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生物條例
Ⅰ 我國對野生動物的保護
野生動物貿易是野生動物經濟利用的主要動力。貿易種類和數量的變化可以反映野生動物保護狀態,資源動態和利用水平。野生動物貿易研究制定瀕危物種限額貿易和野生動物保護措施的主要依據之一,也是進一步開展野生動物貿易監測和比較的基礎。研究結果還可以用來檢驗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和各種保護法的保護效果,並對野生動物資源的持早用有重要指導。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傳統的飲食、醫學、加工業和飼養十分發達,野生動物長期被用作食物、醫葯、原料和觀賞。但野生動物貿易從未監測過。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野生動物及產品的社會需求猛增,導致價格暴漲,從而刺激了野生動物及產品的貿易。飼養野生動物和經營野生動物及產品的單位和個人越來越多;非法收購,倒賣和走私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產品的活動十分猖獗。野生動物貿易已嚴重威脅分物種的生存和資源利用。據有關資料分(李義明、李典謨,1993),我國獸類物種的69.91%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受威脅的主要原因是捕殺和棲息地坡壞,其中捕殺是第一重要的原因。而野生動物貿易是刺激捕殺活動的根源,捕獲的獵物主要用作食物、醫葯和加工原料。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口持續增加,野生動物及產品的需求將會更大,加上高速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棲息地破壞和環境污染,受威脅的物種將進一步增加,物種受威脅程度進一步加重。
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開了野生動物貿易和研究,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經濟發展,資源的持續利用以及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產生了積極影響。我國還沒有開展野生動物貿易研究,甚至連這方面的一些粗略估計數字很缺乏。這不但影響到我國生物多樣性合理管理,保護和持續利用,而且也不利於國際其他國家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因此,有必要開展一項綜合性的野生動物貿易和研究,以揭示我國野生動物貿易現狀,為合理保護和持續利用野生動物資源提供依據。
我國野生動物貿易發展極為不平衡,存在強烈的區域差別,由於歷史和文化的,南方各省野生動物貿易發達,尤以廣東和廣西少為最甚。這兩省貿易種類多,貿易大。了解這兩省的野生動物貿易狀況對研究我國野生動物貿易有重要意義。
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廣西)位於我國的南疆,東、北、西三面分別與廣東省、湖南省、貴州省和雲南省接壤,西南面與越南交界,南瀕北部灣(圖1)。地處北緯20°54-26°23,東經104°28-112°04,總面積23.68萬平方公里,人口3800萬。防城縣、寧明縣、憑祥市、龍州縣和靖西縣等六縣一市與越南接壤,邊境線長約400公里,邊境地區人口約212.4萬,面積約1.842萬平方公里。龍州縣、憑祥市、明縣和防城縣海撥相對較低,交通發達,而靖西縣等位於雲貴高原的邊緣,海撥較高,交通亦不發達。
1988年中越關系緩和後,廣西中越邊境的兩國貿易逐漸繁榮起來,東南亞一帶的野生動物及產品隨之從越南進入我國廣西。這些野生動物除部分在當地消費外,大部分經廣西運往其它地區。廣西成了我國與其它地區及東南亞一帶野生動物貿易的中轉站。為了弄清廣西邊境野生動物貿易所涉及的野生動物種類,貿易和路線,為野生動物保護提供依據,於1993年12月2-31日和1994年6月20至7月28日調查了廣西及其中越邊境野生動物貿易,現將結果整理如下。 圖1. 廣西地理位置 1、富和鄉;2、水口;3、弄堯; 4、同登;5、芒街;6、東興 圖2. 調查地點 2. 研究地點和方法研究地點: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我國南部邊疆(圖2),南瀕北部灣海域,西南與越南交界,東與廣東相鄰,南與貴州和湖南兩省相接,西與雲南省為鄰。現有八個地區,分別是南寧、柳州、桂林、梧州、玉林、欽州、白色和河池地區,省會是南寧市。廣西是我國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歷來盛行野生動物,傳統醫學十分發達,野生動物及其產品年消費非常高。由於地處邊垂和沿海,邊界貿易十分發達,該區可能是我國野生動物及產品進出口的主要陸上和海上通道。 研究方法:
收集廣西經貿委(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和醫葯管理局所屬公司歷年野生動物活體,皮張和葯材等的貿易資料。南市以及邊貿城鎮憑祥市、龍州縣城和防城縣東興鎮(圖2)的葯店、餐館、農貿市場及寵物市場,檢定買賣的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和棲類及其產品的種類,並記錄出售數和價格。走訪東興、弄堯、埔寨和水口海關以及越南境內的芒街和富和鄉(圖2),調查野生動物邊貿的種類,數量和路線。偽裝成商人,走訪山貨老闆(野生動物商人),詢問野生動物的進貨來源和運輸路線。整理野生動物貿易有關文獻。分析和總結收集的數據,揭示廣西野生動物貿易的一般狀況:
(1). 野生動物貿易所涉及的物種和豐富程度。
(2).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貿易情況。
(3). 影響野生動物貿易因素。
(4). 某些野生動物貿易所涉及的國家和貿易路線。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進一步開展野生動物貿易的必要性以及哪些物種應該控制貿易,並提出具體的保護建議。
3. 廣西中越邊境野生動物的貿易情況
3.1 物種豐富度
廣西中越邊境野生動物貿易所涉及的物種有38種(表1),其中獸類13種、鳥類6種、爬行類18種、兩棲類一種。獸類主要是靈長目和食肉目種類,另外有鱗甲目的穿山甲。鳥類以隼形目種類為主。爬行類以龜鱉目和蛇目種類居多。38種野生動物中,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8種,其中,獺猴、黑葉猴、南蛇和巨蜥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越南金絲猴、長尾猴在我國無分布。三個海關中,憑祥弄堯海關運入的野生動物種類有33種,次是東興海關,有11種,龍州水口海關運入的野生動物種類少,僅7種。由於東興鎮人口少,當地消費小,而野生動物過關時包裝又很嚴密。從東興運入種類可能比調查的種類要多得多。
表1 三個海關運入的野生動物物種豐富度
物種
獺猴 Nycticebus coucang*
越南金絲猴 Rhiopithecus avurcul
豚尾猴 Macaca nenestrina*
熊猴 Macaca assamensis*
獼猴 Macaca mulatta*
食蟹猴 Macaca fascicularis
紅面猴 Macaca arctoides*
黑葉猴 Presbytis francoisi*
果子狸 Paguma larvata
豹貓 Felis bengalensis
大靈貓 Viverra zibetha*
小靈貓 Viverricula indica*
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貓頭鷹 Bubo bubo*
竹鷹**Zhying*(Accipiteridae)
猴頭鷹**Houtouying*(Tytonidae)
褐翅鴉鵑 Centropus sinensis*
水雞 Amaurornis phoenicurus
綠頭鴨 Anas platyrhynchos
山瑞 Trohyx steindachneri*
烏龜 Chinemys reeresii
水魚 Trionyx sinensis
合龜**(龜鱉目)(Testudoformes)
枕龜**(龜鱉目)(Testudoformes)
靈龜 Caretta caretta*
長壽龜**(龜鱉目)(Testudoformes)
麗龜 Lepidochelys olivacea
變色樹蜥 Calotes versicolour
巨蜥 Varanus salvator*
眼鏡蛇 Naja naja
眼鏡王蛇 Ophiophagus hannah
五步蛇 Agkistrodon acutus
翠青蛇 Opheodrys major
草花蛇**(蛇目)(Serpentiformes)
金環蛇 Bungarus fasciatus
南蛇 Python molurus*
蛤蚧 Gekko gecko*
黑斑蛙 Rana nigromaculata 3.2 貿易量
野生動物經海關運入我國的時間一般在上午。據1994年6至7月份調查,憑祥弄堯海關野生動物運入我國的時間在上午7時至9時30分,在水口海關,野生動物運入我國時間一般在8時至10時。東興海關野生動物運入我國的時間為9時至11時30分。冬季由於黑夜時間延長,野生動物運入海關的時間也相應推後0.5至1小時。如1993年12月調查,弄堯海關野生動物運入我國的時間是8至10時30分,水口為9至11時,而東興為9時30至11時30分。
中國及東南亞一帶野生動物國際貿易如此繁榮,原因有幾點:(1). 我國是巨大的野生動物被認為是滋補強身的上等佳品,因此,野生的消耗和需求十分巨大。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大為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有錢享受滋補強身的野生動物菜餚和佳品。我國實施《森林法》和《野生動物保護法》後,通過捕殺國內野生動物而獲得野生動物貨源的途徑已基本被禁止,這野生動物貨源奇缺,野生動物市場匱乏,野生動物價格暴漲,野生動物貿易就成為能獲得巨額利潤的行業。許多從事野生動物的人把眼光瞄準了國外。(2). 越南與我國接壤,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加之越南人均收入低,野生動物保護不力,向國販運野生動物能獲得豐厚的利潤。因此,大量的野生動物進入中國。中越邊境的野生動物貿易最初只是在中越邊境一帶,現已擴展到包括整個東南亞和中國大部及香港和澳門在內的龐大的國際貿易網路;(3). 由於沒有法律依據(在下面討論),中國和越南海關對野生動物只好聽之任之,與其它貿易同等對待。從事野生動物貿易的商人只要有護照,即可攜帶野生動物自由出入。
我國的雲南省與東南亞的越南,寮國和緬甸接壤,廣西與越南接壤。由於雲南省地處雲貴高原,本省交通及與內地交通不發達。從雲南運入我國的野生動物數量十分有限。相反,廣西交通發達,還有通往越南的國際列車,加之兩廣一帶的民眾有好食野生動物的不良習慣,傳統醫學又十分發達,因此,我國廣西和越面就成了東南亞一帶野生動物進入我國各省及再轉運到香港,澳門的走廊。 3.4.2中越邊境野生動物國際貿易對我國及東南亞野生動物資源及環境的危害
東南亞一帶的野生動物大量運入我國,帶來了復雜的政治,經濟,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保護。一方面,中越邊境的野生動物使個別的單位和個人趁機發家致富,另一方面,進入我國的野生動物對我國和東南亞一帶的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保護產生嚴重的有害作用,原因在於:
(1). 外來種入侵問題外來種入侵常常引起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導致許多物種絕滅。這方面已有大的科學證據,例如尼羅河河鱸(Lates nilotia)是外來種(Cobentz, 1990),它實際上已消滅了維多利亞湖幾百種鯉魚科特種。棕樹蛇即將引起關島至少10種鳥的絕滅。外來種對島嶼物種生存威脅最大,而今世界各國的自然棲息地均破碎成類似於島嶼狀的棲息地,棲息地島嶼上的物種同樣對外來種入侵很敏感。中越邊境的野生動物活體是越南的野生動物活體進入我國,最有可能產生外來種入侵。大的活野生動物進入我國,難免有部分個體流入到我國的自然棲息地,導致我國一些特有種的絕滅,使許多生物資源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值得注意的,外來種一旦定居下來,則是永久性地存在下去,無法把它們從自然棲息地中消除掉。外來種入的另一個是可能給我國同類物路帶來無法抵抗的流行病或寄生蟲,從而可能引起我國部分物種絕滅和資源下降,最終損害我國生物資源的經濟利用。 (2). 直接威脅我國野生動物種群我國一些分布在中越邊境的珍稀動物可能因越方大量捕殺而危及到種群的存活。獺猴(Nycticebus Coucang)是其中一例,分布在中越邊境一帶,在越南也有分布。該種是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在我國數已很小,瀕臨絕滅。越南大捕殺種群,有可能把正常擴形到越南的我國獺猴個體捕殺,而越南一方的獺猴種群無法正常地擴散到我國,這樣我國獺猴種群正常的遷移被打亂,我國獺猴種群數就會下降。如果越南鄰近中國一方的獺猴種群被捕盡,則我國的獺猴種群可能加速滅絕。作者12月22日下午在憑祥市野生動物交易處一次就發現16隻來自越南的獺猴在出售。有多少越南獺猴被捕獲和捕殺運入我國還不清楚。但照此捕殺下去,用不了多久,越南的獺猴資源就會枯竭,到那時,我國獺猴種群的生存將會面臨更加嚴峻的不利局面。黑葉猴、獼猴、豚尾猴、熊猴、穿山甲、巨蜥等在中越邊境一帶均有分布,越南邊境一帶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必然會禍及到我國的野生動物資源。(3). 妨礙我國的野動物保護大量的野生動物及產品湧入我國,為許多不法分子買賣國家禁止貿易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提供了掩護。許多不法分子可能打著買賣越南野動物的名義,干捕殺和買賣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勾當。由於我國與越南領土接觸,許多動物種類相同,而越南國內的野生動物資源又沒有研究清楚,這就增加了管理和執法人員識別不法分子野生動物來源的困難,大量的罪犯因此逍遙法外,而我國的野生動物資源則不斷受到破壞。
(4). 刺激我國野生動物及產品消費越南野生動物的大量流入,使得我國野生動物貨源充足,從而我國野生動物及產品的消費。食用野生動物的飯店和出售野生動物的越來越多,食野生動物的人數也不斷增加。目前廣西及我國其他省份高檔飯店和出售中野生動物佔有率高,野生動物佳餚品種的豐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有大量從越南運入我國的貨源。一旦越南及東南亞控制了野動物的捕殺和外流,我國野生動物貨源必將奇缺,將會導致野生動物及產品價格暴漲,一些不法分子可能轉向國內的野生動物種群,為獲利不以身試法。我國的野生動物種群就會面臨巨大的社會需求,野生動物及其產品的利用壓力會最終威脅我國的野生動物。
淡漠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由於飯店和酒店大量吃野生動物,市場上大量出售野生動物,野生動物保護就變成了一句空話,野生動物保護法就失去了應有的威嚴,同時,國家花大力氣提倡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的宣傳和教育就失去了效果。長此以往,國民素質會不斷降低,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會明顯下降。
東南亞一帶是亞洲生物多樣性最富的地區,也是世界生物多樣性較豐富地帶。大規模的野生動物國際貿易是直接大捕殺野生動物的結果,必然導致這一帶野生動物資源過度利用,部分物種絕滅,生物多樣性下降,對這一帶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保護極為有害。
我國是世界上擁有動物種類較多的國家之一。高等陸棲動物有 2300 余種,其中哺乳動物394 種、鳥類1795 種、兩棲動物 265 種、爬行動物 380 種,還有大量的昆蟲。我國的獸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動物分別佔世界總量的9.57 %、 12.06 %、4.11 %和 7.85 %。我國野生動物的特有種共333 種,其中獸類 62 種、鳥類66 種、兩棲類74 種、爬行類 131 種。我國在物種總數豐富程度和生物特有性多樣程度方面均位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 12 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國家之一
Ⅱ 生物安全相關法律法規有哪些
生活中常用的法規有以下7條:
1、《婚姻法》:用於處理夫妻家庭關系,子女撫養關系,感情破裂離婚時必用。
2、《繼承法》:用於老人去世後遺產的分配與繼承。
3、《道路交通安全法》:用於日常生活出行可能會遇到的交通事故及其處理。
4、《合同法》:用於生活中購買房產、汽車等物品時簽訂合同。
5、《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用於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尤其是處理鄰里關系糾紛。
6、《刑法》:用於受到傷害,如家中被盜、路遇搶劫等犯罪情況,如何向公安機關尋求幫助。
7、《勞動法》: 用於工作與單位打交道,非常有用,有助於維護自己的權利 。
普法、懂法的好處:
落實好普法責任制,讓普法和立法、執法和司法的具體實踐攜手共進,不僅能把普法教育貫穿於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還有助於形成司法過程與社會的有機互動。
事實上,執法者同時是普法者,對於執法行為本身也是有好處的。一段時間以來,各地都在推進判決書、裁定書、抗訴書、決定書等法律文書上網,不僅滿足了公眾知情權,也促使各級法院提升辦案水平。
同樣的,當每一個國家機關都需要向公眾普法,就會再一次審視自身行為的合理性,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各個部門理順了責任分工,一些涉及多個部門的工作如未成年人保護等,才有望真正形成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合力。
法律就像旅行一樣,必須為明天做准備。它必須具備成長的原則。建設好法治中國,就必須讓法律的發展根植於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一起成長,與時代共同進步。當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照進現實,成為最好的普法教材,法律的力量就會像影子跟隨著身體一樣跟隨著每一個公民。
Ⅲ 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我國古生物化石的保護與管理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績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土資源部一直高度重視古生物化石的保護工作,將其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在相關部門和有關專家的大力協助下取得了長足進展。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可以說是化石保護工作成果卓著的十年,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
(1)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走向法治化軌道。為促進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的規范化管理,2002年7月,國土資源部發布了《古生物化石管理辦法》。該辦法規定了古生物化石發掘、進出境等管理制度,在促進古生物化石保護與管理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2006~2010年,國土資源部與國務院法制辦密切配合,經多方徵求意見,幾易其稿,出台了《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開啟了我國古生物化石保護的新里程。與《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配套的《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辦法》《國家古生物化石分級標准》《國家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名錄》等部門規章也已陸續出台,以保證《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的順利實施。
(2)加強了對古生物化石產地和化石標本的保護管理。對國家重點保護的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建立了5個國家級保護區和25個國家地質公園;對一般化石集中產地,建立了多個省級保護區和省級地質公園。從2003年以來,在國家地質遺跡保護專項經費中安排3億多元,用於古生物化石保護區和古生物化石類國家地質公園的保護工程建設。近幾年,我國陸續建立了雲南祿豐、山東諸城、寧夏靈武、遼寧朝陽、貴州關嶺等化石原址博物館,有效地保護了近年來發現和採集的古生物化石。
(3)初步建立了多項監管制度,如採掘許可制度、進出境許可制度、收藏統計制度和市場管理制度。這些制度的初步建立,有效地制止了古生物化石亂采濫挖和販賣走私行為,維護了出入境和市場秩序,也為《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的制定提供了成熟的經驗。
(4)追繳了一大批流失國外的古生物化石,查獲了多起走私化石事件。在外交、海關等有關部門的大力協助下,先後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義大利追回我國流失國外的古生物化石5000多件,多數是我國重點保護的化石,如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蛋化石、劍齒虎頭骨化石、鸚鵡嘴龍頭骨化石等。另外,在我國海關的協助下,2007~2010年8次從深圳市、上海市、天津市、北京市等海關截獲非法出境的古生物化石1345件,非法攜帶者受到了應得的懲罰。
圖4-1 專家委員與海關部門探討化石保護問題(攝影/王麗霞)
(5)開展科普教育,提高了公眾對古生物化石的保護意識。為宣傳古生物化石的珍貴價值,宣傳保護化石的重大意義,在全國建立了多個古生物科普教育基地;印製了上萬冊古生物化石科普讀物和宣傳材料;印製了幾萬份保護古生物化石張貼畫。特別是2010年,藉助上海世博會這個世界級的平台,由國土資源部和遼寧省政府聯合在上海世博會遼寧館成功舉辦了「中國遼寧古生物化石精品展」。這次展覽向世界展示了我國在古生物學研究方面的輝煌成就,弘揚了我國地質遺產文化,普及了古生物化石知識,宣傳了我國政府在古生物化石保護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
圖4-2 上海世博會古生物化石精品展(攝影/程榮欣)
(6)成立了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和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2010年底,國土資源部成立了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該委員會作為化石保護的咨詢和政策研究機構,為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也為化石保護工作的科學決策提供了保障。2009年3月,經國務院同意,民政部登記,由國土資源部主管,成立了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截至2011年,該基金會募集資金1800多萬元,用於科普活動、資助獎勵和交流合作等公益事業,有力促進了古生物化石的科學普及工作。
Ⅳ 為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我國相繼頒布了哪些法律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被批准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最早的國家之一。
我國頒布的法律法規有:
國家林業局行政許可公示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
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保護瀕危物種的新法規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三有名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實施辦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
野生動植物資源管理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保護條例
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
植物檢疫條例及其實施細則(農業部分)
植物檢疫條例實施細則(林業部分)
農業野生植物保護辦法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葯材物種名錄
山東省實施《野生葯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
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
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
動植物檢疫條款
森林植物檢疫對象和應施檢疫的森林植物及其產品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
進出境郵寄物檢疫管理辦法
家畜家禽防疫條例
家畜家禽防疫條例實施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國際捕鯨管制公約
**************************************************************
如果你對這個答案有什麼疑問,請追問,
希望回答能得到您的滿意,有什麼隨時聯系!
沒有疑問請採納,非常感謝
***************************************************************
Ⅳ 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的實施時間是
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的實施時間是2006年1月11日。有傳染性的病原微生物還是很多的,像常見的結核菌就可以引起肺結核的傳染,主要是通過呼吸道的飛沫傳播,可以引起周圍人群感染結核菌。病毒的傳染像流感病毒也可以通過呼吸道傳播引起流感的擴散。各種肝炎病毒、特別是乙肝病毒這種微生物也有傳染性,但主要是通過血液傳播,接觸了患者感染的血液就可以引起傳播。艾滋病、梅毒等疾病,也可以通過異常的性關系來傳播。幽門螺桿菌是胃內存在的一種細菌,可以破壞胃粘膜屏障,導致胃炎和胃潰瘍的發生,這種細菌的傳染也是通過相互交叉進食或者大人給孩子餵食等唾液的途徑進行傳播。總之有傳染性的病原微生物還是很多的這只是其中的一種。
【拓展資料】第一條為了加強病原微生物實驗室(以下稱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保護實驗室工作人員和公眾的健康,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實驗室及其從事實驗活動的生物安全管理,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使人或者動物致病的微生物。
本條例所稱實驗活動,是指實驗室從事與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樣本有關的研究、教學、檢測、診斷等活動。
第三條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主管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實驗室及其實驗活動的生物安全監督工作。
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主管與動物有關的實驗室及其實驗活動的生物安全監督工作。
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實驗室及其實驗活動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實驗室及其實驗活動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條國家對病原微生物實行分類管理,對實驗室實行分級管理。
第五條國家實行統一的實驗室生物安全標准。實驗室應當符合國家標准和要求。
第六條實驗室的設立單位及其主管部門負責實驗室日常活動的管理,承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檢查、維護實驗設施、設備,控制實驗室感染的職責。
第二章病原微生物的分類和管理
第七條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後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
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第二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
第三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類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八條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由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商國務院有關部門後制定、調整並予以公布;動物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由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商國務院有關部門後制定、調整並予以公布。
第九條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與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護水平相適應的設備;
(二)具有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員;
(三)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的措施;
(四)具有保證病原微生物樣本質量的技術方法和手段。
採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樣本的工作人員在採集過程中應當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並對樣本的來源、採集過程和方法等作詳細記錄。
第十條運輸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者樣本,應當通過陸路運輸;沒有陸路通道,必須經水路運輸的,可以通過水路運輸;緊急情況下或者需要將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者樣本運往國外的,可以通過民用航空運輸。
第十一條運輸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者樣本,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運輸目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用途和接收單位符合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或者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
(二)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者樣本的容器應當密封,容器或者包裝材料還應當符合防水、防破損、防外泄、耐高(低)溫、耐高壓的要求;
(三)容器或者包裝材料上應當印有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或者獸醫主管部門規定的生物危險標識、警告用語和提示用語。
Ⅵ 貴州生物自然資源優勢
貴州省有野生動物資源1000餘種,其中黔金絲猴、黑葉猴、華南虎、雲豹、豹、白顴、黑鶴、黑頸鶴、中華秋沙鴨、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頭鶴、蟒等14種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佔全國同類動物總數的13%;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69種,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獺、大靈貓、小靈貓、林麝、紅腹雨雉、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等,佔全國同類動物總數的25.7%。
貴州省森林覆蓋率達50%,活立木總蓄積量達2.1億立方米;有70種珍稀植物列入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銀杉、珙桐、禿杉、桫欏等4種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佔全國同類植物總數的50%;二級保護植物27種,佔全國同類植物總數的18.9%;三級保護植物39種,佔全國同類植物總數的19.2%。全省有野生植物資源3800餘種,其中葯用植物資源有3700餘種,佔全國中草葯品種的80%,是全國四大中葯材產區之一。
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品質優良的珍稀名貴植物有珠子參、三尖杉、扇蕨、冬蟲夏草、雞樅、艾納香(天然冰片)等6種。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吳萸、黃柏、黨參、何首烏、膽草、天冬、銀花、桔梗、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參、冰球子、黃精、靈芝、艾粉等有地道葯材之美稱。
野生經濟植物資源中,工業用植物約600餘種,以纖維、鞣料、芳香油、油脂植物資源為主;食用植物約500餘種,以維生素、蛋白質、澱粉、油脂植物為主;可供綠化、美化環境及有觀賞價值的園林植物約200餘種;具有抗污能力的環保植物40餘種。貴州農作物植物品種豐富,栽培的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纖維植物和其他經濟作物近600個品種。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薯類為主,經濟作物以烤煙、油菜籽為主要品種。經濟林木主要有油桐、油茶、烏桕、漆樹、核桃等,「大方生漆」、「六馬桐油」為貴州名優土特產品。全省飼養的主要畜品種有30多種,優良牧草資源2500餘種,發展畜牧業具有良好條件。[5]
2014年,全省共有林業系統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13個,其中國家級7個,省級6個。
Ⅶ 貴州省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條例的貴州省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條例
(2007年7月27日貴州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 根據2015年7月31日貴州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的《貴州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貴州省漁業條例〉等五件法規個別條款的決定》修正) 第一條為保證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保障人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城市供水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管道直飲水供水、瓶裝桶裝供水的單位(以下簡稱供水單位)和個人以及衛生監督管理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生活飲用水衛生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開展生活飲用水衛生宣傳教育,普及生活飲用水衛生知識。 第四條省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全省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工作。市、州和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水利、環保、質監、價格、規劃、工商等行政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生活飲用水管理工作。 第五條對供水單位和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實行衛生許可制度。 生活飲用水和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衛生標准、衛生規范和衛生要求。 第六條新建、改建、擴建生活飲用水供水工程,建設單位應當在選址階段向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衛生審查。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審查申請之日起20日內,按照國家規定的衛生標准、衛生規范和衛生要求進行審查並作出決定。審查合格的,發給衛生審查認可書;審查不合格的,出具書面意見,建設單位按照書面意見的要求改進後,重新提出申請。 新建、改建、擴建生活飲用水供水工程設計審查和竣工驗收應當有衛生行政部門參加。 第七條供水單位供水前,應當向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領生活飲用水衛生許可證。未取得生活飲用水衛生許可證的,不得供水。 供水單位取得生活飲用水衛生許可證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供水水質符合國家飲用水衛生標准; (二)有水質凈化及消毒設施; (三)有直接從事供水、管水的人員,並持有有效健康證明; (四)有供水設施清洗和水質消毒、檢驗等衛生管理制度; (五)配備必要的水質檢測人員和儀器設備; (六)生產環境、工藝流程、衛生設施、消毒管理等符合國家規定的衛生標准、衛生規范和衛生要求。 第八條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生活飲用水衛生許可證申請之日起20日內進行審查並作出決定。對符合條件的,頒發生活飲用水衛生許可證;對不符合條件的,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並說明理由。 第九條集中式供水應當符合下列衛生要求: (一)供水水源水質符合國家有關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的規定,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應當遵守水源衛生防護的有關規定; (二)配備的水凈化處理設備、設施能夠滿足凈水工藝要求,並保證正常運行; (三)供水工程中的輸水、蓄水和配水等設施應當密封,定期清洗、消毒並監測,禁止與排水設施相連; (四)新設備、新管網投產前及舊設備、舊管網修復後應當進行沖洗、消毒,管網末梢盲端易污染處應當定期放水、清洗、消毒; (五)有與其消毒方式相適應的消毒設備、設施,備有安全防範和泄漏處置的應急設備、設施和個人防毒面具; (六)劃定生產區的范圍,並設立明顯標志。在其周圍30米范圍內,不得設置生活居住區和修建禽畜飼養場、滲水廁所、滲水坑等污染源,不得堆放垃圾、糞便、廢渣等污染物或者鋪設污水渠道等。 第十條二次供水應當符合下列衛生要求: (一)供水設施周圍保持環境整潔,蓄水池周圍10米內不得有滲水坑和堆放的垃圾等污染源;水箱周圍2米內不得有污水管線及污染物; (二)水箱或者蓄水池應當專用並加蓋、上鎖,不得滲漏; (三)貯水容器和供水設施的材質和內壁塗料應當無毒無害; (四)保證設施及設備完好,建立健全清洗消毒制度;供水設施每年應當定期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後,應當經具備法定資質的檢測機構水質檢驗合格。 二次供水設施有管理單位的,由管理單位負責設施的日常運轉、保養、清洗、消毒;沒有管理單位的,業主應當委託具有資質的單位或者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負責設施的日常運轉、保養、清洗、消毒。 第十一條管道直飲水供水應當符合下列衛生要求: (一)用戶龍頭出水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直飲水水質衛生標准; (二)設立專用制水間,制水間面積應當滿足生產工藝的要求,建築物結構完整;鋪設地面、牆壁、天花板,應當使用防水、防腐、防霉和易消毒、易清洗的材料;地面應當有一定坡度,有廢水排放系統; (三)水處理工藝和設備應當根據水源水質進行配備,確定合理的處理工藝流程,處理工藝中應當有水質消毒措施; (四)輸水管道不得與市政或者自建供水系統直接相連。 第十二條瓶裝、桶裝水的生產應當符合下列衛生要求: (一)建立衛生防護區,防護區界應當設置相對固定標志; (二)采水設備、輸水管道及貯水設備應當定期進行清洗、消毒; (三)按照規定設置與生產規模相適應的洗手、消毒、更衣、廁所等設施; (四)生產過程中,應當採取措施防止外界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對水質的污染,過濾材料應當定期清洗和更換,採用的消毒方法應當達到滅菌效果,不得在水中加入任何防腐劑; (五)包裝容器應當使用獲得生產許可證企業的合格產品;包裝材料應當符合國家食品衛生標準的要求。 第十三條生產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應當符合下列衛生要求: (一)生產場所應當根據生產產品特點和工藝要求設置,有與生產產品相適應的專用清洗、消毒場地和設備,生產設備不得與非涉水產品共用; (二)建立原材料驗收制度; (三)設立與產品特點相適應的衛生安全和質量檢驗室,配備相應的檢驗人員和儀器設備,對每批產品進行檢驗,合格後方可出廠。 第十四條生產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應當向省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領產品衛生許可證,並提供下列材料: (一)申請表; (二)產品材料和配方; (三)生產工藝及簡圖; (四)產品質量標准; (五)具備法定資質的檢驗機構出具的檢驗報告; (六)產品設計包裝; (七)產品說明書; (八)產品中與水接觸材料的衛生安全合格證明; (九)完整產品樣品。 第十五條省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生產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衛生許可證申請之日起20日內進行審查並作出決定。對符合條件的,頒發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衛生許可證;對不符合條件的,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並說明理由。 第十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每年定期對供水單位的衛生安全工作以及生產經營場所或者設備、設施等進行監督監測和檢驗評價。在枯水期、豐水期、傳染病流行期,應當增加生活飲用水的監督監測頻次。 第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進行衛生檢查時,可以依法查閱或者要求供水單位報送有關材料;供水單位應當如實提供有關情況和材料。 第十八條供水單位應當加強對供水設施的衛生管理,集中式供水、管道直飲水供水、瓶裝桶裝供水的單位應當每日對水質進行檢驗,每季度向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送檢驗報告;二次供水單位應當定期進行水質檢驗,並向相關部門報送檢驗報告。 第十九條供水單位負責組織本單位人員進行衛生知識培訓和健康檢查。直接從事供水、管水工作的人員,應當經過飲用水衛生知識培訓,並每年進行一次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明後方可上崗。 患有痢疾、傷寒、病毒性肝炎、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及其他有礙生活飲用水衛生的疾病和病原攜帶者,不得直接從事供水、管水工作。 第二十條生活飲用水在生產、輸送過程中被污染,可能危及人體健康時,有關責任單位或者責任人員應當立即採取措施,消除污染,並按照規定同時向當地人民政府及其衛生、建設、環保等有關行政部門報告。 第二十一條對生活飲用水在生產、輸送過程中被污染,可能引發傳染病流行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的事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會同有關部門進行調查處理。對已造成或者有證據證明,可能引發傳染病流行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的,應當責令責任單位立即採取下列控制措施: (一)停止供水; (二)封閉供水設施,封存有關供水設備及用品; (三)控制、排除污染源; (四)切斷污染途徑; (五)對供水設施及用品進行清洗、消毒。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責令集中式供水單位停止供水時,應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解決臨時供水,並予以公告。 第二十二條農村簡易供水和分散式供水水質應當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的衛生標准。農村簡易供水,由鄉、鎮人民政府確定相應機構或者專人負責生活飲用水衛生管理工作。農村分散式供水的衛生管理,由村民委員會確定衛生管理人員負責水源的衛生防護、供水設施的維護和水質定期消毒等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農村簡易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衛生監督、指導和服務。 第二十三條省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定期向社會公布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狀況和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抽檢情況。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公開舉報電話、電子郵箱等,受理對違反生活飲用水法律、法規行為的舉報,並依法調查處理。 第二十四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處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1萬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已取得衛生許可證的,吊銷衛生許可證: (一)新建、改建、擴建生活飲用水供水工程未按照規定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衛生審查的; (二)未取得生活飲用水衛生許可證供水的; (三)生產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未取得產品衛生許可證的; (四)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管道直飲水供水、瓶裝桶裝供水、生產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不符合衛生要求的。 第二十五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或者有關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處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 (一)安排未經生活飲用水衛生知識培訓、未取得健康合格證的人員直接從事供水、管水工作的; (二)導致生活飲用水污染的有關責任單位或者責任人員未按照規定向有關部門報告污染情況的; (三)供水責任單位未按照規定進行水質檢驗,並報送檢驗報告的。 第二十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和其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造成不良影響或者嚴重後果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未履行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檢查等職責的; (二)未依法受理、頒發生活飲用水衛生許可證和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衛生許可證的; (三)對不符合法定許可條件的事項予以審查認可或者許可的; (四)接到舉報或者發現違法行為不依法予以查處的; (五)未履行其他法定職責的。 第二十七條本條例下列用語的含義是: 集中式供水: 由水源集中取水,經統一凈化處理和消毒後,由輸水管網送至用戶的供水方式。包括公共供水、自建集中式供水、自備水源供水等供水方式。 二次供水:用水單位將來自集中式供水系統的生活飲用水經貯存、加壓或者再處理(如過濾、軟化、消毒等)後,經管道輸送給用戶的供水方式。 管道直飲水供水:是指利用過濾、吸附、氧化、消毒等裝置對需要改善水質的集中式供水(或者其他水源水)作進一步的凈化處理,通過獨立封閉的循環管道輸送可直接飲用的水的供水方式。 瓶裝、桶裝供水:是指從事飲用天然礦泉水、飲用純凈水及其他瓶裝、桶裝生活飲用水的生產企業提供的供水方式。 農村簡易供水:由水源集中取水,經凈化處理和消毒後,由簡易輸水管網送至用戶的供水方式。 農村分散式供水:包括農村水井、水窖、池塘、山泉等由個人自行取用的供水方式。 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在生活飲用水生產和供水過程中與生活飲用水接觸的聯接止水材料、塑料及有機合成管材、管件、包裝容器、防護塗料、水處理劑、除垢劑、水質處理器及其他新材料和化學物質。 直接從事供水、管水的人員:從事凈水、取樣、化驗、二次供水衛生管理及水池、水箱清洗人員。 第二十八條本條例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Ⅷ 國土資源部關於貫徹落實《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的通知
(國土資發〔2011〕21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為切實貫徹落實《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現將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貫徹落實《條例》的重要意義,認真做好《條例》的學習宣傳工作
古生物化石是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動植物實體化石和遺跡化石,是進行地球演變、生物進化等研究的最重要證據,是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保護好古生物化石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條例》的頒布和施行為我們做好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條例》是國務院頒布的全面、系統規范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的行政法規。該《條例》的制定和施行,是我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法制化、規范化的重要標志。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強化國土資源管理的高度,充分認識貫徹落實《條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要把深入貫徹落實《條例》、切實加強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放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抓,不斷提高保護古生物化石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確保《條例》順利施行。
《條例》的貫徹落實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共同參與,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把學習宣傳《條例》當做一項重要任務,作為今後一段時期普法工作的重要內容,作出具體部署安排,制訂培訓計劃,建立培訓和考核制度,有計劃、有步驟地抓好學習宣傳工作。要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形式,利用互聯網、廣播、電視、雜志、報紙等傳播媒介,做好《條例》的宣傳普及工作,使廣大幹部群眾知《條例》、懂《條例》、守《條例》,為古生物化石保護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良好的社會基礎。
二、嚴格執行《條例》的有關規定,切實加強古生物化石保護監督管理
《條例》規定了發掘許可制度、進出境許可制度、收藏登記建檔制度,以及重點古生物化石保護、建立資料庫等有關要求。各地要結合實際,突出重點,大力推進以下幾項工作。
(一)加強古生物化石發掘的監管
按照《條例》規定,未經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發掘國家級保護區內的化石和其他區域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未經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發掘國家一般保護古生物化石。向國務院或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申請發掘古生物化石的,必須提交《古生物化石發掘申請表》、《古生物化石發掘方案》、《發掘標本存放方案》、《發掘區自然生態條件恢復方案》和《條例》規定的有關證明材料。發掘單位必須嚴格按照批準的方案實施發掘。
(二)加強古生物化石的進出境監管
按照《條例》規定,申請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進出境,由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批准;申請一般保護古生物化石進出境,由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批准。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除合作研究和出境展覽,經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批准可以出境外,一律禁止出境。申請古生物化石進出境的,應向國務院或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並提交進出境古生物化石的清單和照片;其中,申請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進出境的,還必須提交外方合作單位基本情況、合作研究合同或出境展覽合同、應急保護預案和保險證明。
(三)加強古生物化石的登記檔案管理
古生物化石登記建檔是古生物化石保護管理的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各收藏單位和個人,都應當將《條例》施行前收藏的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在2013年底以前到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進行登記建檔,領取國土資源部統一印製的「收藏證」。登記建檔結束後,各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將結果報國土資源部備案。《條例》頒布後,依法發掘、流轉獲得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的收藏單位,應當到當地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申報登記建檔或作變更登記,逐步建立健全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登記建檔制度。
(四)加強古生物化石產地保護工作
古生物化石產地保護是重要的保護工作。對古生物化石產地,國土資源部將依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的產出、分布情況,認定為國家級古生物化石產地或地方級古生物化石產地。對於國家級古生物化石產地,國土資源部將根據《條例》的規定給予重點保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對地方級古生物化石產地進一步細化,並分類做好保護工作。
(五)加強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標本的收藏管理
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標本應存放在滿足《條例》第二十條規定的五項收藏條件的收藏場所;任何單位和個人不準買賣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標本的轉讓、交換、贈與、捐贈等流通活動,嚴格按照《條例》的規定辦理。
(六)開展化石資源調查評價、規劃編制、資料庫建設工作,夯實古生物化石保護管理工作基礎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組織開展本轄區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評價工作,摸清化石資源家底,在調查評價和收集以往資料的基礎上,組織編制本轄區內古生物化石保護規劃,此項工作要求2014年底以前完成;要按照《條例》的要求,以古生物化石調查評價和標本登記建檔的資料為依託,盡快建立本轄區的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資料庫。省級古生物化石保護規劃編制指南和資料庫建設標准由國土資源部另行印發。
三、與有關部門密切合作,積極推進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
縣級以上各級地方國土資源部主管部門要主動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加強溝通和協作,共同做好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應與財政部門多溝通、多宣傳,取得理解和支持,將古生物化石保護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加大對古生物化石保護管理相關工作的投入力度;要積極聯合海關、公安、工商等部門,按照《條例》規定,嚴厲打擊古生物化石違法發掘、非法出境、違法交易等活動,切實維護古生物化石保護正常秩序。
四、充分發揮專家作用,增強執行《條例》的科學性
古生物化石保護管理是一項專業性強、技術含量高的工作,古生物化石保護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古生物專家的技術支持。國土資源部已按照《條例》的要求成立了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和委員會辦公室。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可仿照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的組建模式,成立省級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組)以及日常辦事機構,充分發揮專家作用,為古生物化石保護管理科學決策和《條例》的貫徹落實提供強有力的科學技術支撐。
五、建立健全管理體制,確保古生物化石保護職責全面落實到位
古生物化石資源豐富的河北、內蒙古、遼寧、黑龍江、浙江、江西、山東、河南、廣東、四川、重慶、貴州、雲南、甘肅、新疆等省(區、市),要積極與機構編制部門協商,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或成立專門負責古生物化石保護管理工作的內設機構。其他省(區、市)要設立專職管理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崗位。確保《條例》規定的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的各項職責全面落實到位。
六、加強執法檢查,促進《條例》貫徹落實到位
要將古生物化石保護的監管工作納入執法監察范圍,作為執法監察的重要內容。要根據當地實際,適時依法開展轄區內古生物化石保護的執法檢查,對發現的古生物化石保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違法現象,依法及時查處;逐步建立動態巡查制度,對巡查工作不到位、報告不及時、制止不得力的要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同時,要協助當地立法機構對本地區已有的地方性古生物化石保護法規進行認真清理,凡與《條例》規定相沖突、相違背的,要及時修改完善;古生物化石資源比較豐富、尚未出台地方性古生物化石保護法規的省(區、市),要抓緊調研、論證,盡快出台與《條例》配套的地方性法規。2012年國土資源部將對各地貫徹落實《條例》的情況進行一次執法大檢查,具體時間和安排另行通知。
各地在貫徹落實《條例》中遇到的情況和問題,請及時報國土資源部。
國土資源部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日
Ⅸ 《貴州省森林防火條例》全文
貴州省森林防火條例
(2013年11月30日貴州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5次會議通過,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總 則
第一條為有效預防和撲救森林火災,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森林防火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森林火災的預防、撲救、災後處置,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森林防火工作實行預防為主、科學撲救、積極消滅的方針,堅持政府領導、部門協作、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
第四條森林防火工作實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和責任追究制。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逐級簽訂森林防火責任書,將森林防火工作納入目標管理考核。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森林防火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森林防火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保障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宣傳培訓、預防巡查、隊伍建設、撲救等工作。
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森林防火指揮機構,負責組織、協調、指導本行政區域內的森林防火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揮機構辦公室設在同級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指揮機構日常工作,並配備專職人員。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有關的森林防火工作。
第七條縣、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林場等單位,應當根據需要建立森林火災專業或者群眾綜合應急救援撲救隊伍;村(居)民委員會可以建立森林火災群眾綜合應急救援撲救隊伍。
森林火災專業、群眾綜合應急救援撲救隊伍建設標准,由省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揮機構制定。
森林火災專業綜合應急救援撲救隊伍的建立或者撤並,應當報省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揮機構辦公室備案。
第八條森林防火工作涉及兩個以上行政區域的,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確定聯防區域,建立森林防火聯防機制,實行信息共享,共同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森林防火科學研究,推廣運用先進監測手段、防火撲火技術和防火設施設備,提高森林防火能力。
第十條對在森林防火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個人和連續3年未發生森林火災的鄉鎮、轄區內有森林的街道辦事處(社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森林火災的預防
第十一條每年2月為全省森林防火宣傳月。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森林防火指揮機構、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經常性的森林防火宣傳,普及森林防火法律、法規、規章和森林防火安全常識,增強全民的森林防火意識。
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和學校應當採取多種形式,做好森林防火宣傳教育工作。
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內森林資源分布狀況和森林火災發生規律,劃定森林防火區。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劃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林場等區域的特定范圍為常年禁火區。
劃定的森林防火區和常年禁火區應當向社會公布。
第十三條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為全省森林防火期,2月至4月為全省森林高火險期。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森林防火需要發布命令,調整森林防火期和森林高火險期。市州、縣級人民政府調整森林防火期、森林高火險期,應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揮機構備案,並向社會公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在高溫、乾旱、大風等高火險天氣以及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火災高發時段發布森林禁火令,規定禁火期和禁火區。
第十四條森林防火期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林場或者鄉鎮人民政府可以依法組織對進入森林防火區的車輛和人員進行森林防火檢查,任何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配合,不得拒絕、阻礙。
第十五條禁止攜帶火種和易燃易爆物品進入森林防火區。禁止在森林內吸煙、使用明火、野炊、燃放煙花爆竹、祭祀上墳燒紙、放孔明燈等行為。
森林防火期內,從事燒灰積肥等農業生產性用火,用火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在用火之前告知所在地村(居)民委員會。村(居)民委員會應當督促用火單位或者個人採取相關防火措施。
第十六條森林防火期內,因防治病蟲鼠害、凍害、搶修設備等特殊情況確需野外用火的,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並向縣級人民政府或者其委託的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用火申請:
(一)火險等級三級以下;
(二)開設必要的防火隔離帶;
(三)有用火責任人監管用火現場;
(四)預備有應急撲火力量,有撲火及清滅余火工具;
(五)落實其他相關的安全措施。
對符合條件的用火申請,審批機關應當在10日內作出同意用火許可決定,並及時將用火許可情況通報當地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對不具備許可條件的,作出不予許可的書面決定並說明理由。
第十七條有森林防火任務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村(居)民委員會和森林林木林地經營單位應當配備專職或者兼職護林員。護林員履行以下森林防火工作職責:
(一)宣傳森林防火法律、法規、規章和森林防火安全知識;
(二)巡護森林,排查並報告火災隱患;
(三)勸阻並協助查處違反規定的野外用火;
(四)報告森林火情;
(五)協助有關部門調查森林火災案件。
第十八條省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森林火險區劃等級標准,以縣為單位劃定本行政區域的森林火險區劃等級;縣級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省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森林火險區劃等級標准,以鄉鎮、街道辦事處(社區)為單位確定本行政區域的森林火險區劃等級。
第十九條省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全國森林防火規劃、全省森林火險區劃等級和實際工作需要,編制全省森林防火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市州、縣級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全省森林防火規劃,編制本行政區域的森林防火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森林防火規劃,加強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儲備必要的森林防火物資,根據實際需要整合、完善森林防火指揮信息系統,逐步實現資源共享。
第二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編制森林火災應急預案,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林場等單位應當按照森林火災應急預案制定森林火災應急處置辦法。
第二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森林資源情況和火險區劃等級標准等,確定森林防火重點單位,並進行重點監督檢查。
第二十二條省、市州人民政府應當逐步建立航空護林防火基地,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相關單位參與的航空護林防火協作機制。
第二十三條森林林木林地的經營單位和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林場內景區景點的經營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按照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建立森林防火責任制,配備必要的森林防火設施和器材,設置森林防火宣傳標語,經常性地開展安全教育和安全隱患排查。
第二十四條鐵路、電力線路、通信線路、石油天然氣管道的森林防火責任單位,應當在森林火災危險地段設置固定的森林防火安全警示標志,清除周邊可燃物,並組織人員進行巡護,採取防火措施,定期進行防火安全檢查。
第二十五條在森林防火區依法開辦工礦企業、設立旅遊區或者新建開發區的,應當開設防火隔離帶或者營造生物防火林帶、設置森林防火宣傳標識等森林防火設施,並將森林防火設施的建設納入規劃方案,與該建設項目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審查項目時,應當通知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參加,並在項目竣工時通知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共同參與驗收。
森林周邊的住宅、廠房、易燃易爆場所周圍,應當開辟寬度在10米以上的防火隔離帶或者營造生物防火林帶。
第二十六條森林防火指揮機構應當配備森林防火專用車輛和通訊設備。森林防火專用車輛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噴塗標志圖案,安裝警報器和標志燈具。
經省人民政府交通運輸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揮機構認定的森林防火專用車輛,通過收費公路時,免收車輛通行費;執行森林火災撲救任務時,可以使用警報器和標志燈具,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駛路線、行駛方向、行駛速度和信號燈的限制,其他車輛及行人應當讓行,不得穿插超越。
第二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森林火險預警監測及信息發布系統,加強森林火險氣象自動監測站建設,提高森林火險天氣預報、警報的准確率和時效性。
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台站應當加強森林火險氣象監測、森林火險氣象預警、林區防雷、人工增雨的技術研究和業務應用,及時、無償提供森林防火天氣預報和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預報,適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降低森林火險等級。
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媒體,移動、電信、聯通等通信單位,應當根據森林防火工作的需要,配合森林防火指揮機構,無償向社會播發或者刊登森林火險天氣預報和森林防火公益信息。
第二十八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和侵佔森林防火通道、標志、宣傳碑(牌)、瞭望台(塔)、隔離帶等設施設備,不得干擾依法設置的森林防火專用電台頻率的正常使用。
第二十九條鼓勵和支持森林林木林地經營單位和個人參加森林保險,提高抵禦森林火災風險的能力。對協助辦理森林保險業務的基層林業部門,保險機構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支付一定的工作費用。
第三章森林火災撲救及災後處置
第三十條撲救森林火災,應當及時疏散、撤離受火災威脅的群眾,並做好火災撲救人員的安全防護。
第三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揮機構應當公布本行政區域內的森林防火報警電話。
單位或者個人發現森林火災應當立即報警。接到報警的森林防火指揮機構應當核實情況,迅速處置。
第三十二條發生森林火災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立即啟動森林火災應急預案,當地森林防火指揮機構應當按照森林火災應急預案,統一組織和指揮森林火災的撲救。在森林火災現場可以根據需要設立撲火前線指揮部。
森林火災應急預案或者應急處置辦法啟動後,當地森林防火指揮機構應當在核實火災准確位置、范圍以及風力、風向、火勢的基礎上,根據火災現場天氣、地理條件,合理確定撲救方案,劃分撲救地段,確定撲救責任人,並立即趕赴森林火災現場組織指揮撲救。
第三十三條發生在相鄰兩個以上行政區的森林火災,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立即啟動森林火災應急預案,組織火災撲救工作,同時,將火災信息告知相鄰的縣級人民政府,並及時向上級森林防火指揮機構報告。上級森林防火指揮機構接到森林火災報告後,應當啟動聯防機制,協調組織火災撲救工作。
第三十四條接到撲火命令的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迅速趕赴指定地點,投入撲救。
參加火災撲救的公安消防、武裝部隊、森林火災撲救隊伍等有關單位和人員應當按照森林火災應急預案和森林防火指揮機構的統一指揮,做好撲救森林火災的有關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以及森林林木林地的經營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做好自防自救工作。
第三十五條組織撲救森林火災,不得動員殘疾人、孕婦和未成年人以及其他不適宜參加森林火災撲救的人員參加。
第三十六條森林火災撲滅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會同有關部門,對森林火災發生的原因、撲救情況、事故責任、損失情況等進行調查和評估,形成調查報告,報送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發生跨行政區域的森林火災由共同上一級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進行調查和評估。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調查報告,確定森林火災責任單位和責任人,並依法處理。火災損失納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災害統計和救災范圍。
第三十七條森林火災信息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揮機構或者其授權的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向社會發布。
禁止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散布虛假的森林火災信息。
第三十八條對因參加撲救森林火災受傷、致殘或者死亡的人員,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醫療保障、撫恤;符合烈士評定條件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第三十九條森林火災撲滅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有關單位或者個人在當年或者次年採取更新造林措施,恢復火燒跡地森林植被。
第四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森林防火指揮機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未按照有關規定編制森林火災應急預案的;
(二)發生森林火災後,負責人未按照應急預案到森林火災現場組織指揮撲救的;
(三)發現森林火災隱患,未及時下達森林火災隱患整改通知書的;
(四)瞞報、謊報、故意拖延報告森林火災信息的;
(五)發生森林火災,未及時採取森林火災撲救措施的;
(六)對森林火災案件不及時調查處理,對事故責任者遷就姑息的;
(七)不依法履行森林防火職責的其他行為。
第四十一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未引起森林火災的,鄉、鎮人民政府可以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提請有管轄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給予警告,對個人並處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對單位並處1萬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引起森林火災尚不構成犯罪的,責令限期更新造林,對個人處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罰款,對單位處以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一)架設輸電線路、電信線路和鋪設石油天然氣輸送管道等,產權單位未採取防火措施的;
(二)森林防火期內用火之前未告知所在地村(居)民委員會,進行燒灰積肥等農業生產性用火的;
(三)攜帶火種和易燃易爆物品進入森林防火區的;
(四)其他野外違規用火的。
第四十二條違反本條例規定,破壞和侵佔森林消防通道、標志、宣傳碑(牌)、瞭望台(塔)、隔離帶等設施設備的,依法賠償損失,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對個人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對單位處以1萬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三條違反本條例規定的其他行為,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