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關於政協委員的規章制度

關於政協委員的規章制度

發布時間: 2022-04-24 15:12:23

Ⅰ 基層政協怎樣做好對政協委員的管理

新的歷史時期,基層政協如何進一步做好工作,從而不斷促進本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是需要不斷探索的新課題,作為一名在基層工作多年的工作者,我想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圍繞中心,搞好調研,切實發揮參謀作用。
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是政協的兩大重要職能,而搞好調研是履行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重要手段。調研的過程也是民主監督的過程,通過調研可以了解國家的法律、法規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執行情況。從一定意義上講,政協委員在調研過程中聽取匯報、實地視察和基層群眾接觸,已經掌握了大量的信息,已經實施了民主監督這一職能。在調研結束後形成的調研報告,即有調研中存在情況的綜述,也有針對問題提出的若干意見和建議,調研報告中的意見和建議就是政協履行參政議政的重要形式。

基層政協工作涉及面廣、事務瑣碎而繁雜,只有緊扣黨委的中心工作和群眾關心的熱點,才能使政協工作重點突出,抓住關鍵,找准履行職能的切入點。由此可見,圍繞中心、搞好調研、服務大局是基層政協參政議政的基礎,是建言立論的重要渠道。

一是圍繞重點,選准課題搞調研。選准課題是做好調研工作的前提,是決定調研成果能否轉化的關鍵。調研要選擇人民群眾關心、黨政部門重視、政協有條件做好的課題組織調研,力求選題新穎,內容實在,建議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圍繞難點,組織專家搞調研。政協委員來自各個不同的界別,在界別上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在一些技術性較強的領域可能沒有專業性,有的難點問題如果沒有該行業的專家介入,很難掌握問題的核心所在,那麼形成的調研材料就可能可操作性和權威性。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有兩點,一是可以組織跨界別的委員聯合調研,這樣可以聚集人才,集思廣益;二是聘請在某一領域有一定專長的專家協助調研,從而使調研可以達到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並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三是圍繞熱點,發動群眾搞調研。政協委員是各個界別的代言人,在做好為各個界別情況反映的同時,也要關注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注重廣泛性。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是我們政協工作的光榮傳統。對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可以採取問卷調查和委員深入群眾走訪等多種形式,廣泛接觸,深入了解,真正掌握群眾之想、群眾之所急、使調研更具有群眾性、普遍性,從而架起黨委、政府溝通群眾的橋梁,使黨委、政府知民情、順民意、得民心。

二、聯系群眾,體察民情,切實做好社情民意工作。

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是政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工作,要力求做到四點,一是要把握重點,既要反映「路不平、燈不明、車亂停」等生活瑣事,更要著眼大政和全局,著眼於熱點和難點問題,同時對一些冷僻、隱蔽的問題,也要進行客觀的反映和理性的思考。二是要力求真實。注重調查研究,務求真實,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三是抓住時效。反映社情民意要有預見性,對一些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要有造紙廠性,做到知道得早,反映得快,解決得主動。四是注重實效。反映群眾意見和要求,不能光停留在群眾的不滿上,要幫助分析問題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

三、注重質量,講求實效,努力提高提案辦理質量。

提案的提出和辦理是政協委員履行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一種最直接有效的形式,在提案工作方面要抓住提案的質量和提案承辦的質量。提案質量要注重三性,即超前性、客觀性、可行幾至。把好兩關,即提案質量關和提案立案審查關。凡是低質量的提案一律不予立案,可轉作社情民意和一般問題處理,一經立案的提案要緊抓不放,辦到頭。提高提案辦理質量,一是要召開重點提案交辦會,做到三明確,即明確承辦單位、承辦時間、承辦效果。二是採取主席領銜督辦重點提案制度,從委員提案中選出一些涉及面廣、難度大、群眾反映強烈的重點提案,由主席、副主席領銜督辦。三是跟蹤督辦。可實行委員跟蹤和輿論跟蹤的辦法,委員跟蹤就是要有選擇將有條件能辦到的提案讓委員介入提案辦理過程,實行全程跟蹤或間接跟蹤,從而對提案承辦部門辦理提案起到監督和促進作用。輿論跟蹤就是要對一些辦理及時和辦理較好的部門予以宣傳,起到鼓動作用,對沒有辦理或沒有及時辦理提案的部門予以曝光,從而可以起到監督作用。

Ⅱ 政協委員的產生辦法要通過幾個步驟

全國政協官網上公布,各級政協委員都需要經過這4個步驟:提名、協商、常務委員會會議通過和公布。

1、提名推薦。推薦全國委員會委員名單,由各黨派中央、各人民團體、無黨派民主人士、各個界別等協商提出。在地方的全國委員會委員,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協商推薦。

2.協商確定建議名單。對各方面提出的推薦名單由中共黨委組織有關部門進行綜合平衡,反復同各推薦方面協商形成建議名單。

3.政協常務委員會會議通過。將委員建議名單提交常務委員會會議進行協商和表決,經全體常務委員過半數同意予以通過。

4.公布。經常務委員會會議通過的委員,由政協辦公廳(或辦公室)分別通知推薦單位和個人,向委員發委員證書,並通過新聞媒介向社會公布。

增補政協委員的程序,也需要經過上述4個步驟。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各級最高權力機關。

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

二者的職能和作用雖然不同,但相輔相成,占據我國政治生活最重要的位置,每年的全國兩會和地方兩會也是最重要的政治活動之一。

那麼,問題來了——

政協和人大有什麼區別?

相 同 點

1.二者體現的經濟基礎相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人大制和政協制都是我國的政治制度,人大和政協均屬上層建築,均受我國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經濟基礎決定,並反映、反作用於我國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經濟基礎。

2.二者體現了相同的國體。人大和政協機構的設置都體現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都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民主本質。

3.都要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一切機構、團體和個人都要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大作為權力機關,政協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都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協調工作,為共同的奮斗目標而努力。

不 同 點

1.人民政協和人大的性質不同。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機構,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因此,它不是我國的國家機構。

2.二者的職能不同,人民政協和人大的性質決定了它們的職能各不相同。人民政協的職能主要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人大是我國的權力機關,有權決定國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務,有權組織其他國家機關,而人民政協則對上述問題進行協商;人大具有監督權,是運用國家權力實行監督,是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具有法律約束力;而人民政協的監督不具有國家權力的性質,不具有法律約束力,是一種民主監督。

3.人民政協和人大的產生與組成方式不同。人民政協是由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和各界愛國人士參加的,由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組成的統一戰線組織,每屆參加政協委員會的單位、委員名額和人選,由上屆地方委員會或其常委會協商決定。

全國人大,地方各級人大的代表及其常委會的組成人員均由直接或間接選舉產生;參加全國人大的單位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和人民解放軍的代表團。

Ⅲ 國家關於對政協委員採取刑事拘留等問題有何規定

縣級以上政協委員刑事拘留只需要通知政協常委會即可不需要批准。中央政法委員會《關於對政協委員採取刑事拘留、逮逋強制措施應向所在政協黨組通報情況的通知》(政法[1996]18號)規定「今後各級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依法對有犯罪嫌疑的政協委員採取刑事拘留、逮捕強制措施前,應向該委員所在的政協黨組通報情況;情況緊急的,可同時或事後及時通報,以利於政協黨組及時掌握情況,採取相應的配合措施,保證案件的順利查處。」

Ⅳ 政協委員基本要求是什麼

政協章程對政協委員的基本要求是:要密切聯系群眾,了解和反映他們的願望和要求,參加政協組織的會議和活動。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進一步強調,要認真組織政協委員的學習與培訓,促進政協委員提高自身素質。政協委員要在遵守政協章程,履行委員職責,密切聯系群眾的基礎上,積極參加政協組織的會議和活動。

成為政協委員的要求

政協章程規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由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各少數民族和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和歸國僑胞的代表以及特別邀請的人士組成,設若干界別。

全國政協委員即參加全國政協的各單位的代表和特別邀請的人士。各級地方政協委員即參加各級地方政協的單位的代表和特別邀請的人士。

以上內容參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旬陽市委員會-每日一知識:政協委員應具備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Ⅳ 政協委員的義務有哪些

政協委員的權利:
根據政協章程規定,政協全國委員會和地方委員會委員的權利可歸納為:
(1)在本會會議上有表決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2)有對本會工作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
(3)有通過本會會議和組織充分發表各種意見、參加討論國家大政方針和各該地方重大事務的權利;
(4)有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工作提出建議和批評的權利;
(5)有對違紀違法行為檢舉揭發、參與調查和檢查的權利:
(6)有聲明退出政協的自由;
(7)在受到警告或撤銷參加資格的處分時,如果不服,有請求復議的權利。
政協委員的義務:
根據政協章程規定,政協委員的義務可歸納為:
(1)遵守和履行政協章程;
(2)遵守和履行本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和常務委員會會議決議;
(3)地方政協委員還應遵守和履行政協全國委員會的全國性決議和上級地方委員會的全地區性的決議。

Ⅵ 政協章程選舉辦法是什麼

【法律分析】
本次會議選舉須有全體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始得進行。本次會議選舉常務委員10名。候選人名單(草案)經常務委員會議審議通過後,提交全體委員醞釀討論,再由常務委員會議根據多數委員的意見,確定正式候選人名單,提交全體委員會議選舉。本次會議選舉採用委員無記名投票和等額選舉的方式。本次會議選舉設監票人9名(中共界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界各推薦1名,並從中指定總監票人1名),總監票人、監票人經常務委員會議通過後,在常務委員會領導下對選舉全過程進行監督。已提名為候選人的,不得擔任監票人。選舉工作人員,由大會秘書處指定。委員對選票上的候選人,可以投贊成票,可以投反對票,可以棄權,也可以另選他人。另選他人必須是本屆政協委員。填票時贊成選票上的候選人的,就在其姓名右側表示「贊成」的空格內劃「O」;反對的,在其姓名右側表示「反對」的空格內劃「X」;棄權的不劃任何符號。如果要另選他人,必須在反對的候選人右側表示「反對」的空格內先劃「X」,然後在另選人欄內寫上自己要選的人的姓名。棄權的,不得另選他人。每張選票所選人數,等於或少於應選名額的,為有效票;多於應選名額的,為廢票。投票完畢,計票人清點票數。收回的選票數等於或少於發出的選票數,選舉有效;收回的選票數多於發出的選票數,選舉無效,應重新進行選舉。候選人須得到超過全體委員半數的贊成票方能當選。選舉結果由總監票人向主席和大會執行主席報告後,大會指定工作人員將計票結果向大會宣讀,然後由大會執行主席向大會宣布當選人名單。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第十六條 國家實行公務員職位分類制度。
公務員職位類別按照公務員職位的性質、特點和管理需要,劃分為綜合管理類、專業技術類和行政執法類等類別。根據本法,對於具有職位特殊性,需要單獨管理的,可以增設其他職位類別。各職位類別的適用范圍由國家另行規定。

Ⅶ 政協委員是什麼怎樣才能成為政協委員

政協委員即參加全國政協的各單位的代表和特別邀請的人士。成為政協委員方法如下:

首先是參加人民政協的各黨派、各團體和各族各界的代表人物,在社會上享有較高的聲譽。

政協委員的產生程序是:參加各單位政協的提名推薦,中共黨委有關部門對推薦的名單進行綜合評定,並同各推薦單位協商,形成建議名單。

再將建議名單報到政協常務委員會進行協商,經全部常務委員過半數同意通過,才能成為政協委員,政協委員的任期是5年。

政協委員制度意義

設立「政協委員工作室」是市政協今年的一項創新性工作,是市政協為打通委員聯絡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的新舉措。

可更好地為委員搭建履職平台,拓寬政協委員聯絡基層、聯絡群眾的新渠道,通過調研學習、反映社情民意、服務基層群眾,明確「聽民聲、解民憂、促和諧」的定位,更好地發揮黨政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作用。

Ⅷ 我國涉及人民政協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人民政協是我國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從它建立的時候起,其組織的設立和工作的開展就有著堅實的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與人民政協有關的國家法律或法規主要有: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年9月29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這是新中國建立時期最重要的法律,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共同綱領是新中國建國的政治基礎,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大綱,也是人民政協各參加單位、各級人民政府和全國人民均應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則。共同綱領對人民政協的性質、組成、政協全體會議的職權等作了明確的規定。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1949年9月27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這是新中國最早的重要法律之一。政協組織法規定了人民政協的性質和宗旨,組織構成、參加條件和紀律,全體會議的會期、召集和職權,全國委員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職權、產生與召集,地方委員會的性質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組織法》(1949年9月27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這是新中國最早的重要法律之一。政府組織法中與人民政協直接有關的內容有:規定在普選的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前,由政協的全體會議執行全國人大的職權;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由人民政協全體會議選舉產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依據人民政協全體會議制定的共同綱領行使職權;政務院根據並為執行人民政協共同綱領、國家的法律、法令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規定的施政方針行使職權;政府組織法的修改權屬於人民政協全體會議,其閉會期間屬於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這是我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後首次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了人民政協的性質及其在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對外友好活動中,在國家現代化建設、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團結的斗爭中的重要作用。在1993年3月通過的憲法修正案中,又充實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1990年6月28日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十四次會議通過)。在國旗法中,對政協全國委員會和各級地方委員會升掛國旗及全國委員會主席逝世下半旗等作了規定。
此外,在1990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和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1997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辦法》兩部法規中,對香港地區的全國政協委員參加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和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選舉會議的有關事項作出明確的規定。在1993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一《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關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立法會和司法機關產生辦法的決定》兩部法規中,對澳門地區的全國政協委員參加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和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的有關事項作出明確的規定。

Ⅸ 如何讓加強政協委員管理的意見建議

政協委員履職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民政協的履職成效。做好新時期的政協工作,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政協委員的履職熱情。

1.切實尊重委員,在增強委員榮譽感上下工夫。一是要落實委員政治待遇。認真落實法律法規和《政協章程》賦於委員的各項權利,切實為委員履行職責、行使權利提供法律、時間、經費保障和各種必要服務,充分體現政協委員的重要政治地位。二是要重視委員建議意見。既要相信委員,放手讓委員工作,讓委員在重要場合有機會「說話」,充分發表意見;又要切實保障委員的建議意見受重視、有迴音、得落實。要追蹤委員意見建議辦理落實情況,並將結果及時反饋給委員。三是要營造尊重委員氛圍。密切與新聞媒體的合作,及時宣傳展示委員風采。

2.正確引導委員,在發揮委員主體作用上下工夫。一是要把握履職方向。引導委員樹立大局觀念,從全局高度看待、思考問題,抓住經濟建設、社會事業發展、民生改善等事關全局的重要問題提出有前瞻性、針對性的建議意見。二是要構建履職載體。積極探索制定政協委員履行職能的具體形式和規范標准,把委員的權利和義務具體化,使委員履行職責、發揮作用有路徑可依。三是要突出界別特色。立足人民政協由界別組成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界別委員履職活動,發揮委員專長,拓展履職領域。

3.細心服務委員,在激發委員履職活力上下工夫。一是要搭建平台。積極營造知情問政環境,定期邀請黨政有關部門通報工作情況,為委員多知情、知實情創造條件。二是要搞好協調。加強與委員所在單位的聯系,協調有關部門制訂必要的規章制度,明確委員職責,保護委員權利,盡可能讓他們列席或參加同級組織、本單位的重要會議,優先保證委員履職有充裕的工作時間和精力,優先為委員履職提供便利。三是要關心支持。

4.嚴格教育委員,在提升委員履職能力上下工夫。一是要加強履職理念教育。通過集中學習、舉辦知識講座等形式,不斷加深委員對人民政協性質、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增強委員的履職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體察民情,主動反映民意,大膽建言獻策,自覺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為推進政協事業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二是要搞好履職能力培訓。按照「學識豐富、業務熟練」的要求,切實加強委員的履職能力培訓,不斷提升委員的整體素質。教育委員多關心國家大事,多思考一些事關全局的問題,多出一些利民的點子,做到「腦勤」;引導委員敢於對上級政策落實情況和地方重要事務發表意見,提出各種實事求是的建議和批評,做到「嘴勤」;鼓勵委員大膽提出有情況、有分析、有分量、有獨特見解的社情民意、批評建議和提案,做到「手勤」;動員委員多搞調查研究,多接觸一些群眾,多交一些朋友,加強同各方面聯系,做到「腿勤」。三是要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建立健全對政協委員的考評監督機制、激勵機制,做到獎優罰劣、「有進有出」,充分調動政協委員的積極性,保持隊伍的活力。探索建立對優秀委員向組織部門推薦任用、委員履職情況納入委員所在單位工作考核范疇等機制,提升隊伍的整體水平。

Ⅹ 政協的職能和政協委員的職責是什麼

一、中國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這三項主要職能體現了政協的性質和特點,是政協區別於其他政治組織的重要標志。具體介紹如下:
1、政治協商:是對國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針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在決策之前進行協商,以及就決策執行過程中的重要問題進行協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和地方委員會可根據中國共產黨、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政府、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的提議,舉行有各黨派、團體的負責人和各族各界人士的代表參加的會議,進行協商,亦可建議上列單位將有關重要問題提交協商;
2、民主監督:就是對國家憲法、法律和法規的實施情況,對中共中央與國家領導機關制定的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情況,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遵紀守法、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況,通過建議和批評進行監督;
3、參政議政:是對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以及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進行協商討論。通過調研報告、提案、建議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機關提出意見和建議。
二、政協委員主要有以下職責:
1、密切聯系群眾,了解和反映群眾的願望和要求,參加政協組織的會議和活動;
2、在政協組織的會議上有表決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3、可以對本會工作提出批評和建議;
4、通過本會會議和組織充分發表各種意見、參加討論國家大政方針和該地方重大事務;
5、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工作提出建議和批評;
6、對違紀違法行為檢舉揭發、參與調查和檢查;
7、在受到警告或撤銷參加資格的處分時,可以請求復議。

熱點內容
屬於經濟法有 發布:2025-02-11 08:58:02 瀏覽:233
史法治 發布:2025-02-11 08:31:41 瀏覽:204
南寧鐵路運輸法院 發布:2025-02-11 08:30:53 瀏覽:271
跳槽自己開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11 07:59:36 瀏覽:669
應建全法律法規規章起草 發布:2025-02-11 07:45:33 瀏覽:958
食品安全規章制度銷售 發布:2025-02-11 07:36:23 瀏覽:518
北京交通大學法學排名 發布:2025-02-11 07:21:27 瀏覽:850
微法院繳費 發布:2025-02-11 06:50:45 瀏覽:819
侵佔罪是刑法多少條 發布:2025-02-11 06:49:55 瀏覽:886
新舊工傷保險條例區別 發布:2025-02-11 06:33:54 瀏覽: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