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核電站法律法規

核電站法律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4-24 06:00:45

❶ 有關建立核電站的法律

這個主要是由於中國採用的反應堆隊型比較多,修訂系統的核安全法難度很大,從84年核安全局建立到現在還沒有完成。但是現在建核電站也不是混亂的,核安全局還是建立了一系列核安全法規,按照所涉及的技術領域可以分為8個系列,其標號的准備為HAF xxx/yy/zz

❷ IAEA 50-C-Q 核電廠和其他核設施安全的質量保證(法規和導則) 和HAF003 是什麼關系

IAEA 50-C-Q 是IAEA的推薦標准,不具有強制性;而HAF003是我國的核安全法規,是強制實行的。此外,HAF003是以IAEA 50-C-Q為藍本編制的。

❸ 核電站附近是不是不應該有居民居住

核電站附近應不應該有居民居住,主要是看居民居住區距離核電站的范圍。

一般情況下,按照我國規定核電站附近需要設置非居住區,劃定范圍中心是核電站的反應堆,距離反應堆0.5千米的半徑之內不得有居住區。在核電站非居住區的周圍也需要設置一些限制區,即距離核反應堆的半徑不得小於5000米。

如果核電廠要給城市居民供熱,那麼這樣的核電廠需建設在距10萬人口以上的城鎮邊界十千米之外的距離,如果城鎮人口為100萬以上,距離核電站的直線距離要大於二十五千米。

❹ 我國調整核電站的法律法規是什麼

關於批准釋放田灣核電站2號機組首次並網控制點的通知

/國家核安全局——(2007-5-14)閱1882次

  • ·關於印發《財產保險危險單位劃分方法指引第12號:核電站運營期》的通知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2007-4-29)閱4231次

  • ·關於批准大亞灣核電站《關於修改「主泵惰轉流量試驗方法和驗收准則」的申請》的通知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4-1-21)閱1521次

  • ·關於《大亞灣核電站乏燃料公路運輸事故應急預案》審查意見的通知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3-8-26)閱3846次

  • ·關於發送田灣核電站一號反應堆壓力容器事件報告審評意見的函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3-3-6)閱1449次

  • ·關於印發《核電站常規島工程施工企業資質管理的若干規定》的通知

    /電力部——(1997-4-21)閱1553次

  • ·關於頒發《核電站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審批程序的規定》(試行)的通知

    /電力部——(1995-4-7)閱2736次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在中國合作建設核電站和俄羅斯向中國提供政府貸款

    /中國政府俄羅斯聯邦政府——(1992-12-18)閱1980次

  • ·核電站放射衛生防護標准(ZBC57001-84)

    /衛生部——(1984-12-26)閱4348次

  • ·核電站放射衛生防護標准(ZBC57001-84)

    /衛生部——(1984-12-26)閱2929次


❺ 核電站對它裡面的工作人員的身體是否有傷害

在核電站有一定概率的輻射線稱為進食劑量,但在人體的耐受范圍內,所以有風險,但危害不大。

核電廠工作有可能接觸到輻射的主要是運行和維修兩個工種,還有相當多的崗位不會接觸到任何的輻射。

取得了放射性工作人員證書的工作人員,因為有專業防護常識,只要嚴格按照規程進行操作,就沒有健康威脅。

(5)核電站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核電站是指通過適當的裝置將核能轉變成電能的設施。核電站以核反應堆來代替火電站的鍋爐,以核燃料在核反應堆中發生特殊形式的「燃燒」產生熱量,使核能轉變成熱能來加熱水產生蒸汽。核電站的系統和設備通常由兩大部分組成:核的系統和設備,又稱為核島;常規的系統和設備,又稱為常規島。

核電站用的燃料是鈾。用鈾製成的核燃料在「反應堆」的設備內發生裂變而產生大量熱能,再用處於高壓下的水把熱能帶出,在蒸汽發生器內產生蒸汽,蒸汽推動汽輪機帶著發電機一起旋轉,電就源源不斷地產生出來,並通過電網送到四面八方。

❻ 如何防止核電廠發生重大故事

核電站必須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以確保核電站安全發電運行,保證工作人員和公眾安全,保護環境,保護投資者的資產免遭損失。
為進一步強化和規范運行核電站的安全管理,有重點地防止重大惡性事故發生,參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核電站的特點,特製訂制定「防止核電站二十五項重大事故的重點要求。」。核電站必須建立安全生產保證體系和安全生產監督體系,把各項要求落實到實處,以防止核電站重大事故的發生。 
一、防止核泄漏事故
核泄漏事件是指核電站內放射性物質失控排放到環境中去的運行事件。
運行核電站必須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規和導則、核電站《技術規格書》等的相關要求,防止核泄漏事故的發生,重點要求如下:
1.1 核電站安全運行管理總則
1.1.1 核電站運行管理必須貫徹安全第一的方針;必須有足夠的措施保證質量,保證安全運行,預防核事故,限制可能產生的有害影響;必須保障工作人員、公眾和環境不致遭到超過國家規定限值的輻射照射和污染,並將輻射照射和污染減至可以合理達到的盡量低的水平;
1.1.2 核電站必須接受國家核安全局的核安全監督,並及時、如實地報告安全狀況,提供有關資料,並對所營運的核設施的安全、核材料的安全、工作人員和群眾以及環境的安全承擔全面責任;
1.1.3 應根據《核電廠質量保證安全規定》(HAF003)及其相關導則編制核電站《運行質量保證大綱》,建立有效的質量保證體系,確保從事核安全相關的工作人員履行各自的職責,保證各自工作的質量;
1.1.4 核電站運行必須嚴格遵守《核電廠運行安全規定》(HAF103),執行《核電廠安全運行管理》(HAD103/06)的要求;
1.1.5 應建立正常、異常和事故處理運行規程,所有工作人員必須按照規程執行規定的操作;
1.1.6 必須按照批准大綱的要求對為安全運行所必需的構築物、系統和部件進行定期維修、試驗、檢驗和檢查,並根據維修、試驗、檢驗和檢查等活動及國內外同行交流的經驗對規定的大綱進行評價和修訂;
1.1.7 必須制定保持反應堆堆芯管理、核燃料性能、核燃料和堆芯部件操作等的管理程序,並對堆芯狀況進行監測和記錄;
1.1.8 必須建立包括構築物、系統和部件、運行限值和條件、規程和程序及其「修改」制度和實施程序,保證上述修改不會影響到國家核安全局的安全要求;
1.1.9 應嚴格遵守核電站《技術規格書》中的運行限值和條件以及監督要求;保證核電站設計的縱深防禦三道屏障不會遭到破壞;
1.1.10 應根據《核電廠換料、修改和事故停堆管理》(HAF103/01)的要求,編制核電站換料檢修和事故停堆管理制度和實施程序,保證換料檢修期間的運行安全和事故停堆的原因分析、糾正措施的落實
1.1.11 應加強對核電站放射性排出流和放射性廢物的管理,保證放射性排出流在不超過國家規定的排放限值的基礎上能夠符合合理可行盡量低的原則;
1.1.12 應加強核電站保衛工作,保證核電站實體保護系統的設計功能,保證核電站出入人員和貨物的有效控制,使核電站設計的技防和人防有機結合,確保放射性物質不會遭到破壞和非法轉移;
1.1.13 應建立和保持所有與放射性相關的活動的完整質量記錄體系,確保工作質量符合工作開展前制訂的質量標准; 
1.1.14 所有從事放射性相關工作的人員必須遵守核電站輻射防護管理規定和實施程序的要求,在保證完成必要的會導致輻射照射的活動的同時,使工作人員所受照射保持在合理可行盡量低的水平;
1.1.15 應對從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員不斷進行技能培訓(初次培訓和再培訓),保證其有熟練和充分的技能來完成自己的工作;
1.1.16 應在運行核電站中不斷推進核安全文化建設,使所有在核電站內的工作人員都能正確處理安全與其他方面工作的關系,在質疑、謹慎的工作態度下,按照核電站管理制度和程序完成自身的工作,確保核電站的安全生命線;
1.1.17 應建立健全核電站經驗反饋體系,保證內部出現的各類事件能夠得到報告、分析和糾正。同時收集國內外同類設備發現的問題,以及問題產生的原因和相關糾正行動,評價電站是否需要採取相應的糾正行動,保證同行運行經驗能夠得到評價和借鑒;
1.1.18 應促進核電站與國內外同行交流與評審活動的展開,保證核電站能夠定期進行核電站運行安全的自我審評和外部同行評審或專家評審工作,使核電站安全運行管理水平能夠得到持續改進;
1.2 防止核泄漏事故發生的預防要點
1.2.1 應保證含有放射性物質的系統、設備、構築物以及放射性監控系統等的運行可靠性,保證其能正確執行設計功能;
1.2.2 應編制核電站堆芯和核燃料管理、放射性廢物運輸、處理與貯存管理、放射性排出流管理等管理制度與實施程序,保證從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員能夠得到合理、完整的工作程序

❼ 核電站安裝階段的行車適用特種設備安全法嗎

你好,按《特種設備安全法》第2條的規定是適用的(也可看一下《安全生產法》第2條)。
《特種設備安全法》
第二條 特種設備的生產(包括設計、製造、安裝、改造、修理)、經營、使用、檢驗、檢測和特種設備安全的監督管理,適用本法。
本法所稱特種設備,是指對人身和財產安全有較大危險性的鍋爐、壓力容器(含氣瓶)、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適用本法的其他特種設備。
國家對特種設備實行目錄管理。特種設備目錄由國務院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的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後執行。

修正後的《安全生產法》是這樣規定的: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以下統稱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適用本法;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對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鐵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以及核與輻射安全、特種設備安全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❽ 與環保有關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與環保相關的法律有很多,這里優浩律師事務所提示你主要包括以下這些點:
1.《憲法》中關於環境保護的規定(第二十六條、第九條、第十條、滴二十二條)。
2.環境保護綜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3..環境保護單行法可分為三類:
(1)自然資源保護法,如《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礦產資源法》、《水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土保持法》、《氣象法》等;
(2)污染防治法,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雜訊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
(3)其他類的法律,如《環境影響評價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
具體國家頒布的環境保護主要及相關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1989年12月26日頒布
2.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 2001年8月31日頒布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1996年5月15日頒布
4.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 2000年4月29日頒布
5.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1991年頒布
6.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2004年12月29日修訂
7.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2002年8月29日頒布
8.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2002年12月28日頒布
9.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1984年9月20日頒布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 2000年1月29日頒布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12.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 1997年3月25日頒布
13.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 1997年頒布
14.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 1996年10月29日頒布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1982年8月23日頒布
16.排放污染物申報登記管理規定 1992年8月14日頒布
17.徵收超標准排污費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辦法 1984年5月13日頒布
18.污染源監測管理辦法 1999年11月1日頒布
19.建築施工場界雜訊限制標准
20.環境標准管理辦法 1999年1月5日頒布
21.環境保護行政處罰辦法 1999年7月8日頒布
22.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條例 2001年10月10日頒布
23.城市綠線管理辦法 2002年9月9日頒布
24.環保科技成果登記辦法實施細則 2001年7月30日頒布
25.關於公布《環境保護產品認定管理辦法》的通知 2001年12月25日頒布
26.關於發布《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管理規定》的通知
27.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分級審批規定 2002年7月19日頒布
28.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29.環境保護法規解釋管理辦法 1998年12月3日頒布
30.礦產資源補償費使用管理辦法 2001年頒布
31.排污費徵收使用管理條例 2002年1月30日頒布
32.退耕還林條例 2002年12月6日頒布
33.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
34.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 2001年3月20日頒布
35.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 2002年6月29日頒布
36.環境保護檔案管理辦法
37.環境保護設施運營資質認可管理辦法(試行)
38.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1996年8月29日頒布
39.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 1996年8月29日頒布
40.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1994年頒布
4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 1979年2月10日頒布
42.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1988年11月8日頒布
43.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准 2001年12月28日頒布
44.化學危險物品安全管理條例 1987年2月17日頒布
45.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 2002年頒布
46.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條例實施辦法 2003年5月13日頒布
47.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2003年6月28日頒布
48.水功能區管理辦法 2003年5月30日頒布
49.室內裝飾裝修材料人造板及其製品中甲醛釋放限量
50.林業標准化管理辦法 2003年頒布
5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2002年10月28日頒布
52.危險廢物污染防治技術政策
53.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准 2001年12月28日頒布
54.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管理辦法 1999年5月31日頒布
55.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 2001年頒布
56.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辦法 2003年4月1日頒布
57.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直屬單位實行人員聘用制度暫行辦法 2003年9月22日頒布
58.專項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辦法 2003年10月8日頒布
59.傾倒區管理暫行規定 2003年11月14日頒布
60.礦產資源登記統計管理辦法 2003年11月26日頒布
61.渤海生物資源養護規定 2004年1月15日頒布
62.國家林業局印發行政許可工作管理辦法 2004年6月25日頒布
63.環境保護行政許可聽證暫行辦法 2004年6月17日頒布
64.林業科技重獎工作暫行辦法 2004年6月2日頒布
65.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辦法 2004年8月9日頒布
66.能源效率標識管理辦法 2004年8月13日頒布
67.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管理辦法 2004年9月30日頒布
68.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資質許可管理辦法 2004年11月8日頒布
69.地方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備案管理辦法 2004年11月11日頒布
70.黃河河口管理辦法 2004年11月30日頒布
71.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 2004年11月30日頒布
72.水電站大壩運行安全管理規定 2004年12月1日頒布
73.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建設項目安全審查辦法 2004年12月14日頒布
74.草畜平衡管理辦法 2005年1月19日頒布
75.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評選和管理辦法 2005年1月7日頒布
76.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登記管理暫行辦法 2005年2月23日頒布
77.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 2005年2月28日頒布
78.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管理辦法 2005年4月18日頒布
79.環境保護法規制定程序辦法 2005年4月25日頒布
80.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 2005年6月24日頒布
81.非法采礦、破壞性采礦造成礦產資源破壞價值鑒定程序的規定 2005年8月31日頒布
82.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辦法 2005年9月19日頒布
83.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船舶污染內河水域環境管理規定 2005年8月20日頒布
84.草原征佔用審核審批管理辦法 2006年1月27日頒布
85.草種管理辦法 2006年1月12日頒布
86.國家核應急預案
87.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條例 2006年2月21日頒布
88.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環境管理辦法 2006年3月8日頒布
89.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90.農業轉基因生物加工審批辦法 2006年1月27日頒布
91.《環境信訪辦法》 2006年6月24日頒布
92.新生產機動車排放污染申報檢測機構管理辦法
93.農村水電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 2006年7月6日頒布
94.關於印發《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規定》《環境監測人員持證上崗考核制度》的通知 2006年7月28日頒布
95.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辦法 2006年10月26日頒布
96.環境統計管理暫行辦法 2006年11月4日頒布
97.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工作規則 2006年12月22日頒布
98.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 2007年04月11日頒布
99.環境監測管理辦法 2007年07月25日頒布
100.綠色建築評價標識管理辦法(試行) 2007年08月21日頒布
101.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 2007年10月28日頒布
102.民用核安全設備無損檢驗人員考核與資格鑒定管理辦法 2008年03月06日頒布
103.民用核安全設備設計製造安裝和無損檢驗監督管理規定(HAF601) 2007年12月28日頒布
10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2008年2月28日頒布

❾ 核泄漏的公約法規

為實現核能利用安全,通過規定各締約方義務和建立公約實施機制來確保核安全能得到良好監督管理的國際公約。1994年6月17日由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其總部維也納舉行的外交會議通過。1994年9月20日起開放供簽署。一般性義務主要是:各締約方應在其本國法律上的框架內採取為履行本公約規定義務所必需的立法、監管和行政措施及其他步驟。
《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於2003年6月28日通過,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在總結中國放射性污染防治的實踐經驗、借鑒國外防治放射性污染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對放射性污染防治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核設施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核技術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鈾(釷)礦和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放射性廢物的管理等具有強烈現實意義的問題,都做了明確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條例》是1986年10月由國務院頒布的中國第一部針對民用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的法規。《條例》總則闡明了制定目的是為保證民用核設施的建造和營運中的安全,保障工作人員和公眾的健康,保護環境,促進核能事業的順利發展。《條例》中規定了以核電廠、反應堆、核燃料循環設施以及放射性廢物的處理設施為監督對象,明確了在民用核設施的選址、設計、建造、運行和退役的過程中必須貫徹安全第一的方針。 (英文:International Nuclear Event Scale, INES)是根據核電廠事故對安全的影響作為分類,使傳媒和公眾更易了解的標准。INES由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核能機構(NEA)設計,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監察。 級別 名稱 描述 實例 0級 偏差 安全上無重要意義 2004年關西電力美濱發電所3號機2次系配管損壞事故等 1級 異常 超出規定運行范圍的異常情況,可能由於設備故障,人為差錯、或規程有問題引起 2004年關西電力美濱發電站3號機、2次冷卻水配管蒸汽噴出等 2級 事件 安全措施明顯失效,但仍具有足夠縱深防禦,仍能處理進一步發生的問題。導致工作人員所受劑量超過規定年劑量限值的事件和/或導致在核設施設計未預計的區域內存在明顯放射性,並要求糾正行動的事件。 1991年關西電力美濱發電站2號機・蒸汽發生器導熱管損傷等 3級 重大事件 放射性向外釋放超過規定限值,使用權受照射最多的廠外人員受到十分之幾毫希沃特量級劑量的照射。無需廠外保護性措施。導致工作人員受到足以產生急性健康影響劑量的廠內事件和/或導致污染擴散的事件。安全系統再發生一點問題就會變成事故狀態的事件,或者如果出現某些始發事件,安全系統已不能阻止事故發生的狀況。 1955年至1979年英國塞拉菲爾德核電廠事件
2011年3月11日本福島縣福島第二核電廠:第一、二、四號機組 4級 沒有明顯廠外風險的事故 放射性向外釋放,使受照射最多的廠外個人受到幾毫希沃特量級劑量的照射。由於這種釋放,除當地可能需要採取食品管制行動外,一般不需要廠外保護性行動。核裝置明顯損壞。這類事故可能包括造成重大廠內修復困難的核裝置損壞。例如:動力堆的局部堆芯熔化和反應堆設施的可比擬的事件。一個或多個工作人員受到很可能發生早期死亡的過量照射。 1973年英國溫茨凱爾後處理裝置事故、1980年法國聖洛朗核電廠事故、1983年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臨界裝置事故。 5級 具有廠外風險的事故 放射性物質向外釋放(等效放射性超過1014~1015BqI-131)。這種釋放可能導致需要部分執行應急計劃的防護措施,以降低健康影響的可能性。核裝置嚴重損壞,這可能涉及動力堆的堆芯大部分嚴重操作,重大臨界事故或者引起在核設施內大量放射性釋放的重大火災或爆炸事件。 1957年英國溫茨凱爾反應堆事故、1979年美國三哩島核泄漏事故。 6級 重大事故 放射性物質向外釋放數量上,(等效放射性超過1015~1016BqI-131),這種釋放可能導致需要全面執行地方應急計劃的防護措施,以限制嚴重的健康影響。 1957年蘇聯基斯迪姆後處理裝置(現屬俄羅斯)事故。
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3號機組事故。 7級 特大事故 大型核裝置(如動力堆堆芯)的大部分放射性物質向外釋放,典型地應包括長壽命和短壽命的放射性裂變產物的混合物(數量上,等效放射性超過1016BqI-131)。這種釋放可能有急性健康影響;在大范圍地區(可能涉及一個以上國家)有慢性健康影響;有長期的環境後果。 1986年蘇聯(現屬烏克蘭)切爾諾貝利事故。
2011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

❿ 哪部法律包含了對高度危險責任賠償限額的規定

我國法律法規對「高度危險責任賠償限額的規定」主要體現在以下法律法規中。
一、在《侵權責任法》第77條規定:「承擔高度危險責任,法律規定賠償限額的,依照其規定。
二、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對限額賠償責任的規定:
(一)、核損害賠償
國務院《關於核事故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批復》
第7條 核電站的營運者和乏燃料貯存、運輸、後處理的營運者,對一次核事故所造成的核事故損害的最高賠償額為3億元人民幣;其他營運者對一次核事故所造成的核事故損害的最高賠償額為1億元人民幣。核事故損害的應賠總額超過規定的最高賠償額的,國家提供最高限額為8億元人民幣的財政補償。
對非常核事故造成的核事故損害賠償,需要國家增加財政補償金額的由國務院評估後決定。
按照這一規定,核電站等營運者對一次核事故所造成的損害事故的最高賠償額為3億元人民幣,加上國家提供的最高限額8億元,一次核事故造成損害的最高賠償額為11億元人民幣。因此,在核損害事故中,一次事故的損害賠償限額,企業承擔的最高限額為3億元,不足部分,國家承擔的仍然是限額賠償,為8億元。不論受害人有多少,只能在這個限額中按照債權平等的原則,按比例受償。
(二)、鐵路交通事故賠償
《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
第33條 事故造成鐵路旅客人身傷亡和自帶行李損失的,鐵路運輸企業對每名鐵路旅客人身傷亡的賠償責任限額為人民幣15萬元,對每名鐵路旅客自帶行李損失的賠償責任限額為人民幣2000元。
第34條 事故造成鐵路運輸企業承運的貨物、包裹、行李損失的,鐵路運輸企業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的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第35條 除本條例第33條、第34條的規定外,事故造成其他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依照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賠償。
這里規定的是,對於鐵路旅客的傷亡賠償,實行限額賠償,最高賠償額為15萬元,自帶行李也實行限額賠償,最高額為2000元。這種損害賠償實際上是運輸合同的損害賠償責任,由於發生競合,當然也可以侵權損害賠償起訴。這種最高限額,也是無過錯責任中的限額賠償。對於路外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則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規定承擔賠償責任,不在此列,沒有賠償限額的限制。
(三)、國內航空事故賠償
《國內航空運輸承運人賠償責任限額規定》
第3條 國內航空運輸承運人(以下簡稱承運人)應當在下列規定的賠償責任限額內按照實際損害承擔賠償責任,但是《民用航空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一)對每名旅客的賠償責任限額為人民幣40萬元;
(二)對每名旅客隨身攜帶物品的賠償責任限額為人民幣3000元;
(三)對旅客托運的行李和對運輸的貨物的賠償責任限額,為每公斤人民幣100元。
第5條規定 旅客自行向保險公司投保航空旅客人身意外保險的,此項保險金額的給付,不免除或者減少承運人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
按照這一規定,國內航空運輸中發生的旅客人身、財產損害的賠償,按照上述限額進行賠償。超出以上限額的,不予賠償。其賠償性質與鐵路交通事故相同,也不包括對航空旅客之外的其他人的損害賠償問題。
(四)、海上運輸損害賠償
《港口間海上旅客運輸賠償責任限額規定》
第3條 承運人在每次海上旅客運輸中的賠償責任限額,按照下列規定執行:
(一)旅客人身傷亡的,每名旅客不超過40000元人民幣;
(二)旅客自帶行李滅失或者損壞的,每名旅客不超過800元人民幣;
(三)旅客車輛包括該車輛所載行李滅失或者損壞的,每一車輛不超過3200元人民幣;(四)本款第(二)項、第<三)項以外的旅客其他行李滅失或者損壞的,每千克不超過20元人民幣。
第4條 海上旅客運輸的旅客人身傷亡賠償責任限制,按照4萬元人民幣乘以船舶證書規定的載客定額計算賠償限額,但是最高不超過2100萬元人民幣。
這個規定至今已經有15年多了,規定的賠償限額顯然過低,但它仍然是限於合同之中對旅客損害的限額賠償,而不是全額賠償。

熱點內容
就業證明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11 15:45:57 瀏覽:126
法學概論下載 發布:2025-02-11 15:32:58 瀏覽:435
大連市勞動法產假規定 發布:2025-02-11 15:29:11 瀏覽:605
廣西社區矯正條例 發布:2025-02-11 14:58:38 瀏覽:250
農民工維權法律知識講座信息 發布:2025-02-11 14:52:20 瀏覽:498
行政法適用從舊兼從輕 發布:2025-02-11 14:09:13 瀏覽:648
入選區黨委法律顧問 發布:2025-02-11 13:50:16 瀏覽:453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尋親路 發布:2025-02-11 13:34:31 瀏覽:770
刑法的私塾pdf 發布:2025-02-11 13:12:04 瀏覽:923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公開的事項應當 發布:2025-02-11 13:10:08 瀏覽: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