用、劃撥的軍事用地屬於國家所有。
第十一條 河道堤防內的土地和堤防外的護堤地,無堤防河道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設計洪水位以下的土地,除土改時已將所有權分配給農民,國家未徵用,且迄今仍歸農民集體使用的外,屬於國家所有。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含縣級)水利部門直接管理的水庫、渠道等水利工程用地屬於國家所有。水利工程管理和保護范圍內未經徵用的農民集體土地仍屬於農民集體所有。
第十三條 國家建設對農民集體全部進行移民安置並調劑土地後,遷移農民集體原有土地轉為國家所有。但移民後原集體仍繼續使用的集體所有土地,國家未進行徵用的,其所有權不變。
第十四條 因國家建設徵用土地,農民集體建制被撤銷或其人口全部轉為非農業人口,其未經徵用的土地,歸國家所有。繼續使用原有土地的原農民集體及其成員享有國有土地使用權。
第十五條 全民所有制單位和城鎮集體所有制單位兼並農民集體企業的,辦理有關手續後,被兼並的原農民集體企業使用的集體所有土地轉為國家所有。鄉(鎮)企業依照國家建設徵用土地的審批程序和補償標准使用的非本鄉(鎮)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轉為國家所有。
第十六條 一九六二年九月《六十條》公布以前,全民所有制單位,城市集體所有制單位和集體所有制的華僑農場使用的原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含合作化之前的個人土地),迄今沒有退給農民集體的,屬於國家所有。
《六十條》公布時起至一九八二年五月《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公布時止,全民所有制單位、城市集體所有制單位使用的原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國家所有:
1、簽訂過土地轉移等有關協議的;
2、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使用的;
3、進行過一定補償或安置勞動力的;
4、接受農民集體饋贈的;
5、已購買原集體所有的建築物的;
6、農民集體所有制企事業單位轉為全民所有制或者城市集體所有制單位的。
一九八二年五月《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公布時起至一九八七年《土地管理法》開始施行止,全民所有制單位、城市集體所有制單位違反規定使用的農民集體土地,依照有關規定進行了清查處理後仍由全民所有制單位、城市集體所有制單位使用的,確定為國家所有。
凡屬上述情況以外未辦理征地手續使用的農民集體土地,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具體情況,按當時規定補辦征地手續,或退還農民集體。一九八七年《土地管理法》施行後違法佔用的農民集體土地,必須依法處理後,再確定土地所有權。
第十七條 一九八六年三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管理、制止亂佔耕地的通知》發布之前,全民所有制單位、城市集體所有制租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按照有關規定處理後,能夠恢復耕種的,退還農民集體耕種,所有權仍屬於農民集體;已建成永久性建築物的,由用地單位按租用時的規定,補辦手續,土地歸國家所有。凡已經按照有關規定處理了的,可按處理決定確定所有權和使用權。
第十八條 土地所有權有爭議,不能依法證明爭議土地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屬於國家所有。
第三章 集體土地所有權
第十九條 土地改革時分給農民並頒發了土地所有證的土地,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實施《六十條》時確定為集體所有的土地,屬農民集體所有。依照第二章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除外。
第二十條 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按目前該村農民集體實際使用的本集體土地所有權界線確定所有權。
根據《六十條》確定的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由於下列原因發生變更的,按變更後的現狀確定集體土地所有權。
(一)由於村、隊、社、場合並或分割等管理體制的變化引起土地所有權變更的:
(二)由於土地開發、國家征地、集體興辦企事業或者自然災害等原因進行過土地調整的;
(三)由於農田基本建設和行政區劃變動等原因重新劃定土地所有權界線的。行政區劃變動未涉及土地權屬變更的,原土地權屬不變。
第二十一條 農民集體連續使用其他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已滿二十年的,應視為現使用者所有;連續使用不滿二十年,或者雖滿二十年但在二十年期滿之前所有者曾向現使用者或有關部門提出歸還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土地所有權。
第二十二條 鄉(鎮)或村在集體所有的土地上修建並管理的道路、水利設施用地,分別屬於鄉(鎮)或農村農民集體所有。
第二十三條 鄉(鎮)或村辦企事業單位使用的集體土地,《六十條》公布以前使用的,分別屬於該鄉(鎮)或村農民集體所有;《六十條》公布時起至一九八二年國務院《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發布時止使用的,有下情況之一的,分別屬於該鄉(鎮)或村農民集體所有:
1、簽訂過用地協議的(不含租借);
2、經縣、鄉(公社)、村(大隊)批准或同意,並進行了適當的土地調整或者經過一定補償的;
3、通過購買房屋取得的;
4、原集體企事業單位體制經批准變更的。
一九八二年國務院《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發布時起至一九八七年《土地管理法》開始施行時止,鄉(鎮)、村辦企事業單位違反規定使用的集體土地按照有關規定清查處理後,鄉(鎮)、村集體單位繼續使用的,可確定為該鄉(鎮)或村集體所有。
鄉(鎮)、村辦企事業單位採用上述以外的方式佔用的集體土地,或雖採用上述方式,但目前土地利用不合理的,如荒廢、閑置等,應將其全部或部分土地退還原村或鄉農民集體,或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理。一九八七年《土地管理法》施行後違法佔用的土地,須依法處理後再確定所有權。
第二十四條 鄉(鎮)企業使用本鄉(鎮)、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照有關規定進行補償和安置的,土地所有權轉為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經依法批準的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使用的農民集體土地,分別屬於鄉(鎮)、村農民集體所有。
第二十五條 農民集體經依法批准以土地使用權作為聯營條件與其他單位或個人舉辦聯營企業的,或者農民集體經依法批准以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作價入股,舉辦外商投資企業和內聯鄉鎮企業的,集體土地所有權不變。
第四章 國有土地使用權
第二十六條 土地使用權確定給直接使用土地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單位或個人。但法津、法規、政策和本規定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七條 土地使用者經國家依法劃撥、出讓或解放初期接收、沿用,或通過依法轉讓、繼承、接受地上建築物等方式使用國有土地的,可確定其國有土地使用權。
第二十八條 土地公有制之前,通過購買房屋或土地及租賃土地方式使用私有的土地,土地轉為國有後迄今仍繼續使用的,可確定現使用者國有土地使用權。
第二十九條 因原房屋拆除、改建或自然坍塌等原因,已經變更了實際土地使用者的,經依法審核批准,可將土地使用權確定給實際土地使用者;空地及房屋坍塌或拆除後兩年以上仍未恢復使用的土地,由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權。
第三十條 原宗教團體、寺觀教堂宗教活動用地,被其他單位佔用,原使用單位因恢復宗教活動需要退還使用的,應按有關規定予以退還。確屬無法退還或土地使用權有爭議的,經協商、處理後確定土地使用權。
第三十一條 軍事設施用地(含靶場、試驗場、訓練場)依照解放初土地接收文件和人民政府批准徵用或劃撥土地的文件確定土地使用權。土地使用權有爭議的,按照國務院、中央軍委有關文件規定處理後,再確定土地使用權。
國家確定的保留或地方代管的軍事設施用地的土地使用權確定給軍隊,現由其他單位使用的,可依照有關規定確定為他項權利。
經國家批准撤銷的軍事設施,其土地使用權依照有關規定由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收回並重新確定使用權。
第三十二條 依法接收、徵用、劃撥的鐵路線路用地及其他鐵路設施用地,現仍由鐵路單位使用的,其使用權確定給鐵路單位。鐵路線路路基兩側依法取得使用權的保護用地,使用權確定給鐵路單位。
第三十三條 國家水利、公路設施用地依照徵用、劃撥文件和有關法律、法規劃定用地界線。
第三十四條 駐機關、企事業單位內的行政管理和服務性單位,經政府批准使用的土地,可以由土地管理部門商被駐單位規定土地的用途和其他限制條件後分別確定實際土地使用者的土地使用權。但租用房屋的除外。
第三十五條 原由鐵路、公路、水利、電力、軍隊及其他單位和個人使用的土地,一九八二年五月《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公布之前,已經轉由其他單位或個人使用的,除按照國家法律和政策應當退還的外,其國有土地使用權可確定給實際土地使用者,但嚴重影響上述部門的設施安全和正常使用的,暫不確定土地使用權,按照有關規定處理後,再確定土地使用權。一九八二年五月以後非法轉讓的,經依法處理後再確定使用權。
第三十六條 農民集體使用的國有土地,其使用權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審批、劃撥文件確定;沒有審批、劃撥文件的,依照當時規定補辦手續後,按使用現狀確定;過去未明確劃定使用界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參照土地實際使用情況確定。
第三十七條 未按規定用途使用的國有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收回重新安排使用,或者按有關規定處理後確定使用權。
第三十八條 一九八七年一月《土地管理法》施行之前重復劃撥或重復徵用的土地,可按目前實際使用情況或者根據最後一次劃撥或徵用文件確定使用權。
第三十九條 以土地使用權為條件與其他單位或個人合建房屋的,根據此准文件、合建協議或者投資數額確定土地使用權,但一九八二年《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公布後合建的,應依法辦理土地轉讓手續後再確定土地使用權。
第四十條 以出讓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或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補辦出讓手續後作為資產入股的,土地使用權確定給股份制企業。
國家以土地使用權作價入股的,土地使用權確定給股份制企業。
國家將土地使用權租賃給股份制企業的,土地使用權確定給股份制企業。企業以出讓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或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補辦出讓手續後,出租給股份制企業的,土地使用權不變。
第四十一條 企業以出讓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企業破產後,經依法處置,確定給新的受讓人;企業通過劃撥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企業破產時,其土地使用權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收回後,根據有關規定進行進行處置。
第四十二條 法人之間合並,依法屬於應當以有償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原土地使用權應當辦理有關手續,有償取得土地使用權;依法可以以劃撥形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可以辦理劃撥土地權屬變更登記,取得土地使用權。
第五章 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四十三條 鄉(鎮)村辦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依法使用農民集體土地進行非農業建設的,可依法確定使用者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對多佔少用、占而不用的,其閑置部分不予確定使用權,並退還農民集體,另行安排使用。
第四十四條 依照本規定第二十五條規定的農民集體土地,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確定給聯營或股份企業。
第四十五條 一九八二年二月國務院發布《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之前農村居民建房中用的宅基地,超過當地政府規定的面積,在《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施行後未經拆遷、改建、翻建的,可以暫按現有實際使用面積確定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四十六條 一九八二年二月《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發布時起至一九八七年一月《土地管理法》開始施行時止,農村居民建房佔用的宅基地,其面積超過當地政府規定標準的,超過部分按一九八六年三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管理、制止亂佔耕地的通知》及地方人民政府的有關規定處理後,按處理後實際使用面積確定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四十七條 符合當地政府分戶建房規定而尚未分戶的農村居民,其現有的宅基地沒有超過分戶建房用地合計面積標準的,可按現有宅基地面積確定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四十八條 非農業戶口居民(含華僑)原在農村的宅基礎,房屋產權沒有變化的,可依法確定其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拆除後沒有批准重建的,土地使用權由集體收回。
第四十九條 接受轉讓、購買房屋取得的宅基地,與原有宅基地合計面積超過當地政府規定標准,按照有關規定處理後允許繼續使用的,可暫確定其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繼承房屋取得的宅基地,可確定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五十條 農村專業戶宅基地以外的非農業建設用地與宅基地分別確定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五十一條 按照本規定第四十五條至第四十九條的規定確定農村居民宅基地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時,其面積超過當地政府規定標準的,可在土地登記卡和土地證書內註明超過標准面積的數量。以後分戶建房或現有房屋拆遷、改建、翻建或政府依法實施規劃重新建設時,按當地政府規定的面積標准重新確定使用權,其超過部分退還集體。
第五十二條 空閑或房屋坍塌、拆除兩年以上未恢復使用的宅基地,不確定土地使用權。已經確定使用權的,由集體報經縣級人民政府批准,注銷其土地登記,土地由集體收回。
第六章 附則
第五十三條 一宗地由兩個以上單位或個人共同使用的,可確定為共有土地使用權。共有土地使用權面積可以在共有使用人之間分攤。
第五十四條 地面與空中、地面與地下立體交叉使用土地的(樓房除外),土地使用權確定給地面使用者,空中和地下可確定為他項權利。
平面交叉使用土地的,可以確定為共有土地使用權;也可以將土地使用權確定給主要用途或優先使用單位,次要和服從使用單位可確定為他項權利。
上述兩款中的交叉用地,如屬合法批准徵用、劃撥的,可按批准文件確定使用權,其他用地單位確定為他項權利。
第五十五條 依法劃定的鐵路、公路、河道、水利工程、軍事設施、危險品生產和儲存地、風景區等區域的管理和保護范圍內的土地,其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依照土地管理有關法規確定。但對上述范圍內的土地的用途,可以根據有關的規定增加適當的限制條件。
第五十六條 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證明文件上的四至界線與實地一致,但實地面積與批准面積不一致的,按實地四至界線計算土地面積,確定土地的所有權或使用權。
第五十七條 他項權利依照法律或當事人約定設定。他項權利可以與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同時確定,也可以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確定之後增設。
第五十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或人民法院已依法處理的土地權屬爭議,按處理決定確定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
第五十九條 本規定由國家土地管理局負責解釋。
第六十條 本規定自一九九五年五月一日起施行。一九八九年七月五日國家土地管理局印發的《關於確定土地權屬問題的若干意見》同時停止執行
8. 2020年德國新移民法到底是如何規定的
德國最近頒布的新的移民法。
外國人移民德國工作,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簡單。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里,政界一直不願意讓德國成為移民國家。但最近幾年,情況發生了變化。因為德國為了保證經濟體系能夠正常運轉,需要超過100萬的技術工人。
從2020年3月1日開始,允許技術工人移民德國的新法規開始正式生效。對於德國這樣一個至今還沒有真正意義的移民法的國家來說,新的移民法草案可謂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對於常年關注德國移民法規的德國移民律師卡藝(Katrin Kunst)來說,新的《移民法》有諸多亮點。最重要的是,她認為這是德國第一部真正顧及了經濟界對專業人才需求的法律條款。與現有的法規政策不同,第一部移民法草案取消了對申請人行業和教育背景的嚴格限制。規定在德國能夠找到職位的外國專業人員或高校畢業生有權在德國的各個領域就職。前提是申請人具有相關資質。到目前為止這種資質通常來說至少必須是大學畢業文憑。而新的移民法則向有行業經驗或職業教育背景的人打開了移民德國的大門。
對於德國陸德律師事務所的資深法律顧問沈媛來說,這也是德國新推出的《移民法》草案與現有的《外國人法》相比最突出的不同之處。這意味著,德國擴大了引進人才的范圍。除了大學畢業生以及短缺人才之外,德國將吸引移民的范圍擴大到了有專業技能的人才。"說的通俗一點,中國的技校和專科院校的畢業生以前很難到德國工作",新的《移民法》草案則為這類人群提供了工作移民至德國的可能性,沈媛告訴德國之聲。
申請信息和流程
最新生效的移民法規定,申請人接受專業培訓的時間必須至少為兩年。所獲取的結業證書必須經過德國聯邦勞工部門的審查,認定這些證書和德國同類職業資質證明具有同等效力。申請者可以登錄"Make it in Germany"的網站查詢資質認證流程,並獲得與此相關的其它信息。
德國政府的目標是,在提供材料齊全的情況下,最多不超過三個月結束申請人職業資格認證的流程。然後在四周內批准其工作簽證申請。
誰才能在德國工作?
新法規定,在申請人具備從業資質,同時有德國企業願意僱用的話,他就應該被允許在德國工作。這也是新《移民法》的另一大亮點。既取消了之前針對非歐盟國家就業申請者的所謂"優先審核"(Vorrangprüfung)限制。新法生效前,一個非歐盟地區申請者在德國哪怕找到了僱主,簽署了工作合同,仍然需要得到德國勞工局的認可。勞工局會審查在歐盟以及德國范圍內有沒有類似的人才或待業人員能夠從事相關工作。只有在無法找到合適歐盟范圍內從業者的情況下,德國勞工局才會向非歐盟國家申請者發放工作許可。新的《移民法》取消了這一審核制度。對於沈媛律師來說,這是德國移民政策思維的一種轉變。以前的思路是官方需要先審核德國經濟是否需要申請者進入就業市場。而新草案的思路則是只要申請者能找到工作,就證明德國經濟是需要他們的。
對於那些無法提供從業資質證明,或從業資質認證未獲得德國勞工部門認可的申請人來說,他們仍然可以在同德國僱主簽署了僱傭合同的情況下申請工作移民。前提是僱主必須為其提供職業資格認證的培訓,並保證申請人在兩年之內能夠獲得相關從業資質。
還需要什麼呢?
所有拿到工作合同,或入職邀請的人都可以申請一種有效期為4年、或者與僱傭合同期限一樣長的居留許可。4年後,申請人可以申請德國永久居住許可,也就是一般來說的"綠卡"。
新的《移民法》最大程度的保證了工作移民進入德國的可能性。甚至對還沒有獲得工作合同的申請者也特別制定了規定。如果申請者能夠證明可以自己負擔在德國逗留期間的費用,並且德語至少達到B2水平,就可以在沒有僱主的情況下申請進入德國,尋找工作。
對於想先來德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來說,新法也大幅度放鬆了過去的嚴格規定。不僅是大學生,如今參與職業技能培訓的申請者也能夠申請德國簽證。畢業後在德國工作滿兩年,就可以申請永久居留。前提是申請者的年齡必須小於25歲。
對於年齡超過45歲的工作簽證申請者來說,他們必須證明在德國找到了月薪最少3685歐元的工作,同時已經積攢了足夠的養老金。
特殊行業 特殊規定
新移民法還針對德國近些年來尤其緊缺的特殊行業人才制定了移民德國的"綠色通道"。例如對於醫生、IT專家或注冊認證護士來說,他們不需要在德國申請職業資格認證。只要能夠證明自己在相關行業具有至少5年的從業經歷,就可以申請德國移民了。
對於德國的僱主來說,他們必須為合同到期且拒絕自願離開德國的雇員承擔長達一年的財務責任,包括遣返費用。
德國已經從中國引進了一批護理專業人員 彌補巨大漏洞(資料圖片)
家庭成員怎麼辦?
按照新移民法,工作移民申請者有權攜配偶和子女一同移民德國。前提是申請者必須證明自己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負擔家庭成員在德國的生活費用,並為其提供充足的生活空間。另外,他們也無權申請德國政府的社會福利資助。
針對這一規定,包括天主教慈善機構在內的多個社會福利組織提出了批評。它們指出那些在社會福利或護理行業務工的新移民面臨家庭被拆散,因為他們的經濟狀況無法滿足上述要求。
9. 急求翻譯!(英譯漢)
總統:早上好. 本周,我國政府達成協議後,共和黨和民主黨在參議院的移民改革. 我感謝領導人在雙方的辛勤工作,編制立法,以確保邊界安全, 恢復尊重法律,並符合正當香港經濟的需要. 這種立法包括所需的所有要素進行全面的移民改革. 這將提高安全性,在我們的邊界. 它將給僱主新的工具,以核實工人的就業狀況,並進行業務占那些 他們聘請. 它將創造一個臨時工計劃. 它將幫助我們解決的地位,數百萬非法入境者已在這里, 沒有敵意,沒有特赦. 它將光榮偉大的美國傳統的熔爐,通過加強我們的努力,幫助新移民 融入香港社會. 這里的條例草案如何工作:第一, 這將要求強有力的邊界安全和執法基準得到滿足之前,其他要素的立法實施. 這些指標包括:完成計劃的一倍多,邊境巡邏人員,改善邊境基礎設施, 並保持足夠的病床,在我們的拘留設施,使所有獲准在邊境可以舉行 返回本國. 同時,要改善工作場所的執法工作實施有效的監督制度,核查工作人員資格,以作弊的身份卡, 並加重刑罰,對公司知法犯法. 一旦這些標准都滿足,他們將引發其他條文進行全面改革. 立法會創造一個新的臨時工人計畫. 這個計劃將幫助我們的經濟,並採取壓過邊境為外國工人提供了法律 而有序地進入我們的國家,以填補職位美國人不是這樣. 為確保這項計畫確實是暫時的,工人將會以三名為限,任期兩年, 至少一年用在美國以外每學期之間. 臨時工可帶直系親屬,只要證明他們能支持, 而他們的家屬也參加了健康保險. 這項立法也將有助於解決非法移民身份的人士已在我國沒有特赦. 那些走出陰影將試用身份. 如果他們通過嚴格的背景檢查,繳交罰款,有一份工作,保持一個清潔的犯罪記錄 而最終地學習英語,他們將有資格並保持了Z簽證. 如果他們想成為公民,他們必須做這些事情,加上額外繳付罰款; 到後面的路線,通過公民測試 並返回自己的國家申請綠卡. 問題補充:這項立法也將加強我們的努力,幫助新移民同化. 關鍵解鎖充分允諾合眾國是講英語能力. 本條例申明英語是美國. 它提供了新的機遇,為移民學習英語,樹立共同理想,把我們當作 民族. 此外,這項立法將清理積壓的家屬已經申請來我國合法 而一直在耐心地排隊. 這項立法將結束連鎖遷移限制親屬可以自動獲得綠卡的配偶及未成年 孩子. 而這項立法將改變我們的移民制度,使今後的移民決定是注重吸納移民 技能教育和英語水平,這將有助於美國參與全球經濟競爭. 我知道很多人都持強烈的信念在這一問題上達成協議是不容易的. 我贊賞參議員一起技工這一重要立法. 這項法案使我們更接近的移民制度,強制執行法律和堅持偉大的美國傳統 歡迎那些分享我們的價值觀和對自由的熱愛.
10. 中央水利工作會議講話全文
志們: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精神,總結「十五」水政工作,分析當前水政工作面臨的形勢,研究部署「十一五」和2006年水政工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理清思路,明確目標,推進水利系統依法行政,為可持續發展水利提供法制保障。
會上,我們還將對「四五」普法的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進行表彰。此前,黃河水利委員會黑河流域管理局水政水資源處和林亞菊、韓琦榮、陳燕海、張澤榮、王教河等水政工作者分別獲得了全國水利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稱號。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對獲得榮譽稱號的單位和個人表示熱烈祝賀,向全國從事水政工作的同志們表示誠摯慰問和衷心感謝!
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充分肯定「十五」期間水利依法行政的成績
「十五」是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時期,也是可持續發展水利全面推進、成效顯著的時期。五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把解決水資源問題擺上十分重要的位置,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水利部門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治水思路發生深刻轉變,可持續發展水利日益深入。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把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作為水利工作的切入點,把解決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作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務,統籌解決乾旱缺水、洪澇災害、水污染、水土流失等問題,統籌流域、區域水利發展,統籌生活、生產、生態用水,更加重視水資源的節約、配置和保護,更加重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更加重視依法治水和依法行政,水利事業取得重大成就。全國水利建設規模空前,一大批事關國計民生和發展大局的水利基礎設施付諸實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邁上新的台階。節水型社會建設穩步推進,全國用水效率顯著提高。水利改革深化,能力建設得到加強。有效應對了洪澇乾旱等災害,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基本上得到保障。「十五」期間的水利工作為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促進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為生態和環境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也為「十一五」以至更長時期的水利改革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堅持依法治水,推進依法行政是可持續發展水利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內容。「十五」時期,通過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尤其是廣大水政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水利部門依法行政取得了重要進展:
一是開展了《水法》、《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條例》等30餘件法律、法規和規章的修訂、制定或者前期研究工作,出台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116件,水利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水法規體系更加趨於完善。二是對106項水利行政審批項目進行了集中清理,全面清查了水利行政許可實施主體,清理了行政許可依據,確定了水利行政審批項目目錄,加強了對涉及水行政許可的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草案的審查工作,水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取得重要進展。三是開展了水權制度、西部水利發展、農村稅費改革後農村水利發展、順應入世要求的水利發展機制、流域水資源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政策研究,有效支撐了立法和政府決策。四是加大了執法力度,開展了多種專項執法活動,查處水事違法案件20餘萬件,有力地打擊了各類水事違法行為,維護了正常的水事秩序。五是深入調查,多方協調,抓住重點,綜合治理,調處各類水事糾紛4萬多起,晉冀豫漳河上游、浙閩大岩坑、鄂豫丹江荊紫關等重大省際水事糾紛的調處取得突破,維護了社會穩定和社會和諧。六是堅持集中宣傳和經常宣傳相結合、學法與用法相結合、普法與依法治理相結合,廣泛深入開展「四五」普法及水法制宣傳,強化了全社會的水法制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了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水利依法行政的不斷推進,為水利改革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有力地促進了法治政府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水利。總結「十五」水利依法行政工作,有以下四個突出特點。
1、通過修訂《水法》這一水的基本法,理順了水資源管理體制,實現了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強化了水資源管理制度,對水利事業發展起到了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保障和推動作用。
《水法》修訂通過並頒布實施,把新時期中央水利工作方針以及可持續發展水利思路法律化,將行之有效的水利工作實踐用法律形式規范下來,吸收了國內外治水管水經驗,理順了水資源管理體制,實現了水資源統一管理,明確了流域管理機構的法律地位,規定了水資源規劃、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管理等一系列法律制度,對推進依法治水、依法行政,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水利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是依法治水進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2、分清輕重緩急,針對水利發展與改革急需的政策法規及時開展了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出台了一批行政法規、規章和政策,保障了水利事業的健康發展。
圍繞《水法》配套法律法規體系建設,針對水資源管理、規劃管理、建設管理、取水許可管理、蓄滯洪區管理、移民安置、采砂管理、水價管理等工作的迫切需要,開展法律、法規和規章的修訂、制定或者前期研究工作。出台了《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條例》、《防汛條例(修訂)》等4件行政法規,以及《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入河排污口管理辦法》等一批部規章。大家盼望已久的《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條例》已經國務院審議通過,將於4月15日施行。各地也圍繞《水法》配套法規建設加快地方水利立法,內容涵蓋了水資源管理和水事活動的各個方面,為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行政提供了依據。
3、依法行政的體制和機制不斷完善,保障了法制工作的質量和效能。
水利部加強了立法規劃和計劃,按照立法工作者、實際管理者和專家學者三結合的要求,建立健全專家咨詢論證制度,廣泛吸收各方意見,推進立法過程中的民主參與。制定了《水利立法技術規范》,出台了《水利部規范性文件審查和備案管理辦法》,保障立法質量。各地也在立法實踐中正確處理地方特點和法制統一的關系,推動立法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在執法理念上實現了從主要用法去管理行政相對人到依法管理與依法規范、約束自身執法行為並重的轉變,加強了水政監察規范化建設,地方和流域機構普遍建立了專職執法隊伍,省市縣三級執法網路基本形成。積極理順內部執法關系,有的地方還建立了水務稽查隊伍,探索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行政收費權和行政許可權,水利綜合執法初見成效。按照預防為主、預防與調處相結合、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工作思路,積極探索防範和化解水事糾紛的新機制,水權理論在調處水事糾紛中得到初步嘗試和應用,有關部門依法開展初始水權的界定,使調處工作有了科學、合理的依據,尋找到了解決水事矛盾的有效途徑。
4、水行政行為得到有效規范,推動了政府職能轉變和服務型政府的建設。
深化水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通過集中清理水利行政審批項目、實施主體和依據,開展行政許可制度建設,初步形成了規范行政許可行為的新機制。完善行政監督機制,積極探索水利行政執法責任追究機制,推動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涌現出一批精神文明服務窗口單位和文明執法單位。強化對行政權力和行政行為的監督制約,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獎懲分明、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積極推進水利系統政務公開,水利工作透明度不斷提高,與社會公眾溝通的渠道更加暢通,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與監督權等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認真落實行政復議制度,提高了水行政機關自我糾錯能力。
五年來的工作,維護了水利法律法規的尊嚴,塑造了水利行業的良好形象,推動了依法治水的進程,促進了可持續發展水利。五年來的實踐,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水利依法行政工作的認識,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驗。我們的主要體會是:
第一,必須把水利依法行政工作與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有機結合起來。新一屆中央政府按照執政為民的要求,突出強調實行科學民主決策、堅持依法行政和加強行政監督三項基本准則,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經過十年左右堅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十五」時期,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和要求,自覺地將依法行政作為水利工作的基本准則,逐步轉變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解決問題的做法,加強制度建設,做好立法工作;切實履行法定職責,加強和改進行政執法;完善行政監督制度,確保行政權力的正確行使,有效地推進了水利行業的依法行政,有力地推進了各級水利機關的自身建設。
第二,必須把水利依法行政工作與可持續發展水利的要求有機結合起來。可持續發展水利是科學發展觀在水利工作中的集中體現,也為水利依法行政賦予了嶄新的時代內涵。五年來,各級水政部門緊緊圍繞可持續發展水利,增強大局意識和中心意識,超前研究有關政策和法規,認真總結各地創造的好做法、好經驗,當好前哨、參謀和後盾,為可持續發展水利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環境。
第三,必須把隊伍建設與體制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推進水利依法行政,立法是基礎,執法是關鍵。水政工作機構和執法隊伍建設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組織保障,是水政執法體制建設的重要內容。「十五」期間,不少地區抓住機構改革的有利時機,強化水政工作機構,加強執法隊伍能力建設,理順水利執法體制,水利綜合執法不斷推進,較好地完成了日益繁重的水利法制工作。
第四,必須把內部合力與外部合力有機結合起來。推進水利依法行政,尤其需要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需要水利系統內部的密切配合,更需要人大和政府法制部門等的大力支持,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十五」期間,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更加重視依法行政,加大了經費支持,強化了制度建設,加強了部門協作,軟體硬抓,齊抓共管,發揮了整體效能。同時,主動匯報,積極宣傳,加強交流,求得領導、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對水利法制工作的了解、理解、關心和支持。一些地方將依法行政納入了水利考核內容。從各地經驗來看,水利依法行政成績顯著的地方,都體現了領導重視、保障到位、關系協調的特點。
二、深刻認識水利依法行政面臨的形勢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具體體現,是落實依法執政要求的重要環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依法行政,就是各級行政機關按照體現最廣大人民群眾意志的法律、法規、規章管理國家經濟、社會和文化事業,確保行政權力授予有據、行使有規、監督有效,做到既不失職,又不越權。水資源是十分重要的公共資源,水行政管理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堅持依法治水,推進水利依法行政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水利依法行政面臨著寶貴的機遇:
一是科學發展觀為水利依法行政開啟了新的思路和視野。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政府工作必須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堅決沖破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堅決改變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堅決消除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推動、保障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推動、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步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具體到水利部門,就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去研究制定促進水利發展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規,探索有利於水資源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和綜合治理的體制和機制,促進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和諧發展。
二是建設法治政府為水利依法行政指明了方向。政府工作幾乎涉及到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其他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我國80%的法律、所有的行政法規和90%的地方性法規都是由政府來執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核心。依法行政作為政府權力配置和運作的基本准則,其目標是建設法治政府。本屆政府成立以來,先後發布了《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關於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實施意見》等重要文件,都為水利依法行政指明了方向。推進水利依法行政,就是要圍繞建設法治政府這一目標,改革水資源管理體制,加強水利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就是要改進水利立法,提高制度建設的質量;就是要改革行政審批制度,規范行政許可行為;就是要高度重視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建立健全群眾參與、專家咨詢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機制,切實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就是要完善行政監督制度和機制,強化對行政行為的監督,規范水利行政執法體制和權力運行機制。
三是可持續發展水利為水利依法行政提供了廣闊的舞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可持續發展水利的關鍵時期。一方面,我們要通過水利發展,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通過轉變水利發展模式,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步入科學發展軌道。新的水利發展模式要求我們在水資源開發和管理目標方面,更加強調人水和諧、節水防污、環境友好;在社會管理方面,更加註重通過制度約束使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在管理手段方面,更加註重發揮法律和經濟手段的重要作用,輔之必要的行政手段。新的水利發展模式需要調整人與人、人與水、人與環境的關系,涉及到管理體制、目標、內容、手段和方式的轉變。面對這樣錯綜復雜的問題,水利部門必須堅持依法行政,通過制度建設來引導和推動改革,通過加強監督來規范行政行為,通過法律規范來調整水事關系,通過執法活動來維持水事秩序,通過轉變職能來提高水行政主管部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法治政府,推進可持續發展水利,為水利依法行政工作提供了有利契機,對水利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從這些方面來審視,水利依法行政工作仍然存在著不小差距。
第一,水行政主管部門對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少數地方和少數領導依法行政的意識還比較薄弱,依法行政與管理工作還存在「兩張皮」現象。不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處理實際問題、不注重社會管理的問題還較普遍,亂作為和不作為的現象時有出現。
第二,水管理制度需進一步健全,政策法規建設質量需進一步提高。水法、防洪法配套法規建設進展與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不相適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水管理工作的深化。涉及水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制度建設仍然存在體制障礙。水利重大問題研究不夠深入、立法機制不夠完善,導致一些政策法規可操作性不強、前瞻性不夠。
第三,現行政策法規貫徹不平衡,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亟待克服。一些地區存在著重立法輕執法的傾向,現行法律制度沒有得到很好貫徹,如防洪法中規定的一些制度的執行明顯滯後。
第四,執法體制需要進一步理順,水行政執法需要在廣度和深度上實現新的突破。在實施城市綜合執法改革地區,水行政執法隊伍與綜合執法隊伍在執法領域、執法機制等方面的銜接還存在一些問題;行業內綜合執法的推進還需加快步伐;執法隊伍必要的執法裝備還沒有得到有效落實。
第五,化解水事糾紛的機制還不完善,開展糾紛預防和調處所必須的經費等保障措施的落實還有待制度化,應對水事突發性事件的預警機制還沒有全面建立。
第六,依法行政的能力和行政監督的效能有待進一步加強。部分地區特別是一些基層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法制工作機構力量薄弱,與所承擔的工作任務很不適應,難以發揮參謀、助手和法律顧問作用;水行政主管部門對社會提供信息服務還需更加全面、准確和及時;圍繞著便民、高效的行政要求,還需繼續推廣現代辦公技術,健全工作制度;行政監督的相關制度和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
以上問題,有的是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時期法制建設滯後在水利行業的反映,有的是傳統水利的思維慣性和工作習慣的表現,有的是工作不落實、不深入的體現。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對水利事業的健康發展將帶來嚴重影響。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在「十一五」時期逐步加以克服。
三、切實做好「十一五」水利依法行政工作
「十一五」是水利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推進水利依法行政的關鍵時期。總的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為指導,圍繞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服務可持續發展水利的大局,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內外聯動,整體推進,基本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比較完備的水法規體系,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水行政執法體系,統一、協調、便民、高效的水行政許可實施體系,科學、合理、民主、高效的水事糾紛處理機制,提高政策研究的質量,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推進可持續發展水利。
全面推進水利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事關全局,事關長遠。最重要的是要堅持做到「職權法定、程序正當、有效監督、高效便民、權責一致」,堅持做到把依法行政貫穿到水利部門的各項職能和工作任務中去。趙偉同志將在工作報告中對「十一五」和今年的水政工作作出具體安排。這里,我強調幾點。
第一,要切實加強對水利依法行政的領導。依法行政是統領水行政主管部門一切管理行為、具有全局性和基礎性意義的工作。水利部高度重視這項工作。為貫徹執行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水利部成立了由部黨組書記、部長汪恕誠為組長,主管副部長為副組長,各司局一把手為成員的水利部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工作領導小組,發出了《水利部關於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通知》,對水利系統依法行政工作進行了全面規劃和部署,明確了重點任務,並將任務分解到了水利工作的各個環節。在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部黨組將推進依法行政作為新時期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具體要求之一,要求共產黨員帶頭學習、遵守憲法和法律法規,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辦事。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要按照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對水利依法行政的認識,從全局的高度來規劃、部署依法行政工作,寓依法行政於全部管理工作之中。主要領導要擔負起推進依法行政第一責任人的責任,自覺帶頭學法、守法、用法;要規范決策機制,做到依法決策、民主決策、科學決策;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將執政能力與依法行政的能力相掛鉤,將政績考評與依法行政的成效相掛鉤;要積極推進立法、執法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使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真正落實到位。
第二,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涉及內容廣泛,工作千頭萬緒,必須服從和服務於水利發展的總體目標和中心工作,抓住薄弱環節,抓住主要矛盾,破解難點,回答熱點,統籌規劃,突出重點。要將規劃的總體目標與階段性目標銜接起來,明確各階段的工作任務,安排好工作進度,分步實施,深入推進。要針對涉水事務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權水市場制度建設和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環節,著力抓好在水管理的各個方面起關鍵作用的制度建設,突出資源配置、節約保護、抗旱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的制訂,如節水條例、抗旱條例等,抓緊研究開展國家水權制度體系中諸如初始水權分配、用水總量控制、水權轉讓等核心制度的建設,完善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統一管理的體制和機制。要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界定執法責任,健全行政執法考核機制,建立行政執法責任追究制,下大力氣解決水行政執法中存在的體制、機制和保障措施等方面的突出問題。要著力建立健全預防為主、預防與調處相結合的水事糾紛調處機制,爭取完成省際邊界水事糾紛敏感地區水利規劃的編制,普遍簽訂邊界地區水事活動規約,完成各流域省際水事糾紛應急預案的制定。要完善行政監督制度,實施依法行政考核制度,加強行政復議工作,探索實施相對集中行政許可制度。要抓緊制定並實施「五五」普法規劃,完善行政機關領導和幹部學法制度,進一步增強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
第三,要把依法行政與轉變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有機結合起來。依法行政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內容,也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必要手段。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通過強化依法行政,梳理、規范各項管理職能和管理行為,把各項政府職能納入法治軌道。要把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政府管理創新,抓好履行政府職能的制度建設,保障法定職責得到正確履行。要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逐步解決流域與區域之間、不同區域之間在實施水行政許可中存在的不統一、不協調的問題,統一行政許可項目、行政許可條件、行政許可程序和行政許可工作標准,推行水行政許可規范化管理。要進一步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深入推行政務公開,把人民群眾普遍關心、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作為政務公開的重點內容,圍繞行政主體基本情況和行政決策、執行、監督的程序、方法、結果等事項,不斷拓展政務公開的內容。要結合推進依法行政,加大體制和機制改革力度,改進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和辦事作風,全面提高行政工作效能。
第四,要進一步加強水政監察隊伍建設。目前,掛牌的水政監察隊伍中還有一半沒有編制,6萬余名水政監察人員中還有一半是兼職的。這兩個「一半」說明了水政監察隊伍建設還面臨很多困難,任務十分艱巨。各地要把機構和隊伍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主動爭取,積極作為,工作要多請示,情況要多匯報,難處要多反映,水利部的要求、外地的好做法要多宣傳,千方百計地爭取領導的重視、有關部門的支持、社會的參與。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水政工作機構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發揮在水利依法行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強業務指導和督促檢查,同時要加強與水利內部其他部門的協作配合,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進一步推進能力建設,理順內部關系,探索綜合執法的途徑。要按照「內強素質、外塑形象」的要求,加強對水政監察人員的政治教育和業務培訓,不斷提高隊伍的素質和能力。從事水政監察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有時還有危險,有時也有誘惑,要敢於碰硬、勇於負責、樂於奉獻,樹立文明、廉潔、公正、勤政的形象。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為水政監察工作創造必要的工作條件,解決執法裝備、辦公條件、辦案經費等問題,關心水政監察人員的工作、生活和學習。說到這里,我想強調一下,部黨組對加強和改善水行政執法工作是高度重視的。對目前存在的各種問題,汪部長要求政法司認真研究解決的具體措施。例如,最近部里就下發了為水政監察人員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的通知。一些地區的經驗表明,領導重視與否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水政執法經費在財政預算中是有科目的,這方面的政策是明確的,希望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積極爭取財政部門的支持,切實抓好落實。
同志們,推進水利依法行政,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的具體行動,是建設法治政府、推進可持續發展水利的重要舉措,是水政工作者肩負的重大使命。讓我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切實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扎實工作,開拓進取,努力推進水利依法行政,為全面推進可持續發展水利提供法制保障和政策支撐,為建設法治政府做出新的貢獻!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