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法規答案
① 中國是文明古國,也是文物大國,該如何加強對文物的管理
我國是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和文化遺產大國。加強文物保護不僅是中華兒女傳承古老文明的歷史責任,也是建設精神家園、凝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之舉。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
專項管理主要是對大的類別的文物實行有計劃的系統管理,如文物保護單位管理(見文物保護單位管理)、考古發掘管理 (見考古發掘管理)、館藏文物管理(見館藏文物管理 )、文物出境管理(見文物出境管理)等,都屬於此,它們是文物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 文物保護法規定"在工程施工過程中遇到些文物應該具體怎麼辦
滿意答案嘿,文書班長5級2008-07-24第十八條 在進行大型基本建設項目的時候, 建設單位要事先會同省、 自治區、直轄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在工程范圍內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進行文物的調查或者勘探工作。調查、勘探中發現文物,應當共同商定處理辦法。遇有重要發現,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及時報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處理。
在進行基本建設工程或者農業生產中,任何單位或者個人發現文物,應立即報告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
③ 淺談如何加強文物管理工作
運用法規、行政、經濟、教育和科學技術手段對文物所進行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協調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的關系,處理各部門、單位和個人有關文物保護的關系,使文物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狀,並延續保留傳至後代,使文物在科學研究,促進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則是文物管理的主要宗旨。
文物管理內容 文物管理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從宏觀控制,到微觀保護,包括的內容極其豐富,涉及的方面極為廣闊。但就其主要方面而言,一般分為法規管理、計劃管理、技術管理、專項管理等。
法規管理 運用文物法規(見中國文物法規)保護管理文物,是文物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以法制管理文物的必然途徑。它主要包括國家制定的法律、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文物法規、各級人民政府和國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制定的保護管理文物的規范性文件,以及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制定的重要規章、制度等。
計劃管理 既是文物管理的內容,又是實行宏觀管理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制定文物保護管理的各項計劃,如文物調查、普查計劃,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計劃和納入城鄉建設規劃,文物建築保護、維修計劃,文物事業發展計劃和長遠規劃等。
技術管理 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保護、維修、檢測文物,是防止文物免遭自然因素損壞、延長保存年限的重要手段。它主要包括制定或貫徹執行文物保護技術方針、政策,確定文物保護技術發展方向,組織文物保護技術培訓及情報交流等。
專項管理 主要是對大的類別的文物實行有計劃的系統管理,如文物保護單位管理(見文物保護單位管理)、考古發掘管理 (見考古發掘管理)、館藏文物管理(見館藏文物管理 )、文物出境管理(見文物出境管理)等,都屬於此,它們是文物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物管理手段 為了切實進行文物管理,達到保護文物、發揮文物作用的目的,必須採用相應的管理手段。文物管理手段,概括地說,主要有法律(法規)手段、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教育手段和技術手段。
法律(法規)手段是保護管理文物的強制措施,是以法制管理文物行政手段是用行政干預保護管理文物,是人民政府經常採用的手段經濟手段基本可分兩方面,一方面是對文物重點保護項目在經費上給予支持,以保護重要文物不受損壞;另一方面是對損壞文物或違犯文物法規規定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經濟處罰等。教育手段主要是利用多種形式和途徑向公眾宣傳文物知識、文物法規,有計劃地培養文物專門人才,有計劃地培訓文物幹部等。技術手段主要是推廣現代科學技術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同時又要嚴格控制違背保持文物原狀的新工藝和新材料的使用,交流國內外文物保護技術情報,組織推廣文物保護科技成果等。
分級管理 是中國文物管理的重要原則。中國歷史悠久,保存至今的各類文物異常豐富,它們的價值又高低不一,不可能都由國家直接管理。根據文物價值高低,區分等級,保護重點,把最重要的文物管理權歸中央政府掌握;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自己行政管轄范圍內的重要文物負有保護責任,同時負責保護管理其他文物。這樣才使分級管理、重點保護落到實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許多條款都對文物分級管理作出了明確規定。文物保護單位就是根據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高低,分別確定為不同等級,由縣級、省級人民政府和國務院公布為縣級、省級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對不同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理的要求也有區別。
中國文物法規對文物藏品分級管理,也作了明確規定。全民所有的博物館、紀念館和文物保管機構等單位的文物藏品,須區分等級,建立嚴格的保管制度。文物藏品根據其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高低以及保存情況,區分為一、二、三級。一級文物要專庫或專櫃保管,還需建立一級文物藏品檔案。
在文物復制、 拍攝、 修復、調撥等方面,文物藏品的級別不同,在管理上也有不同的要求。
文物管理機構 、文物行政管理機構是各級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它們代表人民政府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護管理工作,依照法律和文物法規行使對文物的保護管理權力。其主要職責可歸納為:貫徹執行國家關於保護文物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擬定文物保護管理計劃,並組織實施;組織擬定文物保護長遠規劃,組織和協調文物研究、文物保護技術研究和文物教育事業;推廣國內外文物保護管理的經驗和先進技術,指導下一級文化(文物)行政管理機構的工作;組織與協調文物保護、研究、宣傳等工作。
文物管理工作是一項業務性、政策性和社會性很強的工作,涉及的方面甚多,有些問題的解決難度很大,單靠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很難做好。不少地方為加強文物管理,提高文物管理的權威性,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建立了文物管理委員會,由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專家學者組成,協助人民政府領導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推動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貫徹執行文物法規,協調解決文物保護管理中的重大問題。它們在文物保護管理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做出了很大成績。
各級文物事業單位,是保護、研究、宣傳文物的業務機構,並根據文物行政機構的委託,進行文物保護管理業務工作。在文物保護單位設立的文物保管機構,其職責是負責進行該處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管理、研究和宣傳。
④ 文物管理的法規管理
運用文物法規(見中國文物法規)保護管理文物,是文物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以法制管理文物的必然途徑。它主要包括國家制定的法律、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文物法規、各級人民政府和國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制定的保護管理文物的規范性文件,以及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制定的重要規章、制度等。 技術手段主要是推廣現代科學技術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同時又要嚴格控制違背保持文物原狀的新工藝和新材料的使用,交流國內外文物保護技術情報,組織推廣文物保護科技成果等。
⑤ 如何實現流失文物的低成本回歸
一、文物流失的途徑根據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國寶工程公益基金的定義,流失文物是指「1840年鴉片戰爭後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的一百餘年間,因戰爭、盜掘等不道德的和非法途徑而流失海外的文物」,這是目前影響較大但卻很值得商榷的定義。近代以來,中國文物流失的途徑主要有三:一是戰爭搶掠。在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庚子事變和抗日戰爭期間皆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二是非法走私。中 國近代史上最早的文物保護法是清政府於1909年頒布的《保護古跡推廣章程》,國民政府也於1914年頒布了《大總統限制古物出口令》。但嚴格來講,包括 上述法規在內的多部文物法規,都普遍存在法規不完善、內容太籠統和操作性不強等問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非法走私並非難事。通過這種途徑流失的文物,中國 政府都應保留追索權。三是合法買賣。按照「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司法原則,既然近代以來的文物法規「真空期」如此之長,那麼,因合法買賣而流出的文物就是受 到法律保護的正常出口,應該予以承認。這或許正是前引定義特別同時強調「不道德的和非法」兩種途徑的原因。但「道德」與否很難客觀評判。從經濟學的角度來 看,交易雙方合意並且合乎當時法律的交易就是道德的交易。從產權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中國文物」和「中國的文物」則是必須要嚴加區分的兩個概念。前者是 「產地」概念,後者是「產權」概念,並非所有的「中國文物」都是「中國的文物」。但很多人往往混淆了這一點,誤以為只要是「中國文物」就都屬於中國並且應 該「回家」,尤其是那些蘊涵特殊意義的文物。二、文物回歸的途徑概而言之,文物回歸的途徑同樣有三:追索、捐贈和回購。從回歸成本的角度來看,追索是「看得見的成本」最低的回歸途徑。但問題是,近百年來,不 少流失文物已經在海外經過了多次合意並且合法的交易。即使最初來路不明,也早已被順利「洗白」,是有主的私有財產。在「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理念早已深 入人心的西方發達國家,追索可不是簡單的國際關系問題,更是復雜的法律、政治和經濟問題。西諺有雲:「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直接追索,談何容易?至於 捐贈,細究起來,又分兩類:一是原藏家主動捐贈,例如日本收藏家太田博史將自己收藏的250枚秦代封泥,於2004年無償捐贈給南京藝蘭齋美術館。
二是由 第三方買來捐贈,例如2006年,法國友人高美斯出資買下「咸陽宮」戰國青銅鼎,並無償捐贈給西安兵馬俑博物館。但這類個案的偶然性因素太強,皆是不可復 制的文物回歸模式。相比之下,回購文物應該算是最具可操作性但成本高昂且不斷上漲的文物回歸途徑。以最知名的圓明園獸首銅像為例。1985年,一位美國古董商以每件1500美元的價格從美國某藏家手中買下了馬首、牛首和虎首。1987年,台 灣國泰信託投資公司董事長蔡辰男以16.5萬美元的價格從紐約蘇富比拍賣行購得猴首。1989年,台灣寒舍集團董事長蔡辰洋(蔡辰男之弟)分別以 18.15萬英鎊、14.85萬英鎊和13.75萬英鎊的價格從倫敦蘇富比拍賣行購得馬首、牛首和虎首。2000年初,台灣某藏家委託佳士得拍賣行和蘇富比拍賣行在香港拍賣牛首、虎首和猴首。中國保利集團分別以774.5萬港元和818.5萬港元 的價格從佳士得拍賣行購得起拍價均為200萬港元的牛首和猴首,並以1544.5萬港元的價格從蘇富比拍賣行購得起拍價為320萬港元的虎首。這個價格較 之前剛成交的兩件獸首高出了一倍。2003年,澳門賭王何鴻燊向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捐款600萬港元,用於向美國某藏家購回豬首,並轉贈北京保 利藝術博物館。2007年9月,何鴻燊通過香港蘇富比拍賣行與即將上拍的馬首原藏家聯系,在拍賣會舉行前以6910萬港元購得馬首,並捐贈給了國家。 2009年2月,法國藏家皮埃爾?貝傑收藏的鼠首和兔首分別在佳士得拍賣行以900萬歐元和1000萬歐元的價格起拍,最終都以1400萬歐元的價格被中 國藏家蔡銘超購得(但未付款)。從某種意義上講,圓明園獸首銅像的價格之所以能從1985年的1500美元瘋漲到2009年的1400萬歐元,同媒體的廣泛報道、公眾的密切關注密不可分。三、文物追索的瓶頸文物追索的瓶頸問題不是回歸成本問題,而是連鎖效應問題。據媒體報道,2010 年7月28日,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在接受印度某電視台采訪時,很多印度觀眾紛紛給電視台打去電話,強烈要求英國歸還一顆名為「柯伊諾爾」的鑽石。卡梅倫經 過短暫思考後給出了令印度人失望的答案:「如果這樣做,英國的博物館很快就會空空如也。」卡梅倫的答案可謂一語中的,道出了文物追索難的症結所在。以大英博物館為例,大英博物館雖然以「British Museum」命名,但從館藏情況來看,卻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級博物館。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和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的600多萬件館藏文 物中,大部分珍貴文物都是英國人在18世紀至19世紀期間通過各種手段從世界各地「搜集」而來的。其中,來自中國的文物就多達2.3萬件,而且絕大多數皆 為稀世珍寶。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不完全統計,超過160餘萬件的中國文物被收藏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內。顯而易見,沒有哪個國家的政府和文博 機構敢開先河。因為一旦鬆口,不光是館藏的中國文物會被追索回去,館藏的其他國家文物也面臨同樣命運。四、如何低成本回歸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就已發現這么多難題。就法律的角度而言,更有三重困境:首先,幾個文物輸入大國拒絕加入相關國際公約,從而不受國際公約的 約束。其次,即使參加國際公約,按照「法不溯及既往」原則,也只能約束公約生效後的文物流失行為。最後,即使「溯及既往」,很多流失文物也早已超過了50 年的追索時效期。由此可見,看似成本最低的文物追索實際上是幾無可能之事。相比之下,捐贈和回購恐怕更為可行。因此,現在的問題是:如何促成文物的低成本 回歸?非常遺憾的是,一些中國藏家的過度關注正在不斷推高流失文物的賣家預期和市場價位。但高價回購顯然並非流失文物回歸的良策。為了實現流失文物的低成本回歸,我有四條建議:第一,政府出台針對流失文物回購的管制措施,不鼓勵回購流失文物。該措施看似不利於文物回歸,實 際效果則有助於低成本回歸。第二,政府加大文物普查和文物登記工作力度,摸清國內的文物家底,建立系統的文物檔案,為討還追索時效期內的非法流失文物提供 資料庫和證據庫。第三,藏家成立統一參與海外文物回購的組織,通過退出補償或合謀競價等方式,將藏家間的競爭矛盾內部化,避免中國藏家在國際市場上競相抬 價。第四,媒體提高不報道流失文物新聞的意識,主動迴避關於流失文物交易的任何新聞和廣告,媒體的不關注就是對文物回歸的最有力支持。
⑥ 文物保護法中哪條哪款規定文物有屬地管理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2
⑦ 閱讀下面語段,按要求回答問題:雖然中國現行文物法規中還缺少直接針對世界文化遺產的具體條款,世界文化
D
⑧ 中國文物是怎麼分級的 文物的分級方法較多,主要有時代分類法、區域分類法、存在形態分類法、質地分類法、功用分類法、屬性(性質)分類法、來源、價值分類法等等。 時代分類法:史前文物:舊石器時代文物、新石器時代文物。 區域分類法:是以文物所在地點為標准,對文物進行分類的方法。 質地分類法:是以製作文物的材料為標准,對文物進行分類的方法。 功用分類法:是以文物的功用為標准,對文物進行歸類的方法。 價值分類法:是以文物的價值為標准,對文物進行分類的方法。 ⑨ 歷史文物的法律法規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條,對保護文物的范圍作了明確規定:「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下列文物受國家保護: ⑩ 為什麼挖到的文物屬於國家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一章第五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於國家所有。……國有文物所有權受法律保護,不容侵犯。」這先明確了出土文物的所有權。 按我國現有法律規定、地下埋藏物如果有據可查有後人的應該歸繼承人所有。若證據不足或無據可考、無後人的歸國家所有。 從遷墳中挖出的文物應由埋藏人的後代繼承。由於時間已久遠、繼承人眾多、大家可以協商分配處理。如果繼承人之間分吱太大、可以付諸法律。法律可以依據遺產繼承進行分割。所以、祖墳里挖到的文物應該由埋藏者的後人擁有、這是毫無值疑的。 (10)文物法規答案擴展閱讀 文物的價值是客觀的,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總體來說,文物主要有歷史價值、 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文物的作用,是文物價值的具體體現。文物對社會所能起到的積極作用主要有教育作用、借鑒作用和為科學研究提供資料的作用。 文物的價值和作用,其間有聯系,又有區別。人們對文物價值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而不斷深化的。文物作用的大小,取決於文物價值的高低,因而文物的作用也會隨著人們對文物價值認識的深化而變化。 熱點內容
|