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工傷保險條例2013全文
A. 遼寧省工傷保險條例實施辦法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遼寧省工傷保險實施辦法》於12月1日起實施。遼寧省職工在上下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即使本人違章,也可以被認定為工傷。《辦法》規定,遼寧省行政區域內的各類企業、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都應該參加工傷保險,繳納工傷保險費。全省企業職工、僱工都將因此受益。《辦體》特別提出,設立工傷儲備金。各統籌地區按當年工傷保險基金結余額的30%至50%的比例提取儲備金,用於發生重大事故的工傷保險待遇支付,以確保工傷職工能切實得到補貼。《辦法》規定,在上下班的通常時間內、合理路線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包括受傷害職工雖然本人有交通違章責任,但未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均應當認定為工傷。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徐延君認為,該條款的確立,有利於克服和杜絕同一情形在不同地區認定結論不同的現象發生,保護了職工的合法權益。《辦法》規定,用人單位欠繳工傷保險費,如欠繳前已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工傷保險待遇,欠繳期間的職工工傷待遇由用人單位支付,補繳後由工傷保險基金補支。但自發生事故之日至善後處理結束之日止,在此期間補繳的除外。由於用人單位少報工資保險待遇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責任。
B. 工傷保險條例及實施細則
在我國,復《工傷保險條例》是制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健康,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而制定的法律條例。自施行以來,對於及時救治和補償受傷的職工,保障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我國的勞動者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在現行實施的《工傷保險條例》中,內容有以下幾點:一、總則,包括工傷保險基金、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工傷保險待遇、監督管理、法律責任;二、附則;三、決定;四、修訂解答。
C. 遼寧省工傷保險條例的簡介
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2004年2月11日,遼寧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出台並實施《工傷保險條例》。
條例對群眾關心的重要問題做了新規定:
1.臨時工享受工傷保險
2.職業病30日內申請工傷認定
3.工傷補助按月平均工資計算
4.工傷退休享受養老保險
5.傷殘津貼不低於最低工資標准
D. 工傷保險條例30條
(一)醫療費
1、要求:治療工傷所需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葯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准。
2、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0條第3款。
3、備註:用人單位沒有參加工傷保險的,不是必須到簽有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治療。
(二)住院伙食補助費
1、標准:由各工傷保險統籌地區人民政府規定。
2、要求:住院期間。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0條第4款。
(三)交通費、食宿費
1、標准:由各工傷保險統籌地區人民政府規定。
2、要求:醫療機構出具診斷證明,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0條第4款。
(四)康復治療費
1、標准:治療工傷所需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葯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准。
2、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0條第6款。
3、備註:依地方規定,康復治療需經辦機構組織專家評定。
(五)輔助器具費
1、標准:各省、直轄市工傷輔助器具限額標准。
2、要求:因日常生活或者就業需要,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安裝假肢、矯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輪椅等輔助器具。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1條。
(六)停工留薪
1、標准: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由所在單位按月支付。
2、要求: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過12個月;傷情嚴重或者情況特殊,經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不得超過12個月。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後仍需治療的,繼續享受工傷醫療待遇。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3條。
4、備註:停工留薪期根據醫療機構的診斷證明和各地的停工留薪期分類目錄確定,但確定的部門和程序,依地方規定。
(七)護理費
1、標准:(1)停工留薪期內需要護理的,由所在單位負責。(2)評定傷殘後需要護理的,完全生活不能自理,按統籌地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50%;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統籌地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40%;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統籌地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30%。
2、要求:生活護理費需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工傷職工按月享受。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3條第3款、第34條。
(八)一級至四級傷殘待遇
1、標准: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級傷殘為27個月的本人工資,二級傷殘為25個月的本人工資,三級傷殘為23個月的本人工資,四級傷殘為21個月的本人工資;按月享受傷殘津貼:一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90%,二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5%,三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0%,四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5%。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補足差額。
2、要求:保留勞動關系,退出工作崗位。工傷職工達到退休年齡並辦理退休手續後,停發傷殘津貼,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低於傷殘津貼的,補足差額。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以傷殘津貼為基數,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5條。
4、備註:本人工資,是指工傷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前12個月平均月繳費工資。本人工資高於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30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300%計算;本人工資低於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
(九)五級、六級傷殘待遇
1、標准:享受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五級傷殘為18個月的本人工資,六級傷殘為16個月的本人工資;保留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由用人單位安排適當工作。難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單位按月發給傷殘津貼,五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0%,六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60%,並由用人單位按照規定為其繳納應繳納的各項社會保險費。
2、要求: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用人單位補足差額。經職工本人提出,可以與用人單位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由用人單位分別以其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時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6條。
4、備註:本人工資,是指工傷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前12個月平均月繳費工資。本人工資高於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30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300%計算;本人工資低於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
(十)七級至十級傷殘待遇
1、標准:享受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七級傷殘為13個月的本人工資,八級傷殘為11個月的本人工資,九級傷殘為9個月的本人工資,十級傷殘為7個月的本人工資。
2、要求: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由工傷保險基金和用人單位分別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7條。
4、備註:本人工資,是指工傷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前12個月平均月繳費工資。本人工資高於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30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300%計算;本人工資低於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
(十一)工亡待遇標准
1、喪葬補助金
標准:6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
2、供養親屬撫恤金
(1)按職工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發給由工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親屬。
(2)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10%。
(3)核定的各供養親屬的撫恤金之和不應高於因工死亡職工生前的工資。
3、供養親屬范圍:
(1)職工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兄弟姐妹;
(2)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撫養關系的繼子女,其中,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包括遺腹子女;
(3)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撫養關系的繼父母;
(4)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撫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
4、申請供養親屬撫恤金條件
依靠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並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二)工亡職工配偶男年滿6O周歲、女年滿55周歲的;(三)工亡職工父母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的;(四)工亡職工子女未滿18周歲的;(五)工亡職工父母均已死亡,其祖父、外祖父年滿60周歲,祖母、外祖母年滿55周歲的;(六)工亡職工子女已經死亡或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其孫子女、外孫子女未滿18周歲的;(七)工亡職工父母均已死亡或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其兄弟姐妹未滿18周歲的。
5、停止享受撫恤金待遇的情形
(1)年滿18周歲且未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
(2)就業或參軍的;
(3)工亡職工配偶再婚的;
(4)被他人或組織收養的;
(5)死亡的。
6、確定是否符合被供養資格時間
職工因工死亡,其供養親屬享受撫恤金待遇的資格,按職工因工死亡時的條件核定。
7、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1)標准:上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2013年的上年度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565元。)24565元*20倍=491300元。
(2)要求:第一、傷殘職工停工留薪期內因工傷導致死亡的其直系親屬享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待遇;第二、一級至四級傷殘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後死亡的其直系親屬可以享受本條第一款第(一)項的喪葬補助金、第(二)項規定的供養親屬撫恤金的待遇。
(十二)因工外出時發生事故或在搶險救災中下落不明的待遇標准
1、職工因工外出期間發生事故或者在搶險救災中下落不明的,從事故發生當月起3個月內照發工資。
2、從第4個月起停發工資,由工傷保險基金向其供養親屬按月支付供養親屬撫恤金。
3、生活有困難的,可以預支一次性工亡補助金的50%。
4、職工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七條職工因工死亡的規定處理。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E. 遼寧省工傷保險實施辦法的第九條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六項規定認定工傷時,對於上下班的通常時間內和合理路線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包括雖有違章責任但未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F. 遼寧省工傷保險條例
《工傷保險條例》系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省、市級地方政府只能頒布規章,亦即實施辦法。
全國范圍內,並無省、市一級政府頒布有《工傷保險條例》,遼寧省也不例外,所以你找不到,我也找不到,大家都找不到。
G. 《遼寧省工傷保險實施辦法》的全文是什麼
《遼寧省工傷保險來實源施辦法》於12月1日起實施。遼寧省職工在上下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即使本人違章,也可以被認定為工傷。《辦法》規定,遼寧省行政區域內的各類企業、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都應該參加工傷保險,繳納工傷保險費。全省企業職工、僱工都將因此受益。《辦體》特別提出,設立工傷儲備金。各統籌地區按當年工傷保險基金結余額的30%至50%的比例提取儲備金,用於發生重大事故的工傷保險待遇支付,以確保工傷職工能切實得到補貼。
《辦法》規定,在上下班的通常時間內、合理路線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包括受傷害職工雖然本人有交通違章責任,但未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均應當認定為工傷。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徐延君認為,該條款的確立,有利於克服和杜絕同一情形在不同地區認定結論不同的現象發生,保護了職工的合法權益。
《辦法》規定,用人單位欠繳工傷保險費,如欠繳前已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工傷保險待遇,欠繳期間的職工工傷待遇由用人單位支付,補繳後由工傷保險基金補支。但自發生事故之日至善後處理結束之日止,在此期間補繳的除外。由於用人單位少報工資保險待遇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責任。
H. 遼寧省新工傷保險條例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遼寧省工傷保險實施辦法
第一條為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根據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我省行政區域內的各類企業、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統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工傷保險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僱工(以下統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
第三條省、市、縣(含縣級市、區,下同)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工傷保險工作,具體事務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承辦。
第四條省、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負責勞動功能障礙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礙程度的等級鑒定以及相關確認工作。
第五條省、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醫療衛生專家組成員應當按照國家和省規定的有關標准,對被鑒定人進行獨立、客觀、公正的診斷並提出鑒定意見,不受任何單位和個人干涉。
有關知情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必須為醫療衛生專家組成員和協助診斷的醫療機構的鑒定活動及其有關情況保守秘密。
第六條工傷保險基金實行市級統籌,存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依法用於工傷保險待遇、勞動能力鑒定等有關費用的支付。具體徵收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規定。
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必須採取便於工傷職工直接領取的社會化服務方式。
第七條實行工傷保險統籌的市按照本市當年工傷保險基金結余額的30%至50%比例,從工傷保險基金中留存儲備金,用於重大事故的工傷保險待遇支付。具體留存比例和使用辦法,由市人民政府規定。儲備金累計數額達到本市上一年工傷保險基金收入50%時,應當調整工傷保險費率並減小儲備金留存比例。
第八條用人單位按照下列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統籌:
(一)用人單位應當在工商登記注冊地參加工傷保險統籌。
用人單位工商登記注冊地與生產經營地(含建設工程施工所在地,下同)不在同一市或者錄用進城務工職工的,可以在生產經營地參加工傷保險統籌。
(二)用人單位跨市設置分支機構的,可以在工商登記注冊地或者其分支機構所在地中任選一地,集中統一參加工傷保險統籌,也可以分別參加所在地的工傷保險統籌。
職工與兩個以上用人單位同時存在勞動關系的,由各用人單位分別繳納工傷保險費。
第九條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六項規定認定工傷時,對於在上下班的通常時間內和合理路線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包括雖有違章責任但未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第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各類疾病死亡或者從醫療機構初次接診時間起計算,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二)在工作時間和本單位內並且在緊急情況下,為維護用人單位正當利益,實施非本崗位工作職責的行為受到傷害的;
(三)受指派參加搶險救災、防治疫病或者因見義勇為等維護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行為受到傷害或者感染疫病的;
(四)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
(五)在工作時間內受單位安排從事臨時性的指定工作時發生事故傷害的;
(六)在工作時間內,雖不在本崗位勞動,但由於單位的設施不全,勞動條件和作業環境不良,發生人身傷害、急性中毒事故的。
國家對視同工傷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
(一)在實施犯罪或者違反治安管理行為過程中傷亡的;
(二)因醉酒直接導致傷亡或者因醉酒處於神志不清狀態而發生傷亡事故的;
(三)自殘、自殺或者在用人單位明令禁止並且明顯警示的情況下,超越本崗位職責擅自接觸有毒有害物質以及動用危險器具等導致傷亡的。
國家對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二條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依法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用人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起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但有特殊情況的,經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書面同意,申請時限可以延長30日。
用人單位未在前款規定時限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起或者職工依法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至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提出的工傷認定申請之日止,在此期間發生的符合《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等有關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
第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不予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但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可以接受委託進行勞動能力鑒定:
(一)用人單位、職工及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以下統稱申請人)超過規定時限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
(二)非法的用人單位和非法使用童工的用人單位,其雇傭人員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
(三)離退休人員或者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人員被用人單位聘用後,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因現工作崗位性質患職業病的。
第十四條兩個以上用人單位為與其存在勞動關系的職工同時繳納了工傷保險費,該職工發生工傷的,由受到傷害時其工作所在的用人單位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第十五條申請人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時,職工與用人單位之間因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發生爭議的,應當先行依照勞動爭議處理的有關規定確認勞動關系。依法確認勞動關系的時間不計算在工傷認定申請時限或者工傷認定法定時限內。
職工及其直系親屬與用人單位對是否屬於工傷發生爭議的,用人單位應當承擔舉證責任,並在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規定的時限內提交證據。
因工傷與疾病界限不明發生爭議的,由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
第十六條工傷職工按照規定享受的工傷保險待遇,根據實際發生的費用項目,依法分別由用人單位或者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其中傷殘津貼、供養親屬撫恤金、生活護理費待遇,由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根據本市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和生活費用變化情況,適時提出調整方案,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並報省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備案。
第十七條一級至四級傷殘的工傷職工達到退休年齡並辦理退休手續後,停發傷殘津貼,改為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隨基本養老保險待遇調整。核定的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低於傷殘津貼的,以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工傷保險條例》施行前已經達到退休年齡並辦理退休手續的一級至四級傷殘工傷職工,原享受定期傷殘撫恤金的,按原待遇核定額度轉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列支,隨基本養老保險待遇調整。
一級至四級傷殘的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後死亡的,除按照《工傷保險條例》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外,同時享受由用人單位按照省有關規定支付的直系親屬一次性救濟費;在辦理退休手續後死亡的,按非因公死亡應享受的待遇從養老保險基金中支付,養老保險基金支付的待遇低於工傷保險待遇的,以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第十八條五級、六級傷殘的工傷職工本人提出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的,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同時終止工傷保險關系。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支付標准按照所在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計算,其中五級為16個月,六級為14個月;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按照工傷職工本人月工資計算,不得低於所在市月最低工資標准,其中五級為28個月,六級為24個月。
七級至十級傷殘的工傷職工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或者本人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同時終止工傷保險關系。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的支付標准按照所在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計算,其中七級為12個月,八級為10個月,九級為8個月,十級為6個月;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支付標准按照工傷職工本人月工資計算,不得低於所在市月最低工資標准,其中七級為20個月,八級為16個月,九級為12個月,十級為8個月。
第十九條五級至十級傷殘的工傷職工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時,距退休年齡不滿5年,屬於提前4年、3年、2年、1年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的,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相應減發1個月、2個月、3個月、4個月。
第二十條工傷職工需要安裝假肢、矯形器、假眼、假牙或者配置輪椅等輔助器具的,由本人向與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簽定協議的醫療機構(以下簡稱協議醫療機構)提出申請,經其出具診斷意見,並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後,到協議醫療機構或者輔助器具配置機構安裝、配置。
輔助器具安裝、配置標准和結算辦法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一條工傷職工舊傷復發需要治療的,由本人向治療其工傷的協議醫療機構提出申請,經其出具診斷意見,並經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同意後,到協議醫療機構治療。工傷職工或者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對診斷意見有異議的,由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
第二十二條用人單位對從事職業病危害作業的職工,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組織職業健康檢查,並將檢查結果告知職工。
被診斷為職業病的,應當進行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鑒定,按照鑒定等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被發現疑似職業病的職工,其退休後確診為職業病的,應當給予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鑒定,按照鑒定等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從事職業病危害作業的職工離崗前,用人單位應當組織進行職業健康檢查。用人單位未對職工進行離崗前職業健康檢查,職工退休後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的,由用人單位承擔支付工傷費用責任。
第二十三條用人單位未參加屬地工傷保險發生工傷的,申請人在法定時限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受理,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應當給予勞動能力鑒定,由用人單位按照《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准支付費用。
用人單位欠繳工傷保險費,欠繳前已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職工工傷保險待遇的,欠繳期間的職工工傷保險待遇由用人單位支付,補繳後由工傷保險基金補支。但自用人單位發生工傷事故之日起至善後處理結束之日止,在此期間補繳的除外。由於用人單位少報工資總額或者未足額繳納工傷保險費等原因,影響工傷職工工傷保險待遇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責任。
第二十四條一級至四級傷殘的進城務工工傷職工,其應享受的、需定期支付的工傷保險待遇,可以實行一次性支付或者長期支付兩種方式。本人提出一次性領取要求的,經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並與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簽訂協議後,終止工傷保險關系。
一級至四級傷殘的進城務工工傷職工一次性享受需定期支付的工傷保險待遇的標准,以用人單位生產經營地所在市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為賠償基數,其中一級傷殘為賠償基數的12至14倍,二級傷殘為賠償基數的10至12倍,三級傷殘為賠償基數的8至10倍,四級傷殘為賠償基數的6至8倍;因工死亡的,按照賠償基數的8至10倍支付一次性賠償金。具體標准,由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規定。
第二十五條用人單位改制時尚未參加屬地工傷保險統籌的,應當從轉讓國有產權的價款中優先為改制前的工傷職工預留需要支付的工傷保險待遇款額,可以參照本辦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實行一次性支付。
第二十六條已按行業系統實行工傷自管的鐵路、民航、石油、化工、電力、礦山、建築、交通、水利等用人單位,在依法參加屬地工傷保險統籌前,其工傷職工和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的工傷保險待遇,由用人單位承擔;在依法參加屬地工傷保險統籌後,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對其參加屬地工傷保險統籌前認定的工傷職工和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進行確認,並經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對相應的待遇進行核定後,人員條件和待遇項目符合規定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工傷保險待遇,但一次性傷殘補助金除外。
第二十七條用人單位拒絕承擔依法應當由其承擔的支付工傷待遇責任的,職工可以依法申請勞動仲裁或者向當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和工會組織投訴。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受理投訴後,應當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按不良信譽予以記錄,納入誠信等級評價系統;工會組織有權就職工合法的工傷待遇權益與用人單位談判,要求用人單位承擔依法應當由其承擔的支付工傷待遇責任。
第二十八條本辦法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1994年10月1日起施行的《遼寧省城鎮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規定》同時廢止。
本辦法施行前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已經受理但未作出工傷認定結論的,或者2004年1月1日起至本辦法施行之日止已經作出的非工傷認定結論與本辦法規定不符的,按照本辦法規定執行。
I. 遼寧省工傷保險實施辦法的第一條
為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根據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J. 遼寧省工傷死亡賠償條例
工傷死亡涉及到下列賠償:喪葬補助金(六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供養親屬撫恤金(配偶每月按職工工資的40%來發,其他親屬每人每月按30%來發)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等。
【法律依據】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九條
職工因工死亡,其近親屬按照下列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一)喪葬補助金為6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
(二)供養親屬撫恤金按照職工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發給由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親屬。標准為: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養親屬的撫恤金之和不應高於因工死亡職工生前的工資。供養親屬的具體范圍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規定。
(三)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准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